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教學設計1
課時分配
建議本課依據學情分課時。第一課時進行自主學習反饋及整體感知、結構梳理。第二課時進行課文具體感知的交流展示及當堂檢測。可適當調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中重點字詞,識記有關吳伯簫的文學常識。
2、培養學生閱讀探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深入理解文章題目“燈籠”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
2、反復閱讀課文,掌握課文內容,整體感知作者的寫作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歷史文化及個人情感角度感受燈籠對作者及整個民族的重要意義。
課前預習
寫作背景本文寫于20世紀三十年代,那是中華民族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作者以“燈籠”為題,從文化及情感兩方面,方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最后跳出個人情感圈子,升華為家國情懷的表達,呈現了一個執著追求革命和藝術的知識分子與時代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的內心世界。
讀準字音
爭訟(sònɡ)領域(yù)斡旋(wòxuán)靜穆(mù)
思慕(mù)悵惘(chànɡ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
辨清字形
理解詞語爭訟:因爭論而訴訟。
領域:從事一門專門活動或一事業的范圍、部類或部門。
斡旋:調解周旋。
靜穆:安靜而嚴肅。
思慕:懷念;追慕。
悵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褪色:比喻某種情景、意識、本色等逐漸淡漠以至忘記。
熙熙然:溫和歡樂的樣子。
暖融融:形容溫暖宜人;溫暖舒適。
馬前卒:比喻沒有目的地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為人處世的方法、道理和經驗。
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看過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嗎?你們元宵節的時候有沒有去參加過燈會?想必,“燈籠”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吳伯簫寫的《燈籠》吧!
新課展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第1自然段敘述了什么事情?有何作用?
玩火坑燈,燃滴滴金,放焰火,點燭……
引出下方,為下方做鋪墊。
2、第10自然段寫了哪些名將?有何作用?
霍嫖姚,李廣,裴公。
引述歷史上保家衛國的名將,表達自己做“燈籠的馬前卒”的誓愿。
3、最后一自然段表達“我”強烈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表達了“我”怎樣的情懷?
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
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打擊日寇,也表達了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
【品味亮點詞語】
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試分析加點詞語的用法。
“擠著”,形象地表達出了“我”與“燈籠”之間結下緣分之多,使表達顯得形象生動。
【感悟精彩句子】
“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分析并評價這句話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作者熱烈贊頌古代將軍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氣概;他們激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打擊日寇;同時表達了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希望有更強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團結抗戰,打敗敵人,保衛好自己的家園。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回憶了“我”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從文化層面及個人情感層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表達了“我”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希望有更強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團結抗戰,打敗敵人,保衛好自己的家園。
寫作方法運用
【深入研讀,探究方法】
1、文字自由流暢,通俗易懂。
全文語言平淡,幽默而不荒唐,用一種閑適的筆調寫出作者對舊歷新年的態度,用一種灑脫的文風寫出作者對政治文化的態度。
2、結構嚴謹,多種描寫。
文章前半部分運用心理描寫表現作者對舊歷新年的諸多煩惱,后半部分用語言描寫,表現作者態度的微微轉變,深刻地刻畫出作者的對傳統節日的無可適從。
3、主題明確集中,內容廣泛。
全文以慶祝舊歷元旦為主要內容,描寫了舊歷元旦時諸多的習俗,但暗含的內容廣泛豐富,意在通過舊歷元旦揭示守舊的傳統文化與新的科學理論的對立。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請你選擇一個你喜歡的物件,用自己的話寫一篇小作文,200字左右。
布置作業:教師引導學生課后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預習下一課時內容。
教后感想
本課是作者對燈籠的一些記憶,讓學生了解燈籠對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因此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課前就去搜集燈籠的一些信息,在課堂上互相討論,讓學生有話說,喚起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教學設計2
【教學要點】
1、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脈絡并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學習本文精練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第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難點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寫作背景:
寫于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發”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歐陽修雖壯年被貶,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嘆,而是以積極的態度當好他的地方官,為百姓辦事。滁州風光秀麗,歐陽修便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與民同樂,把內心的抑郁掩壓在山水與詩酒之樂之中。
3、出處: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謚號。
二、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熟悉課文內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釀(niàng) 潺(chán) 瑯琊(láng yá)
輒(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傴僂(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籌(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點詞: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的樣子。
⑵ 有亭翼然而臨于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⑶ 名之者誰: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發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
⑺ 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⑼ 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三、朗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字詞含義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
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一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滁州的地理特點? “環滁皆山也。”
⑵ 西南諸峰的特點? “林壑尤美”
⑶ 瑯琊山的特點?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臨于泉上”
⑸ “來飲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號醉翁的原因?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⑺ 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結: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朝暮景色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⑶ “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5、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酒宴上陳列的東西?
⑵ 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
⑶ 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
⑷ 劃分層次?
① 滁人游山之樂 (……游也。)
② 眾賓宴飲之樂 (……歡也。)
③ 太守宴醉之樂 (……醉也。)
5、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游山宴飲之樂。
四、第四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學生串譯。
3、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⑵ 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⑶ 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4、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課文進一步了解舊時北京城吆喝的內容、種類、作用、文化內涵,把握文章獨特的結構。
(2)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3)學習本文生動幽默的語言,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2、過程與方法:
借助音像資料及自己的模仿,讓學生感受北京的種種吆喝的聲音,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樹立文化觀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動人底蘊,做生活的有心人。
(2)開展記錄街頭吆喝聲并整理的語言活動,為搶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1)把握文章的結構安排,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2)品味語言,理解作者在本文洋溢的.內心感情。
難點:學習體味本文生動幽默的語言。
三、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2、討論點撥法
四、教具準備:
mp3音箱彩色粉筆小黑板
五、教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文章具體寫了哪些叫吆喝聲?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二)、探究課文:
1、閱讀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那句?這一段結構有何特點?
明確: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結構可以說是總分式。這一段寫吆喝聲按從春到冬的順序展開。春天一到,萬物復萌,小販們走街串巷賣春鮮兒。夏天賣西瓜和雪花糕,秋天賣“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熱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蘆,經小販們一叫賣,也頗為誘人。
2、閱讀課文第三部分。
這一部分所寫內容與前文有何不同?試具體說說。
明確:文章第三部分從叫賣作為一種口頭廣告的角度來寫。這里寫叫賣的文化內涵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有的叫賣說明商品制作的工藝過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賣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如賣山楂的喊:“就剩兩掛啦。”其實他身上掛滿了那用繩串起來的紫紅色的果子。其三,叫賣的語言十分豐富,極富表現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兒的白薯”、“蘿卜賽過梨”等;有的合轍押韻,頗為動聽,如“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卜一個大。”
文章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
3、用mp3播放吆喝聲錄音,指名猜測其內容。
(《賣西瓜》、《硬面餑餑》、《烤白薯》、《冰糖葫蘆》)
4、讓有特長的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叫賣聲,學生從中體驗吆喝的民俗內涵。
(三)、質疑解疑
1、為什么介紹“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時主要介紹賣什么而很少介紹怎樣吆喝?
明確:對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到位。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語)來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出幾例,仔細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明確:簡介“京白”:快、發音含混、兒化音多。介紹吆喝作為一種口頭廣告,舉例如“鹵煮喂,炸豆腐喲”“葫蘆兒——冰塔兒”,“冰棍兒——三分嘞”等等。介紹夜晚的吆喝,如“餛飩喂——開鍋!”“剃頭的挑子,一頭熱”“硬面——餑餑”。介紹夜里乞丐的叫聲,如“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介紹吆喝作為一種口頭廣告,舉例如“鹵煮喂,炸豆腐喲”“葫蘆兒——冰塔兒”,“冰棍兒——三分嘞”等等。
這些對吆喝的描寫,極富特色,語言生動幽默。從這些“戲劇性”的藝術中,從這些鮮活的語言中,讀者聆聽到那些奇妙無比、特色鮮明的“聲樂藝術”,欣賞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風情。
3、吆喝其實是一種廣告,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類廣告在逐漸消失。對此你有什么看法?你的家鄉有吆喝聲嗎?如果有你能為大家表演嗎?同時不妨把家鄉的吆喝,或者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記錄下來,為搶救工作做點貢獻。
學生討論,交流,表演自己所熟悉的家鄉的吆喝,并談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本地民俗,了解本地民生和民間文化。
(四)、小結: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蘊涵的濃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結構的安排上也頗有獨到之處。
(五)、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吆喝
從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聲不絕
餛飩喂——開鍋!
介紹硬面——餑餑地方文化
吆喝聲行好的——老爺——太太(哎)魅力無窮
鹵煮喂,炸豆腐喲欣賞贊揚
葫蘆兒——冰塔兒懷念關注
文化內涵:叫賣說明商品制作的工藝過程
叫賣具有強烈的戲劇性
叫賣的語言十分豐富,極富表現力
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教學設計4
導學目標
1、搜集“和為貴”這方面的事例,探尋“和為貴”的真諦。
2、利用工具書和網絡,理解“和”與“同”的區別。探究“和而不同”在當下的意義。
3、通過開展這次活動,培養學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識和認識,達到“和諧”的目的。
4、課時計劃2課時。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世間萬物,因和睦而美麗,因和睦而溫馨。中國文化崇尚“和”,有關“和”的思想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和”既被視為誕育萬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養性的關鍵,還被認為是社會交往的準繩,更被尊奉為國家共處的原則。“和”的重要性體現在我們的語言當中。下面,我們就圍繞“和”來展開活動,去探究“和”的內涵與作用。
(2)活動指導交流展示。
(3)活動一探“和”之義。
1、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僅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種對待世界的哲學態度。“和而不同”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命題之一。利用工具書和網絡,理解討論“和”與“同”有什么區別。古人論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樣的?“和而不同”在當下有什么意義?
交流點撥“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君子和諧相處卻不盲目茍同;小人盲目茍同卻不和諧相處。和是互相補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樣沒有自我。用現代哲學的話來說,和是矛盾的統一,同是絕對的同一。
2、“和”的內涵是豐富的',古代經典中對“和”的論述也涉及多個方面,自行搜集,適當補充,理解“和”多樣化的思想內涵,嘗試用幾個關鍵詞概括“和”的含義。
3、各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班長、語文課代表整理各人發言,匯總后放入本次綜合性學習檔案。
(4)活動二尋“和”之用。
1、“和”的思想,用于調和人際關系,解決各種糾紛,可以概括為一句俗語即“和為貴”。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話,原文為“禮之用,和為貴”。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歷來說法很多。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將“和為貴”中的“和”理解為“和睦”“和氣”等。
2、課外搜集這方面的事例,可以是歷史故事,也可以是身邊的事,從中探尋“和為貴”的真諦。
3、交流點撥“三尺巷”“將相和”。
(5)活動三班級討論會。
1、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可避免會有觀點的交鋒。相持不下時,有些同學會惡語傷人,最后不歡而散。思考如何從“和而不同”“和為貴”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訂幾條“班級議事規則”。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一些新聞事件為話題,在班上組織一次時事討論后,大家以“和而不同”為理念,一起討論問題。互相啟發,共同受益。
2、步驟:
(1)將全班同學分為三組,設置三個話題,每個小組選取一個話題。
(2)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搜集并閱讀與該話題有關的新聞報道及評論。仔細思考,形成自己的認識。
(3)小組內討論、交流。觀點一致的同學結成伙伴,共同整理資料,深入交流,最后推薦一名同學參加時事討論會。被推薦的同學組成該話題的時事討論組。另外推薦一名討論會主持人。
(4)在班上舉辦時事討論會。討論會可分為三個時段,每個時段一個話題。由該話題組的時事討論會成員及主持人共同完成。討論時注意遵守之前制訂的“議事規則”。
(5)討論會期間,主持人可根據情況,隨機邀請聽眾參與討論。
(6)其他同學在旁聽討論會時要認真,并仔細觀察討論會成員的表現。選出你認為表現最佳的同學,并說明選他的理由。
3、小結:
通過這次活動,你對中國文化中的“和”一定有了許多的認識和理解吧!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作文,談談你的收獲。
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學習本文,讓學生轉變過去人們一致認為的征服自然的觀念,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教學重點: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一、導入在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們再深一層地品味文章的語言。
二、品味語言,體會句中哲理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討論明確:掉入陷阱,就有危機。人類開采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嚴重后果,危及人類自身。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討論明確:擬人,說宇宙創造了人類是有目的的創造,這等于宇宙長出了大腦,有了自我認識的工具,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討論明確: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種種存在形式,所以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是我們的弟兄。
三、寫作特點學習文中多次運用反問句,體會其作用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改為:我們沒有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
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思考,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改為:誰也不能斷言那些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
反問句的作用:反問語氣更強烈,更發人深省。
③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
改為: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
反問句的作用:反問句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語氣也更強烈。
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改為:你應當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
反問句的作用:語氣更強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四、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接著,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進而,從論智慧到論生命,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得出結論:我們應該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展開,由引論到本論,層層推進,水到渠成。本文的語言也極有特色,富有文學色彩,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灑脫峻麗,讀來爽心悅目。
五、擴展練習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句宣傳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
如:
1、地球不是我們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我們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呵護我們的明天。
3、地球是萬物之母,無論什么降臨在地球身上,也將同樣降臨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們應該知道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淚,不是我的眼淚,更希望不是地球母親落下的最后一滴帶著絕望的淚!
附: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嚴春友
高科技——————航天事業——————相比大宇宙,空間十分狹小
人類的智慧認識—————————一部不斷糾錯的歷史
礦坑—————————可能成這人類自掘的陷阱
宇宙—————存在比我們智慧高得多的生物
人類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大自然的智慧人類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
兄弟關系—————敬畏自然=保護、愛護自然
自然中其它事物
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品味本文平淡樸素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童年的留戀及學習作者以苦為樂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作者對童年的留戀及學習作者以苦為樂的精神。
【教法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探究法、分組討論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童年是一首歌,歡快的音符卻難以唱盡它豐富的旋律;有人說童年是一幅畫,絢麗的色彩卻難以描盡它多姿的回憶。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誦--“童年呵,是夢中的真,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季羨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樣的?
二、檢查預習
1、 學生根據預習介紹作者季羨林
季羨林(1911-20xx),學者、翻譯家、作家。山東臨清人,字希逋、齊奘。193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2 、教師補充對季羨林先生的評價
智者永,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
3、字音字形
生疏 教諭 瑣事 溺愛 私塾 孤苦伶仃 萬象更新
椽子 躥房 門楣 一壟 渾渾噩噩
4、成語積累
肅然起敬 萬象更新 相依為命
不以為然 家徒四壁 渾渾噩噩
三、 整體感知
1、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找出文章中哪句話概括了作者對童年的感受?
明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學法指導:提示同學們怎么找主旨句,提取關鍵詞,學會用一個關鍵詞帶動一篇文章的學習方法)
請同學們根據這句話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同學們的疑問就是本課急需解決的問題。
2、圍繞“我的童年”,作者寫了哪些人,哪些事?你對哪件事感觸最深?
明確:介紹了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父親與叔父艱難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餅子的趣事;介紹我的啟蒙老師;回憶童年時的小伙伴;交代我離開故鄉的原因。
(學法指導:注意小標題的作用)
四、 品味語言
學者鐘敬文這樣評價季羨林的散文“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真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試結合文章內容,品析季羨林散文“語樸情醇”的特點。
請同學們挑選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和其他同學交流分享。
(學法指導:賞析句子可以從修辭、表現手法、表達效果、煉字、情感表達等角度入手)
預設問題:
1“我父親和叔父到了濟南以后,人地生疏,拉過洋車,扛過大件,當過警察,賣過苦力。叔父最終站住了腳。”分析這句話中動詞的表達效果。
明確:作者連用了四個四字短語,用“拉”“扛”“當”“賣”四個動詞,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父親和叔父在濟南所從事的艱辛工作,表現了他們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環境中的艱難掙扎。
2“到了濟南以后,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里會是什么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里哭著醒來,盡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愿再啃紅高梁餅子吃苦咸菜。”試著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五、 合作探究
季羨林:我的文筆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捫心自問,我的感情是真實的,我的態度是嚴肅的,這一點絕不含糊。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絕不下筆去寫。
(學法指導:同學們要想寫出優秀的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實感。)
作者開篇即說“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結合課文,說說作者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讀了他的經歷,你有何感觸?
明確:作者的童年是物質和精神都飽受苦難的年代。在父母身邊時,物質生活極度匱乏,吃的是紅高粱面餅,連基本的生活物資--鹽,都無錢可買;“半個白面饅頭”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東西,家里“連帶字的什么紙條子也沒見過”;在濟南叔父家,“我” 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幾次夢里哭醒。所以作者回憶起童年生活,眼前沒有喜氣洋洋的紅色,也沒有生氣勃勃的綠色,只是一片無奈悲涼的灰黃。
六、揮灑青春
圍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童年”寫一段話。
1教師示范“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與同學們進行文字對話。
流年是塵封在記憶中的夢,細數門前落葉,傾聽窗外雨聲,涉水而過的聲音再次響起,被雨淋濕的心,依舊化作那綠葉上的水珠,化作思念的淚滴。那湖水的豐盈是我蓄滿的真情,而時間不會為我停留,曾經看過的夕陽,聽過的潮落,都變成了手中的流沙 ,藏匿在繾綣的回味里一滴滴流淌。
時間的沙漏沉淀著無法逃離的過往,記憶的雙手總是拾起那些明媚的憂傷。用微笑細數你給的傷,最后,淚卻隨微笑流出眼眶。
2學生展示交流
七、拓展延伸
1 推薦閱讀
《季羨林談人生》
《賦得永久的悔》
《季羨林妙語錄》
2 季羨林小故事
有一年,北京大學新生入學。一個學生帶著行李,一時顧不過來,他發現不遠處有個老人,便求這位老人幫他看行李,自己好去報名,老人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一個多小時后這個學生辦完手續回來,那個老人還在那里恪盡職守,這個學生只是簡單地向老人道了謝,老人也沒有多說什么便離開了。不久,學校舉行開學典禮時,那個學生發現給他看行李的老人竟然是北大的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
3 季羨林人生語錄
“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
“我快一百歲了,活這么久值得。因為盡管國家有這樣那樣不可避免的問題,但現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鄉在山東。泰山的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最后兩句話是--‘國之魂魄,民之肝膽,屹立東方,億萬斯年’。人民的靈魂,百姓的脊梁,中華民族大有前途。”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人活一世,就像做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
同學們挑選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積累
八、小結
同學們,我們的青春年華終將逝去,但是唯有文字可以打敗時間,讓我們的靈魂沒有一絲白發。我們不僅要學習季羨林先生樸素語言背后所蘊含的真摯情感,更要學習他那言有物,行有格,
貧賤不移,寵辱不驚的精神境界。
九、板書設計
我的童年
季羨林
貧窮的家庭
艱辛的父輩 凄苦的童年 貧賤不移
灰黃的童年 吃白面的回憶 心酸的回憶 寵辱不驚
童年的伙伴 深遠的影響
離鄉到濟南
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
3、培養初步閱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作者、人物介紹: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戰國時期出國人。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秦國吞并六國的野心,力勸楚王聯齊抗秦,后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國。楚國被攻占后,自投汨羅江而死。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斗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斗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戲劇知識介紹
1、戲劇的概念: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她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
2、戲劇的種類:
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詩劇、廣播劇、電視劇、街頭劇、活報劇等;
從作品內容的性質上,可分悲劇、喜劇、正劇等;
從故事情節上,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等。
從時代分,可以分為歷史劇和現代劇。
3、戲劇的要素:包括舞臺說明、戲劇沖突、人物臺詞等。
4、戲劇的基本特點:
(1)、空間和時間要高度集中(2)、矛盾沖突要尖銳集中(3)、語言要表現人物性格
5、戲劇的文學部分,通稱為劇本,是文學的一大類別,與詩歌、散文、小說并列。
看課本上的參考資料(了解劇情和背景)
吟詠“雷電頌”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自然環境
這個時間是在午夜已經過去,黎明尚未到來的時候。靳尚前來布置和催促鄭詹尹立即執行南后毒死屈原、縱火焚尸的密令。地點是東皇太一廟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狀,陰森可怖,給人以威壓的氣勢和令人窒息的氣氛。
自然景象是雷電交加,狂風大作,無邊的黑夜在顫動,在撕裂,在爆炸。這個典型環境意味著現實世界給屈原的肉體和精神的嚴重傷害,又象征著光明與黑暗的搏斗。
關于《雷電頌》的舞臺說明(正文前小字部分)
舞臺說明為舞臺上的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作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臺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著刑具,頸上系有長鏈,“玄衣”、“披發”,但他大義凜然,佇立睥睨,目含怒火,堅貞不屈,滿腔憤怒,即刻就要噴涌而出!
預習獨學:
1、讀準下列字詞的讀音(注音):
睥睨污穢犀利迸射播弄虐待
雷霆躊躇鞭撻罪孽拖泥帶水稽首
2、說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辭方法。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2)電!你這宇宙最犀利的劍呀!()
(3)你,你這土偶木梗,你這沒心肝的,沒靈魂的,我要把你燒毀,燒毀()
(4)你,你東君,你是什么個東君?()
⑸你把我載著拖到洞庭湖的邊上去,拖到長江的邊上去,拖到東海的邊上去呀!()
⑹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⑺雖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樣,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
8哭,哭有什么用?眼淚,眼淚有什么用?()
3、用最激越的`情感,大聲朗讀課文。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語段所使用的語氣、語調、語速。
研討課文
1、你覺得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2、跟以往課文相比,這篇課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
3、仔細揣摩語氣、語調、語速,假設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讀全文。
4、結合課文背景,根據你的理解,談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
語言品味
1、跳讀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內心獨白,那么我們就能夠從這些話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聽,并說說這里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情感。
2、通過前邊的朗讀及對屈原內心情感的分析,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3、課文中作者將很多事物都賦予了其他的含義。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義?這又是一種什么手法?
4、舉例說說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2、小組準備展示,教師巡視
3、教師小結
閱讀理解:
比較閱讀:
與以前讀過的郭沫若的詩歌《天上的街市》《靜夜》相比,本文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點?
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教學設計8
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對莊子和莊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指名檢查,學生回答)這一節課,我們繼續了解莊子。
二、整體感知
1.播放《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音頻課文,聽讀感知。
2.朗讀課文,并結合注釋,同桌互譯,疏通文意。
參考
濠梁:濠水的橋上。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
鯈(tiáo)魚:一種白色小魚。
是: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來(子固非魚也)。
全:完全,肯定(是這樣)。
請:請允許我。
循:追溯。
本:最初,本原。
參考譯文: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3、仔細閱讀課文,自主思考,回答以下問題(用原文)。
(1)這場辯論賽的辯題是什么?
明確:莊子是否知道魚之樂。
(2)辯論雙方是誰?
明確:莊子、惠子。
(3)正反雙方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
正方(莊子):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
反方(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4)惠子反駁莊子的觀點后,莊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5)那惠子如何反擊?
明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6)莊子的最后結論是什么?
明確: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局部探究
(一)理解雙方觀點。
大家現在對文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一篇文言文,我們不能只是把文意搞懂,還要對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品析課文。
1.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雙方的語氣。
2.小組探交流: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
3.每小組派一位代表闡述小組觀點。
4.師生點評。
學生思考,交流。
答案預設。
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1)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占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或“怎樣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莊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魚之樂”,他回答“從濠橋上知道”,實際上是答非所問,偷換概念)板書:我知之濠上也(答);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問)安知:怎樣知道(莊子),怎能知道(惠子)莊子——詭辯。
(2)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3)從邏輯上看,莊子其實并不應該輸,只是他沒找準方向,以至給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惠子最初的發問是這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里暗含有這樣的判斷:惠子能夠知道莊子“非魚”。因此,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
(二)探究文章內涵。
1、莊子為什么非常固執地認為魚兒是快樂的?
參考: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因為莊子本來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來就是快樂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2、從文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思想和性格差異是什么?
參考:惠子好辯,對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觀照。而莊子偏于美學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松、閑適、愉悅,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四、總結拓展
學生個人梳理總結,小組交流。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你更欣賞誰?為什么?
五、作業設計
1、完成“理解檢測”一。
2、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礎上補充情節。注意要對人物的表情、動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小青蛙》教學設計10-13
語文古詩下冊《所見》教學設計03-27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敬畏自然》教學設計11-07
語文下冊《雨點兒》教學設計12-19
語文下冊《阿德的夢》教學設計04-01
八年級語文下冊《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2-23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4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