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閱讀答案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寫閱讀題就會用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有助于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什么類型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走一步,再走一步》閱讀答案
主題理解
不要想成功的距離有多遙遠,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盡力地去做好每一天,直到達到目的。
課文說明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作者把這一經驗推而廣之,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別是“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說的是困難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如此,一個大困難,就不難克服了。這篇課文,足以啟發學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個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就成為一筆精神財富。
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分成一個一個容易克服小困難,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困難就不大了。人生也是如此,看似無法逾越,其實化整為零,走好每一步,并且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只想著在走一小步,天大的困難也能闖過去。
莫頓·亨特
美國作家。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
復述故事
時間: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美國費城;
人物:“我”和五個小男孩(包括內德、杰利)和“我”的父親;
起因:別出花樣,去爬懸崖;(冒險——“我”決定和伙伴們冒險爬懸崖)
經過:中途被棄,進退兩難;(遇險——“我”被困巖石架,不能動彈)
結果:父親指點,擺脫困境。(脫險——“我”在父親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指點下,脫離困境)
啟示:走一步,再走一步。 (面對挫折;實踐目標)
故事延伸
——1945年1月,我駕機滑行在跑道上。我向前猛推了一下風門桿,此刻,我所想的只是起飛,升到 25000米的高空,航向正東。前方就是北海。我告誡自己:我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飛越過荷蘭的素汶島。這我能做到。
飛過素汶島后,領航員告訴我改變航向125度然后保持這個航向10分鐘,我們就可以到達下一個偵察目標。這樣做并不難。
如此這般,我操縱著飛機飛越過荷蘭和德國,根本用不著去為整個航程胡思亂想,只想著要飛的每一段航程就足夠了。最后,我們終于安全地飛出了敵人的空域。
——1957年1月。經過大半夜的輾轉反側,想到我簽了合同的那部洋洋大作的種種困難,我記起了懸崖上的那一課。如果我只看下一步,就不至于疑慮重重了。
我要把著眼點放在頭一章,并且為此去研究大量的有關希臘人戀愛的資料。這并不太難。接著,我要做的工作就是歸納我的筆記,將第一章分成若干節,動手寫頭一節的內容。
兩年后的一個令人心花怒放的下午,600多頁書稿的最后一頁從我的打字機上脫稿了。我像孩子似的歡樂地翻起了筋斗。幾個月后,我拿到了頭版書。幾星期后,我讀到了第一篇重要的書評,這個書評對我的書大加贊揚。
——1963年9月。我打開了我那間斗室的門。我提著提包走了出去,關上了門。百里之遙,我邁出了第一步。這并不難。接著要做的事是找房子,再有的事就是想好我怎樣對兒子解釋我的搬出和向兒子保證我就住在附近,我仍然是他的父親。事實證明這些并不難做到。我搬進了我的小屋,打開行李,接了幾個電話,做好了午飯,我感到就像呆在家里一樣。
第二年,我建立了一種新生活。我獲得了一個單身中年人所應具有的處世態度和感情表達方式。
經過反復的體驗,我認識到:57年前懸崖上的那一次使人記憶猶新的教訓,使我在后來的生活中能夠正確對待諸如看得太遠、想得太多,瞻前顧后,灰心喪氣等不利心理因素。我時常告誡自己:不要看那些離得很遠的巖石,只管邁出第一步,站穩腳跟之后,再邁另一步,直到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時,再回過頭來看我所走過的路程,我就會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驚訝和自豪。
探究學習
1、文中說“我最好的朋友杰利”,你怎么看?(患難與共)
2、你如何看文中的父親?
提示:亨特父親的教子藝術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鍛煉自身的勇氣,增加自身克服困難的方法和經驗。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來脫險,但亨特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險怎么辦?總不能永遠靠父親吧,那只能靠亨特自己。
——在兒子脫險的過程中,亨特父親只給予鼓勵指導,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讓孩子去體驗,激發他自身的潛能,自己排除險情,從而獲得成功。
——具體操作是:先找一個亨特能夠到的落腳點,然后指導他移動一小步,接下來再找一個能夠到的落腳點,又移動一小步。落腳點要穩,步子要小,走了一步,再走一步,從而到達目的地。
3、讀課文最后一節,“忘不了的經驗”指什么?體會“屢次”的含義。
提示:“忘不了的經驗”有兩層意思:一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受益終身;二是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自己要到的地方為止,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多么遙遠。”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退縮,要客觀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以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屢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意在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小結:小懸崖:不著眼巖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難——積小勝,漸成大勝——取得成功
莫頓·亨特的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英尺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然后,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后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同學們,你們現在一定知道這個人是誰了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習內容全解
【課文內容】
【文章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懸崖上的一課》,選自《當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作者莫頓·亨特(美),入選初一第一學期語文課本。主要寫小亨特體弱怯懦,一次他跟隨伙伴攀登懸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來。杰里引著父親找到了他,通過父親的鼓勵他終于得以脫險。作者通過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一件事寫出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成一個個小困難,再把這一個個小的困難解決,就解決了一大困難。
【背景介紹】
本文選自《心理學與成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譯。本文是作者在晚年回憶自己8歲時爬懸崖的一次經歷。他在與五個小伙伴一起爬懸崖時,好不容易爬上一處巖石架,在向崖頂攀爬的過程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后來在父親的鼓勵下,終于脫險。作者將這一經驗推而廣之,成為自己人生中的寶貴財富。
【字詞積累】
厭倦:對某種活動失去興趣,不愿繼續做。
聳立:高高地直立。
猶豫不決:遲疑,拿不定主意。
哄堂大笑:形容眾人一起大笑的樣子。
暈眩:感覺本身或周圍的東西在旋轉。
變化莫測:形容事物變化多端,不可捉摸。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小心翼翼:形容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
抽噎:一吸一頓地哭泣。
【知識鏈接】
散文根據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可分為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廣泛,結構自由,表現方法多樣;“神不散’指立意明確,主題鮮明而集中。本文是敘事散文。
心理描寫的作用:首先,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題思想。
其次,它有助于刻畫人物的性格。
再次,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記敘文記敘文是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一篇記敘文,要寫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代清楚記敘的六要素。記敘的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作者介紹】
美國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 他是一位擅長寫勵志類文章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他的代表作有:《痛擊》、《心理學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文選自《當代少年》1988年第1期,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時回憶童年經歷所寫,原名叫《懸崖上的一課》。
【結構梳理】
第一部分(1-18):冒險
寫我跟其他的小伙伴爬上了半山腰的石架上,不得上,不得下。
第二部分(19-28):脫險
寫我恐懼的伏在石架上,后來在父親的鼓勵下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9):感悟
寫作者由小時候爬山的事悟出的人生道理。
【句子分析】
那是在費城,一個酷熱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當年那股灼人的熱浪。
“酷熱”“灼人”這兩個詞有何深意?
寫天氣酷熱,“酷熱”“灼人”這兩個詞點明了事件發生時的天氣狀況,實際上是寫爬懸崖的原因,說明那一天讓人印象深刻,為下文寫爬懸崖做鋪墊。
我猶豫了。我渴望像他們一樣勇敢和活躍,但是在過去的八年歲月中,我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病弱的孩子,并將媽媽的警告牢記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強壯,而且不能冒險。
交代自己身體狀況不佳,不敢爬懸崖的原因,為后文遇險埋下伏筆。
"快來呀!"杰里沖著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為你過去生病,所以就要當膽小鬼?這沒道理。"
交代杰里和“我”的關系,為下文“我”無助時杰里叫來爸爸幫助“我”脫險埋下伏筆。
其他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地往上爬,在突出的巖石和土層上找到放手和腳的地方。我猶豫不決,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這才開始滿頭大汗、渾身發抖地往上爬。手扒在這兒,腳踩在那兒,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動,我努力往上爬著。
“猶豫不決”“滿頭大汗”“渾身發抖”“嚇壞了”等詞語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我”當時害怕、緊張的心理和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艱難處境,同時也照應了上文所說的身體虛弱。這里是對人物神態及心理活動的具體描寫,是為刻畫人物、推動情節而服務的。理解其作用應結合上下文。
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經爬到了距離懸崖頂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巖脊上,那里大約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長。我努力向他們爬過去。我緩慢地爬著,盡可能貼近里側,緊緊地扒住巖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則站在靠近邊緣的地方,這種情景讓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巖石。
“爬”、“貼”、“扒”、“抓”等動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一個孱弱、膽小的孩子形象,預示了“我”即將面臨的艱難處境。
"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來很擔心,但是最后還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照應前文“我最好的朋友”,為下文杰里找爸爸來救“我”埋下伏筆。
我聽見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后才意識到那就是我。
寫出了“我”進退兩難的.境地,大腦也停止了思考,甚至連自己哭了都不知道。
時間在慢慢地過去。影子在慢慢拉長,太陽已經沒在西邊低矮的樹梢下,夜幕開始降臨。
環境描寫。寫出了時間的變化,有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同時,這并非純粹的客觀描寫,而是帶有很強的主觀性,是“我”情感心理的外化。突出了等待的漫長和“我”心理上的無助。
周圍一片寂靜,我趴在巖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勞已經讓我麻木,我一動也不動,甚至無法思考怎樣下去,安全地回家。
寫出了“我”在長久的恐懼和疲勞中逐漸麻木的情形,突出了“我”的恐懼和孤立無助。
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個粗壯的中年人,他爬不上來。即使他爬上來了,又能怎樣?
心理描寫。連用兩個問句,生動地寫出了“我”對爸爸的到來,不抱任何希望。同時設置懸念,引出下文。
爸爸遠遠地站在懸崖腳下,這樣才能看見我,他用手電筒照著我,然后喊道:"現在,下來。"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說道:"要吃晚飯了。"
語言描寫,通過爸爸簡潔的語言,突出了爸爸遇事從容鎮定的特點。“正常的、安慰的口吻”可見爸爸是在分散“我”對危險的注意力,減輕“我”的恐懼。
"我不行!我會掉下去的!我會摔死的!"我大哭著說。
語言描寫。形象地表現了“我”極端恐懼和不自信的心理。
"看到了嗎?"他大聲問道。
爸爸的話既有對“我”的安慰和鼓勵,同時又告訴“我”戰勝困難的方法。
我往后移動了一下,用左腳小心翼翼地感覺著巖石,然后找到了。
動作描寫。“小心翼翼”形象地寫出了“我”緊張、謹慎、絲毫不敢疏忽的心理。
突然,我向下邁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亂的巖石,撲進了爸爸強壯的臂彎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驚訝的是,我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
動作和心理描寫。寫出了“我”戰勝困難、擺脫險境后無比激動的心情及由此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主旨句。“我”由此經歷得出了人生感悟:人難免會有畏難情緒,把事情化整為零,不去想遠大的目標,而是先從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關注近期目標,積小步成大步,慢慢就能達到遠大的目標。
【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記敘童年時一次“遇險”“脫險”的經歷,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地去解決,終將戰勝巨大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誰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閱讀答案?01-07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閱讀答案誰有?03-01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閱讀題04-20
《走一步,再走一步》閱讀理解05-01
走一步再走一步閱讀題04-20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10-17
求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閱讀題練習答案02-18
走一步,再走一步12-26
走一步,再走一步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