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精選11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精選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1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可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幾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這一次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重新接觸這篇課文,終于找到問題所在: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參賽,我特地選了《最后一課》,并且決定在平時較“靜”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對上課內容做了大膽處理: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著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共鳴:初一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后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么,你將如何面對?
第三,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學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過一個多學期的了解,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鑒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為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第四,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后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么,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
就這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后,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為課文作旁批之后,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于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2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2002年教壇新秀評選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境、情節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 導入課文。
2、 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 學習生字。
4、 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構,并概括大意。
5、 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 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 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 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9、 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節,從語言到句子,從環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規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新。考慮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節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3
哈拉海鄉中心學校任燕《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小學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合起來以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出來了。
這篇文章我非常喜歡,在新課程改革的啟發和引導下,我認識到了所存在的問題: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因此我試著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
1、倒車回環法是根據本文結構和內容特點而定的教學法。這種教法能夠一波三折,可以啟迪學生智慧,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和效果。
(1)導入新課時運用時代倒推法。由學生上完最后一課的高興心理與學生想象的7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課的心理導入新課,把時代的鏡頭倒推了70多年。學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種心理培養了學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導入用疑問作結尾,給學生一個想象思考的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說:“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最后一課》的興趣。
(2)課文內容倒領法。在黑板上豎寫“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也打破了老式的解題、作者、背景等教學程序。對學生理解課文重點、解決難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以母子系統問為導線,并用子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母子系統問像根線穿起了課文的重點,學生按問題導線找出了課文重點句。以課文靈魂為龍頭,再以“母問”為源頭,以“子問”為支流,穿起了課文的重點,構成了“母子”系統問,解決課文重點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這堂課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教師教學創新的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4
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勘稱一篇愛國主義的宣言,至今仍為人們傳誦。但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卻考慮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孩子們能找到與文章的情感共鳴嗎?如果沒有感情上的認同,沒有調動起他們學習文章的情緒,那么對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徹又有何用?如何先創設一種情境,讓孩子們飽含激情地去學習這篇文章呢?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網上資料整理,我決定打破一貫的從背景入手的傳統導入形式。
我開頭沒給他們講普法戰爭,而是談抗日戰爭,講日本在占領我國的領土時,除了燒殺搶掠的罪惡行徑外,還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讓中國人學日語,讓中國人徹底忘記自己的祖先,成為他們的奴隸,然后詢問:“你們覺得他們的做法能行得通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答:“不能,我們中國人怎么能成為他們的奴隸呢?”又有學生意猶未盡的說了句:“日本,辦不到!”我一聽,情緒有了,就繼續說:“是啊,有多少中華兒女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為了祖國的語言不被玷污而犧牲了性命,因為他們愛自己的國家、愛祖國的語言,我們不也一樣嗎?”學生們沉默了。我順勢引入新課:“其實,不僅是我們,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樣的,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來體會一下法國的阿爾薩斯人在即將失去說法語的權利時候的痛苦與悲憤吧!”
這個導入使學生入境了,他們聽得格外認真,而且給人感覺是,他們似乎一下子長大了,懂事了。
這也讓我認識到,如何調動孩子們學習文章的情感在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比讓他們從寫作手法等文學角度來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5
失去的東西就是值得留戀,即將離去的就是倍加可愛。且不說神圣的領土、主權,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嚴讓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單是日常的工作、學習,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往往讓人追悔莫及、肝腸欲斷。可通常情況是“今朝有樂今朝樂”,世人對待擁有總是抱著一種滿不在乎、可有可無、隨便無所謂的態度,而一旦擁有的成為既定的消逝時,才蟠然醒悟。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在讓我們感受那份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外,我以為最切實際的一點觸發就是要喚起學生的“最后一課意識”。
我設計如下幾個環節來培養學生的“最后一課意識”:
話題是“當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課時,心里想些什么?
1、要求深情讀出“最后一課意識”:
語氣低沉,語速緩慢,情感富有變化,聲音抑揚頓挫。
2、要求真切說出“最后一課意識”:
此時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體說說有哪些情感?
(后悔,自責,惋惜,痛恨,尊敬,決心,學有所感的新奇與樂趣)
3、仔細揣摩探究“最后一課意識”:
文中寫到小弗郎士覺得韓麥爾先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他講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你認為是韓麥爾先生備課仔細了,講解細致了的原因嗎?你覺得小弗郎士容易懂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什么?
4、喚醒燃起自己的“最后一課意識”:
你平時是怎樣對待上課的`?請實話實說。
學生自由發言后,不妨引導他們:我們真的有很多時候也這樣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不過是一堂課而已,明天還不是照樣上?少上多上有什么區別?先讓自己輕松一下吧。平時的散漫、隨意、怠惰埋下學習效率低下、知識掌握膚淺、各項能力欠佳的惡果。其實,每一天,每一堂,都是最后一課!珍惜幸福生活,珍惜美好校園,珍惜學習機會,應從每一個最后一課開始,如果我們時刻牢記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課”,也許,不!你就是小弗郎士!那“無趣、無味、難懂、厭學”的課都變成了親切、可愛、難忘的最后一課!為了體驗這種奇妙的成就感,我們何不在心中點燃“最后一課”的希望明燈呢?
有名家說:“語言作為人類的精神家園,存有無限豐富的人類精神資源,可以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因為,人畢竟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根據這樣的理解,那么這“最后一課”也許就成了學生精神世界里的一堂課。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6
從教學預設和課堂效果以及教后反饋來看,最突出的亮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認為一堂課的成功與否,關鍵看有沒有把握好開端即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時間。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中澎湃的愛國主義熱情和課文相得益彰。它反映的主題和課文是契合的,且詩的語言最易感染打動人心、撥動聽眾心弦,激起共鳴。導入新課我朗誦這首詩,聲情并茂的朗誦成為這堂課最好的開場白,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這堂課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事實證明這樣安排獨具匠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課本劇表演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雖早已不是什么新鮮形式但作為解讀文本的一種途徑,安排在研讀課文之前,卻是一種可貴的創新和探索。把編寫課本劇作為預習作業,熟悉文本這才是第一步,還有人物安排和臺詞、舞臺說明等需要認真把握,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又鍛煉了語文綜合實踐能力。課堂上精彩的`表演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會從中受到形象而深刻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強烈共鳴。從課堂效果來看,預設目標均達到。當最后一課結束的鐘聲無情地響起,它也如重錘般敲擊在我們的心頭,時空在這一刻似乎變換,時光倒流……它給我一個可貴的啟示:學生的創造熱情和能力是無限的,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調動和激發。三、一堂好課當然離不開巧妙的預設,但我認為不露痕跡巧奪天工水到渠成的生成更是師生智慧之花的絢爛開放,課堂因此而搖曳生姿,精彩紛呈。在引導分析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形象時,同學們都認識到他堅持上完最后一課非常了不起。但我不經意追問了一句,如果你是韓麥爾先生,您會堅持上完最后一課嗎?同學們經過短暫的思考后紛紛舉起了手,大家的回答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同學說他不愿意上是不想在大家痛苦的傷口上撒鹽。但更多的同學都愿意像韓麥爾老師一樣堅持上最后一課,盡最后的職責。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體驗,在課堂上創造空間時間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這應該是課改精神的體現,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試想沒有爭辯哪有真理的誕生?它不是標新立異更非嘩眾取寵,也不必擔心會偏離主題,弄散課堂。
但這堂課也存在幾個不足:
一、小弗郎士既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更是小說主要人物,起到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課本劇表演由于受課堂場景限制,小弗郎士活動空間以及內心情感展現空間太小;分析人物形象時,由于學生對文本不是非常熟悉,加之沒有給予充分的思考時間,導致此人物形象單薄,特別在表現主題上的作用未充分挖掘,留下缺憾。
二、課本劇表演結束后,同學們都沉浸在最后一課的悲劇氣氛中,應抓住有利時機追問學生觀后感,自然過渡到情節感悟和人物分析。這樣不僅教學環節會更緊湊,且課本劇表演的價值意義發揮到最大。教學機智未充分發揮,生成的亮點減少。可見課堂藝術絕非一日之功,需要積極地修為和磨練。
三、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不能做到得心應手。一方面課件的展示和課堂環節有時不能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沒有充分挖掘信息技術在學科上的作用,特別是網絡資源的選擇利用還停留在初級階段。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7
《最后一課》是篇傳統的課文,一直被各種版本的教材選做課文。然而在不同的時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但這篇課文中心是“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因此無論怎樣設計,這一主題是不能變的。我是這樣設計這篇課文的。
首先,導入新課時,教師用生活的語言講述:愛國不一定是做轟轟烈烈的大事,愛祖國,就意味著愛大地、江河、語言、民族、文化、同胞等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一樣的愛國感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其豐富的內涵一樣能撥動每一個愛國者的心弦。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用這一段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明了本文的主題及教學目標。
然后,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采用感悟的方法,教師提出要求:
(1)快速閱讀,至少一遍。
(2)查出不會讀的生字、生詞的讀音和含義。
(3)了解課文主要軍寫了什么內容,怎么寫的,有什么深刻含義。
(4)將你不懂的問題記錄在筆記本上,并嘗試做簡要解答。
(5)記下你在閱讀過程中的點滴感想。
第三步,互動交流。學生快速閱讀完后,通過初步了解,完成以上問題時,有些學生比較困難,因此就采用互動交流的方法,讓學生自由發言,談閱讀的體會,感受和困惑。教師不干預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體會。對于學生的意見和自主體會,其他學生可進行補充或質疑。教師注意控制時間,這一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認識課文中的人物。
第四步,引導閱讀,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結合閱讀后的交流發言,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具體內容討論歸納出故事情節,小弗蘭士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其所表現出來的人物形象特點。
1、“最后一課”上的是一堂什么課?這堂課的特殊含義是什么?有什么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法語課,愛國課。愛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愛國感情更強烈。)
2、教師講述:同學們都知道記敘文有六要素,小說有三要素:情節、環境、人物。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到結束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因此閱讀小說時,可以先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
(1)這篇文章,可按地點、時間的變化理清情節(教師板書)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之中宣布下課
(2)抓住情節的各個階段,從小弗蘭士的具體表現來分析他的心理變化過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開端:貪玩、幼稚、怕老師
發慌:感到詫異、理解學習的重要、懂得怎樣愛國
高潮和結局:理解尊敬老師
(3)歸納小弗蘭士的形象及意義:
a.小弗蘭士在小說中是一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他的心理變化過程即是他的愛國情感由潛在到成熟的升華過程。
b.小弗蘭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蘭士,即“我”的所見所聞所所感為線索,他又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溶化了文章的主題。
第五步,合作探究。分析韓邁爾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8
《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的一篇小說,小說寫的是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后,侵略者強當地學校該教德語的事件,最后一課就是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下展開的。學習目標設定了2個:
1、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2、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這兩個目標在授課過程中都得以完成。文章中對于小弗朗士大部分都是心理描寫,所以設定的主問題“抓住心理描寫體會小弗朗士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和“找出文章中對于韓麥爾先生的描寫體會人物形象”,通過學生對這兩個主問題的探究完成目標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在文章中勾畫對人物的描寫,體會人物形象,經過小組的探究,學生對文章分析的比較透徹,回答問題時積極度很高,得出的答案較準確,能夠深刻理解人物復雜的心理,同時學習了這種寫法。
目標2的完成貫穿在分析人物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愛國熱情,也能夠激發他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但是總感覺學生感受的不強烈,不能夠深入到小弗朗士或者韓麥爾先生心理,好像和他們之間還是有距離。反思這個問題,一是學生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他沒有共鳴。二是學案上直接給出了這個背景,學生沒有去查找關于文章更多的背景,所以學生對這段歷史也不熟悉,自然不能體會人物的感情。所以我覺得以后文章的背景、特定的環境不再出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查找,體會,上課可給些時間進行交流,這樣可能會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深刻。
在講了一個課時,學生初步有所感受之后,我讓學生又找了一些以愛國為主題的文章或者詩歌。在第二課時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交流,又讓學生小組之間進行了交流,之后找了學會來朗讀自己文章或文章片段,推薦自己的文章,這樣就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這樣的文章,同時通過這樣的閱讀,加深了學生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之情。
范例十三課堂上,我能注意圍繞目標開展各環節的教學活動,注意課外作業與課內教學的整合與延伸。但在時間的安排與把握上出現了前松后緊的問題,以致于教學活動沒有完整實現。如:一開始的導入部分,在介紹作者、寫作背景時花時太多;
文中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時間多,而韓麥爾先生則匆匆而過。由此可見,教師的課前準備與預設還不夠周全與合理。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不點思考教學的得失:如教師提問的指令應簡單明確;
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要力求自然順暢;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回答來追問與總結;要不斷深入激發課堂上新問題的生成,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總之,一堂課上完之后,靜下心來好好反思一下,從中也能受益頗多,既鍛煉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展,水平的.提升。
范例十四在我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有這樣一次教學感受奇特而令人難忘。
那是我帶八年級語文課時的事情,那天上午上的課文是《最后一課》。在第一個班上課時,講到韓麥爾先生講最后一課時教室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時,我很投入,這時下課鈴聲已響了,走廊上學生的嘈雜聲很大,可我的教室里卻是安安靜靜,就連平時最調皮搗蛋的那幾個學生今天也很安靜。這讓我既驚訝又興奮,原來語文課竟然能上到這樣的境界,原來語文對學生也有吸引力。接下來在另外一個班上課時,我更賣力的去講,但不管學生的感受表現,還是我的感情都沒有達到上一節課的水平。隨后在寫教學反思時,我認真的思考這兩節課的得失,有以下幾點體會:
1、語文課要老師帶有自己的情感去引導學生,而不是照本宣科。
2、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要削弱教師的講,關鍵是講的要引起學生共鳴。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9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境、情節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
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的什么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歷中學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訓)?
4、在最后一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后,小弗朗士對侵略者、學習和老師等的態度有什么變化?是什么使他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和社會調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一共是七個問題,外加兩個作業,我安排了7個課時來完成,第8題的寫作放到課后,寫完后用半節課時間講評,第九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查找資料放在雙修日進行,周一回來進行小組辯論,時間富裕了,學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10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反復讀課文后,感觸很深。
本篇課文的學習,了解作者和背景資料都十分必要,因此學案中附上了這部分內容。教學中,由學生自己朗讀來進行了解,但發現效果并不好,學生無論通過自由讀、齊讀、默讀,都無法實現預期的目標,根本記不住所讀內容,也就無從了解。因此,我認為以后教學應大膽放手,真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有了這個自己尋覓、查找的過程,相信學生也能夠課前學得開心、課上用得舒心,而且通過小組的交流,所獲得的資料遠遠要比老師在學案上所附內容要豐富得多。
本次課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上完課后,我覺得“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的學習目標基本實現,但“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的目標并未達到。靜心思考,發現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由于學生現在的生活環境,使他們體會這樣的情感會十分困難。
2、作為教師,自己并沒有深入其中,因此更無法將學生帶入到愛國主義情感的氛圍中。
3、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在一遍遍的朗讀中,相信學生會有所感悟的。據此,在另一個班的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課文,結果發現效果稍好。
因此,日后教學應加強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真正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學習目標。
范例十這節語文課上的是一篇小說《最后一課》,因為“中考”時常考小說的閱讀,可是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只習慣于平鋪直敘地敘事,不會描寫人物,所以在備課時我將重點放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上,目的是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學目標很明確,即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和把握人物的愛國感情。
我首先提問“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學生回答:
“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學生回答正確,我將“三要素”寫在黑板上,又讓學生讀了一遍。現在回想起來,這種老師經常使用的方法很值得反思:這種教學方式在課堂很普遍也很流行,這種教學方式具有很強的控制性,做教師的是否應該少用或不用這種控制較強的“保姆”式的教學方式,而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呢?
意識到這種教學的方式不妥后,在后續的教學中,我開始增加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問題來減少對學生的控制。接下來重點讓學生掌握人物的描寫方法。我先提問:“我們學過的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幾種?”學生答:“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等。”學生邊說我邊寫在黑板上,學生掌握較佳。
按照教學的設計,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幾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是誰?韓麥爾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小說是怎樣刻畫他的?等。學生也積極參與討論問題,因此,我對這節課還是感到滿意的。
可是上完課后,仔細回想一下教學的各個環節,我覺得有些遺憾。教學定位在掌握人物的方法上沒錯,但卻忽略了另一個目標:把握人物的情感。如果能在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時,讓學生理解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感,用人物的形象去教育學生,給學生樹立一個可供效法的楷模,會不會更好呢?通過閱讀名著,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教育學生做人的道理,利用語文學科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我的困惑是:像這樣的名著小說究竟是讓學生掌握小說的描寫方法還是重在情感體驗?還有待思考改進。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 11
《最后一課》是一篇經典作品。備課時,我反復思考,《最后一課》在語言文字上應該沒有什么障礙,情節流暢,內容明了,情感熾烈。只要了解小說背景并有效地喚起學生的相關體驗,要理解它寫了什么,要表達什么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就在于怎樣讓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于是,我先介紹故事背景,并補充相近例子和學生交流,課堂一開始就營造背景氣氛便于引導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然后讓學生閱讀,通過閱讀再去發現。試想整堂課以“激情—閱讀—發現”為主線,應該會取得較好的閱讀效果。
通過觀看自己的課堂實錄,我感覺閱讀不夠,在賞析具體的語句時,應該更多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比如,這次課上在講到文章中“一切偏安安靜靜的時候”強調“偏”的好處時,我反復說了“用得非常好”,但具體怎么好,我說了“ 讓我們產生疑問,這是為什么呢?與平日喧鬧氣氛很不同”,然后就帶過了,其實這里如果改為讓學生自己去閱讀體會估計受到的效果會更好。“真實的閱讀應該是學生的閱讀。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而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閱讀中的發現首先應該是學生自己的發現,而不是教師的發現。”
其次,本來我是想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通過自己的參與,更好的調動課堂氣氛,但是通過觀看課堂實錄,我發現這樣的流程反而過于平淡,沒有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設置一些環節,有重點的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其實在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我讓學生概括最初的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時,就有意讓學生用通過“___事例____”說明小弗朗士是個“______”的孩子,但學生不太明白我的意圖,即使有學生回答,也不是我預想的結果。為此,我又想到是自己前期準備工作不足,如果設置一張這樣的幻燈,就會完成既定的任務。
再次,就是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了,陳莉老師在給我們講座的時候說道“ 讓學生學會沉默,沉默的瞬間就是學生心靈凈化的過程。”通過課堂實錄我發現我講的內容和學生不相上下,甚至于我占主要角色,給學生安靜思考的時間太短暫,這樣就沒有考慮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水平,倉促的思考,倉促的回答,收不到好的課堂效果。可能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閱讀方向,可以不走歧途,但是說的越多,學生閱讀的完整性就有可能被破壞的越嚴重,就有可能再也沒有閱讀和思考的興趣,也談不上對文章的感悟、把握,更不必談發現與創造了。
通過這堂課,我要重新審視并調整我的教學行為,我還很稚嫩,要學習借鑒的東西很多,唐老師說的“在名課的肩膀上站起來”不失為提升我教學水平,促進我成長的一個絕佳途徑。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一課》語文教學反思04-14
【熱門】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3-10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孫權勸學》教學反思04-02
【精】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14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熱】12-15
【推薦】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05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薦】12-16
【薦】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