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及反思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及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及反思 1
一、設計說明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系,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后“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鑒于此,筆者以“文言融生”為教學理念指導,試圖將“因言釋文”和“因文悟言”相結合,嘗試另辟一條文言文教學之蹊徑。下面設計則擬從這一角度作如是探討。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寫景言情時關鍵詞語(重點文言詞語)的作用及影響。(“因言釋文”)
2.在了解蘭亭宴會的基礎上,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因文悟言”)
3.了解本文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行文筆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素有“書圣”美譽的王羲之不僅擅長書法,也長詩文。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出示臨摹圖),只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臨摹本,據說其真跡已隨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傳。但是,作為散文佳作的《蘭亭集序》卻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真可謂是“文質雙絕”。下面,我們就來一同欣賞這篇文章。
二、審讀課題
提問:《蘭亭集序》這一標題如何斷句?(或問:這是一種什么文體?在文中哪幾句話能看出來?)
明確:“蘭亭/集序”還是“蘭亭集/序”? A.會于會集山陰之蘭亭。B.后之覽者,亦。C.故列敘時人。
(掌握“序”這種文體:書序與贈序區分;為下文“蘭亭集會”展開墊本)
三、朗讀文章,研習文本
1.朗讀課文,提問:既然《蘭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與通常序文有不同之處嗎?
明確:作為書序,除了具備一般書序介紹寫作緣由、成書過程和本書意義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的?(或者問:作者的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明確:這篇作品的情感變化流程是一個由“樂---痛---悲”的過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來建構的。
接下來具體研讀作者是怎樣表達三種不同情感的。默讀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
1.提問: 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盛況,這是一個怎樣的集會?何以見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確:良辰—美景--佳處—樂事:“信可樂也”。師生共同研習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即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結合“癸丑”,簡介古代干支紀年及相關知識。
佳處:“會嵇山陰”即浙江詔興,蘭亭在詔興蘭諸山,當年勾踐曾經在那種過蘭花所以就以此為名為蘭亭。
樂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類似于云南傣族的潑水節。這種祭禮要挑個黃道吉日,古人規定三月上旬的“巳”為修禊日。但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問:春天在古代分幾個階段?明確:孟--仲--暮)。
人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重點落實“咸”字。
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解釋詞語并板書)
重點落實研習“修竹”、“清流”。
明確: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2.賞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我國古代有流觴而飲、吟詩歌賦之雅俗,因此,賢士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賢士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同時教師補充“濫觴”一詞:江河發源處水淺,僅能浮起酒杯。后來比喻事物的起源、開始。
3.出示"流觴曲水"圖片: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做一段宴會場景描寫,然后與原文兩相比較,從中理解一些文言詞語的文化意味。
明確: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回到蘭亭集會上,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匯集此地。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風才算得是惠風,和風。)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要求學生翻譯此句,并能分析“俯”“仰”所指,同時體會這兩個駢散結合的句子)
總結:有人說,自然是心靈的風景。的確,自然是人心靈的外化,詩人和藝術家筆下的“風景”,往往不是純粹的客觀外在物,而是貫注了詩人和藝術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觀交融的產物。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都特別強調天人和一,天人感應,相互交流與相互共鳴。自然的存在與人類息息相關,它體現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二)第二段
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會描寫是如此歡快自在、酣暢淋漓。為何這一段卻讓我們咀嚼到痛感呢?
1.提問:接下來一段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
明確:“痛”——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
其一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
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2.提問: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譬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賞析:王羲之所處時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3.重點研習以下語句,深度明確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來滿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卻如此短暫且欲望無止盡,而更多時候是“心想而事不成”,這樣“人生的矛盾”又是綿綿無盡的。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么?----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三)第三段
前面兩段分別講到了“樂”“痛”,那么接下來作者的感情會有怎樣的延伸轉變呢?(請一學生朗誦,師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間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確:首先,作者陳述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的深入書寫,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隨后作者發出“后之視”的感嘆。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總結全文。
2.提問:很多人都說這段以“悲”為感情基調,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點研習以下幾句:
“每覽”一句:每看到古人對死生發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樣感觸相合,我就為此悲傷感嘆,也說不出是什么原因。
“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樣相合。“契”是古人借貸的一種憑證,從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了然。(寫出甲骨文 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兩半合起來就是憑驗)
“一死生”和“齊彭殤”一句:這里“一”“齊”是同義詞,都是“把什么看作一樣”的意思。“一 ”和“齊”都是莊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歲懂得養生之道,所以把他當作長壽的代名詞)。
“后之”一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教師總結:錢鐘書曾說:“目光放遠,萬事且悲。”魏晉時代,由于社會 黑暗,現實殘酷,人們便轉向了內心世界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魏晉時代人們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調”、“宇宙意識”的哲學思想,都是從其超脫的境界里萌芽而來。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沒有必然導向消極悲觀,反而起更強烈的創造沖動,以扎實的現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空無”。就這一段而言,可以說,雖然王羲之在盡述古人、今人和后人之后,慨嘆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嘆,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三、課文總結
“在山陰道上走,如在畫中游”。讀罷《蘭亭集序》,那掩映其間的森森林木,那穿插云霄的處處綠竹,還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戲的鵝群,也許會在某一天“復活”在你的頭腦中,激活起你對那個時代文化的深沉遐思。也難怪有人這么說:欣賞《蘭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賞其書法作品一樣:夏飲甘泉,神清氣爽;秋日登高,天晴氣朗;嚴冬圍爐,溫暖如春。
教學反思:
1、對于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這種教學方法并不是不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還很愛聽老師“侃”,但這種做法卻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后,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舍本逐末”的尷尬。
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設計為“文言文三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出情感,三讀,讀出見解。《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
在對文言知識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中,著重講解一詞多義,并結合以前學過的文言文語句分析字詞含義,做到溫故知新。整篇文章語言清新,句式整齊,不適合文言文常規翻譯方法——字字落實,所以我采用的是譯文整體感知,重點字詞、語句強化的方法。
2、文言文教學,既要有“言”,也要有“文”,本板塊“文”的色彩更重,因此,在《蘭亭集序》的教學中,我在讓學生充分預習并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加強誦讀教學,重點帶領學生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讓文中包含的思想境界深深感染學生,節本篇課文掌握一些書法知識,王羲之的一些軼事,以及在《蘭亭集序》中作者流露的生死觀,我認為這應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應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探討人生觀,生命的價值。
3、文言文的教學容易走老路,老師一言堂,學生只是機械的記,為了配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可前下發了預習材料,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字音、詞語譯文等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要相信他們的能力。同時豐富學生的知識面,給學生一些平時他們不了解有時他們比較感興趣的事例,開拓他們的視野!但是在教學設計中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設想的很好,學生的能力能不能到達這個高度,客容量比較大,兩課時完成有點匆忙。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及反思 2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蘭亭集序》的歷史背景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詞句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學習如何鑒賞古代散文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個人價值。
2.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背誦《蘭亭集序》,把握文章主旨。
難點:深入分析文中所體現的人生哲理和社會意義。
3. 教學準備
準備《蘭亭集序》原文及相關注釋資料。
收集關于王羲之生平事跡以及創作背景的信息。
制作PPT或使用多媒體手段輔助講解。
4.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通過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引入話題,簡要介紹王羲之及《蘭亭集序》的重要性。
講授新知
分段落解讀文本內容,注重解釋難懂詞匯和句子結構。
結合歷史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引導學生討論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嘗試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
鞏固練習
組織小組活動,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加深印象。
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回答,檢驗他們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小結拓展
總結本節課主要內容,強調學習重點。
鼓勵學生課外查找更多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資料,拓寬視野。
5. 教學反思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以下幾點挑戰:
學生對于古文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礙,需要耐心指導并提供足夠的背景信息支持。
如何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文章的魅力也是一個難點。
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還要注意保持課堂紀律,確保每位同學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針對上述問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改進:
增加互動環節,比如采用問答形式增加課堂參與度。
創設情境,利用故事講述的方式讓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根據學生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力求達到最佳效果。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07-28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通用15篇)07-28
《蘭亭集序》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07-10
《蘭亭集序》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2篇)07-08
《孔乙己》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6-25
《印度》教學設計及反思03-17
欣賞與設計教學反思10-22
文言文《蘭亭集序》教學反思(通用10篇)11-16
《琥珀》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最新10-14
《亡羊補牢》教學設計(帶教學反思)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