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下冊課文《驚弓之鳥》評課稿
《驚弓之鳥》評課稿1:
《驚弓之鳥》這篇課文是一個成語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叫更羸,通過觀察天上的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來的故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并能作出正確判斷。這則成語故事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全文共九個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順序展開敘述,環環相扣,是一篇很有說服力的推理文章。
教學本課時我們的主要目標: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從更羸善于觀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啟發,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2、初步培養學生樂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興趣和習慣。
在本節課教學中李老師抓住“更羸是古時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深思探究,為什么說更羸是射箭能手?為什么“嘣”的一聲能置大雁于死地?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處的問題進行了探究,引導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文本,尋求答案。在質疑中討論,在討論中質疑,明白了更羸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
在本節課教學中李老師鼓勵學生積極地思考,讓學生會追溯、發散,讓學生在鼓勵和期望中不斷思考,不斷尋找。如:對《驚弓之鳥》的寓意的揭示這一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說出了本義和引申義,還通過示范引導學生用“驚弓之鳥”這個詞語練習說話。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由發表見解。
通過本節課的講授,我個人感覺還有待改進的地方有兩點:
1、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聽了之后會有什么反應呢?這成為了教材的留白之處,運用這個空白,讓學生說說魏王可能還會說些什么,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說說,也可以作為課后的一個拓展。
2、在理解更羸說大雁死亡的原因時,老師也可以設計一個與文本對話的環節,讓學生入情入境了解大雁死亡的原因,可以向邊飛邊鳴的大雁采訪時,“你為什么飛得這么慢呢?”“聲音為什么如此凄慘呢?”這樣可以讓學生完全把自己當作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之所悲,通過這種獨特的感悟,去理解更羸的分析。
以上只是我自己淺顯的一些個人認識,請各位領導和同仁批評指正。真誠的希望領導和同仁們留下寶貴的建議和意見,幫助我校的李老師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水平。謝謝大家!
《驚弓之鳥》評課稿2:
特級教師李其玉執教的《驚弓之鳥》是一個成語故事,課文講的是古時候魏國的射箭能手更羸,他觀察了天上飛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來的故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并能作出正確判斷。李老師整堂課的設計,能抓住課文的重點難點,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上,并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啟發,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李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環環相扣中略帶神秘
李老師設計了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第一步、初步理解“驚弓之鳥”的意思。先從課題入手,引出“驚”的.意思:害怕。再利用“文中有一句話很明白告訴我們這是一只什么鳥”引出: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最后利用“對于受過箭傷的鳥,它對弓箭有什么特別反應呢”,初步了解“驚弓之鳥”的意思。第二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學生概括時強調用最簡短的句子說。第三步、學習三處“本事”。教師主要讓學生自學前五個自然段,找出相關詞句理解“本事”指什么。第四步、聽寫詞語,當場檢測學習效果。第五步、通過魏王和更羸的對話,教師巧言過渡“學了半天,原來沒本事,不然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呢”,最后再學習最后一段,剖析更羸“觀察、分析、推測、結論”的本事。第六步、聯系全文的學習、結合幾個生活小例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比喻曾經受過驚嚇,之后再碰到累似的情景就非常害怕。不知不覺中,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感覺邏輯性強,每個環節之間緊密聯系。學生和聽課老師一直緊緊地跟隨著李老師,非常迫切地想要知道李老師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這樣使課堂秩序井然,也使課堂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人想要一探究竟。
二、樸實簡單卻扎實有效
從教學設計和教學細節上課看出李老師的教風樸實,不設花架子,語文功底扎實,潛心研究文本。多媒體課件這個隨著課改而走紅的“時代寵兒”,以其“圖文并茂,聲像畢現,動感無限”的課堂優勢,深受教師的喜愛,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語文課本的“真”,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李老師上了一小時十分鐘的課,出示的PPT不超過十張,而且每張都是純文字。主要是解決重難點需要的句子;需要品味的重點詞語;聽寫的詞語;幫助學生理解“驚弓之鳥”含義的三個事例。沒有“圖文并茂,聲像畢現”,卻“動感無限”。學生的思維在李老師精心設計的邏輯性很強的問題中得到有效訓練,如學習“只要拉一下弓,這只大雁就能掉下來”一句,讓學習找出“哪是條件”、“哪是結果”,進一步引導:當前有條件,后有結果時就用“只要……就……”這組關聯詞;學習“他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只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一句時,老師引導:與條件對應的是什么,與結果對應的是什么?當學生以為條件只有“左手拿弓,右手拉弦”時,老師進一步啟發“沒有響聲行嗎?”學生馬上意識到“嘣的一聲響”也是條件。再如,在學習最后一段時,先讓學生標句子,然后學習分號,最后借助板書層層剖析哪是觀察、哪是分析、哪是推測、哪里結論。相信這樣的課堂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正向崔巒老師說的“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