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老人與海》優秀教案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海明威及其創作情況。
2、能力目標:鑒賞老人的形象,體會表現手法。
3、情感目標:學習老人的永不服輸的頑強精神 學會從老人的行為和心理描寫中把握人物形象,領會社會意義。
[背景知識]
一、寫作背景
小說主要寫一個飽經風霜的古巴老漁夫連續84天在海上打魚而一無收獲,第85天仍然繼續去捕魚,終于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鯊魚的圍攻,老人桑提亞哥奮不顧身,與鯊魚進行了一夜的搏斗,結果當老人返回岸上時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子了。
二、作家作品
海明威,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于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槍自殺。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在藝術上,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解題
這部小說表現了一種奮斗的人生觀,即使面對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勝利。
識記要點
海明威,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
三、重點字詞
攮 顎 啐
鯖鯊 脊鰭 蠶噬 舵柄 船梢 蹂躪
拽掉 榫頭 掌舵 桅桿 皮開肉綻
與鯖鯊斗→(人物心理)→與星鯊斗→(人物心理)→與犁頭鯊斗→(人物心理)→再與星鯊斗→(人物心理)→與群鯊斗→(人物心理)→疲憊的老人回到家里
↓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
字詞鞏固
注意“梢”“綻”等字的寫法;“榫”“拽”等字的讀音。
[教材優化全析] 整合感悟
一、內容詳解
《老人與海》是根據真人真事的故事加工而成的小說,所以它既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層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這雖然是一個故事簡單、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義豐富。它是一部寓意深遠的古典悲劇式的小說,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義贊歌。海明威說:“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評論家說:"這個樸素的故事里充滿了并非故意賣弄的寓意……作為一篇干凈利落的‘陳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無與倫比的。每一個詞都有它的作用,沒有一個詞是多余的。”
根據老人與鯊魚的搏斗情節,可把全文劃成八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后來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老人與第一次與一頭鯊魚的搏斗。
這是一條巨大的鯖鯊,游得迅速無比,但卻非常漂亮,高聳的脊鰭,緊閉的嘴唇,向內傾斜的牙齒,靈敏的嗅覺,使讀者讀到這里真是為老人桑地亞哥捏了一把汗,他能戰勝這樣大的鯊魚嗎?
但老人不愧為捕魚的好手,他用魚叉十分準確的“攮”中了鯨魚的最軟弱的部位――腦子。鯊魚“肚皮朝天”“慢慢地沉了下去”。
這一部分,以鯊魚的巨大勇猛來襯托老人的勇敢,一個高大的形象就在與鯊魚的搏斗中刻畫出來了。
第二部分(“它咬去了大約四十磅”-他連一只鳥兒也看不見),寫老人殺死一條鯊魚之后的心理活動。
當馬林魚被鯊魚咬去大約四十磅肉時老人還不曾沮喪,甚至很英雄地想著:“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海明威就這樣借主人公桑提亞哥的話表達了他自己認為在當時人們應有的生存信念。
在這一情節中,老人又插入了棒球好手狄馬吉奧勇戰對手的一幕,這些都增添了他必勝的信心。后面一系列的情節都是老人的內心表白,一個是與大海與大魚的對話,一個是自言自語,說給自己聽,一個是自己心里的想法。這些都圍繞一個中心走,那就是不能放棄信心,按老人說法就是“不抱希望才蠢哪”。
在與鯊魚的搏斗之后,又是老人內心的激烈斗爭,是自己信心與毅力的較量。
第三部分(他已經在海里走了兩個鐘頭-也許結果會很好的),寫老人與兩條星鯊的搏斗。
一條鯊魚被我們打死了,又來了兩條鯊魚,而且是貪婪殘暴的星鯊,氣氛又緊張起來,我們不禁又為老人擔心起來:老人還能戰勝這兩條兇猛的鯊魚嗎?
你看那老人,身手多么矯健啊!眼光多么敏銳啊!頭腦又是多么清醒啊!兩條鯊魚很快地殺完了,可是馬林魚的肉也被它們吃掉了好多。老頭又是多么的心疼!
在與兩頭鯊魚的較量中,我們看到了老人的智慧與勇敢。
這一部分的描寫與第一部分一樣都是詳寫,從鯊魚出現寫起,寫了與鯊魚搏斗的整個過程,也寫了搏斗之后的老人的心理狀態。我們注意到老人還是個樂觀主義者:什么也別去想它,只等著以后鯊魚來到吧。
進入了下一個部分。
第四部分(“下一個來到的鯊魚是一條犁頭鯊”-“鯊魚才又向他撲來”),與犁頭鯊的戰斗。
這一部分是略寫,重點不是寫老人與鯊魚的搏斗,而是寫殺死那頭犁頭鯊之后的老人的自言自語。經過了兩番與鯊魚的搏斗,老人稱手的刀子沒有了,讀者已經注意到,老人在筋疲力盡之后,又失去了刀子,可以說在以后的搏斗中很難再取勝了,可老人不這樣想:“我還有魚鉤呢”“只要我有槳,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你看,這樣一個老頭兒,不值得我們學習嗎?這也正是他戰勝鯊魚的法寶。
第五部分(“老頭兒看見兩上褐色的鰭”-“即使現在也能行”),老人又與另兩條星鯊搏斗。
這是與鯊魚的第三場搏斗,是斗智和斗力的決戰。老頭兒的刀子沒有了,有用的兵器只剩下棍了。兩擊把兩頭星鯊打跑了或打死了。在這里也插入了老人的一些幻覺:當年青力壯的時候,我會把它們打死。如果有棍球棒,現在也行。多么豪邁的老人!
這一部分寫得較詳細,整個過程寫得跌宕起狀,但我們也明顯的感到,老頭兒與鯊魚的搏斗似乎不那么激烈了!這是作者寫法上的變化,在激烈對陣之后,老人并沒有休息,看來作者是有意的讓讀者的神經稍微松懈一下,好看下一場更加激烈的好戲。
第六部分(“他不愿再朝那條死魚看一眼”-“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們斗呀”),寫筋疲力盡的老人的心理活動。
渾身是痛的老人的自言自語,一方面老人希望快快回到家里,“我會看見從新海灘上射出來的燈光”;一方面想起了生活在那個地方的人可能為自己擔心,尤其是那個小孩;一方面又鼓足勇氣,“我要跟它們斗到死”;一方面它又不希望和鯊魚斗。這些心理活動與第二部分相似,但更側重于寫老人的希望。
第七部分(“可是到了半夜時候”-“沒有其重無比的東西在旁邊拖累它了”),與群鯊的搏斗。
這一次更加慘烈,這是一群大鯊魚啊!用棍子打,棍子丟掉了;又換下舵,用舵向鯊魚的頭打去。群鯊吃完了剩下的一半馬林魚,走了。
這一部分寫得相當精彩,作者把老人與鯊魚搏斗的過程刻畫的細致入微,有心理,有語言,有動作;有信心,有勇氣,有毅力,有思想。一個可愛的老人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老人想,“他知道他終于給打敗了”,但又誰相信老人是失敗了?
第八部分(“船還是好好的”-結尾),與鯊魚搏斗了一夜的老人回到家里。
一切都平靜下來了,老人終于回到了港口。但奮戰了一夜的老人(加上與大馬林魚的搏斗實際是三天三夜)失掉了所有的力氣,歇了五次才走進了他的茅草棚。
小結:在歸航的途中,面對鯊魚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他一直戰斗到手無寸鐵,赤手空拳為止。盡管失掉了那條費盡千辛萬苦才捕到的大魚,但是,他卻是一位英雄和勝利者。其實,當他的魚刀被折斷的時候,我們誰都明白:完了,再也無法擊退鯊魚的襲擊了。往后,無論怎樣的努力,終將歸于失敗。不知你怎么看,要是我,一定舉起雙手向鯊魚投降。但是,那個倔強的老頭根本沒有屈服和妥協的念頭——不管能不能贏,他決不低頭。不論你是多么兇惡的鯊魚,只要你敢于咬我的魚,我就要向你舉起木棍——只要有東西可舉,我就要舉,然后重重地敲下來。實在無物可舉時,我還會舉起赤空的拳頭——盡管這于事無補。那么,是什么支撐起這位勇士的不屈的靈魂的呢?那就是是自信,那就是毅力!
這部小說表現了一種奮斗的人生觀,即使面對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勝利。也許結果是失敗的,但在奮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如何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就如這位老漁夫一樣,雖然老了,倒霉、失敗;但他仍舊堅持努力,而能在失敗的風度上贏得勝利。
故事的敘述是多角度的。在直敘中有插敘,在插敘中交織著老人對往事的回憶和對眼前事物的感慨。老人出海不久便夢見孩提時見過的非洲海灘、海峽和大山;第二天又想起曾與一個碼頭上大力土比手勁的勝利情景;后來在同鯊魚搏斗時記起壘球名將老狄馬吉奧勇戰對手的一幕,這些都增添了他必勝的信心。他常夢見獅子,思念馬諾林,在茫茫大海上自言自語,這也給他帶來了力量和勇氣。他有時也議論“殺魚是不是罪過”,對受傷的左右手感慨一番。這些心理刻畫和細節描寫往往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敘述者的人稱不斷改變——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交替使用,使單調的捕魚過程顯得多姿多采,引人入勝。結構網絡
小說通過人與自然的斗爭,表達了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的主題。桑提亞哥在同象征厄運的鯊魚的斗爭中雖然失敗了,但他并沒有在厄運面前屈服,認為人雖可以暫時戰敗,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遠也打不垮的。“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八年級上冊語文《老人與海》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上冊老人與海教案12-11
八年級語文上冊背影優秀教案04-24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老人與海》教案10-30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優秀教案10-07
高二上冊《老人與海》優秀教案07-10
初一上冊語文優秀教案09-26
語文上冊《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02-01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優秀教案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