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上冊《荊軻刺秦王》一詞多義歸納
《荊軻刺秦王》全文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反抗暴秦、勇于犧牲的精神。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高一上冊《荊軻刺秦王》一詞多義歸納,歡迎大家閱讀!
一詞多義
【還】
1、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動詞,回來)──《荊軻刺秦王》
2、秦王還柱而走(動詞,通“環”,繞)──《荊軻刺秦王》
3、居十白,扁鵲望桓挨還走(動詞,通“旋”,掉轉身)──《扁鵲見蔡桓公》
4、計日以還(動詞,歸還)──《黃生借書說》
5、一尊還酹江月(副詞,還是,hái)──《念奴嬌。赤壁懷古》
6、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副詞,通“旋”,早脫,立即,xuán)──《周亞夫軍細柳營》
【振】
1、誠振怖大王之威(動詞,通“震”,懼怕)──《荊軻刺秦王》
2、振長策而御宇內(動詞,揮動)──《過秦論》
3、大命將泛,莫之振救(通“賑”,賑濟)
4、遷我如振振落葉(動詞,振動)
5、振奮作聲(動詞,振作)
6、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動詞,通“震”,震動)──《過秦論》
【奉】
1、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雙手捧著)──《荊軻刺秦王》
2、軻既取圖奉之(獻上)──《荊軻刺秦王》
【兵】
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詞)──《荊軻刺秦王》
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詞)──《荊軻刺秦王》
3、秦兵旦暮渡易水(軍隊,名詞)──《荊軻刺秦王》
4、今彗星長竟天,天下兵當大起(名詞,戰爭、戰役)
5、猶厭言兵(名詞,戰爭)──《揚州慢》
【窮】
1、圖窮而匕首見(窮盡,動詞)──《荊軻刺秦王》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困厄,走投無路,動詞)──《荊軻刺秦王》
【陳】
1、諸郎中持兵,皆陳殿下(陳列,動詞)──《荊軻刺秦王》
2、恐懼不敢自陳(陳述,動詞)──《荊軻刺秦王》
【私】
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事)──《荊軻刺秦王》
2、乃遂私見樊矜期(私自,)──《荊軻刺秦王》
【顧】
1、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動詞,回頭看)──《荊軻刺秦王》
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副詞,表轉折,不過,只是)──《荊軻刺秦王》
3、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動詞,探望、拜訪)──《出師表》
4、顧戀慈母(動詞,思念)
5、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詞,反而,卻)──《為學》
【親】
1、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動詞,親近,接近)──《荊軻刺秦王》
2、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名詞,父母)──《廉頗藺相如列傳》
3、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副詞,親自)
4、愛臣太親,必危其身(形容詞,親密,親近)
【深】
1、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形容詞,刻毒)──《荊軻刺秦王》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形容詞,深刻)──《游褒禪山記》
3、夜深忽夢少年事(形容詞,(時間)久)
4、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詞,深度。一說,形容詞)──《贈汪倫》
5、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深失所望(副詞,很,十分)
【教】
1、乃今得聞教(名詞,指教,jiào)
2、曲罷曾教善才服(動詞,使,讓,jiāo)──《琵琶行》
3、乃修教三年,執十戚舞(名詞,教化,jiào)
4、十三教汝織(動詞,傳授知識技能,jiāo)──《孔雀東南飛》
【解】
1、可里解燕國之患(動詞,解除,解救)──《荊軻刺秦王》
2、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動詞,此用本義,用刀剖開動物肢體)──《庖丁解牛》
3、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動詞,分開)
4、土崩瓦解(動詞,分裂,渙散)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解答)──《師說》
6、解元(鄉試中第一名為“解元”,jiè)
【資】
1、持千金之資幣物(名詞,資財、錢物)──《荊軻刺秦王》
2、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名詞,資本,依據)
3、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動詞,資助)
4、唯是脯資餼牽竭矣
【圖】
1、乃駭而圖之(動詞,圖謀,籌劃)
2、圖窮匕首見(名詞,地圖)──《荊軻刺秦王》
3、不圖子自歸(動詞,想,反復考慮)
【室】
1、拔劍,劍長,操其室(名詞,劍鞘)──《荊軻刺秦王》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詞,居所)──《陋室銘》
3、今其室十無一焉(名詞,家)──《捕蛇者說》
【被】
1、秦王復擊軻,被八創(動詞,遭受)──《荊軻刺秦王》
2、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詞,表被動)──《五人墓碑記》
3、被明月兮佩寶璐(動詞,通“披”,戴)──《離騷》
【請】
1、乃請荊卿曰(動詞,請求)──《荊軻刺秦王》
2、請辭決矣(動詞,請允許我)──《荊軻刺秦王》
3、乃置酒請之(動詞,邀請)
4、其造請諸公,不避寒暑(動詞,謁見,拜見)
【次】
1、以次進(名詞,次序)──《荊軻刺秦王》
2、之次所旁叢祠中(動詞,駐扎)──《陳涉世家》
3、凡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名詞,在排列上次一等)
【信】
1、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名詞,憑據,信物)──《荊軻刺秦王》
2、聽其言而信其行(動詞,相信)──《論語》
3、言必信,行必果(動詞,講信用)──《論語》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詞,(言語)真實)
今以蔣氏觀之,猶信(確實,真實)──《捕蛇者說》
5、信可樂也(副詞,實在,的確)
6、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語(名詞,信使)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使者,信托之人)
7、低眉信手續續彈(副詞,隨意、隨便)──《琵琶行》
8、欲信大義于天下(動詞,通“伸”,伸張)
9、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誠懇,不欺騙)──《曹劌論戰》
10、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誠信)──《屈原列傳》
【遇】
1、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動詞,對待)──《荊軻刺秦王》
2、度道里會遇之禮畢(動詞,相遇,相會)──《廉頗藺相如列傳》
3、子路從而后,遇丈人(動詞,遇到)──《論語》
4、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詞,機遇)
5、不如因善遇之(對待,)──《鴻門宴》
【辭】
1、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動詞,辭別,告辭)──《荊軻刺秦王》
今者出,未辭也(告辭,動詞)──《鴻門宴》
2、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動詞,推辭)──《燭之武退秦師》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動詞,推辭)──《鴻門宴》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動詞,推辭)──《鴻門宴》
3、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動詞,計較,講究)──《鴻門宴》
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動詞,擅長)──《屈原列傳》
5、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名詞,文辭,指文學)──《屈原列傳》
【遺】
1、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動詞,贈送)──《荊軻刺秦王》
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放棄,動詞)──《師說》
3、至唐李勃始訪其遺蹤(動詞,遺留)──《石鐘山記》
4、使人遺趙王書(動詞,送給)──《廉頗藺相如列傳》
【引】
1、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動詞,舉起)──《荊軻刺秦王》
2、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動詞,指身子向上起)──《荊軻刺秦王》
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動詞,牽,拉)──《廉頗藺相如列傳》
4、引趙使者藺相如(動詞,延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5、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動詞,引導,率領)──《赤壁之戰》
6、李憑箜篌引(名詞,樂府詩體的一種)──《李憑箜篌引》
【卒】
1、繕甲兵,具卒乘(名詞,士卒,士兵)
2、魯肅聞劉表卒(動詞,死)──《赤壁之戰》
3、卒成帝業(動詞,終于)──《出師表》
4、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倉猝)──《荊軻刺秦王》
【就】
1、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登上,動詞)──《荊軻刺秦王》
2、軻自知事不就(動詞,成功)──《荊軻刺秦王》
【豈】
1、將軍豈有意乎(副詞,是否,是不是)──《荊軻刺秦王》
2、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副詞,表示訪問語氣,難道)──《荊軻刺秦王》
3、豈可得哉(疑問代詞,怎么)──《荊軻刺秦王》
【以】
1、何以言之(介詞,憑借)──《荊軻刺秦王》
2、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介詞,用)──《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刀試人(介詞,用)──《荊軻刺秦王》
3、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連詞,表目的,用來……的)──《荊軻刺秦王》
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連詞,表目的,來)──《荊軻刺秦王》
4、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介詞,因為)──《荊軻刺秦王》
5、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荊軻刺秦王》
6、皆白衣冠以送之(連詞,而)──《荊軻刺秦王》
7、以次進(介詞,按照)──《荊軻刺秦王》
8、以故荊軻逐秦王(連詞,因此)──《荊軻刺秦王》
【乃】
1、家祭無忘告乃翁(代詞,你,你的)──《示兒》
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判斷動詞,是)──《游褒禪山記》
乃欲以生劫之(判斷動詞,是)──《荊軻刺秦王》
3、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副詞,于是,就)──《荊軻刺秦王》
4、乃今得聞教(副詞,卻,竟然)──《荊軻刺秦王》
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詞,只,僅僅)──《荊軻刺秦王》
【之】
1、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代詞,您)──《荊軻刺秦王》
2、秦王購之金千斤(代詞,指樊將軍的首級)──《荊軻刺秦王》
3、為之奈何(代詞,這件事)──《荊軻刺秦王》
4、愿得將軍之手記以獻秦(結構助詞,的)──《荊軻刺秦王》
5、頃之未發(用在時間副詞后面,湊足音節,不譯)──《荊軻刺秦王》
6、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荊軻刺秦王》
原文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尸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乃為裝遣荊軻。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陣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譯文
秦國的將軍王翦攻破趙國,俘虜趙王,大部分占領了趙國的國土,進軍向北侵占土地,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
燕國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請求荊軻說:“秦軍馬上就要渡過易水,那么雖然我想長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夠做得到呢?”荊軻說:“不用太子說,我也要請求行動。假如空手而去,沒有什么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的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懸賞來購取他的頭顱。果真能夠得到樊將軍的首級及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高興地召見我,我就有辦法來報答太子了。”太子說:“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處境困窘而來歸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個人的私仇而傷害長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慮對策吧!”
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會見樊於期,說:“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刻毒透頂了。父親、母親和同族的人都被殺死或沒收入官為奴。現在聽說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懸賞來購買將軍的首級,您將怎么辦?”樊將軍仰天長嘆,淚流滿面地說:“我每當想起這一點,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辦法罷了。”荊軻說:“現在有一個建議,可以用來解除燕國的憂患,報將軍的深仇大恨,怎么樣?”樊於期于是上前問道:“怎么辦?”荊軻說:“希望得到樊將軍的首級來獻給秦國,秦王一定高興而又友好地接見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這樣,將軍的仇報了,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將軍是否有這個心意呢?”樊於期脫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說:“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齒、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殺。
太子聽說了這件事,趕著馬車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體上大哭,非常悲傷。事已至此,沒有辦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級,用匣子裝好它。
于是太子預先尋求世上鋒利的匕首,得到趙國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買到,叫工匠在淬火時把毒藥浸到匕首上。用人來做實驗,血沾濕衣褸,沒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燕國有個勇士秦武陽,十二歲的時候就殺過人,人們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陽做助手。
荊軻等待著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那個人住得很遠,沒有來,因而停下等候他。
過了一陣還沒動身,太子嫌荊軻走晚了,懷疑他有改變初衷和后悔的念頭,就又請求他說:“太陽已經完全落下去了,您難道沒有動身的意思嗎?請允許我先遣發秦武陽!”荊軻發怒,呵斥太子說:“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那是沒有用的小子!現在光拿著一把匕首進入不可意料的強秦國,我之所以停留下來,是因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現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請允許我告別吧!”于是出發了。
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給他送行。到易水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高漸離敲著筑,荊軻和著節拍唱歌,發出變徵的聲音,眾賓客都流著眼淚小聲地哭。荊軻又上前作歌唱道:“風聲蕭蕭悲鳴啊易水徹骨寒冷,壯士這一離去啊就永遠不再回還!”又發出悲壯激昂的羽聲。眾賓客都睜大了眼睛,頭發都向上豎起頂住了帽子。于是荊軻就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
到達秦國后,拿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優厚地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進言,說:“燕王確實非常懼怕大王的威勢,不敢出兵來抗拒,愿意全國上下都做秦國的臣民,排在諸侯的行列里(意為:燕國愿意同別的諸侯一起尊秦王為天子)像秦國的郡縣那樣貢納賦稅,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廟。他們誠惶誠恐,不敢自己來陳述,恭謹地砍下樊於期的頭顱和獻上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禮送出來,派使者來稟告大王。一切聽憑大王吩咐。”
秦王聽了蒙嘉的話,非常高興。于是穿了上朝的禮服,安排下隆重的九賓大禮儀式,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
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武陽捧著地圖匣子,按次序進宮,到達殿前的臺階下,秦武陽臉色都變了,十分害怕,秦國的群臣對此感到奇怪。荊軻回過頭來對秦武陽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北方蠻夷地區的粗鄙人,沒有拜見過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諒他些,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對荊軻說:“起來,取來武陽所拿的地圖!”
荊軻拿了地圖捧送給秦王,打開地圖,地圖全部打開,匕首就露了出來。于是荊軻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著匕首刺秦王。還沒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驚駭,自己伸直身子站起來,掙斷了袖子。秦王拔劍,劍太長,就握住劍鞘。當時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劍插得很緊,所以不能立即拔出來。
荊軻追逐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秦國的君臣都驚呆了,事情突然發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態。并且按照秦國的法律,臣子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帶一點兵器;那些宮廷侍衛握著武器,都排列在宮殿的臺階下面,沒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當危急的時候,來不及召喚階下的侍衛,所以荊軻追逐秦王,大家倉猝間驚惶失措,沒有武器用來擊殺荊軻,僅僅用空手一起同荊軻搏斗。
這時,秦王的隨從醫官夏無且(jū)用他手里捧著的藥袋投擊荊軻。秦王還正在繞著柱子跑,倉猝間驚惶失措,不知道怎么辦。侍臣們就說:“大王背著劍!大王背著劍!”秦王于是拔出劍用來攻擊荊軻,砍斷了荊軻的左大腿。荊軻倒下了,就舉起他的匕首投擊秦王,沒有擊中,擊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擊荊軻,荊軻被砍傷了八處。
荊軻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著柱子笑著,像撮箕一樣地張開兩腿坐在地上,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斬殺荊軻。事后,秦王還頭昏眼花了好長一段時間。
【作者簡介】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于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后。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賞析:
燕太子丹是戰國后期燕王喜的兒子,幼時在趙國作人質。當時贏政也在趙,二人交情頗厚。以后贏政回國立為秦王,燕丹又質于秦,而秦王政卻不念昔日的情誼,對燕丹并不禮遇,丹因此怨恨。公元前232年,太子丹從秦國逃回。這件事的本身已形成了燕、秦兩國之間的裂痕。
當時秦國的力量急遽擴張,秦統一全國的趨勢已定:韓已被消滅,楚、魏、趙也名存實亡,燕、齊亦危在旦夕。太子丹出于個人。被辱之怨”和國家存亡等利害關系的考慮,認為必須設法對付秦國。這時,秦將樊於期逃亡來燕避難,太子就留下了這位逃亡者。太傅鞠武認為留下樊於期,是“委肉當餓虎之蹊(路)”,會使秦找到伐燕的借口,他主張送走樊於期,然后聯合六國,共同對秦。但太傅的籌劃不過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話,因為從當時的現實看,山東諸國均朝不保夕,秦的崛起乃是歷史的必然。難怪太子丹只說他的意見雖有可取之處,然“曠日彌久”,不耐久待,而不加采納。另一方面,太子丹也表示不能因強秦的壓力便拋棄因走投無路而來投奔自己的朋友樊於期。后來,太傅只得把“智深而慮沉”的田光推薦給太子丹。而田光又因自己年老力衰,難以肩挑重任而推薦好友荊軻,并為表明不泄太子的計謀而自殺。
太子丹的計謀是什么呢?當他初見荊軻時就說得很清楚:“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誠得劫(以勢脅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如同春秋時魯國、齊國會盟,魯之曹沫用短劍威脅齊桓公,逼他退還魯國被齊侵占的土地,齊桓公被迫答應一樣),則大善矣。脫(假使)不可,因而刺殺之。”而荊軻“為人沈深好書;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史記?刺客列傳》)。他看到六國失敗是大勢所趨,所以聽到太子的要求,認為威劫或刺殺秦王既不是容易的事,也不可能挽狂瀾于既倒,使燕國脫離險境,因此他曾婉拒過燕丹的委托。然而經不住太子丹的“固請”,更確切地說是由于田光為此而死的事激勵著他,他終于還是答應下來。從此太子待之以上卿之禮,在生活上曲意逢迎,以鞏固他報仇的決心。
本文從“秦將王翦破趙……至燕南界”開始,寫荊軻刺秦王的經過始末,塑造了一個勇敢、真誠、剛毅、沉著、機智、忠于友誼、富有犧牲精神的俠士荊軻,熱烈歌頌了反抗暴秦、“不欺其志”的俠義精神,深刻反映了戰國時期秦和燕、秦和山東諸國之間矛盾的尖銳和激烈。荊軻刺秦王的失敗,預示著六國的滅亡,也是大動亂時代行將結束的一個悲劇性尾聲。
這則歷史故事最引人注目的當是荊軻的形象。這一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鑒于當時的政治形勢,也為了朋友的重托,荊軻愿入“不測之強秦”,表現出他的俠義精神;他能使樊於期也以大局為重,慷慨地獻出自己的生命,又表現出他的謀略和機智。樊於期獻首,可以說是太子丹與荊軻的意見分歧趨于一致,但一波剛平,一波又起,那就是太子丹對荊軻的懷疑和催促。在這一沖突中,荊軻又以自己的語言和行動顯示出剛毅、深沉、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性格特征。
剛毅、深沉、自我犧牲是荊軻的主導性格。這種性格特征在“易水餞別”的場面中煥發出奪目的光彩,而在“刺秦王”的白熱化的斗爭中,他的勇敢,鎮靜,重義輕生,視死如歸,使他的性格更為豐滿,英雄本色躍然紙上。
不難理解,荊軻之刺秦王,并不單純是為太子丹報仇。它實際上反映了戰國末期反抗秦國的斗爭的尖銳和復雜。從《荊軻刺秦王》全文看,先后就有田光、樊於期、秦武陽、荊軻等人為反抗秦國而犧牲。荊軻刺秦王雖沒有成功,但他那種珍視友誼,堅持正義,反抗侵略的壯烈行動,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正如晉陶淵明所詠:“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詠荊軻》)
除了他的性格因素外,顯然是與作者善于運用具體、細致、生動的藝術描寫手段分不開的。綜合起來,其藝術特色主要有三:
一、善于通過沖突來寫人物。如文中兩個主要人物太子丹和荊軻,就是放在秦、燕沖突的背景上來表現;寫荊軻,又是通過他與太子丹的矛盾沖突來刻畫;最后,是以與秦王的尖銳斗爭來完成荊軻的性格塑造。這些矛盾、沖突、斗爭,都為人物的性格表現提供了空間,并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緊張感。
二、善于通過人物的表情、神態、語言和動作來展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精神面貌。如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和“偏袒扼腕而進”,太子丹的“伏尸而哭”和對荊軻的疑慮,秦武陽的“人不敢與忤視”和“色變振恐”,都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特別是荊軻。他對太子丹的承諾,同樊於期的交談,對太子丹疑慮的怒斥以及毅然出發,易水上的高歌,為秦武陽“色變振恐”的解釋,直至同秦王的短兵相接,英勇就義,都寫得有聲有色,富有表現力。
三、善于用襯托手法,使荊軻的形象更加鮮明。樊於期的樂于獻首,太子丹的無知浮躁,易水邊送行者的“垂淚涕泣”、“嗔目,發盡上指冠”,蒙嘉為荊軻牽引進言,秦武陽的臨場驚恐,秦王的“目眩良久”,都起了反襯作用,使荊軻的重義、機智、剛毅、深沉、鎮靜、勇敢和自我犧牲的性格特征更加凸現出來。
【高一上冊《荊軻刺秦王》一詞多義歸納】相關文章:
高一上冊《荊軻刺秦王》說課稿08-13
高一上冊《荊軻刺秦王》課文與譯文03-16
高一上冊《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08-15
高一上冊《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08-13
荊軻刺秦王人教版語文高一上冊教案10-18
高一語文《荊軻刺秦王》教案08-25
高一語文《荊軻刺秦王》導學案08-16
高一語文《荊軻刺秦王》教學實錄08-16
高一語文《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08-16
《荊軻刺秦王》賞析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