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精選10篇)
課堂實錄旨在展現上課時的真實情況,包括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學內容的呈現等。這種記錄或錄制不僅包括預設的教學步驟和流程,還包含了教學過程中生成的互動和反應。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1
課前一兩分種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幻燈出示明月與海相輝映的背景圖片,讓學生自讀課文。鈴響后,打出課題。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板書)
師:你對蘇軾了解多少呢?誰來說說?
生:(結合注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
師:還有嗎?
生:1079年,他因反對王安石被貶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詩“謗訕朝廷”而獲罪被貶黃州。
師:講得很好。現在聽老師來讀課文,注意字音,劃出節奏。
(教師配樂朗讀)
師:大家覺得這里有沒有需要特別強調的字詞和停頓?
生:荇(xìng)
生: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師:這句停頓把握有點難,(幻燈出示)我們來看看該怎么讀?
生: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師:很好,這里的“念”是考慮、想到的意思;“遂”理解為“于是”。我們來讀一下。
(齊讀這句)
生:還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讀得不錯。注意,這里的“蓋”是語氣詞,相當于“原來是”。
(齊讀這句)
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我們也一起來讀讀。
(齊讀這句)
師:現在我們自己來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學生自由朗讀)
師:大家讀得很投入。但是,要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還需要我們對文章內容的了解。現在,請大家結合注釋了解文章內容,還有字詞不能解決的可以在小組中討論交流。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師(討論聲漸弱):大家還有哪些字詞或句不能翻譯的嗎?
生:“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的“戶”怎么解釋?月光照進窗戶,(我)高興地起身走出來?
師:大家覺得呢?是窗戶嗎?
生:應該是門的意思。我從《古代漢語詞典》里查出來的。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伯影也。”怎么解釋?
生:月光照在庭院中,好象水一樣澄澈,水中藻、荇交錯相生,原來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怎么解釋?
生: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啊。
師:這里的“但……耳”可以理解為“只……罷了”。
師:基本理解了內容后,我們一起朗讀課文,把握好節奏,順便揣摩一下作者的心情。
(學生齊讀課文)
師:讀得不錯,流暢,注意節奏。通過以上的朗讀和理解,我們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那夜游過程中,作者的狀況怎么樣呢?
師:本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生:記敘了作者和張懷民一起在夜里游承天寺的事。
師:去夜游的一般會是什么人?
生:與眾不同的人。
生:心里有事睡不著覺的人。
師:蘇軾自己怎么說?
生:閑人。
師:那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給“閑”字組詞,并從文中找理由說說為什么?
生:悠閑(板書)。我從“相與步中庭”看出,他們很悠閑地散步。
生:空閑(板書)。因為此時蘇軾被貶黃州做的是團練副使,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官,他很清閑。
師:預習時能勤查資料,了解背景,很難得,值得大家學習。
生:閑趣(板書)。文章里說“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從“欣然”兩字可以看出作者夜游的時候心情應該很不錯,在被貶的情況下還能自得其樂,很有閑情逸趣。
師:說得真好。在遭遇不幸時,還能保持這種閑趣,可見他是一個非常——
生:(齊說)樂觀的人。(板書)
師:(出示幻燈)
請大家用“我認為蘇軾是一個_________的人,因為___________”說話。
師:我們還可以從哪看出他是個樂觀的人,或者你還認為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因為什么?
生:我認為蘇軾是一個有情趣的人,因為他能把竹子和柏樹的影子看成是藻、荇。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生(疑惑):院子里有水嗎?
師:是寫水嗎?
生:不是,寫月光,說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樣透明。
師:從哪個字看出不是寫水?
生:“如”,像的意思。
師:能翻譯一下這句嗎?
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師:翻譯得很好。月夜出游,別有一番情趣。這里虛實相間,如幻似真,賦予了月夜承天寺一種靈性。誰能來為我們解讀一下這幅畫面?
生:這里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比作水,生動地寫出了月光的空明(皎潔)。
生:這里虛實結合,用筆墨不多,但是卻為我們畫了一幅很生動的山水畫。
師:中國畫重在寫意,寥寥幾筆,卻已有萬千意境。這位同學肯定在國畫上很有造詣,獨具慧眼。那這里虛在哪?實在哪呢?
(經過這番辯駁,學生思維開闊了不少。)
生:這里的月亮和竹柏應該是實寫的,“月光如水”和“水中藻荇交橫”則是作者借助想象有感而發的,是虛寫的。
生:我覺得既然這里可以把月光比作是一泓積水,也可以把裝滿月光的院子看作是一個池塘,這里的竹柏就是水草。
生:還有“我”和張懷民,我們不是很象池塘里的兩條小魚嗎?
(生笑。)
師:想象真豐富,幽靜的月夜池塘,兩條小魚在水草叢里追逐、嬉戲,好不自在悠閑。
師:能不能把這句背背。
(很多學生已成竹在胸,順利背出。)
師:你認為他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生:我認為他還是一個幸運的人。因為被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但是卻還能找到象張懷民這樣和有共同愛好的人一起散步。
師:你為什么覺得他們有共同愛好?
生:文中說“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他想找個一起游樂的人,會馬上想到張懷民,我們一般說志同道合的人才會在一起。
(有生笑)
師:有一定道理。
生:下面還提到他去找張懷民的.時候,“懷民未寢”,也沒有睡。沒準他也正愁沒人一起夜游呢!
(小笑聲止,陸續有學生沉思,過會,又有學生舉手)
生:文章最后提到“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說明作者認為他們有共同志趣,他應該把張懷民當成了比較要好的朋友。
(很多學生認同這種說法,在下面小聲回應)
師:是啊,人生難得一知已,蘇軾和張懷民原來就是朋友。而此時在異地他鄉能得見老友,確實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學生先驚奇,而后釋然)
師:我們來背背這幾句。看誰能用自己的方法最快背下來?
(生背,過不一會,馬上有舉手。點名當場示范背。)
師(吃驚):那么快而且把全文都背下來了。你是怎么背的?
生:我在預習的時候按照時間、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來讀背,并且我還發現如果能把翻譯和課文結合起來讀讀記記,記得速度更快。不信大家可以試試。
師:學習時能找方法,思考著學,真不錯。還有哪些同學也用這種方法預習和背誦的呢?
(馬上有幾個學生舉手)
師:那我們現在試著來背背看,可以適當參看課文。
(在幾個學生的帶動下,基本背下來)
師:欣賞完剛才的這幅“月下竹柏圖”,我們猜想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怎樣?
生:悠閑。
生:平靜。
生:應該還有憂傷。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
生:因為作者是被貶黃州,而且當的官又是沒有權的。或許他是苦中作樂。我覺得他心里是不平靜的,很矛盾。
師:苦中作樂。說得好。那如果再用“閑”字組一個詞,你覺得還可以怎么說?
生:閑中有愁。
(下面有學生提醒“閑愁”)
生:這樣的話,前面提到的“如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里的竹柏應該在動,因為作者內心是不平靜的。
(學生表示贊同)
師:(板書“閑愁”)是啊,蘇軾滿懷抱負,愛民如子,在杭州做官時就曾為當地百姓修了一座蘇堤。為了紀念他,西湖名菜中還有一道以他的號來命名的菜呢!
生:(爭搶說)東坡肉。
師:蘇軾壯志難酬,抒發感慨,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綠竹和翠柏,只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生:有一種不被重視的傷感。
師:如果現在蘇軾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生:我想對他說,我很佩服你,雖然你被貶官,但是卻仍然有這么好的心態。
生:我想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你不放棄,一定可以重新站起來。
生:蘇軾,你在那么艱苦的時候,還能找到朋友一起散步聊天,你應該感到慶幸。
生:我想說,你不要傷心,人們會記住你的功勞的,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
生:……
師:剛才大家與蘇軾做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情真意切,我想如果他知道大家對他的理解,應該感到欣慰。
師:此時的蘇軾雖有“閑愁”,但他有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悲觀失望呢?(幻燈出示)我們再來看幾首他被貶時寫的詩,感受一下。
蘇軾《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誰料春風吹酒醒,威冷山頭斜陽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從這些詩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種樂觀。
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了對人們的祝福,對美好事物的期待。
生:他沒有因此而消沉,我看到了他的自己安慰。
師:是啊,蘇軾曾多次被貶,詩詞中難免會有哀傷之情,但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作為詩人的樂觀、豁達。(板書)
師:借月抒懷是古人慣用的手法,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月的詩句,又感受到了什么樣的心情?
生:我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受到了他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生:我從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感受到他對人們的美好祝福。
生:我從“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也感受到了詩人對未來的期待。
生:我從“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感受到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生:……
師:蘇軾遭遇“文字獄”,被貶黃州,壯志難酬,卻沒有消沉,仍能在不幸中找尋內心的平衡。這些都表現了詩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學習了本文,希望同學們在欣賞月下小景時,也能體味學習到他那笑對人生的人生信念。
師:好,下面讓我們帶著這樣一種閑中有愁,又不失樂觀的感情來背一下全文。
(生背誦)
師:今天的課就到這里,下課!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2
第一部分賞奇景
【注:本堂課不要學生預習。課文如此之短小,文字也淺,無需預習。】
師:先看一個句子。請自由讀幾遍。
【投影展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生自由讀,教師板書“藻荇”的讀音,講解意思。)
師:猜猜,寫的是什么?
生:水草?
生:竹柏?
生:不是。文中有一個“如”字,好像。
師:你很仔細。贊一個!再猜。
【投影展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生:天空?
生:鏡子?
生:哦哦,月光!月光!(一生激動。)
師:確實是月光。
【投影展示】
庭下(月光)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再讀,馬上背誦下來。
(生背。現場抽背。)
師:背熟了,誰來試著講講?
(兩生嘗試翻譯,基本正確,但是沒有講出“蓋”字的意思。)
師:“蓋”沒有講出來。你們會的。比如“一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
生:哦哦,我明白了,應該講成“原來是竹柏的影子啊”!
師:好。你喜歡這幅畫兒嗎?
生:挺神奇的。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積水,特別干凈明亮,還特別寧靜。
生:很像中國古典的水墨畫啊。
師:是!是!比喻月光如水,這并不新奇,新奇的是“空明之水”。這個句子,描繪的可是一幅“名畫”,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大大的有名。作者蘇軾,出自他的名篇《記承天寺夜游》。請翻書,這是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
【投影展示】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原來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請學生批注和大聲朗讀。)
第二部分論奇人
師:千百年來,其實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月亮不同,事實上是因為看月亮的這個人不同。學習這個名篇啊,今天我們討論一個話題——
【投影展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之人
師:請大家先朗讀全文,弄清楚《記承天寺夜游》寫了件什么事兒。
(組織學生朗讀。群體讀。男生讀。女生讀。配樂個人讀。適當指導,引導學生讀得要慢,音調要稍低,讀出寧靜和安詳。)
師:請一個同學來講故事。
(生講。其他學生補充。老師聯系“當戶理紅妝”,突破對“戶”的理解有。強調“遂”和“但”的意思。)
師:請再照著大屏幕上的翻譯再自己講給自己聽。你覺得比較難的句子,可以做筆記。
【投影展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原來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生讀。做筆記。)
師:好了,現在準備工作做好了。可以自由發言了。聊聊咱們的話題: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之人呢?你可以用一個詞語,短語也可以。要咬文嚼字地發表觀點才好。
生:人是得意之人。他在自我表揚。我從最后一句中讀出來的。
師:你再讀讀,把這種“得意”表達得充分一些。可能有些同學感受不如你。你教大家一下。
(生讀,稍微夸張,挺有感染力。全班學讀,很熱烈。)
師:你很厲害。有人說這句有點兒自嘲,你同意嗎?
生:沒有。我覺得蘇軾可得意了。特別強調“如吾兩人者也”,他夸自己呢,不謙虛。
師:你的發言很讓我共鳴。我也覺得這個時刻蘇軾真是得意,很可愛的'得意。
生:人是自由之人。你看這個蘇軾,挺晚了,還起來看月亮,跟朋友散步,一點兒都不拘束,這日子,多么自由啊。
師:我真喜歡你用的這個詞語“自由”。如水月光下,兩個自由的人。自由,實在是人生的最美好境界之一。
生:我覺得,人是悠閑之人。這是作者對自己的評價。兩個朋友,深夜在庭下散步,感覺他們一點兒包袱都沒有,非常放松啊。
師:你是這樣理解“閑”的,嗯,有道理!如果能夠扣緊原文中的字詞,咬文嚼字地分析,就更妙了!
生:人是隨心所欲之人。大家看故事的時間,都10月份了——
師:農歷的10月份,大概是現在的11月了。
生:對,應該挺冷了。蘇軾“解衣欲睡”,他都要睡覺了。想睡就睡。突然看到月色入戶,他又起來了,他想起就起。然后又想沒有人一起看月亮,于是馬上去找朋友,想找就找。然后兩人就散步。這么晚,這么冷了還散步,我覺得這個人很率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師:其實你是對“自由”的另外一種更生動的闡釋。你的這個句式“想什么就什么”我很欣賞,很有表現力。承天寺的那個晚上,蘇軾確實是隨心所欲無所掛礙啊。一個人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很愜意的。
生:我覺得人是歡欣之人。
師:哪個地方你覺得蘇軾最歡欣了?
生:欣然起行。欣然。就是開心的樣子。
師:直接寫,直接表達。還有其他直接表達的嗎?
生:“為樂”。他不是失眠,他是做樂,找快樂。
師:很敏銳!還有其他不是直接表達的嗎?
生:懷民亦未寢。
師:你重讀了“亦未寢”。處理得非常好。你覺得此刻,蘇軾在想什么?能否嘗試用有點兒文言味兒的句子來表達。
生:懷民者,知音也!
生:果然不出我所料也!
生:最解懷民者,我也!
師:吾也!是這個味兒!是這個味兒!你讀出文字背后的潛臺詞了,真好!還有也寫得比較含蓄,但也同樣表現出蘇軾的歡欣的句子嗎?
生:蓋竹柏影也!
師:味兒沒有讀出來。再讀!
(生再讀。反復指導他讀全句,讀出三個分句聲調的起伏變化,要先輕后重,讀出重音,讀出抑揚,讀出停頓,讀出表情。再指導全班學生讀。)
師:其實作者也可以這樣寫——
【投影展示】
庭下如積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橫。
月光如水,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好嗎?
生:不好,沒有了“蓋”,那種驚喜就沒有了。
生:直接把“月光”點出來,就一覽無余了,句子的情趣就沒有了。
師:大家很善于用詞,月是空明之月,人是驚喜之人;月是空明之月,人是富有情趣之人。謝謝大家幫助老師理解了。老師也很感慨。我們也是北方人,請問,誰還會在11月份的冬季晚上去看月亮啊,而且發出連聲驚嘆啊!
(大家都笑,搖頭。)
師:是,我們哪有時間看月亮啊,我們天天都在趕,趕著上班,趕著考試,趕著補覺,趕著過日子。看月亮?太奢侈了啊,太浪漫了啊!現代社會的生活不需要浪漫,只需要堅硬的心。是不是?(問一個不太說話的女孩兒)
師:小姑娘,你一直不說話,你怎么看?
生:我,我,我覺得蘇軾是一個奇怪的人。
師:因為他半夜三更地起來看月亮?
生:不完全是。就是,課文注釋中說,他被貶官了,他還這么高興,還有心情和朋友們一起看月亮。真奇怪。
師:她是一個很棒的孩子,她關注注釋中的關鍵信息。對,要是是我們,碰到這么大的坎坷,恐怕都愁死了,這個蘇軾,真的很奇怪。
生:我覺得,這恰恰就是蘇軾的可愛。月是空明之月,人也是空明之人。越賦閑他就越要悠閑。我感覺他就是要用這樣的悠閑來和現實對抗。
師:哦,這個發言有點兒深刻了。空明之人,我很欣賞這個概括。這個同學提到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我們看看——當年因為烏臺詩案,蘇軾差一點兒就被殺頭了——
第三部分悟奇情
【投影展示】
元豐二年七月,蘇軾被誣陷以詩誹謗朝廷,被捕入獄。經過長達四個月的審問和折磨,蘇軾幸免于死,被貶黃州。
蘇東坡蓬頭垢面、跌跌爬爬地帶罪從湖州向黃州走來,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被人押著,到了荒涼的小鎮黃州。
在黃州,他無薪俸,生活困難,便租50畝荒地(城東坡之地)經營,故稱蘇東坡。在黃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蘇東坡離開黃州之后一路被貶,一直被貶到了海南。歷典八州,行程萬里,卻能夠隨遇而安,一路走來一路歌,越貶越豁達——
(生讀。)
師:你還覺得他奇怪嗎?(問剛才說“奇怪”的女孩兒)
生:奇怪,他這么慘,還能這么豁達,奇怪。(眾笑)
師:那我們再看——后來蘇軾被貶官到海南島。當時的海南島不像現在是旅游勝地,那是蠻荒之地。這個懲罰,就只比誅殺九族好一點點。
【投影展示】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貶官瓊州:“抒說先生睡未足,著人休撞五更鐘”;
貶官海南:“九死蠻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黃州所言:“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組織生讀)
師:還奇怪嗎?
生:看來這個蘇軾不管遇到什么苦難,他的態度都是一樣的。他看什么都驚喜,看什么都喜歡。他太樂觀了!
師:是啊!蘇軾說過很多話,幾千年來影響了很多中國人。
【投影展示】
蘇軾說: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師:選擇你喜歡的,馬上讀,馬上背誦,馬上琢磨琢磨。
(請學生現場背誦或者朗誦。)
師:還奇怪嗎?(繼續追問女生)
生:我懂了,不奇怪不奇怪,蘇軾跟我們不一樣,不管對人還是對事,他都很明白,他很想得開,在任何時候,他都可以過得幸福。他的幸福是不受外界干擾的。他的心很大很大,什么都裝得下。
生:他不是奇怪的人,他是奇人!
師:說得漂亮!他是奇人,這個“奇”,就叫“通透”,這就叫“空明”,就是內心世界沒有塵埃,明鏡一般。
(師板書)
因為人是空明之人,所以月才成為空明之月
師:月光的空明,指月色的澄澈透明。這其實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折射。
(師板書)
空:了無塵埃
明:明心見性
師:一個空明的人,他就能夠摒除雜念,靈魂安寧,他就能認識自己,通達自己,于是在任何時刻他都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蘇軾是這樣的人,他的朋友張懷民也是這樣的人。要想更多地了解,推薦大家讀——
【投影展示】
《蘇東坡傳》
——林語堂
(叮囑生做筆記。)
師:來吧,孩子們,讓我們把今天領悟再一次讀出來,背誦出來吧。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3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既然學過,先讀一遍然后再背一遍。然后鑒賞,拿好教材,《記承天寺夜游》,蘇軾,預備起!
生讀課文。
師:只有少部分人讀錯,如:但少閑人,()兩人者爾。有人“者爾”丟掉了。這個句子是定語后置句,“閑人”是中心詞,“但少閑人”,什么樣的“閑人”?如吾兩人者閑人,有些同學沒背好,肯定是文言句式沒掌握好。但是絕大多數同學背得很好。我想,這個我們該是鑒賞了。初中學的時候怎么樣學的,我不知道。但是這篇文言文對于初中生來說,也是一看就懂。那么今天我們是以文學的角度來鑒賞它,經過了那么長時間在心底的醞釀,我想集團年的鑒賞肯定會更上一層樓。大家看課件!(教師出示課件)中國古代有個文藝理論家叫劉賢,他說過文學鑒賞了一個規律叫做:“披文以入情”。然后打個比方,沿坡以(),披文的“披”字是撥開,撥開文字進入讀者的感情世界,就好比是我們沿著水流去尋找水源。這四個字我們不生疏,我們可以聯想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沿溪行望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無雜樹,臨近水源便得一山。”原來我們文學鑒賞,就是通過文字進入感情世界,它就好像尋找文學的桃花源那樣。可是,我知道現在流行的不是“披文入情”,我們現在是“蜻蜓點水,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張揚自我”。根本不理睬文本,今天我們可要認真地來研究文本了。請看,第一段!“元豐六年”,這里你能夠看出什么呢?
生:能看到時間!
師:這太沒意義了。深層!(生停頓)蘇東坡的元豐六年。
生:可以看到當時的境況。師:什么境況?生:被貶
師:對,這才是字面背后的意義,誰不知道“元豐六年”是時間?那不等于廢話嗎?小學一年級的也可以說這是時間不是地點。但是,蘇東坡被貶到杭州,這是最基本的事實,是這樣一個人,是這樣一種處境,寫了這樣的文章才有了那樣的情感。接著,六年,就說二年已經被貶到杭州了,六年已經過去四年。被貶官了,用現在通俗的說法就是降職了,當然還沒有雙()。(生笑)降職了,有職無權,不能干事。這對于有抱負的蘇東坡來說這是多少年!用現在流行詞來說是多少年?(生答:)我知道,非常郁悶!現在已經郁悶四年了,“十月十二日”,這是陰歷啊,陰歷的十月已經進入了一年四季的哪個季節?
生:冬季
師:對!冬季了!十二日是,每個月陰歷的十二日,已經離什么日子不遠了?
生:十五
師:你看,還行!十五!
生:月圓!
師:月圓!所以這個日子告訴我們,所以蘇東坡下邊寫的`小品文那是真實的記載!下邊的月色那么美,是因為陰歷十二了!十五的月亮有大又圓,而現在的月亮已經很大了,即使沒圓,月色肯定很美好!夜,月亮快出來了,但是這里有問題了!“夜,欲解衣入睡”,這很有味道!這里味道在哪?我先問問他們同學。你們說實話,你們每到一入夜,干什么?
生:睡覺。
師:一入夜,不是半夜,你們干什么?
生:洗臉!(生笑)
師:洗臉!好,她是愛干凈!那個同學是愛休息!
生:吃飯!
師:入夜才吃飯?那應該傍晚!
生:減肥!
師:哎呀,別說在空話啊,我說你們生活很現代!哎呀,你們是不是在跟我逗樂子?想著,現在你們已經吃完飯,洗臉那些我們不說,現在一入夜,你們一般在做什么?
生:現在沒法在家啊?
師:那就在校
生:在校就上課!
師:上課?晚上也上課?白天上課,晚上也上?
生:上到八點半呢!(生笑)
師:聽著,這就開始說實話了!上到八點半,我也知道,我也教過縣城的重點中學,八點半開始上課,八點半以后,還沒完!干什么?
生:寫作業!
師:對了,怎么樣?這才是真實生活!減肥的那些都是特殊的!睡覺的那都是偷懶的!只有寫作業才是真實的!但我沒說那都是好或壞,對吧?我們現在的形勢就是這樣,尤其是高中生,他要考大學,要應試嘛,我們一入夜,誰敢解衣入睡啊?我們首先作業不完成,明天怎么辦?那消極的人,頭皮一硬……但是多數人都想,不行,今天得完成!所以哪有解衣入睡啊!于是這位就是說了,蘇東坡入夜就解衣欲睡看出什么來了?
生:他,很閑!
師:他很閑,對不對?“閑”,這個詞就是這個文章的一個關鍵。這個地方說閑,結尾又說什么?“閑人如吾兩人者爾”,所以解衣欲睡,一入夜就解衣欲睡背后的含義就是他太閑了!你們現在有作業,可是古代的學子呢?一入夜比你們大概也就差不了多少,也得“頭懸梁,錐刺股”啊!對吧?而如果是當官的呢?他又是一個為民做主的清官呢?恐怕入夜還得……,他要使一個經商的呢?入夜還得在那里撥著算盤干什么?
生:算賬!
師:算賬!今天贏多少虧多少!所以蘇東坡啊,真是個閑人!但是這個“閑”,第一點是因為他被閑置,“閑置”懂嗎?閑置和剛才的什么相關?被貶!你想干活,對不起,朝廷的文書說了,蘇東坡不得接收公事,由此,目前,他想干都沒干的啊,他被閑置了!但是要注意,這個閑置之外,還有一個“閑”什么?這作為一個懸念先留下來!好了,“夜色入戶,欣然起行”,現在到“夜色入戶”這個地方主語變了,剛才的主語是誰?
生:蘇東坡!
師:那現在的主語是誰?夜色!即使我們讀過唐詩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或者我“俯首見月,月色在地”,對吧?可是蘇東坡突然就變了主語了,他說“月色入戶”,而不是我“低頭見月”。這種很有味道,月色入戶,好,誰能體會出來?一下變成月色入戶,進了我的門,你體會到什么了?
生:比較悲涼吧!
師:為什么悲涼?
生:因為月色是白色的比較冷的感覺。
師:看見沒有,他可能讀了許多古詩古文,而古人往往一詠月就在傷感是吧?所以月色一進來,他就悲涼,可是你看看下文說了,夜色入戶,欣然其行,他就高興了?
生:嗯!
師:你沒有聯系下文,懂嗎?來,你說說?
生:夜色很美,讓他有出去散步的想法!
師:我還是想想,我再說,現在他不說,我見月色,而說月色入戶!這么以對比,能看吃點什么來?
生:我覺得他很欣喜!
師:為什么欣喜呢?
生:因為月色能給他一些希望吧。
師:月色能給他希望,你覺得是什么希望?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4
伴隨著清脆的上課鈴聲,老師走進教室,拿起粉筆,“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學的目光吸引過來,黑板上馬上出現了一輪明月正掛在樹梢的粉筆畫。
生:(馬上就有人在小聲低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師(喜)(馬上轉過頭來):對,這句詩正是這幅月光圖的最好注解。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大家想一想,古詩中還有哪些寫月的名句?它們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放貝多芬的《月光曲》)
(整個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處處,學生搶著舉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思鄉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真摯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對朋友的思念。
……
師(笑):一縷月光能勾起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輪月光更能引起文人們對親人的美好祝福,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牽動著那么多人的情腸?
生(搶著):人的雅興。
師:不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也是寫人的雅興,什么雅興呢?”
師(板書):記承天寺夜游
二、學生自主學文,師生互動啟發
師:大家看書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大家理解詩人的雅興。
生(悉悉嗦嗦的翻書聲)。
《月光曲》還在播放。
教師巡視。
師: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寫的這片文章?用自己的話概括。
生:說了句公道話卻被貶到黃州。
師:大家可以猜想當時作者的心情怎樣?
生1:悲傷。
生2:不對,應該是悲哀和無奈。
師(快速):為什么呢?
生2(不服氣的):他即使是對的,但皇帝要貶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辦法呢?總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聲一片)。
生3:不對,應該是輕松的坦然的,因為他從此再也不必‘案牘勞形’了。
師:用文章的原話就是——”
生(齊聲):閑人。
師:作者愿意做‘閑人’嗎?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嗎睡不著覺,起來夜游?
師:很好,作者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唄!
生:都是月亮惹的禍!(眾生大笑)
生5(補充):是因為‘月光入戶’,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應該是不甘寂寞,當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師(放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來月能解憂。如果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會像蘇軾一樣見月起行嗎?
生(齊笑著搖頭):才不呢!
師(笑):為什么古人有此習慣呢?
生1:古人都是神經病。(其他生笑)。
師(笑):是神經病嗎?
生2:不是,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現。
師:說具體點。
生2:因為‘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不正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聲)
師:不錯,吟風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詩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現,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懷,表達心緒,我們來看看作者月夜賞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眾生翻書)
生1:庭下如積水空明。
生2(反駁):那是寫水。
師(笑):是寫水嗎?
生3:不對,是寫月光像水。
師: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不是寫水?
生3:‘如’字。
師: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種的植物唄。。
眾生(大笑):是竹子、柏樹。
師:看見這幅“月下竹柏圖”揣想一下作者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呢?(眾生舉手)
生5:開心。
生6:平靜。
生7:坦然。”
生8:不對,應該是不平靜。。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
生8:因為竹柏有投影說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確實給人一種靜的感覺。但是作者此時身在異鄉又被貶。心里不可能寧靜!(掌聲)。
師: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靜中又突然不靜,感情變化很快嘛!(眾生笑)這叫什么寫法?
生:反襯。
三、學生即興表演合作體會感情
師(關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體會得很不錯,假若讓你們借助動作和語言來表現作者的感情變化怎樣?
生:老師,你該不會讓我們來‘模仿秀’吧?
師:對!小組內確定人選,可自行設計臺詞和動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生4人一組討論,師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師分別選了4組同學上臺表演)
師生評價表演。
四、學生齊背課文師布置課外拓展
師:看來大家確實體會了蘇軾當時寂寞、欣喜、寧靜、不寧靜的心態,下面我來齊背。
生齊背。
師:好,短短84字就傳達作者這么多的情感,可見作者用筆的老到,下節課請同學們上網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包括他的詩詞,看誰收集的全面。下課。
生:老師再見。
(下課了,教室里依然琴聲悠悠,學生似乎還陶醉在《小夜曲》悠揚的旋律中)
課例分析:
此課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師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分激發學習主體的學習動機的情況下,發揮其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對文意的理解把握,更為重要的.由以往簡單的啟發誘導過渡到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師生互動的新穎模式,實現學生探究之樂、成功之樂、學習之樂和合作之樂,讓學習主體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強人文素養。教師的在整個過程中充當組織者、領導者、引導者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張老師沒有平白的說教,沒有斷然的否定,沒有牽強的附會,`全由學生的見解出發,層層遞進,水到渠成,充分的尊重學生主體,由此及彼,挖掘作品深層次的意義;尤其是學生在分析“月光圖”時得出:以寫“月”之靜來反映主人公內心的“不靜”。這是個獨創,它打破了教科書的標準答案,讓人耳目一新,很有創意。張老師沒有否定,而是給以嘉許。另外,讓音樂介入課堂,不能不說是個大膽的嘗試,夜的靜謐,月的清朗,人的豁達,都被那優美的旋律詮釋的淋漓盡致,所選的樂曲也恰到好處,體現了語文課程資源的合理運用。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圍,可謂一石兩鳥。
評價:
當然,任何一課都有遺憾。本課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是先讓學生收集蘇軾的材料再欣賞課文好呢,還是先上課文,拋磚引玉,再收集資料好,孰優孰劣?值得我們討論;另外,讓音樂介入課堂也值得探討,不過,從視、聽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刺激也不為過分,但時機如何把握也需要研究。無論怎樣,形式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須的。古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人文性的完美體現,采用怎樣的形式更好更快的讓學生從這本厚厚的文化寶藏里挖掘出閃亮的珍珠則是我們廣大的同行共同的追求。
作者簡介:張學新,男,1972年12月生,湖北襄樊人,湖北大學中文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1995年宜城龍頭中學任教,2000年襄樊外國語中學任教,2002年深圳華僑城中學任教,倡導“成功教育”,主張“語言與思維同步發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至今發表的論文20余篇。
做人做事的體會是:謙虛謹慎,博采眾長,勤于思考,努力創新。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5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注:“實錄”中小標題為整理者所加)
一、導入——鋪墊月情
師:蘇軾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樣東西卻自始至終伴隨了他一生,這樣東西就是月亮月亮總是和中國佛教——禪宗聯系在一起的,有詩為證:“見山不是山,見水何曾別?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蘇軾筆下的明月浸透了獨特、豐富、復雜、幽深的人生頓悟和喟嘆,真正領略到月的“陰晴圓缺”他的高潔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見證!
師:蘇軾曾悲月——
生:(課件)“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師:蘇軾曾嘆月——
生:(課件)“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qī),寂寞沙洲冷”
師:蘇軾曾問月——
生:(課件)“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蘇軾曾祭月——
生:(課件)“……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師:蘇軾曾詠月——
(課件)“……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師:他在《赤壁賦》《后赤壁賦》中說道——
生:(課件)“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師:(出示課件)蘇軾生活的時代大興“新法”,改革之風大盛由于他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調離出京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說他寫詩諷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獄這就是當年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
孤寂伴隨了蘇軾黃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為了他的精神密友,我們來看看84個字的“神品”——《記承天寺夜游》
二、破題——蘊涵月情
師:課題中有哪些信息?
生:點明了時間“夜”;地點“承天寺”;事件“游”
師:就這些?
生:還有,點名了文體是“記”
師:很好“承天寺”是張懷民寓居之所,張懷民在元豐六年也被貶謫到黃州,他修了一座亭,蘇軾給亭命名為“快哉亭”,并寫了一首《水調歌頭》送給張懷民,其中有一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轍也曾寫過《黃州快哉亭記》從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蘇軾與張懷民之間關系如何?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一下?
生:朋友知己
生:志同道合
師:呵呵,二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月亮、張懷民,都是蘇軾黃州時期的密友
三、朗讀——體悟月情
師:我們來看文章的內容,請一位同學把“夜游”的故事用現代漢語說一遍,可以對照原文進行翻譯
生:(敘述情節)
師:大致情節說出來了,請大家點評下他的翻譯
生:文言文翻譯時,人名、地名、年號、官民、國名等可按原文保留
生:“積水空明”比喻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而不是庭院里溢滿了水(生笑)這里還由一個比喻詞“如”
師:情節清楚了,我們來請一位同學朗讀,注意節奏,同時,語速應該緩慢些
(生朗讀)
師:原文有三段,三段你們覺得分別要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生:第一段要讀出“欣然”的味道
師:“欣然”是什么意思?
生:“高興地樣子”
生:第二段要有一種“驚喜”的味道
師:呵呵,從哪里可以看出作者“驚喜”的心情?
生:“蓋竹柏影也”中“蓋”是“原來是”的意思,哦,原來是竹樹、柏樹的影子啊!一開始,蘇軾過于投入,以至于產生幻覺
生:第三段讀出“糾結”之情
師:糾結?具體說呢?
生:曠達
生:我認為不可能是“曠達”,而是一種“自憐”和“悲嘆”
生:兩種都有可能
師:誰分別來示范下“曠達”和“悲嘆”
(生讀)
師:老師也來示范下:“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哈哈……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曠達;“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唉……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悲嘆;
四、披文——分析月情
師:剛才我們初步體會了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所蘊含的復雜的情感,接下來我們老規矩,進行“披文入情”,什么是“披文入情”?
生:這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句子:“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師:第一段老師已經劃出了九個詞或短語,正好九個小組,你們按19順序作準備,小組討論——“披文入情”
(投影展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各組研究,2分鐘后——)
師:請各組依次回答
生1:首句中“元豐十月十二日”點明了夜游的具體時間,表達較為準確,時值秋日,天氣寒冷
師:點明時令,與文章有何關系?
生1:更能襯托出詩人內心世界的悲涼、憂憤和感傷
生:我們小組有補充:正是這一年張懷民也被貶謫到黃州,也是這一年蘇軾結束了黃州四年的'“謫居”生活
師:好,繼續
生2:通過“夜”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點
師:蘇軾在夜下干什么?
生2:他夜不能寐,內心糾結,“夜”,點出了他復雜的情愫
生3:我們組認為,“入”將月光擬人化了,既體現了當時景色的優美,又說明了“欣然起行”的原因十分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蘇軾視月為友
師:在這夜不能寐的夜晚,一輪明月悄悄入戶,仿佛也懂得了蘇軾此時的心境一般
師:(補充解釋“戶”),“戶,是單扇門此時因“烏臺詩案”被貶官的蘇東坡生活境遇并不佳
生4:“欣然”是高興地樣子,體現了詩人對見到月光后十分高興地心情,也表達了作者對月亮的喜愛之情
師:見月光為何“欣然”了?
生:久違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無聊之時,一輪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
師:第五組——
生5:我覺得“無與樂”的意思是說沒有人與我同樂此時的蘇軾被貶官至黃州擔任閑職,所以心中感到十分悲涼這也是下文尋找張懷民的一個重要原因
師:太精妙,你很會知人論世啊
生6:“遂”解釋為“于是、就”從上文中“無與樂者”看出蘇軾正找張懷民,而且從“遂”也可以看出,蘇軾第一反應是去尋找張懷民,可見兩個人之間情誼很深,關系是十分融洽前面“快哉亭”也證實了這一點
生7:“尋”,尋找此時已夜已晚,而蘇軾夜不能寐,卻在月色皎潔的夜晚去獨自尋找張懷民,說明二者之間情誼深厚
師:“尋”能否換成“訪”?
生:“尋”和“訪”不同,“尋”隱含了急切之情,月光如此皎潔,所以很快想到了懷民,所以急切的尋找要與好友一起分享月色
師:有道理第八組——
生8:“亦”是“也”的意思蘇軾夜游尋懷民,而懷民也沒有睡,這僅僅是一個巧合嗎?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懷民此時也被貶官到黃州,而蘇軾于四年前也被貶官到黃州同樣的夜、同樣的月、同樣的宦海浮沉、同樣的心態,才有同樣的行為,同樣的心心相印
師:妙不可言
生9:“步”,是漫步之意月夜下漫步靜中有動,徒步徐行,表示當時兩人心怡,也流露出內心隱隱的寂寞
師:皎潔的月光下,唯有志同道合的人默默無語散步于中庭才不至于打破那份寧靜你看,皎潔的月色、寧靜的心境、偶爾泛起的一絲糾結,都化著了兩人從容的步履,現在,什么都可以說,什么都可以不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這樣一直走著,人與月渾然一體,“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了
五、賞析——感受月情
師:第二段、第三段,請同學們先在“素材本”上翻譯;然后對整句進行賞析可以“披文入情”也可以結合蘇軾的生活經歷和思想進行賞析獨立完成
(生獨立完成,5分鐘后——)
師:請大家對照下老師的翻譯,看看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有疑問,請舉手——
(出示課件,生對照師個別輔導)
月色撒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閑人罷了
師:關于這兩段的賞析,我們來請幾位同學說說
生1:句中無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寫皎潔的月光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靜謐之感用“藻荇交橫”四字,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給人以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這個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無塵俗的胸襟
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閑人”不常有既表現出自己安閑自適的心境,還透出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甚至也諷刺那些追名逐利,趨炎附勢,奔走鉆營,無法自拔,也無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的人
師:你的賞析很準確再有——
生2:慢慢地走在院子里,與張懷民一起四周純潔通透,清澈空明有一種游覽于蒙蒙山澗中的錯覺潭里藻荇的影子在隨風搖曳,就像潔白的盤子一樣,上面用油墨描摹幾筆,竹柏又屹立起來之后便是發現的欣喜,但最后又歸為平靜他們的情緒起伏就像一首跌宕的肖邦鋼琴曲,最柔弱的地方,都蘊含著巨大力量他們很感傷,想為朝廷奉獻,讓自己有用武之地,但如卻被貶官黃州,“先生窮到骨”;他們很豁達,心明如水遠離城市的喧囂,對于趨炎附勢的官人很是痛恨無果或許我與他們不再同樣的思想高度但我覺得他們悲傷、感嘆深微的源頭是無果自己的美好幻想在現實一個一個巨大的打擊面前,都變成了鏡中花,自己的努力與汗水換來的大都是別人的猜測,變不了預期那樣文章之所以偉大,是因為無果還摻雜著希望
師:“無果還摻雜著希望”,太妙了,“閑人”的意味或許就在這里
生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話單獨成段是有它的妙處的本句無一句寫月,卻又無處不在寫月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水,清澈透明,反襯出月色的皎潔輕柔而那水中的藻荇竟然也是竹柏的影子,交映成趣“一切景語皆情語”用在這兒是在恰當不過了詩人見月色如何便欣然起行,那種溫暖、月亮的陪伴,使他與張懷民步于中庭他來了興致,竟然能產生月光如水的錯覺,而一個“蓋”字,蘊含了他多少的驚喜普通的景,卻又非凡的情,詩人的曠達溢于言表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詩人觸景生情,連聲感嘆,這種復雜的心情是很難說清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雖說不是夜夜有月,處處有竹柏,但大自然永遠是美的,只有你有一顆豁達的心,一切都是美妙的,不是嗎?可詩人無法釋然,那所謂的“閑人”是對他不能實現政治抱負的遺憾可他又何嘗不釋然呢?也許是他在安慰自己,能享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不多所以他現在內心是十分復雜的我們僅僅是觀文者,只披文入情,而真正的一切是綴文者情動辭發后,留給我們的懸念
師: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對你的贊美這三位同學的賞析不僅“披文入情”,還能依據蘇軾的經歷甚至思想進行賞析讓我們領略了文章中蘇軾復雜的情愫
結語——月情裊裊
師:同學們,一路走來,蘇軾把一腔情愫寄于明月!沒有屈原寫悲壯,不效陶潛歸園田步月淡心,悠然自得,獲得一種心靈的自由和恬淡“一蓑煙雨任平生”,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也無風雨也無晴”,舉重若輕,大無大有——完成了一位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
師:下課!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6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實錄為會員推薦轉貼,本份教學實錄非常精煉,充分利用了準備的資料,值得大家借鑒。更多本課作品,請查看: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目錄
這節課我們先來說一下“月光”,“月光”在中國古代文人的筆下是一個意蘊豐富的詞語。關于月光,大家積累了多少古詩詞啊?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思鄉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真摯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對朋友的思念。
師:一縷月光能勾起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輪月光更能引起文人們對親人的美好祝福,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牽動著那么多人的情腸?
生:人的雅興
師:不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也是寫人的雅興,什么雅興呢?”
師(板書):記承天寺夜游
師: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蘇軾在黃州度過了他一生中寂寞的時光,在黃州的第四個年頭,即1083年10月12日的一個夜晚,這天晚上天氣很好,月亮高高掛在天空,大地籠上了一層清輝,蘇軾卻無法入眠,他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呢?
師:好,下面讓我們跨越千年的時空,和蘇軾一起,走進那一片淡淡的`清輝中,去感受當時的月亮吧。
播放課文錄音
師板書《記承天寺夜游》
師:感受到蘇軾什么樣的心境了嗎?
生:············
師:(此環節不宜糾纏)要真正讀懂蘇軾的心境,我們還要先讀懂這篇短文,這篇短文是文言寫成的,所以,在閱讀上我們稍微有點障礙,我們先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學生資料發放
一:你能讀準下列字音嗎:
遂(suì)寢(qǐn)與(yu4)藻(zǎo)荇(xìng)
二:你能嘗試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嗎?(想想劃分句子節奏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
師:好,作了這樣的準備工作后,我們再來朗讀一下這篇課文。
三:下列字詞書下沒有給出注釋,你能結合文章內容進行解釋嗎?(注意聯想以前學過的課文)
戶:門欣然:高興的樣子遂:于是
至:到交橫:交錯縱橫蓋:表推測的語氣詞)
耳:語氣詞,罷了
四:你能試著翻譯下列兩個句子嗎?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學生再讀一遍。(這一遍文章意思更加明白)
(繼續回到教學流程中來)
師:好讓我們再回到這篇84字的短文中來,這天晚上,蘇軾怎么會想到到廟里去游玩呢?他本來都已經睡覺了嘛。
生:因為月色很美,“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師:呵呵,蘇軾不想辜負了今夜的月色,在這樣的月色中,他想到和朋友一起賞月。他朋友多嗎?
生:不多
師:怎么看出來的?
生:念無與為樂者
師:哦,朋友不多,知音稀少,但好在還有一個,是誰啊?
生:張懷民
師:張懷民當時任主簿之類的小官,此人心胸坦然,初時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并寫水調歌頭詞相贈zo
張懷民這個時候睡覺了嗎?如果他睡了,蘇軾再把他從床上叫醒,深秋的晚上啊,多少有點掃興。
生:沒有啊,懷民亦未寢。
師:呵呵,張懷民似乎知道蘇軾要來約他,用一個詞來形容···
生:心有靈犀
師:嗯,有了友人相伴賞月,他們走到院里,看到了優美的月色,蘇軾是怎么描寫月色的?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我們來品品這樣的句子。
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后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
(黑體字部分板書)
月色之明2
月色之清空靈皎潔
月色之濃
師小結:夜游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師:品完月色,蘇軾發感嘆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注意這個詞語:閑人,你怎么理解的?
生:“閑”相對于“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
生: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己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
生:那些陷入宦海熱衷于爭奪功名利祿的人,何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更表達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板書:
抒情: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瀟灑曠達自己排遣的樂觀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7
一、教材依據
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十七課《記承天寺夜游》
二、設計思想
《記承天寺夜游》是宋代大文豪蘇軾因“鳥臺讀案”被貶滴黃州任有職無權的閑官團練副使時寫的一篇短文。這篇短文,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學習本文時,應引導學生走近蘇軾,了解蘇軾;走進課文,與蘇軾同游承天寺。并引導學生欣賞作者筆下如詩如畫的月色。抓住結尾“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與蘇軾談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能背誦并翻譯此文,且能理解下列重點字詞:念、寢、欣然、空明、遂、蓋、但、耳。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中,教師充分運用啟發式教學,并運用適度補充課外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充分采用自主式學習,分組討論式學習,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能力同步增長的目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蘇軾。雖然他命運多舛,但依舊處之泰然,對困難一笑置之;一個變磨難為動力,讓自己在華夏文壇中熠熠生輝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讓學生深深體味到:苦難,對強者來說,是一筆財富。
四、教學重點
理解并背誦此文,提高學生欣賞水平。
五、教學難點
克服時代的局限,走進作者心靈,體味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六、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1)安排好學生預習。
(2)準備好備課教案。
(3)收集蘇軾生平、詩詞方面資料。
(4)準備好針對此文的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
(1)預習好此文,對不認識的生字早查閱好。
(2)搜集一些蘇東坡的詩詞。
(3)搜集一些古人寫月的詩句。
七、教學過程:(1課時)
1.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最喜歡什么時候的月亮?(八月十五)為什么?(學生興趣盎然,爭先恐后,暢所欲言),那么平時你喜歡在心情好時還是心情不好時賞月呢?(學生各抒己見),其實,當我們有心事時,把心交給月亮,與月亮對話,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情趣。現在,讓我們一起跟隨蘇軾去欣賞他筆下的月色美景,體味他賞月的特殊心境。(利用多媒體出示課題)
2.朗讀感知
⑴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⑵學生個性朗讀。哪位同學能有感情地把課文朗讀一遍(選1—2位同學,朗讀后由同學點評,老師補充)。
⑶全班齊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走近蘇軾,了解蘇軾
本文作者宋代大詩人蘇軾,我們在七年級上學期曾誦讀過他的一首詞,叫《浣溪沙》。哪位同學還能背誦?(指名背誦這首詞)
這位大文豪,才華橫溢,但他命運不佳。他因“烏臺法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脫,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澈透明,如詩如畫。詩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隨緣自適,自我排遣,自豪地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多媒體鏡頭1〗
承天寺圖片資料
4.走進課文,與蘇軾同游承天寺
⑴疏通文意:(合作探究:分四人一小組討論)。
要求:
①看注釋,查工具書,正音正字,翻譯全文。
②不懂的字、詞、句勾畫出來,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討論后,由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解答,老師點撥)
⑵考考你:
〖多媒體鏡頭2〗
①理解下列帶點詞的含義。
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亦未寢()
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②翻譯下列句子意思: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由學生解答后,老師在大屏幕上出示正確答案)
③由學生用現代漢語復述課文內容。
④全班齊讀課文,加深理解。
5.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蘇軾談心
⑴與作者一同賞月:作者為什么夜游承天寺?又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呢?請大家圍繞大屏幕上的問題自由討論。
〖多媒體鏡頭3〗
①作者為什么會想到夜游承天寺?
②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③討論,如果將“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改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表達效果一樣嗎?
(學生自由討論2分鐘后,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師生互動后明確:
A.因為月色很美,于是到承天寺尋張懷民一同賞月。
B.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積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透明,給人一種靜謐之感;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真可謂精妙。給人一種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兩個比喻描繪出一個皎潔、空靈、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C.以水喻月,本來并不顯得新穎;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進而寫清澈的水中交錯著藻荇,把隱喻又推進了一層,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正當讀者恍惚迷惘加以體味時,作者卻輕輕點出:“蓋如柏影也。”于是恍然大悟。
D.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此句,當堂背誦。
⑵感悟作者復雜的心境。
作者與張懷民漫步在這如詩如畫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呢,請圍繞大屏幕上的問題思考。
〖多媒體鏡頭4〗
①“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與張懷民漫步在這冰清玉潔、寧靜淡雅,如詩如畫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找出文中最能表達他此時心境的一個字。并結合文中的詩句加以評析。
②作者遭受冤屈被貶都如此灑脫、安閑,可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師生互動,學生自主探究,老師點撥)
A.作者漫步在這如詩如畫的月色下,心中有被貶謫的悲涼,有賞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閑,有對人生的感慨。最能體現他心境的是“閑”字。
B.人生仕途不順,難免心中不快,但卻表現得非常灑脫、安閑。閑中生愁,對愁又能以超然的態度對待,這就是蘇東坡。一個樂觀、曠達的蘇軾。
(利用多媒體逐一出示探究結果)
〖多媒體鏡頭5〗
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人生的感慨。體現了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C.朗讀課文最后一句,讀出感慨萬千的語氣,體會作者復雜的心境。
⑶與蘇軾面對面談心。
同學們,本文篇幅很短,但卻表達了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作者一生多才多藝,但卻因不附權貴,一生仕途坎坷,此文寫于宋元豐六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已經四年了,與初貶到黃州的張懷民有較密切的往來,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此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自己排遣的特殊心境!在被貶期間,作者全身心投入到寫作之中,寫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
①這期間,作者寫了哪些優美詩詞?最好能找出其中的幾句你喜歡的句子。
(學生開始翻閱課前準備的資料)
A.《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B.《調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
C.《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D.《臨皋閑題》: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②假如蘇軾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和他說什么?
③開展背誦競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6.本課總結
通過學習此文,我們了解了一個真實的蘇軾:他命運多舛,卻依舊處之泰然,對困難一笑置之;一個變磨難為動力,讓自己在華夏文壇中熠熠生輝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苦難,對強者來說,是一筆財富。
7.作業
課外繼續收集有關描寫“月”的古詩文。
八、教學反思
“寄情于月”的詩文常見,學生對此文的欣賞一般停留在“語言美”的層面上,我們在教學中則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聯系作者當時的境遇:在貶居中寂寞寡歡,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通信來往。天上的月亮并無勢利之心,而人間卻多勢利之徒。這是作者的悲憤,這悲憤籠罩著貶謫生活的濃重陰影。此文顯示的是詩人在漫步中領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鄙棄人世的喧擾,在清寂中追求心靈的寧靜和純潔的境界,這份人生的豁達,則是同學們應該學習和體會的。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8
教學目標:
通過自由朗讀、補讀、演讀、助讀資料輔助朗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過程,獲取文本內容的整體感悟、分層次理解、細節處品讀等知識,掌握通過不同方式咬文嚼字理解內容的技能,培養能夠在人生逆境中不斷與自我和解,用豁達灑脫的積極心態面對人生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分層次理解文本內容,品悟作者的人生體驗
課時:
1課時
教學輔助:
多媒體
文本類型:
誦讀型+主題型文本類型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學習宋代男神蘇軾的一篇經典文章《記承天寺夜游》。這是一篇記述性很強的文言文,那么今天這節課我們采用的學習方法也很有趣,一起來看。
【投影展示】
學得精彩的標志是讀得精彩
讀通故事——整體概讀
讀品意境——讀出文字中的詩情畫意
讀悟心境——讀出敘述中的起伏跌宕
讀懂人生——讀出言辭中的心路歷程
過渡:
四次誦讀,四次挑戰,幫助大家理清層次,理解主題,感受和學習文字的魅力。來,讓我們一起開始挑戰吧!
(點評:開門見山的導入語直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教學目標清晰,學習步驟清晰,眉清目秀。)
第一部分
讀通故事——整體概讀
1.自由朗讀,梳理線路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結合課文內容完善板書信息:
【投影展示】
全文內容及重點字讀音,配樂自由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老師板書:簡筆畫中間部分標注“承天寺夜游”突出“夜游”二字,在右側依次畫上箭頭標識,由學生歸納完善行蹤,提示使用動詞概括為兩字詞語,提示“起行”與“賞景”。)
明確:起行尋友夜游(賞景)抒懷
(反思:
1.此處講課時設置為配樂朗讀,學生便不自覺的形成了齊讀的形式,反而失去了自由讀的意義。只有充分的自由讀后的思考,才能有助于學生去理解文章內容,便于梳理出行文思路。
2.在概括詞語補充填空的內容設置上是否可以考慮在自由朗讀后的自由概括,這樣更加能夠體現出多元化的信息要素,進而去整合完善。如此一來,我想在充分的朗讀的基礎上應該能夠更清晰作者的思路。)
2.默契齊讀,理出層次
過渡:
同學們,通過大家概括出的四個關鍵詞,我們了解到了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蘇子和朋友懷民夜游承天寺所見所聞所感,這一篇古文雖只有一段話,但卻表達了不止一層的含義,古人講故事講究“起承轉合”,現在,就讓我們試著再讀課文,用停頓讀出文章的四個層次。
(學生齊讀,根據梳理出的行蹤圖,在每一個層次后停頓。)
【投影展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起)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轉)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合)
(稍加分析朗讀每一個層次時的情感,全班齊讀。)
(反思:
1.正是因為缺少了第一個環節的充分朗讀,也就在齊讀的時候學生并不太默契。這個環節的推進前提是在第一環節的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的,進而過渡到文章內容的層次理解;
2.在“起——承——轉——合”的解釋上時候可以考慮學生較為熟悉的“敘事——寫景——抒情”,而“敘事”就包含了“起——承”兩個部分。如此而來,應該更好理解。)
過渡:
大家很有默契啊!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下一個挑戰吧——
第二部分
讀品意境——讀出文字中的詩情畫意
【投影展示】
請你用這樣的方式來說話:(第一個空格內容可以是原句,也可是原句中的關鍵詞)
從“”,我讀出了一個的夜晚
我讀出了的夜景
(學生自由展示)
預設:
從“月色入戶”,我讀出了一個明亮的夜晚
從“月色入戶”,我還讀出了一個寧靜的夜晚
從“庭下如積水空明”,我讀出了一個空明的夜晚
從“月色入戶”的“入”字,我讀出了一種有些喜悅的,快樂的夜
從“蓋竹柏影也”的“蓋”字,我讀出了蘇軾的灑脫,這是一個隨性的自由的夜晚
……
(反思:
1.這個環節的問題設置上不夠清晰,讓學生一時間無法清楚明白應該如何作答,是否可以在提問時明確:“請你從本段中寫景的句子中找到奧秘”聚焦到“寫景句”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2.應該更加細致地注重課堂生成,如:
(1)學生在賞析“月色入戶”的“入”字時,從擬人的角度入手,同時學生提問:“如果換成灑字,是不是就不是擬人了呢?”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可以進一步說明翻譯時我們可以用“進入”等擬人的詞語來解釋,返回來思考作者這一個“入”字寫得好;
(2)學生在賞析“庭下如積水空明”一句時,有人誤解為“水的清明”,而這個問題也正是考點,難點,此時教師應該及時引導或同學們思考正確的解釋是什么,發現了“如”就理解了比喻的修辭,進而明白此處寫得還是月的皎潔,在寧靜之夜,寫下了空明之景,進而引導理解“空”,有庭院景色之空明,更有內心深處的空與靜;
(3)“竹柏”的適度拓展,引申為“君子”是否更契合主題;
(4)解釋寫景之句可以配合著板書展開解讀,如此更能直觀地理解內容。)
過渡:
【投影展示】
同學們,作為宋代文人,蘇軾有典型的宋人的特色,他雅致,內斂,蘇軾的月,是清空灑脫的。
借明月寄相思: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美好祝愿)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凄清愁苦)
借明月訴衷腸: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無可奈何、不安現狀)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永遇樂》(清夜無塵、月光如銀)
(學生齊讀感悟)
(點評:此處的寫月詩句的拓展能夠讓同學們更開闊的理解到蘇軾對月亮的特別情感,同時對于下一部分情感的展開提供便利。)
歸納過渡:
在這樣一個寧靜之夜,作者懷著怎樣的心情來欣賞如此空明之景,(教師板書為承天寺的圖畫左邊)蘇子和好友懷民是什么樣的心情境遇如何呢?一起來看——
第三部分
讀悟心境——讀出敘述中的起伏跌宕
根據提示,補寫內容,演讀文本,深入思考
【投影展示】
請你根據上下文內容補充“我”和懷民的表情動作語言或心理等,想象當時的場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
蘇子想/說: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蘇子想: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
懷民說:“”(添加動作)
蘇子說:“”(添加動作)
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蘇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動作描寫)
(學生分小組自由活動)
(學生演繹,惟妙惟肖,精彩絕倫)
(反思:
1.此處教師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在于針對學生的展示能夠一針見血地有針對性的指出優缺點,如第一個展示小組對于上下文的理解不夠,也就導致補充的語句缺少過渡性,但是在文采上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點明第二組的同學在懷民的情感把握上做得比較好,第三個小組的背景內容補充是一大亮點,這樣一來對學生應該有很強的指導性;
2.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呢?其實此處被貶之身的背景應該適當地補充給學生,再這樣的背景下也就更能夠激發學生對人物心理的揣摩,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文本上思考;
3.小組展示應該更加精要,同時可以考慮上臺展示的形式是否更好。挑選最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后,著重拓展擴充“閑人”的理解,說透“閑人”,身體有閑,無公務可做,心里有閑,面對困境只能自嘲,進而開解自己,這是一種復雜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而再讀句子,揣摩情感會更好些。教師在這一個部分有點著急,就著問題展開來討論問題,應該是一種接下來需要需要修煉的本領。)
齊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歸納:
同學們,在精彩的表演之后,我們看到之人
(學生自由補充:閑適之人、自由之人、灑脫之人……補充板書在左側黑板上)
【投影展示】
承天寺夜游,
寧靜之夜,
空明之景,
閑適之人。
(生讀,生記筆記)
過渡:
同學們,作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啊,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
第四部分
讀懂人生——讀出言辭中的心路歷程
【投影展示】(配樂朗讀)
元豐二年(某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在黃州,蘇軾的月,是現實的鏡子。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元豐三年(某年)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bìn)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元豐五年(公元某年)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suō)煙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前赤壁賦
(元豐五年)
蘇軾徜徉在赤壁古戰場中,
在“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的月景中,
同行游客們“誦明月之詩,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當有人悵然悲觀地“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
嘆不能“挾(xié)飛仙以遨(áo)游,抱明月而長終”之時,
東坡卻給出了思考的結果: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明月亙古不變地懸照在他眼前,他也主動融進了無邊的月色中,盡情享受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俯仰天地,忘懷得失。
(反思:
1.課件制作中這個環節的配樂音量控制還需要注意,同時可以加入學生的朗讀豐富形式;
2.預設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關鍵詞來分析作者的心路歷程在時間上還顯得有點局促;
3.過渡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廣泛搜集資料深入理解詞人的心路歷程,達到論世知人的目的。)
總結
這一路走來,東坡以如仙的風骨,達觀積極、順其自的心態面對人生,在與清風的交流、明月的融合中實現了對自身的超越。
他的灑脫與自我超越,更是今天的——
【投影展示】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起)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轉)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合)
(反思:強化閱讀還是應該引起重視,在經過一節課的分析之后,學生對于作者心境的把握肯定與剛起頭不同,那么就需要趁熱打鐵再次齊讀課文,努力讀出作者的心情。)
葉嘉瑩先生說得有趣,東坡是個天才,是個沾染了幾分仙氣兒凡人,他的一生都在用這“仙氣兒”來解脫人生的不幸,他的一生教給我們如何與世界和解,如何與自己握手言和。
課后作業:
【投影展示】
請你動手寫寫自己的感悟吧!關于蘇軾的,關于人生的,無論如何,只要用心就好。
【板書設計
【附錄】
自評:
與自己和解,是一生的功課
——《記承天寺夜游》公開課自評
晉城愛物學校時慧慧
這是自己的一次新的嘗試,或者說是一次挑戰。當我確定了誦讀型文本類型的時候,我明白這節課也是對于如何能有效運用誦讀這樣的形式推進教學目標達成的一次挑戰。
回想起這一堂課,從備課準備開始,過程便是極度艱難的,因為日常教學中掌握的朗誦方式太過于匱乏且單一,搜索枯腸也還是想不出該怎么展開。一遍又一遍地朗讀文本,當我發現了“起承轉合”的內容變化的時候,想到了余映潮老師的朗讀四步驟,依靠什么方式完成文本梳理,自由朗讀思考歸納進而默契齊讀,明確內容。事實證明,這樣的自由朗讀方式是可以推進基本的層次梳理教學的;在賞析經典句子的環節,我想到了王君老師的誦讀型文本處理方法,對比讀、補讀、演讀,這樣豐富多彩的方式都是完全可以借來一用的,課堂流程走下來發現,這樣豐富的方式能夠分層次推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整堂課,我基本做到了指令明確、目標清晰,能夠將新舊知識前后串聯,以多樣朗讀、重點問題為主線貫穿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板書設計新穎獨特而且能夠契合文本內容,思路清晰,并且能夠展現出教師扎實的基本功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對我來說,這是一節充分展示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符合課標要求的一堂較為成功的公開課。
與此同時我也明白了,任何一節課,任何一件事,都不可十全十美。很多環節在思考的過程是美好的,甚至是自認為簡單容易的,但確實又在實際進行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很難理解問題所在,或者說因為教師的耐心缺失而導致課堂時間分配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失誤,歸根結底,還是不夠精煉,想要表達的多,放手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或者說留給學生的思考的空間還是太過于狹窄,這樣看來,在主題的探究上就會出現一些講不透,說不清的問題,敢于取舍顯得非常可貴,或者說圍繞著教學目標而設定課時的關鍵點講解也很重要。
每一節課在下課鈴聲敲響的那一刻,都會在我們的內心產生出很多的情感,興奮地、遺憾的,交織在一起,讓你欣喜地看到一些亮點之外免不了還會感慨:如果能……就好了……并且在這過程中總是想到會有很多地方需要推敲,可做修改,甚至是在這不斷完善的過程里日益完善。然而,語文課的魅力恰就在于,當我們在對于字詞理解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去開展教學的時候,課堂里的每一個孩子都會在我們的引導中衍生出無數種自己內心的感悟,然后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而這每一份獨一無二,是知識的二次轉化,是思維的碰撞,更是靈魂深處的對話,也許因為這些臨時生成而“擾亂”“打破”了原定計劃,甚至會讓人感受到緊張焦慮局促不安,甚至是因此而中斷、暫停、陷入僵局,但你終究不能否認,這份擁有殘缺的不完美,才恰恰是課堂最美好的地方,才是于我們而言最有意義的地方,這一路走來,才明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課堂的殘缺,認可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思考,這些才是人生最寶貴的體驗,今天的這堂課,我們讀懂的應該也是東坡心中那一份豁達釋懷,最終明白:與自己和解,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重要功課。
作者簡介
時慧慧,山西省晉城愛物學校初中語文教師,晉城市模范教師,晉城市名師培養工程初語組學員,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愿用虔誠之心,真摯之情,描繪出最美妙的語文的顏色,不負此生。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9
一、教材解讀
《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記形式抒發“閑人”之“閑情”的散文小品,篇幅簡短,卻蘊涵深厚。夜間賞月,自然是別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賞月者卻有著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隨意而問,但詩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涼之感,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獨到的手法表達了作者作為“閑人”獨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領悟“閑”的深刻含義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文中的“閑”,決非清閑之“閑”,決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對貶謫后擔任閑職之身份的自嘲。對于一個胸懷大志卻遭受打擊的“閑人”來說,其抑郁和憂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閑情”,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游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為樂者”張懷民一同賞月。而也只有在這樣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樣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絕妙,既是對如水的月光的描繪,也是這種“閑情”的寫照,亦即作者曠達胸襟的體現。也正因為如此,作者才能發出“何夜五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感嘆。閱讀此文,眼前猶如展開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
二、教學設想
蘇軾實在太好了,《記承天寺夜游》這個文本也實在太好了!好到你覺得無論怎樣上,都會唐突了內心得偶像。于是,備課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蘇軾想要傳遞的人生態度,在我看來,也是一節課堂的態度:
①、要“為樂”。課堂要帶給學生快樂。
②、要一點兒“欣然”,課堂的氣氛應該是和諧的,師生都要有“欣然”的沖動。
③、要有“蓋”味兒,一定要給學生一點驚喜。
④、要“空明”點兒,摒棄雜念,靈魂安寧,目標不多。
故在設計教學中由《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加《浣溪沙》等兩首詞,以“悟蘇軾閑人情懷”為主題,立足學生的閱讀感悟,以品“閑”為主線,咀嚼字詞、鏈接背景、涵泳比較、朗讀體驗,還原文本中蘊含的美妙情思,走進作者細膩豐富的心靈,感受蘇軾挫折人生下展現出的曠達人生之境。
三、教學反思
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文言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既注重文言文學法指導,又注重精神熏陶,構建平中見奇,奇中求實,具有跌宕之美的語文課堂。
1、重在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課堂上利用自由朗讀讓學生找找感覺,力求讀出味道;利用齊讀來感受郎朗書聲的氛圍,再現誦讀經典的氣勢;利用指名讀來深入了解學情,發現問題。至少讓學生在讀準、讀通方面沒有障礙,為讀懂奠定堅實的基礎。
2、學生的自主學習應該是學習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學生個人能解決的問題,應該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個人解決不了的,小組合作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范圍內組間互相解決。老師只在中間起到一個點撥、整合學生觀點的作用,盡量不包辦代替。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小組間的智慧分享既能夠讓學生“擇善而從”,又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3、讓學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蘇軾的情感從其胸中自然流出,與景物渾然一體,體會其情感是學習此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的閱讀面畢竟狹窄,無法從文字上獲得真切的體會。因而適時簡介背景與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非常必要,只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悟一位政治上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受到重創后的心境,才能與之產生情感共鳴,真切感悟他身處逆境卻能豁達樂觀處之的情懷,從而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課堂上鏈接了蘇軾身處人生低谷,卻依然流露曠達之懷的兩首詞。學生們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自然而然對蘇軾有了更新的了解。
當然,這節課也留下了很大的遺憾:本文有一個寫月夜美景的佳句,課堂上光讓學生賞析了一下,如能一起來想象這幅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把想象的畫面描述出來。這樣學生對美的景色、美的語言的印象就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自己感悟來的,能讓學生沉浸其中,欲罷不能,才是語文教學的魂。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10
[設計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并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設計擬通過帶領學生反復地誦讀課文,以讀帶講,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通過品味寫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閑人”的意蘊引導學生認識蘇軾高潔、澄澈的心境和處逆境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理解文意;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畫面、資料引入等突破重難點。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有這樣一個古人,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后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這個人就是蘇軾。今天我們來學習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
二、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點名朗讀,糾錯、指導。
3、齊讀,讀出韻味。
三、借助注釋,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詠美文,理解意蘊,感悟作者情懷。
(一)、覓東坡知音。
1、生齊讀開頭到“相與步于中庭”,問:東坡為何在冬夜起行?
2、哪個詞能表現出東坡夜游的興致很高?
3、還有一些詞能體現蘇軾的心理活動,請你找出來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與東坡賞月: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一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齊讀寫景句,問:有人說,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那么,請大家仔細地品讀這句話,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讀,想象此句描繪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蓋”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狀態,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態。
3、“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的蘇軾,又有著怎樣的心境呢?你能否從中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
4、再讀,讀出月色的朦朧美和作者內心的寧靜、喜悅、空明、澄澈。
(三)聽東坡抒懷
1、承天寺的這幅月夜小景的確美妙絕倫。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像承天寺這樣的美景到處都有,為何只有蘇軾才能領略到呢?
2、閑人為何意?(出示資料:“烏臺詩案”及被貶黃州的處境。)
3、是否清閑的人就都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呢?那么“閑人”還應該怎樣理解呢?(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感受東坡的艱難境遇,從而理解他的閑情逸致。)
4、的確,蘇軾的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難得的是他始終隨緣自適、自得其樂。貶官杭州,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貶官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貶官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你從中看到了有著怎樣心境的蘇軾?
5、再次齊讀,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與蘇軾同行。出示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的文字后,師生共讀課文,根據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誦課文。
四、生展示背誦成果。
五、作業布置
1、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2、推薦閱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10-11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7-13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優秀04-15
《記承天寺夜游》優秀教案(精選11篇)09-27
記承天寺夜游文言文賞析05-17
【合集】《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5篇07-25
記承天寺夜游優秀教案(通用11篇)08-22
《記承天寺夜游》優秀教案設計(通用6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