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師說教學設計

            時間:2024-11-22 16:12:0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師說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師說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師說教學設計

            師說教學設計1

              1、正確理解本文思想觀點。

              2、體會并理解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本文思想觀點。

              2、正反對比的論證。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文體及作者

              1、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2、“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師”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 (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文從字順”)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余,富有現實意義。

              二、現實切入

              先給大家講一件真實的故事。咱們學校有一位數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

              三、分析第一段

              同學們的發言說明了對教師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現在我們先研讀《師說》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韓愈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然后再請同學們深入討論。

              1、讀課文

              2、韓愈的觀點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個時候,老師傳的什么道?授的什么業?(傳的是儒家之道,講授的是六藝經傳。)

              4、儒家的鼻祖是誰?儒家之道是誰提煉總結出來的?

              5、后人學習孔子的發明,這說明師生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應該是一脈相承的關系。)

              6、如果說,現在的老師的作用仍然是“傳道、授業、解惑”,這種說法對不對呢?能不能解釋一下?(現在的老師還是在做“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義、“業”的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韓愈所說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書“仁”)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孟子也說過“殺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禮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后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后天下平定。

              8、現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當代教師仍舊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那么老師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無的吧?

              韓愈在《師說》中開篇就說:“古之學者必有師。”我認為今之學者也一定有老師,天才的出現同樣離不開老師,他與常人不同之處只是智商高些罷了。用韓愈的話就是聞道在先者為師,對吧?

              這樣看來,老師不一定都有職稱,不一定都站在講臺上。凡在某一問題上對我們有啟發、有幫助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大家同意這個說法嗎?那么,我們可否得出這樣的推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老師?當然,“老師”這個概念的外延在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學的,也可以是勞動技術方面的。在我們中間,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師”、“一題之師”、“一文之師”嗎?

              8、現在我們討論第二個問題:偉人和他的老師之間是什么關系?有同學說,徐特立是靠才名揚天下的,這句話怎么理解呀?誰知道小雞崽兒是怎樣來到人間的?還有別的辦法嗎?(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說,先有雞蛋,然后用老母雞或孵化器,經過二十一天然后,小雞崽兒就破殼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雞蛋大的石頭放進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雞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雞來嗎?時間再長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為什么?為什么小攤上賣的雞蛋擺了二十多天,還是出不來小雞崽兒?(因為缺少外部條件。)缺少外部條件,雞蛋就不會變成雞崽兒?

              成才固然離不開個人奮斗,它和一個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關系這是事物變化的內部根據,是第一位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成為一代偉人是因為他具有偉人的素質,除此之外也和機遇、和他的老師的教誨等外部條件不無關系。徐特立六十大壽的時候,特意給他寫了一封賀信,開頭就說“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這說明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師。這種尊重不是僅僅出于禮貌,出于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的,認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僅過去,就是現在乃至將來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的賀信,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對恩師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誠的感謝。現在我們回過頭來思考:為什么說那位家長的觀點是錯誤的.呢?

              因為他錯誤地否認了老師在他兒子獲獎中的重要作用。這就如同否認老母雞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樣。“沒有你們,我自己也會變成小雞崽兒!”這可能嗎?這種否認既不符合客觀現實,也抹殺了老師含辛茹苦的創造性勞動。這是一種忘恩負義的行為,是應該受到譴責和唾棄的。

              同學們,你現在有何感想?成為偉人離不開教師的培養,我們要成為跨世紀人才同樣需要老師的幫助!

              我們反對否定教師的觀點。我們也不贊成過分夸大教師作用的主張。有些學生和家長錯誤地認為老師有“點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進“好班”,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從而放松了主觀努力。剛才我們討論了,主觀努力是成才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教師只是外部的一個條件,外因要通內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塊石頭,我怎么把你變成小雞崽兒呀?就算你是個雞蛋,可你不愿意變成小雞崽兒,我這老母雞一爬上去,你就滾得遠遠的,寧可“淌黃兒”也不轉世,我也沒有一點辦法嘛!

              11、所以,我們要正確評估老師的作用,要尊重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當然,尊重老師并不是唯師是從。《論語》“當仁,不讓于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對老師也不讓步。用一位科學家的話就是“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12、小結: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第2課時

              一、分析第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

              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

              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翻譯: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二、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òu) 或不焉(fǒu) 經傳(zhuàn) 從師(cóng) 讀書(dù) 不能(bù) 傳道(chùan) 從容(cōng)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六藝”

              3、指出下列加粗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三、背誦第2段

              四、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3課時

              1、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事例論證與引用論證。)

              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2、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3、背誦第3段中的名句。

              4、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⑴ 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⑵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又稱連珠句式,上遞下接,有如“連珠”。自然恰當運用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連鎖關系,表現了物的發展規律,在句子的結構上,緊接遞承,沖流而下,誦讀起來,氣勢也是宏肆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之所存也。”這段文章第二句的開頭“師者,……”緊接第一句末尾的“師”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從師,……”緊接著上面的“……孰能無惑”。第四、五兩句中的“吾從而師之”緊接著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這樣的承接句,有如“連珠”式滾轉,流暢自然,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如一寫馬的對聯 :

              馬籠籠馬馬籠松,籠松馬跑

              雞罩罩雞雞罩破,罩破雞飛

              此聯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馬籠”與“籠馬”、“籠馬”與“馬籠”,“雞罩”與“罩雞”、“罩雞”與“雞罩”,形成句內小回環;“籠松”、“籠松”,“罩破”、“罩破”,是相對應的兩組連珠;聯中的疊字“籠籠”、“罩罩”,前一個字為名詞,后一個字為動詞,又為轉類。

              魏正偉先生有一副嵌四“馬”的奇巧聯:

              紫竹園中賞紫竹,紫竹簫吹紫竹調

              白馬寺里看白馬,白馬駒嘯白馬圖

              此聯調動了重復、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使聯語工整,有情趣,有韻味。

              5、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第4課時(練習課)

              一、字詞解釋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⑴ 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⑵ 作動詞,有兩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如:吾師道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作”從師“講。如:或師焉,或不焉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如: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⑵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如: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⑶ 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如: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⑴ 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⑵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二、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三、課后習題三

            師說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師說》是一篇抨擊時弊,宣揚師道的著名論文。是韓愈議論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以嫻熟的藝術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階層的愚頑與可笑。靈活自然的敘述和議論,將“從師之道”的幾個重要原則問題闡述得極為深刻,令人信服。其縝密的邏輯,嚴謹的結構,規范的語言對學生的閱讀寫作有著較強的指導作用。但文章的觀點從現在看來,卻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如何發揮這篇文章的資源優勢,引發學生積極展開求異思維,培養他們“動口說”“動手寫”等能力,是值得語文教學工作者探究的一個議題。

              【學情分析】

              224班是個文科班,雖然文化課的基礎并不是很扎實的,但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加上我平時也常把“誘其趣”、“導其疑”“倡其辨”“促其思”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只要誘導得法,學生會表現出空前的探究熱情,分組討論時,教室內會涌動著一種積極探索、主動進取的熱烈氣氛,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可能成為參與者。而因“參與”感受到的喜悅又會激發他們更深層次的'探求愿望。

              【教學理念】

              關于語文教學,葉老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學生只領會教材的質與文還不夠”,“必于教學之際培養其自動性,終臻不待教師指導而能自領會之境。”(《書簡》)楊賢江先生也認為學習上應提倡“自動主義”:“教授之力,僅為誘導之具,而自動之力,實為成功之基。”而張熊飛教授實踐和倡導的“誘思探究教學論”也以“誘導學生思維”為教學的主要手段,并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所以我組織本課教學時力求做到以引導學生感知、認識韓愈“論師”的主要觀點為誘發點,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研究的欲望,圍繞“師”這一永久話題設置了一系列疑問,并以此為作文契機,進而發動學生“動口說”“動手寫”,大膽評論韓氏理論,提出自己關于“師”的見解和看法。

              【教學流程】

              一、課前預習

              課前我首先組織學生充分預習課文,對照注解,把握重點字詞語“惑、下、句讀、遺、相若、盛、不齒、專攻、拘、嘉、貽、乃、則、于、所以”等和詞類活用的幾個例子(如“吾師道也”,吾從而師之,則恥師焉),并疏通文意,進而熟悉并背誦全文。

              二、問題導入

              教師:同學們,“勇奪三軍之冠,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在其著名的《師說》中闡明了哪些重要的觀點?大家是否可以背得出來?

              (問題一經提出,學生躍躍欲試,已進入“憤”“悱”之境。)

              教師:好,請同學用文中原話回答。

              1、老師的職責是什么?

              2、求學的人為什么要從師學習?

              3、擇師的標準和態度是什么?

              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同學積極思考(2分鐘),然后舉手發言,背誦出下列文句:

              板書: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三、引導學生聯系時代背景、文章第二段以及下列材料,開動腦子,分析上述觀點的合理性和進步性

              《答韋中立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同學們左右低聲研討,然后發言。)

              小李:《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的,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我國古代關于“師”的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小焦:

              作者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在少年人、賤人身上也可能有道,對于有道的人,不論其長幼、貴賤,都應該視之以為師。他還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為榜樣,教訓那些“君子”們。這就是說下等人也有值得上等人學習之處。這就不僅打破了天命觀、天才論的框框,甚至也突破了剝削階級的等級偏見,這在門第觀念特別強的封建時代顯然是難能可貴的。至于他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提倡教育者要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那就更是有進步意義的了。

              ……

              四、引導學生對前代名人的觀點質疑

              教師:用我們現代的眼光來審視一下韓愈關于從師學習的觀點及論述,看看還存在哪些局限性,請同學們圍繞“教師的職責”“擇師的標準”“師生的關系”等問題按小組討論,而后作典型發言,談談自己的看法。

            師說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文章寫作背景及大意,積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學習作者議論文中運用正反對比寫作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學習作者議論文中運用正反對比寫作的方法。

              (二)難點

              理解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利用寫作背景導入,利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古代的選官制度各個朝代均有不同,從世襲、察舉再到九品中正制,逐漸形成了以門第取仕的形式,門閥士族逐漸壟斷政權,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甚至到了尊“家法”而鄙從師的程度。對于這種“學風日下”的形勢,在唐德宗年貞元十八年,韓愈批判了這種風氣,提出了從“道”而學的觀點,那么他到底說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說的?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堂一探究竟。

              (二)整體感知

              1、了解作者,大屏幕出示韓愈生平介紹。

              明確: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將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誦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了解各段大意,明確中心論點。

              明確:(1)老師結合課下注釋為學生疏通文意,指出常考實詞(如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虛詞(如句讀之不知: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的標志)、特殊文言句式(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判斷句)等。

              (2)本文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三)深入研讀

              1、默讀文章第一段,說一說作者認為老師的職能是什么?是怎樣論述的?明確:老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說出學習無長幼尊卑貴賤之分,點明道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從正面論述了師和道的關系。

              2、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第二段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是從哪些方面論證師道的“存”與“不存”的?明確: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

              (1)把“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的從師而問和不恥學師對比,指出圣人和愚者的區別是是否尊師重道。

              (2)把為孩子擇師而自己不學習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錯誤觀點。

              (3)把巫醫樂師百工等人和士族門閥對比,批判輕視師道的風氣。

              3、賞析文章第三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試就這一觀點談談自己的認識。

              明確:作者引用孔子的例子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不能自足自滿而要勤學好問。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進步意義。

              4、說一說最后一段的作者用意

              明確:引用李蟠從師好學的事例,再次批判不恥從師的社會風氣。

              (四)拓展延伸

              1、文章多處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說一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態度。

              明確:作者運用對比從多個方面說明了從師的重要性,呼吁當時的人們要培養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這對現如今社會也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2、對比手法是寫作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談一談它的好處以及以后如何去運用。明確:本題較活,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五)小結作業

              課下小練筆:結合課上所學知識,寫一篇以“師道”為主題的議論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接受起來較難,因此在課前應當先讓學生進行預習,對文章的知識有大致的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是教學重點,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分析文本,了解作者意圖和寫作手法的運用。本文在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師說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5、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本文的教學目的。

              2、作者介紹、解題。

              3、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分段。

              5、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字的讀音:

              句讀(dou)不(fou)聃(dan)經傳(zhuan)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黑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如: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填表如下:

              段意

              論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師說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正確認識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職能、作用以及擇師標準等方面的觀點,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掌握古漢語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學習本文正反對比,有破有立,反復論證以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學習內容

              一、背景及作者簡介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自謂郡望昌黎,也稱韓昌黎。曾任監察御史、國子監博士、刑部付郎等職。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仍在沿襲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果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3.“說”這種文體

              “說”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圍,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二、字詞解釋

              1.通假字

              (1)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2)生乎吾前 “乎”通“于”

              (3)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詞句解釋

              古之學者必有師:古代的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學者:求學的人。 這里所說的“古之學者”,不僅指古代作學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時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夫:發語詞,無實義。庸:豈,哪。知:管,過問。“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賓語,這個賓語是個帶“之”字的主謂結構,“之”的作用在于取消這個主謂結構的獨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補語,可提至謂語“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還是晚生。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個“圣”“愚”是名詞,第二個“圣”“愚”是形容詞。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從師,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從師。之:結構助詞,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無定指代詞。不,通“否”。這幾個分句運用了“合敘”手法實際上應當分開解釋,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好古文:喜歡古文。古文,指先秦兩漢言之有物的散文,與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相對。韓愈、柳宗元大力倡導古文運動,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

              3.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2)而恥學于師 恥,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

              (3)則恥師焉 同上

              (4)不恥相師 同上

              4.多義詞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 老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指有專門技藝的人

              吾師道也 學習

              或師焉,或否焉 從師

              吾從而師之 以……為師

              十年春,齊師伐我 軍隊

              (2)傳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傳遞,讀 下同。 朔氣傳金 傳送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傳授

              此世所以不傳也 流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闡述儒家經義的文字,讀zhuàn,下同 《張衡傳》 記載個人事跡的文字,傳記 舍相如廣成傳舍 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

              (3)道

              會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伐無道,誅暴秦 道義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 法則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學問、修養

              何可勝道也哉 講,說

              道芷陽間行 取道

              (4)受

              項王則受璧,置之座上 接受

              故木受繩則直 經受 恐前后受其敵 遭受

              (5)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通“授”,傳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疑惑,疑難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糊涂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疑難問題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迷亂,迷惑 以非當世,惑亂黔首 蒙蔽,欺騙

              (6)賤

              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地位卑下,卑賤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地位卑下,卑賤 心憂炭賤愿天寒 物價低,便宜 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石 輕視,貶低

              又迫賤事 謙稱自己

              (7)圣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 聰明賢哲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有智慧的人,或特指具有最高封建道德的人,即圣人

              圣君治國 圣明、賢能

              誠宜開張圣聽 君王

              三、結構分析

              《師說》是一篇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有著卓越見解的議論文。在本篇議論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復論辯,申明了為師的性質與作用;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途徑,批評了當時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推動了樂于從師善于學習的社會風氣。

              第一段,正面闡述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本段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句),闡述教師的作用。作者用六個字概括了教師的三個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第二層(第2、3句),闡述從師的必要。作者從反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說明有惑必須從師。

              第三層(第4—6句),闡述擇師的標準,第6句是本段的結論,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概括地提出了擇師的標準。

              第二段,運用對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本段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

              第二層(第3—5句),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第三層(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象對比,批評“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第9—13句),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習。

              第三段,以孔子從師的范例,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別從反面和正面闡明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第四段,說明作《師說》的原因。繼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從師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為當時后生晚輩從師求學的范例,對李蟠是勉勵,對當時求學的人是號召。

              內容詳解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出反映社會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就是手段。“業”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師道”唯其失傳“久矣”,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實中來。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一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在當時,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重點、難點解析

              1.“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師說”就是論述從師學習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2.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把教師的職責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 ”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3.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度與錯誤的態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

              (1)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

              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1欲人之無惑也難矣1”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語調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這是疑問語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這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五、論證方法

              1.下定義、作結論

              中國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議論見長。能言善辯如孟子、荀子,也總是在他們議論文章中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幫助說理。相比之下,韓愈這篇論說文卻在邏輯思維方面大大超過了前人。這表現在概念明晰、論證嚴密上。如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

              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

              引用是論說文中常用的論證方法,這在現在的學術論文中也是最常見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六、語言特色

              1.排比對偶句

              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2.連珠句

              連珠,又稱頂珠、蟬聯,民間俗稱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句的開頭,首尾相連,“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同步習題

              射說

              元好問

              晉侯觴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馳射。婿佳少年也,跨躡柳行中,勝氣軒然舞于顏間,萬首聚觀,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樂作,一射而矢墮,再而貫馬耳之左。馬負痛而軼,人與弓矢俱墜。左右奔救,雖支體不廢,而內若有損焉。

              晉侯不樂,謝客,客有自下座進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無有也。何謂得之于心?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為一,的雖虱之微,將若車輪焉①,求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則不然,身一,馬一,弓矢一,而的又為一,身不暇騎,騎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駛之下,其不碎首折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顧嘗學焉。敢請外廄之下駟,以卒賢主人之歡,何如?”晉侯不許,顧謂所私曰:“一馬百金,一放足百里,銜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罷酒。 元子聞之曰:天下事可見矣!為之者無所知,知之者無以為,一以之敗,一以之廢,是可嘆也。作《射悅》。

              注:①虱、車輪:紀昌學射,懸虱日日望,當視虱如車輪,射技便大進。

              ②彀:拉弓。③走:自稱謙詞。

              1.寫出下列句中加線詞的含義。

              晉侯觴客于柳溪( ) 再而貫馬耳之左( )

              而的又為一( ) 以卒賢主人之歡( )

              2.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的加線詞,選出判斷正確的一項( )

              ①顧嘗學焉 / 顧謂所私曰 ②不得于心而至焉者無有也 / 將若車輪焉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C.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3.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何謂得之于心?

              (2)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4.“說”常常有所敘、有所議。從本文看,所敘的事情是(用自己的話回答)

              ________________;敘議的觀點是(用文中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剛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5.“嗟乎”一詞表示的語氣是( )

              A.感慨 B.嘆息 C.悲哀 D.憤慨

              6.下列各句中劃橫線的詞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中的“恥”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D.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7.在下列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李氏子蟠……不拘于時 D.古之人不余欺也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師,只教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朗讀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師,只教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學習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C.對那些只教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學習其中的文句,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我是無所謂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師,交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朗讀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9.對這段文字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該段句式變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結合,奇偶互見;字里行間飽含感情,讀來感心動耳。

              B.作者連用三個對比,尖銳地批判了“今之眾人”“土大夫”“君子”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C.三個對比,結語語氣一句比一句重,第一個對比的結語是疑問語氣,第二個對比的結語是肯定、責備的語氣,第三個對比的結語是帶有諷刺意味的語氣,表達的感情更強烈。

              D.這一段批判反面現象的目的僅在闡明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答案解析

              1.觴:以酒款待 再:第二次 的:箭靶 卒:成全、完成

              2.D

              3.(1)什么叫做在心里獲得它(射箭之道)?

              (2)他不摔破頭、摔斷身肢就很幸運了,(還)期望什么射中呢!

              4.晉侯子婿馳射失敗,客分析原因并愿用自己的騎射證明則“有道”,但遭拒絕為之者無所知,知之者無以為,一以之敗,一以之廢

              5.A 6.C 7.D 8.B 9.D

            師說教學設計6

              《師說》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破”“立”結合、 正反對比的寫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自己的話加以表述。

              3、了解課文尊師重道的深刻內涵,感悟作者抨擊時弊、堅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破”“立”結合、 正反對比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概述本文的中心論點。

              四、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五、課時安排:3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辛勤的栽培。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但偏偏有一個人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寫下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不朽之作——《師說》,當時被人視為“狂人”。這個人是誰呢?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這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學生初讀課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內容;

              2、劃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

              六、學生讀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試用自己的話概括中心論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這兩句是論述教師的作用,說明從師學習的必要,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一項重要內容。

              2、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無論地位高低,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這一句論述了擇師的態度與標準,意思是說,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人應該從師學習,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

              七、找出與課文中心論點有密切關系的句子,并解釋說明。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也難啊!

              這一句是從反面證明中心論點:人應該從師學習。

              2、圣人無常師。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這一句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總是各有長短,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體現了以有道者為師的觀點,從正面證明中心論點。

              3、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這一句是進一步澄清從師學習的目的,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掃除了從師學習的思想障礙。這是對中心論點的深入闡述。

              八、研讀第1段。

              1、學生誦讀,之后點評。

              這一段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朗讀時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2、引導學生疏通文句。

              重點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古:求學的人

              學者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古:用來……的憑借

              所以

              今:因果關系連詞

              古:跟從……并且

              從而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詞語活用現象:

              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者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3、引導學生分析層意:

              教師的'作用和任務——傳道、受業、解惑(前兩句)

              從師學習的必要性——解惑、師道(中間三句)

              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這一段從正面闡明從師之道,統領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即下文所說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4、討論:教師的“傳道”、“受業”、“解惑”這三項任務,哪一項是主要的?本段對“受業”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受業”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第二課時

              一、學生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分論點)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今之眾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疑問語氣

              為子擇師 自身恥師 小學而大遺 肯定語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諷刺語氣

              3、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度。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風尚)

              吾師道也 (道理)

              師道之不復 (風尚)

              惑而不從師 (老師)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5、古今異義詞辨析。

              古:一般的人

              眾人

              今:許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小學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6、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三、學生誦讀本段,要注意讀出幾種不同的語氣。

              第三課時

              一、學生自讀第3段,并思考: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進而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

              2、討論:有人說,這一段的結論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你對此是怎樣認識的?

              這一段以孔子從師的言行,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嶄新觀點,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說明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研讀第4段: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度。

              2、這一段與前面兩段有什么關系?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四、學生誦讀第3、4段 。

              五、討論: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不重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作中艷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文中贊頌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表示對古文的推崇,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居的,通過培養“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六、根據以上問題進一步歸結本文的寫作目的。

              作者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以恢復儒家的“道統”。而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駢體文。

              提倡尊師重道

              寫作目的

              推進古文運動

              七、總結全文結構、寫法。

              板書設計

              破 正 人必從師,以“道”為師(理論論據) (立)

              立 反 士大夫恥學于師 (反面現象) (破)

              結 對 (三層對比)

              合 比 孔子從師的言行 (正面實例) (立)

              李蟠從師行古道 (身邊活例) (立)

            師說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四)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

              (一)明確教學目的。

              (二)導入新課。

              今天尊師重道的傳統和謙虛好學的學風已經得到了發揚,那么古人是怎么看待這件事的呢?《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韓愈的《師說》一文。

              (三)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明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 或不焉 經傳 從師

              讀書 不能 傳道 從容

              聃 蟠 萇弘

              冉 潘 無長無少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 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 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 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 以……為恥

              (七)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I)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九)課文總結

              《師說》真不愧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師”“重道”的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一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在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現代社會仍有借鑒意義。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后,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四、布置作業

              1.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背誦全文。

            師說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從”等實詞的含義;掌握虛詞“之、其、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了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復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4.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找出作者的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3.了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誦讀文本 (讀準字音,讀懂文句,讀清句讀)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聽說過“推敲”的故事,講的是韓愈幫賈島琢磨一個字的故事,這個故事一直被傳為美談,韓愈對后生晚輩一直持勉勵提攜的態度,他還為名不經傳的李蟠寫了一篇傳世之作《師說》。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2.了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3.了解題旨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誦讀課文

              1.讀準字音(投影儀顯現文中的生字詞和部分多音字,指導學生在正確發音的基礎上初讀課文)

              傳道(chuán) 句讀(dòu ) 針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老聃(dān)

              李蟠(pán) 經傳(zhuàn) 巫(wū)醫

              2.讀懂文句(檢查學生對課文中重要字詞和文句的預習情況,指導學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1)檢查文中的重要字詞和句式(投影儀顯現)

              (2)檢查文中的重要文句的翻譯(投影儀顯現)

              3.讀準句讀(引導學生討論第一段文句的句讀停頓,指導學生讀出課文的輕重緩急)

              第一段中部分文句誦讀的停頓示例:

              ①惑/而不從師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④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⑤吾從/而師之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四、翻譯課文,整理字詞

              板書內容:1、疑難詞的用法

              2、常見詞的用法

              (一)一詞多義

              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其 他的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這 其可怪也歟

              他們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老師 圣人無常師

              師 以……為師 孔子師長弘、郯子、老聃

              從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學習 吾師道也

              道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道 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學問 道相似也

              道路 余嘉其能行古道

              指知識和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賓語前置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惑: 疑難問題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糊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二)古今異義

              所以 古:特殊的指示代詞 用來…的

              今:表因果的連詞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指有專門研究或學問的人

              小學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不必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眾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許多人

              句讀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五、作業:

              1、下列加點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A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圣人無常師

              C.吾從而師之 D.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驚,問所從來 余嘉其能行古道

              答案:B(A項中的兩個“傳”,一念chuán ,一念zhuàn;B項中的兩個“師”都是老師的意思;C項中的的兩個“從”,一是跟從之義,一是表方向的介詞;D項中的兩個“道”,一是道理,一是風尚)

              2、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各項的一項( )

              A. 吾從而師之。

              B. 孔子師郯子……

              C. 不恥相師。

              D. 稍稍賓客其父。

              答案:C(C項中的“恥”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對……感到羞恥”;其余各項加點的詞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分別解釋為“以……為師”“以……為師”“以……為賓客”)

              第二、三課時

              研讀文本 (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思考)

              一、讀懂文意(指導學生通過研讀,找出作者的基本觀點,并加以理解)

              1.全文的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理解:“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2.教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理解: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作者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師的職責。作者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局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進步

              3.擇師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理解:這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4.擇師的標準與原則:“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理解:不論年齡長幼,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

              5.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理解:作者針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倡學問面前,人人平等,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

              6.老師和弟子的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理解:這個結論是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說明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二、讀出情感(指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來研讀課文,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來研讀課文。

              從寫作背景上可以明確看出作者是為了抨擊時弊才寫的,給門生李蟠不是真實意圖,可以用憂慮的口氣讀出韓愈對當時社會不從師風氣的擔心。還要讀出韓愈對“從師”問題的懇切、深刻的認識,因為在當時“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況下,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問題,一方面很生氣,一方面又特想讓別人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太謙虛了不足以表達這種效果,必須讀出莊重、冷靜、深沉的感情基調。

              2.結合具體語句,了解作者的情感起伏。

              (1)分析第一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開篇的中心句明確提出觀點,要讀出肯定有力的語氣。接著的點明教師的職能的句子要在肯定的語氣中加入一點自豪的語氣。擇師原因的句子要在肯定的語氣中加入一點欣慰的語氣。擇師的標準與原則的句子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要讀的短促有力,一氣呵成;后一分句,用反詰句,要讀出強調的語氣。最后從師的原則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結論,要呼應首句讀出肯定有力的語氣。此段的語調較平。

              (2)分析第二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第二段開篇要用深沉的口氣讀出作者一種結論性的認識。接著作者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在這三組對比中,每組作者都把著眼點放在后面的對象上,作者都給予了不同的評價。三句的言辭越來越激烈,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此段的語調是逐層上揚。(見下表)

              三組對比: 語氣變化: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雖肯定但有請考慮之意

              為子擇師與自己不從師 從古到今 語氣肯定,指出不明智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 反問語氣強烈,批判猛烈

              三組對比,分別從錯誤態度、錯誤認識和荒唐行為三方面說明當時不從師的壞風氣,并進行批判,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的正確。

              (3)分析第三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第三段開篇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接著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來論證,這要用肯定敘述的語氣讀出來。下面的論說老師和弟子的關系結論句要讀得明白肯定。此段的語調較為平緩。

              列舉

              (4)分析第四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第四段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因此,此段要讀出褒揚的語氣,語調要上揚。

              3.結合文段,找出誦讀課文的“拐杖”

              (1)層次。在較長的語段中,表達的意思不會那么單一,因此口氣要隨意思的變化而變化,咱們要看看這一段分幾層意思,然后再來決定應該如何讀。比如本文第二段有四個層次:1.總寫當時社會中不從師的壞風氣;2.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3.“愛其子”與“于其身”的對比;4.百工之人和士大夫的對比。根據這來讀出語氣的變化。

              (2)句式。①整句散句結合。本文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這樣讀起來就能富有變化。②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標點符號。文章往往會運用感嘆號和反問號來表達強烈的感情。感嘆號能鮮明地流露出作者潛藏的感情,要讀出感慨的語氣,如“其可怪也歟”,就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反問句的問號也能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如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時,作者在縱向比較中用反問號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4)語氣詞。如第二段中的語氣詞特別多,我們仿佛能從“嗟乎”“嗚呼”“歟”“乎”以及多達五處的“矣”中聽到作者的聲聲嘆息和呼喚。

              三、讀出思考(指導學生根據作者的思想感情來研讀課文,從而引發對課文的思想內容的深層思考)

              1.教師的“傳道”、“受業”、“解惑”這三項任務,作者認為哪一項是主要的?

              明確: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

              2.韓愈為什么給他的學生寫這篇文章?(李蟠有什么地方值得他寫這篇文章?)

              明確:最后一段:不拘于時;好古文。

              (1)“不拘于時”的難能可貴。(要有“師道”精神,反對“恥師”)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可以做官。這就是“恥學”的客觀原因。還有主觀原因就是文中說的“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總之,他們是“恥師”,李蟠和他們比的可貴就可見了。作者也是借李蟠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要從師而學。

              (2)“好古文”的可貴。(師“是傳道受業解惑”之人,反對“恥學”,“小學”)

              這里所說的“古文”和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有關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明人把他列為之首。因為他倡導了唐代古文運動。古文運動的內容:維護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對當代特別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兩漢的古文,反對“俗下文字”即魏晉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作者說的“道”就是儒家思想,“業”就是承載這一思想的儒家經典著作,“惑”就是學習這些著作時候碰到的疑難問題。“師”就是掌握“道”的人,能“傳道受業解惑”的人,不分年齡、貴賤。韓愈贊李蟠是因為李蟠的好古文和當時人的“恥學”“小學”形成鮮明的對比。

              總之,李蟠“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度。

              3.韓愈把“句讀之師”和“問道之師”區別開來,究竟有沒有道理?如何認識學習的階段性?“童子之師”與“讀經之師”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嗎?從終生學習的目標看,我們目前的“學業”起的是什么作用?

              韓愈的學習觀,就是倡導從師問道,圣人無常師,要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特別要向他那樣的“經師”學習。“句讀之不知”,在韓愈看來,是基本知識的欠缺,可以由“童子之師”解決;而對“道”的認識,是一般教師解決不了的。韓愈把“知識之師”和“問道之師”作了區分,不一定有歧視的成分。

              4.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但是他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學習時,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求師作對比,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無意中流露出對底層勞動者的輕視,這是社會等級觀念所致。

              四、課文總結

              本文以“師說”為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系。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認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局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當然,正是由于對這篇課文的反復誦讀和研讀,才能使我們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來把握住文章的這些觀點。以后請同學們在學習古文時,一定要圍繞“讀”來下功夫。

              五、課后作業

              1.根據對課文語氣語調的分析朗讀課文并加以背誦。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當代社會中的老師的看法。

              3、下列各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B.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C.而恥學于師 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時,學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A項中兩個“之”都是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前一個“師”是動詞“從師學習”,后一個“師”是名詞“老師”;C項中前一個“于”是介詞,表所向,后一個“于”是介詞,表被動;D項中前一個“乎”是介詞,相當于“于”,后一個“乎”是疑問語氣詞,相當于“……呢”)

              4、句式積累

              (1)判斷句: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①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介賓短語后置句:

              ① 而恥學于師。

              ② 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 師不必賢于弟子。

              (4)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 (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把下面文言句譯成現代漢語,注意各句的句式特點。

              ①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不遺,吾未見其明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④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答案:①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后呢?

              ②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

              ③現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④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被時俗拘束,來向我學習。

            師說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贊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把教師的職責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并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度與錯誤的態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這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師說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所選文章均為唐代散文,在單元說明中編者就指出,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提倡質樸的文風,注重反映真實的社會人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師說》正是韓愈反對駢文浮靡文風的創作實踐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現象比較典型,而且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因而指導學生學好本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通過學案的自主完成,課前文言的大部分問題學生可自主解決,課上著重落實文言難點使學生的文言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理解文意,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通過點撥、歸納,使學生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記誦積淀。

              ②初步感悟本文的語言美、思想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生質疑、討論和教師的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使語文課堂更具開放性。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感知文本和課堂探究,使學生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理解文義2、掌握重點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教學難點】

              領會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

              【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自謂郡望昌黎,也稱韓昌黎。曾任監察御史、國子監博士、刑部付郎等職。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唐代仍在沿襲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果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3、“說”這種文體

              “說”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圍,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4、字詞解釋

              1.通假字

              (1)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

              (2)生乎吾前“乎”通“于”

              (3)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2.詞句解釋

              古之學者必有師:古代的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學者:求學的人。這里所說的“古之學者”,不僅指古代作學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時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夫:發語詞,無實義。庸:豈,哪。知:管,過問。“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賓語,這個賓語是個帶“之”字的主謂結構,“之”的作用在于取消這個主謂結構的獨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補語,可提至謂語“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還是晚生。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個“圣”“愚”是名詞,第二個“圣”“愚”是形容詞。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從師,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從師。之:結構助詞,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無定指代詞。不,通“否”。這幾個分句運用了“合敘”手法實際上應當分開解釋,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好古文:喜歡古文。古文,指先秦兩漢言之有物的散文,與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相對。韓愈、柳宗元大力倡導古文運動,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

              3.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師,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2)而恥學于師恥,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

              (3)則恥師焉恥,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

              (4)不恥相師恥,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

              (5)孔子師郯子師,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4.多義詞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指有專門技藝的人

              吾師道也學習

              或師焉,或否焉從師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十年春,齊師伐我軍隊

              (2)傳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傳遞,讀下同。

              朔氣傳金傳送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此世所以不傳也流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闡述儒家經義的文字,讀zhuàn,下同

              《張衡傳》記載個人事跡的.文字,傳記

              舍相如廣成傳舍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

              (3)道

              會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理

              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

              為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讓學生閱讀注釋,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5、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于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6、教師范讀課文。

              7、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8、提問:整體感知之后,大家發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問: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

              10、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1、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2、通過“不拘于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3、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4、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1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6、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7、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了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借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后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并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后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并有較大收獲。

            師說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解題

              1、同學們,你們每節課都要喊“老師好”,用此表示心中對老師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虛的,教師是排在國君和父母之后的,實際上名列第三位,可見其重要性。教師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沒有教師,人類的文明之火就無法傳遞下去。那么,老師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從師學習?擇師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韓愈的《師說》來探個究竟吧!

              2、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見,“說”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3、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走進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因為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也稱“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抗顏而為師,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

              三、探尋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四、語篇脈絡梳理

              1、語篇品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學者必有師。”“古”,古時候,指兩漢以前。“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者”,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者,……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惑而不從師”,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個難句。“夫”,音義同“彼”。“庸”是疑問語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

              體會: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出反映社會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就是手段。“業”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嗎!(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唉!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此”,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官盛則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

              體會:

              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師道”唯其失傳“久矣”,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實中來。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術業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而是所從事的學業。“術”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數,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見多”,即最起碼的多數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體會:

              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三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在當時,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品味:“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體會:

              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2、內容結構:

              第一段:

              正面闡述:

              ⑴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下定義。

              ⑵ 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⑶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結論。

              第二段:

              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二段分論點: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據:

              三個對比:

              ⑴ 縱比: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今之眾人……而恥學于師

              結論: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⑵ 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⑶ 橫比:

              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恥相師。嗚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第三段:

              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師道關系: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

              第四段:

              寫作緣起: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寫作特點賞析

              1、論證方法:

              ⑴ 下定義、作結論: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⑵ 對比論證: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⑶ 引用論證: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2、語言特色:

              ⑴ 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⑵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又稱連珠,頂珠、蟬聯,民間俗稱為“咬字”,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⑶ 豐富的語氣表達: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附:韓愈名字的傳說】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轉眼到了入學的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書年,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么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都要做人去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一聽,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嫂嫂聽后,拍手叫絕:“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么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里。結果別人考中了,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為,現在就應當規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勸他呢?這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韓愈聽后,頻頻點頭,心中暗道:盧小姐果有見她,接著說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盧小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說道:“你真是個聰明人啊!”隨即展紙揮筆,寫道:“人求言實,火求心虛,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姐骯腑之語啊!自古道驕兵必敗,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人個新名字。

            師說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戰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說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師”與“道”的實際內涵.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

              1點拔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和點拔)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后學生充分討論后明確。 (如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

              3.探究閱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探究)

              多媒體投影,錄音機和課文朗誦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日索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東,如是者數矣.

              (節選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學生看過投影后,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二、解題

              1.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

              2。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

              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

              四、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的錯誤讀音

              出示投影:

              選出下列加點詞語讀音正確的項………………………………………………( )

              A 襄(xiang) 句讀(d6u)

              &萇(zh6ng)弘 聃(dan)

              C貽(yi) 諛(yu)

              D.蟠(pan) 六藝經傳(zhuan)

              答案:C

              五、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注意讀準停頓

              如: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詞句

              1。出示投影: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①孰能無惑(誰:疑惑) ②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③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句子的讀法) ④圣益圣,愚益愚(更加、越發)

              ⑤官盛則近諛(奉承) ⑧圣人無常師(常有)

              ⑦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輔助) ⑧作《師說》以貽之(贈送)

              久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④⑥⑧ D.③⑥⑦⑧

              答案:B(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常,固定的;相,互相)

              2.出示投影:

              辨別、解釋下列各組詞的詞性、意義和用法。

              傳 1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 1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2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從 1 惑而不從師

              2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答案:傳:①動詞,流傳;②名詞,解釋經書的著作。師:①名詞,老師;②動詞,從師。從:

              ①動詞,跟隨;②介詞,自。

              3.出示投影:

              (1)下列句中“乃”字的義項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B.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C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其皆出于此乎

              C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答案:(1)D(A中的意為“是”;B中的意為“才”,副詞;C中的意為“只是”;D中的意為“竟、竟然”)

              (2)D(D中“于”意為“對”;A中的意為“在”,介詞;B中的意為“從”,介詞;C中的意為“在”) :

              4.出示投影: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是否與現代漢語相同,試加以辨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吾從而師之 .

              (3)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7)師不必賢于弟子

              點撥:(1)古今用法不同。“學者”在這里是指“求學的人”;在現代漢語中,則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今用法不同。“從而”在這里是兩個詞,即動詞“從”和連詞“而”;在現代漢語中,合成了一個連詞,表示目的和結果。

              (3)(4)(5)(6)古今用法相同,意思分別為“所說的”;“一樣,差不多”;“先和后”;“趕不上”。! (7)古今用法有別。“不必”在這里是“不一定”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合成了一個副詞,表示“不需要”的意思。

              七、整體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

              明確: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八、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疏通內容層次。

              2.試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文章思路,引導學生根據內容層次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掌握了文中字詞句的含義。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習課

              文思路,在此基礎上,當堂背誦全文,希望同學們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二、檢查朗讀或試背情況

              三、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1)教師范背第1段。

              (2)提問;本段可分為幾層?概括每層大意。學生思考后,明確:本段可分三層:前兩句為一層,總說教師的職責;三、四兩句承“解惑”,談從師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傳道”,談擇師的標準,即以“道”為師。

              (3)提問:本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本段運用了下定義、作結論的方法來說理。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環環相扣,一氣貫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板書: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擇師的標準。然后下定義作結論

              2.重點研習第2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本段內容可分幾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學生思考后,明確:本段查分三層,即三組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進行對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議論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如下列兩句: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①句重點

              在感嘆從前,表遺憾之意。②句重點在悲嘆現在,抒發一種無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遞進了一層,給人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見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歟!本段的三組對比,每組對比都把著眼點放在后面的對象上,針對這些現象,作者都給予不同的評價。

              ①句是對“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評價、推測,質疑的語氣中含著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對“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小學而大遺”現象的評價。“矣”“也”表示肯定語氣,明確責備認識的錯誤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強烈的感嘆語氣,對“士大夫之族”的錯誤行為作了猛烈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士大夫之族”的強烈不滿。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板書:對其子——對自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3.具體研習第3段

              提問: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做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師道、師生關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論斷。這個論斷,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概括。該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

              板書:師生關系、師道關系。事例論證、引用論證

              4.具體研習第4段 .

              (1)提問:韓愈為何要給李蟠寫這篇文章?原因有幾條?

              明確:概括地講,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體分析,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藝經傳皆通習之”,一是“不拘于時,學于余”。

              (2)提問: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兩條,就值得韓愈為他寫這篇文章?結合背景與原文去分析。

              學生思考后,明確:先說“不拘于時”。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無論學業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恥學于師。而李蟠能不受時俗限制,不管對方身份如何,甘愿從師學習,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師道”主張的體現,也正是作者贊許的不管“年之先后”“無貴無賤”的“師道”精神。再說“好古文”。這里的“古文”跟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內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李蟠“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就更值得稱贊了。由此看來,李蟠是韓愈古文運動思想的忠實實踐者,所以韓愈才“作《師說》以遺之”。

              5.由以上分析,談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師”“道”的實際內涵及關系。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文中的“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老師,不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的“彼童子之師”,而應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這里的“道”從后文看,應是“六藝經傳”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師”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根據以上內容層次的分析,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四、探究閱讀

              探究課題:如何認識《師說》的中心論點。

              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然后教師可出示投影,提供參考例子。

              1.文章有一個中心論點(節選)(黃德燾)

              《師說》由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第四節)而提出一個要不要從師的問題。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張是: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這,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只是沒有直書,沒有加以概括,而是派生出兩個分論點,在第一節一并提出:一個是回答“為什么要從師”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一個是回答“怎樣從師”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接著在第二節、第三節加以分析,給以解決的辦法。分析論證“為什么要從師”和“怎樣從師”,目的只有一個:

              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從第一節“古之學者必有師”,到第二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到第三節“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到第四節“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人從師之道),僅僅從這些,我們也不難看出,“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貫穿全文的始終,是全文的一個“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第二節僅僅論述“為什么要從師”,第三節僅僅論述“怎樣從師”,第四節是交待寫作緣由,可見“古之學者必有師”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兩個論點都沒有貫穿全文始終,都不是全文的“綱”,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所以,《師說》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2.可以把分論點綜合起來(節選)(呂其憨)

              (師說)一文提出了兩個分論點,即“古之學者必有師”和“圣人無常師”。全文可分兩部分,1~3段為第一部分,第4段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兩小層,1~2段為一層,第3段為一層,分別提出并論證了一個分論點。

              那么《師說》有沒有中心論點呢?

              《師說》提出的若干觀點,它們之間不存在論點與論據的關系,也不能從中選出一個“主要的”作中心論點。然而我們卻可以把兩個分論點加以綜合,總結出其中心論點,即:本文闡明了一切學者必須有師并相師的從師之道。一篇文章的若干分論點相加,共同組成全文的中心論點,是議論文中分論點與中心論點相互關系之一種,這種情況所在多有。例如,茅盾《談的人物和結構》一文,闡述了兩個分論點,即《水滸》的人物描寫值得學習,《水滸》的結構藝術值得學習;而全文中心論點可以是這兩個分論點的綜合:《水滸》的人物描寫和結構藝術是值得學習的。

              《師說》的中心論點也可以概括為:文章明確指出,必須恢復儒家(或古代)的從師之道。

              3.沒有中心論點句卻有中心思想(節選)(鄭金法)根據本人多次教學《師說》的體會,讀文應著重段落內部分析,不必拘泥于找中心論點句,這更有利于理解和研讀課文。

              或許有人要問:《師說》的中心論點究竟是什么?《師說》沒有像《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和《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那樣有個現成的句子作中心論點,只好自己去概括。如1991年版的《中語參》說,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并批判上層土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五省(區)編的1983年版《中語參》也說,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論述教師的重要作用以及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闡明有道者為師的道理,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兩者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兩者都未用“中心論點”一說,而是用“中心思想”之語,說明《師說》確實沒有中心論點句。

              4.“古之學者必有師”不能看作《師說》的中心論點(節選)(丁勤中 趙存志)

              筆者認為“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具備中心論點的資格。其理由有四:

              第一,依寫作目的,可知“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在論證之列。韓愈作《師說》的目的是借為文送李蟠來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階層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闡發從師學習的原則,弘揚從師學習的傳統。作此文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論證“古之學者”是否“有師”這一問題。

              第二,析文題含意,可知“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屬從師道理范疇。師說,即“談從師的道理”。

              “要不要從師”并不取決于“古之學者”是否從師,而是因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又因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由此看來,“古之學者必有師”根本就回答不了“要不要從師”的問題。它也不屬于從師道理的范疇。

              第三.看論證過程,可知《師說》并沒有把“古之學者必有師”作為中心論點進行論證。文章第二自然段用了三組對比都是通過批判反面現象表明了倡導“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正確從師原則的必要性,有力地論證了這一文章的中心論點。

              第四,說到底,“古之學者必有師”這樣的觀點有必要論證嗎?顯然沒有必要。

              那么,“古之學者必有師”在《師說》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它只是一個話題的切人點。由“古之學者必有師”引出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因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無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須從師。接著闡述從師的原則,即提出中心論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是故”一詞就表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為中心論點的出現服務的,它應從屬于中心論點之下。“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話題切人點獨運匠心,它既為下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慨嘆設置了一個伏筆,又為第三段構建對比提供了一個備用參照。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之學者必有師”沒有任何理由作為《師說》的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只有一個,還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師說》論述了兩個觀點(李義 謝林)

              文章的段落是作者思路進展的階段的表現,是作者邏輯推理的過程的體現,應該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段落只能證明文章的一個觀點,它不可能證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觀點。否則,思路就不清楚,文章就無章法。《師說》一文結構嚴謹,構思精巧。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關于從師學習的兩個觀點。其一是“古之學者必有師”,作者從師之作用及從師的必要性予以簡潔有力的闡述,接著又對從師學習的目的進行探究,從而歸納出第二個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二段揭露了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行徑,從批判反面的現象中證明了第一個觀點。第三段正面論證了第二個觀點。第四段交待寫作的原因,并以贊揚李蟠“能行古道”即從師之道,擇師之道,總結全文,呼應第一段提出的兩個論點。(以上5個觀點均選自《中學語文教學》20xx年第1期)

              五、課文總結

              《師說》真不愧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師”“重道”的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一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在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現代社會仍有借鑒意義。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后,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布置作業

              1.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熟練背誦全文。

              3.閱讀韓愈的《送李愿歸盤谷序》(見《語文讀本》P208)

              《師說》教學設計

              上傳: 黃福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重點 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說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師”與“道”的實際內涵。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1.點撥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和點撥。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后學生充分討論后明確。如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3.探究閱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探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一、導入: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索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節選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二、解題

              1.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

              2.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

              四、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的錯誤讀音

              五、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注意讀準停頓

              如: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詞句

              七、整體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八、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疏通內容層次。

              2.試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文章思路,引導學生根據內容層次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掌握了文中字詞句的含義。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習課文思路,在此基礎上,當堂背誦全文,希望同學們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二、檢查朗讀或試背情況

              三、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1)教師范背第1段。(2)提問:本段可分為幾層?概括每層大意。(明確:本段可分三層:前兩句為一層,總說教師的職責;三、四兩句承“解惑”,談從師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傳道”,談擇師的標準,即以“道”為師)

              (3)提問:本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 明確:本段運用了下定義、作結論的方法來說理。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環環相扣,一氣貫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重點研習第2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本段內容可分幾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明確:本段可分三層,即三組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進行對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議論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如下列兩句: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①句重點在感嘆從前,表遺憾之意。②句重點在悲嘆現在,抒發一種無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遞進了一層,給人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見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歟!本段的三組對比,每組對比都把著眼點放在后面的對象上,針對這些現象,作者都給予不同的評價。①句是對“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評價、推測,質疑的語氣中含著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對“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小學而大遺”現象的評價。“矣”“也”表示肯定語氣,明確責備認識的錯誤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強烈的感嘆語氣,對“士大夫之族”的錯誤行為作了猛烈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士大夫之族”的強烈不滿。

              3.具體研習第3段

              提問: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做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師道、師生關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論斷。這個論斷,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概括。該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

              4.具體研習第4段

              (1)提問:韓愈為何要給李蟠寫這篇文章?原因有幾條?

              明確:概括地講,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體分析,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藝經傳皆通習之”,一是“不拘于時,學于余”。

              (2)提問: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兩條,就值得韓愈為他寫這篇文章?結合背景與原文去分析。

              學生思考后,明確:先說“不拘于時”。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無論學業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恥學于師。而李蟠能不受時俗限制,不管對方身份如何,甘愿從師學習,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師道”主張的體現,也正是作者贊許的不管“年之先后”“無貴無賤”的“師道”精神。再說“好古文”。這里的“古文”跟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內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李蟠“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就更值得稱贊了。由此看來,李蟠是韓愈古文運動思想的忠實實踐者,所以韓愈才“作《師說》以遺之”。

              5.由以上分析,談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師”“道”的實際內涵及關系。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文中的“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老師,不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的“彼童子之師”,而應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這里的“道”從后文看,應是“六藝經傳”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師”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根據以上內容層次的分析,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四、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探究閱讀

              一、 探究課題:如何認識《師說》的中心論點。

              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提供參考例子。如:1.文章有一個中心論點(節選)(黃德燾)

              《師說》由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第四節)而提出一個要不要從師的問題。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張是: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這,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第一節提出:一個是回答“為什么要從師”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一個是回答“怎樣從師”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接著在第二節、第三節加以分析,給以解決的辦法。分析論證“為什么要從師”和“怎樣從師”,目的只有一個: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貫穿全文的始終,是全文的一個“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 “古之學者必有師”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兩個論點都沒有貫穿全文始終,都不是全文的“綱”,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所以,《師說》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2.可以把分論點綜合起來(節選)(呂其憨)

              《師說》一文提出了兩個分論點,即“古之學者必有師”和“圣人無常師”。全文可分兩部分,1~3段為第一部分,第4段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兩小層,1~2段為一層,第3段為一層,分別提出并論證了一個分論點。《師說》的中心論點也可以概括為:文章明確指出,必須恢復儒家(或古代)的從師之道。

              “古之學者必有師”在《師說》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它只是一個話題的切入點。由“古之學者必有師”引出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因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無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須從師。接著闡述從師的原則,即提出中心論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是故”一詞就表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為中心論點的出現服務的,它應從屬于中心論點之下。“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話題切入點獨運匠心,中心論點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課文補注

              1.“古”的時間,“古”是文中樹起的一面鑒古以戒今的旗幟。舉凡“古之學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謂“古”者,究竟指何歷史時期,須從“今”說起。本文為李蟠而作。由李蟠是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進士,推知本文當在前幾年即作者年約35歲時所寫。按文中例舉的孔子和“六藝經傳”,都是“古”之影響最大者:孔子,春秋時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六藝”,非指奴隸主階級教育子弟的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藝,乃指《詩》《書》《易》《禮》《樂》《春秋》六部儒家經典,因其后連用了“經傳”。僅《春秋》一經就有三傳分行: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的《左氏傳》,戰國時齊人公羊高的《公羊傳》,魯人谷梁赤的《谷梁傳》。另按《師說》系作者體現古文理論的代表作之一,自以反對六朝以來的浮艷風,提倡先秦兩漢文章傳統為創作宗旨。再按作者倡導古文運動時自稱“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答李翊書》),稱“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進學解》),至此,文中“古”所指時間昭然若揭:先秦兩漢。

              2.“師”的形式,文中為論證“學必有師”的論點,在確定“能者為師”的前提下,先后列舉“師”的三種形式。

              (1)問經式。17歲的李蟠“好古文”,向韓愈請教“六藝經傳”。聯系前文對所擇“童子之師”愚妄做法的否定,便不難斷認這是本文從師的主證形式。

              (2)學藝式。“巫、醫、樂師、百工”各具專門技藝。只有師傅弟子“不恥相師”,取長補短,才能使技藝精益求精,漸臻佳境,有所發明創造。這是本文從師的旁證形式之一。

              (3)交游式。文引《論語·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話,就隱含交游“擇善而從”之意。自敘:“所與交往相識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與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藝取,或慕其一善。”(《與崔群書》)。這是本文從師的旁證形式之二。

              3.“君子”的所指

              古籍中所謂“君子”,西周、春秋時指貴族、做官的人,如《書·無逸》言“君子所其無逸”,孔穎達疏引鄭玄曰“君子,止謂在官長者”;春秋末年以后,漸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如《荀子·勸學》所引“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而本文中所提“君子”,顯然不屬后者,連同前文“士大夫之族”“眾人”(不含“巫、醫、樂師、百工”)者流,原不過是“恥于從師”的不同稱呼而已,均指“世祿之家”——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

              4.“圣人”的涵義

              文中兩處出現“圣人”的字眼。第一處和“眾人”對文的“圣人”,泛指古代統治階級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包括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這源于作者在《原道》中特創的圣人傳道的歷史“道統”:“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而作者對這個道統中的“圣人”訓為“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圣一也”。第二處“圣人無常師”的“圣人”,專指下文用作例證的孔子,乃儒家定于一尊以后的特稱。

              三、課文析讀,復興儒學,闡發“道”義

              連清霖的觀點: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使盛唐時代強大繁榮、昂揚闊大的氣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鎮割據、佛老蕃滋、宦官專權、民貧政亂以及吏治日壞、士風浮薄等一系列問題,整個社會已處于一種表面穩定實則動蕩不安的危險狀態。面對嚴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慨然奮起,思欲變革,以期王朝中興。與強烈的中興愿望相伴而來的,是復興儒學的思潮。韓愈、柳宗元將復興儒學思潮推向高峰。韓愈最突出的主張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統,越過西漢以后的經學而復歸孔、孟。韓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養和天寶以來復古主義思潮的影響,從青年時代起,就以孔孟之道的繼承者和捍衛者自居,聲言“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而萬萬無恨。”(《與孟尚書書》)當然,韓愈弘揚儒家道統的基本著眼點在于“適于時,救其弊”(《進士策問》其二),解救現實危難。在韓愈看來,當時最大的現實危難是藩鎮割據和作為儒家思想的對立面的佛老蕃滋。圍繞這一核心,韓愈撰寫了以“原道”為代表的大量政治論文,明君臣之義,嚴華夷之防,對藩鎮尤其是佛老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抨擊。

              韓愈推崇儒學,力排佛老。而當時恥于從師的社會風氣的出現,是受了佛教的影響。佛教自漢代傳入,至唐代盛極一時。據皮日休《文藪·十原系述·原化》記載,當時人們對西域來的佛教徒“舉族生敬,盡財施濟”,“慕其風蹈其稛者,若百川蕩滉不可止”,可見佛教流行的盛況。佛教主張與儒家教條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因而信仰佛教愈深,背離儒教愈遠。佛教既廣為人們信仰,那“有言圣人之化者,則比戶以為嗤”的社會現象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師道的被毀,也就成為事之必然了。佛教得寵而向儒教挑戰,儒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于是儒教之中堅出而排佛,韓愈就是代表之一。聯系這些言語情景進行分析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師說》第三段所舉歷史名人對象,是當時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作為論證就有極大的說服力,也足見作者另意所在。所舉事情“圣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既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原則,而且為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了佐證。

              韓愈認為教師的職責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主要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是封建的倫理道德制度。“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原道》)“業”就是承載這一思想的儒家的經典著作。“惑”就是學習這些著作時碰到的疑難問題。“傳道”“師道”的目的是維護和鞏固當時的封建秩序。《漢書·儒林傳》說:“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正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李蟠“六藝經傳皆通習之”,“能行古道”,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就更值得稱道了。何況,李蟠的“通習”,也與“今之眾人”的“恥學”和“童子”的“小學而大遺”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恥學”是糊涂的,“小學”是不明智的,應該反復學習研讀的是“六藝經傳”,是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無疑,從語境角度解讀《師說》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是把“傳道”“師道”“能行古道”等等“道”義作為理解的重點。準確把握“道”的實際內涵是“儒家思想”,要從“傳道”的角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可以說作《師說》是韓愈為了維護儒家的道統,抵制由佛教影響造成的恥于從師的社會風氣所作的一次努力。

              四、課文總結

              《師說》真不愧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師”“重道”的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在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現代社會仍有借鑒意義。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后,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布置作業

              1.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熟練背誦全文。

              3.閱讀韓愈的《送李愿歸盤谷序》(見《語文讀本》p208)

              七、教學后記

            師說教學設計13

              一、目標定位

              1.把握文章的語氣和節奏,積累語感。

              2.學習論證方法,梳理論證思路,提高概括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感受大家情懷,提升人文精神。

              二、方法闡述

              讀寫句讀,自主探究。

              中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應該特別注意基礎的訓練和夯實,能順暢地朗讀和正確地書寫,對于學生準確理解意思、積累文言知識都有直接的幫助。而自主給文言文添加標點,對于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更是有著重要意義。在正常狀態下,學生所見到的文言文基本上是已經添加了完整標點符號的材料,“原始”狀態的“天書”幾乎不可能與學生謀面;一些資料或考試中的斷句題往往也只限于簡短的幾個句子,一般沒有整篇文章的斷句。《師說》屬于自讀課文,文字并不艱深,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和邏輯思辨卻是值得細細體味的。教師有必要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抓手”,使他們尋找到思維的突破口,從而“牽一發而動全身”,最終能在討論和交流中理清思維的脈絡,訓練和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學流程

              (一)自主閱讀

              1.具體操作。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通過朗讀或默讀的形式通讀課文,結合注釋以及課后練習、資料等,盡自己最大努力把握課文內容。時間約為五分鐘。

              2.設計意圖。在不提前預習、也無相關背景介紹的情況下,學生通過“第一印象”感知文本,能更真實地顯現自身在文言文學習方面的實際能力。大量信息在短時間內集中沖擊學生大腦,能有效地激發其活躍度,增加其敏感度,使信息的接受和掌握達到最大化。教師最好不提前告訴學生要聽寫,以免學生“死記硬背”而忽略對意思的理解。

              (二)朗讀聽寫

              1.具體操作。教師按照一定的'語速逐句朗讀課文,盡量保持勻速,一句只朗讀一遍。學生逐句聽寫,不寫標點,也不留空格;可以隔行書寫,留出空白以備修改。

              2.設計意圖。逐句聽寫既是對學生自主閱讀效果的檢查,也能訓練學生“聽”和“寫”的能力。聽寫文章,所以,根據上下文聽清楚字音,準確書寫字形,并且不添字、漏字,這更是對學生理解能力的考驗。每個句子只念一遍,學生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中,耳、腦、手等各器官高度配合,會有高強度的學習狀態和高效率的學習效果。不寫標點、不留空格是為了接下來“斷句”環節的需要。時間約為十二分鐘。

              (三)斷句標點

              1.具體操作。學生給自己聽寫的《師說》先用斜線斷句,再根據意思添加標點;能力強的學生也可以直接添加標點。在斷句和添加標點的過程中,應該根據上下文意同時檢查和修改聽寫中出錯的文字,包括錯別字、添字、漏字等。

              2.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既可以訓練學生語感和節奏感,也能增強其閱讀理解能力———斜線斷句和添加標點是不同層次的理解要求;如果學生憑記憶能根據老師朗讀的節奏斷句,至少也能訓練機械記憶能力。時間約為五分鐘。

              (四)檢查提問

              1.具體操作。學生對照原文,逐句、逐字核對自己聽寫的文字和添加的標點,有錯誤則逐一修改;同時,思考錯誤的產生原因。如果因此發現有文意理解困難之處,則及時提出,由老師組織討論解決。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增加同桌相互檢查的步驟,以更準確、更徹底地糾正錯誤和理解意思。時間約為六分鐘。

              2.設計意圖。逐句、逐字檢查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意識和一絲不茍的態度———要特別提醒不能求快而應求準,核對的過程更應成為理解的過程,思考出錯原因更是提高分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分析探究

              1.具體操作。

              (1)引導學生閱讀注釋中對韓愈的介紹,關注“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等關鍵詞。根據學情,可以由學生或老師補充介紹相關常識———議論文的閱讀比其他文學作品更需要知人論世,了解背景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到文字深處和作者內心。

              (2)再由注釋中的“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引出對作者行文思路的解讀。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第四段“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同時提醒學生區分表面目的和真正原因,從而抓住“不拘于時”中的“時”,懂得“文章合為時而著”———為現實服務才是文章的真實寫作目的。“不拘于時”的直接表現就是“學于余”,所以“,拘于時”的表現就該是“不學”,這就涉及了《師說》的核心———對是否應該“從師而學”的思考和缺乏“從師而學”社會風氣的批判。

              (3)社會現實的相關內容出現在第二段,由此可以引出對第二段的理解。第二段明顯地使用到對比論證的方法,共有三組對比:“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愛其子,擇師而教”與“于其身,則恥師”和“巫醫樂師百工”與“士大夫之族”。對比中批判了當時社會現狀:

              恥學于師。這里需點明作者論證的角度是反面論證。在這部分的的既是完整的句子,也是完整分析中,要重點闡明學校教育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與韓愈主張的“傳其道解其惑”的區別,前者重在具體知識的傳授,后者重在解人生之惑和傳儒學之道。

              (4)由第二段的反面論證,順勢引出第三段的正面論證。通過“孔子”的例子,講解事例論據選擇的典型性,以及事例論據與道理論據的結合。

              (5)由第二、三段的正反結合論證,引出對論點的把握,從而進入第一段內容的分析,重點是論點的確定和論點提出的方法,以及第一段的行文思路。

              (6)最后,總結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歸納一般議論文的寫作模式。時間約為十二分鐘。

              2.設計意圖。此環節重點在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迅速抓住文章主線的能力,同時學習簡單有效的論證方法。這部分看似環節較多,似乎很復雜,其實這些內容步步相連、環環相扣,教師在課堂上只需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具體分析基本可以由學生在思和討論中完成;要注意避免教師“放手”太少,講得太多———本來清楚明了的問題往往因為過細、過濫的分析而變得繁瑣、模糊。

              四、教學反思

              第一次嘗試在高中采用聽寫的方式接觸、理解課文,原因已在前文分析到。從具體操作效果來看,“自主閱讀”“朗讀聽寫”“斷句標點”和“檢查提問”四個環節進行都非常順利,學生在高“強度”訓練環境下,身體和精神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的氛圍中,能夠很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整個課堂節奏很好。而“分析探究”環節的效果好壞與教師個人的課堂駕馭能力強弱有直接的關系。所以說,教師引導學生沿著主線保持邏輯思維的順暢連貫而不“旁逸斜出”是成功的關鍵。努力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簡潔明了、不貪多求全地處理文章是能否在一節課完成教學任務的另一個關鍵。

            師說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 認識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 理解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 體會韓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 由《馬說》導入

              2. “說”,古代一種議論文體。

              二、韓愈與古文運動

              1. 駢體文

              起源于漢魏,盛行于南北朝。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運動

              指唐代中期以來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詞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文以載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

              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三、研讀課文

              (一)第一段

              1. 疏通文意

              2.第一段主要寫什么內容?

              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3.作者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從師的重要性?你覺得老師重要嗎?

              從教師的職能作用來正面論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4.作者認為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道之有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

              1. 疏通文意

              2. 這一段主要寫什么內容?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3. 本段分為幾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三層,對比論證。

              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把為子擇師而自己卻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三)第三、四段

              1. 疏通文意

              2. 第三段主要寫什么內容?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 第四段主要寫什么內容?

              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四、體會韓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 運用排偶句式(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氣勢,而且有一種音節的美,在語氣上也很自然流暢。

              2. 語氣語調婉轉多變,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嗟乎”,“嗚呼”(語氣詞加強感嘆)

              “其皆出于此乎”(疑問語氣)

              “吾未見其明也”(判斷語氣)

              “其可怪也歟”(感嘆語氣)

            師說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疏通文章字詞,了解文章大意。

              2、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1、聯系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理解“恥學于師”的原因。

              2、學習本文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的強大的論證力量。

              教學思路:

              朗讀課文——翻譯課文——理解內容——探究問題——深化總結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學中會采用朗讀、討論、辯論、歸納等教學法)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

              【活動一】學生自己談談對老師的看法。

              二、解題背景

              1、“說”是一種議論文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以前學過的《捕蛇者說》《愛蓮說》《馬說》等都屬于這類文體。“說”古文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的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2、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故世人又稱“韓文公”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

              【活動二】學生搜集整理相關背景知識。

              三、自主學習,朗讀課文

              1、讀字音。注意形聲字、形近字、多音多義字、通假字、古音字的讀音。

              2、讀節奏。要讀清節奏關鍵得翻譯好文句,只有明白了語句的含義才能劃分好節奏,因為節奏是以意義為單位來劃分的。

              3、讀語氣。請同學們借助翻譯參考書把文章的翻譯通讀一遍,然后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再把文章朗讀一遍,把文章的語氣讀出來。

              【活動三】

              1、學生自己借工具書讀準重要的字音。

              2、學生借課文注釋翻譯文章,根據文意劃分文句的節奏。

              3、學生根據文意自己嘗試讀出文章的語氣。

              四、研讀第一段,歸納詞句

              1、結合課本翻譯重點字詞

              古之學者( )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道受( )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 )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聞( )道也固( )先乎( )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 ),無( )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歸納重要的文言知識。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文言句式進行歸納,以提高文言翻譯能力。

              3、思考探索

              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

              從師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從師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活動四】

              小組分工、合作歸納本文重要的文言詞句。

              五、研讀第二段,歸納詞句

              1、結合課本翻譯重點字詞

              嗟乎!師道( )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 )圣人也亦遠矣,而( )恥( )學于師。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于( )其身( )也,則恥師焉,惑( )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 )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師焉,或不( )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 )樂師百工( )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 ),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

              2、歸納重要的文言知識。

              3、思考探索

              1、此段分論點是什么?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2、作者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

              明確:

              縱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對其身,恥學于師。

              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六、品讀深化,交流提高

              組織學生談自己學習文本的收獲。

              【活動五】

              1、播放課文朗讀一、二段,讓學生再次品讀課文。

              2、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七、布置作業

              八、板書設計

              第二教時

              一、復習檢查

              1、抽查2—3位同學的.一、二節的背誦。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二、研讀第三、四段,歸納文言要點

              1、結合課本翻譯重點字詞

              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之后,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 ),學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 )之。

              2、歸納重要的文言知識。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文言句式進行歸納,以提高文言翻譯能力。

              3、思考探索

              ①第三段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本段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②作者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舉例論證

              ③第四段交待寫作緣由,但仍隱含著作者的觀點,那些句子可以表現作者觀點?

              明確:分論點:不拘于時能行古道

              【活動一】

              小組分工、合作歸納本文重要的文言詞句。

              三、積累文言詞語一詞多義

              ①之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擇師而教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句讀之不知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輟耕之壟上

              ②其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歟

              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指出下列詞類活用現象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于師

              小學而大遺

              位卑則足羞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

              ④指出下列特殊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不拘于時,學于余。

              【活動二】

              同學們利用工具書進行歸納整理。

              四、探討研究:

              探究1:韓愈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答案預設)我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當今的士大夫之族,不愿意向老師學習,以向老師學習為恥,使得他們自己變得愚昧,不明智,甚至才能都比不上一般的人,即文章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文章對他們有諷刺和批判的意味;二、寫這篇文章送給少年李蟠,因為他喜歡學習古文,精通古文,而且能夠向老師虛心請教,所以寫這篇文章來鼓勵他繼續學習古文,即文章說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易經傳皆通習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其實韓愈也是借此提倡當今的學者要向李蟠學習。

              探究2:韓愈寫這篇文章有什么現實意義,從中可看出他有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答案預設)我們認為韓愈寫作本文是提倡學者要向老師學習,恢復從師學習的風尚。從中可以見到韓愈有一種不顧流俗,獨抒己見的非凡勇氣和斗爭精神。

              探究3: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運用這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預設)我們認為本文主要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主要用了三組正反對比論證:1、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于師。2、對其子與對其身對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于其身,恥學于師。3、百工之人與士大夫對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對比中得出結論:師道之不傳也久也,欲人之無惑也難也!從反面批判現象中闡明了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活動三】

              以小組為單位,每組選擇一個重大的或者有特殊意義的問題來探究,要求提出明確的問題,并且小組的同學要一起通過辯論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后推薦一名同學向老師展示本組的探究成果。

              1、提高學習發現問題的能力。

              2、鍛煉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大膽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

              教師總結:聯系時代背景,突破重點和難點,通過對課文的總結,來升華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能力。

              五、延伸拓展

              1、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說》的內容來分析一下?

              2、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么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么?

              【活動五】

              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交流分享學習收獲。

              六、品讀深化,交流提高

              組織學生談自己學習文本的收獲。

              本文從老師的作用、選擇老師的標準、師生之間的關系、師道不傳的現象、文章的寫作目的以及論證方法等方面來闡述了“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中心突出,論證有力,是我們學習議論文的典范之作。

              七、布置作業

            【師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師說》教學設計01-03

            韓愈《師說》教學設計02-18

            《師說》優秀教學設計09-18

            《師說》教學設計[優]02-11

            師說優秀教學設計08-09

            《師說》教學設計[精華]01-13

            師說互動教案教學設計07-13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03-04

            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02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通用10篇)11-22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99国产精品2018视频全部,视频一区亚洲,国产精品成在线观看,亚洲欧美自拍偷拍,99re在线视频免费观看,99国产精品九九视频免费看,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亚洲免费精品,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四区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女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区一二 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www.综合色 久久久久成人亚洲精品 久久亚洲综合色 日韩亚州 99re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a∨麻豆精品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专区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91麻豆国产香蕉久久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国产在线第三页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国语在线看 日韩在线第二页 中文字幕在线网 久草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伊人久久国产 精品a级片 国产午夜影院 精品久久一区 国产亚洲三级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下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国产日产精品久久久久快鸭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热精品久久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不卡一区 色噜噜的亚洲男人的天堂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不卡 久久女人天堂 亚洲成年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 不卡福利视频 99精品欧美 国产在线激情视频 国产精品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妲己影院 91亚洲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a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久久成人免费观看全部免费 99久久精品在免费线18 伊人网久久网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经典视频 国产原创91 国产一区二区fc2pp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每日更新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99青青久久99久久 久久五月视频 国内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自拍 久久久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第1页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免费 国产香蕉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播放 韩国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影院一区二区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国产91精品对白露脸全集观看 91麻豆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第不页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99re在线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 亚洲乱码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专区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欧美在线va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97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91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丝袜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 久久国产精品伦理 久久狠狠躁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 欧美日韩国产码高清综合人成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青青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久久久小说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91在线播放中文 精品国产97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绿帽视频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 欧美精品免费一区欧美久久优播 欧美国产第一页 日韩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午夜亚洲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久精品电影 欧美日韩导航 香蕉国产综合久久猫咪 亚洲日日夜夜 伊人久久成人爱综合网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91伊人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伊人网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高清在线二区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免费 伊人在综合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桃花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大片 色综合97天天综合网 国产成人精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欧美二区 日韩免费大片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日韩免费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91香蕉 久久精品久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一区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激情一区 欧美精品久久天天躁 91精品视频观看 91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不卡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一级 久久综合久久网 国产成人精品本亚洲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久久精品色综合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91麻豆国产香蕉久久精品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91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 亚洲一区高清 亚洲精品一级毛片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0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福利小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国产视频91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日日夜夜 久久青草精品免费资源站 91久久精品国产性色也91久久 亚洲一区高清 国产青青在线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99re热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电影网 亚洲国产网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91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fc2ppv在线播放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国产在线第三页 国产一线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色综合视频 国产午夜影院 亚洲国产网 国产视频导航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青草影视 精品久久久久免费极品大片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国产亚洲91 国产区二区 亚洲高清二区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久久久精品电影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小说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91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色综合视频 伊人中文 中文字幕伊人久久网 国产美女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片在线观看 色综合视频 精品入口蜜桃 日韩在线毛片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成在线播放va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小说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美女一级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激情一区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日韩 亚洲毛片网站 www.欧美精品 精品色综合 999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九九热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麻豆日日躁夜夜躁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伊人久久国产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的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网 亚洲性久久久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99re热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综合九九 不卡国产00高中生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a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九九热在线精品 久久免费手机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韩另类自拍 国产成人91激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v 91伊人久久 国产爽的冒白浆的视频高清 日韩免费小视频 国产精品黄在线观看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国产大片 亚洲欧美日韩激情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天天影视 国产精品13页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日韩高清不卡在线 久久综合色综合 国产第一页在线观看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伊人久久艹 一区二区美女 国产精品九九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日韩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理论片小说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三级 国产大片一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99re6久精品国产首页 色综合欧美 久久免费黄色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试看 欧美成人丝袜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91麻豆国产香蕉久久精品 成人动漫一区 不卡国产00高中生在线视频 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 高清视频一区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综合电影 精品成人免费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a 99热精品久久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毛片精品不卡在线 麻豆国产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网 91婷婷 国产精品第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91在线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福利网站app 在线亚洲激情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久久伊人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热 亚洲天堂男人网 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酒店视频 久久精品首页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专区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国内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1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播放人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澳门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网页大全 91在线网站 亚洲永久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欧美综合网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第1页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2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成人在线观看 麻豆福利影院 99久久国产综合色 国产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 在线精品亚洲欧洲第一页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91在线视频网址 日韩国产欧美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 久久婷婷五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视频www色 色综合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 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孕妇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 91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色综合 国产视频亚洲 亚洲午夜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w码日韩中文app 欧美视频亚洲色图 91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国产码高清综合人成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国产免费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 欧美在线va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13页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成人网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人成人毛片无遮挡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出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久久激情网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天天影视 99福利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 欧美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区综合另类亚洲欧美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苏妲己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热 国产卡一卡二 久久免费精品 亚洲欧美一二三区 五月婷婷伊人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 在线观看日韩一区 日韩毛片网 91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曰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91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小说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专区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区一二 国产不卡在线看 久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5388 99国产精品2018视频全部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更新 日本a∨在线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站 麻豆福利影院 欧美一区二三区 伊人网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91精品麻豆剧场 国产亚洲三级 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综合九九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久久精品18 视频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了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青青在线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 亚洲综合丝袜 久久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日韩导航 国产卡一卡二 视频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不卡日韩美女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精品91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区一二 精品国产97在线观看 国产一线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综合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在线观看欧美亚洲日本专区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欧美日韩在线播放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激情91 日本精品1在线区 国产91精品对白露脸全集观看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在线国产福利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五月网 久久久综合结合狠狠狠97色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99欧美视频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mv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不卡 久久久久久九九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绿帽视频 国产视频导航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 亚洲欧洲久久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在线看观免费 精品三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久久免费播放视频 久久综合成人 在线看片亚洲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 国产91在线播放中文 日韩精品一区二三区中文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91在线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91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欧美精品 亚洲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 日韩精品国产精品 欧美91精品久久久久网免费 99久热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综合精品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黄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免费 激情婷婷综合 九九热在线免费视频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夜色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小说 国产精品日韩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久久狠狠干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99热 久久激情网 五月综合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99re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最新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7777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伊人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日韩免费高清 亚洲综合色站 国产91在线看 日韩在线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国产精品爱啪在线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理论片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影院 91九色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久久久综合结合狠狠狠97色 精品a级片 99精品免费视品 五月婷婷亚洲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区一二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mv视频精品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九九在线精品 日韩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无套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www 久久国产精品999 国产视频亚洲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0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日韩福利一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播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久久激情网 欧美精品久久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精品入口蜜桃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99久久中文字幕伊人情人 国产综合精品在线 在线小视频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91精品视频观看 欧美精品久久天天躁 青青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 99精品在免费线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亚洲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999 国产在线欧美精品 国产成人精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人成人免费国产 久久激情网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国产gav视频在线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m9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综合久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澳门 伊人久久中文字幕久久cm 久久伊人精品综合观看99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视频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 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黄色免费 91久久精品国产性色也91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一级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九九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高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91在线看 国产91在线看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伊人久久艹 九九热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久久免费手机视频 精品久久蜜桃 91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在线 欧美曰批人成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 日韩福利一区 91精品福利视频 久久久久久99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免费 精品久久蜜桃 伊人久久青青 九九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18 国产三区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99成人在线观看 99re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香蕉国产综合久久猫咪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影院 亚洲经典在线 亚洲综合九九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国产爽的冒白浆的视频高清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尤物 久久精品123 日韩免费小视频 久久国产经典 欧美日韩国产码高清综合人成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99久久精品在免费线18 日韩福利一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国产精品福利资源在线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a 在线亚洲激情 欧美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三区 国产无套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2021一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亚洲一区欧美日韩 国产精品午夜在线播放a 爽爽窝窝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视频在线观看 91九色国产 久久精品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国产精品一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 最新日韩欧美不卡一二三区 日韩a在线观看 婷婷丁香色 久久精品丝袜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 9999精品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 亚洲天堂日本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久久 久久免费黄色 精品久久蜜桃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 久久免费播放视频 日韩视频亚洲 国产专区中文字幕 99精品免费视品 国产欧美自拍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久久 中文字字幕在线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 青青草伊人久久 亚洲精品区 99久热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日韩国产另类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 在线亚洲激情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欧美在线性 99re6久精品国产首页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日韩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青青草原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清纯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网页大全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高清二区综合区 亚洲激情99 99欧美视频 久久999精品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5388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久久伊人精品综合观看99 香蕉久久久久久狠狠色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中文在线亚洲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夜色 国产欧美日韩va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最新日韩欧美不卡一二三区 中文在线播放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 久久久久久精 国产白白视频在线观看2 青青视频国产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青青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9999 亚洲一级理论片 国产高清视频青青青在线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色综合97天天综合网 996热视频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 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福利影视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久久久小说 日韩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色网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亚洲精品欧美在线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aⅴ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9999热视频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日韩欧美91 国产精品久久不卡日韩美女 中文字字幕在线 九九精品免视频国产成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久久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在线精品小视频 国产全黄三级播放 亚洲性久久久影院 国产一区a 国产在线激情视频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久碰香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 91精品一区国产高清在线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2 国产精品91在线 精彩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在线看 日韩中文字幕a 久久婷婷五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www 午夜亚洲视频 97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a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91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国产专区中文字幕 丁香伊人网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欧美 精品在线视频播放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 亚洲精品图区 欧美日韩免费看 99精品免费视品 国产精品九九免费视频 韩国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91中文字幕网 色噜噜的亚洲男人的天堂 久热这里只精品99re8久 精品亚洲欧美无人区乱码 国产精品综合网 一区二区美女 婷婷六月激情在线综合激情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18 亚洲精品91香蕉综合区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综合电影 91麻豆国产香蕉久久精品 青青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亚洲精品视频二区 国产青青久久 91精品视频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在线 日韩精品第一区 久久久综合结合狠狠狠97色 亚洲一级片免费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影院 福利在线一区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推荐在线 99re在线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久久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桃花 国产精品网址 久久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白白视频在线观看2 国产r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不卡 国产日本三级在线播放线观看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制服 韩国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国产午夜电影在线入口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在线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黄网站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久久 99久热成人精品视频 久草精品在线播放 一区二三国产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 亚洲精品午夜 亚洲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vr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国产一线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98bb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久 久久综合一 国产高清视频免费人人爱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妲己影院 国产青青在线 国产区精品在线 国产大片一区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91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综合网 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 中文字幕国产一区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a 日韩欧美二区 国产香蕉精品视频在 国产成人影院一区二区 在线日韩国产 亚洲成在人线av 久久伊人精品综合观看99 久久精品天天爽夜夜爽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国产在线第三页 久久99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福利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电影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0 亚洲天堂男人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鬼色 国产精品第1页在线观看 麻豆福利影院 亚洲高清二区 九九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久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无圣光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在线国产福利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播放成人 99re6久精品国产首页 99re在线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五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v片免费播放 538国产在线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三区 国产亚洲三级 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