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精選9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精選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的文言字詞。
2、 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3、 學習唐睢作為小國之臣卻敢于斗爭,勇于斗爭的精神。
4、 探討唐睢不畏強權,為國赴難精神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評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課時安排:
二課時
課前準備:
了解戰國時期歷史背景,了解《戰國策》。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宋代大文豪蘇軾有段名言:“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不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大詩人李白也有詩云:“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樣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 整體感知 :
1、 生齊讀課文,教師聽音。
2、 正音,范讀。檢查預習。再讀。
3、 請同學結合注釋默讀課文,弄懂文意。請至少兩至三位同學說一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導學生翻譯課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釋根據自己文言積累翻譯課文,不懂地方做上記號。
2、結合書底下注釋再譯課文。
3、借助參考書規范譯文
4、學生概括,歸納。師進而點出全文故事情節。
指導學生圍繞中心事件抓標志性詞語理清故事情節。
文章寫了秦王贏政向安陵君挑釁。以換地為名企圖挑起戰爭。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國,表示愿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贏政,終于使秦王贏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節:開端(第一段)秦王設下騙局,唐睢臨危出使。
發展(第二段)秦王嚴厲指責,炫耀實力;唐睢重申立場,斷然拒絕。沉著應對。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嚇,唐睢反擊。針鋒相對。
結局(第四段)秦王長跪而謝,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 分段再讀課文。串解文意。注意重點字詞。
對于重點字詞要指導學生歸納積累。
穿插寫作的背景,《戰國策》。簡明扼要。書中的專諸、要離、聶政資料,可加以引用一點,以提高興趣。
四、問題探討。
根據課后習題一,全面理解內容。并會用原文回答。
五、 品讀。注意語氣。
根據課后習題二,人物對話離不開語氣的'表達,要把握住。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二、 分角色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人物性格。
三、 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二,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 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吞并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蠻橫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使親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 秦王與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并無商量余地;C、秦王不悅,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得心理。
3、 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余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 文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 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6、 秦王曰“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親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 錯”起“意”來,就會讓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 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 文中親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妄、狡詐、色厲內荏。唐雎:沉著、鎮定、堅強無畏、有膽有識、正氣凜然。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于為國犧牲的精神,在我們的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聯系實際談談。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 2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時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2.把握本文對話體的特征,理解人物語言形象化個性化的特點。
3.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誦讀課文,注意表現不同人物的語氣和神情。
教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作者作品簡介
1.我們以前接觸過許多成語,其中的“南轅北轍/驚弓之鳥/亡羊補牢/狐假虎威/懸梁刺股”等形象生動的成語,都出自一本書——《戰國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出自《戰國策》的文章。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戰國策》和它的編者劉向。
《戰國策》
劉向(有專家認為,在西漢末期,如果說還有真正的學者的話,那么非劉向劉歆父子莫屬)
劉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劉更生,字子政,沛郡豐邑(今江蘇省徐州市)人。漢朝宗室大臣、文學家,經學家劉歆的父親,中國目錄學鼻祖,治《谷梁傳》。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五經通義》。編訂《楚辭》,聯合兒子劉歆共同編訂《山海經》。
西漢劉向在校理皇家書庫時,對所見的六種記載戰國縱橫家說辭的作品,包括《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語》《修書》,進行了編撰。因書所記載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提出的政治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名稱沿用至今。
全書共三十三卷,分“東周”“周”“秦”“楚”“齊”“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的“策”論。記錄了戰國時縱橫家游說各國的活動及其權謀智變斗爭故事,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全書現存497篇。早在宋代就已有不少缺失,由曾鞏奉旨“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得以校補。后又經多次修訂。現今所見《戰國策》已遠非東漢時期版本,其中有不少章節與其說是歷史,不如說是虛構的文學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的是《戰國策·魏策四》的最后一篇,《唐雎不辱使命》,題目是后人加的。
釋題。
“雎”與“睢”辨形
“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仰目怒貌也。“
恣睢:任意胡為。
二、疏通釋義
齊讀課文,學生初步感知文意。
學生借助課下注釋疏通翻譯全文,分四段四組,組長主持,其他同學補充質疑,分別翻譯各段。
教師強調重難點詞意。
歸納本課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
疏通了本文的字詞句,我們了解了這個故事講了什么,請同學用一句話概括出主要內容。
內容概括:人物:秦王 安陵君 唐雎
時間:戰國末期,滅韓亡魏之后
地點:秦國
事件:“易地”風波
核心問題——“易地”,圍繞此展開了激烈的對抗。
而這一激烈的對抗,是通過簡單的“對話體”來完成的。
三、情節梳理
秦王 唐雎
以大易小 以大易小 受地于先王
易地
滅韓亡魏 ,以君為長者 不易 受地于先王,弗敢易
怒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圍繞“易地”和“怒”這兩個核心問題,唐雎和秦王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最終戰勝了秦王,那么從這一輪輪的交鋒中,我們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是什么樣的人?
四、人物形象分析,結合文中具體語句。
秦王:盛氣凌人,虛情假意,強悍殘暴,狡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隨機應變,阿諛奉承
唐雎:忠君愛國,有膽有識,有勇有謀,不畏強暴,從容鎮定,臨危不懼,善于激變,大義凜然。
安陵君:不卑不亢,不畏強暴,善于用人
這篇文章情節一波三折,這么鮮明生動的人物個性,作者是怎么塑造出來的——對話,在唐雎力戰秦王中,唐雎十分講究說話技巧,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巧在言辭委婉,言之有“節”;
巧在針鋒相對,言之有“據”;
巧在以行證言,言之有“力”;
科學辯論,不同于詭辯。
五、寫法賞析
除了大量對話的使用,我們看看這篇文章還有什么特色
對比 布衣之怒天子之怒
問句的'使用: “公亦聞天子之怒乎”“布衣之怒乎”
不是有疑而問,而是故意設問,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地設問方式,使文章顯得宛轉曲折有韻味,同時也引起人的注意,達到了“不言己怒而怒自深”效果。
“乎”的用法,
文言助詞,用在句末,表疑問(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或反詰(是亦不可以已乎),用在句中,表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介詞“于”,合乎規定/出乎意料
渲染與烘托,借人物語言,渲染氣勢,烘托氣氛,增強故事的現場感
細節描寫,個性化的語言
六、史家文字和小說筆法
這些多用于“小說”寫作手法的使用,把人物放在充滿矛盾、緊張激烈的斗爭場面來刻畫,情節有開端,有發展,有高潮,人物個性鮮明,具備了后世小說的主要元素。這也和我們平常讀到的史書上的文字不太一樣。這也體現了《戰國策》記事,已經擺脫了史料的束縛,增加了虛構的成分。你能找出本文虛構的地方嗎?
“拔劍而起“
《史記·刺客列傳》“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秦國的律法)(兩年前,荊軻刺秦王)/(專諸刺王僚,魚腹藏短刀)
唐雎
在文中出現多次,此時年齡應該120多歲,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段史家文字,雖然大的框架是歷史事實,但也只能當作“小說”來讀。這也是本文的史家文字和小說筆法相結合的特點。
在小說筆法的描寫下,唐雎成功的挫敗了秦王的陰謀,那他的這種“士”的行為有沒有改變歷史的車輪呢?
否。
公元前221年,大一統的秦帝國建立了。
《史記·魏氏家》記載,安陵君與信陵國,寧陵國一樣都是魏國貴族的封國,在魏亡后,先后被“遷為家人”(換地當官,收編為小縣)。
這說明無論你外交辭令多么好,辯才多么無敵,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家做背景,依然很難改變被欺壓被吞并的事實,
“完璧歸趙”的例子。
所以說,“弱國無外交”, “我輩當自強”,少年強則國強,國家強了我們才能保護自己的各項權益,不被人欺負。讓“火燒圓明園”的慘劇不再上演。
那么,有的同學說是不是弱者就應該束手待斃,任人宰割?否。
雖然從歷史上看,這種外交勝利是短暫的、有限的,但唐雎大義凜然的氣概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卻永彪 青史,令人感佩。
七、誦讀領悟
下邊就讓我們再次誦讀這篇文章,體會領悟文章的深層含義。
分角色誦讀
誦讀并不是一成不變地讀,而是有能力層級的。
誦讀的基本要求是讀準字音、停頓、語氣。
較高要求是傳達出作品的情感和神韻。
更高要求是在誦讀中表現出對文本的充分理解,達成深度解讀。
學生分角色朗讀展示。
通過兩位同學的繪聲繪色的朗讀,我們更加深了對這篇非常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的理解。
八、尾聲
同為勸諫君王,唐雎勸諫秦王采用的是義正嚴辭、針鋒相對的方式,那么,第6單元21課《戰國策》中的另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又采用的是哪一種勸諫方式呢,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進一步積累文言字詞,培養文言語感。
2.學習課文“記言”的史家筆法和簡潔傳神的人物刻畫方法。
3.理解和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把握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2.欣賞精彩工整的敘述語言,用詞的講究,駢散結合的句式等。
3.學習仁人志士的品格,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聽歌曲《歷史的天空》,營造氣氛。
2.師:同學們,在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中,英雄輩出,各領風騷,他們正如夜空中閃爍的群星照亮了歷史的天空,他們一定也如燃燒的火把點亮過你心靈的明燈。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并根據自己搜集的材料談談理由。
3、學生交流自己喜愛的歷史人物,并說明理由。
本活動旨在讓學生對歷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價,并學會利用資料。語言表述清晰流暢,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師小結,導入新課。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這樣一類英雄,他們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膽有識,不畏強暴,充滿了凜然的正氣,我們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紹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書)
二、在反復朗讀中把握內容
1.同學們學了不少文言文,也積累了不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請介紹一下你常用的學習方法。
2.同學們交流學習方法。
本環節主要目的是溫故知新,交流總結,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同學們可能會說到的方法有:
(1)反復朗讀,加強語感。
(2)借助寫作背景了解文章內容,把握中心。
(3)借助課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
(4)積累經典名句,引發個性思考。
(5)正確斷句,理清文章脈絡。
3.老師小結,引出文言文“五讀”法。
同學們歸納得不錯,說明很多同學在做有心人,能夠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今天,老師再給大家介紹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讀俱全”——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中質疑,讀出意味,讀后思辨。
4.運用“五讀”法,把握內容。
(1)讀準字音。自由大聲朗讀課文,特別注意下列加點字詞的讀音。
唐雎怫然徒跣搶地韓傀縞素色撓
另外還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錯”通“措”;“直”通“只”;“倉”通“蒼”。
(2)讀出節奏。小組進行朗讀交流,互助,正確斷句,讀出節奏,使朗讀順暢通達。
如: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3)讀中質疑。
同學們再讀課文,結合注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大意,可從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問,分小組進行討論,還有疑難可全班進行討論交流。
同學們提出的疑問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
★文章字詞方面的:
如多義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個“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個“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異義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義:交換;今義:容易)。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古義:即使這樣;今義:表轉折關系的關聯詞)等等。
★文章內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戰國最后十年,秦相繼吞并各諸侯國,安陵是魏國的附屬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騙局進行吞并,因此就有了這場兩國之間的外交斗爭。
內容方面:故事性強,可從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來理清文章脈絡。
可能產生的疑問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騙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當時勢力強大,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認為安陵是一個小國,不需要興師動眾地進行攻打,只要嚇唬嚇唬就會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與唐雎拒絕秦王的態度一樣嗎?
一樣,只是在語氣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語氣委婉,表現不卑不亢;唐雎語氣堅決,正氣凜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為什么能戰勝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現了秦王的殘暴和以勢壓人的氣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因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對國家的忠貞和不畏強權,針鋒相對,視死如歸的精神。
唐雎引用專諸、聶政、要離三人的事跡有何目的?
說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達到針鋒相對的作用。
秦王先對安陵君說“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為“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后又對唐雎說“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為“徒以有先生也”,這不是矛盾嗎?
這正好說明秦王的虛偽狡詐,先說的話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說的話則表現了他的欺軟怕硬。
三、老師小結,再讀體會
第二課時
一、在反復朗讀中把握內容
在上節課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通過最后“兩讀”深入理解課文。
1.讀出意味。
要讀出意味,就要讀出人物,讀出感情,讀出語言的精妙。
(1)讀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畫特別生動傳神,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討論,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別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能不能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并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句說說理由。
同學們勾畫批注,討論歸納;然后交流發言,相互補充。
唐雎:機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氣凜然,不畏強權,視死如歸,面對威逼利誘應對自如,面對假仁假義義正辭嚴。(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義,仗勢欺人,陰險狡詐,兇狠殘暴,欺軟怕硬。(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2)讀出感情。
同學們對這兩個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較準確,那么應在朗讀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讀出正確的語氣和人物的情感。
請同學來試著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對話一段,其他同學評價討論,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討論中要注意的語氣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與”字可拖長,要讀出威脅的語氣)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要讀出輕蔑的語氣)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讀出秦王的霸氣和威脅的語氣)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應強調,表現唐雎的毫不畏懼和針鋒相對)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應突出唐雎的凜然正氣和視死如歸的決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語速不能太快,要讀出秦王的膽怯和心虛)
可結合課后練習二進一步體會語句的語氣和人物情感。
(3)讀出語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鮮明傳神,主要通過語言來表現:
★以記言為主,突出了人物的語氣,表現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人物。如“挺劍而起”、“秦王色撓”等。
★通過對比的方法刻畫人物。如唐雎“挺劍而起”的視死如歸和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貪生怕死形成鮮明對比。再如安陵君與唐雎的對比等。
★語言的文采飛揚,駢散結合,氣勢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學習與借鑒。
2.讀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這個形象表現出的'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之一,其實像這樣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的“士”還有很多,能舉出現幾個嗎?
同學們討論發言,體現同學們的文學積累和延伸能力。如藺相如,荊軻,文天祥,林則徐等等,同學們還可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他們的故事。
(2)唐雎敢于為國家挺身而出和面對強權毫不畏懼的精神在我們當代有什么現實意義呢?請結合生活體驗來談談。
目的是調動學生的閱讀經歷和生活體驗來感受中華美德的現實意義,鼓勵同學們在現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學習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
(3)課后查閱相關資料,更充分體會中華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現當代的具體表現和典范的故事。還可讀一些如《戰國策》、《史記》中的經典篇目,更多地體會文言文語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體會后背誦課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體會,相信同學們對文章內容和結構層次有了更好的把握,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來一定不是難事,同學們大聲背誦課文,看誰能更快背誦下來。在同學們大聲的背誦中結束課堂。
板書: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開端)秦王不悅(生氣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發展)秦王施壓(冒火了)——唐雎堅定回絕(力爭)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結局)秦王色撓(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為主,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雖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難度。但是由于情節跌宕起伏,矛盾沖突尖銳,人物個性鮮明,再加上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積累,所以教學設計時,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上我采取了讓學生自學為主的方法。現在看來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課程改革以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教師的一個目標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學習這一目標的實現取決于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為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歷史談起,情景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欲望。關于文章分析由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先提出問題,加以整理,然后班級進行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1、雖然我們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們不理解這中間究竟有什么樣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分別是如何反駁的?表現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別有什么行動和語言?表現了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殺秦王,為什么不直接說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卻繞圈子說了三個刺客的事?學生在感悟、賞析詞句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復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為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以及與秦王同歸于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學習。唯一遺憾的是,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小練筆: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課堂程序、時間分配等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義,把握故事情節。
2.通過對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準確理解隱藏著的“潛臺詞”。
4.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準確理解隱藏著的“潛臺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荊軻在易水河畔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強暴,視死如歸,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于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里的唐雎,是《戰國策》里塑造的又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
二、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寫作背景。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勾畫出難讀的字和難以理解的詞句。
2.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分類積累,讀懂文義
1.自主學習。結合工具書和注釋,初步疏通文句,將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標出。
2.教師點撥本文重點詞語。
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五、把握情節,理清脈絡
1、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節。
分析下列句子,說說它們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3)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4)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5)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6)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7)與臣而將四矣。
(8)徒以有先生也。
2、此次出使秦國,唐雎作為一個使臣可謂是不辱使命。外交使節的才能和個性往往體現在他們出色的外交辭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處辭令最讓你折服,為什么?
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說說雙方談判交鋒時秦王嬴政留給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經過這次事件后,你會如何評價安陵國的使臣唐雎?
六、課堂小結。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 5
一、對比閱讀的意義
《唐雎不辱使命》和《鄒忌諷齊王納諫》共同在部編版九下語文出現,前者出自“傳統名篇”的第三單元,后者是出自“軍事政治”的第六單元。兩篇課文都來源于《戰國策》。要提到《戰國策》,其實在八年級的名著導讀中,我們就曾在朱自清的《經典常談》接觸過。
《戰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共33篇,分國編次。作為史傳散文的《戰國策》,記載了約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奴隸制迅速崩潰,新型地主階級臨空產生,各諸侯國實力日益增強,逐步形成齊、楚、韓、燕、秦、趙、魏七國并立的局面。各諸侯明爭暗斗,故事跌宕起伏,由此為我們帶來了一批謀臣策士——“縱橫家”。
在信息時代的當今,如果我們能夠把歷史典故和語文課堂相互融合,將可以讓學生用發展的眼光關注歷史,以史為鑒,在文史融合的課堂中有新的感悟和收獲。“
二、教學目標
1、單元目標
感受古人智慧,體會他們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激勵學生在人生途徑中學會選擇和堅守,并嘗試用歷史的眼光審視作品的當代意義。
2、本節目標
①了解《戰國策》的文學常識,翻譯重點句子,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
②對比分析唐雎、鄒忌等人物形象,細品人物的說話藝術。
③學習古人臨危受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勇于擔責的愛國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品味語言,對比人物形象。
2、難點:學習古人敢于斗爭,勇于擔當的愛國精神,用歷史的眼光審視作品的當代意義。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構建情境——征集令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在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中學習了《戰國策第八》,今天我們一起來對比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的出自《戰國策》的兩篇課文——《唐雎不辱使命》PK《鄒忌諷齊王納諫》。讓我們一起深度探究兩者的異和同吧!
征集令:邀請您加入我們的尋找異同大偵探之旅!
(二)、激發驅動力——題目對比
1、品析《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戰國末期人,安陵國的使者。——人名
不辱:沒有辱沒。——結果
使命:出使任務。——起因
【明確】:本文記敘了強大秦國和弱小的安陵國之間的土地外交斗爭。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地吞并安陵,安陵君派使者唐雎出使泰國,最終沒有辱沒出使的任務,維護了自己國家安陵國的利益和尊嚴。
2、品析《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戰國時齊國人。——人名
諷:諷刺,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勸。——起因
齊王:齊國國君,指齊威王,名因齊。——人名
納諫:采納規勸國君、尊長等改正錯誤。——結果
【明確】:本文記述了鄒忌以自身為例,面對家人的贊美和客人的奉承,鄒忌沒有過分驕傲,而是理性地以此為例子,由“家”及“國”,成功說服齊威王采納他的諫言,讓齊威王學會采納言路,改良政治的明君形象。
3、偵探放大鏡——尋找“標題”的異同
相同點:
①結果都是如愿以償,完美收場。
②主人公都在標題中出現,分別是唐雎和鄒忌。
③都是下級運用巧妙的語言和戰術去說服上級。
不同點:
《唐雎不辱使命》是跳出國外,屬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國內變化,屬于大臣與國君的內部關系。
(三)、觀察大情境——人物對比
1、策士們的足智多謀
用一句“面對( )王的( ),( )(策士姓名)巧用( )化解危機,運用了
( )手法,體現了策士的( )精神品質”來說話,分析策士的性格特點。
【明確】
①《唐雎不辱使命》
原句:“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翻譯: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
答案:面對(秦)王的(布衣之怒),(唐雎)巧用(專諸、 聶政、要離三位策士刺殺人君的事跡)化解危機,運用了(排比、夸張、對偶的修辭)手法,體現了策士的(勇敢無畏)精神品質。
②《鄒忌諷齊王納諫》
原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翻譯:我的妻子贊美我漂亮,是偏愛我;我的妾贊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贊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答案:面對(齊)王的(除蔽納諫),(鄒忌)(策士姓名)巧用(妻子、妾、客人三位不同人贊美他的理由)化解危機,運用了(設喻說理、以小見大)手法,體現了策士的(自省其身)精神品質。
2、外交的叱詫風云
同學們,觀察了兩位策士的足智多謀,接下來,我們一起深入《唐雎不辱使命》,進一步探索唐雎這一策士的精彩表現吧!
要求:
①請快速用“———— ”找出秦王和唐雎的言行舉止。
②對比兩個人物形象。
③概括每一位人物形象的特征。
秦王:憤怒、拍桌子、下命令,體現了他的狂傲語氣。
唐雎:開始語氣不卑不亢,有決心、斬釘截鐵;針鋒相對之時,將個人生死置于度外,體現了他的不畏強暴,敢于斗爭。
(四)、分角色朗誦——入情入境
1、請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課文。
①角色包括:安陵君、唐雎、秦王、秦王使者各1人。
②要求:結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談話對象、說話目的等,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在朗讀時可以適當運用肢體語言,以更好地體現人物性格。
【明確】利用重音、停頓、抑揚頓挫、配音等,對比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場景一: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秦王語氣囂張,使者阿諛奉承、滿面堆笑地重復這句話)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哎—】(重音),雖然,受地于先王(無奈地搖頭),愿終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說【哼!】(轉頭離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場景二:
秦王(語氣傲慢)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拖長速度,假裝語重心長)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重音)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重音)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向秦王拱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語氣不卑不亢)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瞪大眼睛,放大聲音)
唐雎(裝傻)對曰:“臣未嘗聞也。”
秦王(眼神帶著殺氣)曰:“天子之怒,【哼!】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直面秦王的眼神,不卑不亢)
秦王曰:“布衣之怒,【呵】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重音)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重音)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重音)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停1秒)而將四(重音)矣。若士必怒(加快語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重音)。”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緊張害怕),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哎——】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重音)也。”
③分角色朗誦的現場點評
要求:學生互評,教師點評。
(五)、總結歸納
六、作業:穿越大時空——對話策士
如果《鄒忌諷齊王納諫》、《唐雎不辱使命》這兩個勇擔責任、忠君愛國的策士現身于我們面前,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請以“唐雎/鄒忌,我想對你說……”開頭,寫一段話,字數200字以內。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理解作品的內容;能夠流利并有感地吟誦文章。
過程與方法:
讀悟結合,學習通過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領悟言辭的巧妙美,提高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不屈精神與正義之氣。
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理解大意,品味語言,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學難點:
體會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三、談話導入
教師提問學生: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引出荊軻刺秦,進而明確荊軻出自《戰國策》,通過總結,引出《戰國策》中另一個游勇俠士唐雎,由此引出課題《唐雎不辱使命》。
四、初讀
1.了解《戰國策》: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狀況和社會面貌,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字音節奏:通過學生互讀解決字詞讀音及節奏,重點強調“怫然”的讀音和意思以及“以頭搶地爾”中“搶”的用法。
五、析讀
層次一:分析人物形象
小組合作討論:結合相關語句說說秦王和唐雎是分別是怎樣的人,你有什么樣的體會?
(一)秦王:
1.驕橫狡詐的秦王
(1)哪些語句令你感受到了秦王的驕橫?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想想秦王是用怎樣的語氣說這句話呢?
(命令式的語氣)
(3)這句話在整個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點明故事的起因)
(4)還有哪些語句體現出了秦王的驕橫狡詐?
(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2.色厲內荏的秦王
(1)什么樣的人叫 “色厲內荏”?
(外表強硬,內心虛弱的人)
(2)哪些語句說明秦王是個“色厲內荏”的'人?
(句子: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3)秦王會怎樣說這句話,請你表演讀一讀。
(二)唐雎:
1.愛國忠君的唐雎
(1)從哪看出唐雎的愛國忠君?
(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2)唐雎對秦王的態度是?
(不卑不亢,不畏強權)
(3)聯系上文比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異同?
(相同點:都回絕了秦王的無恥妄想。不同點:地點、背景不同,使唐雎的回答較安陵君更為堅定有力。)
2.機智勇敢的唐雎
(1)哪些語句表現出了唐雎的機智勇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3)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 表達了什么意思? (“ 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會不惜自己的生命來保衛安陵。)
(4)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唐雎怎樣的精神?
(視死如歸,大義凜然,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
層次二:品味語言藝術1.唐雎的說話技巧體現在哪些方面?
(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六、品讀
唐雎為什么能夠不辱使命?
(說話技巧高超,面對秦王的無理要求能夠有禮有節拒絕,意志特別堅定,不畏強權、敢于斗爭)
七、小結作業
教師小結,布置作業:寫一寫對唐雎精神感悟的理解。
八、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對話體的特征,理解人物語言形象化、個性化的特點。
2.理解本文使用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對話體的特征,理解人物語言形象化、個性化的特點。
2.理解本文使用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使用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解讀文意《唐雎不辱使命》了解了唐雎憑借一己之力在強大的秦國手中保全了僅有方圓五十里的安陵國,面對力爭到底的唐雎,秦王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唐雎力挽狂瀾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這節課讓我們深入故事背后,去解讀這兩個人物。
設計意圖:勾連舊知,明確本課學習目標,進入新課學習。
二、問題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務
熟讀課文,找出描寫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說說秦王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
2.探究方法
(1)誦讀課文,邊讀邊勾畫出描寫秦王情緒的詞語。
(2)借助描寫情緒的詞語梳理秦王情緒的變化。
(3)結合上下文分析秦王情緒變化的原因。
3.成果展示
預設:
本文描寫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有“不說”“怫然怒”“色撓”三處,這些詞語,如同一條暗線,串連起秦王情緒的變化。
當安陵君委婉地拒絕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說”,表現出極為失落不滿的情緒;當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場,堅決表示不易地時,語帶譏諷,讓秦王侵吞安陵國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擊,所以秦王“怫然怒”;當唐雎的“布衣之怒”戰勝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時,“秦王色撓”,神情沮喪,完全失去了唯我獨尊的威嚴,秦王情緒的變化,是對安陵國君臣堅強不屈、英勇斗爭行為的反應,他從“不說”到“怒”,最后到沮喪(色撓),從自以為是、不可一世到賠禮道歉,情緒經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頗富戲劇性。
4.活動小結
秦王雖然高傲不可一世,但是唐雎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氣,他強勢地捍衛了安陵國的國土,秦王的心情因此經歷了“不說”——“怫然怒”——“色撓”。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描寫人物情緒的詞語,通過人物情緒的變化,理解人物性格。
過渡:除了內心經歷波折的秦王,文中其他人物也令人印象深刻。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務
文中哪個人物給你的印象最深?你能結合文章內容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征嗎?
2.過程安排
(1)小組成員分別自主誦讀課文,在文中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出與秦王、唐雎、安陵君相關的描寫或事件。
(2)小組成員分別自主思考、批注:哪個人物給你的印象最深刻,他是個怎樣的人。
(3)組內交流討論,共同梳理秦王、唐雎、安陵君的.形象特點。
(4)每個小組選派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預設1:
秦王欺世盜名,性格欺軟怕硬、前倨后恭。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秦王明明想要強占安陵國方圓五十里的土地,還想博得好名聲,假意說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借此逼迫安陵君,實在是欺世盜名!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剛開始秦王表現得非常強勢,以天子一怒流血千里來威脅唐雎,但當他聽完唐雎口中的“布衣之怒”后又害怕得馬上改變了態度,欺軟怕硬、前倨后恭的性格特點顯露無疑。
預設2:
唐雎外交能力超群,不畏強暴、不懼威脅,拼死力爭、不辱使命。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面對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礎逼人,唐雎沉著應對。先重復安陵君已經說過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進而以“雖…….豈.……”的措辭,強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場,同時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國土的蠻橫無理。不過,作為外交辭令,唐雎的話只說己方態度,并未直斥暴秦,義正辭嚴,有理有節。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唐雎先是回避回答秦王的“天子之怒”削減了秦王的傲氣,然后借問秦王“布衣之怒”表達了自己對“士之怒”的理解,他們不畏強暴,愿意以身犯險來平息更大的災禍,唐雎所說的內容足夠令秦王動容,加之他利用排比句式氣勢如虹地講述了三刺客成功的案例,成功折服了秦王,令秦王膽怯,保全了安陵國的國土,沒有辱沒自己的使命。
預設3:
安陵君擅長外交辭令,擅長用人。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為巧取豪奪,安陵君當然明白其中的詐偽。但他卻不作正面駁斥和申辯,而是順著秦王的“好意”說下去。他首先肯定這是秦王的恩意,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語意陡轉,表明堅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奪的決心。這樣的外交辭令,言辭雖卑,意志不衰。既沒有過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嚴正立場,可謂敏于應對、善于言談。
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安陵君并沒有自亂陣腳而是派出了能力卓然的唐雎,化解了危機,轉危為安,可見他擅長用人。
4.活動小結
通過探究活動,我們對文中的三個人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作者借助對話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也值得我們借鑒。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人物語言、相關事件等體會人物形象的特點。
過渡:在分析秦王和唐雎形象特點的時候我們發現他們之間存在著諸多比較,那是因為作者為了突出人物特點采用了對比手法。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務
本文多處進行對比,找出并分析文中對比手法的作用。
2.過程安排
(1)小組成員自主閱讀原文,在書中標記出形成對比之處。
(2)交流討論:分析文中采用對比手法突出了什么,有什么其他作用。
(3)匯報展示:小組派一位代表進行分析。
3.成果展示
預設1:
第1段中秦王想易地安陵君堅守不易
第2段中秦王與唐雎的對話
第3段中的“布衣之怒”與“天子之怒”
第4段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表現與先前情態
以上四處均形成了形成鮮明對比。
預設2:
文章通過對比手法,讓唐睢和秦王的形象互為襯托,突出了唐雎維護國土的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形象。
由于文章始終是在人物對話中展開的,人物語言和行為遵循“刺激——反應”模式平行而下,自然形成了對比,造成了映襯互見的效果。如圍繞易地問題,就有秦王的欲求與安陵君的堅守,有秦王的無理狡辯與唐雎的據理抗爭;在意志較量方面,則有“天子之怒”與“布衣之怒”的對壘。秦王所說的“天子之怒”,唐雎的“未嘗聞”;唐雎所說的“布衣之怒”,秦王歸之于“免冠徒跣,以頭搶地”。一個拒絕回答,非常傲慢;一個丑化描述,極為輕蔑。這樣,人物形象對比鮮明,相互襯托,將一場正義與非正義的較量真實而生動地展現出來。作者為了追求夸張、強化的效果,多借助人物語言渲染氣勢、烘托氣氛,增強故事的“現場感”。如秦王說“滅韓亡魏”,目的是從氣勢上壓倒對手;唐雎羅列刺客的壯舉,也表明了血拼到底的氣概。秦王先說“滅韓亡魏”,氣勢奪人;后說“韓、魏滅亡”,辭格已卑。這些生動的描寫,極大地凸顯了人物性格。
4.活動小結
作者通過對比把雙方人物放在“放大鏡”下呈現給讀者,你來我往的交談不僅增加了文章的現場感,而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今后的寫作中同學們不妨多多借鑒。
設計意圖:分析文章的對比手法。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豐富的課堂活動深入分析了文中的人物的形象,理解了這則故事的寓意。希望同學們今后能夠把愚公身上不怕困難、堅持斗爭、目光長遠、堅忍不拔的精神發揚光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所學內容,鞏固知識。
五、拓展延伸
醫扁鵲見秦武王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而君一舉而亡國矣。”
翻譯:
醫生扁鵲去見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扁鵲請求讓自己來醫治,可是國君的近臣說:“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將反而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扁鵲很生氣,扔掉他手中的石針,說:“君王與同懂得醫道的人商量這件事,與不懂得醫道的人商量會破壞了這件事。憑這一點就可以了解秦國的內政,則是君王的一個舉動隨時都會導致亡國。”
六、布置作業
1.課堂作業
秦國國力強盛,你怎么看待秦王易地而非直接強取的行為?
2.課后作業
唐雎是一個有膽有識的謀臣,他為了捍衛祖國的尊嚴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時光倒流,你是安陵國的一位普通公民,知道唐雎的事跡后,你想對他說些什么?請你給他寫一封信,說說你的心里話。
設計意圖:借助多樣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在練習中進行情感滲透。
【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外交能力超群、不畏強暴、不懼威脅、拼死力爭
秦王:欺世盜名、欺軟怕硬、前倨后恭
安陵君:擅長外交辭令、擅長用人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及古文知識積累,初步體會課文大意;反復誦讀,讀準多音字。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形象。
3.體會文章選材善于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
4.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獨立思考的思想品質。
5.課外拓展有關《戰國策》的知識。
教學重點: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 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教學設想: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于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里的唐雎,是《戰國策》里塑造的又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
二、整體感知
1.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于鋪陳,多加渲染夸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于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搶qiāng 傀guī 祲jìn 縞go 撓náo 諭yù
3.同學反復朗讀,可按照每行為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習讀書的樂趣。
4.借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四)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斗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贊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
(五)總結、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業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第二課時
一、分各色朗讀課文。
二、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并無商量余地;
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余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若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
唐雎:有膽有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士” 的形象,意圖是強調“士” 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危為安,運亡為存”。
三、文章寫法特點
1.根據課文情節,發揮想像,看課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節?(學生說,老師評點;老師說,學生評點)
明確:本文這種寫法的好處,簡潔明快,突出重點,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駁秦王關于“布衣之怒” 的特點。
(1)舉哪幾個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 征兆?
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的事例。
在他們行刺前分別有征兆:慧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于殿上。
(2)為什么要這樣說?
這是一種鋪陳渲染,增強對秦王心理打擊力量,以達到下文有效威脅秦王的目的。
三、問題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針對什么而言?師生互相交流看法。
2.讀文章后,有什么疑問?
如唐雎行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讓學生發現,培養他們敢于質疑的精神和識別事物的能力)
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唐雎的這種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于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在我們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三、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業。
1、查找資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士”和故事。
2、以戰國時的“士”為內容,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題目自擬。
板書
附:
練習說明
一、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樣的.用心?
2.秦王是怎樣恐嚇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應秦王的?
此題意在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人物形象。
1.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禍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堅決不答應。具體答案依學生見解,不求統一。
2.參見“課文研討”。
二、下列各組劃線的詞各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什么詞,表示什么語氣?
1.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技亦靈怪矣哉
3.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4.與臣而將四矣
泯然眾人矣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課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對話,寫人物對話,離不開語氣的表達。虛詞運用得恰當,能妥善表達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才能把人物的神態描繪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讓學生熟悉、積累更多的文言文語氣詞。
1.“也”是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呢”,這里有反問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斷語氣,現代漢語中可以不翻譯出來。
2.“哉”是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呢”,這里表示反問;“哉”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呀”。
3.“乎”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嗎”;“乎”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啊”。
4.“矣”表示陳述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了”;“矣”表示陳述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了”。
三、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的詞古今意義的不同。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雖然,受地于先生,愿終守之,弗敢易!
3.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此題意在使學生逐字逐句理解文章的內容,幫助學生學會抓住關鍵文言詞語,疏通文言文意的方法。
1.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呀!易:交換。
2.即使如此,但是我是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護它,不敢(隨便)交換。雖然:既便如此。
3.那韓國、魏國滅亡了,而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徒:只。
四、戰國時期,“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階層。請你請教老師,查找有關資料,說說戰國時期的“士”是指哪一類人,舉出幾個歷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講講他們的故事。
此題意在以本課為契機,讓學生了解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士”這一社會文化現象,引導他們多閱讀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料或人物傳記,增加文化積累。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 9
一、設計意圖: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傳統課文,也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戰國策》大都是以記言為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安排上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過,我個人認為,教學時也不必把文字的難度想像得太大,畢竟初中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要相信他們是有相當學習能力的,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但是,有些涉及到專門性知識如歷史知識的地方,教師則必須講解、點撥到位。其次,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仍然要讓學生充分地誦讀書,安排不同要求的讀書,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染。
據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二、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詞匯;整體感知文意。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形象。
3、課外拓展,增加文化積累。
三、教學重點:
1、把握人物說話的語氣。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形象。
四、課前準備:
1、結合注釋了解《戰國策》。
2、戰國時期的'“士”及以養士三千著稱的“戰國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歷其他刺客的故事。
五、課時安排:
一、導入新課:(課前播放背景音樂《壯士吟》)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于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里的唐雎,是《戰國策》里塑造的又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
二、檢查預習:
交流搜集來的本文、《戰國策》及“士”的有關資料。
明確:《戰國策》又叫《國策》,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策士(說客,又叫縱橫家)的言論、活動的史書,以記言為主,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其敘事年代起于戰國初年,終于六國滅亡。西漢末年,由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并定名。
劉向(約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現在江蘇省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漢皇族。他在學術文化上的主要貢獻是對古籍做了全面系統的分類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學價值,又有文學價值。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戰國策?魏策》,說的是戰國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經消滅了韓、魏之后,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屬小國,安陵國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國,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士:在兩千年以前,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群雄紛爭,各個國家或者為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為了“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爭相養士,利用這些人在內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課文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使我們由一斑見全豹。
三、整體感知:
1、掃清字音障礙;教師范讀課文,正音。
唐雎(jū)怫然(fú)韓傀(guī)免冠徒跣(xi?n)縞素(g?o)
庸夫(yōng fū)色撓(náo)以頭搶地(qiāng)休祲(jìn)寡人諭矣(yù)
2、疏通文義。要求學生參照注釋,默讀課文,盡量自己通讀。確有疑難,做好標記以便討論交流或請教。
教師明確:
重點字詞講析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以,甚善;,受地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唐雎秦。
使:派
謂……曰:告訴,對……說
以:介詞,用
易:交換
其:句中用來加強語氣的助詞,可譯為“可要”。
加惠:給予恩惠
大小:形容詞作名詞,分別指“大面積的土地”、“小面積的土地”。
雖然:雖然這樣/如此
于:介詞,從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04-24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精選10篇)12-02
人教版九上《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04-24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精選10篇)12-09
唐雎不辱使命的說課稿范文11-10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譯文注釋01-20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譯文注釋06-12
九年級上冊《唐雎不辱使命》課文原文12-05
唐雎不辱使命的文言文翻譯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