- 相關推薦
人教版一年級《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一
今天,我講了《失物招領》(一年級下冊12課)這篇課文。課文主要講唐老師帶領同學們到植物園參觀,有學生將垃圾丟到草坪上,唐老師收集之后,讓學生認領,丟到垃圾箱里的事情,告訴同學們要保護環境,不能隨手丟垃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效果比較好。
我先板書了課題《失物招領》,看到課題,我想“失物招領”這個詞學生們明白是什么意思嗎?隨后我問學生,失物指的是什么?“失”什么意思?“物”呢?“招領”什么意思?沒有想到,學生都回答的很好。接著我又問,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題目也是“失物招領”,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隨后,我們一起學習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很順利。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一會就坐不住了。我采用競賽的方式來學習,三個大組之間有了競爭,誰表現好,給誰哪一組加星星(在黑板上),同學們的積極性非常高。
第三,學完課文之后,聯系我們的生活,讓學生行動起來。
講完課文后,我問大家,草坪上的垃圾是怎么產生的?學生說是小朋友們自己產生的。我又問,我們教室里的垃圾是誰產生的?學生說是自己班里的同學產生的。那我們生活中的垃圾是怎么產生的呢?學生發言很積極。我又問,這些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播放一段視頻,垃圾倒垃圾中轉站之后又被分類送到不同的地方,可回收的被再利用,不可回收的被壓縮填埋。有的垃圾很不容易被分解利用。看完后,學生明白了垃圾來自生活,回歸自然。不會消失,要保護好環境。
下課后,有不少學生圍著大屏幕,還想再看看垃圾的回收過程,舍不得散開。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二
在課文開始,我先出示一副插圖,問學生看著圖,你想知道什么?那么帶著問題先去讀讀課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始學生就帶著問題,他們就會有解決問題的欲望,就會有濃厚的興趣去讀課文。在讀的環節中,讓學生劃出難讀的字自己讀一讀,并想一想該如何記住這些字,明確讀的要求,掌握識字的方法,自主識字,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這樣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合作學習,并在小組內提問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學反思:在課文開始之時,我跟以往一樣,用比一比,賽一賽的方式讓學生先復習生字詞,學生的自尊心強,好勝心更強。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字詞,發現規律,讓他們充分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朗讀課文時,我讓學生同桌討論,自行解決問題,在啟發學生領悟朗讀的語氣時,我隨機出現問題,讓學生揣摩不同身份人物的心情來朗讀,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朗讀水平。最后在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時,我讓學生用“……看到……看到”來說,說話的訓練,一是有助于檢查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二是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三
本課教學把語言訓練列入教學目標,作為教學重點,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而且,用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使語言訓練扎實有效。在引導孩子感受植物園的美麗時,讓學生用“很――很――”說短語,說句子,讓學生在運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詞短語重疊后的表達效果――既表示強調,又增強了生動性。在理解“失物”在課文中的意義時,把詞語和標點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同時順帶領悟引號的一種用法。“會心”一詞不僅放在句中,而且引導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去理解,這樣顯得更為親切自然。發展思維也是語言訓練的重要內容。讓學生探究唐老師和張爺爺發出會心微笑的原由,設想們的談話,這樣,既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課的主旨,也有利于學生的想象能力。
本課中存在的問題也有許多。如,當我要求學生們再讀一次課文,并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們說出的答案是:“課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飲料罐、香蕉皮、餐巾紙花生殼等。” 《失物招領》這一課中的“失物”其實是有其特殊意義的,要讓學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課的重難點。當揭示課題時,學生回答錯了,明顯的是把“失物”與“食物”混淆起來了,而物品在這里并沒有及時糾錯,把“食物”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來朗讀辨析。因為揭示課題時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與課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本節課自始至終朗讀占的比重太大了,這應該是過分尊重了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但以讀為本不是只以朗讀為本,更不是以“大聲朗讀”為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還是應該姓“語”、姓“文”,課文中如“植物園很大很大,花草樹木很多很多”、“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四十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四十雙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著,不一會兒,四十張小嘴一齊喊:‘唐老師,我沒丟東西!’”等都是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可以讓學生從中讀出韻味、悟出方法、模仿說話、學著寫話,從而讓讀為理解感悟、學以致用服務。朗讀是必須的,但在以后的課堂上也應該定一個不變的練習環節,讓孩子們更全面、實在地面對“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