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精選2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為了上這篇課文,我曾經反復思考:怎么樣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老舍先生對濟南的深厚感情,真正體會老舍先生的文章之美。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盡可能的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互動交流,合作探究。整節課按照六步教學法“導入新課—明確任務—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拓展延伸——梳理總結”的思路,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個性得到了發揮。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地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味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對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梁,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本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范型教學,并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2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以得到審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讀美文,賞美文。
所謂“讀美文”,就是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如,讀課題,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對濟南的深情;讀濟南的三大特點,讓學生從中真正感受到作者發出內心的:“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樣的感嘆,同時學習老舍對“故鄉”的這種深情,并學會用這種深情去閱讀這篇文章;讀優美的語句,讓學生品味語言美……
所謂“賞美文”,就是對文中的優美語言進行賞析。作為“語言藝術大師”老舍,其語言的精煉、純凈是值得學生去探究的。同時,作為初一的學生,應該逐漸學習對語言的賞析。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預設了多個句子,是學生能夠充分的發揮他們的學習能力,細細品味這些優美的句子。如擬人句:“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的品析;比喻句“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品析;重點字詞的品析——“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
但是,在整個教學中還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首先是對文本的研讀不夠到位。在對陽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蓋下的山進行教學的時候,我覺得對幾個句子的賞析還是不到位的,如對“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句話的賞析。其實,老舍給讀者鋪設了一個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卻只是分析了“睡著”“喚醒”的擬人手法,而忽視了“閉上眼睛”這種優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這種美的學習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體現在板書上。我覺得板書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筆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體現在對薄雪覆蓋下的山的教學上。在這塊知識點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運用。白色、青色、銀色、藍色、彩色、粉色……給人的視覺感受已經很美了。遠望這座薄雪覆蓋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紅:讓讀者以美的視覺享受。可是,在教學中,我只注重了這些色彩的詞語,卻忽視了與整個文章的結合,不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讓語言失去了魅力。這一失誤,我覺得使得這堂課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導語的問題。在一年的教學中,我的引導語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一些小問題上還是出現了一些缺陷。比如對薄雪覆蓋下的山解讀之后,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我說:“假如給你一座山,你會怎么寫。”這樣的引導語,我自己在課后也覺得很難想象。換個語言,也許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假如讓你寫你心中的山,你會如何去描繪呢?”所以,在引導語方面,我還需要不斷改進。另外,“兒”化音的朗讀做的不夠到位。自己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可是,學生在這方面沒有感受到。
以上是我在這次教學后的反思。我以為,語文教學是不斷發展的,更需要我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和語文素養。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3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也是教材中非常經典的一篇文章。但對于我這個“新手”來說,很難。首先是難在文章整體的把握,其次是感情的抒發與景物的交融,再次是寫作手法的探討與借鑒。在上這篇課文之前,我一直在想這樣兩個問題:怎么樣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這篇文章的美,知道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如何通過品讀這篇文章對學生的作文有所幫助,讓他們從中受到一些寫景抒情的啟發,如何真正把讀和寫結合起來。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學習了余映潮老師的教學方法,從教會學生如何去讀一篇文章出發,先整體,再局部,再精段。設計了三個主要的問題,通過三個層次的品析,使學生初步認識了文章賞析的一些方法和角度,訓練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方法的結合對文章的精彩句、段的賞析。并在課堂上要求他們寫下一點賞析的文字。盡可能的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并即時將自己的思考落實于筆端,希望可以通過這種訓練縮短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真實的寫作之間的距離。再有就是強調這種文章閱讀的方法,首先使他們有這樣一個意識:“喔,文章原來可以這樣讀”,在未來的學習中,我會進一步訓練他們用這種方法閱讀課文以及補充的.選文,希望能使他們得到一把閱讀美文的鑰匙。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地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但是我的問題在于課堂的組織上——在品析的環節中,學生的品味和教師引導的時候得有點亂了,沒有將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有的學生趁機開小差了,課堂的秩序不好,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也不理想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深深覺得,作為一名新老師,對課堂的把握是最難的部分。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必須要在這方面多花功夫了。
目前我有這樣的思考:
1、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范型教學,并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2、試著用情緒去調動學生。這很難,但如果做到了必定效果很好。用強制的方式只能使學生被動接受,要是能夠明白他們的想法,去引導他們,讓他們積極主動得聽課、思考,不搗亂,不游神就好了。但目前我只是能意識到這一點,卻做不到。
這一個月又要結束了,深深感到時間過得飛快,不免有一種“日暮途遠”的感覺,于是告誡自己,“一定要再勤快一點兒!”雖然存在的許多的不足,但我會繼續努力,多鉆研多學習,不斷提高自己。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4
《濟南的冬天》是語文版初一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有了前面幾篇文章打基礎,所以這篇文章的重點,我放在如何去賞析這一類的文章上,盡可能的為將來的中考服務。
對初一的學生而言,初中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對我而言,初一的學生是缺少習慣的,也是最好引導、改變的。所以,在開學的第一節課上,我就傳達了我課堂教學的期望目標: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不管他們說的是否正確,先要鼓勵他們敢于去表達。之后的教學中,我也一直在向這個目標靠攏。
《濟南的冬天》這一堂課,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上課之前,面對早進教室的聽課老師,我不要求他們規規矩矩的在座位上熟悉課文。我告訴他們,下課了就應該開開心心的去玩。上課鈴響后,走進教室,學生們笑容滿面,就如我們平時的課堂。
我用老舍《濟南的秋》中的語句導入新課,引入大家對濟南冬天的向往。接著,展示學習目標,引導大家理解,和前面所學的`知識接軌,讓學生也有一個“溫故”的過程。
整體感知環節,我放棄以前直接找特點的方法,讓學生去找表現濟南的冬天的特點的詞語。引導大家去探索:這些詞是否都是表明濟南冬天的特點的?只剩下響晴、溫暖和溫晴后,我又引導他們發現詞與詞之間的關系,這樣特點就找出來了。學生們也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他們的智慧與價值。
詞語賞析環節,我照樣把課堂交給大家,讓學生們先在小組內相互交流,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訓練學生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句子分析能力。有了前面幾個單元對修辭作用的講解,學生們在這堂課上的表現還是不錯的。即使不能說出作用的,都能敢于在課堂上去說,看到這個狀況,我非常欣慰,這是我教學成果的展現。
賞析完后,我從老舍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游客們對濟南冬天的評價入手,引導大家,結合課文背景介紹了解了老舍之所以喜歡濟南冬天的依據。到這里,整節課的內容就完善了。接著,我從這篇文章出發,總結了賞析寫景散文的幾個要點,讓學生再一次深刻體會到,學習這樣的文章,他們該從哪些方面著手。
最后,我設計了一個“學以致用”的環節。結合小結中的幾點,指導學生創作:用一句或幾句話來表現景物的特點。學生們雖然舉手的不多,但叫到了還是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所寫的話,我覺得這樣就不錯了。畢竟,凡事都要慢慢來。
這節課結束后,我靜心想想:是否還可以更好一些?學生們的課堂表現雖然不錯,但是相比較平時的課堂而言,部分同學尤其是女生還是有些拘謹。另外,在句子賞析的時候,除了能賞析到特點外,情感應該也是可以賞析出來的。如果在學生們相互交流前,給予一定的提示,相信學生的表述會更好。對最后的學以致用練筆,我給了同學們一個框架,若能把去掉我給的限制(家鄉的秋、家鄉的冬、家鄉的雨),學生們的視野也許會更廣,寫的內容也會更精彩。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5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以得到審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三個片段:以溫晴識溫情、以溫晴看溫情、以溫晴賞溫情,引導學生在感受濟南冬天溫晴的同時,又去體會老舍先生內心蘊含的“溫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因為上課之前已給先生發過學案,所以先是對寫作背景、作家及字音進行預習檢查;接著通過讀課文,整體感知濟南冬天的景物、課文的段落層次劃分、通過我們感受的冬天與老舍感受的冬天 的不同,引出溫情。然后對第一層進行教學——以溫晴識溫情,讓先生思考:寫濟南的冬天為什么要講到北平、倫敦的冬天和熱帶地方呢?接著講第二層——以溫晴看溫情,讓學生從2—5段中分別概括出畫面并提煉出景物的特征,穿插第三段的寫景順序;最后以溫晴賞溫情——“溫情”在我心中,這個部分是重點,分別從“走進溫情的人物形象“、”感受冬天溫情的春意“、”品味溫情的語言“來讓學生深刻感受老舍內心的`溫情。我覺得有亮點的地方就是在引導學生品析用人物形象來比擬山水的語段時,通過大家共同的探究,大家依次找出了”守護搖籃的母親、細致周到的護士、健美優雅的女郎、嬌媚害羞的少女、俏美柔情的女子“,最后學生得出因為這些女性形象能體現出溫暖、柔美、慈愛,能與濟南冬天的秀美、溫晴特點相吻合。
但是,在整個教學中還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首先是對教學設計的不足,內容量過大,導致上課不流暢,同時需要深度思考和解讀的文本又展不開。師父對我的評價也是這樣,面面俱到在這樣的美文中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要找對了點,由點到面來展開就可以了,她細致的指出對比手法和反襯手法其實根本沒有必要講,因為學生都周到,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去讀美文、去賞美文,把方法告訴他們,這樣在以后的美文賞析中他們就能自己去賞析。
我還要特別感謝李廷梅老師,她比我只大兩歲,但是教學經驗卻比我豐富很多,她不僅幫我指出了問題所在,而且還特別耐心特別細致地告訴我怎么做。比如在我的導入和整體感知環節,其實內容很相似,我卻很羅嗦的將兩個部分重復說,她說:“這個地方完全可以這樣導入,然后直接就著第一段就開講,沒有必要讓學生再用詞語概括自己感受的冬天和老舍筆下的冬天有什么不同,把這兩個部分合二為一,既不重復,又節省了時間。“她還說:”這篇文章美就美在語言上,一定要讓學生讀,在導入的時候完全可以在得出溫晴特點的同時,讓學生自己去找文中哪些語言體現了溫晴,這樣由點到面,思路就清晰了,也不會拖堂。“
當然李老師最后也對我進行了鼓勵,真的很感謝她。同時,作為語文老師,我將這樣美得散文上成像習題課一樣,我也覺得很慚愧,我一定會吸取教訓,多聽公開課,認真備課,反復磨課,爭取成為一個能自如駕馭課堂的語文老師。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6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而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獲,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在課堂討論中,我還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么?”“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
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我覺得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反思過后,發現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7
老舍的這篇散文,可謂是寫景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美美地讀,發現其韻律美;讓學生細細地品,體味其語言美;讓學生靜靜地寫,模仿其寫景美。
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①飽含深情地誦讀課文,發現并體味濟南的冬之美。②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妙用,學習表現美的方法。③仔細揣摩作者對平凡景物的獨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達成目標,其分析如下:
1、在新課程大談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獨學抓特點”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分析“寶地”、“溫晴”、“奇跡”、“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明白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因為這個題設計簡 單,學生通過預習之后,無需討論,就能直接完成,占用時間不多,完成情況較好。
2、因材施教,分層設題。在“對學品美句”環節中,我為了做到因材施教,進行了分層設題,分別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層學生能在A1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運用老師我教的賞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兩個句子賞析;C層學生能在A2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出一兩個句子賞析題給其他組;A層學生能針對C層出的句子賞析題,能即興進行賞析。因為是公開課,所以學生有點緊張,特別是即興賞析的時候,表達的語言不夠凝煉。同時因為每組對ABC三層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于各組需要三層同學都舉手參與,以致于有點組不敢積極參與其中。
3、難點突破,通過小組群學的方式來達成。通過“群學理方法”環節,讓學生發揮小組力量,來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由于前面第二環節占用的時間過多,導致這部分過于倉促,學生討論不夠充分。
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兩點:
1、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給更多孩子展示和說話的機會。在以前的教學中,每個小組的`發言人幾乎是固定的,導致許多學生沒有機會發言,也不能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給這些孩子發言的機會。
2、在公開課教學引入之前,應該激發學生的激情。一節課的成敗在于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表現完成在于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前,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確保公開課的成功。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8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詩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濟南冬天“溫情”的主要特征,描繪了陽光朗照下的山的溫暖安適,薄雪覆蓋下的山的秀氣美麗的及綠萍浮動下的水的清透空靈的景象,賦予了濟南的山山水水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質兼美,適合朗讀,因此本課設計了齊讀、自讀、小組讀、默讀等方式,采用以讀帶講的教學方法。
從教學目標上看,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設置知識、能力、感情目標、循序漸進易于實施。從教學流程上來看,用第一課時所學內容及本課將學內容作溫故而知新,導入語言富有詩意和內涵,極具感召力。研讀賞析,問題設計由淺入深。
《濟南的冬天》給我們展示了四幅畫面:三幅山景圖和一幅水景圖。第一幅為我們展現的是“小山搖籃圖”;第二幅為我們展現的是“雪霽晴巒圖”;第三幅為我們展現的是“城外遠山圖”;第四幅為我們展現的是“空靈水晶圖”。作者通過這四幅優美的圖畫,再讓我們通過優美的語言的啟示,使優美的感情與文中的景物和語言之美獲得充分的交流,從中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得到精神愉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讓學生欣賞到畫面美,還要品味到語言美,感受到情感美,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審美,這才是語文教“美”的意義所在。
在本課教學中,沒有機械,繁瑣地逐一分析四幅畫面,而是以薄雪覆蓋下的下山圖為例,交給學生方法,讓學生自己論述學習其他畫面;并設計了三幅山景圖之間的.比較閱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主體的目的,這里也體現了教學過程中“活”的特點。
本課教學將品味鑒賞優美的語言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老舍的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不是言語講究,而是對所寫對象極為熟悉,并有深切獨到的體會,它是帶著一般發自內心的真實的喜歡勁兒向人們述說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正表現出作者對濟南氣候的了解,對濟南景物的熟悉。“濟南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捕捉得十分準確,也十分生動。他寫山、寫水、寫雪、寫陽光、寫各色人等舒適而又快活。他的心情正是這樣,他的喜悅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同身受”,用讀一讀、找一找、議一議、說一說的方式,讓學生對語言真切的體會,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作者的喜愛之情。
在品讀鑒賞優美的語言這一環節中,初次設計由學生自己品讀、鑒賞。本以為這樣設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發現沒有預先考慮到學生的語文水平,作為七年級剛入校新生,學生還沒有自己學習的能力,沒有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因此在課堂中茫然無所知。在第二次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教師引導、講解、分析、鑒賞的方式,但發覺本來是課堂引導者的我變成了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沒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幾經修改,由教師引導、學生主導來品讀、鑒賞這篇文章的語言。
拓展延伸部分,安排欣賞美景,借鑒本文寫作方法,當堂作文的練習,注重鍛煉學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用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啟迪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本課安排學生課前摘抄描繪冬天景色的優美語段,就是啟發學生多讀書,養成積累詞句的學習習慣,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齊讀、自讀、小組讀、默讀等多種、多次朗讀的設想,則是對語文學習的延展,深化語文學習成果。無論是課堂寫作訓練還是課前資料積累,其最后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牢牢掌握住學習語文的方法,教“實”不是讓學生牢牢記住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才是教“實”的目的及意義所在。
最后,不足之處也是明顯的:(1)由于目前網絡的限制,教師制作的課件過于單調、枯燥,缺少與本文相關的圖片、資料的展示;(2)對于學生的發言,缺少適當的激勵性評價。把課文教“美”,教“活”,教“實”,這才是《濟南的冬天》一文的教育價值。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9
本次公開課,表面上看是一節成功的課,教學程序組織有序,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踴躍,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但自己仔細推敲之下,這節課的處理上卻存在許多問題。
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它的第一個教學重點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寫了什么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抒發了什么情感?第二個教學重點就是賞析語言。這節課應分兩課時完成,每節課完成一個教學重點。
在處理這節課時,考慮到這是一節公開課,又有領導聽課,為了保證效果,我做了這樣處理,將兩個重點都放在了一課時,為了出彩,為了留給賞析語言更多的時間,就在處理第一個重點時做了簡單處理,設計了3個小問題:
(1)作者對濟南總的印象如何?
(2)濟南的'冬天與其他哪些地方相比有什么不同?用了什么手法?
(3)作者描繪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能概括一下嗎?這樣處理雖然也完成了重點一,但僅僅點到為止,并沒有展開詳細探討,導致學生并不明白無論山水都是圍繞總特點“溫情”而寫。
這樣做,雖然也完成了教學任務,但細想之下,是否違背了一種教學規律,是否失去了上課的真正意義,讓我想到了公開課就應該逃避問題嗎?就應該避重就輕嗎?一堂好課的標準到底是什么?自己這節課雖不是作假,但卻有悖于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前提,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還教學的本來面目。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0
一、簡述課堂目標:
這堂課我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因此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況并且積累生字詞;
2、理清文章內容;
3、初步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晴”。
二、本堂課的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清文章內容。教學難點是學習作者采用怎樣的手法寫出濟南“溫晴”的天氣特征。
本堂課我計劃采用自由朗讀引導的方式講授。首先介紹作者老舍先生,這一環節我首先和學生互動提問他們有沒有學過老舍先生的文章。在這一環節里學生的反應較好基本都能會議起自己在小學階段學過的老舍的文章,接著我用PPT展示事先準備好的老舍先生的簡介,根據簡介將老舍先生的基本情況提示給學生。接著播放《濟南的冬天》的示范朗讀,使學生在聽示范朗讀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并且熟悉課文內容。接下來本來設計的是要點一下文中容易出錯的字的'字音,但是由于上課的時候有些緊張結果在這兒忘記做字音糾正這一環節。而且從后來課堂反應來看,這個示范朗讀只起到了糾正字音這一效果并未達到是學生熟悉課文的目的,示范朗讀也未能引起學生對《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的初步感知。其實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完全可以由自己來做朗讀并且配上輕音樂,這樣應該更能和學生達到情感交流的目的;或者是找朗讀能力較好的學生來配上音樂進行朗讀,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在課堂上應該多多的相信學生,這樣也許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接著,還未等學生對課文進一步熟悉我就立刻進入了“自由選段朗讀并說出為什么想讀所選文段”這一環節。因此學生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就出現了學生冷場的現象對這一環節的反應不夠活躍。其實在這一環節里我完全可以多給學生點時間讓學生自由朗讀文章熟悉課文內容,然后再做這一環節相信效果會好很多。
最后,就是精讀文章的第一段進一步學習作者是如何表現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的`。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我自己覺得處理的較好,能逐步引導學生一點點的明白作者在這里用了對比寫作手法。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對比的寫作手法我設計了幾個問題逐步深入幫助學生理解,在引導的過程中已經有學生提前就明白了作者使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突出濟南冬天溫晴的天氣特點。
文章布局謀篇層次井然。開頭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的“溫晴”,贊譽它是個“寶地”。這是貫串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系的。第2段開始,“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個重要的過渡句,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在分寫山水之前,先給人以濟南的總體感,用擬人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作者緊扣住這一點,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5段寫冬天的水色。作者極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一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確實好美、好美!老舍雖然沒有用華麗的詞匯,但字里行間無不透過著老舍對濟南的深愛,濟南在老舍眼里簡直是人間天堂!我記得他老人家曾說過“濟南的秋天是詩意的,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了瑞士,把春天賜給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賜給了濟南”!從此你可以看出我們的先師是多么地喜愛濟南!瑞士只占了一個夏天,西湖只占了一個春天,而濟南確足足占了一個秋天和冬天!!可見濟南在先師心目中的份量!
可是,可是,我們生活在先師筆下的天堂里,我們感到了什么?如果我們不努力,我們如何向先師交待?
生活在濟南這座美麗城市的人,醒醒吧!當你站在濟南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你聽到了她的心跳沒有,如果你沒聽到,你就太盲目了?我們的建設者和管理者,你們的每一步規劃,當你們的筆在藍圖上劃出一個符號時,筆尖下發出的微微的“沙沙”聲可是濟南的喘息啊!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1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節題為《濟南的冬天》的公開課。上完課,心里總覺得遺憾,因為存在許多不足,為了進一步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特將本節上成功與不足,總結一二。
一、課件制作與展示
自認為課前雖做了充分準備,在上課的過程中才發現,在聽課文朗讀的環節中,由于課件沒打包,導致在展示時,無法播放,后來只好到文件包里單獨播放,雖然是個小失誤,還是說明了心不夠細,技術不過硬。致使教學環節銜接不緊湊,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課堂預設與生成
本安排一節課的內容,結果下課鈴聲響了,教學任務卻還沒有完成。究其原因,在生字詞教學環節用時過多,本計劃2分鐘完成的任務,有由于學生對詞語意思預習不充分,結果花費了5分鐘也沒能完成。最后經過引導雖然學生理解了,但寶貴的時間也流失了。
因此對學情應能夠充分了解,否則會導致對課堂進度預設失誤。致使在教學時在某些環節用時太多,使余下的內容沒有時間進行。
三、課堂應變
在導入的環節,我預設了一個環節,讓學生暢談對冬天的感受,本以為學生會討厭冬天,并說出一大堆理由,并把他們可能說的內容放到課件中,結果出乎意料是,都說喜歡,致使在展示課件時出現了我預設的內容,導致場面十分的.尷尬,也打亂了我的上課節奏和思緒。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能都遇到過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何處理突如其來的問題,是對教師臨場應變能力的考驗。如果問題化解得巧妙,不僅能使教師自己迅速擺脫窘境,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而且還會得到學生的敬佩;反之則猶如掉進了泥潭,不要說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也要大打折扣。這實際上是對教師思想、知識、能力,素質以及個性修養的全面考驗。
雖然在整個上課環節中出現一些差錯,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但總的來說還算是差強人意。旨寄希望于下一次能汲取此次教訓,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2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寫景散文,為了上這篇課文,我曾經反復思考,但是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個明確的結果,不知道該怎么樣才能讓學生喜歡,并且上好。
一班先上,開始我打出了一張圖片,下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讓學生猜猜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哪個城市,學生猜出是濟南,于是明確本課課題:《濟南的冬天》。然后按部就班的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接著回歸文本,學生朗讀課文,一遍結束后,我說,老舍滿懷深情的寫下了這篇文章,正是源于老舍對濟南的熱愛,下面請同學們有象老舍一樣懷著對濟南的熱愛把文章再讀一遍,于是學生又讀了一遍,兩遍結束后我說,請幾為同學把課文再朗讀一遍,一共三位同學把課文讀了一遍,三遍讀完后,我說,你喜歡濟南的冬天嗎?有同學說喜歡,有同學說不喜歡,對于反對的聲音我置之不理,然后我說請拿出筆記本,以“我喜歡濟南冬天的,因為”句式寫出你對濟南的印象,五分鐘后,我讓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句子,有喜歡小山的,有喜歡日光的,有喜歡水的,基本上反映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闡述的原因用的'基本也是從文本上摘錄的語句,自己的感受和加工較少,做了簡單的評價之后,進入了第三個環節,我說:老舍是個語言大師,濟南的山水的在大師的`筆下充滿了詩情畫意,因此本文的語言很值的我們欣賞品味,找出你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為什么?對于描寫優美的句子,學生基本能找出來,而且對于修辭的運用也基本能說出來,但不夠深刻和到位。一堂課在沉悶的氣氛中結束了,相比以前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我自認為這堂課特別失敗。
下課后我調整了自己的情緒,希望下一節課會有所改變。上課后,我照例介紹了作者及寫作背景,接著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了一遍,一遍結束后問學生:讀了本文后,你有什么要說的?有學生說,我特別佩服老舍,他把并不怎么樣的濟南的冬天的景色寫的這么美;有學生說,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美;有學生說,濟南的冬天的水很美……很多學生都說了自己讀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聽得出來,學生是喜歡這篇文章的。我順勢就問,你們喜歡這篇文章嗎?大家都回答,喜歡。那么接下來我們能不能帶著喜歡的感情再去把課文讀一遍呢?于是所有的學生都放開嗓子又把課文讀了一遍,讀完后我問:你們在讀的時候,有沒有哪些句子和語段的語氣是特別處理過的,你是怎么讀的?短暫的平靜后,有學生舉手了,說:我覺的第一段應該用比較平緩的語氣來讀。你可以示范一下嗎?我問。他把第一段讀了一遍,讀的確實很到位,相信他已經走進老舍的感情了。然后有學生說第二節應該用緩慢的語氣,輕輕的讀,于是他也示范讀了幾句,結果其他同學哈哈大笑,抓住這個契機,我說你們覺的他的理解對嗎?到底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在大家的討論和幾位學生的示范朗讀后,同學們都明確了應該用愉快,溫馨的語氣去朗讀。又有學生說第三節應該用輕快的語氣來讀,于是他讀了一遍,讀出了歡喜和愉快的感情,理解的非常到位,同學們也表示認同,在確定了各自的朗讀基調后,我說,現在請大家用我們剛才探討過的語氣把課文再讀一遍好嗎?結果所有的學生都非常愉快的把課文再讀了一遍,最后我讓學生完成那個句式,并當堂展示,結果大部分學生闡述的理由除了引用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加進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一班學生的理解要深入和透徹的多,下課鈴聲響了,還有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一堂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我和學生們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比較這兩堂課的得失,我發現調動學生的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第一堂課我沒有為調動學生的興趣做任何鋪墊和引導,所以學生可以說是很被動的把課文讀了三遍,在被動的情況下閱讀文本,得到的啟發和感受幾乎等于零,所以后面的環節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課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感受,所以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是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隨機生成的,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基礎,學生的興趣也就隨之而來,這堂課就是在學生的牽引下變成了一堂朗讀課,而朗讀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個環節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開”和“柳成行”的關鍵就在于興趣這塊土壤。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3
經過七年級語文教研組的討論決定,由我來講一堂公開課,于是,我選擇了《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在七三班全體同學的配合下,這節公開課得以順利進行。
首先要感謝同事們對我的支持和幫助。由于我工作以來一直任教的是初中英語這一學科,這是第一次講語文公開課,所以雖然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和不足。是前來聽課的同事們發現并指出了這些不足和缺點,我才能得以進步和提高。比如問題設置的梯度不夠,問題難易程度差距較大,不能很好地帶動學生學習。再比如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小組化學習進行的不充分,很多學生不能真正的融入課堂。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更多地向優秀的同行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其次,我也要感謝我的學生。上課之前,同學們做了充分地預習。在課堂上學生們都在盡自己所能的配合老師,對于老師設置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作答,課堂氣氛相當熱烈,當堂訓練完成的很有效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做得相當好。
通過這次公開課,在改正和克服自身缺點、弱項的同時,我看到了自己與優秀同行們的差距,這更激發了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斗志。我相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會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更大的教育成績,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語文教師。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4
閱讀教學主要以課文作為憑借,因此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獲,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說,學生反復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通過“讀”感知課文,這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層面,要進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質疑和釋疑了。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濟南的總特點是什么?”“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
在學生反復研讀課文,并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于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于是,對于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將是我今后教學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5
每次講完《濟南的冬天》,自己總是喜憂參半。同樣,今天這節課既有令我滿意之處,又存在著些許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導入新課的花費的時間相對來說長了些。由于是異地授課,和學生素昧平生。初次見面,自己忽略了對氣氛的調解,所以學生有些緊張,盡管相當淺顯的問題,也不敢舉手回答。由此我深刻地認識到:課前與學生溝通交流,創設和諧的氛圍至關重要,這是決定一節課成功的基石。
其次,最初教學時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因此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比較單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后期變換了方式,學生的思路打開了,課堂的氣氛也活躍起來。因此只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當然這節課也有可取之處。我采用了學練結合的方式,學生基本掌握了重要的字詞的讀音、寫法、意義,理解并能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方法。教學時注意知識的拓展,結合課外語段練習,加深學生對對比寫法的理解。我時刻注意教學語言的運用,能適時并恰當地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教學內容力求銜接自然,過渡得當,因此學生對文章寫作思路的理解水到渠成,并初步領悟了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上只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粗淺的看法,有的見解可能不準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一定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改進,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蒸蒸日上,爭取講每一節課少有遺憾,多些精彩。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6
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是一片寫景的散文,文章先總寫了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再從山和水兩個方面分別寫濟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通過對山和水的描繪,來抒發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贊美之情。之前學過了朱自清的《春》,學生大致掌握了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之情,運用自己在《春》這一課中學到的寫景的方法,自學這一課,然后,做一個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給其他的同學。
我整體課堂的設計是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的安排是:美讀課文,整體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熱愛之情,理清文章的結構:總—分,然后是學生回憶在《春》中學習到的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自己選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歡的一節,寫一篇小教案。第二課時:講清楚講課的規則,開展“教師大比武”比賽,由學生點評,最后老師總評,總結這節課的得與失。
從教學設計上看,這節課的`設計完全遵守了新課程的理念,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傳授給學生文章的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在小組合作的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討成果,在課堂上和其他的同學進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長,補比自己之短,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有限,沒能很好地進行課堂調控,以致于出現了一發難收的局面。氣氛之熱烈,效果之顯著,固然讓人欣喜,但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7
11月19日做了一節公開課《濟南的冬天》,感覺很不成功。沉思良久我認為這節課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的原因在于課堂容量過大,沒有精心組織教學。現就本節課的學案設計談幾點:
1、《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應該用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方法,第二課時學習寫景順序及語言賞析。我在設計這一課時也是按照這樣的想法去設計的,但在設計導學思考題的`時候,多設計了幾個題,特別是第一段設計了兩個題,上課時本來這兩個題學生一看就能回答上來,我又讓學生小組討論,這樣浪費了時間,導致后面的教學環節比較緊張。
2、在教學本節課的重點,即作者抓住了濟南冬天的什么特征,從哪些方面描寫濟南冬天的美景時,由于前面浪費了時間,這一環節讓學生討論的.比較少,分析很不到位。學生對濟南冬天的特征感知不太明了,只是為了完任務草草了事。
3、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這主要的原因是我在上課時缺乏激情,沒有精心去組織教學,沒有預設到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在檢測字詞時抽上去的同學出錯比較多,這樣在這一環節就浪費了很長時間,所以后面就比較緊張。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8
剛剛結束了《濟南的冬天》第一課時的教學,走出教室感覺格外輕松。這節課學生收獲了許多,我也滿載而歸,有許多意外的所得和感悟。
本節課備課時,我安排了預習的檢查,討論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及抒發的情感、濟南山水的特點,并理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原因。在課堂上,孩子們討論交流得十分熱烈,而且效率也很高。當我為效率最高大的2組和4組加上2分以此獎勵的時候,其他組都有些著急了。在這種氛圍下,孩子們開始進行班內展示。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得不錯,簡單而過。當1組6號同學展示完課文的結構后,我為他出色的表現給小組加了2分。這次,孩子們的積極性完全展示出來了。
“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結合原文談一談你的理解。我的話音剛落,章棪琨站起來了:“因為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所以它真得算個寶地。”“好,一語中的!”我為她豎起了大拇指。
“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所以它真得算個寶地。”郝國興接著說道。“不錯,聯系上文總結得好!”我大加贊嘆。
“濟南的冬天是有日光的,所以是個寶地。”吉鑫洋迫不及待地說。“真棒!”
孩子們興趣越來越高漲,課堂也越來越活躍。“濟南四面環山,是個寶地。我是從第二自然段中感受到的`!”有道理!
“濟南的景色優美,小雪過后,城外的遠山,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所以它是個寶地。”
孩子們說得太棒了!他們的思維發散開了,頭腦活躍起來了,這不正是我想要的嗎?
究其根源,我只是做了一個引領者,表揚了他們的積極,肯定了他們的想法。而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充分表達了出來,說出了心中所想。這也許就是贊美的魅力吧!
啊,原來上課是如此快樂!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19
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關鍵所在是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在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語句或段落暢所欲言,也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學生對自己所喜歡的語句的講解,真令我刮目相看。比如,有一個學生說:“我喜歡第2段中的‘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因為搖籃能擋住寒風,讓里面的嬰兒感到溫暖。”又有一個同學補充說:“正因為濟南如同搖籃里的嬰兒,所以冬天是溫暖的,四季如春。”學生在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一些寫景的技巧,而且也探究濟南冬天氣候的成因,它所達到的效果無疑比老師單純地分析灌輸修辭、語法要生動得多。作業設計也較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掌握寫景的技巧后運用到寫作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本人覺得閱讀環節處理得不太好。多媒體輔助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在學生對文本還不太熟悉的情況下,他們的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到課件中所展示的與濟南冬天相關的一些優美的圖片上,我發現學生只能邊看書,邊聽錄音,邊看圖片,對此如果做一些調整,效果就可能更好了。比如,可以先讓小組朗讀(或學生自由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接著讓學生默讀,有利于學生思考,培養其思維能力;最后再把書合起來,看圖聽讀。而本人在教學時只采用看圖聽讀的形式,這樣的結果一是閱讀時間太少,二是這個環節難以處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重視閱讀環節的處理。總之,在寫景的文章中,朗讀和對語言的感知與品味是非常重要的。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20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篇的課文,我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受文章到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與語言美。
課堂朗讀分三步走:
初讀整體感知:通過范讀、齊讀、散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初步了解課文描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再讀深入理解:以“我喜歡濟南冬天的,因為”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各抒己見,深切的感受作者筆下的`濟南冬天之美。
三讀品味賞析。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作品有了一種神韻,一種悠長的味道。值得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悟、理解、體會、學習。
總結本節課,我認為,在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平時的課堂教學,也缺乏對學生進行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今后在這方面,我還要多下功夫。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21
老舍的這篇散文,可謂是寫景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美美地讀,發現其韻律美;讓學生細細地品,體味其語言美;讓學生靜靜地寫,模仿其寫景美。
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①飽含深情地誦讀課文,發現并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妙用,學習表現美的方法。
③仔細揣摩作者對平凡景物的獨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達成目標,其分析如下:
一、在新課程大談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
“獨學抓特點”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分析“寶地”、“溫晴”、“奇跡”、“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明白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因為這個題設計簡單,學生通過預習之后,無需討論,就能直接完成,占用時間不多,完成情況較好。
二、因材施教,分層設題。
在“對學品美句”環節中,我為了做到因材施教,進行了分層設題,分別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層學生能在A1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運用老師我教的賞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兩個句子賞析;C層學生能在A2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出一兩個句子賞析題給其他組;A層學生能針對C層出的句子賞析題,能即興進行賞析。因為是公開課,所以學生有點緊張,特別是即興賞析的時候,表達的語言不夠凝煉。同時因為每組對ABC三層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于各組需要三層同學都舉手參與,以致于有點組不敢積極參與其中。
三、難點突破,通過小組群學的方式來達成。
通過“群學理方法”環節,讓學生發揮小組力量,來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由于前面第二環節占用的時間過多,導致這部分過于倉促,學生討論不夠充分。
四、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兩點:
1、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給更多孩子展示和說話的機會。在以前的教學中,每個小組的發言人幾乎是固定的,導致許多學生沒有機會發言,也不能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給這些孩子發言的機會。
2、在公開課教學引入之前,應該激發學生的激情。一節課的成敗在于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表現完成在于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前,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確保公開課的成功。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22
上完這節課后我得到了兩點經驗:
一、小組如何合作
現在我們的課堂座位的形式與傳統的課堂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樣做的初衷是為了便于小組合作交流,如何讓小組合作取得有法、有序、有效,就要求我們在這方面做點探究,因而我把本學期的微型課題就確定為《“三環節、雙點式”語文課堂有效小組合作的探究》。
1、小組分工
小組合作前要做好分工,即要有組織人(一般是組長)、中心發言人、記錄人、確定展示人。這也是借鑒何炳章先生的做法。我把課文分成六個板塊,即作者簡介和生字生詞、陽光朗照下小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評析濟南的水、優美語句賞析,各小組承包一個板塊進行預習、展示。
2、合作時機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公開課,老師給學生3-5分鐘時間討論,場面熱熱鬧鬧,實質流于形式,學生的討論合作應該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然后才有合作。
3、如何合作
應該說,小組合作應該貫穿于整個三個環節,但我個人認為,預習環節尤其離不了小組合作。我在與預習是讓每個小組各承包一個板塊內容,先讓學生自主預習,然后組內交流,由組長組織,預習最充分的同學作為組內中心發言人,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由專人加以記錄,然后確立本組的展示人。從實際效果看比較理想,但過程需要耐心指導。
二、展示環節如何不流于形式
以前我們在展示環節,只是單純的展示本組的預習成果一下子就把成果告訴了全班同學,其他同學沒有思考的過程,難以深入理解。因而,我讓每組展示的時候應以問題引領,展示的同學盡量能夠模仿老師上課的做法,帶領大家學習。這樣,展示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能力。葉圣陶老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我們也喊了很長時間: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這就是要給他落到實處。
事實證明,學生的老師當得還是像模像樣的,葛藝勛同學就如何設計臺詞回家想了一晚上,第二天還在跟馮老師說,汪貴旗同學展示的認真負責,唐逸、王雅嫻、孫偉等同學的展示也可圈可點。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展示時爭相質疑互動,小組展示不夠充分的地方或難以回答質疑的地方,我給以了適時的“點撥”,如對于濟南的冬天為什么是“溫晴”的,這一特點如何貫穿全文始終的,學生難以找出規律,其實這牽涉到散文的`特點,即“形散而神不散”,我給了學生以點撥,對于小組的`展示,我和同學進行了恰當的“點評”。
課后我跟他們說,你們的展示比我初當老師的時候還成功。
一點不足:
讓每組承包一個板塊,同學們大多致關注本組的板塊內容,對其他足的內容較少關注,因而影響了整篇文章的學習,上完后我在第二節課予以了糾正,規定以后預習,每個板塊大家都要預習,在此基礎上各組在進行承包預習、展示。這一點組內老師在評課時也給與了指出。
總之,課改就需要我們不斷動腦筋去探究,隨時加以總結。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在課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23
筆者到泰國任教第十一冊《漢語》科目已有三個多月了,教材是用的北京華文學院編寫的版本。該教材第十四課是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內容有刪改。
這篇課文共分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采用對比的寫作手法,用“北京”“倫敦”“熱帶”的“惡劣”,突顯“濟南真得算個寶地”。2—5自然段寫出了濟南山、水的溫晴。最后一個自然段點題,用簡短的句子收束全文,言簡卻情深。
本冊共有三篇寫景文章,在教學第八課《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時,我把教學重點定位在有順序地觀察景物,并通過描寫人物在景物中的活動寫出景物的“動”“靜”特點。《濟南的冬天》是本冊教材的第二篇寫景文章,通篇采用大量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濟南“溫晴”的特點。鑒于學生在學習第八課時,已初步接觸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并且他們也漸漸習慣了我的“高效”課堂,所以在執教《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我把引導學生抓住修辭手法,賞析寫景文章的優美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梳理學生的發言,傳授相關的語文知識,鍛煉他們“走進”文本的能力為本課主要教學方法。
當學生學習完本課生詞,能比較熟練朗讀課文,學習了第一自然段,感知濟南是“寶地”后,我請他們快速瀏覽全文,找出作者主要抓住哪些景物特征來得出“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一結論的。同學們借助我的課件,很快歸納出老舍是通過“山”“水”的美麗,為“寶地”“代言”的。我再請他們進一步找出哪些自然段在寫山,哪些地方在寫水,他們也能很快搜尋到信息。寫山的段落比較多,有2、3、4自然段,我就讓他們選擇自己特別喜歡的段落進行學習。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避免逐段講解的枯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摸清學情,以便順學而導;二來,我能掌握分段學習的合作小組實力“強”“弱”搭配是否合理,如果出現能力搭配不合理的情況,那么“弱勢”小組所選的段落就將成為我“扶一把”分析構詞用句的“例子”。全班有部分同學選擇學習第二自然段,有部分同學選擇主研第四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寫“薄雪覆蓋下的山”,沒有同學選擇,自然就成為“我的任務”。我采用聯想、想象的方法,帶領他們體會比喻、擬人的妙處,用補充原文中的色彩詞語的方法,讓他們快速發現作者抓景物色彩的方式寫出景物美的方法,體會作者對濟南的喜愛。然后,指導他們如何進行組內合作,比如:誰負責組內成員紀律,記錄員該抓關鍵詞句進行記錄,匯報員要注意聲音清晰、響亮,姿態大方,匯報完畢詢問組內、組外成員是否有補充或反駁等等,然后,我就放手讓他們自主走進文本了。
近六分鐘的討論結束后,他們各組的代表上臺匯報探究成果。老師將根據他們各組的發言質量、紀律、參與度等各方面進行評分。從整個小組學習過程看來,他們很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氣氛熱烈,并能各抒己見。從匯報的效果來看,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抓住文本表達形式來理解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分析第二自然的小組匯報:老舍把群山寫成小搖籃,讓人感覺濟南很小、很安全;他們還從“群山媽媽”對“濟南寶寶”說的話中,體會到,濟南能暖和、舒適地睡覺是因為有群山的保護。分析第四自然段的小組代表說:“我覺得濟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畫,很寧靜。”我的心一下亮了,因為“水墨畫”這個詞對這些孩子來說并不十分熟悉,更何況老舍在這篇文章中沒有提起過“水墨”,他是從何解讀的呢?有同學舉手大聲問:“你是從哪兒看出來濟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畫”時,我的整個世界就燦爛了。因為那個匯報的孩子說:“濟南的城里雖然狹窄,城外卻很寬敞。那么廣闊的地方,‘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輕松地‘臥’在大山的懷抱,可以看出山的寬廣、舒適;我還從房頂上‘臥’著點兒雪,看出這兒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諧。”底下頓時掌聲一片。
這是我第一次放手讓孩子們比較獨立地分析文本。學期初,新接本班,孩子們的基礎并不很好,前半期主要教會他們如何抓住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這一特征,教會他們識字的能力,和糾正每字一頓的讀法,采用“把意思緊密的詞語或詞組讀在一起”的方式抓朗讀,所以對于文章的分析,也只是挑選一些有趣的表達方式作為教學內容,拓寬他們的視野,又可避免突增難度,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致。到后半期,因為孩子在基礎知識方面的學習方法已基本建立,師生的配合也逐漸默契,(我對他們的自學紀律和自學能力非常重視,在此,因為篇幅原因,不便多作介紹),所以就有相對足夠的時間來探索文本表現形式。但老師提供的“梯子”少、僅由孩子合作完成的學習方式,這還是第一次。由這次的學習成果展示我想到了:
一、“字本位”和“語文一體”的教學觀,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受印歐語系教學影響,對外漢語教學基本都是以“詞語”教學為主,漢字教學的趣味性、科學性、序列性長期被忽視。這不僅無法排除漢字識記、書寫方面的困難,而且對抓關鍵字詞深入文本造成嚴重的阻礙。這種小不能顧及“字”,大不敢涉及“文”的教學,從言語能力培養上抽掉了“讀”“寫”之“薪”,甚至“聽”“說”因為缺少“源頭活水”而興味寡淡,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不高,積極參與成長活動的情況難以出現。
《漢語》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在低、中段教學中,筆者更傾向于圍繞“字本位”教學觀,培養學說的聽、說能力。到了高段,因為學生的識字、寫字、用字能力較強,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明顯提高,“語文一體”的教學觀就應占主要地位,“讀”“寫”的內容放在首位,通過“讀”“寫”能力的發展推動“聽”“說”能力的發展。
二、找準學生學習的真正起點。
對外漢語教學的孩子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社會閱歷,他們在學習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時,會受到已有學習經驗、方法的影響,教師應防止他們已有知識、習慣的負遷移,積極調動他們已經具有的資源進行正遷移。漢語教師切不可把他們當成在國內低幾個年紀的孩子來對待。他們大部分人在生理和心理比較成熟,社會閱歷豐富,只要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具有強大的學習潛能。特別是對注重家庭語言環境熏陶的華僑子女,教師不能把教育內容窄化,要引進新的學習內容讓他們有“‘跳一跳’來摘桃”的愿望。
三、課堂教學常規的訓練不能忽視。
緊湊的教學內容需要師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在單位時間內很好地完成,教師要通過一系列地指導讓孩子明白怎樣聽課、怎樣回答問題,特別是如何從同學的發言中獲得信息和受到啟發,完善自己的思考結果,這一系列課堂教學常規的訓練為“高效”課堂提供必要的保證。筆者聽了近三十堂漢語課,發現很多老師耗費在維持紀律和為不同學生解答相同問題,而只得將重要問題“擱淺”。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要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教師既是孩子成長的引領者又是督促者,只有當孩子有強烈的成長欲望和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教師才能有效地引導他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樣他們就能在小組成員的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才能在實際的交談中提升言語能力和言語交際能力,發揮“1+1>2”的功效。
四、扶放結合,教方法比教內容更重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漢語教學內容紛繁復雜,如果教師只管當知識的搬運工,讓學生“坐等知識灌輸”,學生學到的知識有限,且在被動學習中嚴重影響學習效果。沒有相應的思維能力培養和方法傳授,“傳授漢語言,傳播漢文化”的使命將大打折扣。
漢語教師抓住學生在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中的語音系統、詞匯系統、語法系統和語用系統問題,采用對比、聯想、想象、推測等策略,引領孩子走進中華民族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道德標準、是非標準、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文化,從方法教授上“傳”給孩子一把開啟中華文化寶庫的“金鑰匙”,切不可把內容限定在書本所呈現的少許字的字面意思上。
【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2-27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精選10篇)10-24
語文課文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05-11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通用12篇)09-11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2篇)10-25
老舍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精選16篇)11-07
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06-10
《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05-30
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07-14
《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