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1
教學目示
1. 理解并積累字詞。
2. 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線索,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重難點
1. 抓住作者對人物的細致描寫與景物的變化。
2. 細心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議論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導入新課
一個孤獨的農夫,數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種植著樹木,靠自己的體力和毅力,把荒涼的土地,變成了流著奶和蜜的田園,今天,讓我們走進《植樹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撐著他。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資料助讀
讓喬諾(18951970),生于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后成為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節選自《植樹的男人》,《植樹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志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個讓人震撼的故事后,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ogue》雜志上發表,之后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貢獻。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動畫大師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動畫片,并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自然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植樹的牧羊人》所描寫的“一個平凡人熱愛大地”的精神,更給人以啟示。
2. 整體感知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為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余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1.本文記敘了牧羊人用雙手和毅力將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阿爾卑斯山荒蕪之地變成人們安居樂業的田園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這里旅行,看到荒涼的景象,在“我”找水時,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樹外還種了山毛櫸、白樺樹,“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見到植樹老人,這里重新充滿生氣,變得富饒。
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條理清晰。
⑴敘事描寫細致生動,用詞準確,極富感染力,字里行間含蓄著作者的深情;結構嚴謹,行文中注意前后對比、照應。
⑵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為一個見證人,使故事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夾敘夾議,敘議結合,首段的議論起到了總領全文,點題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結尾的議論既照應開文,又給主人公以高度評價,立意深遠,使文章主題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3.賞析下列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動形象地表現了 “我”在處境非常困難時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 -個坑。然后,他在坑里輕輕地放進一顆橡子,再仔細埋上泥土。
運用動作描寫,“輕輕地放”“仔細埋”生動傳神地寫出牧羊人對橡子的愛惜,種樹的認真,也含蓄著“我”對“牧羊人”的敬佩。
“他拿出一個袋子,從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著,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試分析有什么作用?
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寫出“牧羊人”選橡子時一絲不茍的態度,生怕有一棵發不了芽,與下文種橡子時的“輕輕地放”“仔細埋”相照應,也為下文橡樹長大成林作了鋪墊。
“我抽著煙,想幫他挑。但他說不用我幫忙。”“牧羊人”為什么不讓我幫他呢?
不讓我幫他挑選橡子,一是因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對我的關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選的橡子不夠好,擔心種下后不能發芽生長。
三、課堂小結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予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最終會被改變。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2
[教材簡解]
《植樹的牧羊人》是統編教材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導入語寫到:本單元課文,從不同方面詮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篇文章就表達了對人物美好品質的贊美。文章寫了一個孤獨的牧羊人用幾十年的時間憑借一己之力將一片荒原變成沃土的故事,贊美了牧羊人堅持不懈、無私奉獻的精神,號召人們保護自然,熱愛自然。
[學習目標預設]
1.能理清故事情節及環境變化。
2.能批注關鍵語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提升目標] 能結合生活體驗,思考并寫出“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
[設計理念]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文章改編的視頻動畫入手,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想學。新課標指出:7-9年級學生要養成默讀習慣,因此將學生學會默讀、勾畫關鍵語句能力的培養放在首要位置,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體會人物形象,把握作者表達的主旨。
[設計思路]
新課標指出:
1.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
2.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因此在學習這篇課文時,主要讓學生默讀勾畫出關鍵詞語,緊緊扣住“我”與牧羊人的三次相遇,從中體會牧羊人的精神。
[學習流程]
環節預設:導入5分鐘 讀研3+9分鐘 展學19分鐘 鞏固4分鐘
一、播放動畫,激趣導入
導演弗雷德里克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動畫作品《種樹的牧羊人》曾經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第40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等。這部動畫改編自法國作家讓喬諾的作品《植樹的牧羊人》,究竟這部作品寫了怎樣的故事,故事又有哪些動人的地方讓他獲得了如此多的嘉獎呢?今天就化身為奧斯卡的評委一起走進作品,品味文章的動人之處――獲獎理由。
知識鏈接
學法指導:認真閱讀以下內容并用雙色筆勾畫重點,快速記憶。
1.作者簡介
讓喬諾(1895~1970),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他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法國二十世紀非常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法國榮譽勛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為龔古爾學院成員。代表作《屋頂上的輕騎兵》《一個郁郁寡歡的國王》。
2.文體知識: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篇幅長短可以分為微型小說、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
二、讀學
讀學1:快速默讀,整體感知。
學法指導:默讀課文,標出段落序號,圈點勾畫(時間、人物、事件)等,請根據提示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篇小說的故事內容。
讀學2:跳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及環境變化。
學法指導: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作為奧斯卡獲獎者的電影劇本,本篇小說更是講求發展和變化,請你一邊默讀課文,一邊圈點勾畫(水、空氣、植被、生活狀態、人心、職業),按照時間順序概括出課文故事情節及環境變化。
讀學3:精讀課文,聚焦不變。
時間在變,高原在變,這些美好的變化讓我們愉悅,讓我們驚嘆,在這時光中還有不變的嗎?請你精讀課文,圈點勾畫出描寫(評價)牧羊人的相關語句(直接描寫或間接描寫),結合歷史背景和相關語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拓展提升內容:(二選一)
提升1:創意小詩
學法指導:隨著對老人觀察的深入,“我”對老人的行為在評價上也發生了變化,請將原文改變為詩歌的形式,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吧。
提升2:創意文字
學法指導:牧羊人無私奉獻、不圖回報、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大家,植下了人性的美好,那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牧羊人呢?(父母、老師、同學、清潔工、護林員)試著為他寫一段文字來歌頌其精神吧。(可以是小詩,也可以是頒獎詞)
三、研學
學法指導:
1.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長帶頭進行研學,按照B-A-C層的順序進行研學。
2.小組研學完成后,每組推選1-2名優秀作品粘到側板,以備展示。
3.提前完成研學任務的.小組,可借助平板資料在書上補充完善批注內容。
研點:
1.奧斯卡評委主席總結陳述影片劇本獲獎的理由。
2.奧斯卡評委的創意文字。
四、展學
學法指導:
1.奧斯卡評委主席總結陳述影片劇本獲獎的理由。
2.奧斯卡評委小組根據推選的創意文字依次進行展示,各小組展示時間最多2分鐘。
3.展示要求:展示者站位正確,要求自然大方,聲音洪亮,語言流暢。
展點:研點1.2.
五、鞏固檢測(平板檢測)
六、課堂共勉(小詩共勉)
愿我們,堅守初心,滿懷大愛,堅持從點滴小事做起
完善自我,改變世界,創造奇跡。
我怎樣,世界就怎樣!
七、科代表(小老師)培訓方案
科代表及小老師的培訓
1.預習前置,兩名科代表首先依據小說的相關知識鏈接,進行自主閱讀,自主批注《植樹的牧羊人》。
2.一個教學組的四名科代表,自主組織研學,每班推選出一名奧斯卡評委主席。
3.其余兩名科代表進入班級,對晚自習預習前置進行規范要求。
4.課堂常規、評價培訓。
5. 各組推薦一個小老師,培訓思維的擴散――創意文字
隨著對老人觀察的深入,“我”對老人的行為在評價上也發生了變化,請將原文改變為詩歌的形式,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吧。
示例引路:
1.當我想到
眼前的一切
不是靠什么先進的技術
而是靠一個人的雙手和毅力造就的
我才明白
人類除了毀滅
還可以像上天一樣
創造奇跡,給他人帶來幸福。
2. 我們身邊也有像牧羊人這樣的人,他們憑借自己的毅力,辛勤耕耘,植下人性的美好,你知道哪些像這樣的人?試著為他寫一段文字。
學法指導:請仿照示例,為你身邊的“牧羊人”寫一首文字來歌頌其精神吧:
像草一樣,扎根這片荒漠,編織薰衣草淡紫的夢幻世界。
――致老人
種了幾十年的樹,付出了幾十年的心血,當荒漠變成沃土,當死寂出現生機,當黃土扎上綠色,他卻白了滿頭頭發他就是上帝的化身,大地的造福者――牧羊人
八、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2、理清文章線索,了解故事內容。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線索,了解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根據故事內容,探究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課之前呢,老師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很久之前,有一個孤獨的農夫,他獨自住在一個叫做阿爾卑斯山的荒地上。他呢,在這片荒地上數十年如一日的種植著樹木,最終,靠自己頑強的體力和毅力,把這邊荒涼的土地變成了富饒的田園。那是什么精神在支撐著他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70頁,共同來學習讓、喬諾的一篇小說《植樹的牧羊人》。
二、啟幸福之旅梳理情節
首先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默讀課文,魔都的同時用筆圈點勾畫關鍵詞,重點語句,理清文
章脈絡層次。
1、段落劃分(時間的順序)
第一次拜訪牧羊人(2-12)1913年
第二次拜訪牧羊人(13-1701919年
第三次拜訪牧羊人(18-20)1945年
2、概括文章內容
小組討論,完成課后思考探究的第一題。
1.文章寫“我”三次拜訪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一訪牧羊人,畫面一:廢棄的村莊;
二訪牧羊人, 畫面二:綿延的森林;
三訪牧羊人, 畫面三:充滿活力的鄉村。
2.完成下面表格。
層次內容
牧羊人的.活動
高原的情況
一、訪牧羊人
(1913年)
放羊、為“我”打水、挑橡子、種橡樹
荒野無際、泉眼干涸、房屋倒塌
二、訪牧羊人
(時隔6年)
改養蜜蜂、一直在種樹
橡樹、山毛櫸樹、白樺樹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訪牧羊人
(1945年6月)
建起干凈的農舍、泉水源源不斷、一萬多口人幸福生活
3.思考探究:
為什么一個牧羊人去種樹了呢?還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這個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去創造了這種只有上天可以做到的事!課下仔細研讀課文分析一個牧羊人的形象,以“他是一個――的人”的形式來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但是要注意結合課文中描寫牧羊人的相關語句,下節課請同學們分享!
三、板書設計
植樹的牧羊人
一訪牧羊人,畫面一:廢棄的村莊
二訪牧羊人,畫面二:綿延的森林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4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
讓·喬諾(1895~1970),生于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后成為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勛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為龔古爾學院成員。
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為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為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為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余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動畫大師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動畫片,并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環保逐漸惡化的今天,《植樹的牧羊人》所描寫的“一個平凡人熱愛大地”的`精神,更給人以啟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理解結構。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著重號標出表現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標出環境描寫的文字,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用序號標出意義段,批注自己的閱讀理解,列出不懂之處。
要閱讀的過程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坍(tān)塌廢墟(xū)流淌(tǎng)縫隙(xì)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
流淌:液體流動。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后變成的荒涼地方。
酬勞:酬謝,給出力的人的報酬。
轉悠:漫步,無目的地閑逛。
富饒:物產多,財富多。
三、理解結構
1. 為課文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樹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樹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創造奇跡改變了環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長壽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明確: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將人物的活動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質,以及生命的價值。
3.本文的結構對你的作文有何啟示?
四、總結固趣
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條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對比、照應;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為一個見證人,使故事才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五、布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并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讀讀寫寫的詞語;
2、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及內容,品評人物形象;
3、將朗讀與默讀結合,體味重點語句;
4、感受主人公植樹造林的事跡,學習他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抓住文中各段的關鍵詞,進行歸納梳理,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2、難點:把握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思想品質。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讀熟課文,掃除字面障礙,積累詞語
2、教師PPT的制作。
學法指導學會默讀課文,圈點關鍵語句,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預習檢查
1、作者簡介
2、字詞檢查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用簡單的語言概括課文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2、默讀課文,勾畫出標志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填寫課后表格。
3、根據表格,歸納課文記敘順序及寫作手法。
4、劃分文章段落層次,歸納段落大意,理清課文結構
生介紹作者,教師補充
指名生朗讀課文生字詞
生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生默讀課文,圈點批準關鍵信息,填寫表格,匯報交流
生歸納整理,匯報交流
四、小結
五、作業布置
課后深入閱讀課文,找出描寫牧羊人的語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檢查學生生字詞及課文朗讀情況
2、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二、精讀課文,賞析品味
1、找出描寫牧羊人的`相關語句(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以“他是一個xx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
2、分析整理,歸納牧羊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3、師出示環境描寫的作用,生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4、投影課文第一段,你認為文中哪段語句照應了這句話?閱讀這些文字,談談你對文章主題的認識。
三、小結、拓展
1、梳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著希望和幸福。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試為他寫一段文字,記錄他的事跡,并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3、學生展示,師點評。
四、作業
基礎訓練相關練習指名板演,其余聽寫寫在聽寫本上
生代表朗讀課文某些段落
學生默讀課文,圈點批注主要信息,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展示討論交流的結果
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并分析,表達交流
生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探討文章主題
學生當堂寫
展示自己的書面感受
生點評
板書設計
植樹的牧羊人
一、鋪墊
二、荒原變綠洲
三、首尾呼應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節,并且結合情節概括文章內容。
2. 引導學生結合故事情節來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質。
3. 運用對比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題;了解首尾兩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 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節,通過情節要素概括文章內容。(重點)
2. 運用對比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題;了解首尾兩段在文中的作用。(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通過兩張圖片(PPT)對比,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艾力澤布菲(牧羊人)
二、情節梳理
1. 由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中的關鍵詞“長期觀察”引導學生快速勾畫出表示時間性的詞語。
設置意圖:采用跳讀的方法,學會長文快讀。
2. 以時間為線,學生默讀、勾畫出牧羊人活動的主要信息,并填寫表格。
設置意圖: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本的能力。
3. 根據表格梳理出概括內容的要素,學生抓住表格中的要素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設置意圖:突破概括內容這個考點。
三、感知人物精神品質
學生緊扣故事情節,整體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品質。
設置意圖:
1.在教學過程中,前后之間銜接緊密。
2.學生可感知四字詞語在漢語言中的地位。
通過牧羊人的形象具體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質。
設置意圖:培養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點。
教學難點:
全面提取信息,準確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任務驅動式、啟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課前預習:自讀文章,標記關鍵詞語,對于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會解釋的詞語查字典解決;熟讀課文,標清段落序號,在自己喜歡的、有疑問的或有獨特思考的地方寫出批注;了解作者和創作背景,了解寫腳本的要求,根據任務做好分工。
2.課上:學生在完成紀錄片腳本任務的情況下,探究文本,形成自己的認識,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學生活動,情境任務導入
播放動畫片《植樹的牧羊人》節選。
導語: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這段動畫片是加拿大動畫大師弗雷德里克貝克花費五年時間手繪了約兩萬張圖片制作而成的,這部片子獲得第六十屆奧斯卡(1988年)最佳動畫短片獎等三十多項國際電影獎。你們知道嗎,這部優秀的影片改編自法國作家讓喬諾1953年創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這是有關一個“人”的故事,這個人的身份是個“牧羊人”。這個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樹”!他為什么植樹?植樹以后發生了什么?讓我們一起探尋究竟。(教師依次板書“人”――“牧羊人”――“植樹的牧羊人”)
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完成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任務:班級電視臺要為要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個五至十分鐘的紀錄片,我們需要根據文章內容寫出初步的腳本框架,配上相應的解說詞,大家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搜集相應的信息。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設計活動,激發興趣,引入本課。
(二)借助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務一:根據文章,確定腳本內容。
1.在不改變文章內容和順序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為紀錄片安排哪幾部分內容?請概括出來。
學生默讀全文,快速劃分文章層次,交流。
【設計意圖】根據文章思路,確定腳本框架,激發學生興趣。
預設:
(1)三部分內容:初遇牧羊人――再見牧羊人――最后相見。
提示:文章重點寫了這三次與牧羊人的相見,可以以此作為腳本的三部分內容。
(2)三部分內容:“我”的想法――與牧羊人三次相見――“我”的.想法。
提示:文章開篇結尾確實兩次寫到“我”的想法,但要拍攝紀錄片,想法部分無法通過鏡頭表現,且這兩部分在表達上明顯與文章主體部分不同,在文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可通過進一步學習再確定。
(3)四部分內容:初遇牧羊人――再見牧羊人――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最后相見。
提示:文章確實寫到四部分與牧羊人的相見,但“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只是一帶而過,并未詳寫,而其他三次相見都做了重點敘述,因此,這一部分可與最后一次相見合為一部分。
2.豐富每一部分的內容要點,以提綱的形式列出來。
學生再讀全文,按文章詳寫的“我”與牧羊人的三次見面的情形勾畫出標志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歸納要點,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理清文章思路。
預設:
表
提示:學生提取要點容易遺漏,教師提醒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概括。
任務二:認識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據文章所寫,討論:在紀錄片中,該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牧羊人? 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表現人物的詞句,歸類整理,交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句,體會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預設:
(1)直接刻畫牧羊人。
例:
第3自然段“一個黑影”,第5自然段“他剛剛刮過胡子”“衣服扣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第6自然段“他回答說不吸煙”,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動作描寫“拿”“倒”“散”“分開”“數”“揀”“挑”,第8自然段“他痛快地答應了”“他把裝著橡子的袋子泡了一下”,第9自然段“牧羊人讓爬”,第10自然段“停戳”講自己的經歷(過去,不放羊),帶“我”看橡樹林,87歲,等等。
(2)借助別的內容來表現牧羊人(側面烘托)。
a.借環境描寫來表現。
例:
“房頂很結實”“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間里收拾得很整齊餐具地板槍爐子上”“他的那條大狗也像主人一樣,安靜,忠厚,不張揚”
b.借“我”的評價和感受來表現。
例句:
①我以為是一棵枯樹。
②他顯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③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讓人心里很平靜。
④我感覺,沒有什么事能打亂他的生活。
⑤戰爭并沒有擾亂他的生活。
⑥他還是那么沉默寡言。
⑦當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
⑧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
⑨一萬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這位叫艾力澤布菲的老人。
除此以外,還有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也是借“我”的評價和感受來給牧羊人定位。
提示:學生可能只會泛泛地尋找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直接刻畫和間接表現兩個角度來思考。
4.結合文章說說,我們要表現一個怎樣的牧羊人?
學生討論后交流對牧羊人的認識。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句,把握人物形象。
預設:
(1)極為認真(見教材“思考探究”二,參考示例)。
(2)安靜,忠厚,不張揚。例:“這個男人不愛說話”,挑橡子,“看起來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顆橡子都種了下去”“他還是那么沉默寡言”
(3)堅韌執著。例:“三年來,他一直這樣”“他一直在種樹”“我從沒見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結尾段。
(4)勤勞不懈,慷慨無私。例:“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看起來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顆橡子都種了下去”“他說,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5)熱愛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斷,意志堅定,有愛心
提示:學生可能從方方面面談自己對一個人物形象的認識,應給予肯定,但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把握人物的典型特點、突出特點。
(三)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作業:
1.觀看動畫片《植樹的牧羊人》。
2.根據課堂學習完成紀錄片腳本的基本框架。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7
教學目的
1、默讀課文,概括主要主要內容,厘清文章思路。
2、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相關的語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3、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思考,體味不同的人生。
教學重點
1、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相關的語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思考,體味不同的人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幾千公頃的荒山,幾十年的時間,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一個人,一棵一棵,一塊一塊,一片一片全部種上了樹,用自己的雙手和堅毅將荒蕪的大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動畫大師佛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動畫片,并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逐漸惡化的今天,《植樹的牧羊人》所描繪的“一個平凡的人熱愛大地”的精神,給讀者以更多的啟示。(PPT播放《植樹的牧羊人》繪本,教師解說)
二、進入文本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要求:學生用5至7分鐘時間完成全文默讀,在默讀的同時圈劃“我“與牧羊人見面的時間。
2、學生默讀結束后,教師提問: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詳寫了幾次和牧羊人的見面?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二)細讀課文,讀懂文章
1、教師要求:學生再次復讀課文的同時,畫出描寫環境的句子和描寫牧羊人的句子,重點詞語,課堂集體討論品味。
備注1:教師在學生畫出整段環境描寫時,指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并進行語言概括。
如第三自然段的環境描寫,指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荒野、坍塌、廢墟、干涸,烤焦,呼嘯“等詞語,并指導學生用短語加以概括。概括示例:無盡的荒地 、荒廢的村莊、坍塌的鐘樓、干旱的土地、干涸的泉水,炙熱的陽光、呼嘯的狂風等等。
教師指導學生用剛才教過的方法,圈劃出第二次見面和最后一次見面時的環境描寫的重點詞語并用短語加以概括,完成課后思考探究一表格填寫。
備注2:教師指導學生用“他是一個 的人“,對牧羊人進行性格概括
備注3:學生在勾畫描寫牧羊人的句子時,教師提醒學生不要忘記勾畫有關牧羊人的側面描寫。如第五自然段對牧羊人房間的描寫,正是牧羊人性格特征認真、一絲不茍的體現。
2、 教師指導學生思考環境描寫對塑造牧羊人形象的作用,課堂集體討論。
答案示例:塑造了典型的環境,為人物的出場提供的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
惡劣的環境的描寫為下文做鋪墊,并有利的塑造了牧羊人堅毅、勇敢的品質
三處環境的描寫形成對比,以環境的巨大變化烘托出牧羊人的偉大
(三)深讀課文,思考人生
1、教師要求學生再次復讀課文的同時,畫出文章中抒情議論句,并指導學生朗讀,細細品味。
示例:議論句如“當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進的技術,而是靠一個人的雙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天一樣創造。”這一句議論非常經典,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將牧羊人一個人的品質提升到人生的哲理這樣一個嶄新的高度,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帶給學生更多的深思。
2、 齊讀課文首尾兩段,并參考一段文字,讓學生談談對課文主題的認識。
(PPT展示)它的文字、它的圖,都讓人感動,鼓舞人們去做對我們這個地球有益的事,這個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數也數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顆慷慨的心,和別人分享,給自己帶來幸福。
――繪本《種樹的牧羊人》繪畫作者給中國讀者的寄語
備注:學生能夠結合文本和相關資料說出自己的觀點即可。可以從環保的角度來談,呼吁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也可以從人的角度出發,贊美牧羊人的毅力、勇氣和擔當的精神。
三、當堂練筆,感受人格魅力
1、請為牧羊人寫一段頒獎詞
教師下水文:瓊林玉樹,盡灑荒野。命運對你不公,你卻從不怨天尤人。你將痛楚深埋心底,用質樸的大手,播下了無窮的希望。高聳入云的大樹啊,是你一生不懈的追求;三十五年的孤獨,只為那樹影婆娑!生活以痛吻你,你卻報之以歌。你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創造與給予!艾力澤布菲,你的精神將遍唱人間!
四、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示例:艾力澤布菲――一位偉大的牧羊人,他改造的不僅僅是自然,更是人心:他播種的不僅僅是幼苗,更是堅毅與樂觀。其實,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種樹“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種植著希望和幸福。你認識和聽說過這樣的人嗎?請試著為他寫一段文字,記錄他的事跡,并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五、板書設計
植樹的牧羊人
一訪牧羊人,畫面一:廢棄的村莊
二訪牧羊人,畫面二:綿延的森林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一)單元目標
1、學習默讀。
2、勾畫關鍵語句,在喜歡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標注。
3、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學會通過劃分段落層次、抓關鍵語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課前預習和課后練習
1、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2、默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圈點勾畫,標出段落層次。
3、練習默讀,了解課文結構,感知課文內容,弄懂大意。
4、結合具體描寫理解人物形象。
5、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題。
6、通過課外寫作,體會故事主旨以及牧羊人精神的現實意義。
(三)目標確定
1、默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圈點勾畫,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
2、感知課文內容,弄懂大意。
3、理解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題,思考牧羊人精神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2分鐘)
1、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要一同認識一個人。這個人是——(生齊答:植樹的牧羊人。)好,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一位植樹的牧羊人做了什么事情?請默讀課文,勾畫出表示時間的語句、描述牧羊人的語句、描寫高原情況的語句。
2、學生默讀課文,進行圈點勾畫。
(二)理清結構(10分鐘)
1、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然后歸納總結,屏顯答案。
2、師:請依據PPT上的情節概括,劃分課文的段落層次。
3、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然后歸納總結,屏顯答案。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鐘)
1、師:作者敘述了高原的變化,是為了展示牧羊人的形象。請以“他是一個 的人”的形式說說,你覺得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2、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在回答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并提醒要結合具體的描寫。
3、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4、大家齊讀首尾兩端,感知牧羊人的形象。
(四)理解主題(10分鐘)
1、教師出示資料,提問:你覺得這篇課文的主題是什么?
2、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然后歸納總結,屏顯答案。
3、女同學讀課文,男同學讀資料,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3分鐘)
你要采訪的對象是不是一位“種樹”的人呢?請你修改你的提問提綱,進行實際采訪,然后為你采訪對象寫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記錄他的事跡,并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4分鐘)
1、師:請大家回憶上一節課所學內容: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并說一說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2、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
3、師:艾力澤·布菲并不是一個真實的人物,而是作者虛構出來表達七里香的小說人物。首先,他是一個普通人,創造了偉大的事業,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變成富裕的村莊,這是人類精神與肉體力量的體現。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運用這種力量,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惡劣的環境,為人類造福。這是作者的信念,通過艾力澤·布菲這個形象表現了出來。其次,牧羊人始終默默無聞,不求名利和回報,人們享受到了他的賜予,卻沒有感覺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奉獻精神的人。
(二)小組討論(15分鐘)
1、師:現在進行分小組討論:我們今天如何學習牧羊人的精神?
2、學生自由發言。
3、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三)學生展示(20分鐘)
1、教師指名學生展示上節課所寫的短文。
2、教師進行主持、糾錯。
(四)布置作業
修改自己的采訪稿,將它寫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9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本課是一篇著名的繪本故事,作者虛構了一個在貧瘠荒原孤獨種樹的牧羊人形象,通過荒原前后境況的對比,突出人物品質,表達了對老人的贊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敘事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議論點題。這種議論與敘述的有機結合,使文章生動感人,值得悉心體會。
學情分析:
七年級上學期,學生剛剛過渡到初中,基礎較為薄弱,但思維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充滿興趣。教師應循循善誘,步步引導,讓學生學會自己閱讀品讀文本,交流互動。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牧羊人的情感。
2.通過品讀文章詞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跡的意義。
教學重點:
品讀重點詞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
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跡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看圖片,對話導入
二、默讀課文,探尋奇跡
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這片土地出現了怎樣的奇跡。
明確:原先,這里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荒野。
然后,這里像一塊鋪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來,這里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沃土。
三、跳讀課文,走進奇跡創造者
1.再次默讀課文,說說,奇跡創造者是怎樣一步步把荒漠變成綠洲的。
例句:
(1)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后,他輕輕地往坑里放一顆橡子,在仔細蓋上泥土。
(2)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子。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棵發了芽。而這兩萬棵樹苗,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說,這塊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總結:他是有信念、執著堅持、慷慨無私、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人
2.圈點勾畫出“我”對牧羊人評價的句子,體會“我”對他的情感。
四、尋找身邊的“奇跡”創造者
根據【鏈接】說說你的看法,并分享給你的小組。
五、小結:愿我們都能做這樣的牧羊人,種植希望、播下幸福,成為“奇跡”的創造者。
六、作業布置:寫一寫,你知道的“奇跡”創造者 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方法,來刻畫一個你身邊的牧羊人。寫一個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書:荒地綠洲
(對比)
(執著、樂觀 )老人
七、教學反思:本課是一篇小說,雖然小說以人物為中心,可本文語言較為簡單,可不必一個一個句子分析。本課以“奇跡”為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整個過程較為連貫。
教學反思:
《植樹的牧羊人》是七年級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較前面的幾篇課文,本文的篇幅明顯長了許多。好在的內容并不深奧,所以學生理解起來也不晦澀。在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幾個重點。
1、解題。
當我把“植樹的牧羊人”這個題目寫在黑板上時,我問學生“你能從題目中獲得哪些信息”。在引導中,學生答出了“這是寫人的”“這個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寫他‘植樹’”……對于七年級的孩子,能在解題時答出這些內容,我是很欣慰的。滿意之余我,我追問“對于標題,你有什么疑問”。學生紛紛提問“牧羊人為什么要植樹”,我順勢而導,進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說文體的介紹。
在講解文體知識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紹“《植樹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志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部讓人震撼的故事后,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gue》雜志上發表,之后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學生讀完后,都好像探索大發現似的,說了句“這是虛構的啊”。我點點頭,在黑板上寫下了“小說”二字。接著“小說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對比手法的滲透。
有好幾處對比,一是“新舊高原的對比”,二是“植樹創造和戰爭毀滅的對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節后,我讓學生找出關于“主人公情況”和“高原狀況”的句子并概況。引導學生展開“變“與”“不變”的討論。最后得出“人類不僅可以毀滅,還能夠創造”的主題。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雖是小說,但是對學生寫作記敘文也有很大的啟發。特別需要談的就是結構的緊密聯系。這不僅體現在首尾兩段,甚至的每一處都有很好的照應。在教學中,我先梳理情節,然后逐段逐句地帶領學生去讀。在字里行間的品讀中,我不時地問一句“你怎么理解這句話”“這句話是不是閑筆”“你覺得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學生都很聰明,很快就發現了“我感覺,沒有什么事能打亂他的生活”“看起來他并不在意”“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動手種樹吧”“這個男人堅持做著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題就顯而易見了。
有人說,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這樣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陽光般燦爛炫美。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可以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即積極的心態還是消極的心態,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 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戰爭,也不知道1939年的戰爭。他天天和樹打交道.和樹相依為命,他用心靈的語言和樹談心,默默地交流。過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過親身經歷證實了孤獨者“找到了過得美滿幸福的好辦法--愛讓生活多份陽光。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10
學習目標
1、領悟并學習傳神的肖像描寫。
2、學習人物的無私精神和高貴品質。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隨波逐流,要高揚風帆在風雨中奮斗搏擊。假如生命是鷹,不要畏懼困難,要張開翅膀在碧海藍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不隨波逐流之船,不懼困難之鷹——植樹的牧羊人。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利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篩選關鍵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1、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交流點撥】牧羊人用幾十年的堅持,不斷用雙手把荒漠變成綠洲,使萬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贊美了牧羊人的無私奉獻、堅持不懈、勤勞樸實、自信平和、忠厚內斂、認真細致的高貴品質。告訴我們人類有潛藏的智慧和改天換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報,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長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類的可悲命運最終會被改變。
2、本文是按什么順序敘事的?請按這一順序劃分文章的段落結構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點撥】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敘事。
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點題,交代牧羊人是個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見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點題,抒發對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請分別寫出“我”前后三次見牧羊人時高原的情形。
【交流點撥】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蕪,村莊廢棄,泉眼干涸,狂風呼嘯;再見牧羊人——樹木挺拔,重見溪水;最后一次相見——微風飄香,樹木歌唱,泉水長流,人口增加,村莊富饒。
(二)深層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個怎樣的人呢?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
【交流點撥】他是個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堅持不懈、勤勞樸實的人。牧羊人種橡樹,不在乎是誰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別人知道不知道,一直這樣,一個人種著樹;他還是一個認真細致、做事一絲不茍的人。從他挑選橡子、房間收拾得整齊、餐具洗得干凈等細節可以看出。
(三)技法賞析
1、本文運用第幾人稱來敘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交流點撥】運用第一人稱敘事;采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種樹人的故事,通過“我”的耳聞目睹,所思所想,對種樹人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我”在文中僅僅是個過客,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目睹了一個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變成森林村莊。“我”作為一個見證人,使種樹人的事跡具有極強的紀實性,使種樹人的故事顯得真實可信,產生了打動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沒有和種樹人朝夕相處,對種樹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這個地方滄海桑田的巨變卻令“我”震撼,這就使得種樹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為什么要描寫荒漠的毫無生氣?這樣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與后文荒漠變成了綠洲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牧羊人的貢獻之巨大。
3、作者最后為什么還要寫來到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點撥】通過寫居民的精神境界的變化,從側面襯托牧羊人的貢獻之巨大,他不僅改變了荒漠,還改變了人。
四、板書設計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蕪村莊廢棄
泉眼干涸狂風呼嘯牧羊人
再見牧羊人:樹木挺拔重見溪水創造的
最后一次相見:微風飄香樹木歌唱奇跡
泉水長流人口增加
村莊富饒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實現人生價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個人呢?請你再找找身邊的“植樹的牧羊人”的.事跡,并為他寫一段頒獎詞。
【交流】2000年,格桑德吉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畢業之后她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小學教學。
墨脫縣幫辛鄉,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體滑坡的災害,是墨脫縣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村。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
13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頒獎詞】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于懸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群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植樹的牧羊人》說課稿范文07-20
《植樹的牧羊人》說課稿(精選11篇)10-12
植樹問題教學設計06-16
人教版《植樹的牧羊人》說課稿(精選8篇)11-10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設計09-07
牧羊人07-08
牧羊人和羊群09-21
牧羊人發癡09-18
牧羊人與羊的故事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