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故鄉》導學案設計
【學習目標】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
2.分析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使用說明】
1.充分預習,熟讀文本。2.熟記小說的有關知識。
【學法導引】學習本文,要通過對作品的品味、閱讀和欣賞,學習作者運用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寫法,進而體會文章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小說主題的。
通過對文章結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理念。
資料鏈接:走近作者
一管一硯一狂人,一笑一罵一大家。
雙眼洞穿千秋事,兩肩擔盡古今愁。
這個人便是魯迅。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華蓋集》等。其中,發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記》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同樣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了解背景 短篇小說《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9年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1919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與同族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帶著母親、三弟及家屬來到北京。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伙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三十,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憔悴,講述了“農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后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于小說《故鄉》之中,并以章閏水為原型,塑造了閏土這一人物形象。
自主學習
1、文體知識:
小說: 以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小說分類:按篇幅長短分為:--------、----------、---------、---------
小說三要素:---------、-----------、-------------、
人物塑造方法:--------、----------、---------、--------- ---------、---------
事故情節:--------、----------、---------、---------
環境:---------、----------
2、詞語積累
給加橫線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陰晦( ) 瓦楞( ) 胯( )下 獾( ) 秕( )谷 鵓鴣( ) ( ) 髀( ) 嗤( )笑 絮絮( ) 瑟( )索 蜷( )縮 寒噤( )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 潺潺( ) 黛( )色 愕( )然 五行( )
朗讀 ,整體感知步驟與要求:①獨立完成。②小組討論。③準備展示
1 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么?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必做題]
小說以 為線索,按 順序安排情節。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故鄉—— -------故鄉—— --------故鄉
2.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小說中的人物有:
主要人物: (主人公)
襯托人物: 線索人物:
合作探究
1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1)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
文中插敘了有關“少年閏土”的哪些些往事,你從中得出什么印象?
(2)二十年后的閏土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
(外貌、語言 動作、多我 對生活的態度)
2.楊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動作描寫等)(39自然段—52自然段)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動作
對生活的態度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
二是-----------------------------------------------------------------------------------------------------。
分別用一句概括文中幾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閏土: 的貧苦農民的典型。
②楊二嫂: 的城鎮小市民的.典型。
③“我” :是一位進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
3、這篇小說實際上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又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又說明了什么?
探究小說的主題 通過故鄉、人物二十年間的變化,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
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 的形象,通過 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 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 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重點句分析:
1、“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我"這次是"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到異地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3、如何理解“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4、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5、“遠近橫著幾個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一句中,為什么用“橫著”?用了“荒村,為什么還要用“蕭索”?把“活氣”改為“生氣”行不行?
質疑探究: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是作者本人嗎?說說你的看法。
延伸:
以“我 (同情、可憐、討厭、喜歡…… ) (閏土或楊二嫂)”為題寫一段200字的話
【九上《故鄉》導學案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版九年級上《故鄉》導學案07-31
《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導學案設計05-09
八上《臺階》導學案07-29
《景陽岡》導學案設計05-24
《江南》導學案設計07-27
《吆喝》導學案設計05-06
《口技》導學案設計05-18
《狼》導學案設計06-09
《蠟燭》導學案設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