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爬天都峰》這課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峰》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篇一:
本課的教授主要目標是:
1、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使之與小作者產生共鳴。
2、體會“我”爬天都峰的困難,懂得只有具備勇氣與信心才能戰勝困難。
本課主要采用整體交付的方式,首先設置一個統籌全篇的問題:按文章順序依次畫出描寫爬山困難的語句,讀一讀,說說你的感受。先給學生自己思考的時間,然后采取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展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全篇課文圍繞上述問題展開并深入,給每個孩子說話的機會,這樣可以充分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
在本課中,學生們能夠積極動腦思考問題,問題回答非常到位,并且能夠通過本課的學體會到: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害怕,只有擁有信心和勇氣才能戰勝困難,教學反思《《爬天都峰》教學反思》。學生能夠根據課文聯系到平時生活,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尤其是課文第二段,抓住了重點語句“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等,以及第六、七段“奮力”、“手腳并用”、“爬呀爬”、“終于”等詞語,能夠體會出爬山之難。根據課文,聯系生活實際,鍛煉了學生讀、說的能力。
重點說一說本課的不足之處吧。首先本課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犯了前松后緊的毛病。例如,在介紹山景圖片時用了將近6分鐘的時間,而導致后面精彩的閃光點小作者和老爺爺互相感謝的內容以及最后一段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沒有研究透徹,草草結尾,也從而使有感情朗讀的訓練沒有到位。其次,缺乏教學機智。在課堂上,學生發言的時候,其實已經說出了問題的答案,只是沒有按照老師實現準備的順序走,所以我就沒有尊重學生的意見來順勢而導,而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了學生。而且,在整個上課過程中,老師一直在“教”“扶”,“放”得不徹底,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孩子的思維。最后,評價語言單一。不斷重復“好!”“很好!”“非常棒!”等單調的評價語言,沒有具體說出好在哪里,評價內容過于空泛,不夠具體。
篇二: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峰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峰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峰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復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斗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峰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會互相道謝。最后,理解爸爸說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后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篇三:
今天上課分別在兩個班講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兩班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的前后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三班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后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到第二節在一班講課時,學生在找時說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過程,并也說了理由,我覺得也算對,也贊許了,當時心里很矛盾:兩個班講的不一樣,但兩種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個最準,覺得似乎都有理,就兩種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響學生體會文意。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峰頂爬去……”時我讓他們作動作并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著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余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于爬上了山頂。”然后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在一班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后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里,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獲。
篇四:
首先說說本課的教學安排。本課我安排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是初讀文章,讀寫生字。第二課時主要用于精讀課文,第三課時主要是作練習的完成與講評。
總的來說,課堂上呈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點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安靜,學生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
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將借由幾個教學環節具體地說說。
首先談談課堂氣氛這一點,其實它的背后隱藏著許多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撇開這個班的學生聽課狀態比較差這些客觀原因。單就我個人的教學來說;首先,我的鋪墊工作做得不夠足。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節上,學生的模擬表演與思考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大家的思維結合圖片,學生也談到天都峰的險了。但在談判“面對這么險峻的天都峰,作者的情況如何時,”學生只能談到害怕,沒有再深入下去。而我進一步啟發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么想時,學生的回答依然比較單一。我看“沒希望”了,就自己說了出來,學生似乎也沒有真正領會。
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峰?”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學生開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
還會錯了意,后來,我自己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學生才能體會到二人心里的懷疑。但懷疑背后的敬佩學生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學生說出懷疑后,問學生“再想想,還有什么?”又模仿了一次,并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學生不得要領,后來我啟發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么高,這么陡,你心里會怎么想?學生還是把思想停留在懷疑上,我沒有辦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將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說了出來。
后來我想,這是因為我在上課伊始對人物心理的鋪墊就不夠。所以導致學生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應當會害怕。但生就沒想到作者本身站在天都峰腳下就是要來戰勝自我的。還有我光自己模仿對話的口氣,先“啟發”了,沒有留給學生自己品味的空間,所以學生就根據前面的教學做了推斷,所以我想總的問題在于我生硬地進行一個接一個的教學環節,都沒有充分注意到環節之間的過渡與鋪墊。
其他幾個問題與我上課時時不時要嚴肅起來整頓紀律有關。破壞了原有的較為輕松的上課氣氛,當然,我剛接收這個班級,沒有考慮這個班的接受情況,只是用于千人一面的教案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也是導致如上問題出現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談判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學生實際生活,沒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蒼白。
我也有做得不錯的幾個環節:包括生字的小組自學及攀峰情景的再現及朗讀指導。我以自己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及朗讀會更好。
【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峰》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爬天都峰》的教學反思03-31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12-18
語文《爬天都峰》的教學反思03-17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范文11-06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范文06-30
人教版《爬天都峰》教學反思12-18
三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教學反思01-17
三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的教學反思03-16
關于語文爬天都峰的教學反思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