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錦集[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準備:
學生:朗讀課文,不懂的生字詞語,查字典,把意思寫下來。
教師:課件
教學流程:
導入:
欣賞圖片:埃及的金字塔,西班牙的斗牛圖片,泰國的大象圖片,非洲的土著人,威尼斯的小艇,悉尼大劇院。請學生猜一猜這些圖片分別是關于哪一個國家的。
小結。(師:每個地方都有美麗的景色,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土人情,今天,我們要去德國,看看那里獨特的風土人情。)
一、揭題初讀,整體感知。
1、引出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生齊讀。
2、初讀課文,結合預習,檢查字詞。
初讀要求:讀正確,讀通順,難讀的地方多試幾遍
“莞”多音字。指名讀正音強調“脊梁”的讀音。指導筆順。
學生課堂寫生字“脊”(要求:正確和美觀俱備),教師巡視。
3、出示圖片:這是德國著名的哥廷根大學。在這所大學里,孕育了30多名諾貝爾獎的獲獎者。這位是季羨林爺爺。 1935年,25歲的季羨林爺爺到德國留學10年。四五十年以后,當他再次來到德國故地重游時,發出了由衷地贊嘆。引找文中原句。
板書: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課件出示: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齊讀
二、深入文本,了解德國風情。
(一)品讀感悟,感受奇麗的景色。
1、季爺爺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贊嘆呢?
讓我們一起隨著季老先生來到德國,請自由朗讀課文的1-3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民族的奇特?劃出有關詞句,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生自讀劃句子,教師巡視。
交流,出示句子: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的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從哪里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
①“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
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景象?提示:眼看到----,鼻子聞到----,耳朵---,心-------)
通過想象說話的方式,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意思
板書:街上看花
②任何、家家戶戶
透過家家戶戶你感受到什么?這么美能不能給大家讀一讀?
指名讀句子的前半句。
男女生讀
③山陰道上 、應接不暇
知道什么叫山陰道嗎?想象一下,茂密的山林,走在林間小道上,微風吹來,聽著各種鳥鳴聲,給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進朗讀里,讀后半句。
季爺爺借用山陰道,寫出了德國街道的特別。配樂出示一組圖片(街頭花景)
師配音:人們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鳥語,望著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競相開放,姹紫嫣紅的鮮花,走在這樣的街道,就像走在山陰道上,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瞧:走過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引讀:(生)家家戶戶的
走過另一條街,抬頭向上看,(生)家家戶戶的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生)家家戶戶
師:多么美的異國風光,不積累下來多可惜。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一背。
學生背誦(配樂)。
(二)初探“吃驚”,感受民族的奇特。
過渡:剛才我們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你又從哪兒體會到了這個民族的奇特呢?
A: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1、 奇特表現在哪兒?談談體會
與眾不同的窗外養花:
板書:窗外養花
2、你在平常的生活中看到人們都把花種在哪?
3、一般我們都會把花種在家里,而他們的花都種在外面,很特別,讓人吃驚。
B: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我們的脊梁在哪里呢?用手摸摸看。花的脊梁指什么?(花的莖、花的枝葉)
2、角色遷移體驗:如果你來到德國人的家里,看到這些花的脊梁,會怎樣想?
3、季爺爺初來咋到時也驚訝極了,
指名讀、齊讀。
過渡:難怪季羨林爺爺曾多次這樣的詢問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女房東又是怎樣說的呢?
C:出示: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
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①、莞爾一笑就是微微一笑,是真心的笑,自然的笑,很平常的笑,最普通的'一笑
②、從這樣的笑中,你讀出了什么?
這在我們看來是多么不可思議,而在女房東的眼里卻是如此的平常,只是莞爾一笑,微微一笑,那么平常。
師生分角色讀(指兩三名女生當女房東)
過渡:正是這樣,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D:出示: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讀(正是這樣)
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E:隨機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齊讀)
耐人尋味意思就是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會琢磨。德國人民讓花的美麗為路人綻放,為他人而芬芳!
試想,走在這樣的街上,你有什么感受?想說些什么?把你心里想說的話寫在課題旁邊的空白處。
F:四邊三化活動成果展示:
師:以前老師在羨慕,可敬的季爺爺也在羨慕,在座的同學,相信你們讀了這篇文章肯定想馬上置身德國,可喜的是,如今我們的家園也正悄然發生變化,那就是這段時間由浙江省省委、省政府發起的,平陽縣縣委、縣政府積極行動的“四邊三化”活動,即“清理公路邊,山邊,鐵路邊,河邊,做到綠化,凈化,潔化”,給我們的居住環境披上了新裝,請看我們身邊的變化!欣賞圖片
師:其實我們更可喜的是呈現我們面前的美景是大家齊心協力打造的,更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的老百姓正形成一種新風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共建新環境!引出圖片:
那么這項活動如果僅僅靠政府的力量夠么?僅僅靠幾個人夠么?所以從今天開始,在座的特別棒的五小的孩子也愿意盡自己一份力嗎?我們可以怎么做——或宣傳,或行動
四、總結回顧,存疑待解。
最后讓我們帶著對德國這個偉大民族的敬重,帶著對家鄉美化的期盼,齊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板書: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 奇特
街上看花 窗外養花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為我們講述了“我”在德國讀書時,發現德國家家戶戶都把花養在鄰街窗戶外,他們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國,發現變化很大的德國,“美麗”依舊沒有改變。在奇特的風景里,抒發了內心真實的感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崇高境界。
教材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語言優美且內容豐富,是一篇供學生細品的好文章。這篇課文篇幅較短,語言親切自然,字里行間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還帶給孩子美好的情感體驗,更有助于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設計理念】
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學,以此貫穿教學。教學時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通過不同層面、不同方式的“讀”培養語感,積累語言,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并提升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及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
2、抓住主要內容,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品評重點詞句,感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語言,并從中體會蘊涵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與推敲中讀懂含義深刻的詞句,積累優美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蘊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啟發與教育。
教學準備:
通過多種途徑(書籍、網絡等)了解關于德國風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對德國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課件媒體的輔助功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知課文內容,為品味課文內涵而服務。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讀題激趣:
同學們,看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個字。(板書:花)看到這個字,你會想起哪些帶“花”的成語?(預設:百花爭艷、花紅柳綠、春暖花開、花好月圓、繁花似錦……)
一提起“花”,我們總是把它和美麗芬芳聯系在一起,而在季羨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讓我們跟隨季老,一起走進這愛花的國度,這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詞語的意思。
2.品味重點詞句,感情朗讀課文,積累文中優美語句。
3.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4.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
2.了解德國風俗特點,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們不光崇揚本地、本國的風土人情,我們還應該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今天我們就到歐洲的德國去看看德國人養花有什么與眾不同。
二、從“家家戶戶”切入,解讀文本。
(一)檢查字詞。
(二)從“家家戶戶”切入,了解課文內容。
1.接讀課文。思考:文中有個四字詞語出現三次,找到并劃出它所在的三個句子。
2.匯報。
3.交流句子,發現有什么不同?
4.質疑。
[設計意圖:從家家戶戶切入,發現文中相同與不同,理清文章脈絡。]
三、學習課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過渡:時間在變遷,景色卻依然,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看到德國人家家戶戶都養花有何感受?
1.學生匯報。
2.作者首先吃驚什么?還吃驚什么?
3.強調三個“都”字,體會作者情感。
4.這花為什么都朝外開?(探究)
5.分句讀這句話,感受情感的強烈。
[設計意圖:讀中悟,讀中思,感受德國人愛花之真切。]
四、理解課文
過渡:在屋子里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走上街頭又看到怎樣的景象?讀相關語句。
1.當我們眼前出現“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景色時,你想用哪個詞概括?文中用哪個詞?
2.作者為什么用奇麗?再讀并思考:這里的景色哪奇麗?
理解詞語:透過“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時,你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景象?
為什么普通的街道變成了花的海洋?感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再讀第三自然段,提煉板書借景抒情
五、小練筆
六、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家家戶戶吃驚贊嘆
借景抒情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國美麗的風土人情。并嘗試背誦。
2、抓住關鍵詞句,例如“都”字,從德國人的言行中感受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友善、熱情的品質,理解德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領悟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國美麗的風土人情。并嘗試背誦。
教學難點:
從德國人的言行中感受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友善、熱情的品質,理解德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于老師非常高興能夠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上一節語文課。老師呀,如果有外國游客來到我們這兒,想游覽一下的話,同學們有什么景點可以推薦給我呢?(學生可能提到文廟、太陽島等)
聽了同學們的話,游客們一定會對我們花兒濱這座美麗的風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對中國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儒家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這個文明之邦、禮儀之邦最值得驕傲的。那這節課,讓我們去了解外國風光、異域文化。
板書課題。齊讀,抓住關鍵詞朗讀。質疑?
二、教學新課
1、首先請同學們放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愛美花 德國
第二自然段。讀準脊梁一詞,脊是三聲。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嗎?指人的后背。
師:一般我們什么時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師:聯想到我們人體,即使是直立著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須努力向前弓著身子,并且把頭盡量伸拉出去,脊梁才會顯現出來。
師: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爾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注意讀準,
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注意斷句,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
第四自然段。讀順即可。
3、同學們,課文又讀了一遍。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生: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作者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他們都將花栽種在窗外給別人看。因此每一條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會德國有了更深的體會。說德國有奇麗的景色,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4、同學們課文讀到這兒,有沒有沒讀懂的地方,或者說哪些你覺得需要讓大家重點理解的語句嗎?
生:我覺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不好理解。
生:文中說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覺得這句話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師,我覺得結尾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夢不好理解。
師:聽了同學們的交流,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梳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德國的風光,一個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去體味那奇麗的景色吧!請大家讀讀第三自然段,畫畫描寫景色的`句子,說說你的感受。
生:老師我畫的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我感受到這些花開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師:那你能通過自己的朗讀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嗎?
生:老師,我畫的也是這個句子。姹紫嫣紅,可見這里的花色彩艷麗。
師:是呀,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閉上你的眼睛,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仿佛聞到了什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啟示與教育。
設計理念:
以跟隨季羨林先生展開“異域風情之旅”的課堂展開形式,讓學生在旅程中產生問題,選擇季老學生最后發出的感慨“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為切入點,讓學生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理解了景色的奇麗與民族的奇特,從中達到點化本文的中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境界,試圖做到用一個中心問題的解決,使得其他疑難都迎刃而解。通過自讀,默讀,瀏覽、比讀、品讀、誦讀等多種讀的方式來理解文本,以及角色體驗,情境想象、聯系生活、延伸閱讀,隨文練筆等形式多樣的語言文字訓練中讓學生感受德國風情,體會異國文化,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準備:
德國風光短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2、引導質疑,理解“奇麗的風景、奇特的民族”指的是什么。
3、初步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季羨林爺爺的插圖,提問:大家還記得這位老爺爺是誰嗎?在上學期學習過的一篇訪談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里,我們認識了知識淵博的語言大師季羨林爺爺。這位國學大師早年曾留學德國哥廷根大學十載,他把德國哥廷根視為他的第二個故鄉。三十五年后,當他再次踏上故地,感慨萬千。后來,季老先生寫下了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
板書:板書,讀課題。
這節課呢,就讓我們跟著季羨林爺爺去德國哥廷根城市去游覽一番吧,那么在出發前,同學們想了解德國的哪方面內容,
(預設:想了解哥廷根這個城市有什么獨特的地方,和當地的人們有什么風土人情。)
2、那好吧,看看我們這次去到德國,能不能了解得到同學們想知道的內容呢?
(設計意圖:從舊知引入到新學的知識,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先了解學生學習興趣所在,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有利于教師以學定教。)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3)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姹”(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3.生指出書寫上的疑難字,指導書寫生字:脊、嫣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明確目標(5)
1.同學們把生字詞讀準了,讓我們小組內再讀一次課文,看看你能從中了解些什么?
2、學生匯報。
3、同學們真會讀書,課文里的確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這些方面的內容。可是在讀課文的時候,能抓住課文的一些關鍵的地方提出你的疑問嗎?
4、學生質疑:
預設:
1為什么說景色是“奇麗”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為什么說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耐人尋味”是什么意思?。
3、“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美麗”的東西指得是什么?
4 、“這是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夢”?
師:大家提的問題都很好,既有思維價值,也很有整體性。這些問題中,先研究哪個問題呢?剛才同學們在學習課文前,不是最想了解德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嗎?就讓我們先解決這“為什么說景色是奇麗的?民族是奇特的呢?“這個問題吧。我們在研讀的過程中,再逐一解決其他問題。可以嗎?
(設計意圖:通過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為學下文打下了鋪墊。同時,高年級的學生應具備質疑問難的能力,故為達到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就文本內容提問,做學習的主人。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后,通過梳理,達成以上四個問題的共識。找到本課的中心問題,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做到讓學生心中有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研讀課文,突破重點(20)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課文的哪些句段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又是從哪些句段體現民族的奇特?你們可以圈點、標畫、批注,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說出來。(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一)奇麗的景色(15)
1、學生匯報交流。(6)
預設:(1)學生回答景色奇麗的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學生在回答時,師引導抓住“任何”、“家家戶戶” 來體會花的多,抓住“花團錦簇、姹紫嫣紅”來體會花的顏色鮮艷,一簇簇的情景。在朗讀方面引導學生讀出贊美之情,和愉悅的心情。)
(2)學生回答:我從這句話“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麗。(在學生談理由時,引導學生從“花的海洋”和“應接不暇”中體會花的`多與美,從“如入山陰道上”用生活體驗感受到舒服的意境。在朗讀方面仍要讀出贊美之情舒適的感覺。)
2、師:你們想不想親眼目睹一下這奇麗的景色?(配樂)請一生來讀這兩個句子,大家一邊聽一邊看文字,一邊展開想象,透過這些語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一會請你描述一下。(5)
3、大家所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景色,人們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鳥語,望著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競相開放,姹紫嫣紅的鮮花,真是一種美的享受。請你們用朗讀把在場的所有老師帶到這美麗的異國風光。你們想不想美美的讀一讀?(生齊讀)(1)
(二)獨特的民族(8)
預設1:生回答:“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強調了他們養花給別人看,并不是不喜歡看。通過中國人養花的目的與之對比,突出德國的奇特。另外,要感受得到作者當時看到這情景時感到吃驚,不理解的心情。讓學生突出吃驚的感情。)
預設2:生:我從 “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通過抓住“脊梁”一詞,感覺到這個民族的奇特,并領會該詞的意思。)
預設3:生:從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受花之真切感到吃驚。”(此處抓住“多次”一詞,也能看出作者當時很吃驚,不理解,也能感受到這個民族的奇特。)
預設4:生:從“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抓住“莞爾一笑”可以看出女房東很自然地說這句話,說明他們認為這都很正常,從中可感受到德國民族的奇特。)
2、季老先生在德國所看到的這些情景真令他不理解啊,讓我們把心中的疑問與不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吧,出示第二自然段,請生讀。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讓學生通過帶問題找答案,找出相關句子,通過抓住詞、句來品味,通過角色的體驗,情境的想象,和活躍的思考來解決本課的中心問題。在學文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對于字詞句的理解和感悟,同時,用感情讀的形式來表現對文本的參透。)
六、聯系思考,點明中心(4)
1、他們這樣一種養花的風俗可真耐人尋味啊,從中,德國人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印象呢?(高尚、無私,為別人著想,把最美的花讓給別人看。)
2、你從文中哪里看出他們為別人著想。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這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到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句子。(理解“耐人尋味”,聯系課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3、請生帶著敬佩之情來贊美德國人,引讀該句段。
(設計意圖:因前面對奇麗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理解體會,本文的中心已昭然若揭,使得本課的教學難點能在不知不覺之中攻破。)
七、引讀課文,感悟中心(2)
1、師引讀:我們之所以感受這樣深刻,是因為眾多的德國人無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他們的這種境界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在德國我們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聞到花綻放的清香,所以讓我們感受到他們“人人為我”的境界。奇麗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動了季先生,所以他說:大家齊讀這句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正是有了“我為人人”這種境界,使我們見識到了這樣奇特的民族,請大家讀——二自然段
師:正是有了“人人為我”這種境界,也才有了這樣奇麗的景色。生讀──三自然段寫景的部分。
(設計意圖: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以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但為了更深化感悟,使學生由衷地受到教育,我認為讀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為使最后的一次讀能做到感悟中心的作用,故設計了引讀,使學生在讀中不知不覺地更深入文本。)
八、自然過渡,存疑結題(1)
同學們,我們回顧一下我們之前提的疑問,解決掉的我們把他畫去。
四五十年過去了,季羨林爺爺再去回到舊地,德國人的這種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美麗景色有沒有改變呢?季老先生仿佛做了一個怎樣的夢呢?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吧。
(設計意圖:學生前面已然質疑,中間已然釋疑,但因為時間的問題,還有些問題沒有解決,提出下節課的學習目標,自然過渡。)
九、作業設計:
1、運用本課的生字新詞,連起來寫一段話。
2、抄寫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并背誦第三自然段。
3、推薦閱讀:季羨林爺爺的回憶錄《德國印象》。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品味“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耐人尋味”等重點詞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知異域風情,感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3、初步感受德國人優雅、含蓄的處事風格。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是老師和大家第二次合作上課,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給大家看,好嗎?
一、以“獨特的養花方式”引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北大教授季羨林文章,齊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德國是個愛花的民族,他們愛花的方式非常的獨特,誰能說說它的獨特之處?
3、課文也是這樣寫的,出示句子,指名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這句話講了幾層意思?(2層: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板書)
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句子寫了兩層意思,所以中間用的標點是——;齊讀句子。
二、感受“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行為美
1、課文哪些地方講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層意思,找出來,劃一劃。指名讀。
出示句子:“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你從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德國人獨特的愛花方式?(引出3個“都”)。
小結:是啊,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家家戶戶都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家家戶戶的花朵都朝外開。多么不約而同的行為,多么自覺的行為,這在德國已形成了一種風俗,已形成了一種習慣,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種獨特吧!一起讀。
3、“脊梁”本來是什么意思?(脊背,背上中間的骨頭),動作演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就是看到什么?(枝干)
小結:德國人把花的背面留給自己,把最美麗的一面留給別人看,讓我們再齊讀感悟。
三、感受“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景色美
1、在屋子里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看到的是一番怎樣美麗的景色呢?小聲讀第3自然段,劃出景色美麗的句子。請生讀。
出示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你特別是從哪個詞語感受到美麗的呢?重點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獎勵理解好的同學板書詞語。
“花團錦簇”:形容花兒很多,緊緊聚攏在一起,五彩艷麗的花兒一朵擠著一朵,一朵挨著一朵,花兒多而茂盛,強調形態。(你從形態上感受到了花的多而茂盛。)
“姹紫嫣紅”:形容花兒顏色豐富,艷而嬌,強調色彩。(你從顏色上感受到了花兒的美麗。)
應接不暇:看花的人看得來不及,看出花的多而美。(你從看花人的反應中感受到美麗。)
花的海洋:花很多,像海洋一樣。(你從面積廣看出了花的多。)
山陰道:讓看花的人如進入了郁郁蔥蔥的的大森林,感受到花的多而美麗。
任何、家家戶戶;從街道、窗戶的多感受到花的多。
小結:你們真會讀書啊!作者用那么多詞語,從那么多角度寫出了景色的美麗。
3、指導朗讀:那你能把這美麗讀出來嗎?指導讀出花的多、美;
多么美麗的景色啊!值得人慢慢去品味,讓我們讀慢些,讀柔些。
指名讀,誰能把花讀得更多些,更美些!
真美的景色啊!讓我們一起把花讀得更多更美。
4、欣賞景色,展開想象:想不想看看著美麗的景色?一邊看一邊展開想象,此時你正漫步在德國的街頭,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把你感受到的美麗,展開的想象,用具體的語言描述下來。(音樂不斷)
學生交流自己的小練筆。
6、小結:是啊,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鳥語,望著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競相開放,姹紫嫣紅的鮮花,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走在這樣的街道上,你的心情會怎樣?(高興、愉悅、神清氣爽、舒暢)
讓我們帶上這份心情再一起配音樂齊讀。
四、感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境美
1、因為有那樣獨特的養花方式,才有如此美麗的景色,所以季先生這樣認為——,出示句子,齊讀。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對這句話,你怎么理解?(板書: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提示:
(1)“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文中具體是指什么?
補充句子: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一起讀。
(2)“耐人尋味”是什么意思?“頗耐人尋味”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是很耐人尋味的呢?
2、小結:對啊,在屋子里自己的花給別人看,在街上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看到的景色比看自家的花更加美麗,更加絢麗多彩,得到的收獲更大、更多,這確實“耐人尋味”,確實值得人細細去琢磨、品味啊!。沒有發過言的同學起立,讓我們一起來讀。
五、感悟“莞爾一笑”的含蓄美
1、是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話”這種獨特的愛花方式是耐人尋味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是耐人尋味的。當季先生為有如此的養花方式感到吃驚,去女房東時,女房東的反應同樣也是耐人尋味的。
出示句子,引讀: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2、師生分角色朗讀,請生評價。(語氣,表情等)
3、“莞爾一笑”是怎么樣的一笑?(微微一笑)季先生很吃驚,但是女房東卻是微微一笑,你覺得女房東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提示:
(1)很平常,再普通不過了,每戶人家都是這么做的。(作為德國民族中普普通通的一員,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做的,當然覺得很平常,很普通了!)
(2)很自豪,整個民族都有這樣的境界。家家戶戶都這樣養花,對于外國留學生的季先生才感到吃驚。(相對與其他民族、其他國家而言,德國民族家家戶戶都這樣養花,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多么值得自豪啊!)
(3)很高興,季先生能領會德國人這樣養花的用意。(一名外國留學生,能猜測、領悟到德國民族這樣養花的用意、目的,這是多么值得高興的事情啊!)
4、小結:從“莞爾一笑”中,我們能解讀出女房東那么豐富的想法,但不管想法如何豐富,女房東都只是“莞爾一笑”,這多么“耐人尋味”啊!讓我們一起讀這幾句話。
3、既然“莞爾一笑”是微微一笑的意思,為什么不直接用微微一笑呢?
小結:是的,從“莞爾一笑”讓我們感受到了德國人的含蓄、內斂;美麗、優雅,就如他們愛花,就默默地、自覺地把花的美麗全部展示給大家一樣,德國人的這種言語神態與養花方式是多么相似,真是異曲同工、耐人尋味啊!再齊讀。
六、抓住“美麗”總結課文
1、四五十年后,季先生又回到了德國,看到了街上家家戶戶的窗口上依然開滿了鮮花。于是,他說——出示句子,齊讀。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你認為季先生說的“美麗”包含什么?(板書:美麗)
2、小結:是的,“美麗”不光包含著美麗的景色,更包含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麗境界。如果沒有“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種獨特的養花方式,就沒有這美麗的景色;正是因為有了這家家戶戶、整個民族、世世代代都擁有的“人人為有,我為人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才有了這奇麗無比的景色。
3、所以季先生發生了這樣的感嘆:
出示句子,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讓我們再大聲地朗讀這兩句話,來結束這美麗的課文。
七、延伸作業
1、如果想對作者與德國有更多的了解,課外可看看季羨林先生的作品,我們的課文就出自這部作品。
出示:“課外閱讀:《再返哥廷根》
2、課文的第3自然段描寫的景色很優美,表達方式也很獨特,背誦并抄寫,把它積累起來。
出示:背誦并抄寫課文第3自然段。
板書: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美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麗
任何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家家戶戶
花的海洋 山陰道 應接不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夠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德國奇麗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風情;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么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的。
【教學難點】
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師:同學們,在繼續學習課文之前,我們聽寫幾個詞語:
奇麗奇特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境界耐人尋味
2、師:昨天,我們隨著季羨林先生,游覽了德國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中有一句話表達了季羨林先生對這種異國風情的贊嘆,就是“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課件出示。)
3、板書:
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齊讀。)
二、品讀學文
1、默讀課文,體悟風情:
師:是什么讓作者發出這樣的贊嘆呢?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體現奇麗景色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體現民族奇特的句子,然后把畫出來的句子讀一讀,想想從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2、感受“奇麗的景色!”
學生匯報交流。
(請學生說,提醒其他同學認真聽,可以補充、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⑴“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①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引導學生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情景。
(“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表現“麗”。)
體會景色“奇”在哪里。
(“任何”“家家戶戶”表現“奇”。)
②指導朗讀:
師:多么美麗,多么與眾不同的景色啊,你能不能給大家讀一讀,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練讀,評價。
全班讀。
⑵“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①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師: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
(花的海洋、應接不暇。)
理解“應接不暇”的意思。
(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滲透造句練習。)
感受“花的海洋”:
師:是什么讓作者感到“應接不暇”呢?(花)在這句話中,作者把花比作(海洋),誰來說說海洋的特點是什么?
(無邊無際。)
師:整條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樣,前不見頭,后不見尾,讓人應接不暇,怪不得作者發出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
②指導朗讀:
指名讀,評價。
全班讀。
3、體會“民族的奇特”:
師:剛剛我們通過交流,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從哪里能體會到這個民族的奇特?讓我們接著交流。
⑴“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①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比較,理解德國民族養花的奇特。
②指導朗讀:
學生練讀:
師:如果你跟作者一樣,第一次到德國,看到德國人這樣養花,你的感受會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請讀出這種吃驚、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讀。
(讀出吃驚、不理解。)
4、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⑴過渡:
師:“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簡潔的話來表達這個意思,是哪句話呢?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出示課件文字并板書: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⑵結合上下文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誰能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⑶小練筆:
①師: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看到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景象,他的心里可能會想些什么呢?拿出小練筆,把你的想象寫下來。
②同桌交流,班級交流。
⑷理解“耐人尋味”:
師:同學們寫出了這么多的想法和思考,怪不得作者說“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出示課件文字)現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嗎?
5、朗讀升華:
師:在德國我們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聞到鮮花綻放的清香,所以我們感受到了他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這奇麗的花,這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動了季老先生,所以他發出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齊讀。)
師:正是這種“我為人人”的境界,讓我們見識到了這樣奇特的民族,他們“家家戶戶都在養花……”
(生接讀第2自然段部分文字,課件出示。)
師:正是這樣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這樣奇麗的景色:走過任何一條街……
(生接讀第3自然段寫景的部分,課件出示。)
6、理解“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
⑴導語:
師: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這樣的奇麗的景色,會長久保持嗎?
(會。)
師:如此奇麗的景色!如此奇特的民族!所以當近50年過去了,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季老先生再次踏上這片他闊別多年的土地時他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出示句子,齊讀。)
⑵理解“美麗并沒有改變。”:
師:你能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嗎?美麗到底指什么?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匯報。
(美麗除了指美麗的花,也許作者還指德國人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師:在美麗的花背后,卻隱藏著這么多美麗的東西,難怪作者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齊讀。)
7、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師:課文的最后,作者說他在這樣的境界里又想起了四十五年前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你是怎樣理解這個夢的?
課件出示文字并板書:
夢
引導學生談理解。
(引導學生抓住“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來理解。)
三、拓展閱讀,積累語言
1、推薦課外閱讀作品:
師: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夢?需要同學們去讀一讀季羨林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有一本書等待著你們去把它翻啟,這本書的書名是《德國印象》。此書為季羨林的回憶錄,那里有動蕩的歲月,滄桑的世事,難忘的師恩,誠摯的友情,質樸的語言,靈動的智慧,在那里你還能找到這篇課文背后的故事,課下,同學們讀讀這本書就會對這句話有更深的了解。
2、積累優美詞句:
師:每學一篇課文,我們都要領悟比較突出的表達方法。這篇課文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寫的既具體又生動,讓我們體驗到了語言描寫帶來的美,請大家把這些文字摘抄到采蜜集里,并把它們背誦下來。
(生背誦或摘抄。)
【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的景色!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夢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跟隨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來到德國,感受這方景色的奇麗和這個民族的奇特。
二、細讀課文,感悟“美麗”
1、1980年,當季老先生在闊別哥廷根三十五年后,再次來到德國,迎接我們的主人問他:“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么變化沒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在文中找出來,一起回答:“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3、季老先生說的“美麗”并沒有改變指什么?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花之美?自由讀課文,想一想,畫一畫,在旁邊寫一寫批注。
4、(稍等片刻)一起來欣賞第二自然段。誰愿意為大家美美地讀一遍?
(指名讀文)
(讀后正音:脊梁)
5、交流指導:
哪些行為說明德國人愛花之“真切”?
(指名回答)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一起來讀這幾句話。
當你和季老先生一樣看到這奇異的異國風情時,會怎么說?會怎么想?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可見德國人的確都愛花。”“他們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我想他們養花不僅是為了自己欣賞,也為了讓別人能欣賞。”“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大家共同分享美,多好啊!”)
引出描寫女房東的話:
“莞爾一笑”是怎么樣一種笑?
(微笑。)
6、補充材料:
當時,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東姓歐樸爾。女主人歐樸爾太太大約五十多歲,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家庭主婦,善良得像慈母一樣。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在外地上大學。季先生就住在他們兒子的房間,就像一位家庭成員一樣,一住就是十年。
聽了這個介紹,你覺得女房東是怎么一個人?簡簡單單的“正是這樣”說明了什么?
(善良、淳樸。)
小結:
德國人愛花,愛花就把花的美麗全部展示給大家一起享用,他們內斂而不張揚,淳樸簡單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兒一樣美麗。
7、帶著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讀讀這段文字。
8、讀了這一段,你覺得哥廷根之美,還美在什么?
(人的心靈美 。)
三、品讀課文,再感“美麗”
1、引出第三自然段:“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
這句話前后半句都指什么?
(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這樣反復寫的目的是為什么?請用肯定的語氣讀一讀。
2、讓我們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國人愛花之“真切”吧!自由讀第三自然段的第2、3句。
讀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致?
(指名答。)
“我仿佛看到所有的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這兒一團,那兒一簇,都在微風中舒展著嬌嫩的身姿。”
師:說得多好,這正是──花團錦簇
“我仿佛看到紅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嬌艷欲滴,成百上萬只蝴蝶在花叢穿梭著,構成了一座七彩的虹。”
師:多美,這正是──姹紫嫣紅
這么多的花,這么美的花,置身其中,怎不讓我們看的人──(一起說)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呢?
3、誰能讀出花之美?指名讀文。一起美美地讀一遍。
4、僅僅是花美嗎?師讀后3句話。
5、這種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指名答。)
小結: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板書: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當我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為我付出;互幫互利,互相贈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麗。這就是一種人生境界。花,使季羨林想到如何做人,這本身也是一種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合上書,我們一起回想一遍這一段的描寫,一邊再次仔細體會這種境界。
引背:
正是這樣,也──,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家家戶戶──,許多窗子──,匯成了──,讓我們看的人──,每一家都是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
能一起背一遍嗎?
四、前后呼應,三感“美麗”
1、填空練習:四五十年過去了,美麗依然(沒有改變),家家戶戶依然(都在養花),迎接我們的主人依然(莞爾一笑),滿街的窗子前依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境界依然(頗耐人尋味),那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2、齊讀文章最后兩句話。
五、總結全文,課后練筆
1、總結:
季先生從德國人養花中,看到了德意志民族的大氣和風尚,把養花上升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當“我”為別人奉獻的時候,別人也在為 “我”付出;互幫互利,互相贈予,共同營造并享受生活的美麗。這正應了那句曾流行一時的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可惜的是我們很多人只將這種愛掛在嘴上,而德國人卻不聲不響地將其發揚光大。這是一種平易而淳厚的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彼此奉獻的民族傳統。
板書:
和諧相處,彼此奉獻
2、課后練筆: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身邊也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課后寫一寫有關事例。
【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和諧相處,彼此奉獻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 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3. 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課時安排:
2課時
所授課時: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1.德國風光片
2.“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畫面。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播放德國風光片
2、介紹德國哥廷根,并介紹季羨林的有關資料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課文
2、學習生字
“菀”是多音字 “姹”是翹舌音
3、強調易錯字音
4、詞語解釋
房東莞爾一笑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等
三、初讀課文,感受“美麗”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重點理解德國人在愛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2、瀏覽課文,初步感受“美麗”
四、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第二課時
一、 回顧導入
1、讀課題
2、師: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羨林先生青年時代曾在德國留學了十年,在他留學的十年里,哥廷根奇麗的景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當他再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他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學生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是什么樣的景象,讓作者有這樣的感嘆呢?讓我們繼續跟隨語言大師季羨林走進異國的風情畫卷,在欣賞他語言藝術的同時去體會做人哲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課文的哪些句段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又是從哪些句段體現民族的奇特?你們可以圈點、標畫、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說出來。(學生默讀課文)
教師巡視。
二、領悟“美麗”
1、奇麗
預設1:“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① 談感受,是怎么體會到景色的奇麗的?
② 體會詞語“家家戶戶 任何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③ 想象“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是怎樣的景象
④ 生有感情朗讀
預設2、“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① 從詞語中感受花的多
② 學生練讀
③ 一生讀,其他學生想象,仿佛聽到什么,看到什么,聞到什么?
④ 看到這樣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
奇特
預設1、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把花都栽種在外面,不像我們中國人把花養在屋子里。
① 對比中國人和德國人養花的不同之處,體會作者的吃驚。
② 生讀
預設2、“每一家都是這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到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①“耐人尋味”的理解
②為什么說這種境界是耐人尋味的呢?
③ 聯系上下文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④ 學生聯系實際舉例說明
⑤ 再讀,理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⑥有感情朗讀第三自然段,試著背誦。
三、再感美麗
1、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這樣奇麗的景色,會長久嗎?
2、出示“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
①理解“美麗”
②朗讀
3、指導朗讀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4、簡單了解這是怎樣一個夢?
四、拓展練習,推薦書目。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0
一、談話導入,讀題激趣:
同學們,看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個字。(板書:花)看到這個字,你會想起哪些帶“花”的成語?(預設:百花爭艷、花紅柳綠、春暖花開、花好月圓、繁花似錦……)
一提起“花”,我們總是把它和美麗芬芳聯系在一起,而在季羨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讓我們跟隨季老,一起走進這愛花的國度,這奇特的民族--
板書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詩意、有哲理地讀題目)
(一)、師:課前大家都預習了課文,那通過過預習,你都掌握了這些詞語了嗎?(找學生齊讀,開火車讀)
檢查字詞:(漸漸小下去的聲音說明同學們已經讀完,能把自己沒讀完的地方堅持讀完,這是一個幾號的品質)下面我檢查一下詞語:
出示整組詞語:誰來帯讀一下?(讀的又對又響,真不錯!)
A正音:脊梁,念輕聲,是什么意思?人的脊梁在哪里?
課文中指什么“脊梁”?
花的脊梁是什么意思?花朵的反面。
結合圖片理解。生:花的枝干、花的葉子、花瓣的背面。
B、莞爾一笑:念wan,它還有另一個讀音,念guan,東莞是廣東的一個地名。
C、在書寫上你們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嗎?
“應接不暇”是“日”旁,你教教大家怎么記住它?(中國漢字是形音義結合體,記住了它的義能更好的幫助我們記住它的形)
他還有兩個形近字呢!誰會組詞,并說說你是怎么記住它的。
4、請同學們拿起筆把比較難寫的生字在生字表旁邊寫2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看溫馨提示:(1)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2)、邊讀邊思考:再次來到德國,作者發出怎樣的贊嘆?用“﹏﹏”劃出來。(課件出示)
2、學生自由讀課文
師:德國一個愛花的國度給季羨林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過去了,當作者再次踏上這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國土時,他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生: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課件出示)
師:你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了景色的綺麗?又從哪些地方看出了民族的奇特?畫出文中相關句子和段落,你們可以圈點、標畫、批注,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說出來。(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一)體會景色的綺麗
預設1:花美
生: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chà)紫嫣(yān)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出示幻燈: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chà)紫嫣(yān)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讀完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美麗?請你說,其他同學認真聽,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見解,也可以補充。
生:我從“花團錦簇”和“姹紫嫣紅”這兩個詞語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師:你很會讀書,很會抓詞語。
(3)多美的景象!(出示鮮花的圖片)看,這樣鮮花匯集成團就可以稱之為___,各種花兒艷麗奪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稱之為_____
(4)A像這樣描寫花美的詞語還有很多,你能說出一兩個嗎?(同學們積累的詞語真多,看來你們平時讀書的時候很注意積累一些優美的詞語。)
B老師也找了一些,讓我們來美美地讀一讀,出示:五彩繽紛、五彩斑斕、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嬌艷欲滴),
(5)讀的真美,讓我們這種感覺再美美地讀讀課文?
(6)引讀:多美的景色啊!
出示幻燈片:
早上,孩子們背上書包,穿過街頭,他們抬頭向上看,只見__________
傍晚,人們下班回家,走過街上,他們抬頭向上看,只見______
年輕的留學生季羨林初到德國,走在街上,他抬頭向上看,只見_________
(7)、師:正因為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所以齊讀句子
(課件出示句子: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預設2:花多
師:請同學們再靜靜地看著這段文字,想想這段文字除了寫花的美之外,還寫了花的--(多)你從哪兒感受到的?(花多)
(1)“花的`海洋”花像海洋,能不多嗎?
(2)“家家戶戶”(不是一家一戶而是家家戶戶,真是多呀!)
(3)“任何一條街”(是啊,不是一條街而是任何一條街每一條街都有這樣美的花,真多呀!)
(4)誰能把花的多讀出來?
(5)大家都讀得很好,
師:你們想不想親眼目睹一下這奇麗的景色?
生:想
師:好,下面我帶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請一名同學讀,大家一邊聽一邊看文字,一邊展開想象,透過這些語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一會請你描述一下。
師:配樂朗讀
師: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街道兩旁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花朵競相開放,把整個窗戶,整條街裝扮得非常美麗。
生:我看到一片片花海競相開放,蜜蜂圍繞著花朵嗡嗡的歌唱著。
生:我看到我和我的同學走在大街上,聽著鳥兒的歌唱,聞著花香,在散步。
生:我看到兩個人站在開滿鮮花的大街上在聊天說:你看這景色多美呀。
生:我看到兩只蜜蜂嗡嗡的湊在一起聊天:多么美麗的花兒……
師:是呀,欣賞著競相開放,姹紫嫣紅的鮮花,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人們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鳥語,望著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競相老師帶到這美麗的異國風光。讓我們再次美美地讀讀這一段文字。生:想
生:齊讀句子
(二)、體會風情的奇特
1、師:好一派奇麗的景色啊!那又是一個怎樣奇特的民族才能創造出如此奇麗的景色呢?瀏覽課文,哪些地方寫出了德國民族的奇特,用波浪線劃出來。
2、生自由讀課文。
師:文章當中哪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生: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師:你從哪里體會到民族的奇特?
生:他們把花都養在窗臺上。
師:你家花養在哪里?
生:我家養在陽臺上;我家養在客廳里
師:可是他們卻把花養在窗臺上,大家說奇特吧?
生:奇特
師:大家還從哪個地方看出民族的奇特?
生: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我從這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師:是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那自己在屋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花的脊梁。
師:你家養花是做什么的?
生:美化環境;綠化空氣;釋放氧氣……
師:可是他們卻不這樣做,只看到花的脊梁?他們不喜歡花么?那為什么還這樣做呢?
2、他們這樣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們也很不理解,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創設情境)現在你們就是德國的養花人,老師當記者,采訪采訪你們--
你好,你家里養的花,自己只看到枝枝葉葉,不覺得委屈嗎?--生答
你好,你們這樣辛苦養花不是白費了嗎?--生答
房東太太,你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心里怎么想的?--生答;你“莞爾一笑”,這“莞爾”中的深意在哪里呢?--生答。
3、正是這樣。房東太太眼中再普通不過的現象,季羨林爺爺又有怎樣的感慨?就是--(齊聲)“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生:他們一心為了別人,有一種奉獻精神。用文中的話說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文中說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為什么說耐人尋味?耐人尋味是什么意思?
生:頗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尋味,就是值得細細品味。
生: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師:當我們再次讀這段話的時候,你會帶著怎樣的心情來讀?
生:敬佩,感動……朗讀
你們之所以感受這樣深刻,是因為眾多的德國人無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他們的這種境界就是齊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在德國我們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聞到花綻放的清香,所以讓我們感受到他們“人人為我”的境界。奇麗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動了季先生,所以他說:大家齊讀這句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師:現在大家明白為什么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了吧?
三、聯系生活實際,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境界,使我們見視到了這樣奇特的民族,請大家讀。
出示課件: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小結:是的,正像你們所說的德國民族是奇特的,他們的奇特表現在他們家家戶戶都______,并且是把花都栽種在__________,在屋里只能看到_______,而把最美的花給_街上的行人_看。同學們,這就是季羨林先生所說的“我為人人”的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境界,也才有了這樣奇麗的景色。
我為人人,德國才堪稱一個奇特的民族,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奉獻精神,相信我們的國家也會達到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四、重尋鄉夢,品味“美麗”:
1、出示:德國四五十年前后街頭的圖片,對比觀察。
2.師:來,讀讀季爺爺說的這句話--“變化是有的,而美麗卻沒有改變。”這里面藏著他第二次到德國的所見所想。
(1)師:四五十年后,作者已由青年變成老年,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指名答。
(2)師:這美麗指是什么?對,德國街頭還是那樣的美麗--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美麗僅僅指花嗎?幾十年過去了,德國人這種美好的心靈卻從來沒有改變!再讀這句話。
(3)此刻,作者對德國這個民族產生了一份怎樣的情感?敬佩(板書)
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不但感受到了德國奇麗的風景和與眾不同的民族風情,也感受到季老先生情感的變化,(指板書)由吃驚到贊嘆,再到敬佩。讓我們帶著由衷的敬佩,再讀這句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學到這里,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篇課文在表達上還有一個特點,它不同于一般寫風景風情類的文章,不是把作者游覽過的各種新奇的景物羅列出來,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單單寫出這多年不變的景色,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
六、抒情總結
最后讓我們再次走進德國,隨著季先生一起來讀--
(配樂情境朗讀,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思鄉曲》)
漫步在花團錦簇的大街之上溫馨愜意
遨游于姹紫嫣紅的樓宇之間流連忘返
沐浴著芬芳的花海之香遐想聯篇
編織了四五十年的童話傾刻間夢想成真
七、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花團錦簇人人為我
姹紫嫣紅我為人人
目不暇接
師:課下自己閱讀《再返哥廷根》。了解作者對德國的獨特情懷。下課!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季羨林的一篇介紹德國的風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板書課題: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2、課前請同學們查閱了資料,現在請你們把搜集到的資料交流一下:
⑴關于季羨林你了解什么?
學過關于季羨林的什么課文?季羨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樣的老人?或者怎樣的作家?
小結:
在你們的眼中,季羨林是一位慈祥和藹、學問淵博的96歲高齡的老爺爺;其實,季羨林先生精通六七種外語,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當之無愧的被稱為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是山東人,清華大學畢業后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這篇文章就是在季羨林先生舊地重游時的感受。
⑵關于德國的民俗風情你知道哪些?
(廣袤的原野,安靜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熱的都市,精致的小鎮。)
3、教師小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文中有許多新的詞語,不知大家在預習的時候解決了沒有?
出示:
莞爾一笑脊梁應接不暇
自顧不暇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2、指名讀文,思考問題:
德國的風情民俗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讀全文,交流感受
1、過渡:
德國的風情民俗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話說說,然后讀相關的句段)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從哪些地方看出這是景色的奇麗?
隨機出示相關的重點句段: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⑴學生讀──教師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鮮花怒放,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美麗極了!
仿佛看到了各種鮮花爭奇斗艷,吸引來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
師:通過想象,大家已經充分感受到了這奇麗的景色!讓我們看看文中的插圖,再通過我們有感情的朗讀把這奇麗的景色表現出來吧!
(評價讀得怎樣。)
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說明了什么?體會花之多、花之美。聞著花香
⑵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兩句的確耐人尋味,意味深長,默讀一下2、3自然段,結合上下文,并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吧!重點指導朗讀以下句段: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聯系生活中還有哪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
(班級圖書角、輪流打掃衛生)
師:當我們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為我們付出,在互相幫助中我們共同享受生活的樂趣,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讀懂了這段話,再來讀,大家就一定會讀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尋味了!
(齊讀3自然段:男女生接讀,看圖背誦。)
⑶走在德國,滿眼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是多么令人賞心悅目!這是多么奇麗的景色!走在德國,感受到的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境界!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國,讓季羨林先生回憶起留學德國十年的求學的足跡!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羨林先生思緒萬千?此時季羨林先生的心情怎樣?
誰愿意入情入境地為大家朗讀最后一段?把這種種思緒,滴滴感受讀出來。
師:你最喜歡哪句話?談談你的'體會?
①預設一: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師:美麗的含義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樸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樣美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民俗風情!
②預設二: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贊美德國街道奇麗的景色!贊揚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預設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師:作者陶醉于鮮花艷麗之中,觸景生情,沉浸于思鄉情緒之中。這會是一個怎樣的夢呢?夢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思念祖國。)
課下請同學們結合你對作者的了解,對課文的感悟,續寫一段話:夢見了;夢見了
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看著花語,伸出異國他鄉的青年季羨林先生怎能不懷念祖國和家鄉?怎能不懷念親人?
四、總結升華,拓展延伸
1、這節課我們跟隨季羨林先生走進了德國,感受到了德國的風景美和人情美,相信這篇雋永的小短文留給我們記憶深處的不僅僅是這些。現在我想知道此時你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感謝季羨林先生引領我們感悟美麗,引領我們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仍然堅持讀書寫作,假如我們能為季爺爺聲情并茂地朗讀他的作品,他一定會很欣慰!請同學們一起來朗讀。
3、季羨林先生本身就具備這樣的人生境界,老師為大家推薦兩篇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鄉明》《黃昏》,下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走進季羨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么奇麗的景色!(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當得知是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時就更加愛不釋手,反反復復讀過許多遍,越來越感覺到季老就在眼前,偉人的形象隨之高大;越來越感覺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人生的一種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不僅僅是季羨林先生在介紹德國的民俗風情,更重要的是在贊揚一種精神!精美雋永的短文不難理解,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國學大師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進季羨林成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回憶起季老在《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親切的話語,孩子們對季老提出的中西貫通,文理貫通,古今貫通記憶猶新;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在季老的散文《懷念母親》《月是故鄉明》中,體會到了魂秦夢繞的思鄉情和赤子深情;走進季羨林,讓學生被字里行間彌漫的真情摯意所打動,樹愈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種植今天,孩子們也許還不太懂,但是這位鴻儒長者肯定會在他們的心靈立起一道豐碑!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這不僅僅是說給給孩子們聽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認讀并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德國奇麗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風情;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么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的。
【教學難點】
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課前聽同學們談及自己家中養了很多鮮花,老師真想一一參觀,但這是不可能的,別人家里的花我們怎么能隨便看到呢?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德國,只需漫步于街頭,你就可以隨意欣賞到家家戶戶種植的鮮花,因為在那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著名的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先生一起去走進德國,感受那里與眾不同的異國風情。好,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過渡:課文預習過了吧,下面咱們就來檢查一下,這些詞語你都會讀嗎?
1、檢查讀詞:
⑴ 出示第一組:
宇宙 天性 真切 奇麗 奇特 脊梁
① 指生讀,糾正“脊梁”的讀音及寫法。“脊”的上半部分是先兩邊后中間。
② 齊讀。
過渡:看來這組詞語比較簡單,沒有問題,那咱們就增加點難度,來看第二組,自己先練習一下。
⑵ 出示第二組:
莞爾一笑 應接不暇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耐人尋味
① 指生讀。
②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最有韻味的的語言,它集音形義一體。我們在讀詞的時候如果能夠加上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會把詞語讀得有滋有味,聽老師來讀這兩個詞。誰再來讀。齊讀。
2、質疑導讀:
看來詞語大家已經掌握得很熟練了,不知大家對課文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師想出幾個小小的問題來考考大家: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個國家?那里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我們本文的作者季老先生曾在德國留學十年,那么德國給他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
可以到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中尋找。
歸納: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并板書: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品讀學文
1、朗讀思考,體悟風情:
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去尋找答案吧。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想:你從課文的哪些語句中感受到那里景色的奇麗或是那個民族的奇特的?就請把這些句子畫下來。然后把畫出來的句子讀一讀,想想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2、感受“景美”:
學生匯報交流:
(請學生說,提醒其他同學認真聽,可以補充、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⑴ 詞語聯想,初識美麗: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①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引導學生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怎樣的畫面,而“花的海洋”和“應接不暇”又是怎樣的情景。
② 指導朗讀:
師:整條街的花就像海洋一樣,無邊無際,多美的景色啊!誰來讀讀?指生讀。
⑵ 情境創設,奇麗再現:
導語: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漫步在那個德國小鎮的街頭,去感受那里美麗的風光吧。請大家閉上眼睛,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① 師配樂朗讀,生閉眼聆聽。
② 交流想象。
③ 出示課件,小結:
瞧,正如大家所描述的一樣,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人們每天徜徉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鳥語,該是多么愜意、多么開心的一件事呀!來,就讓我們把這種美好的感覺讀出來吧。你來試試。
師隨時糾正不到位之處。
齊讀!
⑶ 誦讀美景,佳句積累:
這么美的景色,你想不想把它永遠地珍藏在記憶中呢?那有什么好辦法呢?趕快背背吧。你來試試。一起來,好嗎?
3、領悟“人美”:
過渡:剛剛我們一起去走進了德國的街頭,領略了那里奇麗的風光,花海暢游,花香陣陣,怪不得季老先生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道──(生齊)多么奇麗的景色!那么,你又是從哪里能感受到這個民族的奇特的?
⑴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①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比較,理解德國民族養花的奇特。
② 指導朗讀:
學生練讀:
師:如果你跟作者一樣,第一次到德國,看到德國人這樣養花,你的感受會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請讀出這種吃驚、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讀。
(讀出吃驚、不理解。)
4、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⑴ 過渡:
師:的確,在德國,“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話來表達這個意思,是哪句話呢?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出示課件文字并板書: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⑵ 結合上下文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① 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② 回歸課文,從哪些地方看出是“我為人人”,哪些地方表現的又是“人人為我”?課件相機出示答案。
③ 季老先生看到德國人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做法,會想些什么?你又想些什么?(指3~5生談)這一句話讓我們想了這么多,這種境界真是頗耐人尋味呀!
④ 我們身邊,有沒有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找生談。
(提示:班級圖書角、值日生清掃衛生。)
5、回歸文本:
⑴ 正是因為德國民眾具有這種“我為人人”的奉獻精神,所以他們才能做到(課件出示并齊讀):“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于是就有了這令人感動的“人人為我”的和諧景象(出示并齊讀):人們“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小結:此情此景,都深深地打動了季老先生,難怪他會由衷地贊嘆道──“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6、尋夢之旅:
過渡:
轉眼間四十五年過去了,斗轉星移,時事變遷,當季老先生再次踏上這片他闊別已久的土地的時候,展現在他面前的又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現在各位是季先生,我是一位記者,我想現場采訪一下。
⑴ “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
探討:
四五十年間可能發生了哪些變化,唯有“美麗”沒有改變,那“美麗”究竟指什么?生談。
(預設:花美,環境美,心靈美。)
原來,在美麗的花兒背后,還隱藏著這么多美麗的東西,難怪您會說──(生接讀):“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⑵ 理解: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您還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
找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夢?老師也有自己的見解。老師在課前曾讀過季羨林的《再返哥根廷》一文,其中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德十年,那座異域小城,在我的心靈深處,早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了。”而且,他還把自己離開德國時的心情也成了一首詩。(出示)由于當時社會形勢很復雜,所以季先生在回國時不能從德國直接回國,而是途經瑞士,幾經輾轉來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這里的“舊邦”指的是哪里?(祖國)“客樹回望”又是回望的哪里呢?(德國)是呀,這里既有對祖國的思念,又有對德國的依戀。
四、推薦閱讀
過渡:
這里的故鄉究竟指的哪里呢?正如人們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1、好書推薦:
他夢里的故鄉究竟在哪里,就請大家到他的文集《德國印象》中去尋找答案吧。同時,老師想再向大家推薦季先生的兩本著作《故鄉明月》和《另一種回憶錄》,相信讀完之后,你一定會對他的思鄉夢有了更深的了解。好了,同學們,老師向你們推薦了三本好書,那你們愿不愿意也向老師來推薦幾本好書呢?你推薦什么?
2、生向師推薦好書。
3、回歸主題:你們看,這種境界就是──
(生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的景色!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3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德國這個奇特的國家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贊嘆,提出貫穿全文的大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去欣賞感受奇麗的景色,去理解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有所收獲。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收獲:
一、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
文章能夠感動我,未必能感動學生。因為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架起了一座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這節課總體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
(1)抓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和圖片的.渲染,感受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2)通過自由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方式,領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過音樂渲染,資料補充,感受德國民族的“美”。
二、靈活創新地實施教學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
1、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首先對“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理解,采用朗讀感悟,聯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畫面,再次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其次,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導學生運用;
2、通過反復誦讀,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熟讀成誦,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背誦優美的詞句,凸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升華為“人人奉獻美”和“人人收獲美”。
然而,在這堂課中還存在著一些遺憾,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如:
在品味“景色奇麗”時應該先讓學生想象德國街頭的景色,之后再讓學生欣賞德國街頭的美景。使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有了切實的感受再來讀,學生一定會讀得更好。
在重點句的理解上還不夠透徹。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本節課最重點的一個知識,放在本課的課文情景中,學生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學生不能由此舉一反三,把這種良好的精神境界應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練習時,我請學生說說生活中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學生不能夠很好的聯系實際。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在理解這個句子時,其中的“變化”和“美麗”,學生的表述不夠準確。尤其是美麗,此處的美麗,不只是德國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學生理解時過于表面化。
有人說,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后,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歷中成長……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0個生字。理解聽寫部分的詞義。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3.通過學習知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教學難點:如此多的生詞,學生不能當堂課上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師把書面語言轉變為口頭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出示:花
你喜歡花嗎?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國人家家戶戶喜歡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們知道他們這是做干什么?原來……
出示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1.齊讀課題
2.他們這樣做是為什么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讀一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有關的句子。
2.板書: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學習:“頗”、“耐”
查字典理解“頗”。“很”的意思。
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質”的意思。
師:作者認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好思想、好品質是值得人們深思的。那么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三、再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
1.朗讀課文第二、三小節,找到有關的句子用直線劃下來讀一讀。
出示: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學習生字:“栽”、“脊”。指導書空“脊”。
再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學習生字:“簇、匯、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樣記住它?(與姐妹字“瑕”進行比較。)
聯系上下文,你能說說“應接不暇”的意思嗎?(注意此處的應為多音字,應付的`意思)
老師先說一句話:節日的百潤發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銀員們忙得應接不暇。誰能用它也說一句話。
2.朗讀課文第2.3小節。
3.教師小結:
試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見五顏六色、姹紫嫣紅的鮮花,鼻聞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種仿若人間仙境的感覺?
所以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一種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們之間互愛的表現。
讓我們再一次去體會一下,作者數年后再次來到德國的感受吧?
4.讀第4節。
5.作者認為除了花以外,美麗的東西還有很多,你知道還有哪些美麗的東西嗎?
6.小結:正是有這奇特的民族,才有這綺麗的景色。
四、朗讀全文,學習其余未學的生字、詞。
1.學習生字:概、栽、確、含
2.朗讀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復習生字、詞)
4.你能說說生活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嗎?(說一件貼一朵花)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的作品,講的是“我”在德國讀書時,發現德國家家戶戶都把花養在鄰街窗戶外,每一條大街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國,發現變化很大的德國,“美麗”依舊沒有改變。由此,“我”體會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崇高境界。文本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語言精美雋永,具有不同凡響的文學價值和人文性價值。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讀通,讀懂課文,讀出感情。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從中受教育。
【教學準備】:
1、課前,教師反復讀課文,達到讀通、讀熟、讀出感情。同時,通過多種途徑(書籍、網絡等)了解關于德國風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對德國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課件媒體的輔助功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知課文內容,為品味課文內涵而服務。
【設計理念】:以讀代講,讀中明意,讀中懂理,讀中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再識季羨林,初識文本內容。
1、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訪談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其中的大樹指的是誰?
2、季羨林爺爺曾告誡我們學習要幾貫通?分別是什么?
3、請你向同桌介紹季老先生。誰來給大家介紹季老先生?
師:你介紹得真清楚,你能告訴老師你是怎樣獲得這些的?(到網上查找需要的信息是個良好的學習方法,在課外學習中可要經常用呀!這位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就是季羨林,他年輕時曾在德國留學,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四、五十年后,當他再一次來到德國,故地重游,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文章。大家一起讀課題!(引導讀出不同的語氣:多么不可思議的風情,這種風情令人贊嘆不已!)
二、學習生字詞語,朗讀感知課文內容。
1、聽朗讀。(讓我們走進課文,去了解德國的獨特民族風情,請同學們注意聽,仔細想。)
2、學習生字、詞語。認讀生字,指導寫字。強調多音字:莞。讀準輕音:脊梁。指導寫脊梁的“脊”字。
3、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生字,相信你會把課文讀得更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喜歡的地方讀兩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思考:(1)文中哪幾段是寫作者留學時的,哪里又是寫他第二次故地重游的。(2)作者第二次重返德國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動筆畫一畫。
4、指名。(文中二、三自然段是寫作者留學時的,第四自然段寫他第二次故地重游的)
5、作者第二次重返德國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品讀課文,感悟文章內涵
(一)感悟德國是個愛花的民族
1、第一自然寫了什么?我們來學習第一自然段。
(愛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吧!作者在談什么?美…花…點明德國是愛花的民族。)
2、引導朗讀。小結:季羨林不愧是著名的語言學家,這娓娓道來讓人感到親切自然。
(二)感受景色之“奇麗”。
師:讓我們深入到字里行間感受德國奇麗的景色吧!(課件:學習提示)
1、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用~~畫出文中描寫景色奇麗的句子。圈出能體現景色奇麗的詞語!)
2、根據學生匯報,品讀重點句: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一起大聲讀。哪些詞語體現景色奇麗呢?小組交流,預設匯報。(課件提示)
(1)花團錦簇多么富有意境的詞語啊!請大家閉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團錦簇是怎樣的景象呢?說一說,你想到的畫面。
這么多花兒競相開放,一朵挨著一朵,一簇擁著一簇,非常華麗,這就是——花團錦簇。
(2)姹紫嫣紅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五顏六色的花兒開得非常的鮮艷美麗。(出示圖)這就是——姹紫嫣紅。作者的用詞多么生動啊!
(3)你還從哪個詞體會到景色奇麗的呢?花的海洋僅僅只寫出了花美嗎?還有什么特點?(花多)描寫花多的詞語有哪些呢?
(4)“山陰道”在浙江紹興郊外一帶,那里的景色特別優美。
(5)應接不暇在這篇課文中還包含著觀花的人一種怎樣的情感呀?(觀花的人被眼前的奇麗景色所陶醉,舍不得錯過一處景物。)
師:體會的多好啊!同學們,我們就應該像這樣,不僅讀懂文字表面的意思,還要讀懂文字所蘊藏的情感。
(6)走過任何一條街……同學們:走過任何一條街,也就是走過這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前都是。走過那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也是。走過每一條街,大家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戶前同樣是。真是應接不暇呀!
3、同學們,這是一種怎樣的享受啊!請你用朗讀告訴大家。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的朗讀把老師帶到這樣的境界里(出示德國風光圖)難怪作者發出這樣的`感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到底是怎樣的奇特的民族,創造了這樣奇麗的景色?我們下節課又來研究。
五、作業
課后,請同學們把生字所在的詞語抄寫兩遍,把課文認真讀兩遍。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
1、聽寫生字詞。
2、訂正(注意對難寫字的指導,如“脊”“嫣”“暇”)。
3、回顧前課:同學們,我們知道德國是個愛花的民族,其實德國還有很多讓人向往的地方。(出示圖片)這是德國的城市哥廷根。這座城市因著名的哥廷根大學而舉世聞名。這所大學已經孕育了三十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早在1935年,二十五歲的季羨林,滿懷雄心壯志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才回歸祖國。1980年,當他再次踏上德國這塊土地──他的第二故鄉,感慨萬千,由衷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前節課我們領略了德國奇麗的景色,作者是怎樣描寫的,我們再來讀一讀。
二、品讀課文,感悟文章內涵
師:同學們的朗讀,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特別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鮮花給我們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頗耐人尋味的是怎樣的奇特的民族,創造了這樣奇麗的景色?(課件提示)
(一)感悟奇特的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1、找出文章中描寫民族奇特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
2、出示:家家戶戶……花的脊梁。
(1)讀了這些句子,哪兒讓你感到奇怪?(“脊梁”就是人或動物的脊椎,在身體的背部,而“花的脊梁”就是花的枝干、花的背面,并不美觀。種花人自己不能完全看到嫵媚動人的花朵,只看到花的脊梁,真讓人感到奇怪。“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在我們看來多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她卻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2)從女房東莞爾一笑中,我們明白了什么?(說明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在每一個德國人心里是司空見慣的事。這真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3、“正是這樣!”體現一種怎樣的境界?(出示句子:每一家都……又看別人的花。)
(1)如果此刻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自己的花被別人欣賞,自己又欣賞別人更多、更美的花。你心中會有什么感覺啊?
(2)這種人與人之間相互付出,共同享受美麗的境界是多么和諧啊!文中哪八個字概括了這境界?(板書: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解釋了我為人人。……那么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解釋的又是人人為我。
4、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現象嗎?指名說。(值日、班級圖書角、植物角、做手抄報等)
(二)感悟美麗。
師:美麗是沒有國界的。有了“人人為我”的前提,才有“我為人人”美好境界。季老先生重游德國時,回答迎接他們的主人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想想:什么變化了?唯獨什么沒有改變?“美麗”指什么?(拓展閱讀)
三、“寫一寫”回顧全文,(課件65、66)再次體會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推薦季羨林作品:《季羨林文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09-09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0-17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06-24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1-20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精華)09-09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薦)10-17
(實用)《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0-17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精華)09-09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優)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