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上冊《短新聞兩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
2、培養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學習,把握新聞中的新聞事實、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觀評價三方面的內容。
4、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5、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
【教學課時】
擬定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授《別了,“不列顛尼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香港回歸的影音資料,大約5分鐘。
二、研討過程
1、大家談觀看影音資料的感受──激動、感慨。
2、討論前明確:
學生對“新聞”一詞自己提出問題:
⑴ 什么是新聞。
⑵ 新聞的特點。
⑶ 新聞的結構。
3、從結構出發完成新聞稿的標題和導語──小組討論成稿,基本掌握新聞的知識。
4、大家交流新聞稿。
5、對于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不僅僅是華夏兒女關心,世界各大媒體齊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傳媒,8423人登記對交接儀式進行采訪,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不辱使命,不負眾望,高人一籌,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正是這篇《別了,“不列顛尼亞”》。
6、出示思考問題:
⑴ 這則新聞為什么會獲此榮譽?
⑵ 我們學習新聞的意義何在?
⑶ 我們學習這則新聞的意義何在?
分組討論問題。
各組交流,達成共識:
⑴ 共識:形式好、標題好、主體好、內容好,分析新聞事實和背景資料的結合(通過分析自然地明確新聞本身的內容)。
⑵ 共識: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時代,新聞媒體已經成了我們看世界的窗口,我們應該學會利用這個途徑,提取重要信息,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心國內外大事。
⑶ 共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歸為我們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為澳門回歸提供了好的借鑒──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收回香港,我們國力增強了,華夏子孫盼望祖國的大統一,希望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家門,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學子,應該把握現在的`大好時光好好學習,為祖國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結束語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雪白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