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人教版教學設計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該課文教學設計,一起看看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了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⑵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情感目標:
⑴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⑵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布置學生查找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文章片斷、歌詩樂曲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報與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主辦的“聆聽經典:繆斯的豎琴──中外經典詩歌音樂朗誦會”上,總策劃、總撰稿人,著名詩人江河的《星星變奏曲》作為朗誦會的第一篇。對很多同學來說“江河”這個名字似乎還有些陌生,《星星變奏曲》竟寫的是什么內容,為什么人們如此青睞它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江河,去聆聽他的《星星變奏曲》。
二、投影出示
作家作品知識:
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澤,詩人。詩集有《從這里開始》、《江河詩選》等。他與舒婷、北島、顧城、楊煉一起被稱為“朦朧詩”的五位主將。
朦朧詩: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紛紛指責“新詩讀不懂”。對此,北京大學孫玉石教授指出:在我們對詩人嘔心瀝血寫出的詩歌作出否定和嘲罵之前,我們應當先問一下自己:是“詩離我們遠去”,還是“我們離詩遠去”?這句話確實耐人尋味。
三、導讀導學
1、朗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⑴教師播放朗讀帶,提示學生做字詞、停頓和疑難的標注。
⑵提問:
通過預習和聽朗讀,能否體會到詩歌中的感情基調?
(學生討論,明確──溫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
⑶教師提示:
除了這種感情基調,詩中還有一種不同的情感線索,請學生在詩歌的學習中能體會到。
2、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⑴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詩歌,可分組、分段朗讀,提問:詩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復的詩句?
提示:這些詩句就是結構標志,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和“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構成反復句。
⑵分析上述句式,強調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后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⑶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請學生體會這些物象的'意象。
明確: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⑷分析上下節詩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義:
討論、歸納。
明確:前一節詩中的意象營造出溫情、浪漫、自由的氛圍,后一節詩中意象描繪出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3、比較閱讀,體會詩歌主旨:
⑴根據分析,本詩有兩種意境:一種是光明與美好的,一種是寒冷和殘酷的,組織學生討論這兩種意境該如何理解。
討論、歸納──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詩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殘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的,但也是詩人所生活的現實環境。
⑵問:詩題中的“變奏曲”如何理解?
明確:本詩前后兩個詩節在結構上基本一致,但詩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發上,形成強烈的對照,這正是變奏曲。
⑶與賀敬之的作品《三門峽──梳妝臺》進行比較,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四、回顧并總結全詩
學生總結:《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本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巧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一氣呵成,詩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東西,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詩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義,它的光芒,不同于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這正展示現實與理想相背離,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教師小結:
著名詩人舒婷說:“我通過我自己深深意識到:今天,人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溫暖。我愿意盡可能地用詩來表現我對‘人’的一種關切,障礙必須拆除,面具應當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夠互相理解的,通往心靈的道路總可以找到。”我想,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內心的渴望與追求。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變奏曲
溫情、浪漫──對比──寒冷、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