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懷念母親》語言富有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是學生需要去體會才能了解的。小編整理了《懷念母親》教學反思,歡迎欣賞與借鑒。
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教學反思一:
《懷念母親》寫的是季羨林老先生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的懷念之情。中心句是“我對這兩位母親懷有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可是對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很難深入體會作者這份真摯的情感。怎樣縮短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情感距離呢?我經過再三思考,多方查閱資料。決定從三個角度尋找突破口: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線。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后抓住“懷念”一詞問學生:“懷念什么意思?與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初步明確作者對母親的想念與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問學生:“這里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寫作背景,讓學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線,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借助問題:“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別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并通過交流感受,逐漸感受到季羨林對母親的愧疚和對祖國的眷戀。
三、補充資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隨著學生的學習,我適時插入季老先生《賦得永久的悔》的幾個片段,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原因,并讓學生反復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介紹了季羨林留學德國的一些經歷,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復雜心情;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教學反思二:
《懷念母親》這節課是六年級上冊第二組的第二篇精讀課文,作者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主要內容是作者通過回憶的方式,借助過去的日記形式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一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一位是自己的祖國母親。
本節課由兩課時完成,我所講授的這節課是第一課時。在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于親生母親的懷念,以及心中的悔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引導學生在充分讀文的基礎上抓住一個“恨”字,從而從第二段中的前三句話去體會作者究竟恨什么。在預設中我希望學生能抓住兩個“只”字來體會作者一恨與母親相處的時間太短,二恨老天給母親的生命太短。但在前期設計是,我是通過讓學生讀前三句來找出這里出現的兩個相同的“只”字,從而把握情感。但從實際教學來看,這樣有些牽強,孩子們并沒有用心真正地去體會,在設計上不妨直接讓他們去自己找,從哪個字可以體會出。
為了方面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入了作者的另一篇文章《賦得永久的悔》,力求通過兩篇文章相互補充的方法,營造一種情感的氛圍。我把整篇文章進行了拆分,使其各段在需要時呈現出來。但教學過后,我發現由于補充的材料過多,有點喧賓奪主的意味。
另外,對于本課字詞的把握,我放在了開課伊始,一些難懂的詞語,我給出了一些解釋,讓學生來讀。而在講課過程中,就沒有再過多的涉及。其實對于詞語的理解,應該盡量隨文解釋,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可引導學生掌握一種解詞的方法。
本次講課,由于課文內容過于充實,所以,大膽嘗試著講了第一課時。發現自己雖然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于文字的品讀,但是有時這種拼讀方式還需要多加斟酌。對于層次的把握不如步子邁小一點,一邊學生能在情感上有所提升。另外,要避免顧此失彼的毛病。
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教學反思三:
1、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上課一開始,課件出示感人的畫面,體會母親的無私與偉大,以及季羨林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寸草心》片段,讓學生一步步走近母親,感知母愛,了解母親,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一個基調,使學生盡快地融入到文本的探究中。教師配樂訴說自己的真實經歷,撞擊了學生的心靈,是他們在聯系實際中深深懂得母愛的偉大,深刻認識到古今中外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另外,在學習完日記后,整體回歸文本的時候,讓學生在幽怨的音樂聲中練筆,以調動學生的心弦,更好地表達對文本的理解。
2、以讀為本,感悟為主。葉圣陶老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課堂上我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如:默讀、指名讀、齊讀、師范讀,師引讀,生抓關鍵詞讀……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本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地觸摸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悔恨之情。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促悟,以讀代講的效果。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力求實現“訓練與感悟并重,工具與人文共振”。
3、資料拓展,充實認識。由于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讀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學功底深厚的國學大師在七、八十歲寫的文章,實在是有一段距離,因此怎樣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語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資料的拓展,來充實學生對作者理解的空白與間隙,搭起橋梁以方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課的導入時呈現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片段,進入第2自然段學習時補充了作者心中的悔,另外還有作者腦海中關于母親最深刻的記憶片段以及贍養母親的愿望等等,一系列的資料補充,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實,學生理解更到位。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語文課,在瞬間走進學生的心,能讓學生的心靈開花,這樣的話,我的語文課堂就生機盎然了。然而,由于自己的文化底蘊不足,往往似乎總顯得眼高手低,比如在引導學生感悟、朗讀還不到位,在面向全體上做得也很不好,怎樣使之面更廣,程度更深,作業的安排怎樣更合理等,都是值得我思考和改進的。
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教學反思四:
這是一篇適合朗讀的課文。因為課文寫的是濃濃的離別情,深深的相思愛。以聲傳情,以情感人,是語文課的一項基本功。執教完本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是為文中殷殷的情,為母親刻骨銘心的愛。教學伊始,我動情地范讀了全文,我的朗讀,學生聽得如癡如醉,教室里靜悄悄的。那感人至深的文本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孩子的心。
教學的成功緣于我對課文的較好把握。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系:雖然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并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后,作者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后,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么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故而,備好課是上好課的不二法門。
【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六年級語文上冊《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2-03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范文04-26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懷念母親教學反思02-07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懷念母親》教學反思03-18
《懷念母親》語文教學反思01-07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精選5篇)11-10
懷念母親語文教學反思04-04
六年級語文《懷念母親》教學反思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