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優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導語)這茫茫夜空中閃現的點點光明,令人遐思。對于經歷過心靈劫難的詩人江河來說.“星星”便成了點燃他靈感源的導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變奏曲》。今天,我們就—起學習這首詩歌。(板書文題、作者)
同學們,起步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為大觀的朦朧詩潮,無疑填補了那個動亂的歷史年代中詩意的空白。舒婷,顧城等無數富有才情的青年詩人的歌聲渲染出時代的色調,建構起一個新的詩學主題。詩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作《星星變奏曲》,去體悟朦朧詩獨特的'審美特征。
二、朦朧詩的解說及作者簡介:
1.朦朧詩簡說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朦朧詩孕育于“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2.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
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
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4、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5、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6、“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四、小結:
同學們,有人說,一個聰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朦朧詩潮就是對那場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為代表詩人之一的江河的詩作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星星變奏曲》即是真正的對與光明的呼喚,溫柔的靜穆中讓人體驗了咸澀的沉重,濃郁的詩情氛圍讓人輕松中心靈震動。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對于身處逆境的個體,乃至民族,這種信念永遠是鮮亮的。
五、作業設計:
(一)、閱讀詩歌《帆》
1、詩中之象,即作者筆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這些是詩的根本,因為作者必須借形象來說活,請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它把什么拋棄在故鄉?……
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桅桿的弓身在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海風, 浪。
C 碧流, 陽光, 異地。
(2)意象組合構成了三幅畫面,分別是 、 、 。
2、詩之魂,詩人無論怎樣塑造人、物、景,都絕不單單是人、物、景,詩的意象是為詩魂服務的,詩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感情等。
(1)請找出《帆》這首詩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話。
(2)從這些話中你覺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畫面象征什么?
3、根據要求寫兩段話。每段話都要包括下面三個詞語,且不少于40個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繪一種情景。
(2)表達一種感悟。
參考答案:
1、(1)孤獨 不安分 蔚藍 呼嘯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遙遠的
(2)離鄉遠去 掙扎奮斗 享受寧靜
2、(1)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要逃離幸福的樂疆。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
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2)象征有志追尋真理,渴望冒險與斗爭的青年,青年進入中年的三個階段。
3、略
(二)、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如果……如果……
誰不愿意……誰還需要……
誰不愿意……誰還會……
誰不喜歡……誰愿意……
誰不喜歡……誰愿意……
蜜蜂螢火蟲睡蓮寒冷寂寞苦難
【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優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07-11
人教版《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10-17
《星星變奏曲》人教版教學設計10-16
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04-25
《鮮花和星星》優質教學設計04-06
九年級語文上《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07-11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08-24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