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曹劌論戰》知識點
《曹劌論戰》知識點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況。書名原為《左氏春秋》,后人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二.重點字詞解釋
師:軍隊。 伐(fá):討伐,攻打。 肉食者:吃肉的人,這里指居高位、得厚祿的人。
間(jiàn):參與。 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乃:于是,就。見:覲見。
何以戰:即“以何戰”,賓語前置。憑什么作戰。以:介詞,用,憑,靠。
安:養。 弗,不。 專,獨自專有。 對:應答。一般用于下對上的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及。 犧牲:用來祭祀的豬、牛、羊等。 玉帛,玉器和絲織品。
加:虛夸,這里指以少報多。信,信實,意思是對神說實話。孚,為人所信服。
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獄:案件。 雖:即使。 察:明察。
情:(以)實情判斷。 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屬,一類事。
可以一戰:可以之一戰,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戰則請從:(如果)打仗,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鼓:名詞作動詞,擊鼓進軍。之,湊足音節,無實在意義。
敗績:大敗。 馳:驅車(追趕)。 轍(zhé):車輪軋出的痕跡。
軾:此指車前的橫木。 逐:追趕、追擊。 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 克,戰勝,攻下。
故:原因,緣故。
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勇氣的,“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無實義。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作,振作。鼓,擊鼓。
再:第二次。 竭:(士氣)枯竭。 測:估計,推測。 伏:埋伏。 靡(mǐ):倒下。
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三.古今異義
1.又何<間>焉 (古義:參與 今義:隔開不連接)
2.小大之<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獄 )
3.弗敢<加>也 (古義:虛報夸大 今義:增加)
4.必以<信>(古義:言語真實 今義:誠信)
5.<犧牲>玉帛 (古義:祭祀用的牛、羊、豬等 今義:為正義獻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古義:目光短淺 今義: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戰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能,行)
8.<再>而衰(古義:第二次 今義:事情進行重復,再一次)
9.必以<情>(古義:實情 今義:感情)
10.<忠>之屬也(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義:忠誠、忠心)
11.忠之<屬>也 (古義:類 今義: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義:養 今義:安穩)
13.弗敢<專>也(古義:個人專有 今義:獨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義:賜福,保佑 今義:幸運)
15.齊師<伐>我 {古義:討伐 今義:砍)
16.<雖>不能察(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四.一詞多義
1.故:原因,緣故 (公問其故) 所以 (故逐之)
2.從:聽 (民弗從) 跟隨 (戰則請從)
3.其:代他的,這里指曹劌 (其鄉人曰) 他們,指齊軍 (吾視其轍亂)
4.以:憑借 (何以戰) 按照(必以信)
5.請:請求 (曹劌請見) 請允許我(戰則請從)
6.之:助詞,的 (小大之獄) 代詞,代曹劌(公與之乘)
7.安:養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 (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虛夸 (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五.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六.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詞用為動詞。賜福,保佑。
2.公將鼓之: 名詞用為動詞。 擊鼓。
3.忠之屬也: 形容詞用作名詞,盡力做好份內的事
4.公與之乘: 名詞作動詞,乘戰車,坐戰車
5.下視其轍: 名詞作狀語,下車
6.齊師敗績: 名詞用作動詞,失敗
七.特殊句式
判斷句
夫戰,勇氣也。 “也”,表判斷語氣。 譯文:作戰,是靠勇氣的。
倒裝句
1.賓語前置: 何以戰?
2.狀語后置:戰于長勺。
省略句
1.省略主語:對曰:“小信未孚,民弗從也。”【省略了主語“曹劌”。】
2.省略賓語:必以分人。【省略介詞“以”的賓語“之”,“必以之分人。” 】
3.省略動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動詞“鼓”。“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八.理解性默寫
1、《曹劌論戰》中反映戰前政治準備,表現曹劌“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的一句話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曹劌沖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曹劌在對戰爭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現的一個成語是:一鼓作氣。
5、曹劌阻止魯莊公追擊的原因是:懼有伏焉。(限四個字)
6、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最重要的條件是什么?*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魯軍發起反攻的時機選擇在彼竭我盈之時,魯軍追擊敵軍的時機選擇在齊軍轍亂旗靡 之時。
8、文中表現曹劌積極“參與”精神的詞語是:請見、請從。
9、文中“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劌請見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11、曹劌阻止魯莊公追擊的原因是:懼有伏焉(限4個字)
12、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九.課文內容理解
1、曹劌形象分析
曹劌是一個深謀遠慮,有卓越軍事才能的人。這表現在兩個方面:(1)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取信于民”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2)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于選擇有利的時機發動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于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劌還是一個有愛國之心的杰出平民知識分子。
2、魯莊公形象分析
《曹劌論戰》一文中,以表現曹劌這個形象為主,魯莊公是個起到對比襯托作用的形象。
缺點:(1)平庸無能,表現在“鄙”和無“遠謀”。 (2)軍事上的急躁輕進
優點:(1)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劌是一個平民而拒絕接見;
(2)善于納諫。不僅見,還有問必答,有求必應。(3)禮賢下士。打仗時還讓他同乘一輛戰車。
(4)盡職盡責。平時詳細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為百姓排憂解難,打仗時身先士卒,親臨前線。
(5)他不固執己見,能從諫如流。他提出的迎戰條件前兩條遭到否定,他不氣惱,繼續提。打仗時要反攻,要追趕又連遭制止。
(6)不恥下問,認真求實。不掩飾自己的無知,戰后虛心向曹劌請教致勝之道,學習戰爭經驗。
他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放手讓曹劌施展才干,可謂雖鄙不頑猶大智。可以說,沒有莊公的允許和支持,曹劌怎樣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
3、本文的兩條線索
《曹劌論戰》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4、魯國戰勝齊國的根本原因
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取勝原因有三:
一.是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二.是善于捕捉進軍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
三.是追擊時機的判斷正確:轍亂旗靡。
5、論戰的內容:
(1)取信于民是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曹劌三問魯莊公“何以戰”,魯莊公表示用來養生的吃的穿的不敢獨自專有,必分給手下大臣,曹劌當面否定,認為這是小恩小惠,只施恩到貴族,沒遍及平民百姓“民弗從也”因為當時的戰爭并未有專門的常備軍,都是靠征召奴隸,國君施恩只給貴族,受奴役的奴隸當然不肯為國君賣命。莊公又表示對神的虔誠,希圖靠神靈保佑使戰爭取勝,也被曹劌否定,當莊公表示“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能情”時,曹劌認為可戰矣,因為國君盡了自己的本分,關心民情,能取信于民,民為之死戰,戰則必勝。
(2)選擇恰當作戰時機:敵竭我盈、后發制人的戰術原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保護士氣,憑士氣戰勝敵人。
(3)注重調查實際情況,知已知彼,取得全勝。齊強魯弱,當齊師敗績時,曹劌不同意莊公冒然追擊,而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見“轍亂、旗靡”才言“可”終獲全勝。
6、文章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答:文章詳寫曹劌關于戰前準備和戰機把握以及戰后論述取勝的原因的言論,略寫戰爭過程,從而表現了曹劌的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杰出才能,而對表現中心無關的內容,如戰爭的起因、戰爭的規模,軍事裝備情況,戰爭的激烈程度,戰后的處理等都略而不提。
7、貫穿全文的一個詞是什么?
答:“遠謀”一語是“論戰”的中心,貫穿全篇。
8、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都有哪些?
答:有:赤壁之戰、牧野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巨鹿之戰、城濮戰役。
【初三語文《曹劌論戰》知識點】相關文章:
初三語文《曹劌論戰》課文05-12
初三語文《曹劌論戰》教案03-08
曹劌論戰06-03
《曹劌論戰》知識點歸納04-01
語文閱讀題曹劌論戰04-19
語文《曹劌論戰》教學反思03-18
改寫《曹劌論戰》11-25
《曹劌論戰》改寫02-11
重讀《曹劌論戰》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