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誡子書》課文
課文指教科書中的正文,區別于注釋和習題等,一般在語文或地理中出現。英語,有對話和短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七年級上冊《誡子書》課文,希望能幫到大家!
誡子書
作者: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知識點
一、詞類活用:
1、非學無以廣才 廣:使動,使……廣
2、非志無以成學 成:使動,使……成
3、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數人
4、非寧靜無以致遠 遠:形作名,高遠的目標
二、文學常識:
1、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瑯琊郡陽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他出生于時代官宦家庭,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2、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論述了多層關系:學與靜、 才與學、學與志。
4、出自本文的成語: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5、學習的最佳境界:淡泊寧靜。
6、舉例說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點:
例: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多用對偶句,句式整齊,節奏感強,文義周密深刻
三、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的句子:靜以修身; 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
2、文中強調苦學與成才關系的句子是: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3、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對兒子的教誨與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4、反映諸葛亮靜觀萬物、靜心思考和冷靜處世的思想及其心態的句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5、文中常被人們引做“志當存高遠”的兩句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四、與諸葛亮有關的詩句或對聯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贊頌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對聯: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這副對聯僅用了短短的十個字,贊頌了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績。所謂“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后為蜀漢大業所作的前、后兩個《出師表》;還“一對”是指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所作的《隆中對》,在文中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誡子書》原文賞析
誡子書
兩漢·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澹泊 一作:淡泊;淫慢 一作:慆慢)
注釋
⑴誡:警告,勸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⑷養德:培養品德。
⑸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⑺才:才干。
⑻廣才:增長才干。
⑼成:達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經心。慢:懈怠,懶惰。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
⑾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與:跟隨。馳:疾行,這里是增長的意思。
⒀日:時間。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窮廬:破房子。
⒄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⒅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翻譯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賞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后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后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后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作者介紹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七年級上冊《誡子書》課文】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語文《誡子書》教案10-06
七年級語文上冊《誡子書》教學設計11-17
諸葛亮誡子書11-11
《誡子書》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1-25
諸葛亮寫誡子書的用意05-11
《周公誡子》課文原文及翻譯01-14
《散步》課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12-17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風箏》課文12-17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課文01-18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端午日》課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