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峽》課堂教學實錄
師:上課!今天我們學習新課。請同學們回答一個問題,中國第一大河是——
生:長江。
師:對。那么,浩瀚的長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為壯觀的風光當屬——
生:三峽。
師:好,今天,我們就隨著北魏時期的酈道元一起走進1500年前的三峽。(板書課題及作者)〔由顯入微,導入簡潔、明快。〕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老師為大家范讀一遍,請同學們看屏幕。〔范讀。感知課文。〕(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CAI顯現三峽風景圖像及滾屏字幕)下面就請同學們參照注釋細讀課文,把課文讀懂。注意同桌互相監讀,不讀錯字、漏字,把握好節奏。〔細讀。重在讀懂、讀通。〕(生高聲朗讀,氣氛熱烈,之后CAI顯現出重點字、詞、句,供學生解答)〔釋疑,掃除理解障礙。〕
師:老師請四位同學分別朗讀文章的四個段落,比比看,誰讀得好。全班同學一起監讀,然后點評。〔分別讀。感受、理解。〕
(學生朗讀、點評)
師:同學們讀得都很好,也基本上理解了課文內容。本文選自的《水經注》是酈道元為《水經》一書做的注釋,全書敘述了1350條水道,注文三十余萬字,它歷經戰亂流傳至今,成為我國歷史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三峽》是其中的代表作(CAI顯現古書《水經注》并翻頁到選文處),全文僅一百五十余字,卻思路清晰、音韻和諧,那么酈道元是如何用凝練的筆墨將三峽的萬千氣象盡收筆底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理清本文的結構。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簡介課文出處,一“點”也不放過。速讀。目的不同,“讀”的方式就不同。〕
生:我認為這篇課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寫出了三峽山的特點,其余3段為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出了三峽四季水的特點。
生:我同意他的分法,但不同意他的觀點,文章的第3、4段寫“絕多生怪柏”、“高猿長嘯”等,就不是寫水。〔引導學生思考、質疑,重在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生:我認為第1段總寫了三峽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為序描寫了三峽的四季景色。
師:那么,同學們同意哪種觀點呢?
生:第二種觀點。
(板書文章結構)
師:那么三峽究竟有怎樣的地貌特征呢?讓我們先來看文章的第1段,請同學們稍稍思考一下。
生:我認為三峽的地貌特征是連綿不斷,我是從“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一句看出來的。
師:很好。那么,如果我們把“略”字換成“俱”字可以嗎?
生:不可以。“略”字準確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連綿不斷,如換成“俱”,就使人感到不是山,而是一面墻了,表意不準確。
〔抓住重點詞語,突出語言教學,通過比較、品味,加深對語意的理解,培養準確用詞的能力。〕
師:(贊許地)那么誰能說說三峽還有怎樣的地貌特征呢?
生:我認為三峽的地貌特征還有山的高聳入云,我是從“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一句總結出來的。
師:可是老師對第1段中最后一句還不太理解,它和這段文字有什么關系?(作思考狀)
生:亭午、夜分才能見到日月,如果山不高、山不連,都不會形成這種景象,所以它進一步說明了三峽地貌特征是連綿不斷、高聳入云。
師:很好,那么我們用山高嶺連來概括三峽的地貌特征可以嗎?(板書:山高嶺連)那么,三峽真的像酈道元所寫的這樣山高嶺連嗎?老師請同學們看一組圖像。
(CAI顯現三峽的山景)
師:(配合圖像解說,生沉浸其中)眼前這連綿不絕的群山,聳入云天的峰巒,雄奇險峻、蒼天一線,真可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這也更讓我們不得不驚嘆酈道元的生花妙筆。正是由于他能抓住特點描寫景物,注重字詞的錘煉,所以才能傳神地刻畫出三峽的地貌特征。
〔學習重點。〕
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三峽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詞錘煉上又有什么精妙之處呢?讓我們一起討論賞析文章的后3段,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勾畫下來。
(生熱烈討論,師巡視)
師: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峽夏季的景色。
生:夏季景色的特點是水流湍急。我是從“夏水襄陵,沿溯阻絕”一句看出來的。
生:我有一個問題,文章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順序寫景,而要先寫夏景呢?
生:我來回答,因為三峽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寫夏水。
生:我也有一個問題,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怎么還會“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呢?
生:你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句“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會王權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冒險行船。
〔讀書貴在有疑,解疑其樂無窮。〕
師:(鼓掌)同學們能在討論中發現并解決問題非常好。那么,我們用水流湍急來概括夏季景色特點可以嗎?
(板書:水流湍急,CAI顯現滾滾長江水)
師:(配合畫面解說)如果說山塑造了三峽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峽的魂。酈道元被后人譽為“善寫山水的大手筆”,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寫春冬景色的?
〔緊扣學習重點,既抓景物特點,又抓重點詞語。〕
生:這一段從色彩的角度描寫了春冬景色,如“素湍綠潭”,還采取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飛溯其間”等。
生:“素湍綠潭”一句是從俯視的角度寫的,“絕多生怪柏”是從仰視的角度寫的。
生:我認為“素”字用得好,它讓我想起了蘇軾的“卷起千堆雪”。
生:我認為“綠”字用得好,寫出了潭水之深,恰似“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句。
(場面熱烈,掌聲不斷)
師:春冬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老師請同學們看一組圖像。
(CAI顯現春冬美景)
師:(配合電腦畫面解說)春冬的三峽真是無處不蒼翠,流水盡飛泉,酈道元僅用只言片語就勾畫出一幅色彩相間、動靜相生、俯仰生姿的畫面,用“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來形容此情此景應是再恰當不過了。
〔三處配合畫面的解說,恰到好處,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文化品位。〕
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用文章中的哪句話最能概括三峽的春冬之景呢?
生:(齊答)清榮峻茂。
(板書:清榮峻茂)
師:最后讓我們看看三峽的秋天又別有一番怎樣的景致呢?
生:三峽的秋天是寂靜、凄涼的。(其他同學紛紛表示同意)
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本文結尾引用漁歌起到怎樣的作用?
師:你問得很好。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問題,老師請同學們看一組圖像。
(CAI顯現猿站在高處哀鳴,配合凄涼的音樂)
生:(動容地)我知道了,結尾引用漁歌更反襯了三峽的凄涼。
師:你總結得很好,但這只是從詩的內容上去體會,如果從修辭的角度去理解,引用有什么作用呢?(稍停,啟發)如果把最后一句詩改寫成一般的散句“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行舟至此,聽猿聲哀鳴,不覺涕淚沾裳”,表達效果會有什么不同?
〔這種“改寫”、“比較”,是純粹的語言訓練。語言的表情達意功能和作者運用語言的巧妙只有通過這樣的訓練才能更真切地體會出、感受到。〕
生:(恍然大悟)原文更工整,更凝練。
師:很好,在行文的過程中,如果恰當引用古人詩詞佳句,不僅可以準確地表現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強文章的文學性、可讀性,使文章更具音韻美。
講到這,我們用什么詞來概括三峽的秋景合適呢?
生:(紛紛地)寂靜、凄涼。
師:老師用水枯谷凄來概括可以嗎?
生:(齊)可以。
(板書:水枯谷凄)
師:好,同學們互相合作,共同賞析了三峽,那么誰能總結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呢?
生:(踴躍地)本文描繪了三峽的秀美風光,抒發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熱愛。
〔水到渠成。〕
(板書:江山如畫)
師:學習了這篇課文,同學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三峽景色秀美!
師:想去三峽嗎?
〔巧妙引導,自然拓展。〕
生:想去!(笑聲)
師:不只是你們想去,許許多多曾經到過三峽和未曾到過三峽的人們都想再睹她的芳容,因為那里正建設著一個舉世矚目的工程——三峽工程。
師:學完這篇文章,你覺得作者的哪些寫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鑒、學習的呢?
〔強化學習重點。〕
生:抓住特點描寫景物;注重字詞的錘煉。
師:很好,我們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應善于借鑒、吸收這些寫法的長處。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優美的古代散文,領略了三峽的秀美風光,品味了詩人精美的語言,那么就請大家高聲朗讀,試著把這篇短文背下來。
〔朗讀、背誦。以“讀”始,以“讀”終,“讀”貫始終,渾然一體。〕
(在齊聲背誦中,下課鈴響)
【《三峽》課堂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三峽》教學實錄(精選5篇)08-02
古詩《游山西村》課堂教學實錄09-22
人教版《黃山奇石》課堂教學實錄10-14
《論語》選讀《沂水春風》課堂教學實錄09-09
古詩兩首《夜書所見》課堂教學實錄09-09
蘇教版五下第20課《談禮貌》課堂教學實錄09-11
《春聯》教學實錄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