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顯微鏡和望遠鏡》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顯微鏡和望遠鏡》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顯微鏡和望遠鏡》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結構和原理。
·過程和方法
通過自制望遠鏡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重點
了解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結構及原理。
·難點
視角的理解。
教學準備
師:顯微鏡(每5人一小組)、兩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
生:預習。
教學步驟
一、提問,復習凸透鏡成像規律,引入新課
二、顯微鏡
三、望遠鏡
四、交流、練習、小結
板書設計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
組成部分:物鏡、目鏡、反光鏡、載物臺。
物鏡:將物體形成放大的實像。
目鏡:相當于放大鏡,將第一次成的實像再次放大。
2.望遠鏡
組成部分:物鏡、目鏡。
物鏡: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
目鏡:相當于一個放大鏡,用來將第一次成的實像放大。
影響人們看清物體的一個重要因素:視角。
課堂練習設計
1.使用顯微鏡時,被觀察的物體經過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與________原理相同,說明了被觀察物體應放在物鏡的________之間,成________像;第二次放大與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2.使用望遠鏡時,物鏡的作用與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目鏡的作用和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能力提高設計
自制望遠鏡,通過望遠鏡觀察不同遠近的物體,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參考答案
1.兩、投影儀、一倍焦距和兩倍焦距、放大倒立、放大鏡、放大正立
2.縮小倒立、放大鏡、放大正立
小資料
1609年,在荷蘭的密特西波奇城里,有一家眼鏡店。有一天,眼鏡店老板漢斯的孩子,悄悄地拿了幾塊鏡片,有老花的,也有近視的,和鄰居的幾個孩子玩兒。
他們本來是想模仿大人,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可是他們的眼睛既不近視,又不老花,這些鏡片對他們當然都不合適。只有把它們靠在離眼睛比較遠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鏡片后面的東西。
有一個淘氣的孩子忽然想到了一個異想天開的游戲。他一只手拿著近視鏡片,一只手拿著老花鏡片,把它們一前一后地舉在眼前,他透過兩塊鏡片向遠處一望,不由得又驚又喜地喊了起來:“嗨!真奇怪,禮拜堂的尖塔,突然變得這樣近啦!”他的發現使得小朋友們異常興奮。大家又喊又叫,驚動了眼鏡店的.老板漢斯。漢斯起來一看,真了不起!孩子們在游戲中竟發現了一種可以望遠的透鏡。
當時,荷蘭正在跟西班牙打仗。漢斯做了一架望遠鏡獻給了荷蘭皇帝,可以用它來偵察敵情,皇帝很高興,賞了漢斯很大一筆錢。
后來,望遠鏡的做法傳到了法國,又由法國傳到意大利。伽利略聽到了這個消息,自己設計制造了一架天文望遠鏡,用來觀察天上的星星。人類這才打開了宇宙的大門。
荷蘭的那幾個小孩還發現,鏡片越是凸得厲害,用它來看東西越顯得大。50多年以后,一位名叫列汶胡克的英國看門人,知道了這個消息以后,自己磨制鏡片,制造成了第一架顯微鏡。這位看門人打開了一個人類從沒見過的微生物世界。
少年朋友,你大概沒想到吧,游戲幫助人們打開了兩個世界的大門。
《顯微鏡和望遠鏡》教學設計2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望遠鏡、顯微鏡的實物及圖片,能說出其主要結構;
2.經歷兩個透鏡觀察物體的探究活動,能說出望遠鏡、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成像情況;
3.通過了解望遠鏡發展的歷程,感受望遠鏡在人類探索宇宙奧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4.通過觀看顯微鏡的發展及應用前景,認識到科技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重要影響,從而增強對物理學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
1.體驗利用兩個透鏡組成望遠鏡的實踐過程。
2.體驗利用兩個透鏡組成顯微鏡的實驗操作過程。
3.初步學習逆向、類比的物理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進行觀測的興趣。
2.增強學生的自然審美能力,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3.進一步形成科學的認識觀。
4.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
重點
1.通過觀察望遠鏡、顯微鏡的實物及圖片,能說出其主要結構;
2.經歷兩個透鏡觀察物體的探究活動,能說出望遠鏡、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成像情況。
難點
如何讓學生通過凸透鏡組合得出顯微鏡、望遠鏡的原理。顯微鏡、望遠鏡的結構是如何滿足組合出的凸透鏡成像原理的。看清物體與視角的關系。
兩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玻璃片、水、多媒體課件。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放大鏡可以使我們看到較小的物體,但是太小的物體像細胞,用放大鏡卻不能看到。為了能看到細小的物體,人們制成了顯微鏡。為了看清遠處的物體,人們又制成了望遠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顯微鏡和望遠鏡。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顧以前學的知識,閱讀課文并結合生活實際,完成《探究在線·高效課堂》相關作業部分。
三、師生互動,理解新知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基本結構:由兩組透鏡組成,每組透鏡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物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目鏡。
3.原理:先用一個接近物體的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后再用另一個接近眼睛的凸透鏡把這個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
離物體近的這個凸透鏡叫物鏡,其焦距較短;離眼睛近的這個凸透鏡叫目鏡,其焦距比物鏡稍大。兩鏡間的距離可以調節。
4.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①拿顯微鏡時,要一手緊握鏡臂,一手托鏡座,不要單手提拿,以防目鏡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顯微鏡不可放置在實驗臺的邊緣,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隨意取下目鏡或拆卸顯微鏡的各種部件,以防灰塵落入內部或發生丟失損壞等。
④使用顯微鏡時,操作要正規,養成兩眼同睜、兩手并用的習慣,邊觀察邊計數和繪圖等。
⑤要保持顯微鏡的清潔,發現有灰塵或操作中不慎使鏡頭和載物臺沾上染料、水滴等,應及時擦去。光學和照明部分的鏡面只能用擦鏡紙輕輕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綢布等擦摸,以免磨損鏡面。機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顯微鏡使用完畢,轉動粗調螺旋上升鏡筒或下降載物臺,取下標本片,轉動轉換器使物鏡離開通光孔,然后再下降鏡筒或上升載物臺使接近物鏡,垂直反光鏡,下降集光器,關閉虹彩光闌,復原傾斜關節和報片器位置,把顯微鏡放回鏡箱。
5.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物鏡的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長和寬的倍數
③物鏡、目鏡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典例解讀
【例1】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目鏡和物鏡所成像的情況為( )
A.目鏡成放大實像,物鏡成放大虛像
B.目鏡成放大虛像,物鏡成放大實像
C.目鏡成放大實像,物鏡成放大實像
D.目鏡成放大虛像,物鏡成放大虛像
【解析】放在載物片上的物體,在物鏡的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經過物鏡成一倒立、放大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可看作放在目鏡一側的物體,且在目鏡的一倍焦距之內,經目鏡二次放大成一放大虛像。
【答案】 B
(二)望遠鏡
活動一:觀察望遠鏡
利用望遠鏡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
通過望遠鏡看過去,發現遠處的物體好像變大拉近了。
活動二:利用兩個凸透鏡觀察物體
用一個焦距小的凸透鏡和一個焦距大的凸透鏡組合起來,觀察稍遠處的物體,調節兩個透鏡之間的距離,直到看得最清楚為止。你看到的物體有什么變化?
將焦距短的透鏡靠近眼睛時,遠處的物體看上去放大了;交換透鏡位置,遠處的物體看上去縮小了。
基本結構:開普勒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靠近物體的叫物鏡,焦距較長;靠近眼睛的叫目鏡,焦距較短。物鏡的第二焦點與目鏡的第一焦點重合。
原理: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于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視覺效果:(1)由于“視角”增大,對物體的觀察更加清晰。
(2)望遠鏡的直徑比我們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望遠鏡的類型:伽利略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哈勃太空望遠鏡,還有普通望遠鏡、軍事望遠鏡、紅外線望遠鏡等。
視角:物體離物鏡很遠,它的像卻離物鏡很近,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知,這樣所成的像是縮小的。為什么使用望遠鏡觀察物體時會感到物體放大了?
說明:我們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體對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和物體本身大小有關,還和物體到眼睛的距離有關。
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
望遠鏡的物鏡直徑比我們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這一點在觀測天空中的暗星時非常重要。現代天文望遠鏡都是力求把物鏡口徑加大,以求觀測到更暗的星。
注意:顯微鏡經過兩次放大后看到倒立放大虛像。
望遠鏡看到的是倒立縮小的虛像,但視角被放大。
天文望遠鏡多用反射式望遠鏡,因為容易得到更大的口徑。
典例解讀
【例2】下列關于望遠鏡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所有的望遠鏡都是由兩個凸透鏡制成的
B.望遠鏡的物鏡直徑越大,越容易觀察到較暗的星球
C.我們看到遠處的汽車越來越小,是因為汽車對我們的視角在逐漸減小
D.望遠鏡的物鏡成縮小的實像
【解析】開普勒望遠鏡的物鏡和目鏡都是凸透鏡;伽利略望遠鏡的物鏡是凸透鏡,目鏡是凹透鏡;反射式望遠鏡的物鏡是凹透鏡,目鏡是凸透鏡。
【答案】 A
(三)探索宇宙
播放多媒體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
宇宙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關注、困惑、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大部分時間人們主要依靠肉眼觀察、簡單猜測與推理來認識宇宙。他們對宇宙的認識很有限,并具有很濃的神話與宗教色彩。在歐洲,人們在宗教的影響下,長期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如圖反映了“地心說”的宇宙觀:地球居于中心,太陽和其他行星圍繞地球轉動。這種理論影響了人們思想達千年之久。
1687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為探索宇宙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進一步證明了行星圍繞太陽運行是受到“萬有引力”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揭示了宇宙的秘密。
1849年,科學家根據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預測天王星外還存在一顆行星,并計算出了這顆行星的運行軌道。不久,在預測的軌道上就發現了這顆后來被命名為海王星的行星。
1990年,科學家把哈勃太空望遠鏡送入太空,使人類觀測宇宙的能力空前提高。
四、嘗試練習,掌握新知
《探究在線·高效課堂》相關作業部分。
五、課堂小結,梳理新知
本節課我們通過觀察望遠鏡、顯微鏡的實物及圖片,能說出其主要結構;經歷兩個透鏡觀察物體的探究活動,能說出望遠鏡、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成像情況;通過了解望遠鏡發展的歷程,感受望遠鏡在人類探索宇宙奧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通過觀看顯微鏡的發展及應用前景,認識到科技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重要影響,從而增強對物理學的熱愛。
六、深化練習,鞏固新知
《探究在線·高效課堂》相關作業部分。
【《顯微鏡和望遠鏡》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駱駝和羊教學設計10-26
《狼和小羊》的教學設計11-24
蟬和狐貍教學設計05-02
《酸的和甜的》教學設計04-17
狼和小羊教學設計06-04
陶罐和鐵罐教學設計06-01
樹和喜鵲教學設計06-01
獅子和鹿教學設計06-11
駱駝和羊教學設計06-08
《獅子和兔子》教學設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