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于作者我們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還被譽為什么?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復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里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才這位同學復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后觀賞的是月色,最后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才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后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著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一)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么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么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為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著江南的“采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著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里頗不寧靜”,后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向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才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著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么作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作者用“裊娜”、“羞澀”形容花,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裊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凈、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為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么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范圍的“清香”和聽覺范圍的“歌聲”聯系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為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后,文章著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為什么?
(生:“瀉”、“浮”、“洗”、“籠”、“畫”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里刻畫了月光流動、明凈的樣子。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為什么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為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里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為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什么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
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 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著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里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里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七)布置作業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2
教學目的
一、學習《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三、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
四、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上。
2、安排3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1課時
一、導入
童話,有的時候不僅僅寫給小孩子看的,等長大之后回過頭再來看童話,里面包含了一些夢想和追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家在小學的時候就學習過朱自清的文章——《匆匆》,還能不能回憶起里面的句子。初中的時候還學過《春》、《背影》“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就像我們以前學習的朱自清的作品一樣,朱自清的散文以他的這種典雅的美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的讀者。今天我們來看一篇《荷塘月色》,是他的一篇經典文章,同時也是入選了我們中學語文課本,可以說幾十年來都沒有把它刪去過的一篇保留篇目。也許不僅僅在于它典雅的語言風格,我們今天試著來從中讀出一點其他的東西出來。
哪位同學能站起來幫我們介紹一下朱自清。
祖籍浙江紹興,他1898年出生在江蘇東海縣,就是現在的海安,朱自清的原名叫自華,號秋實。1916年18歲那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學的預科,現在很少有預科了,對,預備學堂,不直接考北大,考上預科后讀兩年書,可以直接到北大去讀書,但是呢,因為當時,他的父親失業在家,家里又欠了很多的外債。所以朱自清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畢竟預科還要再讀兩年,于是他改了個名字,改名朱自清重新報考,直接考上了北京大學的哲學系。
除此之外,誰還能介紹下朱自清的點點滴滴。
實際上朱自清原籍紹興,他有篇文章叫《我是揚州人》,朱自清很小的時候就隨家人遷居揚州,可以說江南的水鄉培養了他的靈性、性情,如同水鄉一般的才華、才氣。
大家再回憶下初中課本中是怎樣介紹朱自清的
生:詩人、學者、散文家、民主戰士
他為什么被稱為民主戰士啊?
生:寧愿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對,毛澤東有過一篇政論文《別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那么在里面就有這樣的話,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當然,關于朱自清,他一生還有很多閃光點,比如說,他大學畢業5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北京,在清華大學出任教授,那個時候他是27歲,7年之后執掌了清華大學的中文系,當時叫國文系,出任系主任。
前面我們還講,朱自清是學者,這里我們對朱自清有很多的誤讀,以為他是一個革命者。對,他在一生當中很長一段時期,他對革命是沒有興趣的,只求做自己的學問。當然,在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朱自清仍然體現出了作為知識分子所固有的品格,饑寒交迫當中,在病逝之前,仍然會叮囑家人不要去領救濟糧。
至于這篇《荷塘夜色》,以前都是這樣來學的,寫于1927年7月,在當時的環境下,面對白色恐怖,作者的心里感覺頗不寧靜。其實這點向來是眾說紛紜的,對于散文的閱讀,有的時候我們需要知人論世,但這并不是一個不變的法則。對這種寫景抒情的散文,我們更需要從它的語言當中來體會,來品味。今天我們來學習《荷塘夜色》,也就是通過賞析作者對自然風物的細致描繪,來從里面試圖找出美景背后所表達出來的情感。
二、解題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2、寫作背景
[提問]:本文寫于1927年,這段時期中國歷史上發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荷》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三、注音釋義: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樣子。
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裊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豐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碧:青翠欲滴的樣子。
大意:大概的輪廓。
給下列詞語中加粗字注音。(多媒體展示)
乘涼煤屑踱著點綴顫動霎時斂裾媛女纖腰
幽僻、蓊蓊郁郁、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選兩個學生注音。
四、美點尋蹤,體味課文的美。
1、教師請同學們談談初讀課文的感受。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看來,朱自清先生著實是個大手筆,就我們接觸到的三篇文章來說,異彩紛呈,手法各異。對本文的整體印象,大家的感覺不約而同,那就是美。
2、繼續探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的“美”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桌之間討論,交流看法。
明確:文中的寫景特別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調非常美。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畫面美、語言美、情調美。
五、整體把握:劃分層次,并歸納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
講讀第一段
[提問]:作者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離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強調了“頗不寧靜”,顯示了作者的煩躁、不安。而且時間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幾天以來的心情了。我一煩悶便想到外面散步,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滿月的光,于是便離家去荷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作者如此“不寧靜”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聯系一下背景來體會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寫道:“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孩子安詳地睡著,母親還哼著眠歌,一切都很平靜、溫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些舉動都體現了作者對家人的關心。可見不是家里的矛盾。聯系一下作者所處的社會就可知道,作者是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與苦悶。這正是作者通過文章表達出來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第2課時
一、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大家看看各小節都寫了些什么,總結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線索來寫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按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來展示荷塘月色,同時,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這樣一條線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燈片]:來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漫步——思索
(二)講讀第2節
[提問]:請一位學生找出小路的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么手法來襯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樹多是小路的特點。幽僻是基本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
板書: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這一對比就給以往那種陰冷的氛圍蒙上一層朦朦朧朧的詩意。形成了靜悄、幽寂、朦朧的氛圍,這也是籠罩全文的氛圍。
(三)講讀第3小節:
[提問]:這一段是講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請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怎么理解這種感受?
[解析]:重點理解這個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作者懷著排除煩悶的心情來到荷塘邊上,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
[板書]:來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路感受:自由——(苦悶)
(四)講讀第4小節:
請同學朗讀第4節,并劃出本節的比喻句。
[提問]:提問: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可分成五組討論回答)
明確:(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板書]:田田(多)
荷葉亭亭(美)
零星點綴、白(色)形態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裊娜、羞澀(態)
塘荷香:縷縷—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動態美
象閃電(快)
荷波:凝碧(色)
荷韻:脈脈(態)靜態美
[講解]:這里用了許多比喻有什么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們再來看這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提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解析]: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解析]: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五、講解第五節
先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五節,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寫荷塘的月色。
[提問]: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
[解答]: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提問]: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么?
[解析]: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升”則失之輕柔。
[講解]:在這里作者用了靜態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結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書]:如流水—流動
(正面)月光
瀉—輕柔
月色青霧:浮、輕紗的`夢光與景的和諧
(反面)(側面)
黑影、倩影
六、講讀第六節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六節
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里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最后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討論]:文章中有一句話“這時侯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似乎真的很熱鬧,而在剛才的分析中卻說,這是個“寧靜”的環境,這兩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討論的過程中拿一支筆從半空扔下,再請全班學生不要發出一絲響聲,拿起一支筆從半空扔下。)
問:哪一次聲音清晰?(答案當然是后者。)
問:剛剛大家是不是很安靜,筆落地的聲音是不是很響?(是)
那剛才那個問題還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這是用了反襯的手法,與王維的“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問]:請同學們在這一段中繼續找出運用反襯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兩個“漏”字,借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以蟬蛙的熱鬧襯托內心的煩惱。
[板書]:
樹:重重、陰陰(沉郁)
遠山:隱隱約約
四周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自遠而近)蟬鳴、蛙叫
七、總結:第二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講讀第三段
[講解]:這一段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想。
[板書]:聯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收巧放。最見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我”回到了現實,一切照舊。到這里,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悶與彷徨讓作者“心里頗不寧靜”,于是漫步荷塘進入醒著的“夢”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脫現實的環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悅卻又無法擺脫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現實世界頗不寧靜的‘我’拉開了距離。這樣的超脫現實的描寫越是寫得自由自在,則文末寫回到現實世界的我也就越顯得空虛、煩惱;“路燈是沒精打采”的,蟬聲和蛙聲是熱鬧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展示出一幅現實世界陰森可怕的圖畫,巧妙地回應了文首的“頗不寧靜”。最后,獨步月下荷塘排除煩悶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寧靜與和諧反襯出“我”那無法排除的煩悶。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寧靜”呢?這不是意在言外嗎?那就是作者當時在白色恐怖下隱約地流露出來對反動派屠殺革命者和人民群眾的不滿的絕妙之筆。
感情
淡淡的喜悅恰是到了好處我什么也沒有
獨處的妙處
頗不寧靜
淡淡的哀愁什么聲息也沒有
家門小路荷塘四周家門地點
八、小結:
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九、布置作業:
(一)思考和練習的二、五。
(二)背誦4—6三節
第3課時
一、討論歸納作品的思想性:
1、提問:從課文結構看,作者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引起的,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關鍵,試聯系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里”為什么“頗不寧靜”?(可以分成若干小組討論、回答)
明確:
(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閑適心情;
(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不論學生答出哪一點都應給予肯定)
2、理解課文中的情與景
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艷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夜游荷塘是為了擺脫“心里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里“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師生共同活動)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忽然想起來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提問: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么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采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誦讀,討論后回答)
明確: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蓮,這順理成章。游荷塘沒有使作者擺脫“不寧靜”,于是作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沖突。“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擺脫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脫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二、概括作品的藝術性:
1、結構特點
2、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表現手法
研習本文的語言技巧
⒈學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體會這些比喻句的妙處。
例: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比喻貼切,具體形象、生動,使我們在遐思中獲得了無盡的美感享受)
⒉擬人
例: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寫荷花飽綻盛開與含苞欲放兩種姿態,“裊娜”形容女子姿態優美;“羞澀”指難為情,態度不自然。用這兩個詞巧妙地表現了荷花的嬌媚多姿,賦予荷花以生命活力和情感)
⒊通感(結合練習)
例:第1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了幾分優雅和寧靜。
第2句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與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比喻,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⒋動詞(結合練習)
例:寫妻子哄孩子睡覺的情狀用“拍”“哼”,真切地再先了生活,很傳神;寫“我”的動
作用“披”、“帶”,熟練輕巧,細心周到。
⒌疊詞
請學生找出文中的疊詞
例:“蓊蓊郁郁”不僅說明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心情的不寧靜、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種情景交融的氛圍,傳神地表現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態,又使行文輕緩舒徐,讀來節奏鮮明,富有音樂美。
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的運用
附注:板書
一、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文眼)
田田(多)
荷葉亭亭(美)形態美
零星點綴、白(色)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裊娜、羞澀(態)
塘荷香:縷縷—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動態美
象閃電(快)
荷波凝碧(色)
二、荷流水:脈脈(態)靜態美
塘
月(正面)月光:如流水—流動
色瀉—輕柔
月色青霧:浮、輕紗的夢光和影的和諧
(反面)(側面)黑影、倩影
樹:重重、陰陰(沉郁)
四周遠山:隱隱約約
(自遠而近)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蟬鳴、蛙叫
三、聯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鐘贊東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3
教學目標
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頌揚中國知識分子的美好情懷。
2、賞析精美語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鑒賞能力。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的感情。
教學方法
話題探討法、鑒賞法
注意要點: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新課
(課件1)
同學們,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贊嘆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課件2)寫景是為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的腳步,看一看他給我們描寫了怎樣的荷塘美景,抒發了怎樣的獨特情懷!
(課件3)打出題目《荷塘月色》。
三、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
教師:優美的誦讀讓人陶醉,下面,我們先來聽一聽本文的配樂朗誦,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邊讀邊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給文章每個段落加上番號。
2、找出文中表現作者心情的語句。
課件放配樂誦讀。(課件4)
四、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者游蹤,探究作者情感路線。
相信優美的誦讀已經讓我們沉醉其中。現在大家來看看文章開頭。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本應好好休息了,但許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來排遣內心的煩惱!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
問題2:為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齊答)
師生共同明確。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問題3:一夜暢游,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
學生齊答。(只讓學生回答“找到”還是“沒有找到”)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學生朗讀。
問題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學生明確:盡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壞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可見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為能夠暫時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悅。——可見作者幻想超脫現實!
五、師生互動,賞析4、5、6自然段。
帶著滿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悅,朱自清來到了荷塘邊。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們來與他共同分享!
(一)、我們分成兩組,第1組同學朗讀第4段,第2組同學注意:
勾出本段中你喜歡的句子,并思考為什么喜歡。(課件5)
1、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大力鼓勵多答,暫時不作評價)
2、同學們說得很好,現在我們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詞語,表達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課件6展示改動后的文字)我們來讀一讀。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課件6)
學生朗讀。問:感覺怎么樣啊?(學生:不好)
教師分析:
曲曲折折、田田——疊詞,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課件7)
裊娜——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這寫出了荷花柔軟嫵媚飽滿的荷花柔美姿態(課件8)
羞澀——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有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嬌羞。(課件9)
明珠——晶瑩剔透
星星——閃閃發光、忽明忽暗(課件10)
美人——用剛出浴的美人來形容露珠點點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冰清玉潔(課件11)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若有若無、輕靈飄渺,用聽覺來寫嗅覺,想像奇妙
閃電——突出快速
脈脈——飽含深情,極富人性之美
一番賞析后,相信同學們對這一段已經有了全新的感覺,下面讓我們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讀來詮釋本段。學生朗讀。(課件12)
教師小結: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豐富啊,古人有讀《漢書》來下酒,今天我們是品“荷塘月色”來純凈我們的心靈!
2、兩組交換,賞析5、6段。(課件13、14)
參考:(以學生講為主,教師重點分析四處)
第5、6段:
重點1:“瀉”——一個“瀉”字,頓時化靜態為動態,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課件15)
重點2:浮——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蒙、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課件16)
重點3:“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印”不能寫出美)(課件17)
重點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種朦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課件18)
教師小結:朱自清就是就是這樣一位神奇的國畫大師,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語言之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雅、朦朧和諧之景,讓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心境與景物融為了一體,整個天地融為了一體!給我們以巨大的審美享受!寫景是為了抒情,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打出課件19)
畫面——美麗
氣氛——寧靜
格調——雅致
六、簡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情景交融。
問題5:荷塘月色如此迷人,但朱自清回到家中時,是不是完全擺脫了心靈的苦悶了呢?
學生回答:沒有。(如學生回答找到了,就引導對下面兩個句子的理解)
問題6:從后文的哪些抒情語句可以看出?
學生回答:
1、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2、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打出課件20)
家———小路—————荷塘————家
不寧靜—受用無邊月色—我什么沒有—無福消受
教師補充小結:李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不著痕跡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雖然他沒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們在荷塘月色中能夠深深感受到:人生憂傷雖輕猶重,孤獨苦悶似淡還濃!
七、知人論世,頌揚中國知識分子美好情懷。
教師: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么會如此惆悵和苦悶?要了解這一點,就必須“知人論世”,了解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性格氣質!我們來看一看本文的時代背景。(課件21、22)
1、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
2、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教師小結:很明顯,時代的風云變幻在朱自清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面對黑暗現實,作者看不到希望前途,因而迷茫惆悵!朱自清雖然選擇了暫時的逃避,但至少他是愛國的,關注現實的,正直的!體現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20年后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塑成了萬人景仰的人格豐碑!(課件23)
教師總結全文:同學們,“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接過中國知識分子這面愛國的大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新的樂章!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相關文學常識,理清全文結構。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會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情感,領會作者對民族命運的關注。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賞析理解文章重點詞語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誦讀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一次“中學生最喜愛的十大課文”的問卷調查中,名列榜首的就是《荷塘月色》,更有人說《荷塘月色》樹立了現代散文的終極典范。今天我們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來一次親密接觸。
(二)整體感知
用一句話簡述文章的內容。結構美
在家里去荷塘觀荷塘賞月色覽四周想采蓮回到家
“第一節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第九節,——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強調圓形結構
找出文中描寫心里感受的句子。情感美
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②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⑤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⑥這令我到底惦念著江南了。
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又可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頗不寧靜獨處求靜暫得寧靜(一無所有惦念江南)走出寧靜
(三)走進文本
1.細讀一遍課文,分小組討論下面三個問題:
A為什么“心里不寧靜”的作者要“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
(作者的行蹤與他的情感緊密相連:正因為在家里“心里不寧靜”,所以要走出家門追求寧靜,可謂緣情寫景;)
B為什么認為月色“恰到好處”?
(而荷塘一派素淡朦朧,寧靜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縷縷的,風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確是“恰倒好處”,與作者的心境吻合,這幽靜寧謐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無牽無掛獨自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擺脫不寧靜,得到安寧,此乃寄情于景)
C為什么認為“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寧靜只是片刻,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讓作者想起江南采蓮的熱鬧與美麗,懷鄉的惆悵讓作者走出寧靜,回到家中,是謂觸景生情。形與意有機結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構成了朦朧優美的意境,讓作者產生美的感受,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由此可見,美是心物婚媾后的產物。)
2.結合時代背景,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A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緣于何者?
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也只給了朱自清先生片刻的寧靜。究竟因何她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剪不斷,理還亂呢。
論世
這篇文章寫于什么時候——1927年7月。
先來看看他寫于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
究竟什么讓他心亂如麻呢?
1927年7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了中國大地。舊時代正在崩壞,新時局尚未到來。知識分子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生活,但頹喪和騷動使得他們惶惶然,看不前進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開惱人的現世,求得短暫的安寧。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為超脫世塵的絕妙世界。
(四)拓展延伸
結合兩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寫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寫了月光嗎?為什么?
(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寫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寫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五)小結作業
作業: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個景物描寫為主的片段。
五、板書設計
荷塘月色
家門───小路───荷塘四周───家門
情(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安靜)(走出寧靜)
景修辭
荷葉比喻
荷花比喻、擬人
荷香比喻、通感
荷波擬人、比喻
流水擬人
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揣摩優美的藝術語言,賞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線索和感情線索,析文中之情,賞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結合具體的景物描寫摹繪比喻、比擬、通感的修辭效果,同時尋蹤文中的美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學重點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了解作者對現實不滿,尋求精神解脫和自由而又無法解脫的苦悶心情;通過品鑒景物的色調和情味,體會作者的喜悅和哀愁。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讓學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藝術技巧,同時調動學生的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引導他們認真感受和體驗作品中優美的意境,從而獲得一定的審美實感和經驗;
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圖畫美、語言美、意境美,學習文中的比喻、比擬、通感、映襯等修辭手法,通過具體分析、品味語言的形象性的繪畫美,揣摩豐富的情味,同時揣摩文中的一些煉字煉句必須反復推敲涵詠,從中嚼出藝術的真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荷塘月色》朗讀帶
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制成卡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揣摩直接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理清作者的思緒和思想感情脈絡,分析作者感情的發展變化,探尋作者心情變化的觸發點。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沒進入這篇課文的學習之前,先讓我們一起聯想一下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荷花嬌艷的盛開著,面對此等美景,我國宋代的著名詩人楊萬里贊嘆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而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這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為了抒情,抒什么樣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們就讓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去看一看他給我們留下的這一篇優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給我們描寫了怎樣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發了怎樣的獨特情懷!
板書一
二、簡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給大家介紹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問:同學們對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們學過他哪些文章?(要求學生各抒己見)
明確: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對于他,大家應當記得他的四個令人羨慕的閃光點:
(1)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
(2)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
(3)毛澤東曾高度的贊揚朱自清“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獨樹一幟,“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對世情精細的觀察和體驗及樸實、忠厚、平淡、剛正的性格。
初中我們學過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與詩的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
2、關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現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為讀者所喜愛,尤其是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后,更為人所矚目。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說:“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樣的人,他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這篇文章的呢?接下來請同學們欣賞的是這篇課文的朗讀帶。
三、播放朗讀錄音,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同時布置問題讓學生思考
同學們可以暫時放下手頭的一切閉上眼睛去欣賞一下這篇優美的散文,體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慮以下問題
問題:
⑴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依據是什么?
⑵在各部分中劃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播放錄音的同時在黑板上板書重、難點字詞,錄音完后引導同學一起解決。
板書二
四、整體把握課文;理清作者的行蹤和思緒,揣摩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
1、讓學生討論并完成第一個問題,教師總結
剛才大家帶著我的問題一起欣賞完了本篇課文的優美富有感情的朗讀帶,感覺怎么樣?是不是感情充沛,語言優美啊?聽完了錄音后,我們開始進入文章的學習。首先,請同學們思考朗讀前布置的第一個問題(問題略)
讓學生討論交流并找學生說出自己的意見,教師總結
明確:作者的路線可總結為:出家門 走小路 觀荷塘 觀四周 回家門
(1段) (2~3段) (4~6段) (7~10段)
注:指導學生認識觀荷塘為兩個部分組成,但習慣上將其歸為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時認識作者的路線圖為圓形。
板書三(在板書的時候可將“觀荷塘”和“觀四周”分開板書以便授課)
2、讓學生討論并完成第二個問題,教師總結
同學們都知道在一般的寫景抒情散文中寫景大都是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達思想感情不采用直白淺露的方式,說什么“我的感覺怎么樣啦”“我的心情怎么樣啦”而總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詠物抒情,或緣事抒情等等,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內質和靈魂。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學習這樣的文章其實重點還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我們的任務也不能脫離這個重點,接下來我們就來挖掘文字背后隱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聽朗讀之前我給大家布置的第二個問題,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思考了,現在我們來結合我們剛才劃分的層次討論一下:
⑴ 學生集體討論交流,并找個別學生回答
①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②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
③ 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⑤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⑥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⑵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補充講解
講解:
①句放在了本文的開頭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這句被稱為本文的“文眼”。那么什么是“文眼”呢?一句話簡單地說“文眼” 就是主題思想的聚焦點。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時候是一篇文章的題目,有時在一篇文章的開頭或結尾等等,這篇文章就是出現在文章的開頭,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調——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頗不寧靜”是關鍵詞,“頗”字表明程度之深。作者不寧靜的心緒是籠罩全篇的。那么作者為什么“不寧靜”呢?這就要結合當時作者的社會背景來解釋了:
[資料]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五四”以后,革命斗爭深入,原來曾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階層也發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墮落、有的前進。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實,又沒有勇氣投入斗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他處于極度的不安之中。關于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情況,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有過具體的描述,“大革命失敗后,統治了全國。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在當時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辦法。他先前曾說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他還沒能擺脫這種思想,又顧慮著“ 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塵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解脫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說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
②句“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從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釋: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都是不想做不想說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說自己是自由的。這是作者的一種去荷塘過程中的一種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種不寧靜的情緒,心情得以釋放。
③句“且”字的意思同學們的解釋是什么(找同學回答,教師總結)剛才這位同學基本上說出了它的意思,其實“且”在課文中可以理解為“暫且,暫時”的意思,這個字用在這正表現出作者怎樣的的心態,是不是一種極欲逃脫現實,但又明知只是暫時解脫、不得已而為之的復雜心態啊,同時“受用”二字也點明了這段的感情基調——積極的、解脫之情
④句中“但”的效果強烈,熱鬧的蟬鳴蛙鼓反襯周圍環境的寂靜和作者內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寧靜起來。“什么也沒有”極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失落和空虛。
⑤句中聯系上下文是由于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內心的不寧靜,所以才懷古思鄉。同時這段中描寫的古代江南采蓮習俗的'熱鬧、風流、有趣,正反襯出我們現實生活的死寂、冷酷、無趣。“無福消受”可不是作者的憑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這一句來暗示重新面對現實時的無奈和悲哀。這時作者的心情“又頗不寧靜”了。
⑥句大家要注意的是“到底”二字,“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經過種種變化后最后的情況。江南是作者的故鄉,畢業后作者又曾經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寫下過不少贊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華之后,常表達出思鄉之情,“今晚”尋求佳境,意在擺脫“不寧靜”的心情,但難以擺脫,身處煩憂,憶往懷舊,想借此超然于現實的重壓之外,但這同樣是不可能的。與“頗不寧靜”遙相呼應。
總結:
剛才給同學們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他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現,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線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礎上同學們能不能自己總結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線索?作者的感情線索與他的行蹤之見存在什么關系呢?請同學思考。(讓學生討論,并找學生歸納總結)
明確:由上面分析我們不難把握作者感情的脈博;在現實中(心里頗不寧靜)的作者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因而要尋找感情的寄托。“出家門”時作者的心情是不寧靜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說出了這種心情,正是因為作者自己的不寧靜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塘,去求寧靜。文中劃出的②③兩句無論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還是暫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都表達了作者對追求寧靜的渴望,可以說是求寧靜。那么,從剛剛我們分析的文中來看作者找到了沒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第四句,作者對一切的熱鬧已經置身事外了,最后不免發出“我什么都沒有”的感慨,可以說作者找到了寧靜,是在在自然環境的美麗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寧靜,當作者回到家門,又回到了現實,心中的煩惱依舊。作者又失寧靜,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當時的作者已經是回到了現實,對那片刻寧靜已經無福消受了。作者極力描繪了自然的美麗和古代社會的自由快樂,是借以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漫步荷塘是為了排遣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撞中矛盾的苦悶之情。
不寧靜 求寧靜 得寧靜 失寧靜
(①) (②③) (④) (⑤⑥)
同學們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蹤路線呈一個圓形,可以說它是作者的空間之圓;同時他的情感變化也呈一個圓,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圓,那么無論從這兩者的哪一者來看作者最后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學們可不可以告訴我作者最終能找到他的寧靜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會。
板書三(板書要在板書二的基礎上)
五、教師總結
以上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有的內容,我這節課主要給大家講了幾個問題:
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況;
2、理清作者的行蹤和感情線索,揣摩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并繪制了作者行蹤和感情線索圖
六、作業布置
1. 加強朗讀(“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導出“文讀百遍其情自現”),品味文章的4-6小節
2.思考課后練習
附板書
板書一: 荷 塘 月 色
朱 自 清
板書二: 出家門
觀四周 走小路
觀荷塘
板書三: 心理結構 不平靜
出家門
失 求
寧 觀四周 空間結構 走小路 寧
靜 靜
觀荷塘
得寧靜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6
教學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并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
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教學方法:分析、鑒賞
課時安排: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這里,“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蘇軾《水調歌頭》──在這里,“月”成了詞人表達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賞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
二、解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夜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三、寫作背景
在創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積極投身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熱鬧了一陣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進入了低潮期、對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這一點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來。
四、初步理解
1、作者寫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2、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5、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6、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7、小結: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筆,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如詩如畫的荷塘月色圖,從而顯示出了散文的場面描寫的美。
五、課文解讀
通過預習,同學們能給課文劃分層次嗎?能講出劃分的原因嗎?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
分析課文:在分析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找出作者寫作的線索。
1、“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面對黑暗的現實,希望反抗,但是又沒有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希望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里明顯可以看見孩子安詳地誰著,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靜,很溫馨;
在“帶上門出去”中的“帶”,有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假如是有矛盾的話,關門是就不會那么輕,體現作者對家人的關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悶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靜、作者想起荷塘,給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筆、
3、“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
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句從“已經聽不見了”和“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體現了環境的寧靜,更反襯出作者的“頗不寧靜”,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寧靜的環境,而得到心里的寧靜、
【小結】本段中的“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這寫疊詞,產生一種韻律美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義:“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也是組織散文結構的重點線索,是散文藝術構思的焦點、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文章的主體)
這一部分是按什么線索來寫的?試把它整理出來。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么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是小路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描寫、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對比;
沒有月光(陰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對比、
2、作者為什么用對比的手法來襯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說“這條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許多樹,顯得陰森森的,當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嗎?
這是關系到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作者通過對比就會更顯得當天晚上的寧靜與自己內心的寂寞、后面兩句更通過對比,更顯現出特殊的環境中的特殊的氛圍,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種朦朧感,這種氛圍把以往陰森森的陰冷氣氛打消,更能體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3、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
淡淡,朦朧的感覺;
作者這里沒有用上熱烈、激昂的色調,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踱”的這些性質,更能體現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閑、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
2、聯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
平常的自己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
我們從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現在是自由的人、
3、從現在開始作者開始發生了變化,本段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心情產生了變化,并且得到暫時的解脫的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里作者借助了寧靜的小路,寧靜的塘岸,開始排除煩悶、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個“自由人”嗎?
作者這里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在現實上作者并不是自由人、
4、“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
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作者的心情開始融進了荷塘中、
【小結】這一段作者的心情開始得以解脫,從淡淡的憂愁到淡淡的喜悅、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田田”——多,連綿不絕。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志,典雅,圣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
“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
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才會聯想到舞女的裙、
3、“層層”——高低有序、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擬人;
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6、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里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
【小結】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第三、四課時
教學目的:
分析《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并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難點:
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
“瀉”。“浮”。“洗”。
1、第一句寫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能把“瀉”改為“照”嗎?
前面寫“月光如流水一般”,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2、若把“浮”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
“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親”的感覺、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
又像籠著輕紗的夢”中的“牛乳”、“輕紗的夢”,回應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葉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種朦朧的詩意,也顯示作者淡淡的喜悅、用“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系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為了“牛乳”、“輕紗”、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句再一次強調了淡淡的月光,一切顯得朦朧,作者說“這恰是到了好處”是因為這樣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悅心情、
5、下面是通過樹來描寫月色的、
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
這里用了反襯的手法來描寫月光、
6、“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中的“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7、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1、“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重重圍住”,寫出了樹的多,并且有層次,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
2、下面作者從樹色、樹姿和樹梢上的遠山來寫樹,雖然寫出了一種朦朧的意境美,但是這里卻開始隱隱約約地表達出陰暗、沉郁的色調、我們可以從這些詞看出,“陰陰的”,“煙霧”,“隱隱約約”、
3、最后兩句,從“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這些微弱的路燈光聯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寫回復到人的描寫、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寧靜當中的,但是現在熱鬧的'蟬聲和蛙聲打破了周圍寧靜的環境,它們的聲音驚擾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寧靜的境界,使作者脫離了“另一個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回歸到寂寞,終于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我們在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憂愁、
4、文中用了兩個“漏”字的作用是什么?
借用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表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小結】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1、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呢?
“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作者的故鄉在江南)
2、面作者描繪了江南采蓮的具體情況、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
《采蓮賦》譯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嫩花兒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3、采蓮的場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個世界”,又是一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再一次發出感嘆。
4、《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情,可以從“這到底使我惦著江南了”看出作者從古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作者當時面對黑暗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而面對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憂愁,現在就借思鄉來派遣、作者當時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寧靜之中,極不情愿回到現實。
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這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采蓮賦》和《西洲曲》中采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文根據作者的游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作業:完成課后練習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作者及背景,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提高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課前預習,加強誦讀,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散文語言。
情感與態度: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養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4—6段賞析,品味文章語言美,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
【教學難點】
分析散文的寫作手法,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掌握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教法:
1、誦讀法;
2、問題引導法;
2、交流討論法;
3、點撥法。
學法:
1、自主學習法——搜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研討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重點學習課文第4、5段,賞析景物描寫,學習運用各種修辭格描寫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詞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教授,在極為貧困的情況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寧愿餓死,也不去領取美國的“救濟糧”,他以對生命的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錚錚鐵骨,他以對權貴的蔑視展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偉岸人格。毛澤東同志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他是誰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僅有鐵骨,是個有骨氣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頤筆下的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同時飽含柔情,他的筆下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
二、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作家、學者。生于江蘇東海縣,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揚州人。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作品有散文與詩《蹤跡》,散文集《背影》、《你我》、《歐游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初中學過他的《背影》、《春》。
三、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27年,當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為代表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荷》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四、整體感知(聽錄音,然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整個社會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朱自清陷入彷徨苦悶之中。他既對現實不滿,又不敢投入到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內心極度矛盾,因而想借賞景排遣苦悶。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
2.為排遣心中的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
師生共同明確:家——小路——荷塘——家
3.一夜暢游,作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了嗎?
學生齊答。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三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朗讀這個段落。
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先提問后師生共同明確: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織。
五、重點賞析:
帶著滿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悅,朱自清來到了荷塘邊。他眼中的荷塘夜景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1.兩組同學朗讀,另兩組同學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荷塘景物。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四人小組討論: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作者分別用什么修辭手法來描寫它們?(出示小黑板)師生共同明確,如下表: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六、布置作業
1.預習第五~第八自然段
2.思考:從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覺得用得非常好的動詞,想想好在哪里。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的內容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2.文章所體現出來的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二、師生互動,賞析第五自然段。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月色下的荷塘,那么這節課我們再來看看荷塘上的月色。
1.兩組同學朗讀,另兩組同學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確: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后寫光與影。
2.上節課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大家從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認為用得很貼切的動詞,并思考它好在哪里。那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都找到了哪些動詞。
先提問,然后教師總結明確。
“瀉”:寫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傾瀉,賦予月光以動感,寫出了荷花荷葉在月光下寧靜、柔和的美感。
“浮”:寫出霧的輕柔,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飄渺的姿容。
“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3.月光朦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和“小睡”分別比喻什么?作者為什么說“這恰是到了好處”?
明確: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這恰是到了好處”。
三、賞析第六自然段
1.荷塘月色如此迷人,那么朱自清是不是已經完全擺脫了心靈的苦悶了呢?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明確:沒有。從“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可以看出來。
2.如何理解“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明確:荷塘月色這自然美景給作者帶來心靈的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對現實的無奈,對前途的迷茫,使作者心頭的哀愁和苦悶驅之不散,揮之不走。
四、賞析第七、八自然段
1.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明確:“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懷念來擺脫。
2.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美景聯想到古代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那么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明確:沒有。從“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可以看出來。
3.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
明確:觸景生情,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
4.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
明確: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五、分析作者情感的變化
明確:不靜——求靜——得靜——出靜
六、賞析文章的語言藝術:
本文的語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體現。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
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二是通感。
通感是“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鐘書語),即感覺的轉移。本文有兩例: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有意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象的中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雅和寧靜來。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三是疊字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四是動詞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七、小結
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八、布置作業
1.背誦第4~5自然段
2.課下閱讀朱自清的作品
【板書設計】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熟讀課文、積累詞語,背誦課文4、5、6段。
二、能力目標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
2.學習文章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疊字等形象地描寫景物、表情達意的方法,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德育目標
體會作者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交織的思想情感,了解舊時代知識分子不滿現實,彷徨迷惘、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美韻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正確認識、評價作品中的“我”。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1.第一課時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賞析課文的畫面美;背誦課文4、5、6三段。
2.第2課時賞析課文的情調美,討論文中的“我”是個什么樣的人,并探討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賞析課文的語言美。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賞析課文的畫面美;背誦課文4、5、6三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這一課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初中時,大家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這兩篇課文同學們還有印象嗎?(有)給人以什么感覺?( 《春》描繪了優美的春天景色,《背影》用樸實的語言表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朱先生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樣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這“荷塘月色”美景的。
板書:荷塘月色
二、作者簡介:
請學生起來介紹朱自清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然后用課件補充朱自清的相關資料。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曾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獨樹一幟,“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對世情精細的觀察和體驗及樸素、忠厚、平淡、剛正的性格。
他的作品有散文與詩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你我》《歐游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
三、朗讀課文,初步整體感知文意,體味課文的美。
(一)多媒體顯示荷花及荷塘的優美畫面,學生感受畫面美。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入境,欣賞美景,體味感情。
(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水平作相應的指導;
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個:一是要正確、清楚,用普通話朗讀,讀準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錯字,不讀破句;二是態度自然大方,語氣順暢,停頓合理,節奏恰當;三是能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比較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讀的技巧主要是停頓、重讀、語調和速度。
(三)放錄音,學生復聽一次,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給下列詞語中加粗字注音。(多媒體展示)
乘涼 煤屑 踱著 點綴 顫動 霎時 斂裾 媛女 纖腰
選兩個學生注音。
明確:chéng xiè duó zhuì chàn shà lin jū yuàn xiān
(四)美點尋蹤,體味課文的美。
1.教師請同學們談談初讀課文的感受。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
看來,朱自清先生著實是個大手筆,就我們接觸到的三篇文章來說,異彩紛呈,手法各異。對本文的整體印象,大家的感覺不約而同,那就是美。
2.繼續探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的“美”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桌之間討論,交流看法。
明確:文中的寫景特別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調非常美。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畫面、語言、情調。
四、具體賞析課文的美
1.賞析文章的“畫面美”。
(1)提問:由文題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寫“荷塘”,繪“月色”,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
學生明確:4、5、6段。
(2)學生齊讀4、5、6段。
(3)教師提示:寫景,須抓住景物特征,運用一些文學技法,力求形象、靈動。請具體分析這三個段落寫景的妙處。
把全班同學分成三組,每組負擔一個段落的分析鑒賞任務,圍繞“文章寫了哪些具體的景物?體現了景物什么樣的特征?運用了哪些寫景的技巧?”這樣三個問題討論交流。要求人人參與,個個發言。負責相同段落的兩個小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小組討論完畢后,請各小組代言人代表本組在全班交流,教師作必要的指導。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課文第4段主要寫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寫出了荷葉的風姿,“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寫出了荷花飽滿盛開、含苞待放的情狀;“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寫出了荷香輕淡縹緲、沁人心脾的特點;“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寫出了荷葉田田的嫵媚姿態,寫出了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形象,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設了清幽恬靜的氛圍;“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寫荷葉的美的情致。
本段寫景的技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動靜結合。作者先寫田田的荷葉,后寫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晤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第二,文章不寫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以及為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課文第5段主要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難寫之景,作者借荷葉、荷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縹緲的特點。“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寫出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了荷葉、荷花朦朧、恬靜、柔美的情狀;“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寫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楊柳的倩影可愛。總之,文章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成的朦朧景象。
本段寫景的技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虛實結合。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虛實結合,寫出了一種攝人心魂的意境。第二、側面烘托襯托手法。單寫月光比較單調,作者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結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
課文第6段寫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出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蟬聲、蛙聲。“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寫出了淡月下樹色,陰暗迷蒙的特點。
本段在寫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濃淡相間和以聲寫靜。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在迷蒙的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墨較濃。然后,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里的蛙聲,隨意點染,這是淡寫,這也襯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靜。
(4)學生再次齊聲朗讀4、5、6自然段。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主要欣賞文章的畫面美。
本文描寫的荷塘是清華園中一個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筆下,卻是如此秀美靜謐、令人神往。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畫面立體感強,并且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濃淡相宜,疏密有致,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濃濃的詩意。這樣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寫出了月下荷塘優雅、朦朧、幽靜的特點。這是由于作者對景物作了深入細致的觀察,對生活有深摯真切的感受,運用語言嫻熟老到,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六、教師播放示范朗讀帶,學生循聲跟讀,再次進入文章的情境,感受語言美、畫面美。
七、學生齊讀4、5、6三段,嘗試背誦
八、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4、5、6段。
2.辨析多音字:
3.課外閱讀有關描寫荷葉及荷花的語段,并仿照朱自清先生的寫法,選“朝霞中”“烈日中”“夕陽中”“秋雨中”的某處景物投入真情實感,寫一篇短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板書設計: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9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探究學案
導入:說起我國的現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散文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走進他為我們營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
前節課我們一起預習了課文,我希望大家將探究題的第一題課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脈絡梳理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下面老師對四段做了些修改,請注意老師打橫線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與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變化?
二、感受語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疊字的運用(板書),展現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書)之美,此時的作者心情還依然頗不寧靜嗎?與世界的關系是對抗還是融合呢?
下面老師為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印(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后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為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為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為愛國民主戰士,他是非常苦悶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尋求解脫),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暫的,作為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學案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10
[教學目標]
1、理清全文的結構,了解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內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體會散文的語言美——對生活語言的巧妙加工。
3、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教學重點]
1、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
茂密的荷葉——多姿的荷花——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體味作者的匠心:
動靜結合,“靜”是“動”的瞬間表現。
可見與可想結合,寫出散文的神韻。如:荷葉田田——水脈脈含情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經線:欣賞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變化。緯線: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
3、“通感”的特點及其作用:
A、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B、本體——花香(嗅覺)喻體——渺茫的歌聲(聽覺)
C、作用: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生動形象。
D、相似點:立于微風中嗅馨香(時有時無)——聽遠處高樓傳來的歌聲(時斷時續)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A、請學生熟讀課文;
B、背誦4-6段。
第一課時
導入課文:
一、具體介紹朱自清的生平和創作: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二、聽《荷塘月色》的配樂錄音帶:
三、作品結構分析:
全文共10個段落,每段都有其獨立的內容,但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從扣文題的主體文字與宕開筆墨寫聯想的“閑筆”來看,這10個自然段還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們對內容的分析和對主旨的探索:
緣起:第一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觀荷塘:第四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七、八、九段: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十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寫觀荷緣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寫荷塘月色。(景)(主體)
第三部分:(7-10)寫景中人。(情)(尾聲)
小結本節課的內容:
布置作業:
1、背誦4-6段;
2、閱讀課后附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二、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對其中有代表性的進行分析,讓學生反復體會: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分析:這是分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問:起筆這樣寫是什么目的?
不加掩飾直抒情懷,顯出作者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出游荷塘的緣由,即,欲排遣苦悶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
分析:此段拋開寫景,句句都是內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主題呢?
明確:
A、抒寫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里頗不寧靜”的自我調節,蘊涵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B、這“情”沒有離開“景”,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發所謂“獨處”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
A、這是過度句,提示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
B、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順筆寫及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以及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
這是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
以上是順序特點,細分析,還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回答,讀進去)而且,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揚靜而情動。
B、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了散文的神韻。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通感的運用:(詳見前重、難點“通感”部分)
四、請學生自己賞讀5、6段:
欣賞的重點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精確在哪兒?
2、“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里的比喻與擬人,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為什么不割愛呢?
五、小結全文:請學生說說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布置作業:完成課后思考練習、本課《課課練》。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11
【教學目的】
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比喻和通感的表達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3、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4、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作者表現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情緒籠罩著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云、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于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于是,由賞景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我認為,本文的教學,應加強朗讀,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韻味,通過反復誦讀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初步感知課文;
2、品讀課文第二部分(集中寫“荷塘”寫“月色”的4、5、6段)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荷花深為中國人所喜愛,無數的騷人墨客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可以說,荷花已成為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意蘊可謂深遠,其意境可謂獨特而優美。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
二、 聽課文錄音,初讀感知課文
在過程中要求(板書):
(1)在重要詞語(特別是生字新詞)下面做上標記(第二課時時檢查)。
(2)在作者集中寫“荷塘”與“月色”的段落邊做上標記。
三、 品讀課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問:聽過錄音,請大家說說,文章集中筆力寫荷塘月色的是哪幾個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學生可能認為是4、5自然段)
(一)品讀第4自然段
1、請一位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
2、讓學生為這一段文字取個小標題(學生可能會取“荷塘月色圖”、“荷塘圖”等等,結合文題歸納出最合適的——月下荷塘圖)
3、師:這段文字描繪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點?
景 特點 修辭 (板書)
荷葉——圓形舒展 ——比喻
荷花——晶瑩剔透、忽隱忽現、纖塵不染妍媚多姿 ——比喻、擬人
荷香——若有若無、輕淡飄渺 ——比喻、通感
荷波(荷葉)——凝碧 ——擬人、比喻
流水 脈脈(形容流水無聲而似有情意) ——擬人
引導明確:
細致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和擬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這里用了許多比喻有什么好處呢?例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舒展、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圓形舒展的嬌美姿態,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運用擬人的句子;例析:“裊娜”,本指草木細長柔軟的樣子,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羞澀,意思是難為情,態度不自然,是專寫人的情態的詞。這兩個詞用來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導學生理解,并且完成上面板書。
4、賞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我們把五官功能相互轉換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又稱移覺)。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例: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你的指揮棒上
跳動著你的神經。(艾青《小澤征爾》)
以耳當目,以目當耳,視覺、聽覺互換,正寫出指揮家高度專注如癡如醉的神態,強化人的感受,巧妙地傳遞感情。
小結:細致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層次井然,委婉精細,栩栩如生,柔美動人。整段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寫荷葉、寫荷花、寫荷香、寫荷波,都確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讀第5自然段
1、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
2、讓學生再給這段文字取個小標題 “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賞析:
師:在這一小節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等等。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點)體會句子中詞語使用的妙處
這一小節中不僅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照)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霧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獨立思考并回答
明確:A、“瀉”表現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動態 “照”僅寫出光線的照射
B、“浮”表現出霧氣朦朧,“升”則失去朦朧之態
②析:“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師:(總結)可見,雖是一字之差,但表達效果卻明顯不同,意境也相去甚遠。我們要以嚴謹的姿態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細推敲。
5、析句: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一句轉折復句是前幾句描寫月色的總結。作者又一次運用“通感”或“移覺”的修辭說法,把上文描寫的月光、樹影揉合在一起,在讀者面前,既樹立視覺形象又樹立聽覺形象,給讀者以清新雅潔的藝術享受。
小結:第五自然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多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工巧熨貼。有光有影,有明有暗,從月光的映照下又進一步寫出了荷塘勝景。
(三)品讀第6自然段
1、請全班學生朗讀第6自然段
2、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思考:
有人認為,這一自然段并沒有寫月光,請說說認為這一段沒有寫月光的理由;有人認為這一段其實寫了月色,請說說認為這一段寫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種觀點:這一自然段只是寫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楊柳、樹色、遠山、路燈光以及聲音,從文中看不到描寫月光的句子。
第二種觀點:雖然這一自然段寫了許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筆墨描寫樹,但如果沒有月色的襯托,景色就會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正是在這樣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獨特的感受。例:“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霧;但揚柳的風姿在煙霧里也分辨得出”這一句。設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線下看這些樹,肯定不會有一種朦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會產生“陰陰的”感覺,才會“像一團霧”。
3、小結: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里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似乎無一處寫月,其實處處體現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板書]:
樹:重重、陰陰(沉郁)
遠山:隱隱約約
四周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自遠而近)蟬鳴、蛙叫
4、學生比較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處(稍點撥):淡淡的-喜悅-哀愁
結束語:“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蟬蛙如此“熱鬧”,“我什么也沒有”。如此美麗的月色,如此讓人陶醉的美景,卻也難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讓作者的心情如此復雜?我們下節課繼續討論!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1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及其表達效果。
2.通過賞析重點語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感受作者當時心境,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
二、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語句的分析,學會文中所用修辭的表達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體會作者復雜的心境,理解當時所處背景。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
四、教學手段
圖片教學法、問答法
五、教學過程
歌曲導入
用PPT課件展示荷塘景色。請學生用四字詞語去概括出來。
“同學們,剛才大家都用自己的話描繪出了荷塘月色的美好畫面。在若干年前,有位作家在觀賞了月色的下的荷塘后也描繪了他心中的景色,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
板書課題。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通讀全文,然后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課文描寫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朗讀展示。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點明: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再次朗讀,深入體會
1.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去找出文中每種景物所用的修辭,并在小組間討論這些修辭的表達效果。討論結束后,由小組代表回答,教師將根據學生回答進行補充和講解。
2.結合學生回答,學生分小組一起賞析以下重點句子。
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3.結合PPT講解本段寫景重點運用的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
遷移拓展
1.教師播放“小夜曲”音樂伴奏,學生跟隨音樂朗讀喜歡句子和段落。
2.談談對情景交融寫作方法的理解。師指導補充深化。
作業小結
以你是作者的朋友的身份給他寫一段話,要求感情真摯可以疏導作者郁結的心情、可以探討文章的寫法。
六、板書設計
【必修2《荷塘月色》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通用03-25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教學設計03-10
高一語文必修2習題08-30
《荷塘月色》優秀說課稿07-22
荷塘月色優秀作文03-07
人教版高中必修2《圓的方程》教學設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