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范文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1】
我在課堂上講這篇課文時,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么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后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這句話說明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干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干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干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涵,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著走的,屬于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讀課文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2】
一拿到新課本我就喜歡上了這篇優美的散文,我們這個地方恰巧栽植了很多槐樹,我從小就是在槐花香中長大的,所以我特別喜歡槐花。為了更好教學這篇文章,我特別把教學本課的時間提前,選擇槐花盛開的季節,在甜甜的槐花香中引導學生進入了課文。 本課的設計要點:
一、巧用實物
鑒于兒童偏于感性認識的特點,我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自然資源,利用實物給學生架設了一座與文本相通的橋梁。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了課文中描繪的意境。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與文本對話成為可能。
二、善用空白
本篇課文對槐花的描寫,作者留下了許多藝術的空白,如“嗡嗡嗡……小蜜蜂飛來。”“啪啪啪……孩子們跑來了”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利用這一點,我引導孩子們發揮想象,聽弦外之音,會言外之意,拓展、豐富、充實課文內容,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還將原來的'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可愛的形象、悅耳的聲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熱愛生活、熱愛語文的情感。
三、妙用表演
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在教學本文的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我設計成在學生讀通文本的前提下,表演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表演中走進文本,在表演中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在表演中體會課文語言的優美和用詞的準確,達到語言的吸收和內化。
四、重視感悟
在教學設計中,我比較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與理解,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理解、感悟課文的點滴妙處。另外,本課的教學設計,我注重在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中提高。因此,我設計學生朗讀的自我評價,學習方法的自主選擇,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有了較好的體現。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3】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自讀課文,文字生動,字里行間處處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絲絲縷縷,清淡不絕;意境之美,又如槐鄉孩子們身上透現的勤勞、質樸、善良的品德之美。因為是自讀課文,所以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感受課文,品讀課文。
上課一開始,我從家鄉的樹引出槐樹,從槐鄉引出“橘鄉”“魚米之鄉”。既理解“鄉”,又擴充了生活積累。
課中,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槐花圖片,意在讓學生對槐米感興趣的情況下,抱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去學習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學習怎樣仔細觀察,有序表達。圖文并茂,講讀結合。
在讀到“八月,天多熱。”這句話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想象在炎熱的天氣里各種事物的表現,自己在最炎熱的時候的感受。通過調動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既讓他們體會到了槐鄉孩子的辛勞,也讓他們感受了那份快樂。
最精彩的環節是,讀了課文后,我讓孩子們談談對槐鄉的孩子的印象。 學生嘰嘰喳喳就說開了: 很勤勞──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背著水葫蘆,帶著干糧,沒等云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強──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很勇敢 ──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樹;懂合作──男孩子爬樹削槐米,女孩子撿槐米;愛學習──通過勞動賺到錢就可以讀書,他們努力勞動,就是為了能讀上書……
最后我再拓展的環節問學生:“生活中,你從事過什么勞動,他們給你帶來了什么收獲和快樂?”學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源頭活水不斷;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顯得厚重和豐富;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真正為學生所喜愛。這節課我覺得上的很輕松愉快,我相信我的學生也會有如我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