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強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壓強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壓強教學設計1
一、設計理念
壓強的概念較為抽象,學生初學及易與壓力的概念混淆不清,為了讓學生較好的理解壓強與壓力的區別,做好探究壓力作用效果有關因素的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為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可讓學生自行設計各種各樣的實驗,讓學生在探究中進一步了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獲取相關的知識,同時,為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另外本節課的內容與生活聯系較為緊密,應讓學生充分列舉日常生活中與壓強有關的現象,并加以解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八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關”,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簡答物理研究方法。正處于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
2、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書包帶做的寬比較舒服等有關事例。本節課所學生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后上升為理論認識。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壓強的概念。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了解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
3.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這種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獲得對壓強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性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習熱情。
重點 壓強的概念以及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難點 壓力和重力的區別
教具 壓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組一組器材,課前發放)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壓力
多媒體播放圖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塊放在斜面上;往墻上按圖釘。請同學們畫出三種情況下壓力的示意圖。
學生畫完壓力的示意圖后,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壓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緊接著,請學生畫出以上三種情況下物體所受重力的示意圖,并進一步思考問題:壓力和重力一樣嗎?
教師小結:有些壓力是由重力作用產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壓力卻與重力無關。當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時,壓力在數值上等于物體的重力。
二、壓強
1、壓力的作用效果。
先讓學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夾著一支鉛筆(或圓珠筆),兩個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體播放滑雪圖片:為什么雪地行走,腳容易陷入積雪中,有了寬寬的滑雪板,運動員不僅不會陷入雪里,而且還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議議活動 蚊子與駱駝的故事
學生觀察討論后后發現: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與壓力有關還與受力面積有關。
學生實驗 探究 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設:
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壓力作用的效果跟物體間接觸面積有關。
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都有關。
設計實驗:
實驗方法 :
1、控制變量法 2、轉換法:通過比較海綿在壓力作用下物體凹陷的深度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
實驗步驟:
在海綿上,
第一步 小課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課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碼,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課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碼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的凹陷的深度。
比較第一二步觀察海綿狀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來比較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比較第二三部觀察海綿泡沫塑料凹陷深淺來比較當壓力相同時,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
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壓強的概念
物理學中引入壓強用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壓強的計算公式:通常用p來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則壓強公式為 P=F/S。壓強的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Pa=1N/。
介紹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以及1Pa壓強的大小。
鞏固練習(投影例題)師:請同學們比較芭蕾舞演員和大象對地面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學生先在座位上練習,后請兩位學生上臺板演,最后教師評講。
3、如何增大和減小壓強
想想議議活動:下面三幅圖中哪些要增大壓強、哪些要減小壓強?通過什么辦法增大壓強或減小壓強?”
歸納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
課堂小結 學生自己談課堂收獲
六、作業布置 1.課后題: 2、 3、4 ; 2.《練習冊》P14 :7,8
七、板書設計
9.1壓強
1. 壓力: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2. 壓強
物理意義:物理學中引入壓強用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定義:在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
壓強公式為: P=F/S
壓強的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Pa=1N/。
3. 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
壓強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壓強與壓力和受力面積的關系,能熟練寫出壓強公式、單位,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會應用壓強公式分析增大和減小壓強的具體方法,并能解釋與壓強有關的物理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的關系。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2.在壓強概念的學習中,學習運用比值定義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壓強是初中物理課程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體現壓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壓強不僅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且是材料力學、熱力學的核心概念。《課標》中屬于理解層次的內容要求只有四條,壓強是其中之一,可見壓強在初中物理課程中占用重要地位。與速度、密度的定義方法相同,壓強的定義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中學生還將學習另一個用比值定義的物理量──功率。學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過程,為本章壓強概念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同樣,理解壓強概念,反過來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鞏固、深化。
本節內容由“壓強”“怎樣減小和增大壓強”兩部分內容組成。兩部分內容彼此關聯,只要學生對壓強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順利解決減小和增大壓強的問題。壓強概念的形成是本節教學的重點,解決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感知壓力的作用效果、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學會用比值定義的方法引入壓強的概念,并能用壓強知識解釋有關的物理現象。
三、教學策略
壓強的概念較為抽象,學生初學極易與壓力的概念混淆不清,為讓學生較好的理解壓強與壓力的區別,做好探究壓力作用效果有關因素的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為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可讓學生自行設計各種各樣的實驗,通過不同的實驗最后達到同樣的目的(老師要提前為學生準備豐富多樣的實驗器材)。另外本節課的內容與生活聯系較為緊密,應讓學生充分列舉日常生活中的與壓強有關的現象,并加以解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頭削尖的鉛筆、四角小桌、海綿、細沙、圖釘、木板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5分鐘)
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壓力對物體形狀的改變會有大有小,我們稱為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那些因素有關呢?
觀看圖片1:描述你看到的現象。
圖1
兩個人對雪地有壓力嗎?壓力產生了怎樣的作用效果?
兩個小朋友體重相同,壓力大小相同嗎?兩人壓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嗎?
你覺得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教師引導學生按圖2實驗:
思考:這里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兩個手指受到的壓力相同嗎?
兩個手指形變的程度相同嗎?哪一個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變化?
你覺得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觀賞、體會。針對問題積極思考、踴躍回答。
現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會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則可以在雪面上自由自在地滑動。
兩個人對雪地有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變。兩個小朋友體重相同,壓力大小相同,但兩人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這是由于他們與雪地的接觸面積不同引起的。所以壓力的作用效果應該與接觸面積有關。
學生進行實驗,并回答問題。
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變。兩個手指受到的壓力相同但兩個手指形變的程度不相同。與筆尖接觸的手指形變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覺更痛。壓力的作用效果應該與接觸面積和壓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關。
感受物理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習興趣。
有意識地設計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進一步拉近物理與學生的距離。
新課教學
(30分鐘)
一、壓強
讓我們用實驗來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現有如下器材:用釘子做腿的小桌、海綿、砝碼、木板、盛有適量水的礦泉水瓶、裝有沙子的容器等。試選擇合適的器材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教師提醒學生:設計實驗時注意思考如下問題:
怎樣體現壓力的作用效果?
怎樣改變壓力大小?
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大小?
設計和進行實驗時要控制哪些變量?
壓力的作用效果我們給他起個新名字叫壓強。
思考:壓強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能否運用速度、密度的定義方法給壓強下一個定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出壓強的定義、符號、公式。
根據壓強的公式,壓強的單位應該是什么?
為了紀念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學上的貢獻,我們把N/m2用一個專用名稱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體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將一張報紙對折一下,平鋪在地面上,對地面的壓強約為1 Pa。
投影課本中的例題,建議學生做后教師再講評,從解題思路、書寫格式、公式運用上,給予指導。
學生進行實驗,積極參與教學。在活動與思考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比如學生選擇按照教科書所示的實驗進行實驗。
實驗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被壓下的深淺。
實驗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個砝碼,觀察海綿被壓下的深淺。
實驗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被壓下的深淺。
實驗1和2中,受力面積相同,壓力不同,海綿被壓下的深淺不同,表明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實驗1和3中,壓力相同,受力面積不同,海綿被壓下的深淺不同,表明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壓力和受力面積。
壓強的定義:物體所受壓力的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
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壓強的公式為:
公式中各符號代表的物理量和單位:
P──壓強──帕(Pa)
F──壓力──牛(N)
S ──受力面積──平方米(m2)
鍛煉學生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并進行實驗、分析歸納能力。
設計并進行實驗時有意識地利用科學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換法。
與速度、密度的定義方法相同,壓強的定義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學生對物理單位大小有基本的認識。
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
讓學生將桌上的圖釘按入木塊,體驗后,提出問題:你希望釘尖對木塊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希望釘帽對手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
1.減小壓強的方法
講述: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將會被壓壞。
舉例:房屋建設中,樓層修得越高,樓體對地面的壓強就越大,可能會使地面下陷,樓房倒塌,造成損失。因此需要減小樓房對地面的壓強,你知道人們在造房子時是如何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的嗎?
學生討論得出: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
在受力面積一定的情況下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你還知道哪些生活中減小壓強的例子?
2.增大壓強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樣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壓強增大到原來的兩倍?
哪些生活場景需增大壓強?人們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壓強?
歸納總結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減小壓強可以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可以增大壓力或者減小受力面積。
認真體驗并交流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類和歸納。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
學生舉例:履帶拖拉機有寬寬的履帶、駱駝有寬大的腳掌、鋼軌鋪在枕木上等。
學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腳。根據壓強的公式,人對地的壓力不變,抬起一只腳時與地的接觸面積減小一倍,對地的壓強就增大一倍。
課堂中生成的問題更容易引發學生興趣。
從物理走向社會,學以致用。
聯系自身創設情景,容易讓學生感覺物理真實地就在自己身邊。
課堂小結
(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壓強教學設計3
壓強和浮力是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概念,都屬于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它們之間有較緊密的內在聯系,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它與生活、生產有密切的關系。本單元內容包括:固體壓強、液體壓強、大氣壓強、浮力以及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一、單元知識結構
二、《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中教學要求的比照
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壓力和壓強知道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液體內部壓強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和公式(不要求計算側面壓力,不討論靜液佯謬)連通器知道連通器的原理大氣壓強知道大氣壓強的現象知道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了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氣體壓強跟體積的關系知道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質量的氣體的壓強跟體積的關系抽水機和水泵選學浮力知道浮力產生的原因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阿基米德原理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沉條件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知道輪船、氣球、飛艇、潛水艇的浮沉原理知道物體浮沉的條件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選學通過實驗探究,初步了解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機翼的升力選學
三、教學目標解讀1.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壓強是生活生產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因此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探究來學習。對于“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壓力、受力面積、壓強這三個量中的兩個,能夠通過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變形計算出第三個,不要求與其他公式綜合進行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這項要求,既是為了使學生深入學習壓強的概念,更是為了使學生能把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學中要注意:(1)加強實驗。在教學中盡量安排探究性學習活動,活動要具有實驗操作方便、規律性強、結論容易獲得的特點,適宜初中學生探究。如: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讓學生通過進行自主研究,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從中獲得最直接的、生動的實驗事實,使學生獲得較多的感性認識,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從收集的證據中,總結和歸納規律性的知識,初步學習歸納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實驗的成功中獲得愉悅,為提高學習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礎。(2)注意教給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要注意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學好知識。允許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獲取或深或淺、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識,不僅不會使學生對物理產生為難情緒,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如:“液體內部壓強規律”,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必須知道的,但關于液體內部壓強公式,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選擇學習,給學生一個自由空間。(3)在教學中,都要從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入手,使學生體會到物理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認識到:物理學是有用的,知識滲透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支柱,對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這種考慮,教學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實驗、小制作等活動,習題中盡量設計一些結合社會生活實際的題目,為學生提供運用和鞏固所學的知識的機會,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成長。2.了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通過觀察大氣壓強有關的現象,感知大氣壓強是一種客觀存在。托里拆利實驗是物理學史上一個重要實驗,不能做實驗可通過看vcd,讓學生知道實驗的過程和事實,使學生了解大氣壓強大小的由來,并記住標準大氣壓強的數值。通過實例計算和介紹大氣壓強的應用,使學生感悟大氣壓產生的壓力大小,并認識物理及其相關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對于氣體的壓強跟體積關系的實驗是一個定性實驗,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利用注射器做實驗,還可以結合生理衛生課列舉人的呼吸運動,聯系胸腔、肺氣壓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3.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物體浮沉的條件。浮力知識的內容綜合性較高、能力要求也高。在教學中,要注意復習力、二力平衡、密度及液體壓強等有關知識;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發展學生的認識;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推理能力。(1)浮力是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和觀察來建立浮力的概念和研究浮力的規律。通過實驗讓學生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體會和感悟實驗的方法對物理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加強了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的作用。在教學中應注意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程度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的情況,積極引導學生自己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用科學的觀點和態度來研究浮力問題,認真思考,主動地學習。(2)物體的'浮沉條件有兩個知識點:一是物體的浮沉條件;二是輪船、氣球、飛艇和密度計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綜合所學力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學生認識到浮沉條件在社會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及其重要意義,進一步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能夠說出在它們當中為實現漂浮、上浮、下沉、懸浮所采取的措施,了解它們的構造特點。除課堂內、外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實驗外,還可以安排學生查閱有關浮力知識的資料(如:古代利用浮力的故事、長江三峽、深水打撈等),學生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使學生開闊視野,培養發展獲取信息的能力,并體會物理在科學、技術、社會中的作用。4.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對阿基米德原理不要求計算繁難的綜合題,突出用最基本的原理來分析問題。在學生熟練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推導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導式,這對學生理解、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對綜合運用前面學過的知識,對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發展思維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關于物體在氣體中也受浮力,不要在認識浮力概念的時候學習,而應放在得出液體的阿基米德原理后再學習,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物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有完整的學習過程,同時也保證了氣體浮力知識的完整、思路連續。5.通過實驗探究,初步了解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介紹“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補充和延伸。對于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只需知道“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就可以了,因為這里的要求是最低的,即“初步了解”。要重在用來解釋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應選取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聯系密切的實際知識,以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展示物理學的魅力,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物理道理的興趣,使之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不宜追求理論上的完備,應通過生動、鮮活的演示實驗和隨堂小實驗,增加學生的感性知識,引導分析、歸納,概括出學生能夠理解的知識要點。還可以利用計算機課,來講解“飛機升力的產生”等,或開展簡便易行的探究和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技術、社會的緊密聯系。
四、重點、難點分析1.壓強是貫穿這一單元的主干,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對初中學生學習難度比較大,原因是:壓強的知識比較抽象,特別是液體壓強的知識需要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感性經驗較少;學習本單元知識又需要綜合運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識;解釋有關現象、解答問題需要一定的分析表達能力。由于固體、液體、氣體它們的性質不同,因而對不同物態的壓強量度和測量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那么,液體的壓強是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注意:(1)明確引入“壓強”概念的物理意義。理解壓強的概念,關鍵在于認識壓力產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積有關,相等的壓力能產生不同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不少實例可以說明。為了表示壓力產生的效果,需要引入“壓強”這一概念。(2)在講壓力概念時,可采用對比方法進行學習。如:將壓力和重力進行對比分析。認識到壓力和重力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壓力不一定是由物體的重力產生的,但將一個物體放在水平支撐面靜止時,物體對支撐面的壓力的大小與物體重力的大小相等。在講解時可以畫力的示意圖舉例說明。如:手用力往墻上按圖釘,墻壁受圖釘尖的壓力,壓力方向與墻面垂直。施力者是圖釘,受力者是墻壁,與圖釘受重力大小無關。還可用列表說明,如:以放置在斜面上的質量為m的木塊對斜面產生的壓力為例,說明這兩個力的區別。
施力物體受力物體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力的性質重力地球木塊總是豎直向下mg引力壓力木塊斜面垂直于斜面小于mg彈力
因此,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體,對桌面產生的壓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本身重力大小的事實,僅說明壓力在數值上等于物體的重力,方向相同,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
(3)明確由于固體和液體的性質不同,因此在計算壓力和壓強時,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歸納解題思路和方法時,不但要總結一般規律,還要找出它們的特性,簡化分析和計算過程。
2.浮力這一知識牽連的概念多,需要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認識浮力是教學的重點,探究浮力產生的原因是難點。學生有不少生活經驗干擾學習正確的知識,在教學中既要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又要注意糾正那些非科學的經驗和觀念。如容易混淆的概念:“浸在”和“浸沒”的區別;“排開液體體積”和“物體體積”的關系;“懸浮”和“漂浮”的區別。對于“浮力”的學習,要讓學生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在探究“浮力產生的原因”要運用二力平衡和液體內部壓強等知識進行分析,有一定的難度。可利用演示實驗(或多媒體課件展示)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減少抽象性,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降低難度。
壓強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知道大氣壓的存在。通過實驗探究,初步了解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學會估測大氣壓數值的方法,學會研究未知問題的方法,理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激發學生關注周圍現象的意識,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探究,善于和同學合作。大氣壓強的大小、實驗證明、實驗測量實驗測量大氣壓強的大小、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玻璃杯,水,硬紙片,礦泉水瓶,易拉罐,鐵架臺,橡皮泥,塑料吸盤掛鉤,彈簧測力計,注射器,金屬盒氣壓計出示一空牛奶盒,有什么辦法使其癟掉呢?
用手將牛奶盒壓癟,將吸管插入牛奶盒中,吸口氣
體驗大氣壓的存在演示圖9—18實驗,當易拉罐自然冷卻時,外殼被壓癟,此現象說明什么?把準備的實驗器材擺在講臺上
師:利用所給器材,你還能設計什么實驗證明大氣有壓強?
生活中有哪些現象也可以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說明大氣有壓強學生設計實驗并演示
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估測大氣壓的值
(1)感受大氣壓的大小
生活中有哪些現象也可以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學生實驗:兩個學生拉衣鉤,體驗用力的.大小
(2)估測大氣壓
講述歷史上最早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將兩個吸盤式掛鉤相互壓緊,再將它們沿軸的方向拉開
師:大氣壓的值有多大呢?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實驗來估測一下。出示實驗器材
1、把注射器活塞推至底端,排盡筒內的空氣,并用一個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2、用細尼龍繩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頸部,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動注射器筒。當活塞剛開始滑動時,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說明:這種方法測出的大氣壓值不精確,學生思考要測大氣壓的值,根據壓強公式P=F÷S,可先測出大氣壓力和受壓面積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并計算大氣壓強的值。
3、大氣壓的變化
4、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第一個精確測出大氣壓值的科學家是意大利的托里拆利。
大氣壓的值是否永遠相當于76厘米高的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呢?
講述:大氣壓的值回隨著高度的變化以及天氣的變化而變化,在海拔20xx米范圍內,高度每增加12米,大氣壓下降1毫米水銀柱。師:我們人類很久以前就希望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空自由飛翔,鳥兒為什么能飛呢?人類模擬鳥的翅膀制造了飛機的機翼,實現了夢想,是什么力量使飛機升空的呢?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演示:
1氣流流過模擬機翼時,機翼上升。
2用吹風機在折疊的紙張下方吹氣,折疊的紙張會怎樣呢?
師介紹:通常把液體和氣體稱為流體。
結論:在流體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壓強越小。
學生:不是
學生討論什么情況下能感受到大氣壓發生變化學生實驗:
1、從兩張紙條中間向下方吹氣,兩張紙條會合起來
2、從漏斗口中間向下方吹氣,乒乓球會掉下來嗎?學生觀察實驗,討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今天這節課學到了什么呢?學生總結9、
3、氣體壓強
1、大氣有壓強嗎?
2、大氣壓的值:相當與76厘米高的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3、大氣壓會隨著高度的變化和天氣的變化而變化。
4、測量大氣壓的儀器:氣壓計
5、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壓強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能總結出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能利用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釋升力產生的原因,進而解釋飛機在空中飛行的原因。
3.能利用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實驗過程,感受液體的壓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通過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和認識規律的快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3.領略流體壓強差異所產生現象的奧妙,提高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氣體和液體都能夠流動,稱為流體。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是對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的拓展。本節內容由“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飛機的升力”兩部分內容組成。教學的重點是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難點是利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釋相關現象。
三、教學策略
流體壓強與流速有關,學生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并不多。因此,教學時盡量選取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直觀且生動有趣的小實驗,引導學生把壓力、壓強跟流速聯系起來,了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對于飛機的升力,可以通過制作小小的機翼模型并進行分析,進一步說明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讓學生體會科學原理的價值。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角硬幣、直尺、兩個乒乓球、細線、蠟燭、火柴、兩根塑料吸管、兩張紙、機翼模型。
壓強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說出大氣壓產生的原因,能簡單描述托里拆利實驗,知道標準大氣壓的數值。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托里拆利實驗,知道如何測量大氣壓強以及大氣壓的數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對大氣壓應用的了解,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大氣壓存在的'原因和大氣壓的測定。
【難點】
大氣壓的測定。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拿出馬德堡半球進行講解:這是兩個半球,將兩個半球靠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氣制成馬德堡半球,在上課之前,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實驗名字叫拔河,請幾位力氣大的同學上臺來與馬德堡半球進行拔河,在規定時間內,如果把半球拉開,則同學們贏,反之則半球贏。
時間到,馬德堡半球依然紋絲不動,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不能將半球拉開?在學生存在疑惑的時候,
教師引導,大氣像液體一樣具有流動性,那么它是不是也像液體存在液體壓強一樣也存在大氣壓強呢?我們這節課就來一探究竟。
環節二:建立規律,生成新知
演示:
1.將塑料掛鉤掛在光滑的墻上;
2.在玻璃管里盛滿水,用紙片覆蓋,再倒立過來,水不會流出來;
3.請同學用吸管吸飲料。
師生總結:大氣壓強確實存在,產生原因是由于重力,且空氣具有流動性,發生了擠壓。
環節三:深化概念
提問:大氣壓強如何測量?
教師播放演示實驗: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用手指將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手指,管內水銀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就不再下降,這時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約為760mm。把管子傾斜,豎直高度差也不發生變化。
教師講解:實驗中玻璃管內水銀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銀面的上方是大氣,因此,是大氣壓支持管內這段水銀柱不會落下,大氣壓的數值等于這段水銀柱產生的壓強。這個實驗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學家
當學生得出實驗結論之后,教師對實驗過程進行提問:
1.以下操作對實驗有無影響:
a.玻璃管是否傾斜;
b.玻璃管的粗細;
c.在不離開水銀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距水銀面的位置。學生結合教材在交流討論后會得出不會影響實驗結果的結論。
2.如果在實驗中玻璃管不慎漏有少量空氣,液體高度減小,測量值與真實值的大小關系。
生答: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小。
3.這個實驗利用了什么思想?
生答:等效替換。
4.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做氣壓計,影響大氣壓的因素有哪些?
生討論得:高度。
師繼續補充:還與溫度有關,氣溫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大氣壓減小。
師: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做氣壓計。學生思考大氣壓在我們生活中有什么應用?
環節四:鞏固提高
問:我們如何解釋拔河比賽中拉不開馬德堡半球?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為什么沒有感到難受或被壓癟呢?
環節五:小結作業
提問:大氣壓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數值是什么?課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離蛋黃和蛋清。
四、板書設計
略
壓強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壓強的概念;
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通過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總結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養成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難點】
通過探究實驗,學習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壓力作用效果
【圖片導入】
展示一系列圖片:
(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對雪地有壓力,雙腳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對地面也有壓力,卻幾乎沒有陷入雪地;
(2)用手指肚按鉛筆的兩端,鉛筆對手指肚有壓力,筆尖的一端覺得很疼,而筆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讓學生找出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由于學生已經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是壓力,可以回答出都有壓力產生,都產生了作用效果。并請同學們分析這些現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引導看出他們的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等不同。然后我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
環節二:建立概念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及受力面積的關系
我會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根據之前對圖片的分析可以回答出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并在這里我會提問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如果我們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這里復習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方法。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提問如何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變壓力、受力面積等變量?
學生根據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討論得出結論: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通過控制放在木塊上砝碼的個數控制壓力;通過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積。
在學生分組實驗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指導。
實驗結束請同學們說出實驗的過程和得到的結論。我對學生的結論進行總結: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并提出物理學中用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壓強的概念。
環節三:鞏固提高
例1.冬天北方的河面結冰,某同學在結冰的河面上行走時突然發現冰面即將破裂,他應采取的措施是( )
A.原處站立不動
B.立即改成單腳站立
C.趕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邊爬行
環節四:小結作業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我們主要采取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
·閱讀課本接下來的內容,思考如何增大與減小壓強,下節課我們來進一步討論。
四、板書設計:略
壓強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液體有壓強,知道液體壓強的規律。
(2)能應用液體壓強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自己親身體驗的學習活動,引導和培養學生猜想與假設的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養成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讓學生感受到液體壓強的存在,并探究液體壓強的規律,在探究過程
中體驗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難點:實驗探究過程中假設的建立及檢驗假設方案的設計,只要能讓學生真
切的感受到液體壓強的存在,就比較容易突破難點。
三、教學方法
學生親身感受、討論法、課件展示、實驗探究教學法
四、教學用具
老師準備:水、鹽水、橡皮膜、U形管壓強計、底部和側壁帶橡皮膜的容器、
大可樂瓶、塑料袋、水槽、形狀不同的容器等。
學生自備:礦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錐子、水槽
五、師生互動,科學探究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導入新課。
問:帶魚生活在深海里,請問同學們見過活的帶魚嗎?為什么?
生:沒見過。
師:想知道為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師:下面同學們繼續再看大屏幕圖片:
1、水壩為什么要上窄下寬?
2、潛水員為什么到不同深度時要使用不同的潛水服?
(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問:這些現象跟什么有關?學生答:跟液體壓強有關。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進一步探究液體的壓強。(板書課題)
(二)師生互動,多角度設計實驗,感受液體壓強的存在,初步觀察液體壓強的特點
師:在同學們桌上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礦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錐子、水槽,同學們可以嘗試著通過不同的.實驗器材具體感受一下液體壓強的存在,并注意觀察液體壓強有哪些特點,看哪個組想到的辦法更多、更好,注意先討論后實驗。
(學生討論后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并發現學生好的做法。)
①:往塑料瓶中注入水,然后在側壁不同高度用錐子扎上小孔,會發現水從小孔中噴出來,證明水對側壁有壓強,而且我們還發現,下面的小孔比上面的噴得遠,說明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
②:把塑料袋中注入水,發現塑料袋鼓起來了,同樣說明水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而且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③:同樣也是用塑料袋,把它套在手上,用皮筋固定住上面,然后放入水中,這時就會感覺到塑料袋緊貼在手上,這說明水的內部有壓強,這個壓強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這個實驗不但利用了視覺,而且同時還調動了感覺,這一點很好,值得大家學習,他們又得出了水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④:利用瓶子,在瓶子周圍扎上小孔,然后把它按入水中,發現水從小孔流了進去,同樣也證明水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師:演示部分實驗
師生一起總結出結論:液體壓強的特點(課件展示)
1、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
2、液體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師:那么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請同學位稍作討論,然后回答。
媒體展示: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
1、由于有重力,所以對容器底部有壓強;
2、由于有流動性,所以對容器側壁和內部都有壓強。
(由于液體壓強比較抽象,學生對液體壓強感受較少,首先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實驗器材,要求學生設計不同的實驗感受、證明液體壓強的存在,并初步觀察液體壓強的特點。上述幾個實驗取材方便,簡單易做,直觀形象,生動有趣,頗能激發學生動手實驗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其主體作用,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判斷、分析、推理和綜合等方面的能力,同時為下一步學生的深入實驗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上述實驗,學生可能想不到這么多,但二三種方法還是可以做到的,可以說在這一環節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了空前的鍛煉,學生的創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如果學生想不到上面的實驗,老師就演示①、②兩個實驗。不管他們能否想到,這都是一個讓他們感受液體壓強的好方法。)
(三)科學探究: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
師:通過剛才的圖片和同學們的實驗,那么,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能否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和今天的實驗,提出你們的猜想?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發言。(由于有了前面的學生實驗鋪墊,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對液體的壓強不再陌生,自然會結合剛才的實驗和生活中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猜想。學生猜想的同時,應讓學生說明猜想的依據,并指出這樣才是科學的猜想。如果猜想得不夠全面,老師要從旁引導。)
提出猜想:
1、與深度有關:可以從剛才學生的實驗中總結出。
2、與重力、體積、質量有關:如果學生猜想不到,可以引導學生,想剛才的實驗中,如果塑料袋里多裝一點水,塑料袋鼓得更出來。
3、與容器形狀有關:如果學生想不到,可以出示可樂瓶和礦泉水瓶,觀察它們什么不
同,猜想液體壓強是否與容器的形狀有關。
4、與液體密度有關:由于實驗桌上擺有三種標有不同標簽的液體,學生容易想到,如
果可以他們觀察桌上。
5、與壓強方向有關。可以從剛才學生的實驗中總結出來。
師:剛才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這些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可以用U型管壓強計來進一步驗證。
師:介紹壓強計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用視頻頭對U型管壓強計實物進行放大展示)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本加油站。
然后演示:把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水中,觀察U型管中液面情況,得出結論:液體內部有壓強。從科學的儀器中進一步驗證剛才的結論。
設計實驗:
師:考慮到液體壓強可能與多個因素有關,因此在探究中應采用控制變量法。討論(同組間進行):應怎樣控制變量(保證哪些量相同,什么量不同?)討論后請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進行實驗:
老師先通過演示否定猜想2、3,這樣可以掃清探究中的障礙,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然后依次探究猜想5、1、4,先探究方向,再探究深度和密度,這樣做更方便,快捷。探究后由學生派代表發言,說實驗現象和結論:液體壓強與所在液體的深度和液體的密度有關。
(四)分析論證。
師:介紹方法(課件演示圖片)重點介紹液柱模型的建立。
設想水中有一高度為h,底面積為S,水的密度為ρ
學生推導:(由于學生獨立推導有難度,所以有如下設計)
V=—————————————————
m=—————————————————
F=G=mg=———————————————————————
P=F/S=————————————————————
師:從推導出來的公式P=ρgh可以進一步說明液體壓強只跟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跟液體的重力和體積無關。
為了便于學生記憶,給出一個順口溜:
不管容器粗和細,哪怕管子斜又曲,液體壓強真稀奇,只看g與ρ h值。
師:強調公式P=ρgh:
1、h指深度,指即研究的點到最高液面的距離;
2、公式p=ρgh原則上只適用與液體壓強。
3、公式中單位統一用國際主單位。
(五)課堂小結:師生一起總結液體壓強的規律:(課件展示)學生完成課本的填空內容
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容器側壁都有壓強。
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壓強隨液體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種液體在同一深度的各處,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3、不同的液體,在同一深度產生的壓強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密度越大,液體的壓強也越大。
(六)思考與練習:(目的在于將學到的知識馬上應用,強化液體壓強的規律)
1、解釋課件中演示的現象:水壩為什么下寬上窄?潛水員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潛水服?
2、閱讀教材上P150頁的信息窗。
3、典型例題:(課件展示)
典型例題(1)
某小組同學用U形管壓強計研究甲、乙兩種液體內部的壓強規律,記錄數據如下(ρ甲<ρ乙):
甲乙
(1)比較1與4;2與5;3與6的實驗序號,可得出:。
(2)比較1、2、3的實驗序號,可得出:。
典型例題(2)
如圖裝有質量相等的不同液體,并且液面相平,則兩杯底受到的液體壓強大小關系怎樣?
A B
師:有關液體壓強的應用,下一節課繼續學習。謝謝!
(七)作業:課后P152頁第1題、第3題
六、教學反思:
液體壓強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感受很少,在教學時教師如果用簡單的幾個實驗演示就說明液體內部的壓強的特點,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變成學生強記老師說什么是什么了。因此,本人在上這節課時,大膽地用一些簡單方便的實驗器材讓學生自己親身感受液體壓強的存在,并通過觀察和感受來歸納液體壓強的特點,從中也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鍛煉。然后再來探究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顯得容易的多了。整節課的效果收到了良好效果:
1、將U型管壓強計用視頻頭來展示放大,增強了可視性,促使學生更大程度地參與;
2、學生用塑料袋套在手上來感受液體的內部壓強,不僅利用了視覺,同時還調動了感覺,這點效果非常好,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預想。
3、課件的顏色配置有待進一步改進。
壓強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通過探究活動理解液體壓強的規律及其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和對科學的求知欲。
教學重難點:
重點:液體壓強的特點
難點:用液體壓強知識解釋實際現象
教具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開口塑料筒、橡皮膜、簡易壓強計、水、鹽水、連通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物理情景,引入新課水中的氣泡越上升變的越大漁民們發現,帶魚剛從海里被捕撈到船上差不多已經死亡了,為什么?引導學生分析、思考,上述情景中蘊含著什么物理知識?如何用科學的語言描述?
二、新課教學
(一)、液體壓強的產生老師演示實驗:用塑料袋裝水時,它會脹起來,讓學生感知液體會產生壓強,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①用一個塑料袋裝滿水,用一個釘子從底部扎一小孔,水就會從底部流出。(組織學生討論)說明:水對底部有壓強。②老師用釘子從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會從四周噴出。(組織學生討論)說明:水對側面有壓強。如果塑料袋子裝的是別的液體,實驗現象是一樣的。說明:液體對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壓強。(組織學生討論)液體有重力,所以對底部有壓強;液體跟固體不同,有流動性。容器壁阻擋著它流動,它就會對容器壁有壓強。③用側壁開有幾個小孔的筒裝有水,讓學生觀察到水從小孔流出來,且處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來的水的射程都不一樣,用液體壓強計測出不同深度的壓強大小,讓學生感知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水對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水的內部是否有壓強?
(二)、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1、教師講述:測液體內部壓強需要用壓強計,結合課本介紹壓強計的構造及工作原理
2、學生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3、引導學生把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歸納,得出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要求學生填寫課本P70相應內容)
(1)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在相同深度,液體的壓強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評估:今天的實驗只能到此為止。讓我們回顧一下今天的實驗:①實驗設計有無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沒有什么失誤?③測量結果是不是可靠?
(三)、引導學生分析推導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
(1)演示:
①把懸塑料片放入水中;
②懸線穿過玻璃管,把管豎直插入水中;
③拉起塑料片蓋住管底;
④用紅水把管中的液體柱染成紅色,方便觀察。
(先讓學生思考右邊的液體柱的體積、質量、和重力怎么樣算出來)
(2)分析
①液柱的體積:v=Sh;
②液柱質量:m=ρv=ρSh
③液柱的重力:G=mg=ρShg;
④液柱對塑料片的壓力:F=G=ρShg
⑤液柱對塑料征的壓強:p=F/S=ρShg/S=ρgh⑥推導結果:p=ρgh
(3)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①式中ρ是液體的密度,單位是kg/m3;
②g是取9.8N/kg;
③h是與空氣接觸的水面到液體中某點水平線的豎直距離,單位是m;
④液體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與液體的體積、質量、容器的形狀無關。
(4)簡單的計算
1、用一塊塑料片擋住兩端開口的玻璃筒下端,豎直地插入水中(如圖1甲),塑料片為什么不下沉?向玻璃筒內緩慢倒水(如圖1乙),筒內水面多高時塑料片下沉?說明原因。
2、長頸鹿是地球陸地上目前個子最高的動物,因此它的血壓也是在動物中最高的。成年的長頸鹿平均身高可達4.3m,它的質量可達2t,長頸鹿一只腳掌的著地面積為250cm2。
求(1)長頸鹿站立時,對水平地面產生的壓力和壓強分別是多大?(2)若長頸鹿的血液密度為1.05×103kg/m3,當它的心臟收縮時,需把血液壓到比心臟高3m的頭部,則長頸鹿心臟收縮時,需產生的壓強至少是多大?(收縮壓是指心臟收縮時產生的`壓強,計算時不考慮大氣壓,本題g取10N/kg)
(四)、連通器
1、教師講述連通器定義: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叫做連通器。
2、實驗演示連通器的特點:
演示:在連通器中倒入紅水,讓學生觀察每個容器中的水面的高度。(相平)再把連通器慢慢傾斜一個角度,讓學生觀察水面是否相平(仍相平)
小結實驗結果:連通器的水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水面總保持相平。
3、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由課本中圖所示,設液片AB的面積為S,左、右兩管內水深分別為h左和h右,由于水不流動,即液片AB左、右兩面所受二力平衡,這兩個力同作用于液片AB上,則左、右兩管中的水對液片AB的壓強相等;因為兩管中同是水(即液體密度相同),只有兩管水深相等,壓強才能相等。即h左=h右,所以左、右兩管水面總保持相平。
4、引導學生舉例分析連通器:茶壺、鍋爐的水位計、花灑、水塔與自來水管。
5、介紹連通器的應用之一——三峽船閘。(先水流(水面相平),后船行)
出示船閘活動掛圖,講述船閘的簡單結構和船只從上游經船閘航行到下游的過程(講述時,請同學看清“閘門”和“閥門”的位置和它們的開閉情況,明確船閘就是一個巨大的連通器)。
反饋練習(見電子白板)
教學小結一學生回答這節課學習后的體會和疑惑,教師給予解答。
布置作業課本P71-72“自我評價與作業”3、4、5。
壓強教學設計10
液體壓強的知識比較抽象,是初中物物理教學難點之一。學生學習這部分需要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同時由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感性經驗較少,所以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感到困難較大。主要表現為:
(1)較難理解液體壓強的特點: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而且液體能產生向上的壓強,液體內部也有壓強等。
(2)液體壓強公式的推導時液柱的選取及討論處受壓面的選取較為抽象。
(3)液體壓強公式中的深度的認識(深度的起點選取)。
(4)液體壓強與液體在總重力、液體的體積、容器形狀等無關。
為了能解決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我在教學中以實驗為先導,從實驗、理論及實踐入手,使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過程的設計:
1、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和側壁有壓強。
讓學生觀察:盛水的塑料袋向外鼓起,用針在側壁上扎孔后,水會從小孔中流出。引導學生討論后得出: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和側壁有壓強。
實驗探究1:液體對容器的底部有壓強。課本實驗12-2;12-3;12-4。在觀察實驗現象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分析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壓強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
實驗探究2:液體對容器的`側壁有壓強。課本實驗12-5。引導學生認識到水(液體)對容器的側壁有壓強。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液體對容器壁的壓強,將課本上的12-5改成學生實驗,器材由側壁上開有小孔的飲料瓶改成(在飲料瓶的側壁上不同位置戳上幾個孔,得出水對容器側壁有壓強)。
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液體對容器的底和側壁對壓強的規律。
2、液體內部的壓強的探究。
學生實驗:將一個底部和側壁開有小孔的塑料瓶壓入盛有水的燒杯中,觀察現象:水會流入瓶子內。
討論后得出:液體的內部存在壓強。
引導學生討論:液體內部壓強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在討論結果的基礎上用實驗探究液體內部壓強規律。 實驗:用U型管壓強計研究液體壓強 介紹壓強計的使用方法:用手壓壓強計金屬盒上的橡皮膜,讓學生看到U形管的兩邊高度發生變化,即橡皮膜受到壓強時U形管的兩邊液面出現高度差(也就是壓強是通過U形管的兩邊的液面的高度差表現出來的)。然后將金屬盒放入水中,使學生看到同樣的變化。即可用壓強計來觀察水對容器側壁及容器底的壓強。
在講清怎樣使用U型管壓強計測液體壓強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使用壓強計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的實驗方案。
根據實驗方案來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通過實驗歸納結論:(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演示實驗:帕斯卡水桶實驗。(器材:底部開有小孔的飲料瓶、橡膠管、漏斗等)
要求學生應用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分析并解釋:帕斯卡水桶實驗。
3、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計算
從壓強的定義,推導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計算公式。 (注意推導時液柱的選取及受壓面的選取)。
教材中是通過特殊例題進行壓強計算而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的,這比較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但由于一部分學生想象能力較差,用隔離液柱的的方法有困難,即對水柱不易理解,可用銅絲做成一個長方體并在底部附有橡皮膜,講例題時,先將此長方體小框架放入水中,使學生看到在水中有一個“水柱”,以達到幫助學生想象,變“看不見”的液柱為“看得見”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整個解題過程了。
最后得出:密度為ρ的液體,在深度h處的壓強大小為p=ρgh。并且強調液體的深度是指液體內某點到液面的豎直距離。
學生在液體壓強實驗中已經知道,液體壓強與液體的種類有關,也知道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深度有關。在此基礎上講清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單位。
為了加深學生對液體壓強規律的理解,安排下列實驗和問題的討論:
實驗1:
(1)將U形管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不同大小的容器底部,容器內盛有同一種液體,且液體的深度相同,但液體的體積、質量、重力都不同,比較壓強計U型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
(2)若將U形管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不同的容器底部,容器內液體的深度不同,但質量相同,比較壓強計U型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
(3)將U形管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兩個不同的容器底部,容器內的液體不同,但液體的深度相同,比較壓強計U型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
實驗2:
(1)將一個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筒浸入水中,觀察橡皮膜的情況,并由學生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2)向玻璃筒內倒入水,觀察橡皮膜的情況,并由學生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3)當筒內外水面相平時,觀察橡皮膜的情況,并由學生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4)在筒內倒入硫酸銅溶液,當管內外液面相平時,觀察橡皮膜的情況,并由學生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討論1:由以上的實驗可得到液體內部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與哪些因素無關?
討論2:攔河壩為什么筑成上窄下寬?
通過實驗和討論,使學生對液體的壓強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總之對于液體壓強知識的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實驗為基礎,利用實驗的優勢,盡可能使學生多獲得感性知識,同時也應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分析學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破難點,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壓強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的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的理解1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壓強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教學難點:壓強的計算及單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出示課件1引入壓力的作用效果。
二、引入課題:出示課件2思考:圖中的.茶杯對桌面,圖釘對墻面,木塊對斜面是否有作用力?方向如何?認識壓力。出示課件3—4理解壓力與重力的關系。
(一)壓力:杯子垂直壓在地面上的力圖釘垂直壓在墻面上的力木塊垂直壓在斜面上的力
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2、方向:與接觸面垂直并指向接觸面。
3、作用點:受力物體的接觸面。
4、壓力與重力的關系:有時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時)、有事不等于重力,但與重力有關;有時與重力無關。
(二)壓強
1、壓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實驗:用兩手指擠壓使用過的鉛筆或圓珠筆。出示課件:5—6手指受壓的感覺有什么不同?用力后這種感覺有何變化?
2、利用探究實驗進行壓強的學習。出示課件(7—8)
(1)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和猜想
(3)設計方案(實驗)
(4)進行實驗(學生探究)
(5)分析現象
(6)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或結論
3、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p)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4、壓強:出示課件9
(1)物理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的效果。
(2)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3)公式是壓強=壓力/受力面積P=F/S
(4)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P———壓強———帕斯卡(Pa)(簡介帕斯卡。)
F———壓力———牛頓(N)
S———受力面積—平方米(㎡)
1Pa = 1N/㎡
(5)1Pa的物理意義: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
5、講解例題課本31頁,出示課件10,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壓強及有關計算(特別是公式的應用和單位的統一)
6、增大壓強或減小壓強出示課件11—12—13舉相關的實例(啄木鳥、圖釘、刀等),提出問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感受、經驗進行討論并總結和歸納:減小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小壓力
(3)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
(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7、出示課件14
練習:小李的質量是65Kg,其雙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大約是,當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時,他對地面產生的壓強大約是多少?
三.小結:讓學生小結本節課的知識,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課本P32————2/3/4
六.附板書設計:
一、壓力
二、壓強
三、增大或減少壓強
1、定義
1、物理意義
1、增大壓強的方法
2、方向
2、定義
2、減小壓強的方法
3、作用點
3、公式
4、單位
壓強教學設計12
《壓強》教學設計
河北省滄縣杜生鎮第一中學劉學兵
【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
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力學內容的重點知識,而壓強概念又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也是生活生產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一個概念。在學生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中經常用到,也是學生以后學習液體壓強、大氣壓、浮力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學習要充分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新課程標準理念,體現以探究式學習方式和合作學習方式,強調實驗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采取分析現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進行實驗驗證猜想的研究方法,從而理解壓強的概念和掌握控制變量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壓強的概念;
·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
·了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壓強現象,理解壓強的概念;
·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通過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培養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數據、總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
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教學難點】
通過探究實驗,學習下定義的科學方法。
【教法學法】
對于壓強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師啟發式教學;對于壓強的影響因素和定義采用探究式教學;對于壓強的計算采用講授法及講練結合的方法;對于增大和減小壓強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機、沙子、小桌、砝碼
學生準備:壓力小桌、沙子、砝碼共16組
【教學過程】
一、壓力作用效果
復習提問:力的作用效果;壓力
從生活走向物理:
師:出示圖片:(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對雪地有壓力,雙腳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對地面也有壓力,卻幾乎沒有陷入雪地;(2)用手按皮膚,手指對皮膚有壓力,皮膚被按進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3)用手按圖釘帽,手對圖釘有壓力,圖釘尖扎進桌面。(4)吊有鉤碼的.細繩對橡皮泥有壓力作用,細繩壓入橡皮泥
師:用物理的語言描述這些事例,找出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相同之處,都有壓力產生,都產生了作用效果)
師:請同學們分析這些現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不同之處,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等不同)
師:誰能夠根據這些現象提出一個可探究的問題?(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
(說明:此環節的安排,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能夠用物理語言表述生活現象的語言描述能力;使學生掌握通過比較、分析等思維方式進行探究提問的技能。)
二、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及受力面積的關系
1.猜想:師:那么,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呢?請說出你的理由。(學生回答: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
師: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我們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變量法
設計實驗:師:如何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變壓力、受力面積等變量?
(說明:教師邊啟發邊演示完成任務,設計實驗要解決三個問題:顯示什么,如何顯示?控制什么,如何控制?改變什么,如何改變?通過這樣的程式化的鍛煉,可使學生有目的、有方法的進行實驗設計,提高課堂效率。)
生: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通過控制放在木塊上砝碼的個數控制壓力;通過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積。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說明: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實驗完全放給學生,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親自體驗成功的喜悅,探究的樂趣。)
4.請同學們說出實驗的過程和得到的結論,教師追問:如何控制壓力不變和受力面積不變的?
5.師總結: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我們物理學中用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板書: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三、壓強及壓強的計算
師:把三塊磚放在桌面上,已知每塊磚重10N,一塊立放,立放底面積為50cm;兩塊疊起平放,平放時,底面積為200cm。請同學們判斷哪組磚對桌面的壓強大?
生:討論并回答。(教師提示:我們使如何比較物體速度的?)
師:總結比較壓強大小時即不能夠只比較壓力,也不能夠只比較受力面積,應比較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最方便,所以我們用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表示壓強。
板書: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說明:采用啟發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下定義的研究方法。)
22
師板書并講授:公式:p=F/S
公式中各個符號的意義: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單位1帕斯卡=1牛頓/平方米
1Pa=1N/m
師:請同學們用我們剛才學習的公式來計算兩組磚對桌面的壓強。
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并進行全班的交流。
四、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師:由p=F/S可知,增大或減小壓強得思路有哪些?
生:增大或減小壓力,增大或減小受力面積。
師:閱讀課本“想想議議”試舉例說明生活中是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得。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減小壓強?我們分別采用了什么方法?
(說明:學生閱讀并回答,此環節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五、當堂練習
1.冬天北方的河面結冰,某同學在結冰的河面上行走時突然發現冰面即將破裂,他應采取的措施是(
)
A.原處站立不動
B.立即改成單腳站立
C.趕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邊爬行
2.請說明下列事例是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的。
(1)鋸、剪刀、斧頭等用久了就要磨一磨,為什么?
(2)背書包為什么要用寬而扁的帶,而不用細繩?
(3)啄木鳥有個細長而堅硬的尖喙,這對它的生存為什么特別重要?假如尖喙變鈍了,它還能夠成為森林醫生嗎?
六、小結:(1)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2)我們主要采取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3)在研究問題時,采取了幾種思維程序?
2
壓強教學設計13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氣的壓強”是壓強概念的鞏固和延伸,也為下一章學習“氣體浮 力”作必要的準備。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比較熟練掌握了壓強,液體的壓強的基礎上進行的,為某些知識的轉移和類比作了鋪墊。本章內容的編排是在認識大氣壓強存在的基礎上,步步深入,循序漸進的,因此符合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二、教學目標:
結合學生特點和大綱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大氣壓強,能說出幾個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3.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4.知道大氣壓強的值是托里拆利實驗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從實驗研究思考獲得知識的能力。
思想目標:
讓學生掌握由實驗探討物理知識的認識過程,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教材重點和難點處理:
1.大氣壓強的存在是重難點。
依據:教學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學生基礎和思維水平。
處理: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通過直觀現象感知大氣壓的存在。
2.托里拆利實驗及原理是難點。
依據:教材只要求像課本中那樣簡單說明大氣壓強支持著玻璃管內的水銀柱就行,而學生難于理解和接受。
處理:利用演示實驗與水柱類比突破此難點。
四、教材的看法:
課本以馬德堡半球實驗引入新課,盡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117中已解釋原因,對部分預習過的學生來說,已經失去神秘感,沒有了懸念。如果教師以此實驗引入,這部分學生滿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幣的思考題,由于學生沒見過,因此每個同學都積極思考,卻又得不出正確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觀察實驗更仔細、認真。
五、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多媒體、啟發式引導等多種教學法。
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雙邊活動,每一個結論都讓學生參與探索,教師因勢利導。
六、教學過程安排: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一些主要環節采取了以下安排:
1.實驗引入新課(約5分鐘)
①. 出示思考題:
把一塊硬幣放在平底大盤里,倒上紅墨水,剛好淹沒硬幣,請同學們把硬幣拿出來而不沾濕手。然后讓學生討論,此時氣氛活躍,學生得出各種結論,教師不作解釋,讓學生觀察。
演示:
把點燃的紙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幣附近的盤子里,實驗效果明顯,水全被吸入杯子,學生一片驚訝、好奇,這就迅速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②.紙片托水實驗:先空杯,再裝水,兩次實驗結果不一樣,原因是什么?
此時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過渡到本節的學習。
2.大氣壓強(約15分鐘)
①. 講述大氣壓強的定義。
②.氣體與液體類比找出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以及大氣壓的方向。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液體受到重力的作用,氣體也受到重力,因此氣體也能產生壓強;液體具有流動性,因此液體壓強的方向是向各個方向,氣體同樣具有流動性,所以氣體壓強的方向也向各個方向。
③ .演示紙片托水實驗,旋轉不同的方向,證明大氣壓的方向也是向各個方向的。
④.馬德堡半球實驗。
大氣壓強的存在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問號,然后師生共同演示馬德堡半球實驗(因為實驗室的馬德堡半球容易漏氣,師生共同參與,有利于教師控制場面)。接著,師生共同分析此實驗的作用:首次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最后,引導學生分析馬德堡半球很難打開的原因。
⑤.學生實驗:用皮碗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提問學生實驗時的感覺,以及此實驗證明了什么問題。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積極思考,樂于接受知識。為了加深學生對大氣壓強存在的認識,此時再看一段錄象。
⑥.錄象演示瓶子吃雞蛋的實驗(即課本圖11-4)。啟發學生此實驗證明了什么?教學進行到這里,學生已經完全接受了大氣壓強存在的事實,這時教師趁機引導,轉入大氣壓大小的教學。
3.大氣壓的大小(約15分鐘)
由紙片托水實驗,知道大氣壓可支持水柱,換用量筒,發現大氣壓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氣壓可支持多少水柱,歷史上有人用10米長的.玻璃管做實驗,發現玻璃管仍充滿水,還是沒測出大氣壓的值,說明用水測大氣壓不方便。此時,引導學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銀來實驗,引出托里拆利實驗。
①. 介紹實驗裝置。
②. 模擬操作過程。
③. 錄象演示操作過程。
④.分析:為什么大氣壓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銀柱?如果玻璃管上端有進氣口,將會出現什么結果?
⑤.演示(用水類比):用兩端開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裝滿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開口,從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讓學生觀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開,讓學生觀察哪段水柱由大氣壓強支持。通過此實驗,學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氣=ρ水銀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講述大氣壓1.01×105帕的物理意義。同時提問學生大氣壓很大,為什么我們感覺不到,為什么房子不會被壓垮。
4.大氣壓強的應用(約8分鐘)
①.解釋取硬幣的實驗。
②.演示噴泉實驗,讓學生解釋。
本節第一個實驗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此時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但是物理語言的駕馭能力還比較差,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規范這類簡答題的答法。噴泉實驗,讓學生自己解答。
5.小結和作業(約2分鐘)
回顧講解的知識點、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實驗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手段。
作業:練習1、2、3。
壓強教學設計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壓強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是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壓強是力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與壓強相關的物理現象較為熟悉,但壓強的概念學生還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學生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基礎上,和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系后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壓強是全章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的重要保證。因此,搞好壓強的教學是抓好本章教學的關鍵。
2. 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壓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②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有關計算,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
③知道壓強增大和減小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樂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的概念。
壓強的概念統領全章、貫穿全章,因此壓強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壓強概念的建立。
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得出壓強概念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關鍵:實驗的成功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壓力效果的實驗就顯得特別重要。
4.教學媒體:圖片及多媒體課件。
二、學情分析:
由于八年級學生具備了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具有較強的科學探究意識,學生完全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絕大多數學生能從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會對獲得的信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
三、教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啟發引導法和多媒體輔助法等多種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出結合學生實際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學法
根據以上教法及學生年齡特點,采用的學法主要有觀察法、合作探究法、討論交流法、自學法等。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獲得對壓強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設計理念
本節設計總體思路是從有關壓強的生活情景引入壓強課題,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感受壓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壓強概念,并用所學壓強知識解釋生活中有關壓強應用。充分體現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突出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六、教學準備
1、教學媒體準備:多媒體硬件和相關課件準備
采用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使教學聲圖并茂視聽并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實驗器材準備:海棉、橡皮泥、肥皂、氣球、磚兩塊、一只削好的鉛筆、廢舊玻璃輸液瓶、水等。(盆盆罐罐當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 、讓土器材成為實驗教學的生力軍)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拿出一海綿,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壓,提問:這說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圖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對地面的壓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卻陷入不多,兩者產生的效果不同,壓力作用效果為什么差別這么大?壓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回顧:瓶子放在海綿上使物體發生形變,力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觀察圖片,并引發對此現象的思考。
二、認識壓力
演示小實驗:
向下按海綿;將鋼尺一端搭在講桌上,另一端懸空,向下壓懸空部分,讓學生觀察形變,描述力的方向。
學生觀察現象,初步理解壓力的概念。
總結:例子中的物體都受到了壓力。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三、認識壓強
1.探究主題的引入
教師提出問題:
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針對教師的設問積極猜想:可能與施加的壓力有關;與接觸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等等。
抓住學生猜想中含有科學成分的部分,給予引導,逐步逼近主題。
壓強教學設計15
第二節 壓力和壓強(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眼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壓強 ——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
2.掌握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制中醫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二)教具
演示用:壓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破碼2個,細砂、玻璃杯。
學生用:壓力小桌, 10 × 10 ×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 200克的破碼 2個(以上器材兩人一組,由實驗室準備人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請同學們閱讀本節課文開頭的“?”和圖10—1,猜一猜兩人對雪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下去了,另一個人沒有陷下去?
2.請同學們觀察自己的書包帶子。想一想平時背書包時,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為什么?
對以上問題,可能同學們現在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確,要經過事實來檢驗。同學們學習了本課的知識,就會得到滿意的回答(板書課題:第十章壓強液體的壓強第一節壓力和壓強)。
二、進行新課
1. 請同學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列各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
同時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三人各畫一圖(有意識地請能正確畫出的同學,以便借此講解壓力的概念)。同學們作圖時,教師可走到學生中去,來回巡視,了解學生作圖中的錯誤。
2.學生停筆后,先講評下面學生作圖情況,然后講評黑板上畫的圖,進行糾正,并用紅色粉筆把壓力突出出來。請同學們思考后舉手回答,以上圖中物體對受力表面的壓力有什么共同特點?
啟發學生回答出: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師重復一遍學生的回答(板書: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4學生分組做課本圖10—3壓力小桌的實驗,并講述壓強的概念。
(l)介紹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要觀察的現象。
首先照圖10—3甲做,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圖做,比較與甲圖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積不同,壓力相同),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最后請同學們回答圖下面的圖注中提出的問題,并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照圖10-3甲那樣,放上一個破碼和放上兩個破碼,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壓力相等嗎?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積相等嗎?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實驗后由學生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還跟壓力的大小有關。”)
(3)講述壓強的概念
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為了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學中引人壓強的概念(板書:壓強)。
講述:要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應取相同受力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板書這一定義)。
(4)壓強的計算
例:一臺機器重1000牛頓,與地的接觸面積是2米2,這臺機器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請同學們說一說該怎樣計算?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壓強等于壓力除以受力面積。
(教師板書:壓強= )
告訴學生,物理上用戶表示壓強,用F表示壓力,用S表示受力面積。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用字母表示的壓強公式:
P=
(5)講述壓強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2”,壓強的單位是“牛/米‘”(板書:壓強的單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該單位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帕斯卡是法國科學家,為了紀念他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字作為壓強單位的名稱。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 1牛頓”。
寫出“5帕”,指導學生說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5牛頓。列舉課文中一張報紙子放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
請同學們利用剛學的壓強公式、單位,計算下面所述例題。
5.例題:
〔例題〕:根據課本圖10—4和圖10-5所給條件,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
教師一邊念題,一邊請同學們看圖,并思考,念完題后,請學生說出已知條件,教師寫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 進行解答。
解題過程中和解題完后進行評講,強調單位必須使用規定的單位:力用牛頓,受力面積用米?,所得到的壓強單位才是帕斯卡。
三、歸納本課的內容和課堂鞏固練習
1.利用黑板上的板書,簡明扼要地把本課所學知識敘述一遍。
2.請學生對課本的圖10-1問題作出回答;再請一位學生說一說書包帶子寬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討論章后習題第5題。討論后教師補充、完善。
4.教師把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的兩種方式放在細砂上,請同學們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并回答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對第一節教材后的練習第1、2、3、4題進行思考,物理教案《壓強 ——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把你的思考簡要地寫在題目的旁邊,下節物理課時準備課內回答。
2.把節后練習的第5、6題做在作業本上。
提示:在做練習第6題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計算時,要用科學記數法。
(四)說明
1.課本中圖10一3的實驗,如果沒有恰當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樣。這一實驗,安排為學生分組實驗,其課堂效果好于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得出結論比看老師的演示實驗印象更深刻。
2.關于壓力和重力,在本課只就課本中所述的“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產生,也不一定都與重力的方向相同”進行講述。不宜在本課內進行拓寬或加深。如果有學生說“壓力就是重力”,教師必須加以糾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錯誤。至于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可放在章未復習時進行,以免充談本課“壓強”這一重點知識。
3.關于壓強的單位“帕斯卡”,一定要讓學生懂得它的意義,在運用時才知道為什么要把受力面積“厘米‘”或“毫米‘”換算成“米‘”的道理;同時面積單位的換算,對于初二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在課前給予輔導,特別是采用科學記數法和涉及負指數的問題時,可能就更加困難,教師備課時應考慮到這一問題。
4.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大小的比較這一例題,安排給學生自己在課內做,可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學生做后教師進行講評,在書寫格式、解題思路、公式運用和單位換算上,給予指導,這樣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分別放在細砂上的演示實驗,可以布置給學生課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說明理由,以達到復習本課所學知識的目的。
第2課 時
(一)教學目的
1. 鞏固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2.知道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并能對一些簡單現象進行解釋。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懂得物理知識不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各1個,硬紙片或布條,肥皂塊,1~2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以上器材兩人一組)
學生用:肥皂一小塊,1—2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三)出學過程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
1.什么叫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2.什么叫壓強?寫出計算壓強的公式和壓強的單位。
3.回答第1課時布置的思考練習題。
4.說出你測物理課本1張紙對桌面的壓強的辦法。
以上問題,均由學生回答,由另外的學生補充、糾正。然后由教師進行評講。
二、進行新課
1.根據學生對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兩種情況放在細砂陷入細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導學生分析: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力不變,玻璃杯對細砂的受力面積發生了變化,使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強發生了變化。(板書: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
2.講述
(1)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將會被壓壞。
(2)舉例:房屋建設中,樓層修得越高,樓體對地面的壓力就越大,如果墻基的受力面積不足夠大,樓房對地的壓強就很大,可能會使地面下陷,樓房倒塌,造成損失,所以修建高樓大廈,必須加寬地基,以減小樓房對地面的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10一6,讀后說一說履帶拖拉機和雪上飛機是采用什么辦法來減小壓強的?教師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后板書“在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
3.實驗:
(1)學生隨堂實驗:
同學們桌上放有一小塊肥皂、有一條較寬的塑料帶和一條細棉線,請同學們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樣才能較容易地把肥皂塊切斷?做完后舉手發言,說一說你的做法和你這樣做的理由。
(2)教師演示實驗:
分別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紙片或布條。
用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向硬紙片穿孔。
做時請同學們觀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斷布條?什么錐子對硬紙片穿孔較容易?
由以上學年隨堂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啟發學生得出結論,教師板書:“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10—7,讀后說一說圖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辦法來增大壓強的。
三、鞏固練習(課堂討論)
1.第1課時完后,布置同學們做課文后的練習第2、3、4題。請同學們利用小組討論的機會,說一說你是怎樣答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回答:為什么啄木鳥關嘴變鉤了,就不能成為“森林醫生”了?為什么說駱駝是“沙漠之舟”?
2繼續討論章后的習題第6題,比較梯子和木板,哪個對冰的壓強小?
四、歸納本課內容
1.教師復述本課的學習過程
教師復習提問~講述~同學們隨堂實驗和老師的演示實驗~同學們的分組討論。
2.學生自己歸納本課內容:說一說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并各舉1~2例。
3.教師小結: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在日常生活中和生產實際中,要根據不同情況和需要采取恰當的辦法來減小或增大壓強。
五、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并聯系實際舉出l~2個例子。
2.把章后習題第1、2、3題做在作業本上。要求注意書寫格式規范、公式、單位正確。
3.思考第一節課文后的“想想議議”,可以互相討論,看誰說的辦法多。
(四)說明
1.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當由學生回答的,盡量讓學生回答,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學習,以練習、鞏固已學過的知識。
2.本課安排的演示實驗,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實感,也可以請學生上臺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并說明理由。然后教師再進行小結。
3.本課重點、難點都不多,課內時間也較充分,布置的書面作業,也可以放在課內完成一部分。
【壓強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液體的壓強》教學設計05-09
液體的壓強教學設計09-06
初中物理壓強教學設計10-07
《大氣壓強》教學設計04-22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壓強教學設計推薦04-22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標志設計》教學設計10-26
教學設計08-23
《》教學設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