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上冊《星星變奏曲》課文
星星變奏曲
作者:于友澤(筆名: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鑒賞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度,用詰問宣泄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并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后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著。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沖破層層云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是浪漫的,它注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太脫離現實,盡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托著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實。接著又由“誰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于詩意的萬物,還在于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么生動。
現實是嚴酷的,隨著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于惡劣的現實環境,相反,第二節重復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實境遇,一心向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借助于不斷重復的“誰不愿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著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緒。最后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涌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兩段式的詩節構成以及詩節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星星變奏曲》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并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向往使詩又近于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選自《二十世紀中國新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初三上冊《星星變奏曲》課文】相關文章:
九年級語文上冊《星星變奏曲》課文03-30
九年級上冊課文《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03-10
星星變奏曲11-21
《星星變奏曲》說課稿03-19
九年級上冊《星星變奏曲》教案03-10
九年級語文上冊《星星變奏曲》說課稿12-25
九年級語文上冊《星星變奏曲》ppt06-26
九年級上冊《星星變奏曲》教案范文03-21
九年級語文上冊《星星變奏曲》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