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學設計語文模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教學設計語文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教學設計語文模板1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采用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作品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系,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為妃。后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占為己有,又礙于名分,于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后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天寶后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幸,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陜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問題設計
1.應該怎樣看待始終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拋開政治因素,僅僅把此詩當作一首愛情詩來看。漢皇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昏君,而是一個癡心的男子;楊女也不是禍國殃民的紅顏,而是對愛情忠貞的癡心女。
2.應該怎樣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
3.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提示:皇之長恨——
(1)“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3)“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于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回長安后,白日里,由于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發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楊女之長恨——
(1)“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攬衣推枕起徘徊”三個連貫而為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后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2)“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于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么?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說。就是只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于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于苦果自嘗。說明作為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說。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說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說。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為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著兩重性,貫穿著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制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沖突。沖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沖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你怎么看?為什么?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后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后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后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系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制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為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盡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么多的筆墨著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里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寫作特點
全詩始終貫穿著敘事、抒情、寫景熔于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為例:首兩句含情敘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嘆;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嘆哀悼。
總之,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為表現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高中教學設計語文模板2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欣賞古典詩歌,對古典詩進行審美性解讀。
2、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分析重點詩句,了解詩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3、了解《飲酒》一詩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感受情景描寫的傳神特征。
4.、了解陶淵明及其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藝術風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詩的一般特征。
二、教學重點:
了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寫的傳神特征。
三、教學難點:
了解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深切體味及其情感表現特征。
四、教學方法:
1、朗讀:①學生各自讀②齊讀。
2、提問:用提問方式設計課程講讀。
五、課前作業:
學生查找陶淵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學設計:
兩個目標:一是體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詩意境;二是如何從寫作角度
展現本詩的審美性。
1、導入新課。
我國詩歌,有許多題材分類。比如以前學到過的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題材的詩歌——田園詩。它是由東晉的陶淵明開創的,并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
2、學生反復朗讀,把握語調、語氣和節奏。初步了解詩的內容。
⑴學生各自讀。
⑵教師學生共同討論朗讀時對語調、語氣和節奏的處理。
這是一首田園詩,表達的是詩人悠然自得、寧靜淡泊的心境,所以,語調、語氣和節奏都應是舒緩的。這是五言詩,朗讀時按二/三結構。
⑶按分析的節奏、語調、語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處理字詞。
讓學生挑出不會的字詞。
結廬:結,建造、構建。廬,這里指簡陋的居室。結廬就是建造簡陋的居室,這里指居住在此。
爾:代詞,這樣,指上句。
遠:此處為動詞,當遠離講。
見:指不經意看見。
山氣: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與:共同、一道。
4、學習課文。
⑴第一段
①提問:前四句怎么理解?
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么能夠這樣呢?這是由于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②第一層描寫“身居鬧市,一塵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⑵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在院中東邊的籬笆下,詩人正在專心聚志悠閑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頭,悠遠的南山無意出現在眼前,心與山悠然相會自身仿佛與南山融為一體了。這兩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形象。體現了作者超脫塵俗、熱愛自然的情感。(營造了一種和平靜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
“見”是無意中看見,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其中含有人與物融為一體的感覺,用“見”追求的是一種無意為之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沒有“見”的表達效果好。
③“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有何關系?
明確: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陽下更加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里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仿佛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吁:“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如果沒有悟出這個理,哪會有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這個“理”,正好為“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抒情悟理,互為表里。
④最后兩句應怎樣理解?
明確: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⑶、藝術特色
敘事、說理、抒情、寫景交融一體。
一、二句敘事,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詩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美的環境,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將景、情、理融為一體,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后怡然自得的情懷。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抒情悟理,互為表里。
最后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同時又蘊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蘊含著哲理。整首詩無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見理,余音繞梁,回味悠長。
七、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建構了一個遠離塵世、恬淡、悠然的田園意境,表達了作者歸隱的情感。這也是當時士大夫的審美追求和審美情趣。
八、作業:
1、背誦《飲酒》
2、找出陶淵明其它的一些詩與這首詩做比較,體味是人的表達的情感,試著寫一遍讀后感
高中教學設計語文模板3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 提升對生活的認識, 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于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于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 的基本要求,善于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為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為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于“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于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于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為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 討論的意義
2) 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 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于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么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么?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了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為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匯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余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于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嘩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么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么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匯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匯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匯報者發現本組匯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匯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匯報者該怎么辦?
以抽簽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
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并說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高中教學設計語文模板4
教學目標:
1. 學生理解材料,學會選題立意方法。
2.賞析范文,積累事例和優美語句。
教學重點:賞析范文,積累事例和優美語句。
教學難點:學生理解材料,學會選題立意方法。
疑難預設:選題立意方法。
模式與方法: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流程: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個神情憂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廳角落里的一張桌子旁,一個人悶悶地喝著咖啡。在他不遠處坐著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關注著這個人。
終于,老人走上前去,對這個人說:“你一定遇上什么難題,如果你愿意告訴我,我希望我可以幫助你。”
這個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說:“你幫不了我,我的問題太多了。”
老人掏出名片,遞給他,接著說道:“如果你愿意的話,我想帶你去一個地方。”
這個人沒有拒絕,隨老人坐車來到了郊外。下車后,老人指著一排排的墓碑說:“你看見了嗎,只有躺在這里的人,才是沒有問題的。”
這個人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
讀了上面的故事,引起了你怎么一些感想,請把你的感想寫下來。
要求:自立文意,自選文體,自擬文題,全文不少于800字。
教師帶領學生分析立意:
①沒有問題的.人生是沒有的你有追求,要奮斗,想在自己短暫而漫長的一生中有所建樹,獲得輝煌,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②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的遇到問題、困難、挫折、打擊、磨難,甚至災難的并且一定要戰勝它們的過程。
③“問題”是上帝饋贈給我們的一筆厚禮,我們珍視它,用好它,就一定會迎接屬于我們自己的輝煌。
④從老人把一個幾乎被所謂的“問題”壓垮了的青年,通過故事中巧妙的方法,“使他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的角度,我們還可以把觀點確立在:總有一種方法是最好的。
開頭
1 運用類比切題的方法開頭的示例:
小草要茁壯成長,那堅硬的地皮,便是她必須要面對也必須要戰勝的“問題”;小溪要流向遠方,一路上的溝溝坎坎、懸崖峭壁,便是它必須接受也必須戰勝的“問題”……人,“志當存高遠”,心事“當拿云”,請記住:鮮花永遠不是用來鋪路的,而是用來肯定你的勇氣,你的付出,點綴輝煌的。
2 “親愛的(或朋友)”式的開頭示例:
親愛的,請別那樣憂郁,別那樣眉頭緊鎖,別那樣心事重重……我知道,你正走在“充滿荊棘”的人生之路上,迎著“問題”,迎著數不清的困難,迎著甚至足以摧垮一個人的信心意志的磨難,但請聽我說,趕快樂觀起來吧,因為你也正在走向噴薄的太陽。
高中教學設計語文模板5
學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學生處在十六七歲的花季年齡,對于愛情已有朦朧的感知,學習時會有相應的感受。入門能力: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審美力,能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節跳躍、人物朦朧的詩歌;由于《詩經》年代久遠,閱讀上會有一定困難,幸好詩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釋應能掃除字詞障礙。學習風格:學生對于愛情的話題會有發表意見的熱情,所以本課的學習不宜教師講授,而用討論法來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詩歌特點。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欲望;
2、欣賞純潔健康的愛情。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詩經》的基本知識;
2、積累文言字詞;
3、理解詩歌的.主旨,讀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和詩歌敘事的跳躍性。
二、過程與方法
1、朗讀感知課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詩無達詁”的詩歌特點。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詩歌;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情節的跳躍性和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經》;梳理文意。
1、介紹《詩經》。(略)
2、聽朗讀,糾正字詞讀音。
3、據課文注解梳理文意。
4、請學生整理字詞。
再朗讀課文,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討男主角的形象。學生討論交流。
(參考:“搔首踟躕”, 心急難耐,又無計可施,是個憨厚淳樸的小伙子。
“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是個癡情的小伙子。)
2、探討女主角的形象。
(1)討論:為什么女主角“愛而不見”?這使你覺得這是位怎樣的女子?
(參考:或者是因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來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為調皮,制造一點情趣;或者是因為善于體貼人心,先到了卻故意后出現,免得男子有“遲到”的內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還是調皮活潑?讓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讓讀者琢磨不透,如霧里看花,朦朧綽約,越發引人暇想。
(2)討論: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樣的女子?還有哪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路?(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以物傳情,未聽其語已暗傳情,含蓄溫婉,聰慧可人。)
3、這是一段怎樣的愛情?
討論:(1)討論:女主人公有沒有出現過?
a、有。下文饋贈物品時出現。
b、沒有。下文饋贈物品只是男子的回憶。
以上兩種意見同學們同意哪種?說說你的理由。
高中教學設計語文模板6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
三、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情、理、景之間有什么關系?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選):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 ?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搜集的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松、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松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輕而為“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于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并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結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并且通過競爭激發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4、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
小結: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余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出現的精彩總結:
五、布置作業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松,并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于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高中教學設計語文】相關文章: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04-24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0-19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3-01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4篇05-07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設計01-25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11-12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5-17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12-29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5篇04-24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