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建議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很多人都經常追著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也可以理解為考試時會涉及到的知識,也就是大綱的分支。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建議,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爬山虎的腳》教學建議
1、如果有條件,課前可以布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
2、本文的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選擇兩種不同的教學思路:
一種思路是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墻的,然后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葉尖一順兒朝下”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系;另一種思路是按照課文的順序,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逐一研讀爬山虎各部分的特點及爬山虎爬墻的過程。
3、對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在教學時要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并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獲。
關于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以下步驟理解:
⑴讀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⑵動手畫一畫,看看理解得是否準確。
⑶同桌互相看看畫的是不是像課文所寫的那樣。
⑷再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⑸課后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墻時的一系列變化:“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巴住墻就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特別要啟發學生體會“彎”“拉”“緊”等有因果關系: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由于產生了拉力,使它在墻上貼得很緊。為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可以采取實物演示的辦法,或展示爬山虎緊貼著墻往上爬的課件,也可以讓學生用簡筆畫表現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景。一邊畫,一邊講,通過直觀形象的手段弄清楚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沒觸著墻的,抓住“萎了”“痕跡”來理解;觸著墻的,抓住“變成灰色”“相當牢固”來理解。通過對比,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
4、在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爬山虎葉子的葉尖為什么一順兒朝下?建議學生把第2自然段和后幾個自然段聯系起來,弄清楚爬山虎的腳、莖、葉子之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
5、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一是細心觀察,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及“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二是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后來變彎了;才會發現沒觸著墻的腳“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才會發現“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教師要讓學生找出這些體現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語句多讀幾遍,借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6、本課的生字詞可以分散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隨機進行。如,可以結合揭示課題認讀“虎”字,并指導書寫筆順和字形結構。在初讀課文時,重點放在指導讀準字音上,如,“均、勻”要讀準前鼻音;“重疊”的“重”是多音字,在這里應讀作 chóng;“觸著墻”的“著”不讀 zhe,應讀 zháo,表示已經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要求會寫的字中,“逐”是半包圍結構,要注意字形和結構特點;“疊”的結構比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橫;“莖”的第四筆是橫撇,不能分成兩筆寫。
7、學生熟讀課文之后,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背誦下來,還可以有意識地進行積累語言的練習,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寫得好的句子抄寫下來。在學生抄寫之前,可以留出時間充分交流一下,說說自己為什么認為這些句子寫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詞句,提高鑒賞力。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進行小練筆,如,用第一人稱寫寫“爬山虎腳的自述”,或是自己觀察一種植物后寫一寫。
8、課后可以布置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動物或植物,并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觀察實驗中的變化。在開展活動之前,要認真讀讀“閱讀鏈接”的內容,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觀察是一種好習慣,并能有意識地運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
《爬山虎的腳》教學建議
《爬山虎的腳》是葉圣陶先生的一篇經典散文,文章通過細膩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向讀者展示了爬山虎獨特的生長方式及其腳的奇妙功能。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可以采用以下教學建議,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 預習導入,激發興趣
預習任務:課前布置學生觀察身邊的植物,特別是有攀爬特性的植物,記錄它們的生長特點。
導入新課:課堂開始,可以通過展示爬山虎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體驗,引入《爬山虎的腳》一文,激發學生對爬山虎獨特生長方式的好奇心。
2. 精讀文本,深入理解
朗讀品味:組織學生分段朗讀,注意情感的投入,體會作者對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描繪。
細節分析: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述爬山虎腳的形狀、顏色、生長位置及作用的關鍵語句,通過小組討論或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爬山虎腳的特點和其生長過程。
語言賞析:選取文中精彩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分析其表達效果,提升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
3. 觀察實踐,學以致用
實地觀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到校園或附近有爬山虎的地方進行實地觀察,對照課文內容,驗證并補充自己的認識。
動手實驗:可以設計簡單的科學小實驗,如模擬爬山虎的攀爬機制,使用簡單材料(如膠帶、紙條)制作“爬山虎腳”,探究其如何附著和攀爬,加深理解。
4. 創意寫作,拓展思維
仿寫練習:鼓勵學生模仿葉圣陶先生的寫作風格,選擇一種自己感興趣的植物,細致觀察后,寫下它的生長特點和自己觀察的感受。
創意故事:以爬山虎為角色,編寫一個簡短的故事,發揮想象,講述爬山虎的“冒險”或與周圍環境的互動,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敘事能力。
5. 總結反思,情感升華
總結交流:課堂結束前,組織學生分享學習本課的收獲,包括新知識、觀察技巧、寫作感悟等,教師適時總結,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思考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培養他們愛護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識。
【《爬山虎的腳》教學建議】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5-27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9-10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5-25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熱門)12-27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4-23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設計優秀11-14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附教學反思)03-21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篇05-27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篇)06-09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8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