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精選11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1
作者杜甫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石壕吏》是他歷經安史之亂,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兵敗鄴城后,在他從洛陽到華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瘋狂拉丁征兵,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城鎮成墟,白骨遍野所發出的切實感受,對于這樣的一首杰出的現實主義敘事詩,準確的把握其思想內涵不僅能夠使學生了解古代戰亂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更能了解杜甫“史詩”的特點。
因此在教學環節上作了如下設計:首先,從現代戰爭導入,以伊拉克戰爭為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圖片導入,引起學生思考,對比古代征戰對人民的影響。接下來引入本節學習的課題。通過誦讀,理清文章線索;課本劇表演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最后進行主旨探究,作者杜甫通過文章傳達的思想情感如何?課尾進行當堂檢測。整個課堂環節還算流暢,有以下幾點的設計自以為較之前課堂有所進步:首先學生評價嘗試讓小組之間互評教師給出分數范圍,讓學生舉手示意,這樣暨對小組的表現有了比較好的反饋,同時課堂秩序也更加有序。文言文的讀必不可少!反復的讀可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與氛圍的'渲染,教師的范讀更是有效調動學生誦讀積極性的法寶。總觀這節課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課本劇表演,學生并沒有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是某些小組在展示過程中笑場,這與《石壕吏》整篇文章渲染的氣氛不相符,課后反思之所以出現此種情況,其原因在于學生準備時間倉促,教師不指導到位,由于學生準備時間短,也就無法深入文本解讀,細品其中內涵;教師的指導很關鍵,對于初中生來說,有些許想法但還不成熟,教師必須幫助其進行有效的表演指導,在之后課本劇準備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可逐漸淡化,但初始階段必須給與學生畢必要的幫助。另外課堂情景氛圍的創設也十分重要,對于此篇文章課堂就是要創造一種凄慘、憂傷的情景,反觀自己的課堂這一點做得還很不夠!情境創設,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提起注意!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2
今天在上《石壕吏》一文時,三組一個同學展講導學案中的“第2段兩句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其中的“一‘怒’和一‘苦’的用詞具有怎樣的特點?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時,同學們已經點評補充結束了,我也作了總結分析。這時畢海奇同學提出了“吏‘怒’是在老嫗苦訴這后,還是在老嫗苦訴的'過程中?”當時我也暈了,集備時老師們誰也沒有預設這個問題啊!可轉念一想,還是好區別的,但我沒有立即解答這個問題,而是把目光投給了同學們。“同學們,畢海奇同學提出了一個相當有價值的問題,但老師現在真是不會,哪個同學能幫助我來完成,回答精彩老師給小組加0.3分獎勵”。這下,同學們積極思考,并馬上展開了討論,相當激烈。這時我看到了學生思維火花在碰撞中激發,智慧在討論中增長!最后由科代表歸結總結出來:吏‘怒’“應在老嫗苦訴過程中,只有這樣,才更能體現出差吏的兇狠殘暴,社會的黑暗,更好的體現了的主題。如果,吏‘怒’在老嫗苦訴之后,就不能很好的體現中心。可見老嫗的“苦訴”和差吏“怒”是同時發生的。
通過上面的教學環節,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問題:
1、教師在集備過程中,對每個研討問題,教師要多預設幾個問題,想一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樣來思考?會從哪些方面考慮?會出現哪些理解的偏差?哪些需要做詳盡的點撥?只有老師在備課時下足功夫,才不會讓自己尷尬,不會讓學生的質疑打暈自己。
2、老師在關注學生展講知識點的同時,也要善于捕捉學生的思維火花,并創設情境,讓學生的思緒進行碰撞,進行辯論。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而不是教師強迫式,讓學生內心主動的參與學習,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成為有效課堂。
3、教師評價性的語言要及時、適當、有效,富有鼓勵性。只有教師積極的評價語言才能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驗成功與快樂!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3
上完這節課,學生很興奮,可我卻陷入了沉思。這樣的課算好課嗎?答案是否定的。
為了刻意求取環節設計的“活”與“新”,讓課堂熱鬧起來,設置了“想象補白,情景再現”環節。讓學生根據老婦的答辭從動作、神態、語言、語氣等方面推測吏步步緊逼的場景,這個自然不難,學生七嘴八舌,說個不亦樂乎。再此基礎上,出示預設好的吏、婦對話,讓學生角色扮演再現,結果笑場連連,不可謂不熱鬧。本應“沉”下去的課堂卻“浮”了起來,這樣一來,老婦內心的凄楚,遭遇的悲慘學生是完全體會不到的了(最本質的情感上的體驗),反倒覺得好玩(因了扮演老婦的學生惟妙惟肖地模仿《無極》中王的聲音)。課堂上學生似乎也是伶牙俐齒、眉飛色舞,場面亦是熱鬧非凡,但卻沒有了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和思考,此缺點一也。
缺點二:設置的'問題不夠精簡。有些問題的設置過于隨意,實則這些問題一目了然,根本無需再提。教學之初,為了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了解,提問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的雙方人物等等,這些簡單至極的問題完全不必要,雖然這些提問不會耽擱太多時間,但就目的性而言,起不到絲毫作用。貌似有問有答,師生合作得天衣無縫的熱鬧模式并不都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創新教學。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4
說實話,上完這堂課之后,我自己本身是挺滿足的,在近段時間所上的課當中今天上得不錯。而這只能說明,我一直以來所走的路是一條歧路。聯系到最近發覺的學生的一些問題:進入不了文本,回答問題浮淺,寫作當中不懂遣詞用句等,我才意識到自己正走在一條危險的道路上。經常地,自己只是用一個大問題來統領全文,接著就是學生的“個性解讀”,眾說紛紜,對于文本有時就是不了了之。而鐘老師說,在課堂中大問題下更重要的是小問題。她說如果執教《石壕吏》,應該牢牢地抓住關鍵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來進行,主要是“吏”和“婦”,要做的事情是分析“吏”的“怒”和“婦”的“苦”,比如“苦”,那么就會涉及到三個兒子的情況、家里的苦等等。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在長長的第三段中找相關的語句,在這個過程當中,翻譯的問題也就解決了(鐘老師說,她上文言文從來不單獨設置環節叫學生翻譯,這些都可以再評析文章的過程中解決,且學生才會印象深刻,最終甚至上完一堂課之后學生都能夠背出來)。這才是真正的“文言合一”,而在我的這堂課中,“言”是沒有的。 很多時候上課,包括現代文的課,我都是以一個問題統領,然后讓學生歸納為幾個方面,很籠統,接著就是自己頗為自得地主題探究。殊不知,這恰恰埋下了語文教學的禍根。
學生進入不了課文,發現不了文字的魅力,也就回答不了我提出的高深的問題(這在我的課堂當中常常出現,而我都歸結為學生的語文素養低下);學生會開始盲目依賴起教參,因為教參上講的總是比老師講的規范、正確、保險吧。我一直認為“語文味”就是不拘小節,洋洋灑灑,天馬行空,但是現在才明白了,語文的味道真正的是在文字當中,就自己平時的閱讀體驗而言就是這么回事。語文教師的目標就是帶著學生去品析文字,而主題探究等等則是學者們的'事情。 明白歸明白,真正的改正才是最緊要的,在這個過程中,絕對不應該只是停留于口頭。鐘老師對我提出的要求是,在備課上一定要下足功夫。我也和她交流了現在在批改作業和學生管理上占據的主要精力,鐘老師說,這是沒有任何理由和辦法的,只能自己想辦法加班。她和我講了自己剛參加工作的事情,我于是又想起每每在周末晚上還能看到她二樓房間的燈是亮著的。鐘老師批評我說,我的課本太干凈了,這已經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實習的時候。
雖然學生常說姜老師的課本比班里很多學生寫得都密密麻麻,但是我相信這是鐘老師對我的嚴格要求,我也看過她的課本,真的是如此,聽過她的課,也感嘆她對于文本的挖掘到了“細”的不行的地步。也許,文本的深不在于深,那只是故弄玄虛的深,而應該是“細”。回去之后,準備翻翻實習的時候聽過的鐘老師執教的《藤野先生》和《與朱元思書》的聽課筆記,好好體會。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5
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如果我能結合詩人創作的時代講解可能會好一點。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不難發現,古代男兒志在四方,只身一人出門遠游那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杜甫,在入長安前,大概二十歲時,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游,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獵的浪漫生活;再如李白也是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將近十年的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他們大凡有感,隨手成文,所以我們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優美的關于的游記散文或詩詞,而這些作品,有不少是作者只身一人,也可以說是是孤獨時,審視自己,與自己或與天地自然間對話的成果。例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提到的'蘇子與客,其實是蘇子與自己的對話。現在的學生也許是被保護得太好了,也許是太忙了,難得出門,即使出門,或是家長老師護送,或是三五結伴成群,到到游人如織的所謂旅游圣地溜達一圈,很難有與自然直接對話的機會,就算有機會,也未必能靜心與自然對話。所以很難有作者的情感體驗。
張若虛只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對著蒼茫宇宙,人顯得多么的渺小。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或許是作者經過一番思索之后的所得吧,也是這首詩能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美不勝收;作為萬物靈長的人,生命雖短暫,但各有精彩,同樣是一種美;而作為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相思,雖然難免苦澀,但有值得牽掛的人,同時又被人牽掛著,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美。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6
《石壕吏》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敘事詩,描繪了戰亂時期人民的苦難生活和官吏的苛政。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內容理解與情感體驗:在講解詩歌時,我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尤其是通過解讀“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的悲慘家庭境遇,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戰爭給普通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但在引導學生體驗詩人的情感和作者的人文關懷上,我意識到還需進一步強化,讓學生不僅能知其然,更能感同身受。
文化背景與歷史情境:雖然我在課上介紹了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但反思中覺得這部分可以結合更多詳實的歷史資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詩人在此背景下創作此詩的'意義。
詩詞鑒賞與語言藝術:杜甫的詩歌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我在教學過程中對詩歌的藝術手法如對比、白描等進行了分析,但可能在引導學生欣賞和品味古詩詞的語言魅力方面還可以做得更細膩,比如引導學生關注和揣摩關鍵詩句的內涵與外延。
互動教學與自主探究:在教學環節中,盡管我設計了小組討論和問題解答環節,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發言,但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嘗試更多的互動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探究興趣。
課程思政與價值觀引導:《石壕吏》一詩揭示了社會現實的殘酷,也寄寓了詩人深厚的民本思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重視挖掘和引導學生認識到其中蘊含的憂國憂民、體恤民間疾苦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情懷。
總結起來,教學《石壕吏》是一次深度挖掘文本內涵,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自我反思、改進教學方法的良好契機。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7
《石壕吏》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反映戰亂時期民間疾苦的敘事詩,通過教學這首詩,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內容理解與情感把握:在講解詩歌內容時,我著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戰爭給普通百姓帶來的苦難以及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懷。但反思中發現,部分學生對歷史背景和詩人情感的把握還不夠深入,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提前補充相關歷史知識,創設情境,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杜甫的情感世界。
詩詞鑒賞方法:在解析詩歌藝術手法和語言特色時,雖然學生們能夠找出“對比”、“白描”等手法,但在具體分析其表達效果上還顯得有些生澀。為此,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細化詩詞鑒賞步驟,引導學生從字詞、意象到意境逐層深入,提高他們的詩詞解讀能力。
德育滲透與人文素養:《石壕吏》展現了深深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我在教學過程中也試圖將這種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精神傳遞給學生。然而,在反思中意識到,如何將德育教育自然融入語文課堂,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提升人文素養,是我下一步需要深化研究和實踐的方向。
互動教學與自主學習:盡管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但仍有個別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和參與度不高。因此,我計劃設計更多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結而言,《石壕吏》的教學既是一次對學生進行文學欣賞和歷史認知的訓練,也是對我自身教學方式和理念的一次檢驗與反思。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持續改進教學策略,以期更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8
《石壕吏》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反映安史之亂時期民間疾苦的敘事詩,教學這篇課文后,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內容理解與情感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敘事背景和人物形象,剖析“吏”與“老嫗”的鮮明對比,以及戰爭給普通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然而,在引導學生體驗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揭露和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時,我意識到需要更加細膩的情感鋪墊,讓學生從文字中真切感受到歷史的沉重和人性的光輝。
古詩文教學方法:在講解古詩詞的語言特點、修辭手法等方面,我嘗試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理念,通過情境創設、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學手段,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詩中的意境。但反思到,對于一些難解的字詞和典故,我的解釋和拓展可能還不夠詳盡,今后需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增強學生的古詩文素養。
德育滲透:《石壕吏》是一篇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我在教學中努力挖掘其中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意識。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將這種抽象的精神實質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尋找更有效的策略和途徑。
課堂互動與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雖然鼓勵了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發表觀點,但仍感覺在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方面有待加強。未來應設計更多元化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研讀文本,提升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結,《石壕吏》的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準確解讀文本,更需要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感知力、語言鑒賞能力和人文情懷。在未來教學中,我將繼續深化課程改革,力求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實現對他們全面素質的培養。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9
《石壕吏》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敘事詩,通過教學這篇課文,我進行了以下幾點反思:
內容把握與情感引導:在講解這首詩時,我注重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通過分析石壕吏抓丁、老嫗出征等情節,使學生感受到戰亂時期普通百姓生活的艱辛和無奈。同時,我也強調了杜甫以民生疾苦為詩的核心思想,啟發學生對社會現實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
詩詞鑒賞與語言藝術:在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上,我引導學生關注杜甫通過白描手法展現人物形象,以及運用對話形式推進故事情節的特點,讓他們了解并欣賞古代詩歌的語言魅力和表現力。
互動教學與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對詩歌的理解深度。同時,鼓勵學生課后查閱相關歷史背景資料,進一步深化對《石壕吏》內涵的認識。
不足與改進方向:回顧本次教學,我認為在引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理解詩歌的社會意義方面還有提升空間,未來可以嘗試引入更多詳實的歷史資料,幫助學生建立更完整的歷史語境認知。此外,在詩詞朗誦環節,應加強指導,讓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情感內蘊。
總之,《石壕吏》的教學不僅是一次語文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情感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熏陶,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反思和完善,力求將這一經典篇章講授得更加生動而深刻。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10
《石壕吏》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敘事詩,描述了戰亂中石壕村一戶人家遭受官吏抓丁、家庭破裂的悲慘情景,深刻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在教學《石壕吏》的過程中,以下是我可能的教學反思:
文本解讀深度:首先,我在教學時應更加注重對詩歌內涵和主題的深入挖掘,讓學生理解杜甫“詩史”的特點,以及他通過描繪個體命運來反映社會現實的高超藝術手法。引導學生從字句間感受詩人對民生疾苦的深深關切與哀憫之情。
情境創設: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通過角色扮演、故事還原等方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詩歌情節,體驗人物情感。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對于古代生活和戰亂背景的理解,部分學生可能存在困難,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詳盡的歷史背景介紹和生動的情境創設。
情感教育與人文關懷:通過對《石壕吏》的學習,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詩歌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更要培養他們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明白關注民生、關心弱者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方法改進:結合新課改理念,我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多元化、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如小組討論、問題探究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饋與調整:教學結束后,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與收獲,并據此進行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調整優化,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從《石壕吏》的教學中有所得,有所悟。
總結,教好《石壕吏》這首詩,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培養學生的同理心、歷史意識和人文素養,使其能深入理解作品并從中獲得精神滋養。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11
《石壕吏》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敘事詩,通過描述戰亂時期石壕吏夜捉壯丁的事件,深刻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以及社會現實的殘酷。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反思:
內容解析與情感引導:在講解詩歌的具體內容時,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故事的情節和人物形象,更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揭示和對普通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通過對“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描繪,使學生感受到戰爭背景下人性的扭曲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藝術手法分析:《石壕吏》以五言古詩的形式,語言簡潔而意蘊深遠。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欣賞其精煉的藝術表現手法,如對比、反襯等,從而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歷史情境導入:將本詩置于“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之中,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這樣更能幫助他們理解詩中的情節和人物行為,也能增強他們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興趣和認識。
德育滲透:通過對《石壕吏》的學習,可以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和道德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和平的珍貴,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
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主動參與課堂,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使他們在互動交流中深化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總結來說,在《石壕吏》的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文學知識的傳授,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塑造及綜合能力培養,努力實現知識性、情感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石壕吏》教學設計優秀04-25
改寫《石壕吏》10-10
改寫《石壕吏》08-21
石壕吏作文03-17
八年級語文《石壕吏》說課稿07-27
《石壕吏》續寫07-14
石壕吏_古詩大全12-27
八年級語文《石壕吏》教學設計(2篇)05-01
八年級語文《石壕吏》教學設計2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