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核舟記》教案設計
《核舟記》是魏學洢(約1596~約1625)所寫的說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 。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級上《核舟記》教案設計 。
教學目標:
一學習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勞動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比較少數語句在詞序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
教學設想:
一安排3教時
二為了逐步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講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預習,要求學生能參看注釋。
查閱工具書,試作書面翻釋;上課時,抽查上、中、下三類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
三描述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是教學重點,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幾個句子是教學的難點。
四布置預習,解答下列問題:
(一)“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二)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重點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重點?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鉤、釣;椎、推;楫、緝、揖)。
五作背誦指導。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檢查預習筆記;指導學習課文第一、二節。
教學步驟:
一作者簡介和解題。
解題:核舟記,即用文字記敘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標題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寫的內容,是一篇描寫具體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學(約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現浙江省嘉興縣)人。小時候就刻苦學習,好寫文章,著有《茅檐集》。
通過對古代一件工藝美術品──核舟的介紹和說明,熱情贊揚了我國明代民間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遠,名毅,明代虞山(現在是江蘇省省熟縣)人。
二檢查預習。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軒()、糝()、詘()、屬()、罔()、黍()、袒()、髯()、為()、髻()、虞()、篆()、嘯()、褶()、壬()、彌()。
(二)教師巡回檢查學生預習筆記,了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對預習情況加以簡要講評,表揚好的,幫助差的,并且再次強調預習的作用。
三指導學習新課。
(一)教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讀音。
(二)提問: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明確:是從整體到部分,又從部分到整體,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頭,用歸納作結,中間主體部分的描述,按船倉、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加以描述。
(三)提問:重點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以這個作為重點?明確:重點在第二段的第二層(第3節),這一層中,又以蘇東坡為中心,因為這是核舟雕刻的主題所在,這說明,寫文章一定要緊扣題目,圍繞中心,突出重點。
(四)提問:篇幅較長,怎樣才能較快地背誦出來?
明確:理解記憶比機械記憶的效果更好。就來說,應當先抓整體,即首尾兩段為總說,中間四段為分說。至于每一節,也有背誦的規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背誦出來。這一點,放到講每一節時再來提示。
(五)指名學生翻釋第1節(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讀一句,然后逐字解譯,最后將該句直譯成現代漢語。下同)
教師補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數詞“一”。奇巧:(手藝)奇妙精巧。曰:在這里是活用,釋成“名叫”、“叫做”,不能釋成“說”。以:介詞,用。徑寸:直徑一寸。之:結構助詞,的。為:,動詞,做,在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詞,沒有;罔不:沒有不,無不。因:動詞,順著、按照。勢(木頭的);樣子。象:動詞,模仿。形:名詞,(雕刻物體的)形狀。具:動詞,備、有。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譯成現代漢語是:沒有不順著木料原來的樣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狀來雕刻,使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態,嘗:時間副詞,曾經。余;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單數,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數詞放在名詞之后,表數量。蓋:句首發語詞。表示肯定語氣,譯成“原來是”。云:句末語氣助詞,表示陳述語氣,不必譯出。這一節是總敘,先介紹王叔遠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藝人,接著引出他送給作者的核舟,最后點明核舟的主題,注意這一節小層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誦。
(六)指名學生翻譯第2節,教師補充。
開頭一句總寫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讀。奇:零數。黍:古代制尺以一個黍粒的縱長作一分的長度。這一句給人以整體感,并與上節“徑寸之木”相照應。接著分四層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層(第2節)先寫船倉。者:代詞,與形容詞“軒敞”組成名詞性詞組。為:,是。之:代詞,指倉。這里先寫船倉中部的外觀。然后隨著觀察視線的移動,依次分寫船窗、船欄、對聯。“旁開小窗……共八扇”點明窗的位置和數目。以上都寫舟外。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開。用一“啟”字又引導讀者從舟外到舟內。觀:集中目力看。
“閉之……石青糝之”。“閉”與上文的“啟”相應。用一“閉”字又從舟內回到舟外,上面寫窗,只概括點明它的位置和數目,這里寫窗,卻細致地介紹了窗上的文字。
提問:上面兩個“之”,意思相同么?
明確:不相同。前一個“之”代小窗,后一個“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問:窗上的對聯為什么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明確:這十六個字是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摘錄下來組成對聯,刻在小窗上,不僅與上節“大蘇泛赤壁”相應,非常切題,而且也可以啟發讀者聯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時,作者真切地將它們描述出來,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
歸納:第2節主要寫船倉。作者是按觀察順序依次來寫。以寫船倉為主。其次序是先寫倉,次寫篛篷、小窗,再寫欄桿,后寫對聯,其中又以寫窗和對聯為主。同學們按上述順序加以理解記憶,有助于背誦(這點也可視具體情況,啟發提問,讓學生思考回答)。
板書;概貌;首尾長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許。
船倉:篛篷、小窗、欄桿、對聯。
(七)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引導學生回憶第1.2節的層次(不看書),然后教師念一句譯文,學生朗讀一句原文(反復兩到三次),再要學生合上課本,教師譯一句譯文,學生背誦一句原文。
四課堂作業。
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以、曰、嘗、貽、蓋、云、有、許、覆之、閉之、糝之。教師巡回檢查以后加以補充糾正,要求學生課后謄正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五課外作業:繼續背誦第1、2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習課第3、4節。
教學步驟:
一復習舊課:
(一)檢查《文言詞語積累本》謄正情況,并加以講評。
(二)指名學生背誦第1、2節,并加以講評。
二學習新課。
第2節寫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寫物,第3節則是寫人。
(一)指名學生翻譯第3節。教師補充。
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姿態和活動。“船頭坐三人……魯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動詞“戴”。而:連詞,連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關系。者: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字結構的“的”,指人。這里先總記人數,后分記三人姓名。在分記中,對于東坡,著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寫,鮮明地突出這一主要人物,照應“大蘇泛赤壁”一句,緊扣核舟主題;對黃、佛,卻只點明他們的位置,行文有詳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兩組描述三個雕象。
先寫蘇、黃。“蘇、黃共閱一手卷……各隱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語:“所”和它后面的助詞“語”組成名詞性詞組,直譯成現代漢語是:好象在說話似的。這里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述,以“手卷”為界,先寫蘇、黃上半身。具體寫法是先總后分:先總寫蘇、黃的動態,后分寫時,則先蘇后黃。寫蘇、黃共閱手卷的狀態時,極其傳神,把兩人共同欣賞書畫的興味,情投意合的情態,刻畫得活靈活現,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雕刻藝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寫活了。從“東坡現右足”起,轉為寫兩人的下半身,寫法正好與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現”與“隱”正好相對,“微側”補述“坐”的姿態。兩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見刻工技藝之高,作者描繪之細。
次寫佛印,“佛印絕類彌勒……珠可歷歷數也”。絕:極。類:象。作者先寫外形,次寫神態,后寫次勢。寫佛印的“矯首昂視”與前面蘇、黃的共閱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對照,足見藝人的匠心獨運;寫神情不屬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這種區別,又是由他們各自的教養與身分決定的。這說明雕刻藝人和作者對當時社會生活和各種人物的觀察很細致,很深刻。“珠可歷歷數”,細致至極,寫盡刻工的奇巧。
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先總述,后分述。
板書:船頭:蘇、黃、共閱手卷,佛印欣賞江景。
(二)指名學生翻譯第4節,教師補充。
第4節寫船尾兩個舟子的姿態和活動。“舟尾橫臥一楫……若聽茶聲然”。橫臥:平放,說明不用“楫”;與首段“泛”字相應。居,站。若……狀;像……樣子,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呼:喊出高而響亮的聲音。“嘯呼”可以譯為“大聲呼叫”。撫:摸著。其:指示代詞,那人,若……然:像……似的、像……樣子,然:句尾助詞,這一節的描述,用詞造句,很有分寸,居右者“仰面“嘯呼”,以動為主;居左者俯首“聽茶聲”,以靜為主。一動一靜,繪聲繪形,極寫核舟的奇巧。足見雕刻藝人之精工,體現了作者揣摩體會細膩入微。
這一切寫船尾,作者先寫船槳,便于描述兩個舟子的位置。他們以橫臥的(楫)為界,一個居右,一個居左。居右者在嘯呼,顯得活潑,居左者在烹茶,顯得很沉靜。
板書:船尾:舟子二個,居右者嘯呼,居左者烹茶。
三課堂作業
口頭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髯絕類屬詘衡。
教師補充糾正后,要學生譽寫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四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第3、4節(做法同前,在此從略)。
五課外作業:繼續背誦第3、4節。
【八年級上《核舟記》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版八年級上《核舟記》課文06-28
《核舟記》譯文03-26
八年級語文上冊《核舟記》教案設計04-26
八年級上冊語文《核舟記》教案設計11-25
《核舟記》講課設計11-11
核舟記全文翻譯01-15
《核舟記》原文翻譯03-26
核舟記原文及翻譯03-23
《核舟記》文言現象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