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杜甫詩三首》導學案
【學習目標】
1、通過詩歌的誦讀與品味,體會古典詩歌之美
2、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3、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學習重點與難點】
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學習情景交融的創作方法
【學習方法】
誦讀和討論
【知識鏈接】
1、詩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國古代偉大的 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 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 ”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 這條主線杜詩風格,基本上是“ ”,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 ”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杰作
2、背景介紹:《秋興·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們分別創作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和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兩年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除《登高》和《八陣圖》等單首詩外,還有許多組詩,如《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這段日子,是作者創作的豐收時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將結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輝灑向人間,灑向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熱愛著的土地(大歷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時期雖然“安史之亂”結束三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其一》),在“何日是歸年”(《絕句·其二》)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所有這些像沉重的陰云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只有以他的詩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悶與愁苦
3、古詩常識:律詩的 、 兩聯必須對偶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積累
⑴ 給加點的字詞注音
萬壑( )渚清( ) 千載( ) 王嬙( ) 青冢( )
朔漠( )省識( )環珮( )暮砧( )
⑵ 解釋下面加點的字詞
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臺連朔漠( )
百年多病獨登臺( ) 艱難苦恨繁霜鬢( )
江間波浪兼天涌( ) 畫圖省識春風面( )
渚清沙白鳥飛回( ) 潦倒新停濁酒杯( )
寒衣處處催刀尺( ) 無邊落木蕭蕭下( )
二.鑒賞詩歌
《秋興八首》(其一)
1、首聯、頷聯描寫了怎樣的場景?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首聯“凋傷”中的這個“傷”字換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請說明理由
3、頸聯“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這兩句表現詩人怎樣的情懷?
4、尾聯“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顯“故園心”的?
《登高》
5、前兩聯描述了怎樣的自然景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6.頸聯,尾聯是如何表達杜甫心中的愁苦的?
7、此詩與《秋興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點?
《詠懷古跡》(其三)
8、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詞語
9、請賞析“群山萬壑赴荊門”
10、《詠懷古跡》(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11、《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當堂檢測】
12.閱讀下面唐詩,回答問題:
恨 別 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注]①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寫的一首七言律詩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檢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陽西渚
(1)分析本詩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請結合具體詩句,尤其是關鍵詞語,分析本詩所表現了的杜甫詩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13.背誦并默寫詩三首
【反思與感悟】
《杜甫詩三首》導學案答案
1. 詩的首聯,開門見山,直寫秋景“玉露(白露)”“楓樹林”“氣蕭森”點明秋興之依托,因秋景而起興,感懷頷聯“江間”指代巫峽,“塞上”借邊塞指代京城一帶“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點明作者身在巫峽,心想京城,由近及遠排比類推,氣勢十分雄壯“波浪”在下而說“兼天”,“風云”在天而說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語句,極力描繪了秋季陰暗蕭森之景,襯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2. 、①“凋傷”更能表達傷心、傷感;②只有人才會感到悲傷,所以,詩人這樣寫就賦予了玉露、楓樹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楓樹林與自己的情感產生了共鳴一樣詩人自己思念故鄉,感到悲傷,好像玉露、楓樹林也是有了同樣的情感
3. 思念故鄉 4. 砧聲四起,傍晚時分,在白帝城樓的高處,是那么的急促婦女們正拿著裁尺和剪刀,為在外的親人趕制著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動刀尺“白帝城”,舊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的白帝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分搗衣的砧聲很緊“砧”,搗衣石,這里借指搗衣發出的聲音古人裁衣前,先將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搗軟,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為遠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搗衣聲是人間的秋聲,往往會增添客子的愁緒在這黯淡蕭條的秋景和暮色中,詩人更平添了, 一許孤獨、憂傷之感
5. 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襯出人的渺小,孤單哀猿,烘托出悲涼飛鳥,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尋找失散的鳥群詩人借六種景物營造出悲涼的氣氛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很宏大的氣勢逼顯出個人的渺小
6. 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7. 《秋興·其一》和《登高》在寫作上有許多共同特點:首先在感情基調上兩首詩都有很濃的悲秋情結世事艱辛,家丑國難,萬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縷愁緒洋溢在字里行間,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結構處置上,兩詩的首聯,頷聯都極力描寫秋景圖,營造了一個悲愁蕭森的氛圍,使后面的抒情都順理成章,打倒了景為情基,情為景發,渾然天成,足見構思之妙再次,兩詩在用詞造句上,都是律詩的典范之作,對仗工整又極具情勢在兩詩的頷頸聯里體現得特別明顯如《秋興·其一》的頷聯“江間波濤”對“塞上風云”,“兼天涌”對“接地陰”,頸聯“叢菊兩開”對“孤舟一系”,“他日淚”對“故園思”《登高》頷聯“無邊”對“不盡”,“蕭蕭下”對“滾滾來”,頸聯“萬里悲秋”對“百年多病”,“常作客”對“獨登臺”
當然,兩詩又有許多不同點,比如感情表達方式上,格律上,特別是在感情基調上《秋興》詩感傷氣氛太濃,境界不如《登高》壯闊《秋興》詩首聯基調低沉,“凋傷”“氣蕭森”是其體現,而《登高》僅點明“風急”“天高”“鳥飛回”在境界上《秋興》雖有“江間波濤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丹和《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來”相比還是有點遜色
8. 怨恨 9. “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
10. 頷聯寫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后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頸聯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對照,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后魂魄歸來也是枉然!同時,詩人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也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11.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12. (1)抒發了詩人流落他鄉的感慨和對故園、骨肉的懷念,表達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亂的愛國思想(2)前三聯“一別”“長驅”點題,抒寫了深痛憂憤之情;“衰”“老”想呼應,寫自己的飄零憔悴,悲涼沉郁“思家”“念弟”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了題意的“恨別”最后一聯以充滿希望的詩句作結,感情由悲涼轉為歡快,顯示了詩人胸懷的廣闊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個傳統題材,所謂“春女善懷,秋士易感”。秋天萬物凋零,霜風漸冷,給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產生人生遲暮,功業難成之類的聯想,但也催人奮進,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更加沉郁厚重。
【合作探究】
秋興八首(其一)
1、前兩聯所寫景有哪些特色?
2、后兩聯由景生情,抒發了作者哪些情感?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1、詩人深情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
2、試解析中間兩聯所運用的對比手法。
《登高》
1、“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曾就這兩句詩分析出八層意思,這里刪去了五層,你能從自己理解的角度把它補充出來嗎?
‘萬里’,地之遠也;
‘秋’,時之凄慘也;
‘作客’,羈旅也;
2、請同學們發揮聯想與想象將這首詩歌改寫為散文。
【總結歸納】:
【我的困惑】:
【檢測與鞏固】
1、背功檢測
「1」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 。
, 。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
, 。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3」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 。
, 。
, 。
2、做一做高考題
瑯琊溪 【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②。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滁州(今安徽省境內)期間。瑯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這里指拼扎而成的簡易木橋。
1.這首詩圍繞溪水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
2.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解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