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林海》這篇文章選自老舍訪問內蒙的游記《內蒙風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作者一次次產生親切與舒服之感,抒發了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贊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我在教學本課,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線——親切舒服,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最后使學生達到情感的升華。
整個教學過程中感到比較成功之處有:
1、抓住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現的“親切、舒服”,通過圖片和影像反復有感情朗讀。
2、在教學中體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整體感知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法,在小組讀,然后全班讀,抽學生進行評價,然后再反復讀。
3、角色表演。
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也就是角色表演時,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林海的愛,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頓時課堂活躍起來,朗誦詩的、寫詩的、唱歌的、畫畫的。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指導還需加強,以情動人的“品讀”還不夠,讀寫結合的“創讀”等還不夠,在資料匯報方面,許多學生家庭沒電腦,可查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有限,不能讓學生對大興安嶺加深了解。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己思考,文中閏土分別告訴了“我”哪幾件事情。學生由于課前預習,很快地就說出了文中的四件事: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看跳魚兒。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心里十分清楚,學生的這些答案無非是自己看了相關的參考書。看似學生的回答讓我很滿意,然而我對于這樣的結果卻是很失望的。如果學生不懂得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那么在今后的學習或考試中遇到相類似的題目,學生可能還是不會。于是,我就反問了學生:你是怎么得到這樣的答案的?大部分學生一下子就被我問住了,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接著,我告訴了學生對文中故事擬小標題的方法。我先讓學生自己比較這四個小標題,它們之間有什么共同點。有的學生很快就發現了這四個小標題中,每個標題都有一個動詞。我引導著學生原本完整的標題應該是“誰(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狀態)做什么”,因為主語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省去 了。在我的引導之下,大部分學生都懂得了擬小標題的方法。為了進一步地使學生學會相關的方法,我立刻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鞏固。我讓學生們自己閱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分別給文中的四個事件起一個小標題。學生將所學習到的方法進行了較好地運用,很快就擬好了四個小標題,分別是:談《水滸傳》、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地熟練掌握,我又向學生出示了魯迅《藤野先生》中的兩段話,分別讓學生進行擬小標題。學生很快就擬好了兩個標題,分別是:修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通過這樣反復地實踐練習,班上的大部分學生基本上掌握住了給文中故事擬小標題的方法。
學習完擬小標題這個內容之后,我又向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在這篇文中,“‘我’認為閏土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通過預習和思考后,也分別說出了閏土是一個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人。接著,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看跳魚兒這四件事有沒有內在聯系?在學生自己的思考和交流及我的引導之下,學生明白了這四件事都是為了突出閏土的'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品質。接著,我又讓學生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先讓他們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學生很快找到了文中中心句是最后一段“的確,我的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我又讓學生思考文中的四件事與這個中心句的內在聯系,學生很快就說出了這四件事都是為了突出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緊接著,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少年閏土》中,加上一個故事寫閏土讀書非常用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加上一個故事寫魯迅一生出版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有很多粉絲。你覺得合適嗎?學生紛紛說道不合適,因為與文中所要表現的人物品質不統一。我又讓學生回到文中,比較一下四個故事作者在寫的時候著重點是否一樣。學生很快發現了,《少年閏土》中重點寫“看瓜刺猹”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重點寫“救助車夫”的故事。我告訴學生,用幾個不同的事件來突出一個人的品質時,每個事件指向的都應是人物的同一品質,并且幾個不同事件在寫的時候要抓住最突出的事件來寫,這便是文章的寫作思路。
學生懂得之后,我讓學生自己思考,如果你要寫某個同學,你準備用幾個不同的事件來突出他的品質,你打算怎么寫。學生經過討論交流之后,分別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整個構思比較清晰合理。
在這節課中,我雖然只引導學生學會了擬小標題、理清文章的主要思路兩個小目標。但整節課下來,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在語文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整節課目標集中、單一清晰,學生學習得較為扎實有效。只有基于單元導語,展開整合教學,理清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們的語文課才會更加簡約,學生才會學得更加充分。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向命運 挑戰》 一文講的是二十一歲就身患絕癥的霍金,敢于向命運挑戰,經過頑強的努力成為一個偉大科學家的事跡。在教學中有一個問題吸引了學生:如果霍金跟你在網上聊天,你準備問他什么問題?結合此題我設計了語言實踐活動——采訪,引領學生走進霍金心靈與霍金進行零距離對話,既錘煉了學生的語言,又提升了學生的精神, 頗受學生歡迎。
在活動中,有學生扮演霍金來解答問題,有學生扮演記者提問。他們從不同角度向這位科學界泰斗發問,生活方面的,有科學方面的,有關于毅力的-----他們從這位偉人身上認識到了人生的.價值。
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之一。教學這一課時,我設計了實踐內容_---采訪,引領學生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走,進作者的心靈,讓文中抒發的感情與學生的心靈交融,促進了學生對偉人精神世界更準確的把握。通過采訪,激活了學生課前資料的積累,盤活了學生已有的心理資源,使之成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資源。
言語實踐是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活動。學生的身心只有進入激活狀態精神的水面才能蕩起漣漪,飛出浪花,內在的語言才能迅速活躍起來。采訪是一種實踐形式,形式只是一只"金瓶"但它一旦插上精神之花,就會芬芳四溢。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一堂好課,行云流水般的結構給人以美的感染,再加上蘊涵其中的語言美、情感美、自然美、邏輯美,以及課堂內生動、和諧的氛圍,師生間平等的對話等無一不給學生以熏陶,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陶冶其情操,一篇美文,教師處理巧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中也享受語文,在享受語文中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如:《山雨》這篇閱讀課文,作者用優美抒情的文字,如詩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文章雋永、生動、意韻深遠。此文對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提高學生語文審美素養益處頗多。為了讓學生多讀、多想、多感受,我以讀為本,對教學環節進行了如下設計:初讀感知──細讀感悟──賞析積累──嘗試運用。在初讀感知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再相互交流初讀后的感受;在細讀感悟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自由組合,在小組內有感情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說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它,然后指名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并說說為什么選它,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培養語感;賞析積累這一環節,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課前收集的寫雨的.詩、文,要求聽的同學仔細聽,并用一兩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后在班上進行推薦交流,也要求聽的同學談感受;最后,在嘗試應用這一環節,教師展示出一幅雨景圖,請同學們為畫配文,或配詩,(詩可以是自己寫的,也可以是自己課內外閱讀過的)。這樣的處理,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再拓展延伸,創造性地處理了教材,既讓學生學習了新課,又復習了舊知;既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又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各有所發展;既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又豐富了學生語言的積累;既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發展了個性,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加深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成功之處
這篇閱讀課文選編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同時,感悟松鼠的可愛,體會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喜愛之情的'方法。圍繞教學目標,我借用教材導讀,設計兩個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不足之處:
問題一: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問題二: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再教設計
教學思路:
1.抓住中心,明確目標。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導讀,明白學習的重點。
2.快速閱讀,整體把握。本學期閱讀的訓練重點之一就是快速閱讀,讀懂內容。所以,讓學生帶著第一個問題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歸納總結,交流匯報。學生圍繞第一個問題交流匯報,可用段意也可用小標題的形式歸納總結,老師根據匯報結果適當點撥,訓練孩子歸納總結的能力。
4.重點朗讀,體會感情。讓學生選擇一件感興趣的事情讀一讀,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適當時,老師抓住重點詞句引導感悟松鼠的可愛,體會作者一家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5.縱觀全文,領悟寫法。作者是通過什么來表達對松鼠的喜愛之情的?(具體事例)
6.模仿課文,練習寫作。最后想像松鼠跑到你家里你會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本課教學時,我在課堂上體現了以下三個特點:
一、注重語感體驗,加強朗讀訓練
這篇文章感情充沛,語言優美。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閱讀,在探究中感悟,在體驗中交流,極力營造一種自由閱讀的氛圍,讓學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馳騁。引導學生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整體感知時加強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賞。閱讀中,一切都以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閱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領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注重讀的層次性
每一次讀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層層推進,學生經歷了從讀得不熟練,到讀得流利有感情的過程。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默讀、表演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學生在反復誦讀過程中,學詞、練句,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課文。
三、分析文章寫法,加強寫法的指導
這篇文章的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寫的。這篇文章也是學生習作的'優秀例文。我在教學中,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我還進行適當的課外延伸。我的這節課引著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里,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小語六年上期《山中訪友》是散文家李漢榮的一篇散文,作者所拜訪的是一群“非人”朋友,它們中有莊嚴的老橋、挺拔的大樹、智慧的懸崖、活潑的云雀,全文以擬人的手法,憑借清新的筆調,靈動的語言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這么一篇富有新意的文章,我帶著學生怎樣去拜訪這些老橋、露珠、山泉、小花等各個生命的化身,與他們相遇,與他們對話呢?
通過備課,我發現這課的語言極具詩的特質,言辭清晰而流暢,情感真摯而樸素,是引導學生感知漢語言文字魅力的絕好材料,學中的誦讀為之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學生朗讀中的體驗,幫助他們進入角色,感受那愜意,那快樂。
一、有質疑地朗讀
當學生剛進入課文時,我是這樣子提問: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跟他交流的?或提問:請同學們讀一讀有關的句子,體會當時作者是怎樣的一樣感受,我們該怎么讀呢?學生各自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他們稚嫩的聲音,反映了他們的樸素的情感。
二、有品味地朗讀
文中的朋友很多,是否每個人講話的口氣一樣呢?告訴學生可以根據人物的對象特點(年齡、身份、心情、環境),如見到老爺爺,心里充滿著尊重和敬佩,讀時應有不同的口氣。為了讓朗讀煥發新的生命力,我設計了趣味誦讀游戲,跟老師對比讀,跟同學對比讀,讀讀議議,再疑再議再讀,讓每個學生都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展示的機會和享受參與的機會,同時也是檢驗學生讀出神采、讀出韻味的機會。此時的讀再也不是機械的張口,而是神采飛揚地讀!
三、有創造性地朗讀
學生有了朗讀體驗后,老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朗讀。如我對學生說:“其實在這山中,除了課文中介紹的朋友外,還有無數的朋友,請你逐個與他們打招呼好嗎?”學生興趣盎然,有的與一塊普通的石頭,有的與一片飛舞的落葉……學生大多數模仿課文中的句子,又增加了自己的'想象.可謂精彩.可見,只要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他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關鍵的是教師要用敏銳的目光去挖掘文本的字眼、詞眼,而后找準文章的切入點,讓學生扣開心靈之門后敞開胸懷地讀。
四、有配樂地朗讀
一曲悠揚的小提琴樂曲由遠而近,小學生隨著音樂朗讀起這篇課文來,相信這時候激蕩在他們心中的是豐富的情懷,浪漫的情懷,充滿詩意的情懷,這時,是感情交融后震撼靈魂地讀,人與自然已經水乳交融在一起了,相信他們將來去探訪大自然時一定不會與這些朋友失之交臂的。
實踐證明,在課堂上讓學生細細地讀,理解地讀,入情地讀,不但有助于學習積極性地調動,還能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新課標明確指出:朗讀的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閱讀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它有諸多功能:包括語言的感知積累、理解靠讀;掌握語言的規律靠讀;情感的激發熏陶也靠讀。
總之,朗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點已經得到了我們語文教師的充分認識。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話77個字,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在公開課這樣的活動中指教文言文,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戰。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做的比較好:
1、讀寫結合,滲透方法。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想充分體現“指向習作的閱讀性教學”這個理念,將學生的“讀”和“寫”充分結合,因此,在上課過程中,我不斷地強化學生“說”和“寫”的意識,整節課一共有三次比較完整的讀寫結合點,比如,在理解課文內容時,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說一說課文大意,這就是對課文一次擴寫,在學生們的想象中,故事的人物或情節變得更加的生動、豐滿;在體會知音的默契和心有靈犀時,我讓學生仿照文中句式進行仿寫或者改寫,通過皎皎明月、徐徐清風、皚皚白雪等詞語,進一步體會了知音之默契。“授人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引導學生讀寫的同時,我也注意到了傳授學習方法,我進行了及時的總結,并加以板書:擴寫 仿寫 補寫 ,及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2、反復朗讀,體驗文言文之美。文言文的教學,我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尤其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有感情、有韻味的'朗讀。本課的前半部分,引導學生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尤其注意“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兩句的停頓,通過我的范讀讓學生體驗到了古文的韻味。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子期死”這一句話,通過學生不同的朗讀,那種緩慢、沉重、悲傷的語調很自然的就出來了,這時,再來感受人物情緒,更加能體會到伯牙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3、以樂帶情,聲情并茂。音樂的力量是無窮的。本課的教學中,我加入了幾次背景音樂,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略帶悲傷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音樂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4、拓補資料,豐盈文本。張偉教授曾經講過一個“拓補法”教學法,就是充分運用教學資料,多退少補,以期達到高效的課堂。本課的教學中,我就用了這種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誦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接著由同學讀出: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ō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這個補充資料雖然簡單,但它對學生體會課文人物情感及升華感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學生朗讀完這一段話之后,同學們的臉上開始有了豐富的表情,凝重、悲傷、哀嘆……整個課堂就像一個情景再現一樣,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
俗話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缺憾。首先,我對課堂語言的把握和設計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或者說出自己的理解時,不夠沉著,不夠機智,而且過渡性語言說得不夠流暢,有點走教案的傾向。對于學生的回答,或者是課堂上的生成,我的評價語言就顯得匱乏、無效,這也是我的一個巨大的缺陷,張教授講的著三種方式(歸納式、引導式、激勵式)我就會用歸納式,也就是總結式,而恰恰這種方式是最老套和無效的,我想,這些應該是我以后改進和學習的一個側重點。其次,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關注不夠靈敏,沒有及時應對和改變教學方法。就像老師們所說的,學生在讀“峨峨兮若泰山”這句時,就是三番五次的不會停頓,一直把“兮若”連在一起,我沒有及時發現和糾正,這一點就沒有做好,這個問題我完全能夠發現和改正,但是卻一直沒有引起重視,可能光顧著走教案去了。
講課雖然已經結束了,可是我的語文教學之路卻剛剛開始,相信每一次鍛煉都會成為我的新起點,我會一直努力,讓我的課堂更精彩,讓我的教學更完美!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第一節課因為沒有太多時間去準備,所以備課不充分,導致上臺來經常忘記下一步該怎么做。停下來看教案,說話一直停頓。把學生也搞冷場了,被我的阿姨罵死。她說我沒有看學生,眼光好像在躲閃,很沒自信的樣子,我也跟她說實話,對教案真的是不熟悉。我阿姨又說教案不熟悉沒關系,上了講臺就是要有一份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講得起來,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你這樣經常頭低下來看教案好像很緊張的樣子給人印象更不好。怪不得有學生下課后來問你老師你是不是很緊張。另外老師的表情很重要,要多笑,學生看見你笑心情也會好點,除了這些以外我也犯了不少錯誤,比如說剛開始不要默讀好,但我卻讓學生去默讀了。稀奇要解釋下,我沒有解釋。我讓學生說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說得不是標準的,我就很牽強得硬要把標準答案說出來,學生還沒真正體會到我就說了。應該在學生體會的基礎上說出。即使學生一時沒有體會也沒關系,放到后面再讓學生說,讓學生對文本了解透徹了再去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我的預設與生成之間還是有差距,說明我備課不夠仔細。我問學生哪個是閏土,為什么,阿姨說叫我別問無謂的問題,其實這個我預設是這樣的':閏土說得多么津津有味啊,所以這個是閏土,沒想到孩子都從外貌上去辨別了。還有這幾個事情是一起說出了閏土的品質,不是一個對應一個的。像見多識廣要放在無窮無盡的后面,因為是那么多事情一起說明見多識廣的。而我卻誤導孩子好像是一個對應一個。最后推薦叫他們去看故鄉,我說是今天的作業其實不好就說相信你們可以領悟到很多。
這次面對六年級的孩子我真的有點緊張,孩子一年的成長實在太快,5年級和6年級差別很大。6年級的孩子有些個子都已經比我高了,而且懂得也很多,什么都知道了,你老師的一舉一動都看在她們眼里,說白了也就是想看看你新老師有多少分量在里面。阿姨也是這么跟我說的。你教過6年級其它年級就不會那么怕了。的確是,教過來才知道現在的孩子難教,一個老師如果不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真的要被比下去了,要快快加把勁提升自己!。不過阿姨說叫我去讓學生直接去找動作來體會我覺得可能不大妥當,感覺好像是以前小學老師的做法,現在已經不提倡了,不過先這樣去別班試試,不好的話再來修改。
這節課我忘了帶教案,但教案不帶反而放得開了,只管自己講,不跟教案對牢也沒關系,所以這節課這個教態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師說我進步很大。不過這節課最明顯的缺點就是與新課程標準背道而馳了,雖然思路比較清晰,過程中也沒什么大問題,可是卻缺失了語文味。上節課阿姨跟我說叫我先找動作的詞語,再讓學生去體會。這樣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這樣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范。應該是先學了讀了再上升到理論,讓學生在想象過程中自己去體會,而不是一開始就抓動詞,這樣感覺很生硬,是老一套的教法,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了。而且中心句也不是讓學生開頭就找出來,而是在學習的時候反復得再現,讓學生自然得去體會中心句的作用。我覺得也的確如此。不然顯得太牽強,學生都沒怎么體會你就把中心句給拉出來了。第二個表演有點太造作,只要讀了講講過程就可以了,沒必要真的演,不過這個還有待商戳,因為我覺得孩子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很喜歡這樣形式的表演。不過感覺這個老師水平很高,她跟我說我剛開始備課就要備得很詳細,一字一句都要研究透徹,這樣學生的反映你才能反饋得來。如果講得偏差了你就要把她們引回來,所以教師的過渡語言很重要。語文課堂應該怎么教?就是要讓學生在讀書中自然得去領會,我們教師只起著點撥和指導的作用,而不是把條條框框給學生,讓他們照著去做,照著去領悟。不過老師也跟我說像你剛開始教如果用老的一套的方法可能會對課堂有把握,而用新的方法來教就感覺課堂會很靈活,預設和生成差距很大,你會掌控不了。不過這個和備課很有關系。這次課上了以后我一定要認真備課,現在我上課不求多但求精,爭取盡最大努力去研究一堂課。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記得上學期末的最后一次語文大組活動時,肖老師拋出令大家感到好奇而又深思的問題——“磨課究竟好不好”?通過這次公開課的實踐,我對磨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2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在前后磨了2篇課文后,在一次一次試教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發現自己問題的同時也感覺到了自己的進步,也學到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所以我覺得“磨課”是利大于弊的。
我執教的是《唯一的聽眾》的第二教時的教學,在第一課時基礎上,引導學生以轉換人稱的方式改寫故事。導入時引讀老教授說的4句話,這既是對上節課的復習,又對上節課的'內容起了很好的銜接作用。
接著我出示了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要把老教授作為第一人稱寫,更要學生明確一定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
接下去的環節體現了教師由扶到放的過程,先將故事分成三個部分,著重指導第一部分的寫作。在指導第一部分時,我先引導學生活用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再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揣摩老教授的心理活動,隨后進行換位體驗,寫出老教授的所見所聞所想所言,目的是強化學生明確寫作的方法。這個環節我利用多種填空題給予了學生一個寫作的形式,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把學生推向一個更高的思考空間,學生都有了寫作內容,也學會了寫作方法。
在此基礎上第二、三部分則是放手讓學生寫,重在依據寫作的要求從同伴、教師的點評中發現自己在寫作中的問題,更好地運用寫作方法來進行寫作。所以當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評價時,他們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聲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表達形式的多樣,做到了一課一得,許多精彩的語言不斷在課堂上呈現出來,既給了語文閱讀宣泄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最后我請學生思考課文除了《唯一的題目》,還可以取什么題目?這又是本堂課的亮點:《善意的謊言》、《蛻變》、《“耳聾”的老師》、《真正的音樂》、《鼓勵的力量》、《此時無聲勝有聲》……在座的聽課老師都嘖嘖叫好。
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課堂中的讀寫結合要抓住讀和寫的共同點進行訓練。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精心打磨課堂,搭好腳手架,真正做到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寫中促進思維,在寫中學會轉化語言。
這次能圓滿的完成公開課的教學任務,離不開汪老師、肖瓊老師和李青老師的細心指導,離不開我們全體五年級語文老師給予我的幫助,借此機會我由衷地感謝大家。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本文講述了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身患絕癥,醫生斷定他只能再活兩年半。年輕的霍金沒有向命運屈服,靠著頑強的意志同病魔作斗爭并不斷地進行科學研究,不僅使生命得到了延續(“一個兩年半過去了,又幾個兩年半過去了……”),而且成了偉大的科學家的事。他的事跡表明:人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的,是可以向命運挑戰的!課文結構緊湊,采用了“總——分——總”的寫法。文中詞句淺顯易懂,運用一些具體的事例來反映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十分鮮明,特點突出。
略讀課文旨在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調動學生自身對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積極地提出問題,同時還要組織好“學生自能讀書”的學習方式,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做到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自主的環境中理解課文。但由于本文所涉及的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文中主人公霍金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較為陌生,為此,在教學中難免犯難:如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課文?為了突破這些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引進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情境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聯想。這節課我做到了從學生的情感需要出發,利用霍金來北京訪問的圖片渲染情境,把學生置身于想象的空間,讓學生針對圖片提出自己的疑問,雖然學生這時提的問題都是比較淺層次的,但學生情滿而自溢,充滿了閱讀的需求,我緊緊地抓住這一時刻,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去讀課文,通過這個環節,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在自讀過程中解開疑惑,充分了解課文內容。
2、根據學生的質疑,設計了變序教學。
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課文第一自然段,結合學生對課題的質疑 “誰向命運挑戰?是什么樣的命運?怎樣向命運挑戰?為什么要向命運挑戰?”進行穿插教學。首先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了解霍金有什么樣的命運,面對命運他是怎么想的。這樣他為什么要向命運挑戰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要讓自己的生命留下一點輝煌。緊接著,學習最后一自然段:他給生命留下了怎樣的輝煌?最后順理成章,重點來體會他是怎樣做的,也就可以回答學生“怎樣向命運挑戰?”的問題了。整個課堂教學順序變了,但思路卻是井井有條,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不牽著學生走,又有效地達到了課堂教學效果。
3、結合課內課外,拓展知識領域。
新課程一個很新的理念是綜合性學習,而綜合性學習表征之一強調課內與課外的互補,也就是受益于課內,發展于課外,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沒有局限于文本中知識,而是借助文本聯系到課外,讓學生自己查閱霍金的資料,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通過課外的知識的拓展,又很好地服務了本課的教學,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當學生對霍金有了充分了解的時候,再拓展到學生說說所了解的和霍金一樣身殘志堅的人物的故事,并推薦一些關于這類人物的課外讀物,讓學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4、挖掘文本內涵,生成獨特感受。
文本的意義在于價值性的解讀,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生成獨特的感受。因此,教師有力地抓住了深刻內涵的語句(所想、所做、所說),讓學生反復的閱讀、思考、辨析。例如, 我通過讓學生分析、朗讀“就像正要開放的花朵遭到嚴霜的打擊,霍金的人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這一比喻句,引導學生體會命運對霍金的殘酷。他對命運說:“隨你的便吧。”他對自己說:“時間只有兩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這樣的引導就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內涵,讓學生感悟到霍金有一種“不怕失敗,不怕困難,敢于和命運挑戰的精神”,進而激發他們積極向上,也要敢于面對命運挑戰。文本情與讀者情融為一體,這就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具體體現。
5、抓住朗讀訓練,讀出真實體驗。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讀中訓練語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涵,但讀不是泛泛的讀,要讀的有層次,讀的`有重點,讀的有針對。所以,在朗讀的訓練中,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著教學過程,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教師是主導。所以學生的情感往往要教師的激勵和啟發,例如“霍金就是這樣一位和命運挑戰的人,這正是課文第一自然段所說的是因為他一種精神,這就是一種不怕失敗,不怕困難,敢于和命運挑戰的精神。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你會有新的收獲”。 又如“他的身體一點也沒有離開過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飛到了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飛向神秘莫測的黑洞。怎樣讀才能讀出他放飛的思維呢?”這樣的引導,這樣的朗讀,學生自然會生成自己的體驗。
但是,作為一名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我自感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不敢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盡管我有意識地避開這種局面,然而仍舊躲避不了一個自己課堂教學設計中為自己設下的“框框”,一味地怕完成不了教學任務而“忘乎所以”,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指揮棒充斥著課堂,使課堂教學顯得相當被動;我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在文中找出詞句,并加強理解,但在自讀自悟方面,仍舊逃脫不了“包辦”的弊端,不敢大膽地相信學生的能力,生怕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在“放與不放、放多少”方面再三躊躇,大大地影響地課堂教學氣氛、課堂教學效率。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成功之處:這篇略讀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了小男孩正太郎與狐貍之間的傳奇故事。通過前三課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人與動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感情。那么,在寓言和童話故事里,往往與“狡猾”一詞緊密相連的狐貍又與人類發生了什么的故事?于是,我先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有關角色并且找出角色之間的關系。但是,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我班學生的弱項,但是這種關系鏈式的板書卻大大降低了學生概括文章的'難度,學生回答的比較到位。另外,學生也能夠從文章的點點滴滴中感受到了狐貍一家濃濃的親情以及正太郎與狐貍和諧相處的美好關系。教學效果相對比較好。
不足之處:個別同學不理解的課文內容不會質疑。
改進措施: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多質疑。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最后一頭戰象》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我覺得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還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導言:
上學期我們學了《松鼠》一課,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松鼠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跑進我們家的松鼠》這篇課文,看一看這篇課文描寫的松鼠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二、快速地瀏覽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讀課文,說說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四、再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結合學生的自讀,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其中的`哪件事?并結合相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體會。
五、再讀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重點與上一篇區別開。同時研究文中的側面描寫,即爸爸說的話和作者的議論。
六、最后想像松鼠跑到你家里你會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從六點設計分解來看:
第一點的設計讓學生學會理性學習,運用已有的學習知識,學習和感悟新篇章。
第二和第三點的設計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四點是勾畫、批注。勾畫、批注已成為高段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思考方式,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筆,“不動筆不讀書”。
在這一點的設計我還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在交流時,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感受松鼠的可愛、聰明、靈巧和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在學生交流的過程同時,我還相繼指導學生讀好、悟好有關的句子和段落。使感悟和朗讀有機結合,讀體現悟,悟促進讀。第五點和第六點是寫的訓練。
此環節的教學采用了先整體感知再深入感悟,最后寫的訓練,做到了讀寫結合,此設計很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我感覺這節課上的比較好。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蔚百猛本文是一篇關于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通過講述為了保護凱巴伯森林的鹿群,人類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愿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系,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后果。這是閱讀課,我做了以下設計:
1、激趣導入。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激活學生以前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積累是很關鍵的。因此,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平時對“鹿”和“狼”的了解,用簡單的詞語概括對這兩種動物的印象,為學習下文,改變對這兩種動物的'一般認識做好鋪墊。
2、自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通過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3、自學理解,明確造成凱巴伯森林幾乎毀滅的根本原因.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默讀自學,在文中勾畫出“羅斯福為了保護凱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有這些措施導致的后果”。在學生小范圍的交流之后,進行全班交流,并讓學生在文中進行標注,明確捕殺狼之后所造成的四個連續性的后果。在學生明確這些措施所導致的惡果之后,讓學生給羅斯福說些忠告,告訴他錯在哪,怎樣做才能挽回損失。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羅斯福總統決策的錯誤之根本,再由此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然后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我們怎樣保護生活環境。
不足:課上我還是有些急燥,教師的語言太多。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發言的機會。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語文上冊《觀潮》教學反思03-13
語文上冊窮人教學反思08-22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2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教學反思03-19
六年級語文上冊《山雨》教學反思02-08
六年級語文上冊山雨教學反思10-13
六年級上冊語文《麋鹿》教學反思09-29
六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4-12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教學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