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編版八年級上《臺階》教學反思
《臺階》教學反思1:
今天這節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臺階》,整體感覺整個課堂的流程比較完整,調動學生氣氛還可以,課件也做得比較好,但是細想感覺這節課上得很糟糕。
一、因為刻意,所以遺憾
新課標評價理念是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渠道,而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新理念的倡導下,在我們的課堂中出現了新的教育方式——激勵教育。 “激勵教育以主體論、矛盾論為哲學依據,以心理發展動力理論為心理學依據,以系統論為方法論依據”。 課堂評價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挖掘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創造,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細讀課文環節中,“從文中哪里讀出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很多同學都從不同細節中讀出了父親的不同性格,對每位同學的回答,我只是點了點頭,沒有作評價,因為在第一次磨課的時候,我對每一位同學的回答都做了評價,上下來評課的老師說不用對每一位同學的發言進行評價,等他們全部回答完了作總的的評價,所以這次上課我忍住了,不敢對他們的回答進行評價,最后用多媒體呈現的方式作總的評價,課后我覺得這一塊是一個缺失,因為我的無主見、因為我刻意避免反而導致了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好的課堂評價有助于和諧課堂的生成,能給予學生輕松感、自信感,從容地感受每一節課,也能誘發或喚醒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讓課堂成為他們展現自我的舞臺,讓他們體會更多成功的歡樂。
二、師生心靈對話的缺失
現代教育理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課堂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是師生互相交流的平臺。新課程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這堂課,我覺得自己沒有進入角色,我的感情沒有完全投注到課堂里,雖然在這課堂課里我采用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從表面上看教師與學生進行了對話,其實我與學生沒有達成“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因為我整堂課都在關注時間,關注我的課堂流程,我沒有關注學生的表情和表現,沒有用心與學生交流,難道能要求學生用心與我交流嗎?比如在重點研讀環節中,在學生理解了“老了”的含義和最后一句話用句號的作用后,我再出示了一道思考題:如果文中的這位父親是你的父親,你還想對他說什么?按照道理,這個問題是引領學生理解文本的一個高潮,但學生說出了話,卻令我意外,他們仍然說得很膚淺,只提到:“父親您辛苦了”,“父親您該休息了”之類的理解,學生沒有與我達成共識,學社也沒有與作品達成共鳴,究其根底就是我沒有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
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空間,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探索課堂教學意義深遠,這堂課的教學鞭策我要關注語文課堂教學,關注語文教育,關注學生發展,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心靈對話。
三、用生活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的缺失
語文是生活的語文,語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參與要“活起來”,意味著教師要充分喚醒和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豐富和擴充學生缺乏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在文本言語與主體直接經驗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梁”,從而讓學生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廣闊生活情境中去體驗語文的博大、自然與精深。閱讀即生活的體驗,解讀文本,就是解讀生活,閱讀主體的生活經驗就是其閱讀理解的倉庫。這里的“生活經驗”就是指讀者的生活經歷,包括對人生、對世界、對感情等方面的認識的綜合體驗。閱讀的理解就是讀者生活經驗的匯兌,就是讀者與作者在某一生活領域中的體味的碰撞。
“用生活引領學生解讀文本”本來是我上課要達成的一個理念,也是一直以來我努力的方向,為此我也曾經撰寫過一篇相關的論文。《臺階》這篇文章雖然作者30年前寫的,當時的農村里農民的生活也離學生比較遠,但其實在生活中是可以找到當時的影子的,我完全可以引領學生挖掘那種生活信息,讓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和教師調動起來的生活信息與文本進行對話,與文本中的父親和兒子對話,從而與文本產生共鳴。可是這堂課我卻自始至終我都沒有貫穿這個理念,導致學生不能理解兒子對父親的憐惜和同情,以及兒子對農民不幸生活狀況的悲痛之情,這也是我這堂課的一大遺憾。
一個人的生活體驗將對其閱讀產生很大的影響,盡管常常是潛意識的,甚至是“讀者”自己也無法“察覺”的。但是教師一定要努力挖掘學生這種潛能,讓學生真正地與文本進行對話。
其實,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在這里不想贅述了,總之,我這堂課上得很失敗。《好課是這樣煉成的——品讀名師經典課堂》在主編雷玲說:“作為教師,如果只是讀書、教書,不寫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敗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要使自己盡快成長起來,只有不斷反思。”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將不斷地反思,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成熟、完美。
《臺階》教學反思2:
前幾天給學生講了《臺階》這一課后,我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有成功之處,也有點遺憾。
《臺階》是一篇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是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清楚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全文中有個文眼:“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引導學生抓住這個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個故事關鍵,就容易理解父親的思想性格。
在導入部分,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回憶《背影》中父親的形象,同時知道《臺階》中的人物也是一位父親,他們之間有沒有相同之處?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問題的設計上,能抓住重點,緊扣關鍵內容。
在個性化閱讀環節的設計上,我讓學生自由閱讀,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談,使學生有內容可說,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學生們都能感受父親的形象,談自己的看法,做到暢所欲言。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有利于學生探討解題的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由于時間的問題,在課堂上沒有安排時間讓學生及時質疑,對他們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沒有及時了解并加以解答。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多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
《臺階》教學反思3: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斗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對于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情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為課堂的主旋律,對于課堂環節,適當的時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用我的熱情來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父親的艱辛和他要承載的重擔。
開始,我讓學生自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體會,說得較為膚淺,品味也不到家。此時,我適時地舉例,引導他們深入領悟:
“他那張古銅色的臉很像一塊青石板”這個比喻極其生活化,卻寫出了雙重的內涵,父親閃腰了,疼得他臉色發青;兒子搶扁擔這一動作大大刺傷了父親的自尊心。這樣看似信手拈來的一個喻體卻寫出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變化,多么具有表現力。學生因此對生活中的人和事產生了頓悟,增進了對長輩的理解。
小說的情節并不復雜,文章從外在的語言美、音韻美到內在的情感美、意境美,從不飾雕琢的樸實美,存在于語文課本的每一個角落。那么,品味文章的語言、感悟作者的情感便成了語文教學的主旋律。在字里行間我們隨處都能感受到文章積攢的情感,有一種要宣泄的力量。感受到作者對父親要表達的情感,那是一種同情,那是一種理解,那是一種希望,對幾億中國農民的希望。愿他們能夠擺脫貧困,能從容的面對每天的朝陽,快樂的生活。
現在的孩子,因為生活的舒適與優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有些遲鈍,我們做教師的必須善于抓住契機,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自覺地將文字與情感融為一體,文章與生活合二為一。這就要求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自身方面,必須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現;更要學會刺激學生情感的興奮點,使他們愿意接過老師拋來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樂此不疲。
【新部編版八年級上《臺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臺階》教學設計07-29
部編版桂花雨教學反思04-01
部編版秋天的雨教學反思04-11
部編版去年的樹教學反思11-20
部編版動物兒歌教學反思04-19
部編版語文《神州謠》教學反思03-08
部編版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11-10
部編版秋天的雨教學反思范文04-11
部編版黃山奇石教學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