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要怎么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1
《出師表》是一篇傳誦千古的表文,雖編排在第六單元第四篇,又屬于自讀課文,但根據課后思考與練習要求:熟讀并背誦,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讀,加之中考題還往往會涉及到本文,可見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設計目標時,就很注重它的基礎。
這課主要目標是讀通、讀準全文;通譯全文,重點語段默寫。教學任務看似不重。但學生的文言基礎還不是很好,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還沒完全培養起來。所以我感覺本課所制定的教學目標還是恰當的,重視了學生的雙基訓練,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由于要面對中考,因此教授課文的同時,我結合中考的考點滲透符合畢業班的教學要求。基本符合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以讀為主”的要求,給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充分。除了讓那些學習好的表現,我還利用開火車的形式,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關注了中差生。
由于學生獨立譯文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因此,我繼續采取自愿結合的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去,有效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也為下一步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全班交流譯文的時候,學生譯文還是基本通順的。
我對一些重要實詞和虛詞作重點講解,可能有些詞學生沒理解,我有要求學生把重點的積累到文言積累本上,這樣一來,就有百密而無一疏了。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2
《出師表》是初中文言文中詞匯量最大,最不好背誦和翻譯的課文,僅僅生僻字就有二十六個,四字詞語有三十個左右,如何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才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呢?我反復思考后,設計為三個課時。
第一課時,自學課文字詞。第二課時,讀通課文。第三課時,翻譯課文。
課堂上只學習字詞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建立在自學為主、訓練為綱的基礎上,學生也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因為每一個環節都在調動他的學習參與度,增加他的自主學習能力,檢查他的學習狀況。
第一課時給學生整整一節課讓自學,根據注釋,畫出所有自己不會翻譯的詞語,標注出讀音。學生緊張而忙碌地學習了一節課,我來回檢查,遇到不做批注的就提醒他。這個過程中,需要告訴學生怎樣做標記,一是把重要的字詞意思寫在下面,二是要思考怎么依據詞語翻譯這句話,三是要做出醒目的筆記。檢查很重要,如果不巡回走動,初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自學習慣和默讀的自制力。
第二課時主要是訓練朗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讀準字音,是根據標注的讀音抽學生分段朗讀;第二個層次是讀準句讀,去掉所有的標點,先自己練習讀出句讀,再抽人逐段朗讀;第三個層次是找出課文中飽含深情的句子,讀出諸葛亮當時的感情,學生找句子單獨讀,談自己的感受,老師再和學生一起比賽讀。三個環節難度逐漸增加,就會引起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和挑戰自己、征服困難的愿望。特別是第二個環節讀出句讀是比較難的,每一張投影有三個段落,學生需要練習好幾分鐘才敢起來讀。第三個環節,其實是讓學生在素讀的情況下理解課文,可以訓練他們對文言文的猜讀能力和語言感受力。最后,我的示范朗讀贏得了學生的掌聲,讓他們感覺到讀好這篇文章很有意思。
第三課時翻譯課文,我在每一張幻燈片上標注了一句話“翻譯課文,語言流暢,突出重點詞匯”,要求他們先看課文,自己用三分鐘時間試著翻譯三個段落,然后合上課本,必須很流利地翻譯出課文,這個過程中,要求把重點的字詞翻譯準確,同時我把課文中重要的詞語板書出來。翻譯用了半個小時之后,為了避免學生疲倦,設計了五道選擇題,用五分鐘填完。最后是課文填充,集體背誦。作業是課外搜集寫諸葛亮的語段,給諸葛亮寫一段推薦詞。
三節課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字詞,學生始終注意力比較集中,除了糾正個別錯誤外,老師講得很少。在引導的過程中,主要給學生強調了幾點:
一.必須強化自己迅速識記重點詞匯,流利翻譯課文的能力,遇到單字要組詞,遇到難句子要根據語境推斷,遇到詞類活用要翻譯準確。
二.必須戒除資料書的白話文翻譯,告訴學生多數資料書上的翻譯并不是很準確,只有自己學會一字一句的翻譯,才能閱讀更多文言文。
三.必須降低學生的畏懼感,每一節課都告訴他們學習的任務,當學生覺得這節課僅僅是學會朗讀的時候,他們覺得文言文學起來也不難。在充分自學、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集中翻譯課文,就會讓他們有了自信心。
文言文教學,教學方式要因課文而異,我們不能依賴資料書和教學參考書,要自己獨立去感受去判斷一篇文章的教學重點,確定讓學生能夠接受的教學方案。學習的難度必須是逐漸提升,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就感,他才有信心去戰勝更大的困難。
我的教學反思是:一定要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放在第一位,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而非教師;讓學生做的一切事情,自己要先去嘗試;如果要讓課文這把鑰匙開更多的鎖,那就先教會他自學;保持獨立的思考,堅持更多的嘗試,講臺上的青春期才會持久。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3
這堂課,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言“仿真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心態,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學,促使我對現在關于文言教學的兩個熱門論題繼續進行著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采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復誦讀,才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說,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說,“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并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于識字教學的問題,小學初年級采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采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脫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盡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言教學的較高層次了吧。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4
本篇文言文,雖然比較長,但并不是很難懂,所以在講解課文時,我讓 學生多讀本課,通過學生自由讀,匯報讀,齊讀等方法讓學生基本了解 課文內容,在掌握了奏表的三條基本建議以及作者追憶往事,表達興復 漢室決心后,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讓學生以小級為單位結合注 節和工具書弄清文言詞語含義,翻譯課文,疏通課文內容。
在掌握課文內容基礎之上,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文章從哪些發方 可以看出作者要報答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強烈的思想感情,深入理 解作品思想感情。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同學們經過幾分鐘的共同討論 后,紛紛發言。有的說:作者在提建議時,總是誠宜……不宜……,表現 了作者對后主劉禪具體的、細心的教導。有的說:在提出親賢遠佞這條 建議時,依次告訴后主要在內政上和軍事上要親近哪些人,信任哪些人 ,可見他的憂慮之深。有的說:本文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雖沒有華 麗的辭藻,卻在最質樸的語言中傳達出“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實感等 等。
通過本文的講解,不僅掌握了一些文言詞匯,而且讓我們了解了作者 的耿耿忠心。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5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把好四個關,即“ 讀”“ 譯”“ 賞”“ 用” ,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鑒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本課教學設計運用“ 斷句朗讀” 和“ 口譯朗讀” 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 教師譯,學生聽” ,“ 盲目讀,收效微” 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為學生所接受。“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是教材學習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學習鑒賞的范例。
設計中,注意處理學法指導與教材的關系,力圖突破傳統的唯教材論、唯知識論,重在學法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法嘗試中獲得。最后的作文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寫作材料,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克服傳統教學讀寫分離的弊端。另外讓學生們根據課內課外對諸葛亮的認識和了解,結合自己的人生觀,對這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其實也就是培養學生們具有“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
教學過程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鑒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后在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掌握。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6
《出師表》是人教版就年級上冊第24課課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感情 真摯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釋比較多,多數學生都能結合注釋讀懂課文, 所以學習這篇課文時我采用“先學后教”的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先讀課 文,基本讀熟后再讀注釋,然后抽學生翻譯課文——每人翻譯一段。第 二課時讓學生先做練習題,然后練習背課文,通過20分鐘的背誦練習,基本能集體背過,我認為我這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教學設計的“聽 說讀寫全面發展相互促進的原則和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相結合的原則”, 教學效果是理想的。
在第二課時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練習題:
①諸葛亮在這篇文章中表現 出了怎樣的人格魅力?
②諸葛亮的那些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學生 通過對這兩個題目的探討,可以提高思想修養的認識,從而體現教學設 計的“文道統一”的原則。
這兩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 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盡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 ,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才是文言教學的最佳 效果。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7
在這次“踐行新課標,研磨示范課”活動中,我和同學們共同學習的是新課標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出師表》的復習課。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出師表》是必背篇目之一,同時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新課標也要求必須注重文言詞語的積累,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由于是復習課,根據新課標和中考的實際,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背誦默寫課文。
3、積累重點實詞及虛詞的用法。
4、會譯課文。
5、領會諸葛亮提出的三項建議的意義,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6、領悟文言文學習方法,學以致用。
在學習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與學生平等對話,做平等中的首席,異步備課,異步授課,扎實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實際授課中,我在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首先,默寫課文這一環節中,我注意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強調書寫工整美觀,坐姿正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以人為本。
第二、針對學生反饋實際及時矯正強化,力求做到以學定教。
第三、落實重點實詞虛詞的理解掌握,培養學生善于積累的習慣。
第四、釋義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的三條建議和體現先帝知遇之恩的三件事,領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第五、在拓展延伸這一環節中,通過資料積累和比較閱讀,既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又進一步感受了人物的精神品質,陶冶了情操,堅定了向諸葛亮學習的信念。尤其是拓展三題的設計,對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具有較好的效果,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總之,以上的設計既緊扣中考重點,又凸顯了新課標理念,整體感知、部分研讀、精讀品析、拓展延伸,真正達到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務實高效。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自己的設計也并非盡善盡美。缺點失誤在所難免。由于長期從事畢業班教學,總擺脫不了受中考的影響,教師說得多,學生悟的少。今后的教學中,不僅要關注知識的掌握,更要關注能力的培養,放手學生自學自悟。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8
《出師表》是人教版就年級上冊第24課課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感情真摯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釋比較多,多數學生都能結合注釋讀懂課文,所以學習這篇課文時我采用“先學后教”的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先讀課文,基本讀熟后再讀注釋,然后抽學生翻譯課文——每人翻譯一段。第二課時讓學生先做練習題,然后練習背課文,通過20分鐘的背誦練習,基本能集體背過,我認為我這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教學設計的“聽說讀寫全面發展相互促進的原則和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效果是理想的。
在第二課時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練習題:
①諸葛亮在這篇文章中表現出了怎樣的人格魅力?
②諸葛亮的那些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學生通過對這兩個題目的探討,可以提高思想修養的認識,從而體現教學設計的“文道統一”的原則。
這兩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盡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才是文言教學的最佳效果。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9
一、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二、在綜合學習的過程中,應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個性的閱讀。讓學生在多種見解中產生思想的碰撞,迸發智慧的火花。這樣在解讀中就會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場面。師生都能從此環節中收獲意外的驚喜。
三、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10
《出師表》出自于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是諸葛亮決定出師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后主劉禪的一篇奏表。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后主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要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為了更深入理解諸葛亮要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強烈思想感情,幫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諸葛亮這個人物,以及先帝和劉備之間的故事。尤其把劉備臨終托孤作為重點進行了講解,把托孤情景進行了再現。
原文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意思就是說,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我這個兒子是不中用的,請先生自行其是。諸葛亮淚流面,哭著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意思就是說,臣一定盡到一個顧命大臣責任。
有了這些,學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就更到位了。
文史不分家,知人論世,語文教學中,適當補充背景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11
《出師表》是一篇上書言事的應用文,也是實用性很強的議論文。其中關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闡述,對后世很有借鑒意義。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卻又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應用文迥異,作者以懇切的言辭,表達了真摯厚重的感情。多數學生是喜歡這篇課文的。除文中少數語句必須由教師解釋外,絕大部分語句可以讓學生對照注解,通過討論相互啟發,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內容上的重點到底是什么,學生往往把握不住;對于諸葛亮是怎樣突出他的論述重點的,學生更難以體會得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課文的重點、難點化成若干足以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并把這些問題按合理的順序編排,進而把學生的閱讀思考活動導向深人。
比如,我在上這篇課文前首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呈遞的公文的一種名稱。常見有疏表奏章幾種。本文為何用“表”這種形式?“表”具有什么特點?課前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通過上網或閱讀歷史書籍查找有關資料回答問題。以下是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歸納整理出的答案:
表主要是用來陳情的。本篇是諸葛亮要出師北定中原前上給后主的表章,但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卻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點是如下:
1、內容上沒有陳述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點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為了完成先帝統一天下的未竟之業,又是為了扭轉危急處境。全文有理有據、合情合理。
2、表達方式運用議論、記敘,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細致的說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勸戒劉禪說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飽含著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誠摯之情。
全文上完后,我又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出師表》中很多語句現在已經成了成語,如:三顧茅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計日而待、危急存亡、親賢遠佞等。哪些語句你最喜歡,試舉兩例,談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同學們在完成作業時,既對課文做了復習,又訓練了議論短文的寫作。
《出師表》一文的特點是在議論、敘事中包含著對蜀漢忠貞無二的深情。因此,理解語言的得體、含蓄,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學習此文的重點。在教授此課時,我抓住了這一重點,并圍繞重點計了幾組思考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12
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本課時內容是在前幾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的,前提是熟悉課文。研讀與賞析的過程是按照段落層次展開的,從局部到整體,從思想內容到寫作特色。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高閱讀分析的能力。最后將課文內容拓展延伸到課外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和書面表的能力。就《出師表》一文的研讀與賞析這一課時而言,我覺得有以下成功經驗:
1.調動經驗,縮小距離。
文言文、現代文一脈相承,許多語詞、語用、語義是相通相連的,學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詳的成語、名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這些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經驗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調動,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感就會大大消除。以《出師表》為例,有關三國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民間故事,說說影視戲劇中的人物形象,談談對人物的看法,促使這些經驗介入教學過程,遠比照搬教參講深講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學生在把握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個建議等方面也會簡單快捷得多。
2.調動情感,關注體驗。
語文學習是以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熏陶為主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每每發現學生與文言文文本之間缺乏對話,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得不到重視和尊重,屬于學生自己的、自由的體驗被冷漠無趣的所謂講解翻譯所代替,學生學習的詩文似乎是與己無關的,與趣味、精美無關的一堆符號。因此,調動經驗之后,還須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予以充分關注。所以讓學生以自己的感知為基礎,以吟誦品味為情感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心靈溝通”。在本課時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假如你是劉禪,看了諸葛叔叔的《出師表》以后,會有怎樣的心情和感受?學生暢所欲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3.提高能力,激活課堂。
在實踐中我發現,課前應放手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途徑充分占有相關資料,之后須有一個交流經驗的反思過程,有一個整合資料的合作過程。課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應有一個領會的過程,有一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經歷“自由地言說”、自主地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本課時的課后作業是讓學生搜集有關諸葛亮的資料,評判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并寫一篇小作文,題目為《我看諸葛亮》。學生的作品雖然很多是從小說中找的資料,但說的有理有據。
不足之處須改進。比如,沒有穿插太多的歷史材料加以補充等等。今后,凡與歷史有關的文言文,盡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紹,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有聲有色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相關內容并進行研究性學習,把研究性學習成果匯編成冊。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13
初中的文言文教學,看似教給了學生許多文言文知識,對學生來說,一提到學古文,從心里就有一種害怕的情緒。雖然在新課程背景下,淡化了古文的翻譯。無論是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是在各類考試中,已不十分重視文言文的翻譯。但是,試想一想,如果學生連課文的基本語句的意思都搞不清楚,何談他們對文章的分析、理解?我上本課時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學習,有效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1、組織同學在組內兩人一組,大聲對譯課文,互相質疑,有效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閱讀做了充分準備。
2、全班交流。
在分組討論疏通文意后,指名學生翻譯。此時舉手的都是好學生,在他們釋義的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哪些句子字詞學生已掌握;哪些句子字詞學生還存在這困難,因為某些問題,對好學生都已成為困難,那么這些問題更會成為差學生的困難。可在疏通文意后,教師再重點解決這些問題,通過這個方法,教師就為學生解決了疑難問題,化解了難題。
3、解決重點字詞,強化掌握重點知識
在指名疏通文意后,教師指名解釋黑板上板書的本課要重點掌握的實詞、虛詞的意義,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有能反映出本課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在這一環節,教師應重點關注那些中差學生,讓他們多發言,回答正確的,多鼓勵、表揚,以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回答不正確的地方,教師應及時指正,引起學生的重視,最終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4、重視歸納,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積累了文言知識。
在古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詞多義和多詞一義的現象。如果不及時指導學生歸納,就會變成千頭萬緒,學到任何時候,學生都會有知識零散的感覺,不會形成系統,更不利于遷移能力的形成。針對這一現象,教給學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歸納法。
針對初中學生學習興趣不能持久的實際,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維持其學習興趣。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識的門徑,拿到了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會主動地去學習,從而養成習慣。養成了學習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出師表教學反思10-12
《出師表》語文教學反思05-13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的教學反思02-06
出師表語文教學反思11-10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08
《出師表》教學反思03-20
語文上冊《觀潮》教學反思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