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教材分析及每課教學反思
第七單元
本組教材以“勿忘國恥”為專題。《圓明園的毀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痛恨;《狼牙山五壯士》頌揚了抗日英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偉大的獻身精神;《難忘的一課》敘述了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剛“光復”時,臺灣人民學習祖國文字的動人情景;《最后一分鐘》是一首富有時代感的詩歌,抒發了香港回歸祖國時,華夏兒女無比的喜悅與自豪之情。這幾篇課文雖然體裁不一,有敘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親身經歷和抗日英雄的事跡,也有詩歌,但字里行間都飽含著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認真研讀整組教材后我們不難發現,本單元語文學習的重點是“搜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加以運用”。因此我們在備課時應把整組教材作為一個整體,注意單元中各學習內容之間的鋪墊和照應。
教學的總體思路:課前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背景資料,積淀情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當時歷史的回顧,把握文本內涵;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抒發愛國之情。《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這些課文內涵深厚、歷久彌新,教師們在教學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保留的課文在本冊教材中因為被編入了新的單元,體現了新的教學功能,因此在教學時我們要用新的教學理念重新設計。
主要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搜集、整理、運用相關資料了解中華民族的'屈辱史,領悟課文表達的方法。
一、借助資料,豐富文本體驗
那段屈辱的歷史,與學生的生活有距離,文章字里行間飽含的濃厚情感,學生較難體會。為克服這一閱讀障礙,相關資料的拓展在教學中顯得十分必要。“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并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是本單元的語文學習的重點,這一要求也貫穿了整個單元的始終。
1、課前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2、課中教師緊扣語言文字補充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3、課后引導學生進一步搜集資料并進行初步的分類整理或進行拓展閱讀
二、揣摩表達形式,體會表達效果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光是走“從內容上尋求”這一步,不是完整的語文課,必須“著眼于語文形式方面”,才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收獲。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語文學科在文本方面與其他學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讓學生認識并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是怎樣通過語言形式來表達的。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閱讀能力,因此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揣摩課文的表達形式,體會表達效果。
1、著眼于遣詞造句
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提出問題,特別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并結合資料體會。再在全面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讀,就會收到理解內容和學習語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師不僅要能用問題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語言,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提“語言問題”,不僅會提思想內容方面的問題,而且會提詞、句、段、篇表達上的問題,通過圍繞這一類問題進行讀、議、練,使學生既知道在表達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為什么好。以達到遷移和運用的目的。
【課例】
(一)自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三次出現的部分。
1、劃出感動你的詞句,多讀幾遍,談談你的感受。2、在學不明白的地方打個“?”。
(二)交流抓住重點詞句出示,并適當展開引導。如下:
A、他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學生先談自己的理解,相機引出:這普普通通的幾個字,為什么要一筆一畫地寫?理解“光復”——教師作故事背景介紹。指導讀好這句話。)
B、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那么嚴肅認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學生談體會。什么是“真摯”?是的,他們是懷著對祖國熱烈真誠的感情在讀每一個字的。被這句話感動的同學一起來讀讀這句話。)(創設情境:現在,我就是那位臺灣教師,你們就是那群可愛的臺灣孩子,請跟著我讀。)
C、懷著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從后門走進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們一起,跟著那位教師,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學生談體會。理解“崇高”。把自己當成那位被吸引了的船員,把你的敬意,你的感受讀出來。)
D、我緊緊地握著這位年輕的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復著他剛才教給孩子們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還有什么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足以表達我這時的全部感情呢?(學生談體會,這可是個長句子,能更清楚地說說感動你的地方和理由嗎?把反問句換個說法。同桌互讀后齊讀。)
2、著眼于篇章結構
文章的布局謀篇是需要讀者用心體會琢磨的,如果課內閱讀的關注點只在文章內容上,勢必影響閱讀的質量。“為什么這樣寫?”這樣的練習設計讓學生注意文章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去領悟文章的布局謀篇。讓學生在自己思考,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明白作者布局謀篇的用意,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更深層次的意義,也有利于學生自己習作時有意識的運用。關于這一點,教材在課后思考題中也提示了重點。《狼牙山五壯士》課后4:“課文中兩次講到完成掩護任務,哪一次是作為重點來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教學時可以先找出課文描寫兩次勝利完成任務的部分,然后加以比較,明確第二次是重點。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因為五位壯士雖然第一次已經完成了任務,但是他們如果當時就去追趕部隊,敵人有可能尾隨而來,使群眾和主力部隊重新陷入危險境地。為了更好地保證群眾的安全,他們決心把敵人引上絕路,并做好了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思想準備。這樣寫更加突出了五位壯士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白,突出人物特點與中心思想的部分詳寫,其余內容略寫。像這樣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敘述中領悟到一些寫人記事的表達方法的例子,這篇課文中還有很多,如,:按事情發展順序寫;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寫具體;有多個人物時既突出重點人物,又兼顧其他人物等。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必全面總結與講解本文的表達特點,學生能領悟多少就算多少,能對學生平時的寫作有所啟示即可。
【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教材分析及每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園地教材分析與反思05-16
《語文園地》教材分析05-16
語文拼音教材分析05-16
語文教材《影子》教學反思01-11
語文教材春天教學反思01-11
語文園地二教材分析05-16
《語文園地四》教材分析05-16
語文園地六教材分析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