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1
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目標,分別是:
1、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2、摘錄并積累大量經典語句、格言。
3、分析本文結構,初步學習論證方法。
4、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首先,通過講解議論文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明確課文的結構思路。然后,在整體感知的環節中,我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提出了:“試概括每一段落論述的主要內容”的要求。這樣,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就逐步明確了文章層次的劃分,再經過交流、歸結,文章的結構就清晰的體現出來了。朗讀時的第二個要求是“逐一抄錄課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論述,認真想一想它們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從文章中劃出這些語句。這些語句的出處和含義在課文的注釋里可找到;再加上文章中有多處,作者在引用相關語句后又作出了解釋,所以學生理解這些語句的含義時就沒有困難了。不過,在要求學生積累背誦這些語句時,卻有了一些難度。
為了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我在分析時設計了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思想上也受到觸動。在第一課時的拓展延伸設計上,我結合課后練習向學生提問:“‘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找出一兩位這樣的“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學生分小組探討對于“天地間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學生只談了課文中的一些理論,而忽視了問題中結合中學生實際的要求。對此,我及時地引導他們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感受,多列舉事例,這樣更好的認清自己現在應該如何去做,從而具有積極的實際教育意義。在學生的發言中,我發現學生對當前愛崗敬業的事跡知之甚少,那么就在課后擴充他們對這方面的了解,以增強他們敬業樂業、敬學樂學的意識。在第二課時的拓展延伸設計上,我將梁啟超的觀點和拿破侖的名言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展開辯論。從而調動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興趣,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提高質疑能力,也探討了有關人生的一些問題,增加了文章的實際教育意義,效果較好。
為降低目標4的難度,教學中,我先對演講詞的知識做了簡介,然后通過出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找出例句進行分析體味。
總之,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的讓學生多讀,多思,多發言,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盡量的少講,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同時,結合課文分析,給予學生寫作的指導,并通過課后練筆進行鞏固,把寫作和閱讀有機的結合起來。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2
在上課前,我深知這種“敬”“樂”對學生學業乃至以后步入社會的重要性。為了培養他們的“敬”“樂”精神,我在設計教學時,一改前幾次教學時傳統的老師的教、學生的受,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關注他們的問題。在問題的交流探討中,抓住節點,因勢利導,在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和獨特體驗的同時,又不偏離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學生在三種對話(與文本(作者)、與老師、與學生)中,真正理解“敬”與“樂”的含義。
教學設計上,布置自讀(指導學生學會寫自讀筆記:
1、正音釋詞;
2、文章感知:
①文章寫了什么;
②怎樣寫的;
③為什么這樣寫。
3、問題預設:對文中不理解或有疑問的地方,大膽質疑、提問,并思考,以便互動時交流。
此環節一般在課外進行(也可在課前20分鐘進行))、檢查交流(盡量在生生互動中完成)、教授新課(設計三個討論話題——關于“論點”、“論據”和“論證”)、互動交流。仿寫演練。這其中要穿插寫作背景,以及文體知識(演講稿)鏈接。
教學過程中,首先“破題”,讓學生回答他們所理解的“業”“敬業”和“樂業”,這樣在師生互動中引入對新課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主動參與、敢于質疑(課文結構化分不人云亦云,有獨到見解)、大膽提問、交流想法,說明他們課前自讀預習是認真的,是有思考的。他們關注文本,同學生對話,與老師交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真正明白了“敬”與“樂”對于當前學業的重要性。
當然,在教學設計與活動中,還是有不足的地方。教師方面:自身不能不足或思維定勢,始終跳不出教參書的樊籠,對其有一定的依賴性,缺乏足夠的創新。教學活動中,沒有充分估計學生的能力,不敢放手,有越俎代庖現象發生。學生方面:知識面窄,記憶不牢固。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他們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大部分人的積極主動性被扼殺,課前自讀預習茫然(即使有了老師的問題設計),課上“忙然”——忙于記筆記,而不思考。他們認為思考應該是老師或成績優異的同學的事,只要筆記記好,課后復習、背誦就可以了。殊不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如何擺脫思維定勢,推陳出新,敢于放手和調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當是我以后教學常思常總結的事情。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3
《敬業與樂業》是本單元第一篇,這篇文章既是演講詞,又是議論文。作為議論文,學生以前接觸很少,對議論文文體的認識幾乎,而議論文又是本冊書甚至是初三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學好本文,對學生進一步了解并學會使用議論文體是至關重要的。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學寫演講稿,并且進行演講,而本文是本單元的開篇之作,也是演講的特點和技巧體現得很明顯的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學時,我把這作為教學目標,兼顧了議論文知識和演講詞知識的初步學習,為以后的學習做好準備。
在課堂上解決了字詞后,我引導學生從課文題目入手,思考哪些段落是關于“敬業”的,哪些段落是關于“樂業”的,哪些段落是既和“敬業”有關又與“樂業”相關,很快理順了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然后我把重點放在對議論文知識的領悟和演講特點的體會上。但是怎樣能讓學生學的有興趣呢?如果教師生搬硬套地講這些知識,就會使學生學的索然無味。如果不進行必要的知識指導,學生恐怕學完本課后對議論文文體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寥寥無幾,或許連皮毛也沒有學會。經過反復思考之后,我決定不單純來學習議論文知識,而在課文學習中逐步滲透。我把重點放在在文章2-5段的教學上,因為這一部分論證層次清楚,總分總結構,論據充足,兩種論據類型都有,論證方法靈活,常見的四種論證方法均涉及到,演講的特點也比較突出。通過這一部分的細致學習,一方面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怎樣巧妙地使用論證方法為自己闡述的論點服務,另一方面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演講的特色。在此基礎上來自學課文的其他段落。我覺得這樣,即能達到教學目標,又能鍛煉了學生的能力,還使學生有興趣。
在教學中我還指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和生活,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在第6段的學習中,我結合著課后練習向學生提問:“‘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來強化對“天地間第一等人”的理解。有的學生在舉例時只注重名人,而忽視了身邊的人,我及時提醒學生,想想我們門崗的閆師傅,起早貪黑,盡職盡責,不僅做好分內事,還盡力干好分外事,完全稱得上“天地間第一等人”。 同時我及時的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對待自己目前的“業”——學習,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到現在認真學習,慎思明辨,上課專心,認真做好作業,力爭取得最好成績,就是“敬業”。從學習中領略到讀書學習的樂趣,從刻苦努力中體會到學問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快樂,這就是“樂業”。
議論文的學習還需要在第四單元的學習中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也需要在以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不間斷的滲透,每一篇課文的學習就是很好的思想教育載體。不放松每一個課堂,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多么深刻,“主無一適便是敬”多么貼切,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啊。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4
本周結束了梁啟超先生的《敬業與樂業》一文的教學,上課之前,滿心希望與期待,希望學生能從文章中汲取一點營養,樹立正確的學習、生活以及從業觀;期待著能在課堂上與學生打成共識,能有情感上的共鳴。現實總是殘酷的,不知是文章本身的吸引力太小、趣味性不強還是我講述的不夠生動、有感染力,整篇課文學下來,除了在我給同學們講述“佝僂丈人”的故事時,大部分的男生眼睛為之一亮,再就是我給他們舉例說明“有業之必要”、“敬業”的例子時,大部分學生抬起了頭,對于作者教育后人要樹立敬業樂業的精神,要做一個有業之人的教導卻置之不理,很是郁悶、很是彷徨,難到我們的語文課真的要靠講故事才能吸引學生嗎?
“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多深刻的一句話,“主無一適便是敬”多貼切的一句話,哎!
真希望我們的學生能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題,認真對待學習,認真對待學業,認真對待人生!
從本文的教學我也看到了,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課文的說教力量是微弱的,優美的文字缺乏感染力,純語文式教學需要改變為職教特色的語文教學!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5
本學期第7周我執教了九年級上冊的《敬業與樂業》。《敬業與樂業》是梁啟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為學生所作的演講,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啟蒙教育,有很強的針對性。這篇文章,既是議論文,又是演講詞。所以教學時,我兼顧了議論文知識的復習和演講詞知識的初步學習,現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教學本文時我抓住了教學重難點,在對課文的拓展延伸設計上,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補充事實論據。此外,我將梁啟超的觀點和拿破侖的名言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展開辯論。從而調動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興趣,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提高質疑能力,也探討了理解人生的問題,加強了文章的實際教育意義,效果較好。
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的讓學生多讀,多思,多發言,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盡量的少講,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同時,結合著課文分析,給予學生寫作的指導,并通過課后練筆進行鞏固,把寫作和閱讀有機的結合起來。
一點收獲:
正確處理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系。
在這節課中,我突破“課堂為中心”。課前我讓學生搜集了大量的梁啟超的生平事跡,接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特別是當我發現學生對新時期愛崗敬業的事跡知之甚少時,在課后我布置了讓學生搜集這一方面事例的作業,補充事實論據,擴充了他們對這方面的了解,增強了他們敬業樂業、敬學樂學的意識事后證明效果很好。讓學生辯論梁啟超的觀點和拿破侖的名言,既鍛煉了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今后我會繼續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于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著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范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內容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布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為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使學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課外搜集資料,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著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并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6
20xx年10月17日上午,我們來到xx中學,聽了xx老師的《敬業與樂業》公開課。xx老師也是xx深圳名師工作室的學員,xx的課展示出她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深厚的基本功底。
她在課堂上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教學活動基本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織。《敬業與樂業》這篇課文的教學被她處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聽寫字詞,由一名學生主持,在講臺上讀出學過的詞語,其他學生寫在活頁紙上,隨后各組交換批改。這個環節鞏固了學生的字詞積累。第二個環節是理清文章結構,由各組商討后說出文章分成幾部分。這個環節可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內容。第三個環節要求各組學生從論證方法的角度提出問題,并需預先給出答案。隨后,各組之間互相拋出問題,要求對方思考并回答。這個環節引導學生掌握論證方法及其作用。整節課,見不到教師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現象,倒是學生忙得不亦樂乎,看書、思考、討論、提問、回答……學生的特寫鏡頭成為課堂上的主畫面。這簡直是對傳統課堂的宣戰,是對傳統課堂的顛覆!然而,正是這節課,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內涵演繹得淋漓盡致。
一、團結起來力量大。
小組學習模式是課堂合作學習的一種基本途徑。在xx老師的課堂上,無論是日常教學,還是公開課,她堅持把小組學習模式進行到底。我們到達教室的時候,學生方才得曉要聽課,而當時他們的課桌椅已呈現出8個小組的陣容,足見并非走個過場秀一秀而已。在課堂上,我們也留意學生的討論已成為一種習慣性動作,并且會互相提醒、指點、補充,共同歸納,取長補短,合作無間,彰顯出一個個小團隊的力量。
二、化被動為主動。
在xx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并非是一個袖手旁觀者,而是一個投身到前線的戰斗者。當他們接過徐老師的號令:從論證方法的角度提問。各組成員隨即進入思索之中,之后諸如“xx處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xx段有哪些論證方法?可以刪除掉其中一種嗎?為什么?”之類的炮彈接二連三蹦出來,并開足火力投向其他學習小組。剎時,教室炸開鍋般熱鬧起來,應戰的小組一點也不敢松懈,集中精神,見招拆招。這樣一來,學生想當個逃兵都沒機會。
三、“探子”得真知。
在古代戰場上,最快獲得最真實的信息并非是將領,而是探子。因為他是親自去探究的。xx老師把一個個學生委任為學習戰場上的“探子”,上書山,下學海,深入到知識大本營中收獲信息。縱使學生跌跌撞撞、頭破血流,她也毫不憐憫。重思考,輕答案,是她的主張。在第二環節,當學生出現四種劃分結構類型時,她并沒有直接地公布答案,而是用了一個問題來引發學生思考:“這四種分法的分歧就在于大家對引論和分論主張不同,關鍵就是‘有業’應歸在引論還是歸在分論,請大家研究一下。”從而讓學生自己找到正確分法。而在第三環節中,她更是由提問題至答問題都讓學生完成,自己僅僅偶爾點撥一下。所以,當“只要你思考,哪怕想錯了也沒關系”、“如果你們都答對了,還要我干什么?”這些話從她口中拋出來,也就不足為驚了。
四、一點小雜音。
1、xx老師是一個有主見,果斷的教師,在課堂上展現出干脆、利落的風格,如果能揉進更多的親和力,整節課或許會讓師生如沐春風,酣暢淋漓。
2、第三環節是整節課的高潮,也是整節課最大的亮點。當一個小組在回答另一個小組的問題時,如果能增強全局的把控力度,聚集其他各組的注意力到答題的主角上,則可避免他們仍沉迷在本組的問答任務上,顧此失彼。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7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強調語文個性就是強調學生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的獨立價值和獨特感受”。要做到這一點,語文教學就必須從情感體驗上做文章。語文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打造高效課堂的觀察點定為:鼓勵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我在執教《敬業與樂業》的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實踐。
1、讓學生“讀”,在讀中體驗、感悟。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讀什么。我先讓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教學中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選擇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出講演詞的味道來。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又讓學生感受到了自主合作的快樂。
2、讓學生“議”,悟出講演詞的特點。
(1)誘發學生“質疑”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例:講演詞的口語化體現在什么地方?那些語句是關注了聽眾的情感等類似的問題使學生對文章的深層次的閱讀,加深體驗;也使學生在感悟后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增加學生對議論文的理解。
(2)創設“生疑”情景,培養善于爭論的能力。爭論的基礎是不同觀點之間的交鋒,讓學生在爭論的同時引發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并可以演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一環節在實施的過程中,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說得不充分,有的學生在選擇事實論據不當,也沒有及時糾正,顯得很草率了,實屬一大遺憾!
3、讓學生“悟”,悟出人生的道理。
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他們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傾向去解什么叫有業、敬業、樂業。從而,樂于學習,干一行,愛一行。
總之,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自身的多方面真實的體驗中才能不斷積蓄,最終在積蓄的各種體驗中真正拓展、升華、飛躍。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8
在執教《敬業與樂業》一課前,我的教學設想是引導學生掌握演說詞的特色,理解議論文的有關知識以及作者的精妙構思,還有意識的增加了學生的仿句和遷移能力的訓練。主要的授課方法是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發揮,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我在授課的過程中以讀為主,采用各種誦讀的方式,為引導學生從讀中領悟文章的內涵,我在學生每一次誦讀之前都設計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相關體會與感受。
從這堂課學生的課堂反應來看,我這樣的設計模式獲得了不錯的效果,學生更透徹的把握了文體知識,情感目標也得到了實現,學生從作者的觀點聯系到了自身實際,更把視野聚焦到了當代社會的“天下第一等人”身上,仿句精彩連篇。
不足在于我在授課的過程中力求完美,所以在引導的途中面面俱到,課堂容量增加,課程結束得有些匆忙,自我感覺課堂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力爭收放自如。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還應注意語言的簡潔性與思路的清晰度。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繼續挖掘學生的潛能,將課堂留給學生,讓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揮。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9
這是一篇議論文的典范之作,其主旨鮮明、層次清晰。但是由于作者所處年代及其經歷,本篇文章中個別語句使學生很難理解。
因此,在上第一課時的時候,我采取讓學生先介紹梁啟超再加以補充并將文中較難理解的語句摘出來分析,使學生們對文章有初步理解,上課效果較好。第二課時的講授則結合議論文的結構及論證方法來一步步分析“敬業與樂業”,本想讓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掌握議論文的寫法,但是卻高估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導致學生并沒有很好的掌握所學內容,今后一定要分析好學情再授課。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10
內容繁雜,篇幅較長。由詩歌單元進入這篇演說詞的學習,學生必須調動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講解,引導過程中,需緊扣論題,論點,論據,論證方法。使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進而理解文章逐層深入論證的過程。
由于創作于進百年前,文中的某些觀念會與學生當下地認識產生較大的時代隔閡,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辟出時間,進行專題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既深化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又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職業觀,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11
我在授課的過程中以讀為主,采用各種誦讀的方式,為引導學生從讀中領悟文章的內涵,我在學生每一次誦讀之前都設計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相關體會與感受。從這堂課學生的課堂反應來看,我這樣的設計模式獲得了不錯的效果,學生更透徹的把握了文體知識,情感目標也得到了實現,學生從作者的觀點聯系到了自身實際,更把視野聚焦到了當代社會的“天下第一等人”身上,仿句精彩連篇。
不足之處:本課的難點是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和質疑問難。由于我引導的不夠到位,所以學生領悟不深刻。我在授課的過程中力求完美,所以教學過程中面面俱到,課堂容量增加,課程結束得有些匆忙,自我感覺課堂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力爭收放自如。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還應注意語言的簡潔性與思路的清晰度。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繼續挖掘學生的潛能,將課堂留給學生,讓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揮。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12
《敬業與樂業》是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選自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其第二單元的選材要求是:在感受人類精英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情感、閃光的思想的同時,體會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品味不同場合、不同背景下口語運用的技巧。如何更好地貫徹這個要求?我認為須把握三個環節感悟三個美。
一、引導朗讀 感悟結構美
《敬業與樂業》層次清晰,結構緊密,邏輯性強。感悟其美關鍵要具體引導學生做好兩點:首先,朗讀中把握語段語氣的基礎上抓語段關鍵句。例如文章首段的語氣是轉折語氣,其關鍵語句在后——“敬業與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其次,引導學生讀懂段段之間的銜接,明確每個話題的起承轉合。例如首段的關鍵語意是:“敬業與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二段的關鍵語意是:所以在演講正文以前,先要說說有業之必要。從銜接上看,兩段是典型的總分關系,而二段關鍵句又是分話題的總起句,承接的是三四段的兩個并列段,合的是五段:“我征引儒門……萬不能容赦的”這幾句,(也是一個典型的總分總關系。)轉的也是五段末句:今日所講……何種態度。這樣,在反復朗讀中不難感悟行文中“三個話題”的基本布局。
二、抓引言設疑 體會說理美
這篇演講詞語言表達通俗淺顯,但學生在閱讀作者大量引用的經典、格言,往往會淺嘗輒止。為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經典、格言的注解,還加以相應的提問。這樣來真正準確把握課文主要觀點,感悟作者的說理美。例如:文章分述的第一個話題我這樣問:作者談有業之必要,作者是怎么說的?有學生回答:作者引用孔子言、講百丈禪師故事來“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勞作”我接著說:“是的,那么業的必要性說透了嗎?”學生只理解了孔言中的兩種人就是因為沒有業而難造就,而百丈禪師的例子似乎讀不懂,我提問:百丈禪師為什么不吃飯?生回答:門生替他服務了。我說:“好,那百丈禪師是怎樣一個人?” 生回答:始終如一。我問:哪兒可見?生:“直到八十歲,日日如此”我問:始終如一,“一”指什么?生:“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至此學生豁然開朗——有業可成性格。這樣,再引導學生品味一反一正,一理一事結合起來文筆簡練,形式多樣,說理全面的亮點就水到渠成了。
三、議作者理念 悟人性美
在這點上,文章的“敬業”與“樂業”兩部分體現的尤為突出。例如在“敬業”部分的六段,我提問道:作者提及“大總統”和“拉黃包”兩個職業意在何?學生不難明白:職業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神圣,是不分高低的。在七段中我提問道:作者為什么“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么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在做的事來和他交換?”學生細讀之中也會抓出作者的理念:大家同時替社會做事,怕的是做不好對不住這一天的飯。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會把握作者的敬業態度——專心做事,不管事情大小。至于樂業部分,作者的人性美我認為主要是感悟演講中的情境——注意和聽眾現場交流。例如,“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這句是作者是對聽眾直接的心靈訴求,是作者語重心長的疏通讀者的苦樂觀。明確這一點,后文“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的期望就不言而喻了。
總之,在這三個環節的展開突破中,我認為學生較好的感受了作者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情感和閃光的思想。至于在此基礎上怎樣探討文章的語言特色?其焦點問題是:本文是一篇演講詞,語言通俗,充分體現了口語和演講的特色。試從文中舉出例子,并做說明。其具體做法形式是:學生各抒己見;老師媒體出示共同欣賞。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13
敬業與樂業》選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是一篇演講詞。是梁啟超先生于上個世紀70年代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為學生所作的演講,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啟蒙教育,有很強的針對性。這篇文章,既是議論文,又是演講詞。我們在集體備課時決定重點講議論文的知識,少講演講稿的知識點。為此先講了議論文的相關常識,然后把本文當成議論文的典范給學生將如何閱讀議論文。
我們共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接著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最后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在老師的點撥下,孩子們迅速地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指出了作者圍繞中心論點所談的幾個主要問題。可以說沒什么難度,絕大部分同學都能理解到位。
第二課時我們把重點設置為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學生在判斷論證方法時大都很精準,但是在說其作用時,尚不會運用議論文的術語,說的是五花八門、詞不達意。另外,對于敬業、樂業意義的理解上談的太少,忽略了學生精神視野的拓展。應該讓學生找出一些“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的天地間第一等人”,從而引導孩子們思索現在應該如何去做,如何對待自己的學習,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年華,是做書中所寫的兩等苦人,還是從學習中找到趣味?
這幾天我一直在想,我們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想通過一篇議論文的學習,就讓孩子們掌握住答題方法,其結果肯定是會讓人失望的。議論文的答題方法和技巧必須通過做題才能逐步掌握。可是,我們的老師卻把所謂的答題套路直接給學生,讓其背的爛熟,并在課堂上進行默寫,我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有何樂趣,這樣孩子們就會做議論文閱讀題了嗎?這樣的教學會讓孩子們敬學、樂學嗎?
我覺得,在教學中我們仍然應該盡可能的讓孩子多讀、多思、多發言,讓他們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有所感悟,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樂在其中。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篇14
《敬業與樂業》是梁啟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為學生所作的演講,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啟蒙教育,有很強的針對性,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把目光投注到了學生個體終身發展的主板上,讓我學生的自省意識,貫穿于教學始終,眼前的學生到將來的職業,因此,這不僅是一堂語言訓練課,更是一種職業道德教育的啟蒙。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要用足用活”。本課教學充分發揮課文的“例子”作用,以讀促思,以讀促寫,并且是由淺至深地寫,完全以文本為依托,循序漸進。讀、思、寫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師生同讀、同議、同講、同評、同寫,促進語文能力的遷移。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精選14篇)】相關文章:
人教版《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12-03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優秀篇」12-18
敬業與樂業教學設計12-18
《敬業與樂業》教學設計范文12-19
《敬業與樂業》人教版教學設計11-25
人教版《敬業與樂業》教學設計11-24
敬業與樂業優秀教學設計10-24
敬業與樂業教案10-24
人教版語文《敬業與樂業》教學設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