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楊桃》課后反思(通用23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畫楊桃》課后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1
在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指導者、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機智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靈活地加以引導,課堂上教師能夠機智的處理問題,會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的機智是課堂的靈魂。在教學中由于自己的教學不夠機敏,致使課堂上的許多亮點沒有爆發出來。我認為在課堂上需提高引導的機智和評價的?
一、提高評價的機智
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由于缺乏評價的機智,導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談到自己是否喜歡文中的同學們時,他說:“我既喜歡,又不喜歡。喜歡是因為同學們很愛笑,不喜歡是因為同學們沒有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畫的。”我在處理學生這個問題時,評價不夠到位,致使問題的解決不理想。老師如果這樣引導“笑”,有很多種,我們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開,你一定也喜歡笑,但是文中同學們的哈哈大笑是一種什么樣的笑。”學生回答:“是嘲笑。”那么你還喜歡同學們的這種笑嗎?這樣自然引導讓學生在談“笑”中明辨是非,然后老師隨之引導,此時你想對那些發笑的同學們說些什么?而文中的老師又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這樣就水到渠成的進行過渡,引導學生體會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一個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時,說到: “在了解了別人的想法后,如果他做錯了再去嘲笑別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這一說法沒有及時給予評價。由于自己的心急,導致一個教學閃光點被撲滅了。如果我能及時讓其他學生對這位學生的說法進行評價,說說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學生就會各抒己見,說明自己的看法。課堂上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思維產生碰撞。同時也進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題: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
二、提高引導的機智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它可以讓學生雜亂的思維變的有序、深刻;同時也能使知識的掌握更具條理性。而我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恰恰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如當學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不是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而是在復述課文時。我這樣處理會更好:再找一個學生用概括的語言說說主要內容,然后引導,我們在說文章主要內容時,如果能用簡短、概括的語言敘述就會更好,而你好像是在復述課文內容。這樣一引導學生就知道如何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對其他同學也起到指導的作用。
再如,在教學理解老師的一段話時,如果這樣處理學生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些。讓學生把老師說的這段話都來讀一讀,再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學生的思路就會更清楚,理解起來會更順暢。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當發現學生讀的并不理想時,教師加以示范朗讀,效果就會不一樣。
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認為自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提高:
1、深入鉆研、挖掘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處,提高評價的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將在這門藝術的殿堂中不斷提高。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2
《畫楊桃》一文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我在教學中把握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主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一、理出主線。第一自然段講父親叮囑的話“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而最后一自然段第一句話又講“老師的話同父親講得那么相似”。我就抓住一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粗讀文章,老師到底說了什么呢?這樣,就理出了貫穿全文的主線,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憑借。
二、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細讀文章的興趣。教學時,我把楊桃放在講臺上,讓學生從前排靠邊的座位實際觀察一下,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激發閱讀與思考的興趣。
三、讓學生自己勾畫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主題思想。這一環節是教學關鍵,是文道結合的主渠道和立足點。我先利用教師和同學們態度的對比,教師神情的變化,鋪設出一個吸引人的懸念。再引導學生抓住表現教師態度的關鍵詞“走到”、“審視”,教師這樣做本身就是“從實際出發”,這樣, 重視了文字的訓練過程。接著,為了聯系學生思維,讓學生逐步理解教師說的話。教學中,我分步設計了“老師是怎樣做的?”“老師說的話和他的做法一樣嗎?” 這兩個問題使學生很自然地理解老師說的話。老師說的話正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最后,運用清晰,節奏鮮明的語言做小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開頭理出主線時提出的問題“教師和父親的話為什么那么相似?”學生這時就會很快答出,因為他們的話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緊扣主題加以拓展。因為,只講畫畫,不可能是“一生受用”,而話中的“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確實是一生受用的。“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自己。文中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對自己而言。不僅是要相信自己的眼力,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樹立自信心。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親自參加實踐活動,才能獲取“一生受用“的“教誨”,使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3
這幾天一直在準備《畫楊桃》一課,感覺這篇課文好難上,一直不知道從何下手,該怎樣來講?我在備課的時候其實就感覺到自己備的內容有些多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語文教學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課堂證實了我預計,上課內容沒有全部完成。
在這節課上,我是通過讓學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畫后,老師和同學們的各自反應,重點找出他們說的話,動作和神情,通過不同的態度進行對比,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借此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讀好人物的話。尤其是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這里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從中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一環節中,學生在課文中找得很準確,而且在朗讀時孩子們的語氣很好,讓聽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讓我很高興,這達到了我對學生文字理解和朗讀的訓練目標。
在這節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對學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質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學生提出問題,不過回答得還不錯。還有就是我預想的那樣,設計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緊,沒有過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結學生說不出來“實事求是”,只能說到課本上點出的道理,沒有更深的理解,這就完全是時間不夠造成的。
總之,在課堂的調控能力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和鍛煉,還有應該對學生的鍛煉加強,適當的對學生放手。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4
在講課的時候,發現原來有幾個之前糾結的重點,可以這樣引入:
1.當作者“我”看到楊桃后,有什么反應和想法?“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么東西。”從這里你能讀出他當時是什么心理?他又是如何去做的呢?“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從認認真真這個詞,你能讀出什么?(生:認真、仔細)什么是老老實實地畫呢?(他畫的是什么,沒有畫成什么?)這就是老老實實地畫。從這里能感受出什么?(堅持自己的看法)
在上節課中,我忽視了對“認認真真”“老老實實”的理解,但現在想想,這是關注作者“我”的起點,我怎么想的,很重要,所以要講一下。
2.當同學們笑我的畫時,老師是什么態度?(生:嚴肅)為什么老師會變得嚴肅呢?(生:學生笑我的畫,老師覺得他們做的并不對)老師的態度后來變成怎樣的呢?(找課文中的四字詞語來概括)為什么會有這種改變?你是如何理解“和顏悅色”這個詞的?
在這里,我覺得老師態度的轉變很重要,而且是個難點,需要問題來指導,而學生態度的轉變要較容易理解,通過分角色扮演,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下很容易能體會當時學生的心理。
3.老師是如何對學生說的?你讀完老師的話有什么體會?(把你的體會寫在課文旁)
其實一開始并沒有想讓學生把體會寫下來,但是,這個班的孩子實在對這種題目無感啊,一遇到說體會的問題和霜打了似的,低著頭不出聲,所以當時臨時起意讓他們寫下來。事后看來,這種方法確實有效,而且新課標中也提到“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我想這種以筆書寫感受也算得上是這種要求的變形吧。
其實,老教師都說,每一堂課都不一樣,即使教過一輪再來一輪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獲,通過這堂課更是感受頗深,正是每堂課的遺憾,才讓自己慢慢的變好。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5
針對本文敘事性強、含義深刻的特點,我從文本整體出發,通過“我”的作畫態度,同學們的心理轉變,老師的言行動作這三大板塊整合實施。逐步挖掘“實事求是”的內涵,學會老老實實,學會用事實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本節課,我根據中年級閱讀要求,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查字典,結合情境體會詞句含義。如我抓住“嚴肅、審視、和顏悅色”等詞和父親、老師的話理解課文內容。
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我深入研究了講解與朗讀的關系。講是死的,朗讀是活的;講解是推評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
因而在朗讀方面,我側重了多種方式的讀,自讀、練讀、指讀、分角色讀、齊讀等方式進行,讓學生浸染在語言中,逐步進入一種言語情境,撩起他們的悟性與靈性。再通過有滋有味的說,讀體現以讀代講理解課文的目的,從而達到了與文本的交互達意,達到了“與我為文”的境界。
在隨文理解的過程中,我適時引導學生抓住“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老師在思考什么?”和“如果你是嘲笑同學中的人,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適當拓展文本,讓學生換位思考,讓學生真切感悟,如身臨其境。通過表情表演對比,異中求同,同中求異,讓學生對文本的領悟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讀、想、練、評等教學手段,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情感體驗,并引導學生用不同別人的觀察和思考方式感悟文本的精神內涵,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在教學策略上我注重了強調將引導閱讀,誘發感悟和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三者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做到讀中感悟、讀中選臉,從而提高了閱讀教學效率,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理解更為深刻。
不足之處是朗讀欠缺,練讀時間略少。教師的駕馭課堂能力及整合知識結構體系方面的能力仍需不斷的提高。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6
在教學《畫楊桃》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樣設計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學生樂于接受,容易學懂呢?我反復揣摩,終于想了這樣一套教學思路。
一、自讀自悟,初步理解
上《畫楊桃》時,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用各種方式誦讀課文三次,然后讓學生自由表達質疑。因為我認為:孩子們讀書后,都應該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沖動。因此,老師沒有向學生提出任何問題,而是請學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來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心得,甚至感覺、感受和疑問。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問題。這些發言,不但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質疑的能力和習慣,也使教師了解了學生初讀之后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難所在,為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學情參考。從學生的發言和質疑看,他們理解的重點放在了對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樣就畫成什么樣”上。至于“認認真真、老老實實”、“一生受用”等學生還沒有意識到。根據這種情況,進入了下一個步驟。
二、親身實踐,思考體驗
為了上好《畫楊桃》,我特地從水果市場挑選了一只楊桃。并有意將楊桃放在教室的中間,讓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去畫自己看到的楊桃。學生興致很高,都轉過身靜靜地畫起來。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老師有意請學生朗讀能夠指導正確作畫的有關課文。這樣邊讀、邊看、邊畫的過程,非常明確地向學生表明了作畫的目的并不是練習繪畫,而是通過“畫”這一手段、這一過程,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并進一步理解這些事實所蘊涵的道理。人們要做到“是什么樣,畫什么樣”,并不像說起來那么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說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讀書思考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為此,我以為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實踐的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調動其積極、飽滿的情緒參與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實踐的興趣,從而掌握實踐的方法,逐漸形成自覺開展語言實踐的習慣,這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評價,深入領悟
在學生作畫過程中,老師收集了幾幅具有典型性的學生作品,并把學生的作品用投影儀放大到屏幕上,讓學生“以作品的作者讀沒讀懂課文”為題,對作品進行評價。這一環節我覺得很有效果,經過這一番評價,學生較深刻地領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道理。在整個評價過程中,老師始終堅持聯系課文語句去評說實踐中的實際事物,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會閱讀,提高認識能力。
四、把握重點,跳出課文
在學生基本掌握課文內容后,老師還教給了學生一種普遍有用的閱讀方法。不僅如此,老師還把上課初幾個同學的質疑,回歸給提問題的同學,學生已經能夠回答當初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又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段,并討論“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義。最后還引導學生“跳”出課文,從《畫楊桃》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廣泛的領域。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7
在閱讀課的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作用。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只要善于把握教材,機智地引導,會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中活躍起來。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我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
由于我們這里的學生很少見過楊桃這種水果,因此,開課后我問學生有誰見過,沒有想到竟然有學生說見過,于是我就讓他介紹一下,聽了他的介紹,我才知道原來他是在超市見過的。于是,我就借用他的介紹把圖展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觀察,看是不是這樣的。然后很自然的引入到本課的課文學習中去。
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課文主要講一件什么事?
2、文中有幾個人物?
3、哪些句子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4、讀完后你有什么體會?和同學交流一下。
在匯報學習收獲時,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知道了課文講的是小學四年級發生的一件事。也知道文章中有“我、父親、老師和同學。”在學生知道這些以后,我讓學生再次讀書,把與文章中人物有關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體會一下。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再次讀書,把父親的話,我畫畫時的態度以及同學們是怎樣笑我的和老師怎樣婉轉教育笑我的那些學生的話和老師說的話都找出來了。
在學習同學笑“我”的那部分課文時,我讓學生自己通過表演去體驗,從中感受老師的教育方法的巧妙,和同學認識自己錯誤的過程。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效果也比較好。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父親的話,我問學生,文中的“我”畫畫時態度怎樣呢?感覺怎樣呢?他為什么這樣肯定呢?這樣學生通過仔細讀句子和思考,很自然的就把父親的叮囑說出來了。父親話的意思也就理解了。
同樣,在理解老師的話時,我讓學生和伙伴討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老師的話的意思。學生通過交流,知道老師說的和父親說的其實意思一樣。然后我告訴學生,這篇課文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或者看問題,都要尊重事實。
總之,課堂中,教師只要善于引導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這樣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高。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8
課文主要是通過畫楊桃這件事啟迪同學們理解:“是什么樣,畫什么樣”,也就是實事求是這一道理。如何讓學生們理解這一道理,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對這方面的講解。抓住文章重點,將人物分角色朗讀,引導同學們去體會人物的心理過程,“我”、同學們和老師。并不是把句子展開來讀,而是抓住重點句子,如人物對話:“不像!”“不......像。”“像五角星!”“像.....五.....五角星。”強調人物語氣與感情。充分理解同學和老師前后表情、態度的變化。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參與“畫楊桃”課中,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道理。
在教學方法上關注學生的思維,注重啟發誘導,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學習。同時維持好課堂紀律,讓同學們保持好坐姿,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注意力,將課堂氛圍調整到最佳狀態。
為了上好《畫楊桃》,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特地從水果店里挑選了一只楊桃。并在課文中老師讓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觀看了楊桃之后,我也把楊桃呈現出來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楊桃的樣子。學生興致很高,都抬起頭靜靜地觀察起來。讓他們看看不同的角度看楊桃有什么不同。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并進一步理解這些事實所蘊涵的道理。
思考與實踐體驗相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
但是,在課堂結束后,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是課堂時間沒掌握好,最后一個段落還沒來得及講,收尾倉促。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要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把要講的內容講解完。
其次是對生字詞的掌握上分配時間少,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生字詞的學習仍然是重要環節。應該在認識生字詞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正確書寫。
再次是課堂提問時為了讓更多的同學積極參與回答問題,我鼓勵同學們說:“這么多舉手的同學啊,我看看誰沒舉手,誰沒舉手我就提問誰。”結果,原本舉手的同學都馬上放下了手,我想,這樣反而會讓同學們養成一個不舉手的習慣,這種提問方法應該改掉。
在課堂上還有很多小細節應該注意改正,比如領讀課題時聲音不能拖長,學習要求需要學生齊讀一遍,以指導同學們閱讀課文。板書設計中,課文的層次最好是在課文講解之后,邊總結邊板書,這樣能讓同學們對文章的脈絡更加清晰。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9
《畫楊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三組關于“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主題中的第三篇課文。課文講的是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卻通過這件事,啟發同學們懂得了看問題或做事情的時候,不能憑空想象,要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要輕下結論。
上課之前讓同學們欣賞了幾張楊桃的圖片導入課題,從“我”是怎樣畫楊桃的為突破口引出父親的話以及老師對同學們的教導,點明父親 和老師話中所蘊含的道理。在這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了幾處標點符號的作用,讓學生進入角色,想象說話;聯系實際說說生活和學習中類似“畫楊桃”的事,進一步明白老師對同學們的教誨;還做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能夠聯系課文并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對文中的人物說說心里話,從而升華主題。之后便是對生字寫法讀音的強調與練習。
第一次上課的教學反思,想主要談談自身所存在的問題:《畫楊桃》這一節課準備了將近兩周,教案也差不多背過了,但自己在講課中仍舊很緊張。
首先,剛上課的時候忘記喊“同學們,上課”就直接想導入課題,在于老師的提醒下又進行了課前的這一環節。接著便是在強調生詞中某些字的讀音時,一時想不起“多音字”這個詞,好在最后還是想起來并較為順利地繼續進行下去。我只準備了兩個多音字的講解,同學們卻提出了我沒涉及的另外兩個多音字,我不是很確定,只好留到下節課給同學們解答,這一環節出了錯,一慌就忘記讓同學們齊讀生詞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一件事,希望以后能夠穩穩當當的做好每一件事。
其次,在第一課時講解課文的時候,語言不是很連貫,中間有個地方卡殼了,聲音有些小,語速也有些快,有的話說的不是很清楚,對學生的引導不夠,語言不夠生動,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問題問的可能不是很明確,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舉手回答問題并能答對的同學不多;作為老師,自己的面部表情有些僵硬,對同學的評價不是很到位,好幾次都以“很好”來評價同學,學生可能沒有得到老師相應的肯定,導致情緒有一些小低落,這個方面亟待加強;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不高,不太會總結學生的話來自圓其說,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滲透不夠,重點的語句應該讓同學們多讀幾遍;叫錯同學的名字,導致自己有些尷尬,表現的不夠大氣。
最后,在第二課時升華課文做練習時,能夠根據自己之前的反思以及于老師和實習生老師給我提的建議,做了進一步的改正,提高了自己的音量,放慢了速度,糾正補充了上節課遺留的問題,能夠運用肢體語言來引導同學們回答問題,心情也比第一課時放松了很多,能夠較流暢的講完剩下的內容,算是有些進步。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這節課上的有些趕,一直想盡快結束,導致忘記讓同學們開火車讀生詞,并且在讓同學們聯系實際談生活、學習中類似“畫楊桃”例子的時候引導不夠,只有兩個同學談了一下,自己也沒有很好的評價總結學生所說的例子。識字環節之后應讓學生再齊讀幾遍生字,加強記憶。
這么總結下來,自己最大的不足還是在語言的運用這一方面,如何自然流暢的表達是我今后最應下功夫的一塊。
針對上面的不足,在下次上課以及以后的每一節課都應盡量做到:聲音洪亮有穿透力,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語速放慢,能夠簡潔明了提出問題;面帶笑容,給予學生滿意的評價;開動腦筋,在實踐中總結能夠提高課堂氣氛的方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自信,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課堂中去,真正的體會到做老師的樂趣。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10
今天,實習生張華執教了《畫楊桃》一課,這篇課文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情讓學生理解“是什么樣,畫什么樣”的道理,也就是做事要講究實事求是。下面就張老師上課情況進行反思:
一、圖片導課,直觀形象
上課伊始,張老師通過欣賞楊桃的圖片揭示課題,楊桃這種水果在我們北方很少見,也很少吃,孩子們對楊桃這種水果接觸不多,這樣導課讓學生對楊桃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為了進一步了解楊桃,設計了暢談楊桃的資料環節,更加深了對楊桃這種水果的認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初讀課文后,多種形式認讀了生字詞,指導學生容易讀錯的詞語“半晌”、“教誨”,明確了多音字的讀音。通過填空方法“這篇課文寫的是()在()練習()時發生的事情。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像個()的樣子,結果同學們都()我,老師卻通過這件事教育了我們。”來幫助他們講清大意。在填空的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而且所填的幾個關鍵詞也為學生下面學習課文做了鋪墊。
三、角色朗讀,理解內容
這篇課文里的對話很多,張老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畫后,老師和同學們的各自反應,重點找出他們說的話,動作和神情,通過不同的態度進行對比,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借此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讀好人物的話。尤其是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張老師引導學生從感嘆號中讀出他們的想當然、不假思索;從省略號中讀出同學們回答斷斷續續、吞吞吐吐。這里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變化。
四、抓關鍵段,理解道理
老師的話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張老師先引導學生理解老師說的話的意思,學生明白了老師話中蘊含的道理:“是什么樣,畫什么樣”,“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道理。最后提出的問題:“教師和父親的話有什么相似之處?”學生這時就會很快答出,因為他們的話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是什么樣,畫什么樣”,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最后緊扣主題,聯系生活,加以拓展,并進行小練筆練習,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無論做什么事都應實事求是的道理,使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
為了執教這一課,前一天下午,學生都走了,張老師還在教室進行試講,直到很晚,希望能把自己最完美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態度很認真。畢竟是第一次執教,難免會有些緊張,沒有達到自己預想的效果。但是基本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1.對文本的理解,必須認真地、仔細地鉆研,才能保證進入課堂開展自己的講課,才能減少自己的錯誤。
2.在課堂上,老師引導的多,學生思考的少,學生作為主體不夠突出。在以后的教學中,放手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和鍛煉。
3.教師的問題要明確,有針對性,不能給學生模糊的問題,這樣只能打消他們的積極性。
4.在課堂上要讓自己融入課堂,激情飽滿的參與課堂,以抑揚頓挫的聲音,有效的評價,感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5.教學機智有待于提高,自信對教者來說很重要。
有了第一次的執教經驗,相信第二次會很順利的。加油!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11
我在備《畫楊桃》第一課時導入新課我是這么設計的,開始出示楊桃的圖片,問學生這是什么果實,然后教師介紹楊桃,進入新課。可是在講這節課之前我忽然想到市場上好像賣過這種水果,現在運輸方便,家庭條件好,一定有很多學生吃過楊桃。于是導入新課我做了改動,問:“你們吃過楊桃嗎?”有很多同學舉起手來,“那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楊桃呢?”同學們積極發言,說外形,說顏色,說味道,說里面的果實等等。同學們情緒高漲,這時我說,為了證實同學們說得是否正確咱們看楊桃的照片,然后我開始根據資料介紹楊桃,果然和同學們說的很多地方相符,沒有吃過楊桃的同學印象也很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了。由此我感到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領悟要比教師平淡的敘述效果好得多。
在找出全文自然段時同學們發生了爭議,有的說 18個,有的說19個,一時出現混亂現象,正好下一個環節是朗讀課文,我提了一個建議,咱們按座位讓同學分自然朗讀,然后數數有多少人讀,同學們立刻靜下來,從姜礬開始依次讀了起來,這次同學們聽得格外認真,讀完一數正好19個同學讀過,那就是19個自然段。通過這次讀課文我還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前朗讀課文一般是找舉手的學生讀,不舉手的同學除了齊讀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次19個同學當中有的讀得好,有的讀得結結巴巴,是我教學的失誤,沒有給這些同學朗讀的機會,今后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指導鼓勵那些讀得不好的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在教學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每一個方面。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12
《畫楊桃》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以問題貫穿始終,有的放矢地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抓重點句子理解課文,比如父親的話“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還有老師的話“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教師將這兩段話結合起來講解,引導學生思考老師的話和父親的話有什么相似之處。
除此之外,我還進行了以下兩項課堂環節,學生學習的效果較好。
一、學生自讀自悟。
上課時,我就引導學生用各種方式誦讀課文三遍,然后讓學生自由表達質疑。孩子們讀書后,都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沖動。因此我先讓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地、自由地在小組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心得,甚至是感受和疑問。學生確實能提出很多有代表性的問題。這些發言,為理解課堂中我提的問題做了鋪墊,還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質疑的能力和習慣,也使我了解了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難所在,也為我及時調整課堂提供了學情參考。
二、學生思考體驗。
1、課文的朗讀訓練,我讓學生重點朗讀以下句子:“這幅畫畫得像不像?”“不像0它像什么?””“像五角星0現在你看看那楊桃,”像你平時看到的楊桃嗎?”“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像……五角星。”問號、感嘆號、省略號的朗讀訓練同時出現,孩子們對怎樣讀好這些語氣有了一定的領悟。
2、通過深入研讀課文,學生非常明確課文要向我們表達的并不是單純的練習繪畫這件事,而是通過“畫”這一過程,讓學生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進一步理解這些事情所蘊含的道理。通過思考理解課文,讓學生形成學習語言的思維,對學生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13
這篇課文蘊含的道理深刻,和學生的現實生活也很接近。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自由朗讀課后資料袋中關于楊桃的介紹,進一步知道有關楊桃的知識。
由于已經安排學生課前有過預習,所以課文不必再讓學生自由讀的過程,要對前一天的預習作業有所檢查。教學時可以快速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進行學習,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反饋。
第一課時學生的預習準備比較充分,孩子們經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后,能夠準確、完整的匯報,詞意理解時,如果能夠聯系上下文理解,孩子們的理解將會更加透徹,同時對于課文內容也有所感悟!
第一課時做好了“讀”的鋪墊后,在第二課時教師步步設疑,引導學生更深的進入課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三年級的學生應該逐步培養其對整篇課文的把握能力,教學中在讓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時,學生的發言有的不夠簡練,有的不夠完整,還有的不夠準確,這需要教師在仔細傾聽的基礎上,引導其他學生給予補充或是教師適當的指導、修正。
第二課時中,孩子們能夠通過班級同學和老師的表情變化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小組匯報時,孩子們的語言表達不夠到位,需要加以訓練!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14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轉眼到了大三下學期,按照我們系的慣例,我們該實習了。因為所學專業,所以我選擇實習當一名老師。因為要考研,所以選擇了留校。之后,有幸在曲師大附小實習,教小學三年級語文。
在實習期間,第一周我們只是在下邊聽課。上課的時候,看到荀老師在上面游刃有余,心中滿是欽佩感。荀老師上課的風格是我喜歡的那種類型。沒上講臺之前,我以為教小孩子我是沒有問題的,可今天講了一節課后,我才發現其實沒那么簡單。下面我就《畫楊桃》這一課說一下自己的幾點感悟。
第一,關于教案的問題。
在實習剛開始,荀老師就已經分配好了任務。給了我們大量的資料以輔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我在準備教案這個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春寒料峭,一向體質好的我突然感冒了,而且還特別嚴重。在寫教案的過程中,我松懈了,我偷懶了。所以直接從百度上粘貼的。那篇教案是很好,可是我駕馭不了。而且在對于教材的把握程度上不是很到位。一句話,準備的很不充分!我對待教案的態度問題導致后來上課出現了很多問題。關于教案,以后在上課前一定要做充分的準備,而且一定要細,把孩子能想到的問題多想想。創設一定的情景,做一定的準備。同時,干任何事情都不能偷懶,別人的東西是好,可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關于上課的問題。
我在講《畫楊桃》這篇課文時出現了很多問題,以下包括我自己意識到的和荀老師還有同學提出來的。
1、在語言方面方言太重,成人化太多,沒有注重兒化音的運用。這樣的話,不利于和孩子們交流,容易產生生疏感。
2、在教態方面沒太在意。在教室里來回走,影響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利于孩子們專心思考。
3、在對教材的把握上,沒有做到系統化。知識點太瑣碎,不利于對課文的理解。沒有很好的掌握好時間,對楊桃搜集的資料可以自己讀一下,沒有必要齊讀,這樣會浪費時間。應該在瀏覽課文的基礎上再讀生字詞,這樣更有利于孩子們記住。
4、在提問題這一方面,提的有些深奧,孩子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應該啟發孩子們自己思考,自己提問題。上課的時候,明顯感到孩子們不積極,應該是自己提問題的方式不對,讓孩子無從下手。孩子們不積極,這堂課就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孩子們失去興趣,我得自信也下降了。
5、在分角色朗讀這塊上,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只是很生硬的讀了一下課文,孩子們讀完也沒有多大收獲。應該在帶著問題的基礎上去讀,不僅讀的同學要思考,聽的同學也需要認真思考。只有這樣,分角色朗讀才會有意義。
6、上課感到很吃力,自己就像在自導自演一場電影。本來孩子們應該是主角,現在只變成我自己一個人在說。上課要以孩子為主體,老師只起引導作用,不能角色互換。同時孩子們不是道具,他們是活生生的,他們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方法要活,不能太呆板。
7、在對詞語的理解和把握上方法太死。比如,教材中“叮囑”一詞,不能只理解其字典意思,還要讓同學們學會自己運用。多創設幾個情景,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方法真正理解和記住。這樣才能激發孩子們對記住詞語的興趣。
8、下課太倉促,沒有做到很好的銜接。不利于孩子們下一課的總結和交流。
下面,我就《畫楊桃》這一課做一下具體的反思。
《畫楊桃》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情啟發學生理解“是什么樣,畫什么樣”也就是實事求是這個道理。同時這也是一篇非常經典的課文,這其中的說理意義是非常強的,整堂課上下來,我發現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中所闡述的道理還是行的,但是要真正地讓學生從這幾句話,從這個事件中明白一點可以對生活,對自己的學習起到一定的作用的話還是非常難的。很多學生都只是局限于對這一個道理的表面的理解,還很難做到真正的理解,如果讓他們從自己的生活中舉一個例子的話那就根本是不可能的了。而且在這一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作為新老師,必須對課文文本有很好的鉆研,在上《畫楊桃》這一課的時候,由于上的課時比較緊張,所以我也沒有好好地,認真地,仔細地備過課,因而,在整堂課上完了之后,我才驚訝地發現有很多的地方我都沒講明白。所以作為新教師,必須認真地、仔細地鉆研過我們的教材,才能進入課堂開展自己的講課,才能減少自己的錯誤。
我的專業是教育。專業課上關于對孩子上課時應該注意什么說得很清楚。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要充分發揮孩子的天性。課本中說的很清楚,可是要真正實踐卻是不容易的。今天的一堂課使我真正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學習課本中的知識再多,如果不去運用,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雖然只有一節課,但是我想我學到的也許是我這么多年都不曾有的。特別是荀老師教學的嚴謹,備課的認真都將是我以后從事教師這條路的楷模。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我還需要在這藝術殿堂中得到提升。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15
《畫楊桃》是一篇經典的敘事性文章,有完整的記敘文六要素,學生在預習時,基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在第一課時的時候,我便讓學生匯報文章的主要內容,幾乎全部學生都能做到。
在第二課時的時候,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積極性,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說話能力,因此,我打破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帶領學生分析課文的慣用思路,而是抓住六要素中的“人物”這一要素,讓學生小組討論最喜歡哪一個人物,引導學生在評價人物的過程中,向中心靠攏,更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有父親、“我”、同學和老師。在學生匯報時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我”和老師。當學生匯報“我”時,我便引導學生研讀重點寫“我”的部分,我便問學生你從哪里看出,引導學生從文章里找到蛛絲馬跡,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當學生匯報其他人時,我也基本按照這種思路。但學生都不喜歡同學,因為他們還不能夠看出同學身上也有可取之處——知錯能改。于是,我用過渡語“你們怎么都不喜歡同學啊?為什么呢?”,引導學生關注這個他們不喜歡的人物,體會同學從嘲笑到承認錯誤的心理變化過程。當學生理解了同學的“可取之處”時,我引導學生說話,讓學生思考假如你是其中一個同學,此時你心里會想些什么,讓學生既能明白知錯能改的重要性,滲透了德育,又能讓學生在承認錯誤的過程中理解不同角度看事物是不同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實事求是,向中心靠攏。
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后進生卻無話可說,是因為這樣發表見解對他們太難,還是他們更喜歡傳統課堂老師滿堂灌呢?這值得我去思考,但這種讓學生說,讓學生發表見解的方式,我是不會放棄的。我會盡量協調這些教學中的矛盾,讓學生,讓自己更進步。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16
本文通過畫楊桃來說明事理,由于一些學生未見過楊桃,無法理解楊桃像“五角星”,只有出示楊桃的圖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課前我準備了一支筆,讓學生觀察,然后到黑板上畫出你所看到的樣子。分別找了不同方位的同學,有的畫了筆的全貌,有的就是畫了個環形。使他們初步地直觀地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是不一樣的。讓他們自己親身體驗之后,得出答案,明白事理。這樣可以輕而易舉地幫助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然后引入課文《畫楊桃》。
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讀最后一自然段第一句話“老師的話同父親講得那么相似”。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粗讀文章,他們都說了哪些相似的話?這些話都說明了什么道理?從而理出了貫穿全文的主線。再讓學學生分角色朗讀老師和同學們的對話,師生分角色朗讀,引導當老師讓學生坐到“我”的座位觀察后,學生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再引出“實事求是”這一主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但學生體會的好像不夠深刻。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認為值得注意和反思的地方:
1、引導不夠,引出“實事求是”時有點突兀,學生好像還不是很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疏忽了對重點詞語講解。
2、指導寫字這一環節有些不夠深入。
3、對課文內容的升華環節做的不夠。可以結合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個道理僅僅適用于畫畫嗎?談談學習,生活中類似“畫楊桃”的'事情或者是自己的感受,深刻理解老師從“畫楊桃”中引出的道理。進而讓學生理解老師和父親的話,其道理,適用于任何事情。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17
毛澤東同志曾說:"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小學生學習語言,接受思想教育,要讓他們在親自體驗下,得出他們的認識,再由這個認識去指導他們的實踐。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設境讓學生親身實踐,在思想上牢固樹立"辦什么事都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觀念。比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寫我怎樣畫楊桃時,筆者就在講桌上放一個楊桃,讓學生下位從正面、側面去觀察,知道觀察的角度不同,所看物體的形狀也完全不一樣。再讓學生坐在相應位置演演我畫楊桃時的樣子,體會我認真的態度。從而懂得,做任何事都不能想當然,要眼見為實,實事求是。再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同學因為"想當然"而最終懊悔的心情變化,課中安排了一個環節帶領學生進入角色,反復練讀三次對話,從較輕的嘲笑到程度很重的嘲笑,最后到自知錯了,異常懊悔。練讀中明白我把楊桃畫得"像五角星"符合實事求是的思想,而同學們的發笑,是對楊桃的"很熟悉",就會"想當然",以為別人看到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樣,這樣就違背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精神,從文中同學的教訓中受到了啟迪。
當今社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至關重要,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責無旁貸。以上正是筆者憑借課例進行教學的一點嘗試。由于課中容量太大,課尾學生結合自己暢談感想,聯系自身實際寫片段材料來深化"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科學態度這一認識還未能完成,需要對課中時間加以調控,力求圓滿,讓"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科學態度真正成為學生的行為準則。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18
《畫楊桃》課文主要講圖畫課上,對楊桃進行寫生練習,“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通過這件事,啟發我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結果,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我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對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樣就畫成什么樣”上。而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我讓學生先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為什么會這樣?這一環節中,學生在課文中找得很準確,這里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從中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而且在朗讀時孩子們的語氣很好,讓聽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讓我很高興,這達到了我對學生文字理解和朗讀的訓練目標。
本節課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同時,理解詞語的意思,從而造句。比如講到“父親經常叮囑我……”這一句時,我先讓學生體會“叮囑”的意思,然后想想什么情況下用“叮囑”這個詞語?然后請同學造句。學生順理成章地造出了許多合理、精彩的句子,我覺得造句的設計很成功。
然而,在教學這一課時,由于缺乏教學的機智,導致教學過程不是很流暢。還有就是我設計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緊,沒有過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朗讀課文。
今后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指導鼓勵那些讀得不好的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在教學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每一個方面。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認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處,提高評價的能力。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19
實習以來的第一次講課,有一點緊張,要把這節課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懂得課文所講的道理也并不容易,所以這對我來說也是一次挑戰,為了不辜負學生們的期待,我盡量做到最好。
《畫楊桃》這篇課文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情啟發學生理解“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也就是實事求是這個道理,蘊含的道理深刻,和學生的現實生活也很接近,學生可自悟自讀。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實物展示,情境導入
展示楊桃,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觀察楊桃,看看它從不同的角度看像什么,然后把楊桃切開,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來理解楊桃像五角星。通過瀏覽楊桃的圖片,加深對楊桃的理解和認識。
二、通讀全文,引導學生正確讀音
教學時先進行正音,再有側重的對每一個字進行教學。如“嚴肅”的“肅”是平舌音,“審視”的“審”和“半晌”的“晌”是翹舌音。讓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學習課文。在深入學習課文時把生字生詞帶入句子中理解,引導學生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三、重點分析,方便理解
從文本整體出發,通過父親的叮囑,“我”的作畫態度,同學們的心理轉變,老師的言行動作這四個方面加深理解。逐步挖掘“實事求是”的內涵,學會從實際出發,用事實求是的眼光去看事物。引導學生用不同于別人的觀察和思考方式感悟課文主旨。
四、注重閱讀,加深理解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透、讀懂。尤其是課文中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通過分角色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從中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引導學生抓住表現老師動作的關鍵詞“走到”、“審視”、“看了看”、“坐下來”讓學生明白這樣做是“從實際出發”。
五、深化主題
提出的問題“教師和父親的話為什么那么相似?”從中得出他們的話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緊扣主題加以拓展。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于畫畫,也適用于任何事情。不僅是要相信自己的眼力,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樹立自信心。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讓他們學會聯系實際生活。
總的來說,教學結束有優點也有不足,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朗讀欠缺,練讀時間略少
沒有給學生充分的分角色朗讀的時間,使學生沒有更好的體會課文中同學們態度轉變的心理變化,沒有很好地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和感情,導致學生在理解課文時不太透徹。
二、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權
有一些問題沒有經過同學的口中說出來,過于著急的把問題的答案告訴大家,沒有給他們充分思考的時間,這樣使提出的問題不便于學生理解和消化,沒有把知識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
三、講課后期聲音較小,影響學生聽課
總的來說,第一次教學結束,有收獲也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多加鍛煉,彌補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向老師學習和交流,認真負責的備好每一節課,在駕馭課堂及整合知識結構體系方面的能力仍需不斷的提高,是自己以后的教學更加完善。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20
這是一篇非常經典的課文,這其中的說理意義是非常強的,整堂課上下來,我發現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中所闡述的道理還是行的,但是要真正地讓學生從這幾句話人,從這個事件中明白一點可以對生活,對自己的學習起到一定的作用的話還是非常難的。
很多學生都只是局限于對這一個道理的表面的理解,還很難做到全真正的理解,如果讓他們從自己的生活中舉一個例子的話那就根本是不可能的了。而且在這一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作為新老師,必須對課文文本有很好的鉆研,在上楊桃這一課的時候,由于上的課時比較緊張,所以我也沒有好好地,認真地,仔細地備過課,因而在整堂課上完了之后,我才驚訝地發現有很多的地方我都沒有講到和講透,我只點出了做人要實事求是這一個道理,確忘了點明觀察看待事情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這一點。
因而在往后的作業和試卷中這一個問題還是非常突出。所以作為新教師,必須認真地、仔細地鉆研過我們的教材,才能進入課堂開展自己的講課,才能減少自己的錯誤。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21
話說,打鐵還要自身硬。醫生只有具備高尚的醫德和高明的術,才能手到病除;老師必須具有良好的師德和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老師也是一個凡人,難免有不足之處,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就該勇敢地承認,并欣然地接受青出于藍勝于藍的事實。
有一次上《畫楊桃》這一課,講到形態各異的樣子時,我突然有想用簡筆畫畫出楊桃,可當我拿起粉筆坐畫時,對畫畫一竅不通的我發現了自己的拙劣之處──這哪里是楊桃呀,分明是一堆堆的石頭。
我臉紅了,想說上幾句挽回自己的話。但當我轉身看見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探索的、求知的、眼睛時,我改變了自己的的想法。坦誠地說:“同學們,老師沒有畫畫的天賦,而在上學時對畫畫也沒有興趣不勞就無獲,所以到現在我還是一個‘畫盲’。今天,老師本想把楊桃可愛的樣子展現在大家的面前,但是老師不會畫楊桃,真是對不起大家了。”
原來說這話只想坦陳自己的不足,不想由此所引起的教育效果卻讓我史料不及。學生們紛紛表示人無完人,并積極要求幫老師來畫。于是,黑板上開始出現了可愛的楊桃。
此時的我,除了滿足地笑,找不到更好的表達方式。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22
《畫楊桃》這篇課文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在一節圖畫課上,老師讓大家畫擺在講臺的楊桃。我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的樣子,引來了大家的笑。后來,老師走到我的座位,審視了一下講臺上的楊桃,再讓大家各位同學輪流到我的座位上觀察楊桃。大家看到的楊桃確實是五角星的樣子。最后老師告訴大家,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別人是從什么角度看的!
以上是一位學生的復述。這篇課文主要說明了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物,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與古詩《題西林壁》有異曲同工之處。我的教法是讓學生初讀、通讀、細讀之后,拿一個小油漆罐讓學生觀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讓他們各自得出答案。有的說是圓柱,有的說是像一面鏡子。最后,讓學生復述課文,再讓他們背古詩。大部分同學完成得很出色。
反思一:本文以畫楊桃來說明事理,難度之一是相當部分學生未見過楊桃,無法理解楊桃像五角星。我就通過一個簡單的直觀教具,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讓他自己親身體驗之后,才得出答案,明白事理。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幫助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反思二:借助已學過的古詩來幫助理解,這應該叫觸類旁通吧!
《畫楊桃》課后反思 篇23
感覺到了幾個亮點,簡單做個記錄。
一、對比中理解。
老師的態度前后對比、學生的態度前后對比,老師與父親的語言對比,在對比中感悟“是什么樣,就畫什么樣”,并不像說起來那么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說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對比、讀書、思考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
二、質疑在先,引導讀中思
這篇課文泡泡問題設計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如何邊讀邊思考,如何提問題,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怎樣圍繞課文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楊倩的一個問題“學生后來為什么吞吞吐吐的說話”打開了教學的思路,順著學生的疑問抓住課文里很特殊的兩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較后再來引導學生通過填空補充提示語,鼓勵學生個性化朗讀。
這是一處前后態度的對比,繼而引發老師的態度對比,在充分理解老師和同學態度變化后,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滲透習作,總結升華。
父親與老師的話進行對比發下,這些話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學生輕而易舉地發現道理,“其道理僅適用于畫畫嗎?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這一問讓學生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孩子習作中總出現立意不深的問題,就可以從課后最后一段點明主旨這樣的手法中得以灌輸,像這樣的寫法要應用于自己的文中,不是嗎?
讓學生行在先,順著學生的思路來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我正在努力中,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和文本的解讀能力。
【《畫楊桃》課后反思(通用23篇)】相關文章:
《畫楊桃》教學反思03-18
《畫楊桃》語文教學反思11-01
《畫楊桃》課文賞析01-17
《畫楊桃》教學設計03-18
《畫楊桃》教學課件設計09-12
三下《畫楊桃》說課稿03-18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畫楊桃課后練習題05-20
《社戲》課后反思(通用12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