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人教版《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精選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下冊人教版《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3、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理解內容,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欣賞音樂導入
1、出示課件,聽音樂《志愿軍戰歌》。
2、邊聽音樂邊看畫面。
同學們,從這畫面中,從這音樂里,你知道了些什么?(抽學生說一說)
師:剛才你們聽到的就是《志愿軍戰歌》,1950年10月25日,中國志愿軍戰士們就是高唱著這首歌,踏著這首歌的旋律,浩浩蕩蕩地奔赴戰火連天的朝鮮戰場,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可這一去就是八年,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即將離開朝鮮回到自己的祖國,面對著許許多多送別的人們,每位志愿軍戰士都從心里默默地說著一句話,那就是“再見了,親人!”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師:上節課我們交流了本課的背景,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誰能說一說。
1、學生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請同學們快速默讀一遍課文,思考:“再見了,親人!”這句話在文中是誰對誰說的?這里的“親人”指的是誰?
(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3、從一般意義上講什么樣關系的人才稱為親人?(血緣關系)
志愿軍戰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呢?他們又是怎樣成為親人的呢?
4、學生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志愿軍戰士回憶大娘為他們做了哪些事?
①抽學生回答:大娘做了哪些事?(送打糕 救傷員)
②,從這些事情中你體會到什么?(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③請從這段話中找出最讓你感動或你含義深刻的語句,把這句話畫下來讀一讀,想一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做好批注。請你用朗讀的形式,讀出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④學生交流展示。
出示課件: 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理解“雪中送炭
⑤指導朗讀。
三、學習交流,體會情感
1、師:看看前三個自然段在結構和句式上有什么特點?(學生說說)
2、歸納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讀 勾 批 誦
3、請用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自己學習二、三自然段。
①、按要求自學。
②、分四人小組討論。
③、全班反饋討論。
4、出示課件:“同志們傷心的…你怎么落淚了呢?”
點撥:失去媽媽小金花沒有哭,可是與志愿軍就要分別的時候,小金花卻落淚了你還體會到了什么?
5、出示課件:“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該怎樣讀。
問:這樣高的代價指的是什么代價?
6、指導朗讀
四、感悟升華
1、師:課文以志愿軍戰士的口吻講了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士做的事情,請同學們展開想像,并結合自己了解到的資料,說說志愿軍戰士們又為朝鮮人民做了些什么呢?
2、學生匯報。
師:是的,聽了同學們的介紹,讓我們知道了志愿軍為朝鮮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在這片土地上,志愿軍戰士們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與熱血,在這片土地上還長眠著許多優秀的中華兒女,此時,他們怎能舍得離去呢?志愿軍戰士們只能從心底里喊道:“再見了,親人!”(引讀最后三個自然段)
3、出示課件(離別的畫面)
師:當離別的抽泣聲與長鳴的汽笛聲交織在一起時,當志愿軍戰士們從車窗伸出手、探出頭跟朝鮮親人再見時,想到再也見不到親人熟悉的身影,再也聽不到親人親切的叮嚀,志愿軍戰士們再一次深情地呼喊著:“再見了,親人!”
學生齊讀最后三個自然段。
4、“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依依不舍 難分難舍 依依惜別……)
師:是的,他們將所以的話語和所有的情感都化為一句話,那就是:“再見了,親人!”
志愿軍戰士對朝鮮人民說:“再見了,親人!”
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士說:“再見了,親人!”
師:火車慢慢地啟動了,他們依依不舍地說:“再見了,親人!”(學生齊讀最后三個自然段)
師:火車越去越遠,緩緩地駛向了遠方,他們會一次又一次從心底里深情地呼喚著:“再見了,親人!”(老師學生齊讀最后三個自然段)
老師小結:親人雖然離別了,但是中朝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卻讓人難以忘記,這種友誼跨越了國度,跨越了民族,就像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豎立在中朝兩國人民的心中。
五、拓展延伸。
1、師:同學們,其實,在我們和平年代的今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也有著許許多多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人故事,你能與大家談談嗎?
(學生交流)
2、向學生推薦閱讀《誰是最可愛的人》
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 篇2
教學過程:
一、從課題引入新課
師:課題中的“親人”指什么人?
生:“親人”在課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鮮人民。
師:說得對!(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師:誰說“再見了,親人”?
生:中國人民志愿軍說“再見了,親人!”
師:為什么志愿軍稱朝鮮人民是親人呢?我們今天認真學習課文便會知道了,請打開書本。
〔留下懸念,讓學生抓住主要問題學課文〕
二、講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并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都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
〔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
生:大娘在志愿軍叔叔急需糧食時,冒著生命危險為戰士們送打糕;還丟下小孫孫,救志愿軍的傷員;小金花和媽媽救志愿軍的偵察員;大嫂為志愿軍挖野菜。
師:對!講得很好!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剛才這位同學的發言,用小標題來概括出大娘、小金花、大嫂所做的事,然后寫下來。
(請一同學出來寫,其余同學在筆記本上寫)
〔讓學生既動腦,又動口,再動手,還訓練其概括能力〕
(那學生在黑板上板書: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
師:寫得對!現在我們來學習這個句子(打出幻燈片1“八年來,您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您為了我們花了多少心血!”)句中的“您”、“我們”在課文中指誰?
生:“您”在課文中指大娘,“我們”在課文中指志愿軍。
師:對啦!那“多少”的意思呢”
生:“多少”的意思是數不清,很多、很多。
師:好!誰能改換人稱來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學生們紛紛舉手〕
生: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八年來,大娘給志愿軍很多慈母般的溫暖,大娘為了志愿軍花了許多心血。
〔既理解了句子意思,又為本組的作文改寫訓練作了準備〕
師:讀著這個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導想象,加深理解,學生思考片刻便紛紛舉手〕
生:我仿佛看見老大娘正為志愿軍叔叔洗衣服,好像母親一樣關心志愿軍叔叔。
生:我看見老大娘戴著老花鏡正在細心地為志愿軍叔叔縫補衣服。
生:我看見老大娘與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志愿軍叔叔送打糕。
生:我仿佛看見老大娘正把志愿軍的傷員背進防空洞。
生:我看見大娘正在給志愿軍叔叔包扎傷口。
〔學生發言很熱烈,老師抓住時機,用激動的語調再加以強化〕
師:是啊!整整八年,大娘象慈愛的母親一樣,為志愿軍做了許多事,關心志愿軍,幫助志愿軍,使志愿軍感受到慈母般的溫暖,所以志愿軍對大娘棗
生:(齊講)十分感激。
師:對!我們讀這句話時,就應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老師范讀,學生朗讀)
〔這時師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因而讀得很有感情。〕
師:大娘為志愿軍做了許多許多事,文中只列舉了兩件(指板書)現在請同學們看這個句子,(打出幻燈片2“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幫助別人取暖。比喻在別人正急需的時候,給予支持或幫助。
師:把這詞放在課文中,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這詞在課文中是指在志愿軍正急需糧食時,大娘為他們送去打糕。
師:當時,為什么志愿軍急需糧食?
生:因為當時志愿軍叔叔空著肚子在陣地上,已經跟敵人拼了三天天夜,非常需要糧食。
師:對!就在這時。(打出幻燈片3“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學生齊讀句子)
師:請同學們想想當時的環境。
生:當時的環境十分危險。
生:當時的環境很惡劣。
師:對!當時炮火連天,硝煙彌漫,大娘怎樣?
生:(齊讀這句子)
師:哪些地方應該讀得快些?
生:是“冒著炮火,穿過硝煙。”
師:為什么?
生:因為志愿軍急需糧食。
生:因為大娘想快點把打糕送到陣地上給志愿軍吃。
師:對!我們再讀這個句子。
〔同學們齊讀句子,比剛才讀得好多了。這樣指導朗讀,切合學生實際。〕
師:這就是慈母給兒子的愛,也是慈母給兒子送去的溫暖。(讓學生讀幻燈片3、2的句子。)
師:敵機來了,志愿軍傷員有危險了,該怎么辦呢?在這緊急關頭,大娘怎樣做?
生:大娘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師:這也是慈母給自己兒子的愛。結果棗(打出幻燈片4:“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生:(齊讀這句子)
師:“唯一”的意思是什么?
生:“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個,獨一無二。
師:“唯一”的親人是指誰?
生:是指大娘的小孫孫。(齊讀句子)
師:為了志愿軍寧愿失去自己唯一的親人小孫孫,這是什么情誼?
生:這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師:(打出幻燈片5:“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老師范讀)對“高”、“深”要讀得重些,句子用反問的語氣來肯定志愿軍不會忘記這種情誼,我們要讀出反問的語氣。(老師再范讀)
生:(齊讀句子后“開火車”讀:“我們怎么會忘記?”)
〔同學們讀得一個比一個好,要珍惜中朝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的思想自然地滲入學生心中。〕
師:中朝人民之間的情誼確實比高還高,比海還深,現在要分別了,志愿軍和大娘都是依依不舍的,盡管大娘年紀大,而且為志愿軍洗補衣服已經幾夜沒合眼了,現在又趕來送行了,那志愿軍應怎樣呢?
(讓學生朗讀第一段開頭那個“告別”片斷,體會這種深厚的情誼。)
〔老師通過導語創設情景,加上有上述感情基礎,所以,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朗讀中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師:請同學們看下一段課文,先默讀課文,后做填空。(打出幻燈片6“小金花的媽媽為救志愿軍的偵察員而與敵人〖CD#4〗”)
生:應填“同歸于盡”。
師:“同歸于盡”在課文中指什么?
生:“同歸于盡”在課文中指小金花的媽媽與敵人一起被炸死。
師:也就是說——
生:小金花的媽媽為救偵察員老王而犧牲了。
師:對!這件事是怎樣的?
生:(一學生復述這件事)
〔以事激情〕
師:媽媽犧牲了,小金花有沒有哭?
生:(齊答)沒有!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她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生:因為她把悲痛化為仇恨,她是個剛強的孩子。
生:因為她把悲痛化為對敵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沒有哭。
師:對!對這,課文是怎樣講的?誰來讀讀!
(學生紛紛舉手)
(一女同學有感情地朗讀“同志們傷心地……多么剛強呀。”)
師:注意小金花的動作:“跺、抽動”應讀得重些、快些,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而末尾那句呢?
生:應讀得輕些,慢點,對“剛強”讀重些。
師:對!現在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
生:(齊讀這句子)
〔從朗讀中,可看出同學們對敵人充滿仇恨,讀到末句時,又飽含著對小金花的贊美。〕
——(收到了自然滲透的效果。)
師:現在志愿軍要走了,小金花有沒有哭?
生:(齊答)哭了。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她把志愿軍看成是最親最親的人,所以落淚了。
生:因為志愿軍叔叔和小金花相處了八年,小金花與志愿軍生活在一起,還把志愿軍叔叔當作親人,現在親人要走了,所以小金花落淚了。
師:是啊!八年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共同生活,親如一家。在戰場上,并肩戰斗,出生入死。為了抗美援朝,不少志愿軍叔叔在朝鮮的國土上流血犧牲,現在親人要走了,想到這一切,小金花會不落淚嗎?
生:(齊):不會。
師:現在小金花哭著前來送行,那么我們該對她說什么呢?
生:(學生自己練習讀第二段開頭那個“告別”片斷。)
生:(一男生表情朗讀這片斷。)
師:我們應像對小妹妹說話一樣,親切、自然,勸她別難過。(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讀得好!現在我們來聽“大嫂為志愿軍挖野菜”這件事的課文錄音。(老師放該段的課文錄音,同學們專心地聽。)
師:大嫂跑到哪里為志愿軍叔叔挖野菜?
生:大嫂跑到前沿陣地為志愿軍叔叔挖野菜。
師:你從“前沿陣地”想到了什么?
生:我從“前沿陣地”想到大嫂是冒著生命危險給志愿軍叔叔挖野菜的。
生:我想到前沿陣地是個十分危險的地方。
生:前沿陣地炮火連天,硝煙彌漫,是兩軍對壘的地方。
生:在前沿陣地挖野菜,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生:我從這詞體會到大嫂是不顧危險,去挖野菜的。
生:大嫂是冒著生命危險給志愿軍挖野菜的。
生:大嫂挖野菜時,沒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抓住重點詞語“大做文章”,可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
師:從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軍當成自己的親人,關心志愿軍勝過關心自己,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失去了雙腳。(打出幻燈片7“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嫌它不夠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生:(一學生讀這句子。)
師:“代價”在課文中指什么?
生:是指大嫂為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了雙腳。
師:這個反問句肯定了什么?
生:肯定了大嫂為志愿軍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足以表達大嫂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生:大嫂為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了雙腳,充分表達了大嫂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讀這句子。
(學生自讀,指名朗讀,全班齊讀這句子。)
師:現在志愿軍要回國了,看!大嫂背著小孩,架著雙拐趕來送行了,她已經送了幾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們該對她說什么呢?請聽第三段開頭的“告別”片斷的錄音。
〔適時的導語加播放課文錄音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
生:(一學生朗讀該片斷,讀得情真意切)
師:(老師指著左邊的板書)看,這些就是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的事,就是這些嗎?
生:不是,還有很多、很多。
師:對!課文只選取了幾件有代表性的事來寫。為了幫助志愿軍,朝鮮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大娘為志愿軍送打糕,累得——
生:昏倒在路旁。
師:(板書:昏倒在路旁。)大娘為救志愿軍的傷員,而——
生:失去小孫孫。
師:(板書:失去小孫孫)小金花為救志愿軍的偵察員,而——
生:失去了媽媽。
師:(板書:失去了媽媽)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
生:失去了雙腳。
師:(板書:失去了雙腳)
生:(齊讀:“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孫孫、失去了媽媽、失去了雙腳。”)
〔這樣的疑問,這樣的板書,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師:(激動地問)這些都是什么代價?
生:(激動地回答)這些都是血的代價。
師:朝鮮人民關心、愛護志愿軍、甚至為他們流血犧牲,所以,志愿軍稱朝鮮人民是——
生:(齊說)親人!
〔點題十分適時〕
師: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而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為了抗美援朝,也流血犧牲,所以,我們說,中朝人民的友誼——
生:是用鮮血凝成的。
〔歸納中心思想水到渠成〕
師:對!(打出幻燈片8“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生:(齊讀這句子。)
師:八年來,中朝人民結下了這么深的情誼,一旦分開,大家都是依依不舍的。現在請大家想象一下當時的分別情景:看,在站臺上棗
生:志愿軍正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很多、很多朝鮮人民告別。
師:列車即將啟動了——
生:志愿軍叔叔正向朝鮮人民揮手告別,朝鮮人民也頻頻揮手致意。
師:列車開動了。
生:有許多朝鮮人民跟著列車跑,高喊:“再見!再見!”不少人站在站臺上擦眼淚。
生:志愿軍也激動地高喊:“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啟發學生想象,縮短學生和課文描寫的情景的時空距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師:現在我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段。
生:(先個別朗讀,最后全班齊讀)
〔在朗讀時,同學們已經沉浸在那告別的情景之中,有些同學的眼里還閃著激動的淚花。〕
論文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這些內容都寓于具體的語文文字所表現的人、事、景物之中。大綱指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的教育,逐步加深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鍛煉觀察、思維、想象、記憶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學習習慣。”要達到大綱的要求,就必須把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統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思想感情,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一、抓詞、句、段,潛移默化
寓思想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應抓住重點詞、句、段,運用多種教法,發揮課文內在的思想性,讓學生感知課文的形象,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寫“我”的內心活動這一片段中,我抓住“擔心”,“不敢朝他那兒看”,“忍不住不看”這些詞語引導學生思考:“我”擔心什么?為什么會有這個擔心?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讓學生知道“我”當時內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為邱少云所處的境地實在是太危險了。然后抓住描寫邱少云外表的重點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來剖析邱少云的內心世界。
提問:“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紋絲不動?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去想像他的內心活動。
同時還穿插看幻燈片、聽課文錄音、朗讀等,在學生心中樹立起邱少云光輝的形象,使學生受到不畏犧牲、嚴守紀律的教育。
又如一文,在講讀一、二、三段課文后,我抓住重點詞“代價”,設計了一個問題:朝鮮人民為幫助志愿軍付出了什么樣的代價?學生經過讀書、思考,作出了準確的回答。老師趁勢通過一系列的板書:“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孫孫、失去了媽媽、失去了雙腿。”突出朝鮮人民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這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思想便自然地在學生心中扎下根。
又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個句子:“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句子深含的思想內容,我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思考:
①句子所講的在當時有可能實現嗎?
②為什么?
③小女孩在當時的社會里有的只是什么?學生通過聯系上文所講的內容,并進行一番認真的思考,便紛紛要求發言。他們說:“不可能實現。”“因為小女孩的奶奶死了,不死也無法讓她得到幸福。她們當時所處的社會是十九世紀的丹麥社會,是人剝削人的社會。”“小女孩在那個現實社會中只有寒冷、饑餓、痛苦。”在分析議論中,學生對小女孩十分同情,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剝削人的社會給廣大人民帶來寒冷、饑餓和痛苦,要想人民過上好日子,就必須推翻人剝削人的制度。
又如《金色的魚鉤》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咽下去。我覺得好像有萬根鋼針扎著喉管,失聲喊起來:“老班長,你怎么……”這個片斷反映了老班長寧愿自己吃苦,也要照顧好三個病號走出草地的崇高精神世界,也表現了“我”深受感動的心情,十分感人,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片斷。教學時,我首先范讀,然后問學生:同學們,當你的喉嚨被魚骨刺著時,感覺怎樣?老班長把草根,魚骨頭硬咽下去時,就好像什么一樣?為什么他還要咽下去呢?同學們激動地回答:“因為老班長要把鮮魚、野菜讓給三個病號吃,他寧可吃草根、魚骨頭。”“因為老班長寧可自己吃苦,也要照顧好三個病號。”“因為他認為,如不咽下去,就沒氣力為三個病號找吃的,所以再難受,他也要咽下去。”同學們在思考、回答、議論中,不知不覺地被老班長這崇高的精神世界所感染,收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
二、創設情境,自然滲透
在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文章。如《梅雨潭》、《桂林山水》、《可愛的草塘》等。在教學時,可利用電教手段,再現書中所講的情景,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合。在課堂上創設課文所講的情境,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景的感覺。領略到祖國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從中獲得美的享受,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大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在心底埋下愛祖國的種子。
在教《梅雨潭》時,我把播放課文錄音磁帶與放映梅雨潭的幻燈片及重點詞句的講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受。學完該課時,同學們激動地說:“梅雨潭太美了!”
在教《可愛的草塘》一文,我自制了一幅幻燈片,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段,然后讓學生根據書上的語言把第三、四段的內容想象成一幅幅圖畫,畫下來,然后自己對畫面加以解說。同學們很有興趣地讀書、畫畫,興致勃勃地解說,在眼看、動手畫、動口講的過程當中,逐漸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對美麗、富饒的北大荒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自然滲透的效果。
三、以讀激情,引起共鳴
對于表達思想感情強烈的課文,老師應多花點精力,指導學生進行表情朗讀,以讀激情,引起共鳴。
如一文的語言是充滿感情的。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以及設問、反問等句式,表達了贊美、感激、關切、崇敬等感情內容,字里行間洋溢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感情,我讓學生弄明白朝鮮人民給志愿軍做了哪些事,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價后,通過聽錄音,看幻燈片以及老師的導語,學生的想象,創設告別情景,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片斷,從多次反復的朗讀中,激發他們的感情,使他們產生共鳴,從而體會到中朝人民的友誼確實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是用鮮血凝成的。
又如,對《金色的魚鉤》一文,對表現課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段落,老師進入課文角色,認真進行范讀,然后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邊朗讀,邊體會語感。不少學生在朗讀訓練中,為老班長在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把死的可能留給自己的偉大精神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收到了單靠“講解”難以取得的效果。
四、聯系實際,強化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我除了通過分析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外,還利用這些內容,有意識地聯系實際,設計一些聽、說、讀、寫的訓練項目,讓學生在訓練中既提高語文能力,又受到熏陶、感染、以強化教育效果。
如學了《幸福是什么》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英雄對幸福的看法的材料,然后召開主題隊會,加以交流、表演,以加深認識,讓學生初步確立起正確的幸福觀。如學了《金色的魚鉤》后,引導學生寫讀后感,讓學生走訪老革命干部,收集有關的革命故事,召開故事會,從而讓革命先烈的光輝形象在學生心中扎下根。
又如學了《凡卡》一文后,讓學生寫《幸福的童年生活》。與課文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激發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珍惜幸福生活的感情。對余味未盡的課文,如《草地夜行》、《窮人》等,采用續寫的形式,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給課文寫結果部分,從而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點評
是一篇敘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場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種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瀾起伏,是一篇進行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課文。由于時空距離大,學生對抗美援朝時代景景缺乏認識,加上句式復雜,因而對理解課文內含的豐富感情,難分難舍的送別情景,中朝人民鮮血凝成的友誼,難于引起情感共鳴。因此,運用一般的講讀法,效果不好。黃艷碧教師根據敘事抒情的散文的特點,采用“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即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間的聯系后,即以體會語言的意義和情味的方法,使學生在語言訓練的過程當中,始終處于情感曲線起伏跌宕,心靈不斷得到凈化的情感內化狀態,收到教學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滲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黃老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詞、句、段的基礎上,多讀、善讀、帶著感情讀,反復體會語句的意義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師注意以讀激情、以情激情,誘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但情感目標的實現又建筑在認知目標的實現的基礎上,使“知”與“情”相互滲透,互為因果,構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共同為完成文道統一的教學目標服務。
黃老師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感知全文,認識親人指誰?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接著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場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鮮人民為志愿軍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偵察員”、“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犧牲的動人情景,扣動學生心弦,接著“移情入文”,進行感情朗讀指導,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設疑觸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幻燈、錄音創設情思”、“品味詞句激發情思”等“情思結合”“讀議結合”的方法,使學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朝鮮人民的偉大情懷,對朝鮮人民付出血的代價締結中朝友誼引起心靈上的震撼,從而使“知”與“情”,“理解”與“情感”在聯系中,不斷加深,不斷升華,引起情感上的和諧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課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動、深刻的國際主義教育。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到了強化。
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知情結合”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是完成雙基教學任務,實現“文道統一”,滲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和思維素質,也有利于學生審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華。
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 篇3
1、學會本課5個生字及12個新詞。
2、仿照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寫一段話。
3、朗讀課文能比較準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4、將參觀活動與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能比較準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2、將參觀活動與問題結合起來,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教學難點:朗讀課文能比較準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錄像帶,文字投影片。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理清層次,交流參觀內容及感受,質疑。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
2、看生字表,查字典學習生字。
3、小組交流,如何記住字形,了解字義。
4、課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較"謙""歉"。
注意讀音:"誼"讀yi不讀yi。
多音字:"泊"組詞:"泊船""血泊"。
二、老師范讀,激情;學生讀課文,理清層次。
三、小組活動:交流參觀"抗美援朝展"后的內容和感受。
四、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認真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仿照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寫一段話。
一、揭示題目,導入新課。
1、交流感受。
導語: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7課再見了親人。為了更好地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我們參觀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展覽。誰愿意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參觀的感受。
學生發言。
2、解釋題目,導入新課。
提問:上節課同學們初讀了課文,誰能結合查閱的資料及參觀的內容談談對課題的解。
學生發言。教師板書: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
小結。援朝八年中,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課文真實地再現了1958年志愿軍奉命凱旋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場面。
二、學習敘事部分。
過渡語:請同學們打開書,按照思考題進行自學。
1、出示思考題,學生個人自學。
默讀課文,結合文中幾件典型事例思考:
1、志愿軍戰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
2、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課堂交流,老師點撥。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歸于盡"、"血泊"等關鍵詞語進行理解。
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鮮血凝成的。
板書:深情厚誼 鮮血凝成
3、提問:是呀,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為了志愿軍戰士,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國籍,不顧惜自己的身體,不顧惜親人的生命。她們為什么能為志愿軍付出
這樣高的代價呢?請同學們結合參觀的內容談一談。
學生結合參觀的內容,簡介楊根思、毛岸英、羅盛教等志愿軍戰士的事跡,說明志愿軍為了朝鮮人民同樣付出了血的代價。
4、小結:為了朝鮮人民,無數志愿軍戰士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把鮮血灑在朝鮮這片國土上。所以說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這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珍貴的情誼。
5、指導朗讀。
(1)想一想,志愿軍戰士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追述這些歷歷在目、催人淚下的感人事跡的?(感激、感動、贊美、激動)
(2)請選擇自己體會最深,最受感動的事例來朗讀。注意表達你體會到的思想感情。
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三、學習抒情部分。
提問、思考:現在志愿軍就要同這些朝鮮親人分別了,此時此刻,他們是怎樣抒發自己那依依惜別之情呢?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來讀一讀,想想怎樣讀出句子中的感情。
學生個人自由讀。
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 篇4
一、復習鞏固,激情導課
1.志愿軍叔叔們在回國之際,不忍心離開朝鮮親人,火車即將開動了,他們拼命揮手,深情地呼喚。(全班齊背4~6段)
2.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牽動著志愿軍戰士們的心呢?這節課,我們將細細品味課文1~3段。
二、精讀品味,體現真情
(一)教學第一自然段
1.請同學們放聲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圈出你認為最重要的詞語。并細細體會體會。
2.反饋交流(師根據學生發言,相機出示句子)
(1)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
①齊讀,讀了這一句話,你有什么要問的嗎?引導學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②再讀課文,劃出能表現出志愿軍展示與朝鮮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總結:槍林彈雨送打糕;為救親人失孫兒;為救親人勇獻身;為了親人失雙腿。
(2)出示句子:您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頂著打糕,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學生可抓住“冒”、“穿”、“頂”、“送”等動詞展開想象,體會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這個詞,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
③指導學生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④指導朗讀,體會感情。
(學生如果講到其他句子,教師隨機教學。)
(二)遷移學法,合作學習第二、三段。
總結學法:
①放聲讀,劃句子。
②讀重點句,抓重點詞,展開想像,體會真情。
③有感情朗讀,讀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學法,小組合作學習第二、三段。
3.反饋交流。根據學生讀的句子,隨機點撥。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著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于盡。(抓住“噩耗”、“同歸于盡”兩個詞品味。)
(2)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抓住“代價”一詞,說說“代價”具體指什么?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比較表達情感的不同。)
(3)討論:前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都用第二人稱;都先用一個稱呼語;這樣寫好像面向對方說話,更便于表達感情,都是通過具體事例直接抒發作者的感情。)
三、回歸整體,感受“親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軍怎能忘懷呢?讓我們走進志愿軍叔叔,跟他們一起和朝鮮人民話別,愿意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感情朗讀1~3段)
2.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板書:用鮮血凝成的深情厚誼),是經受過戰火洗禮的。當年,志愿軍戰士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有200萬優秀的中華兒女奔赴朝鮮戰場,其中36萬余人將熱血灑在了朝鮮的三千里江山。同學們可以結合學過的課文,展開想像,說一說志愿軍戰士為朝鮮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稱來講。
3.指名生講志愿軍戰士的感人事跡。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齊讀。
在朝鮮戰場上,__________(誰)為了__________(誰)浴血奮戰,__________(誰)為了__________(誰)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兩國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誼,因此兩國人民不是勝似__________。
5.列車越開越遠再也看不到親人熟悉的身影,再也聽不到親人親切的叮嚀,戰士們在心里深情地呼喚,朝鮮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請男生擔任戰士們深情背誦4-6段,女生充當朝鮮人民可模仿課文語言向志愿軍戰士深情話別。
四、教師總結,并布置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收集有關抗美援朝中出現的感人小故事,開個英雄故事會。
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 篇5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二、學習準備
課前可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三、學時安排
2學時。
四、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2、學習課文,感悟志愿軍戰士依依難舍之情。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教學過程:
1、介紹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唆使南朝鮮李承晚集團進攻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9月15日又糾集15個國家的雇傭軍,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在朝鮮仁川登陸,不顧中國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戰火引向中國的邊境,轟炸中國的安東(今丹東)等地。中國人民響應毛澤東同志發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組織中國人民志愿軍,由彭德懷出任志愿軍總司令。于10月25日開赴朝鮮前線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抗擊美國侵略軍。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擊下,美帝國主義連遭失敗,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中國人民志愿軍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鮮回國。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審題,提問題。(這話是誰說的?——“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既可理解為志愿軍對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說的話,又可理解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送行時說的話。在什么地方說的?怎么說的?為什么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要互稱親人呢?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的? ……)
3、同座相互檢查課文朗讀情況,要求正確、流利;
4、聽兩組(4人)讀課文,評價讀的情況,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鎖、暫、糕、阻、誼、搗、謠、偵、混、吵、耗、嫂”的讀音);
5、自學第一部分。
⑴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一是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他家里休養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
⑵結合課文說說“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朝鮮大娘在志愿軍戰士戰斗了三天三夜,已經餓到極點的情況下,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士送打糕吃。總結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體會“唯一”的含義。(隱含著大娘付出的代價是多大呀。)
⑶這篇課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摯強烈;同時又是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語言十分親切感人。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應該怎么讀?(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還要讀好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反問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祈使句,懇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讀出懇求的語氣,讀時句尾聲調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嗎?”(疑問)讀時句尾語調要上升,要帶上關切的感情。讀感嘆句時,句尾語調先上升后下降,“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反問句時應注意重音,“你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記?”應把“怎么能”讀得重一些,表達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6、質疑。
14再見了,親人
戰役 友誼 跺腳 噩耗 硝煙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過程:
1、背誦第一部分。
2、聽寫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3、學習第二、三部分。
⑴回憶學習第一部分的方法
①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
②結合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③感情朗讀;
④背誦。
⑵自學。用自己的話說說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做了些什么? 結合課文重點理解“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
⑶分組交流、討論。
⑷大組交流、討論。
4、學習第四部分。體會“親人”“親愛的土地”的含義。(朝鮮人民關心愛護志愿軍,甚至為他們獻出生命,所以稱為“親人”。為什么叫“親愛的土地”?因為在朝鮮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經并肩戰斗。這片土地上,不僅灑下了朝鮮人民的鮮血,而且灑下了志愿軍的鮮血,所以叫“親愛的土地”。正因為中朝人民的戰斗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所以說“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5、體會前三段開頭和結尾的寫法。
(1)畫出課文前三個自然段開頭和結尾寫法相似的句子。
(2)開頭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小金花,……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吧!”“大嫂,請回去吧!”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都盡在這一聲聲的懇求中了。
(3)這三段的末尾是:“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懷?”“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4)先將反問句轉換成陳述句,體會二者在表達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問句表達的情感比陳述句更強烈。)
(5)反復朗讀體會這兩種句式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6)前三自然段開頭都是祈使句,表示懇求,體現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問句,表達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強烈的感情。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敘,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6、以《夢中見到阿媽妮》或《小金花來到我們中間》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 篇6
課前準備
了解抗美援朝戰爭,搜集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發生的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引入,激發探究興趣
1、出示題目:
“親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緣關系的,關系親密的人)誰是我們的親人?
2、課文中的“親人”指誰?(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鮮人民)這句話離別的話是誰說的?
3、介紹時代背景: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浩浩蕩蕩地踏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抵抗美帝國主義者的侵略。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朝兩國人民終于打敗了美國侵略軍。1958年10月撤離朝鮮。在漫長的八年中,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生死與共。當我們打敗了侵略者,當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當離別的日子終于不顧人們深重的感情而來臨時,志愿軍戰士深情地說──引讀課題:再見了,親人。
4、課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戰士并沒有真正的血緣關系,那為什么把他們也稱為“親人”呢?──激發同學讀課文的興趣。
二、深入研讀,展示探究過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哪些事例說明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⑵ 小金花,為救老王,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
⑶ 大嫂,為挖野菜,炸傷了腿。
2、走進情境,感受體驗:
⑴ 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親人一樣對待志愿軍戰士?劃出相關句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
① 交流,同學說句子,自由談體會。
② 重點出示:
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寫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難和危險?大娘她們僅僅是為我們送來打糕嗎?還為我們送來了什么?(鼓勵、希望、信心……)抓住動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想象一下,說說大娘還會為我們做哪些事?
也許大娘做的事還有更多更多,這一切,怎么不使我們感動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
③ 引讀:
是啊,素不相識的大娘雖然不是我們的母親,但卻像母親一樣,甚至勝似母親。因此,在離別的一刻,我們志愿軍戰士動情地說──(生讀)“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師引,大娘,您就是我們的“親人”,就是我們的母親!
⑵ 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動人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隨機理解詞語:同歸于盡、噩耗。
② 重點指導:
小金花的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為什么沒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們傷心地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失去媽媽的痛,對敵人的恨,這兩種情感是多么真切,對比又如此強烈。有感情地朗讀。
③ 引讀:
剛強的小金花,在失去媽媽的一刻,她沒有哭,但當與志愿軍叔叔離別時,她卻哭了,她與志愿軍戰士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啊!所以,當志愿軍叔叔與小金花離別時,關心地說──(生讀)“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
⑶ 小組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小組交流體會。
② 重點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
到前沿陣地上挖野菜,會有哪些危險?那大嫂為什么還要去挖呢?這說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③ 引讀:
為了給戰士們挖蔬菜,大嫂卻為此付出了雙腿殘疾的代價,所以在志愿軍心目中,這位大嫂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所以,在離別的一刻,戰士們滿懷真情地說──(生讀)“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缺乏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再讀課文,加深體驗
1、在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動你的是哪個人的事跡呢?有感情地讀一讀。
2、讀了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同學自由說。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風一起渡過,八年的崢嶸歲月一起走過,血與肉凝成的深情厚誼怎能不感天動地?怎能不牽腸掛肚啊!讓我們齊聲讀──再見了,親人!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領悟寫法
1、選擇你最感動的一個人物的事跡,有感情地朗讀。
2、同學分別讀不同的故事。
3、這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這三個自然段雖內容有別,但寫法相似,這三個朝鮮人民的代表人物都為志愿軍付出了數不清的日日夜夜、說不盡的關心協助,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這樣高的代價”,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每一段最后的一個反問句,都強烈地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讀再悟
1、可親可敬的朝鮮人民,為什么要像親人一樣對待我們志愿軍戰士呢?再讀課文,找出句子體會。
2、交流:
五次戰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
偵察員老王到敵占區去偵察,被敵人抓住了,關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個班的鬼子看守著。
1952年的春天,金達萊花開滿山野的時候,我們缺少野菜……
這些描寫說明了什么?
3、志愿軍戰士踏上異國他鄉,與朝鮮人民一起浴血奮戰;朝鮮人民關心志愿軍戰士,軍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為了什么?
(為了一起的敵人,為了一起的心愿──和平,這就是愛國主義,這就是國際主義精神。)
四、創設情境,體驗朗讀
1、當離別的啜泣聲與長鳴的汽笛交織在一起時,當我們從車窗伸出手、探出頭跟朝鮮親人再見時,當列車的轟鳴一聲緊似一聲時,你的心情是怎樣呢?請通過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讀來表示出你的心情。
2、指名讀──互評──齊讀。
3、讀了這幾自然段,你覺得當時的場景可以用哪幾個詞來形容?
(難舍難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為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兩國人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所以說這種友誼是偉大的友誼,這種感情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五、總結全文,回歸整體
1、齊聲朗讀課文。
2、這篇課文是以志愿軍的口吻來說的,但是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肯定也有千言萬語要表達。想一想,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請選擇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們的口氣,寫一個片斷,題目也是《再見了親人》。
六、作業
1、背誦喜歡的段落。
2、摘錄使自身感動的句子。
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段,進一步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2、能用“唯—”、“深情厚誼”造句。
3、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教學重點:學習第二段,進一步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教學難點:激發情感,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主要是敘事的話,那么接下來的3個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是在車站與朝鮮親人話別,那么后面這3個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車上。
二、指導學習第二段。
1、教師引讀:
1)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志愿軍為朝鮮人民的抗美救國流血犧牲,在朝鮮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優秀中華兒女鮮血灑落。因此,在志愿軍眼里,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朝鮮人民眼里志愿軍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列車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別。隔著鴨綠江,從心底里高聲呼喚——
(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2)列車隆隆向前,戰士們還在訴說著自己的心愿——
(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兒,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列車越駛越遠,戰士們從心底發出呼喚——
(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2、討論:列車將要載著志愿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軍會說些什么?
三、總結全文,討論:為什么課題“再見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難以忘懷的場面)
四、輪讀或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作業。
1、將文中有關的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 篇8
設計理念:
語文課堂是情感的課堂,本案以“感動”這條情感主線展開教學,努力構建開放的課堂格局,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好課文,使孩子們在“感動”中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在“感動”中讓學生體會重點語句及反問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對表達情感的作用,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噩耗、剛強、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4、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教學難點:
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開展讀書活動,了解志愿軍抗美援朝,英勇犧牲的戰斗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激發興趣
1、每個同學都在愛的海洋里成長,最關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他們是怎樣關心愛護你的?
這些有血緣關系、關系親密、給了你無限幫助的人,我們都稱之為“親人”。
2、我們中國人民與鄰國的朝鮮人民跨越國界,并無血緣關系,可是當年,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卻把朝鮮人民稱為至親至愛的親人,分別時情真意切地說“再見了,親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學習魏巍寫的《再見了,親人》。(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學生簡介時代背景,教師作適當補充。
二、初讀感知大意
1、提出初讀要求: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詞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思考:課文中“親人”指誰,想想他們的哪些事感動了你?
2、學生初讀課文,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3、反饋、交流
(1)教師抽讀生詞,強調“妮”(ní)、“誼(yǐ)”、“耗”(hào)等生字讀音,注意“噩”、“嫂”的寫法。
(2)學生匯報:課文中的“親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課文的語句說出她們為志愿軍戰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讀感悟親情
1、是什么使不是親人的兩國人卻比親人還親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最使你感動的小故事,劃出讓你特別感動的內容,抓住詞句說說體會,并把自己的體會用朗讀表達出來。
2、學生交流,抓重點詞句感情親情:
(一)“志愿軍與大娘”之情:
(1)句子: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導學生抓住“帶著”、“頂著”、“冒著”、“穿過”等詞語,想象當時這樣做的危險和艱難,從而體會大娘為志愿軍不顧生命危險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這個成語來體會,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語的含義,接著聯系句子具體談談這個成語“雪”、“炭”分別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軍當時的困境及困境會給他們帶來的后果,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為他們而將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質。
C、感情朗讀:朝鮮大娘愿意為志愿軍付出生命,給了志愿軍及時的幫助,她把志愿軍看成比自己還要重要的人,能不算“親人”嗎?讀出你的感動吧!
(2)句子: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里休養……您為了我們失去了惟一的親人。
A、引導學生抓住“惟一”、“丟”、“背”等詞來體會,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談談“惟一的親人”對大娘意味著什么,接著體會大娘這一“丟”丟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從而理解大娘對志愿軍的感情勝過親人。
B、感情朗讀:朝鮮大娘為救志愿軍不顧最親最愛的小孫孫,這能不算“親人”嗎?
[這兩句教學不一定按以上順序,根據學情而定。學生還可能談到大娘洗補衣服幾夜不眠、大娘八年來像慈母般地關心戰士們等情節讓人感動,老師都要予以肯定。]
(3)朗讀比較,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師引:大娘為志愿軍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難怪志愿軍對大娘說一一
“這比山還高比沒得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出示句子)
A、請學生改成陳述句。
B、比較兩句話,哪句更能體現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讀:
師:在五次戰役的時候,是大娘帶著全村的婦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讀
師:在敵機來的時候,大娘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而丟下了自己的小孫孫,所以——生接讀
[設計理念: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指導朗讀反問句的語調,采取不同形式反復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反問句,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
(二)“志愿軍與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來以后,焦急地等待著媽媽,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
A、引導學生抓住“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等詞句體會小金花內心失去媽媽的悲痛。
B、感情朗讀,演讀。
C、“媽媽犧牲不落淚”,可“跟志愿軍告別卻哭成淚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讀句子。
(2)朗讀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軍與大嫂”之情:
(1)句子:我們清楚地記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傷好以后,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個“挖”來理解它們的不同背景,再想像這三個“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從而理解大嫂不顧生命危險為戰士們挖野菜的可貴品質,感人至深。
B、感情朗讀
(2)朗讀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方法同上)。
3、朗讀體會惜別深情
(1)師引:現在志愿軍就要同她們分別了,此時此刻,戰士們是怎樣抒發自己那依依惜別之情呢?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來讀一讀,想想怎樣讀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讀)
(2)評讀。(注意體會與大娘告別的不舍,對小金花的疼愛,對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讀1-3自然段,升華情感
(1)選擇自己體會最深的一個自然段朗讀,注意表達出志愿軍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樂朗讀:
A、在這分別的日子,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洗補衣服幾夜沒合眼,想到大娘為給我們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時,我們再也忍不住了,動情地對大娘說――(配樂齊讀第一自然段)
B、當我們看到淚流滿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說要為媽媽報仇時的情景,禁不住對小金花說:――(配樂齊讀第二自然段)
C、當我們面對拄著雙拐,背著孩子,走過崎嶇的山路,送了我們幾十里的大嫂,想到她為了給我們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時,我們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對大嫂說――(配樂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贊頌親人
1、前來送行的人只有三個嗎?課文為什么只寫這三個人呢?
2、這三個人代表著千千萬萬的朝鮮人民。光她們三個就為志愿軍戰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當年的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多少代價,怎么不令人感動呢?說出你們的感動,說出心中的贊揚,最好能合適地選用反問句。
[設計意圖:情感噴涌時,讓學生適時地抒發,并嘗試用反問句來表達情感,既能讓學生抒發自己對朝鮮人民的贊美之情,又加強學生對反問句表達效果的認識。]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有感情地朗讀第1-3自然段
二、課內鏈接課外,仿寫段落
1、為了志愿軍,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國籍,不顧惜自己的身體,不顧惜親人的生命。她們為什么能為志愿軍付出這樣高的代價呢?能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嗎?
[設計意圖:通過再次讀課文,體會無數志愿軍戰士也在朝鮮這片土地上灑下了鮮血,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兩國人民的鮮血凝成的。]
2、你還知道哪些有關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故事?
3、讀《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片斷(節選志愿軍戰士感人的故事),讀后談感想。
4、師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請選擇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為角色,以她們的口吻,寫一個片斷,題目也是《再見了,親人》,同樣可以按“勸慰――敘事――抒情”的結構,用第二人稱來寫。
5、交流評析。(評析可重點引導學生從事例描寫是否感人,反問句運用是否恰當等方面展開)
三、學習最后三個自然段
1、戰士即將啟程,列車就要開動,兩國人民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體會怎樣才能讀出這份感情。(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2、指名朗讀,學生評讀。
(從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現的眷戀、依戀、留戀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車再停留片刻,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親人,也可以慰藉我們充滿離愁的心。)
3、創設情境引讀。
(1)師:戰士們登上了列車,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親人,望著這片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志愿軍從心底里發出了喊聲――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2)師:列車開始啟動,緊緊拉著的手松開了,列車前行,親人向后退去。戰士們多想再看他們一眼呀!于是,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生: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師:然而,列車飛快地向前駛去,親人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戰士們只好揮手,大聲呼喊著――生: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4)告別的情景感人至深,現在你就是志愿軍戰士中的一位,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向朝鮮親人揮手告別――生齊讀4-6自然段。
四、小結
列車開走了,然而中朝兩國人民的心永遠連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說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人民之間結成的深厚友誼將永遠留在朝鮮人民子子孫孫的心中。”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推薦閱讀《誰是最可愛的人》。
【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案10-04
《再見了,親人》教案03-15
再見了親人課文讀后感04-01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再見了親人》名師教案05-16
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案設計08-22
小學五年級課文《再見了,親人》導學案04-03
小學五年級《再見了,親人》教案04-03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04-03
再見了,親人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