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拿來主義》導學案(精選7篇)
導學案是教師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而編制的有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流程的學習活動方案,是指引學生自主、高效學習的路線圖,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具有“導讀、導思、導做”的功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魯迅的《拿來主義》導學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魯迅的《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把握文章思路及論證方法;領會本文語言的諷刺意味,學習本文幽默犀利的語言;
2、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會“拿來主義”的含義,認清對待外來文化及本國文化遺產應持有怎樣的正確態度和“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文章思路及論證方法。(重點難點)
2、理解“拿來主義”含義。(重點)
3、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難點)
課前預習
一、相關知識
1、走近作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吶喊》《徬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大量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魯迅最杰出的是雜文創作。其雜文“象投槍,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勢力”。他的作品是一部記錄著對黑暗憤懣和對光明渴慕的民族啟示錄。
2、且介亭的緣起:
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筑路的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懣。“且介亭”暗示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里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3、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把魔爪伸向華北,蔣校長反動統治集團越來越依附英美帝國主義,肆無忌憚地出賣民族利益,討好帝國主義,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方面奉行一條徹頭徹尾的賣國投降路線。英美帝國主義除了肆意踐踏我國領土主權,瘋狂掠奪我國經濟資源外,還用腐朽沒落的西方文化腐蝕我國人民,反動政府和帝國主義互相勾結,一個“送去”,一個“送來”,中國面臨著“殖民地化”的嚴重危機。
長期以來,由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國主義不斷輸入鴉片、槍炮、香粉、電影及各種小東西進行軍事、經濟、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們對于外來的東西“發生了恐怖”,產生了一種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確對待外國的東西。當時上海《文學》月刊正在討論如何對待“文學遺產”問題,在討論中存在著“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兩種錯誤傾向。魯迅感到,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反動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嚴重危機,同時革命內部在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著相當混亂的觀點。針對這些情況,魯迅寫了《拿來主義》一文,批評了種種錯誤的思想,生動透徹地闡明了無產階級對待外來文化及本國文化遺產應有的正確態度,指出了批判的繼承和借鑒是建設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條件。
二、自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1、注音
自詡( )殘羹( )冷炙( )譬如( )給與( )孱頭( )
蹩進( )糟粕( )吝嗇( )國粹( )徘徊( )
故弄玄虛( )冠冕堂皇(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別字
辨解()殘羹冷灸()禮上往來()自栩()陷井()
針貶時弊()積重難反()暴唳恣睢()嘻笑怒罵()
課堂探究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學習理清議論文思路的方法。
3、領會“拿來主義”的含義,認清對待外來文化及本國文化遺產應持有怎樣的正確態度。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文章思路是怎樣的?
三、合作探究、展示點撥
如何理清一篇議論文的思路?
四、當堂檢測、拓展提升
1、請理清下文的思路。
選擇誠信
人生,漫漫長路遠,紛繁誘惑多。人,作為微小而孤獨的個體,在人生的選擇題前,無可避免地徘徊起來。在一個又一個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險象中,人,究竟能選擇什么,該選擇什么?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美貌來得可靠。沒有美貌的人生或許是沒有足夠亮點的人生;但若沒有誠信的人生則足以是沒有一絲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別人對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誠為本,以信為天。”沒有誠信,生存世間的你可要作一粒懸浮其中的塵粒?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機敏來得憨實。誠信好比一個鄉間小伙,他每日只知弓著黝黑寬闊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機敏則更像一個電腦黑客,他總是那樣才思敏捷,頭腦靈活,卻總是不露真相叫人緊張。在人生的劇本里,一位老實踏實的演員總要比一個奸詐精怪的角兒更受觀眾青睞。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金錢更具內蘊。舉著“金錢萬能”旗號東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滿身的銅臭最終帶來的也不過是金錢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誠信,能給人生打底潤色,讓人生高大起來,豐滿起來,它給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澤與豐富含蘊,讓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潤注目,善始善終。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榮譽更具時效性。沒有一蹴而就的業績,沒有一成不變的江山。沒有人可以頂著榮譽的光環過一輩子。榮譽是短暫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麗的風景,它再美麗,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誠信是培植人生靚麗風景的種子,你一直耕耘,就會一直美麗,你將誠信的種子撒滿大地,你的人生將會美麗到天長地久。
選擇誠信,是正確之選。在你一一權衡過后,在你層層過濾之后,你會猛然發現,在人生面紗下最迷人的,原來是那最沒有矯飾、最樸實不花哨的誠信!你會發現,沒有了誠信,生活原來是那樣的索然無味!
在人生與風浪的洗禮中,有了誠信,你就用最陽光的心情高唱吧。若為人生故,誠信不可拋!
2、請以“反對浪費,厲行節約”為題目擬寫議論文提綱。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1、了解本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2、學會用本文相關的重要論證方法寫議論文。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本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三、合作探究、展示點撥
這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四、當堂檢測、拓展提升
閱讀并回答問題。
中國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費越來越高檔。餐廳、時裝屋、卡拉OK廳等,都朝豪華奢侈大踏步前進。消費如同①發狂的牛,再也不聽指揮了。社會尚屬初級階段,如此揮霍消費怎么得了?
有識之士站出來,首先勸告消費者:你有錢也沒必要亂花呀,還不如用來修公園、修足球場、蓋民房哩;轉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帳,中國的大款畢竟是少數,熱鬧一陣最終沒人買東西,你就不怕蝕本嗎?
道理正確,語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們的有識之士,仿佛②拽著牛尾巴,正被消費狂牛拖著走呢。真是無可奈何牛奔去。
引導消費,關鍵是③牽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進所得稅法,正是引導消費的牛鼻子。
但是這牛鼻子也是不好牽的。政府職能不轉變,體制不改革,稅法也會成為一紙空文。牽牛鼻子又臟又累,還要冒著被牛角頂一家伙的危險,官員情愿嗎?還是執牛耳更瀟灑!④執牛耳者,諸侯會盟時,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領導也。當盟主,比作牧童氣派多了,高貴多了,雖然指揮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燉湯,執牛耳只能顯威風,牛鼻繩能牽牛,卻要當社會的放牛娃。真難選擇!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辭的本體。
(1)發狂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執牛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論證了什么觀點。
(1)拽著牛尾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牽住牛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比喻論證要證明什么?反對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選擇一題寫作。
1、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則意義不同,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請選擇其中一個作為你認可的觀點并用破立結合的方法寫一段文字。
2、以“生命”為話題,運用比喻論證寫一個精彩段落。
第三課時
一、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1、領會本文語言的諷刺意味,學習本文幽默犀利的語言。
2、認清“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試找出具體語句分析。
三、合作探究、展示點撥
1、形成本文語言風格的方法有哪些?
2、拿來主義在今天有什么現實意義?
四、當堂檢測、拓展提升
想想議議,并試著用幽默的語言就此話題寫一篇議論文。
今天是一個高度開放的時代,中國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矚目中國。那么,作為一個青年人,在民族復興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取舍?請大家聯系現實談談今天我們該怎樣運用“拿來主義”?
相關材料:
1、東芝筆記本電腦存在嚴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國及西歐,該產品被招回,而在中國,僅提供了一兩個補丁軟件。
2、法國的電影人抵制美國大片進口。
3、摩托羅拉在中國設廠,但幾年下來,中國所掌握的僅是該公司硬件生產技術,核心技術卻得不到。
4、招商引資,污染企業紛紛到鄉鎮設廠……
5、來自日本的訪問學者莊嚴舜哉說,中國目前流行的日本動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場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為其中充滿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國卻看不到。
6、日本的汽車制造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流產品出口歐美,二流產品國內用,三流產品送中國。(本田的安全氣囊問題,三菱的排氣管設計缺陷問題,豐田的發動機漏油風險問題)
7、“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
“錢老三問”:錢老看電視的汽車廣告都是外國汽車,直說泄氣泄氣,就問兒子,兒子永剛告訴他說,現在的汽車廣告大都是外國汽車,就是中國汽車,也是“外國心”。聽到這,他就不高興了,他說“這些人怎么了……人都干什么去了?現在生活水平高了,更有條件出成果,為什么還弄不成?”錢老走了,留下三問。我們應當替錢老去追問,大家都去問,同時也要自問。
知識鏈接
1、單元說明:
這個單元學習社會科學方面(文藝學除外,第五冊另設有一個文藝隨筆單元)的雜文、隨筆等。其中第一篇是雜文,第二、三篇是隨筆。按照一般的文學作品分類法,它們都應該屬于散文。但與一般散文相比,隨筆、雜文又有自己的特點。劉錫慶先生說過隨筆與散文的區別:“隨‘筆’主‘理’,是說理的,重‘講談’色彩,較為冷靜;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較為熱烈。”“‘隨筆’面向人生,咀嚼人生況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內心,剖露人性奧秘,重生命體驗。”“‘隨筆’講求‘文化’品位,讀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盡;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讀之能開啟性靈,使人凈化靈魂。”(引自劉錫慶《“隨筆”隨談》)雜文和隨筆盡管十分相近,但也有區別:“首先,表現在‘題材’的選取上:雜文取材多為抨擊時政、針砭時弊,往往是‘小中見大’;‘隨筆’在取材上比雜文要‘軟’‘淡’一些(多為二、三流題材),往往是‘小中見趣’。”“其次,表現在‘筆調’區別上:雜文‘犀利’,常常寸鐵殺人,‘當頭一擊’即制強敵于死地,誠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隨筆’則較為‘閑適’,常常從容道來,溫文爾雅,總不失‘紳士’風度。”“另外,還表現在‘語言’色彩上:雜文多用‘諷刺’,比較辛辣;‘隨筆’推崇‘幽默’,較為愜意。”(引自劉錫慶《“隨筆”隨談》不過雜文和隨筆的共同性遠遠大于差異性,它們都重說理、講個性、富理趣,可以說雜文是硬性“隨筆”,隨筆是軟性“雜文”。
2、關于雜文:
雜文是文藝性的社會評論,從文學體裁角度考慮,可把它歸為文藝作品,因為它有文學形象性;從實用文體考慮,可把它歸為議論文,因為它具有議論性,旨在說理。雜文的特點:①短小、活潑、犀利、雋永;②既有議論性,又有文藝性;③題材廣泛,形式多樣;④大中取小,小中見大。
3、議論文學法指導:
毛澤東在《反對x八股》一文中說:“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說,如果是重要的帶指導性質的,總得要提出一個什么問題,接著加以分析,然后綜合起來,指明問題的性質,給以解決的辦法……使大家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把毛澤東的話作為根據,便可以提出議論文寫作和議論文解讀的一條要訣,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又可以通俗且具體地將這一要訣演繹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樣一個論證思維公式:提出“是什么”的問題,然后分析“為什么”是這樣,最后落實“怎么辦”即“解決”問題。無疑,這是議論性文本構建的一種模式,也是議論性文本解讀的一種模式。“是什么”,是論者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是思想,是主張。“為什么”,是論者持論的理由、根據。“怎么辦”,是論者在對事物有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認識之后,就事物的發展提出解決的辦法。“是什么”“為什么”是認識世界,“怎么辦”是改造世界。一般來說,解讀一篇議論性文章要關注兩個問題:作者的主張是什么,作者是怎樣闡述自己的主張的。認識前者是讓我們積學以貯寶,認識后者是讓我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很明顯,對一篇議論文的解讀必須先搞清論點是什么,然后才能搞清作者是怎樣論證的。(《認識論證思維框架: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徐江)
4、議論文常用論證方法:
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②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③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
⑤類比論證: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即從特殊到特殊的論證方法。
⑥因果論證: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因果論證可以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可以因果互證。
⑦引用論證:“道理論證”的一種,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引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交代其出處,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出處。
⑧破立結合:立是證明自己正確的觀點、主張,而破則是對片面、錯誤、反動的觀點進行批駁,破立結合,是在反駁錯誤觀點的同時,要注意確立正確觀點。這就是邊破邊立,先破后立,破立結合。比如說,我要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先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危害,再證明自己。
魯迅的《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2
[教學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觀點;
2、品味、學習形象生動的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思路,總體把握文章內容和結構
[教學過程]
一、檢查《荷塘月色》的背誦
二、導入新課
夏天,氣溫高,蚊子多,晚上很難睡著。有人打開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將窗子關得嚴嚴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熱而打開窗子,更有人怕蚊子關死窗子。為此,魯迅先生寫下了《拿來主義》。
三、朗讀課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內容和結構
討論:
1、文章總的論題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來主義的內涵?
3、作者為什么要提倡拿來主義?請從文中歸納幾個原因。
4、文章8、9段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
1、文章總的論題是什么?
(這實際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內涵)目前,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談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有人認為談的是對待本國文化遺產,第三類人認為談的是如何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我認為,第一意見比較對,因為文章從“閉關主義”極其變種“送去主義”說起,都是從中國與外國關系的角度談的,提倡除給外國人“送去”之外,還得要從外國那里“拿來”。但是,本文論述的,通常也完全適用于對本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所以,有人干脆籠統地說,本文談的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來主義的內涵?
這是文章第7段提出來的。說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腦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鑒別,用自己的雙手去拿來。如果對待文化遺產,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繼承。
3、作者為什么要提倡拿來主義?
第7段劈頭一個關聯詞語“所以”,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屬于“我們自己來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論,“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送去主義”乃是一種“有往而無來”的行經,它與“禮尚往來”的交往原則不符。
(2)第3、4段所論,“送去主義”必然要造成嚴重后果,“我們的子孫……討一點殘羹冷炙”,按照歷史的發展,長此下去,必然讓我們的子孫淪為乞丐,讓我們的民族亡國滅種,讓我們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用《友邦驚詫論》中話說,就是“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因此,我們要正視歷史發展的邏輯,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這刻不容緩了。
(3)第6段所論是揭示“送來”的危害性。一味地聽憑“送來”,必然招致帝國主義的進一步侵略,“鴉片”“香粉”等已經充斥我們的市場,使中國更加殖民地化。這樣的現實教訓,我們應該吸取,銘記在心。(板書有關內容)
4、文章8、9段的內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第9段闡明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總結全文,闡述實行“拿來主義”的品質要求、和重大意義。
五、總結
文章先重點批判“送去主義”,從而揭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著重闡明“拿來主義”。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論證方法。
換一種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結合的論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進一步研究課文,我們還可以發現,這種方法實際是貫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從這具體的行文布局來看,先破后立,邊破邊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狀。既相對,又錯綜;既整齊,又變化。這種正反流水穿插結構確實是一種創造,魯迅先生的超群絕倫,不僅表現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現在他隨意揮灑、不拘一格的文章藝術。這樣精湛的藝術實在令人驚嘆不已。
魯迅的《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拿來主義》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屬于議論文。此文選自于《魯迅全集》第六卷,是魯迅先生就如何繼承文化遺產的問題所撰寫的一篇雜文。魯迅的雜文具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語言特點,并且善于運用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學習本文不僅可以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議論文的寫作特點,而且可以學習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以及議論文的多種論證方法。
2、教學目標: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關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觀點。
了解雜文的問題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諷刺、反語和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
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流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本文運用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尤其學習并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會“拿來主義“的真正含義,學會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正確對待文化遺產。
3、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點,結合學生實際以及本課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尋找關鍵句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分析作者的觀點。
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通過理解文中的重要喻體,來明確比喻論證的特點,并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二、說教法
1、問題式教學法。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如:什么是“閉關主義“?什么是“送去主義“?
2、概念比較法。可與問題式教學法結合起來,通過概念間的比較,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思維的嚴密性和形象性。
三、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養成能學習,會思考的好習慣。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地教給學生“圈點勾畫法““旁批法“、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有意無意地將這樣的方法運用到學習當中。比如,有同學遇到生字時,會把它圈畫出來;有同學會在有疑問出寫下自己的問題,以待解決等等。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這篇課文我分兩個課時授課。第一課時教學安排如下:
環節1: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設置導語如下:隨著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涌來,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環節2:介紹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
請同學簡介作者,教師補充背景。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檢查,能促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由于學生們在小學、初中階段都對魯迅及其作品有所學習,然而這又是他們第一接次觸雜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較具體的介紹雜文這種文體和講解這篇雜文的創作背景。
環節3: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請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
2、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
3、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1—4自然段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危害;
5—9自然段為第二部分,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第10自然段為第三部分,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于創造民族新文化的意義。
環節4:具體研讀課文
第一步:從“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問:
(1)文題“拿來主義“的內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為什么實行“拿來主義“?
第一個問題的設置是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為第二個問題的提出做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設置有一定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識臺階。
第二步:由淺入深,設置問題
問題分為三階梯度,每個梯度的問題即為一個臺階,學生每得出一個答案就登上一個臺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1)什么是“閉關主義“?
(2)什么是“送去主義“?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說明的?
(3)如何理解這兩句話:
A但終“不知后事如何“;
B也可以算顯得的一點進步了。
第二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1、“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實質是什么?有何區別和聯系?
2、作者是怎樣批駁“送去主義“的?
3、“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含義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設置這樣兩個問題:
1、作者為什么批駁“送去主義“?有幾點原因?
2、作者對“送來“的態度如何?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題的答案就圓滿了。
(設置三個梯度習題的根據,主要是針對學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適合全體學生、第二梯度適合多數學生我們時刻要以課本為藍本,重在培養素質,以上習題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至此,第一課時結束)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為分析8—10自然段,學習并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采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環節一:先搭知識臺階,由教師交待什么是比喻論證。
環節二:學生齊讀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在此主要體現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為此,我精心設置了以下問題:
(1)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為,作者是如何評價的?采用什么論證方法;
(2)“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么?對整個文化遺產是否一概而論,分為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魚翅““煙燈和煙槍““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置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形成能力,而且為第2題搭臺階,逐層深入,再采用設問、類比啟發并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環節三:明確比喻論證與比喻句、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的區別,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2)判斷下面這段話是否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中國,對于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對比中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逐步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為了及時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爭取讓學生做到一課一得,我還設置了課堂訓練,以及時鞏固教學成果。
環節四:課堂訓練。根據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請同學們口述其論據,其他同學給以評析。
例如:觀點——做事要有恒心,不間斷,才能成功。
論據——(1)滴水穿石(2)鐵杵磨成針
觀點:
1、客觀環境往往對人有很大影響;
2、要掌握真本領必須勤學苦練;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礎條件就不能成功;
4、學生往往越過老師,后人往往越過前人;
環節五:布置作業。學習本文后,讓學生思考拿來主義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小組討論:說說拿來主義在今天的現實意義。將討論結果寫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改革開發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等;追星族學奇特發型服裝,卻不學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魯迅的《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4
教學目的
1.理清作品論證思路,體會本文的邏輯力量。
2.領會“拿來主義”的精神實質,結合現代的實際情況談談自已的認識。
3.學習本文的表達的技巧,了解雜文的文體特點。
4.學習作者幽默犀利的語言,體會詞語的諷刺意味及比喻論證方法的運用,領會比喻句的深層含義。
教學重點
學習魯迅的論證藝術,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
教學難點
把握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本文的寫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領會“拿來主義”的精神實質。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引導精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思考
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么?和“拿來主義”有什么關系?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為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
二、初步體會文章主旨
1.閱讀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文章擺出了哪幾種?
明確: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2)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有:
三種人想法行動實質共同點孱頭怕給污染徘徊不敢走進拒絕繼承(逃避主義)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燒光盲目排斥(虛無主義)加廢物羨慕欣欣然蹩進全盤接受(投降主義)挑選顯然,作者對這三類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態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見作者的態度。
2.顯然,作者對這三類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態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見作者的態度。那么,真正的拿來主義者應當是怎樣的呢?“占有,挑選”(運用腦髓——指用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指要有選擇,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來主義者應當是怎樣的呢?“占有,挑選”。先占有,后挑選。占有是為了挑選。占有重要,挑選更重要。(怎樣挑選?),所以作者又通過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遺產中的成分,列舉了相應的幾種正確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體事物態度本體事物態度魚翅吃掉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完全吸收鴉片送藥房供治病精華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煙展覽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作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無用的歷史垃圾姨太太請他們各自走散文化遺產中的糟粕堅決拋棄所有這些比喻,就將怎樣“挑選”說的既清楚透徹,又具體形象。
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批判地繼承。這種態度和方法同樣適合于本國的文化遺產。
4.小結。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等當時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尤其是對“孱頭”、“昏蛋”、“廢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豐富,耐人尋味。
5.請學生再讀第八、第九兩段,想想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明確:第8、9兩段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運用這種方法能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6.研讀最后一節。閱讀第10段,想一想這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么問題。(訓練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總之,我們要拿來。(拿來之后應當怎樣區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么積極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辯別,不自私。(實行“拿來主義”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最后一句話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來主義”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總結文章寫作特點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綜合運用舉例、類比、對比、比喻等論證手法。
3.運用比喻展開論證,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
4.語言幽默犀利,詼諧辛辣,增強了論證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試用“拿來主義”精神來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案例有:
1.“韓流”現象;
2.法國的電影人抵制美國大片進口,我國每年引進外國大片;
3.招商引資,污染企業紛紛到鄉鎮設廠……
4.討論活動。
有報刊載文《洋節入侵,圣誕節將成“第二春節”?》,那么,我們應如何面對洋節入侵與傳統節日的不斷淡化?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洋節盛行、傳統節日淡化現象出現的深層原因以及我們如何運用“拿來主義”思想對待洋節,傳承并發展傳統節日。
對待洋節:不拒絕,不崇尚,了解洋節背后的文化內涵,探究洋節受青睞的原因以及對于振興傳統節日的可資借鑒之處,接納而不代替傳統節日。
對待傳統節日:認識并理解傳統節日的精神與文化內涵以及它對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義,意識到傳統節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們對于自己的節日缺乏真正的“熱愛之情”,認識到與傳統節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蕩秋千、劃龍舟、放風箏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時也有與當代社會生活不相適應之處。對于傳統節日,我們首先應“拿來”,然后“挑選”“區別”,在繼承的前提下有所創新。
五、語言特色體會
魯迅處在黑暗勢力統治下面,沒有言論自由,所以用冷嘲熱諷的雜文形式作戰。——毛澤東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示一點進步了。
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
文章充滿了調侃和反諷的味道。“嬉笑怒罵皆是文章”
板書設計:
拿來主義(雜文——議論性、形象性、現實性)
魯迅的《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5
設計理念:
1、充分重視學生之間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師生、生生多邊良性互動。
2、加強語文課的語言表達訓練,讓學生腦手嘴三者齊動,聽說讀寫四位一體
3、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能力,由課內自然延伸到課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拿來主義”的深刻內涵。
(2)掌握本文的論證思路,初步體會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和分析本文,感受魯迅雜文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思維訓練的體操,精神成長的大餐。
(2)通過合作探究學習,構建民主和諧生動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本文聽說讀寫,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魯迅強烈的“戰士”責任感,樹立對待文化資源的正確態度,加深對祖國改革開放國策的認知和理解,培養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來主義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用拿主義觀點對當今生活現象進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二、閱讀文本,梳理探究
1、師生互動:課文題目是“拿來主義”,面對文題,你會提什么問題?
明確:拿來主義是什么?拿什么?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會怎樣?
2、學生活動:緊扣“拿”字,閱讀課文,自由選題,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點撥:
①拿來主義是什么?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運用腦髓——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別;自己來拿——積極主動,有選擇)
②拿什么?
文化遺產(外國、本國)
③為什么要拿?
閉關主義,此路不通
送去主義,淪為乞丐
聽憑送來,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來!
④怎么拿?
方法:占有,挑選——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條件: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
⑤拿了會怎樣?(第10段)
最終實現“創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會成為新宅子——人成為新人,文藝成為新文藝
3、師生總結:用表格總理以上思路,寫一段話總結以上內容。
明確:
總結參考:
送去主義
破
閉關主義含義: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拿來主義
立辦法:占有,挑選——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結果:創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藝
總結參考:因為閉關主義、送去主義使國家窮困,送來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來,運用腦髓,自己來拿。怎么拿來呢?就是挑選,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只有這樣,人才成為新人,文藝才成為新文藝。
三、應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節批駁了帝國主義“送給”中國的東西——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小東西,對這些東西現在你都怎么看待?試運用拿來主義的方法分別加以分析。
(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相關的論述,討論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今天我們去看法國香粉、美國電影和日本商品,應該區別對待,從接納外來文明、促進文化交流與文明對話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這才正是拿來主義的本質。
2、有報刊載文《洋節入侵,圣誕節將成“第二春節”?》,也有這樣一個故事:圣誕節即將來臨,滿街的圣誕老人和卡通人物將孩子們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歲的兒子買了一本古詩詞,詩詞的扉頁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圖像。爸爸沒有想到,兒子打開書本后竟然大呼:“爸爸,這本書上也有圣誕老人啊!”爸爸連忙給孩子糾正說:“錯啦!這不是圣誕老人,是咱們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沒想到的是,這時孩子竟一臉嚴肅,大聲說:“你才錯了呢!你看他這長長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誕老人差不多啊!”
老師家住在黃陵,曾目睹了下面這一幕:2005年重陽節,黃帝陵軒轅廟碑亭里,一個12歲上下的男孩一邊小跑著手指廟里一塊石碑,一邊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黃孫子’下照個相吧!”其實巨碑上是鄧小平題寫的“炎黃子孫”四個大字?
那么,我們應如何面對洋節入侵與傳統節日的不斷淡化?
明確:對待洋節:取其精華,不拒絕,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節背后的文化內涵,探究洋節對于振興傳統節日的可資借鑒之處,接納而不代替傳統節日。
對待傳統節日:對于傳統節日,我們首先應“拿來”,然后“挑選”“區別”,在繼承的前提下有所創新。認識并理解傳統節日的精神與文化內涵以及它對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義,認識到與傳統節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聆聽了來自魯迅先生,也是來自歷史的聲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老師真心希望,咱們,作為中國人、當代人,能夠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心態,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向著世界,向著傳統大聲的說出自己的主張:拿來!
五、課外作業:
1、摘錄本文中你認為有意思的語句,細細品味寫出其特點,下節課全班交流。
2、課外活動:“辯論擂臺賽”
魯迅的《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6
一、說教材
《拿來主義》是一篇老文,好幾版的教材都沒有將它刪去,而且編者還將其放在單元的第一篇,足以說明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實也是如此,《拿來主義》一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這是一篇說難不難,說簡單又不簡單的雜文。如果純粹從內容的理解上看,這是篇較為簡單的文章:對待文化遺產的要膽大心細,要學會拿來,要學會挑選;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這個觀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學,也是許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準備用一節課講解本文的內容,讓學生們掌握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方法。從第二節課起,我將重點放在對魯迅語言技巧的研究和訓練上。第三節課的重點則是本文的各種論證方法:類比論證、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因此,本課的重點就是分析本文中語言的技巧。魯迅的雜文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戰斗力,主要是因為他雜文的語言。人們稱,魯迅的雜文“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其雜文的語言風格是犀利、幽默、諷刺。如果是一個有生活經歷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魯迅的語言可能不會吃力,但要讓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體會魯迅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
分析探究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的語言技巧。
指導學生聯系實際,學習并應用魯迅先生雜文的語言技巧。
而課上的難點則肯定出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如何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課文分析,掌握魯迅先生雜文的語言技巧。
如何引導學生關注和觀察生活并能產生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想。
二、說學法
2班的學生特點是表現活躍,思維敏捷,出口很快,但總是會偏移主題。在課堂上表達的一些觀點往往有失偏頗,甚至理解錯誤。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我認為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魯迅先生的看問題的方式,并學著象魯迅先生一樣用自己獨具特色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現場片段作文,尤其是議論文類型的作文,對于作文本來就不好的學生來說,很有些難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組討論的方法,即能鍛煉學生們臨場應變和即時寫作的能力,又能讓同學們學會分工合作,發揚團隊的精神,用集體的力量完成較難的任務、目標。也就是說,讓他們合作起來摘桃子。
三、說教法
要理解內容不難,但要理解魯迅豐富而深刻的語言很難。首先,魯迅距今天的學生相隔年代較遠,文白夾雜的語言讓部分學生不太適應;其二,雜文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如果對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話,就較難理解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言了;第三,魯迅的語言運用十分純熟老練,技法又靈活多變,學生較難把握。那么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些語言的技巧呢?
這堂課的授課重點是三個雜文的語言技巧,要讓學生理解這三個技巧,我以為可以用“比”的辦法:精析原句,對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時重在加強學生的語感,重在“意會”(心中應明白魯迅雜文語言的妙處了),倒不一定要求學生“言傳”(用語言表述其中的妙處)。再借助當代生活中的幾個文化事例,讓學生們站在現在的角度進行仿寫評論,以達到訓練這些語言技巧的目的。
四、說教學程序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成兩個部分:
一、從《拿來主義》中拿來
“拿來主義” 就是要善于從別人的文化中汲取精華。而《拿來主義》本身就有許多可汲取之處,可供學生們在今后的作文當中應用。因此,讓學生從《拿來主義》中拿魯迅雜文語言的幾個技巧:
1、貌似廢話連篇卻辛辣犀利。
2、貌似表揚贊賞卻針針見血。
3、貌似無心之筆卻一招致命。
教師對上述三個語言技巧進行精析,通過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拿來主義》一文中的語言的豐富和深刻,體會魯迅先生雜文的風格特點和藝術魅力。
二、學魯迅,做一名能戰的士兵
語言除了用來抒情敘事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可以用來戰斗。雜文是魯迅的匕首、投槍,同學們在理解了其雜文語言的特點之外,還應該學會如何像魯迅一樣利用這些語言技巧去“戰斗”。
因此,在第二個部分,我例舉了四個當代的政治、文化現象,這四個現象都是同學們熟知的,但同學們卻看不透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意義。因此我采用分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讓同學們利用集體的力量來理解事件,同時用商討的方式寫出評論片段。要求是:利用剛才學到的幾個技法。
希望通過及時的訓練,能夠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剛才所學到的內容。
最后教師通過及時的點評讓學生明曉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結束此課。
魯迅的《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7
學習要點
一、總體理解文意:
1、理解“拿來主義”的含義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
三、比喻論證方法的運用
四、課文引申:學會如何運用好“拿來主義”
【二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及步攤:
一、檢查課前預習:
1、學生自由誦讀
2、檢查朗讀
3“拿來主義”的含義
它是魯迅先生的創見,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即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吸取精華,剔除糟粕。與毛澤東同志倡導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二、分析課文思路
首先搞清楚兩個問題:
1、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
2、怎樣實行“拿來主義”?
針對第一問,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表明觀點的一句話是:
“所以……自己來拿!”此句表明結果,那么上文闡述了哪些原因呢?
1、2節“送去主義”的種種行徑,有悖交往原則
3、4節“送去”的慘重后果,正視歷史教訓
5、6節聽憑“送來”的危害,自己“拿來”的必要
針對第二問:“拿來”的錯誤態度有哪幾種?總的原則是什么?如何區別對待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和糟粕?
8節:運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來”的三種錯誤態度:
“孱頭”----害怕繼承的逃跑主義者
“昏蛋”----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
“廢物”----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
總原則:占有,挑選。
應如何區分精華與糟粕。
魚翅一吸取養料
鴉片一批判吸收
煙槍和煙燈一可作反面教材
一群姨太太一剔除糟粕
[小結]從五個方面總結全文:對待文化遺產的原則;如何區別對待;正確繼承文化遺產的積極作用;“拿來主義”者應具有的品質;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意義。
第二教時
內容及步驟:
一、體味文中詞語的諷刺、幽默的效果。
魯迅的雜文“嘻笑怒罵皆成文章”,語言風格:犀利、幽默、諷刺。
學生找出文中有關例句,具體體味。
例:捧著“幾張古畫”“一路的掛過去”“捧”刻畫恭敬的媚態,“幾張”顯得相當貧乏,卻一路張揚,見得多么寒槍可憐,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反語。媚外求榮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諷刺強烈。
例:“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豐富”“大度”應加雙引號,諷刺其不自量力。
二、學生質疑.
進一步品味先生用詞的犀利、諷刺的效果。
三、體味文中比喻論證的作用。
四、課文引申。
在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如何運用好“拿來主義”
引:沒有拿來的,就沒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學生舉例印證。
國家、社會的發展是如此,個人的發展亦如是。
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科學的學習方法,優良的道德品質,見賢思齊。防止不良習氣,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侵染。
【魯迅的《拿來主義》導學案】相關文章:
《回憶魯迅先生》導學案設計03-04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優秀導學案06-12
高中語文必修四《拿來主義》導學案03-07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09-20
魯迅《拿來主義》獲獎教案11-30
魯迅《拿來主義》原文及鑒賞01-18
成語“人琴俱亡”導學案05-21
《勸學》導學案設計12-01
《山中訪友》導學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