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教學設計策略14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策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設計策略 篇1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學會運用課外閱讀方法進行讀《飛翔的教室》,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達到課內向課外延伸的目的。
2、通過學生讀凱斯特納的讀書成果展示,增強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指導重點:
增強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書是人類的營養品,沒有了書籍就像生活中沒有了陽光,沒有了書籍就像鳥兒沒有了翅膀。
2、你們平時都讀了哪些課外書呢?(學生自由講)
二、談談自己最喜歡的一本課外書
1、在你讀過的課外書當中,你最喜歡哪一本?能說說喜歡的原因嗎?
(1)同桌交流。
(2)班級內交流。(相機進行評價)
2、總結: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獲自然更豐富。
三、走進凱斯特納
1.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偉大的德國小說家、劇作家、電影腳本和廣播劇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埃里希·凱斯特納,一同去閱讀這位20世紀最出名的德國兒童小說家的作品《飛翔的教室》。
2.你都讀過埃里希·凱斯特納的`哪些作品呢?生自由發言。
3.簡介作者。
四、感受《飛翔的教室》
1.認識文中的主要人物。
將人物的性格特點與人物名稱對號入座。(題略)
2.生交流故事情節。
3.說出喜歡的人物、故事情節及喜歡的理由。
五、我心中的故事
1.師生共同探討“你怎樣看待完全中學和實德中學學生間的那場大戰?對那場戰爭中每個人的表現你有什么看法?”
2.“烏利為什么要從體操梯上跳下來?烏利的一跳獲得了什么?如果你是烏利的同學你會對他說些什么?”
3.伯克博士是怎樣對待以上兩件事的,對博士的態度你有什么評價?
教學設計策略 篇2
教學內容:蘇教版五年級上第63頁例1及練習十第1、2題。
教學目標:
1、學生在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知用一一列舉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認識列舉法;
2、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并按一定的順序一一列舉;
3、通過比較,發現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的關系;
4、能積極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數學學習活動,相信自己在學習中可以取得不斷的進步。
教學重點:認識列舉法,感受列舉法的特征。
教學難點:能有條理的一一列舉,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18根等長的小棍、表格。
教學過程:
一、課前復習:
1、師:“長方形的周長怎么計算?面積呢?”
(根據回答,出示課件)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或長×2+寬×2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2、師:在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學習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回憶一下,我們學習過哪些策略?(生:學習過列表、畫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在情境探究中,初步感知一一列舉。
師談話:
“在上新課之前,老師先來和大家玩個游戲,看,這是什么?”(撲克牌)
“老師抽去大王和小王之后,你們知道一副撲克牌有幾種不同的花色嗎?”(四種)
“老師從中任意抽出一張,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
“一共有幾種情況?”(四種)“是哪四種呢?你能一個一個的給大家列舉出來嗎?”(草花,黑桃,紅心,方塊)
“剛才同學們將這些花色一個一個列舉了出來了,尋找到問題的最佳答案,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數學上我們稱作——一一列舉(板書)。這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這種策略盡管有些麻煩,但卻是一種非常可靠、有用的方法。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我們經常需要用到。這不,我們村的王大叔就碰到了一件事:……(課件出示例1)”
三、在例題教學中,探究列舉方法。
1、情景創設,呈現問題。
(課件展示)王大叔打算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他可以怎么圍?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師:“從條件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周長是18米)
“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共有18根柵欄)
2、嘗試操作,尋找方法。
師:“大家想不想幫幫王大叔呀?拿出準備好的的`小木棍同桌合作圍一個長方形,看看你能圍成一個什么樣的長方形?”
(同桌合作動手,老師巡視指導,之后匯報,老師適時板書)
長是8米,寬是1米
長是6米,寬是3米
…… ……
3、發現規律,深入探究。
師:“真了不起,你能從這些答案中發現長和寬有什么規律嗎?(長+寬=9米)
(課件出示)友情提醒:羊圈的長和寬長度之和為9米。
師:“還可以怎么圍呢?有幾種圍法呢?老師這里有一份表,請同桌再次合作,把可能的情況都記錄在表里。”
(學生合作,共同完成,老師巡視指導)
4、小組比較,優化策略。
各拿一份按順序列舉的和沒有按順序列舉的表在實物展示臺上讓學生去比較。
師:“你覺得哪種列舉的方法好?為什么?”
(老師適時板書:有條理、有順序)
“有條理有順序的一一列舉有什么好處和優點呢?”
(老師引導回答,使我們的答案不會出現重復和遺漏,適時板書:不重復、不遺漏)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列舉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條理。
師:通過一一列舉,現在知道了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嗎?(齊答)
5、觀察結果,發現規律
師:一共有四種圍法,到底用哪一種好呢?如果你是王大叔你用哪種圍法?為什么?
生:用長5米寬4米的圍法,因為這種圍法圍成的長方形面積最大,王大叔養的羊就多。
師:是這樣的嗎?我們一起算一算。(學生口算,老師課件出示)
師:看來的確這種圍法面積最大,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張表,你有什么發現嗎?
(課件出示)長方形周長一定的情況下,長和寬的差距越小,面積就越大。
四、在習題練習中,獲得鞏固和提高。
1、練習十一第1題:課件出示,指名讀題
提問:“你得到了那些數學信息?”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決這個問題?”
(指名口答,老師演示)
2、練習十一第2題:課件出示,女生讀題
提問:“你得到了那些數學信息?”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決這個問題?”
(獨立完成,集體演示訂正)
五、在總結評價中,獲得提升發展。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誰想告訴大家,運用“一一列舉”這一策略解決解決問題時要注意什么?
3、你如何看待“一一列舉”這種策略?
教師總結:其實策略沒有好壞,關鍵在于運用。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的策略
畫圖、列表
(有條理、有順序的)一一列舉(不重復、不遺漏)
長是8m,寬是1m;
7m, 2m;
…… ……
教學設計策略 篇3
Java語言突破傳統縱向順序化、橫向結構化的程序設計思維特點,以對象為核心,封裝事物的靜態特征與動態行為為一體。通過對Java程序設計教學方法與策略分析的研究,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從而攻克難點、掌握重點。
Java程序設計的難點與重點程序設計教學技巧
1引言
Java語言突破傳統縱向順序化、橫向結構化的程序設計思維特點,以對象為核心,封裝事物的靜態特征與動態行為為一體,實現事物的千絲萬縷的復雜結構,對象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容易移植與更新。Java程序設計要求學生按照面向對象的思想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熟練掌握對象編程、交互事件的處理、Swing組件的使用、異常處理、輸入輸出流處理以及JAVA網絡應用等。整個學習過程包括系統分析、調研、調整與測試,通過JAVA應用編程、數據庫與圖形用戶界面設計的綜合應用,培養學生靈活應用JAVA語言進行系統設計的專業技能。
2Java程序設計教學的主要難點與重點
2.1面向對象程序語法結構繁雜與程序設計思想的矛盾
面向對象程序語法結構繁雜,僅對象的使用不同語境就有不同的形式,通過對象調用類成員沒有固定的形式,因此很難掌握抽象的面向對象概念在實際程序設計中的應用。十年來的教學經驗表明,學生在學習程序設計類課程時最難的地方不是掌握某種程序設計語言的語法規范,而是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重點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化和篩選,部分在實際程序開發過程中很少用到的概念和知識點很少講授(通過提供豐富的網絡課件,學生可以在需要時自學),而大力強調在程序設計過程中起到決定作用的程序設計方法與計算思維能力,力圖通過淡化語言,強化編碼,淡化知識,強化設計的'手段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2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由于動手能力培養不足,通過書本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之間存在較大的鴻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學重點是為每個學生安排足夠學時的上機實驗,由教師專職輔導,隨時解決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此外,提供條件使學生可以隨時上機編寫程序代碼和測試知識掌握程度,促使學生將知識轉換成實踐能力。
2.3程序開發的經驗培養問題
需要開發應用程序的實際經驗。這一點也是Java程序設計教學時著重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為此,可以選取了一些有趣的實際開發案例,循序漸進地向學生講授程序開發時需要解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培養學生在程序開發方面的經驗。
2.4抽象思維能力與創造性能力培養的問題
一個真正的程序開發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學生能否順利地將問題領域轉換到程序設計領域,完成建模。這個過程需要大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性。Java程序設計以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為主線,而不是以語言語法知識點為主線。
3Java程序設計教學方法與策略
3.1面向對象主要概念圖形化
通過簡易圖表把面向對象重點概念通過圖形簡化。通過把Java程序設計中有關類及其所屬的各個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與調用方法分別理順,學生參考相關圖表指示,通過具體操作來逐步掌握Java程序設計的重點與難點。
3.2簡化復雜步驟
創建交互功能是Java編程的重點與難點,步驟相對復雜,可以簡化為以下三部曲:通過實現監聽接口或繼承監聽適配器類創建監聽類;為組件注冊監聽類的對象;實現接口中提供的方法,繼承適配器時可以有選擇實現其中一個或幾個方法,否則必須全部實現。
面向對象知識是計算機軟件設計知識體系的核心內容,Java面向對象課程與其它計算機課程的學習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針對沒有良好程序設計基礎的管理工程類專業學生學習Java語言存在的難題,利用具體實例、突出面向對象、結合語言基礎知識淺顯易懂地介紹Java語言。
3.3優化項目驅動教學模式
以項目方式驅動Java實驗課程教學的創新,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與特色,構建了包括理論教學、實驗實踐教學的 Java程序設計教學內容體系,實驗內容重在培養學生程序設計思想、程序設計方法、程序設計規范。
3.4多種介質教學資源的優化利用
(1)精選優秀教材。新版教材《Java程序設計基礎教程》在此基礎上做了新的教學改革嘗試,進一步突出了程序設計基礎概念與程序開發實踐的地位。
(2)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補充資料使用。為促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課程組在網絡學堂公布了大量補充學習資料,例如進一步研究與深入讀物列表與指導、真實軟件開發流程與案例、課外趣題、程序開發函數庫等供學生下載學習。這些資源為學生的深入學習和自主學習提供了方向和指導意見,同時學生還可以使用課程組提供的函數庫用于實際的程序開發。
(3)配套實驗教材的使用。從使用效果來看,配套教材既可以幫助學生透徹地了解各章節的主要知識點與教學內容,也對學生的上機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實踐性教學環境。實驗中心現有計算機安裝有JDK、Eclipse、JBuilder等編譯器。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合適的編譯器進行上機實驗和開發實際系統。
(5) 網絡教學環境、我校已建成的先進的交互式網絡教學資源,包括:多媒體電子教案、研究專題、教學軟件、作業題、“課堂花絮”和公告信息等,使師生互動形式多樣化,有效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4結束語
通過對Java程序設計重點與難點的研究,指明了教學方向與目標,有效促進教學水平提高。Java程序設計關鍵在于實踐,在實踐環節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學習者自己。項目設計和實驗內容,不僅可以指導學生上機練習,也可以由教師選為例題、尤其是一些優秀同學的創新實驗在課上演示,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生動、貼近學生。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一一做完全部習題和實驗,將題解作為例題閱讀也是一種好的選擇。多媒體課件是教材體系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補充,為了方便學生自主學習,與教材配套,有時借用了音頻課件、視頻課件,使學生自學時
也仿佛親臨課堂,為學生提供最靈活的學習方式、最大的方便。使學習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教學網站可供學生隨時查閱相關課程內容,網站對外開放,提供教學資源下載,組織教學活動,有效地支持了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創新式學習和團隊協作學習。
教學設計策略 篇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79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解決求兩數之間數字個數的問題。
(2)、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和優化策略。
(3)、通過實際活動,使學生了解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目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
教學的重難點:
1、重點:使學生學會解決求兩數之間數字個數的問題。
2、難點: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和優化策略。
教學準備:課件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是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進一步鞏固對11—20各數的認識,以解決排隊中的問題,豐富學生的數學思維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進而體現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學情分析:
學生在認識了20以內各數的基礎上再學習“排隊中的學問”,重點已不在于對基數、序數的認識,而是讓學生理解兩數之間數學個數的問題。一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在理解“間隔人數”這一問題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上,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實際的排隊情景,讓學生在實際中感悟“之間”的意思。
教學建議:
“排隊問題”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但是這里面蘊含的數學問題卻是學生從未想到過的。“排隊問題”學習目的,是理解解決有關排隊中的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會根據不同的思考方法列式;訓練的重點是通過畫圖的形式來理解解決排隊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維品質與語言表達能力。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已經初步嘗試從優化的角度考慮在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我在此階段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類似問題。但學生在理解和計算“間隔人數”這一問題上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時,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講授新課之前先進行了排隊游戲,讓孩子在游戲中充分理解“之間”的含義,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學生接受后面的.知識比較快。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數數游戲
(1)、 從12數到19
(2)、從20數到14
2、從同學們熟悉的排隊入手,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和諧寬松的氛圍中引導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排隊中的學問。
(用學生常見的游戲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參與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在活動中體驗排隊問題(出示課件教材79頁情境圖)
(一)看圖體驗,交流信息
1、 認真觀察情境圖,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2、 小組交流一下: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小麗排第幾,小雨排第幾?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你有辦法解決嗎?和同組的同學說一說。(出示課件知道了什么?)
(用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激起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
1、 獨立操作:以小組為單位,“○”代表學生,動手排一排。
2.小組交流:怎么排的?
3、 小組匯報操作過程和結果。
生可能匯報:小麗和小宇之間有4個△,也就是說明小麗和小宇之間有4個同學。(師在黑板上示范板書方法二:○○○○○○○○○○○○○○○
師:大家同意嗎?還有別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師:這兩個○分別代表誰?
生:第一個代表小麗,第二個代表小宇。
師幫忙簡化:可以這樣畫圖 ○○○○○○
學生可能匯報:還可以直接數數,11,12,13,14總共是4個數。(課件出示怎樣解答?)(板書方法一:11 12 13 14)
師提問:用數數的方法時,重點要注意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數數的時候不能數錯,不能數10和15兩個數。
強調:為什么不能數10和15?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10和15 指的是小麗和小宇,而題目要求數他們兩人之間的人數,所以不能數10和15。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方法多樣化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4、突出講解用列算式解決的方法
師:同學們真棒!不過剛剛我看到了有同學是用算式來解決這個問題的,但結果不是4,大家一起來看看,看能不能找到原因。學生找出原因得出:15-10這個算式不對,應該列式為15-10-1=4。(板書方法三:15-10-1=4(個)
師進一步提問:為什么要減1,減10又是什么意思?
解答正確嗎?(板書口答:小麗和小宇之間有4個)。
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數數、畫圖的方法來想一想、說一說。
(教師幫助學生方法優化)
歸納總結:剛才我們用數一數、擺一擺和列算式的方法來解決小麗和小宇之間的人數,看來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三 、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1、小動物按順序排隊,小猴排第十一位,小兔排第十七位,小猴和小兔中間有( )只小動物。
2、做一做(出示教材79頁情景圖)
3、(出示教材80頁第5題情景圖)今天是星期一,今天有雨,運動會推遲3天再開。推遲后,運動會星期幾開?
4、(出示教材81頁第6題情景圖)今天我從第10頁讀到第14頁,明天該讀第15頁了。他今天讀了幾頁?
5、18個小朋友排隊,從前往后數,林林排第3個,從后往前數,東東排第3個。林林和東東之間還有幾個小朋友?
四 、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方法一:○○○○○○
方法二:11 12 13 14
方法三:15-10-1=4(個)
口答:小麗和小宇之間有4個。
教學設計策略 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8-60頁的例2和“練一練”,以及練習九的部分題目。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理解和掌握歸一問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進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條件和問題的過程,體會從條件和問題出發分析數量關系,探尋解題思路的策略,能按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實施解題活動。
2、使學生經歷把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培養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增強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現象的意識;經歷通過獨立思考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的過程,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有條理地表達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獲得學習成功的愉悅體驗,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從條件和問題出發分析數量關系
引導學生經歷從變化中尋求不變的`過程,靈活確定解題思路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整理信息的?(列表整理)當條件比較多時,我們可以根據問題選擇條件列表整理。
我們在分析數量關系時,可以怎么想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找到基本的數量關系,明確解題思路。
那么在解決問題時,一般要經歷哪些步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計算、檢驗反思)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揭示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2(有個水庫管理員遇到了一個問題,咱們幫幫他,好嗎?)
一座水庫某天從7:00起開始放水。水庫管理員每2小時觀測一次水位下降情況,下面是他的觀測記錄。(他列表整理了數據)
時間
9:00
11:00
13:00
15:00
與7:00比水位下降/cm
12
24
36
48
1、(1)這張表格該怎么理解呢?
A.我們先來看時間這一欄,你發現了什么?
每次觀測的時間都間隔2小時。
B.再看這一行,你是怎么理解的?誰來說一說?
與7:00比,到9:00下降12cm,到11:00下降24cm,到13:00下降36cm,到15:00下降48cm。
7:00—9:00,2小時下降12cm,9:00—11:00,2小時下降12cm,11:00—13:00,2小時下降12cm,13:00—15:00,2小時下降12cm。
水庫的水位每2小時下降12厘米
(2)如果水庫管理員繼續列表整理,接下來的時間是幾時(17:00),那么到17:00水位下降多少厘米?(6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據每2小時下降12厘米,我們可以算出什么?
每小時下降多少厘米?
每小時下降多少厘米,就表示每小時下降的速度。速度是不變的。
(3)照這樣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時?
“照這樣的速度”是什么意思?就是讓我們照什么樣的速度?
(題目中的“照這樣的速度”,就是要求我們按照每2小時下降12厘米的速度計算。)
請一位同學把我們從表格中找出的這個條件和問題連起來再讀一遍。
2、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理解題意,明白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那么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怎么想呢?我們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還可以有其他的想法。
把你的想法和旁邊的同學說一說。
指名交流。(預設學生的想法)
(1)從條件想起,根據每2小時下降12厘米,可以先算出每小時下降多少厘米;
(2)從問題想起,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時,就要先算出每小時下降多少厘米;
(3)根據每2小時下降12厘米,通過列表找出答案;
(4)根據120厘米是12厘米的10倍,想到所需要的時間是2小時的10倍。
3、(1)根據剛才我們所想的解題思路,把你的方法寫下來。(寫在作業紙上)
(2)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列式計算時,說一說每一步計算表示什么?
A.12÷2=6厘米B.120÷12=10
120÷6=20小時2×10=20小時
C.
時間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1:00
3:00
與7:00比水位下降/cm
48
60
72
84
96
108
120
7:00—15:00是經過了8個小時,2小時2小時地增加。到3:00一共要放水20小時。
4、答案是否正確,我們還需要檢驗。我們在學習完例1后,就有了一些檢驗的方法,誰來說一說可以用什么方法檢驗呢?
(1)學生說檢驗的方法:把問題的答案20小時變成已知條件,帶到原來的題目中去算一算。
也就是這樣變一變:水庫的水位每2小時下降12厘米,照這樣的速度,經過20小時?
誰來補充一下問題?(經過20小時,水位一共下降了多少厘米?)
你能列式解決這個問題嗎?請把算式寫在檢驗的方框里。
12÷2=6厘米20×6=120厘米
我們算出的120厘米正好是題目中原來的條件,那就說明我們原來解決的問題算出的答案20小時就是正確的。
學生一起口答,教師板書:一共要放水20小時。
(2)把問題變成條件,代入原來的題目中去算一算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檢驗,這是檢驗的一般方法。其實還有檢驗的方法。這個問題有2種不同的解法,我們在檢驗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方法解題,如果兩種不同方法的答案相同,也能檢驗出你所算的答案是正確的。這種檢驗方法適用于有不同解法的實際問題。(多種方法相互檢驗)
5、剛才我們用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求經過16小時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你會解答嗎?
讓學生在作業紙上試做,交流解法(你是怎么想的)
A.12÷2=6厘米B.16÷2=8
16×6=96厘米12×8=96厘米
答:經過16小時水位一共下降96厘米。
6、請同學們回顧我們剛才的解題過程,說說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1)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抓住水位每小時下降的速度是不變的,這是解題的關鍵。
(2)有多種方法時,我們要靈活選擇,多種方法可以互相檢驗。
三、練習
帶著我們的收獲和體會,我們試著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練一練1
(1)用表格整理條件和問題
(2)列式解答
(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變量:每本筆記本價格不變)
2、練一練2
(1)理解題意
(2)列式解答
(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變量:每本字典的厚度不變)
機動題目:
3、練習九第4題
(1)理解題意
(2)列式解答
(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變量:每瓶果汁的容量不變)
(4)檢驗一下,看做對了沒有。我們可以進行口頭檢驗。
4、練習九第5題
四、總結
說說這節課我們的收獲和體會。
教學設計策略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結合具體數據、算式的特點,結合算式的意義,合理選擇算法,使計算更簡便。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將運算定律的學習與簡便計算應用及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聯系,靈活選擇算法,注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突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增強使用簡便算法的擇優意識。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依據運算定律進行合理簡算。
教學難點:根據數據、算式特征,合理、靈活地選擇算法。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回憶學過的運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教師小結:在解決問題時,靈活地運用這些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變得簡便。
2.口算下列各題,并說說你是怎么算的,依據什么?
25×4×6= 7×8×125= 4×7×25=
【設計意圖】復習運算定律,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題圖,提出問題。
教師:仔細觀察,你從這圖上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展示并確定研究的問題。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錢?②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錢?③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球?④買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⑤買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 ⑥買羽毛球比買羽毛球拍多花了多少錢?
2.確定首先研究的問題: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球?
3.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
教師: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據所選的信息,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嗎?
(買了25筒羽毛球、“一打”裝、“一打”是12個。)
4.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互相交流。
5.展示不同算法,讀懂過程,感悟不同方法。
思考:(1)你還有別的計算方法嗎?
(2)誰能說一說你對每種解法的理解?
(3)比較上述三種不同的解法,你喜歡哪種?說一說你的理由。
(后兩種方法都關注到了數字的特點,利用運算定律使計算變得簡便。)
(4)怎樣檢驗結果是否正確?
(5)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
(6)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要注意什么?
(關注數據的特點,靈活運用運算定律,使計算變得簡便。)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嘗試自主解決問題,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方法的異同,體會簡便算法的關鍵是根據數據特征和算式特點,依據運算定律找到合理、簡捷的方法,培養其思維的靈活性。
6.做一做:選擇簡便的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7.運用知識,獨立嘗試,解決問題
教師: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自己獨立解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錢”這個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據所選的信息,解決這個問題嗎?想一想你依據的是什么,有哪些方法?
8.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9.反饋。
預設①:
330÷5÷2
=66÷2
=33
教師問:(1)330÷5后,為什么還要÷2?
(2)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嗎?
預設②:
330÷5÷2
=330÷(5×2)
=330÷10
=33
教師問:(1)你能理解這位同學的想法嗎?(先求一共有10支羽毛球拍,再求每支羽毛球拍的價格。)
(2)330÷5÷2和330÷(5×2)表達的意思一樣嗎?數學上我們可以用什么表示它們間的相等關系?(①它們的`結果相等。②都是求一支羽毛球拍的價格。所以可以用等號連接。)
(3)你能再寫出類似于這樣的等式嗎?
(4)觀察算式的特點,看看你能發現什么規律。(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除以后兩個數的乘積。)
10.小結。
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
用字母表示為:a÷b÷c= a÷(b×c)。
教師:注意,式子中的b、c都不為0哦!還可以簡單記為:連續除、除以積。
【設計意圖】從“特殊──一般”通過引導組織學生大量舉例論證,在舉例驗證活動后,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推想,直至推想歸納全程,最后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字母來表述心中的規律,促使學生從感觀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三)知識應用
1.在下列等式的括號里填上運算符號,使等式成立。
(1)16÷2÷4=16÷(2( ) 4);
(2)180÷(3×6)=180 ( )3( ) 6。
2.哪些算式是正確的?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81÷3÷3=81÷(3×3) ( )
(2)210÷(7×6)=210÷7×6 ( )
(3)1300÷25÷13=1300÷13÷25( )
(4)a÷b÷c= a÷(b×c)( )
3.課件出示教材第30頁第2題。
教師:(1)你知道了什么?
(2)觀察數據,有什么特點?
(3)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350÷14
=350÷(7×2)
=350÷7÷2
=50÷2
=25(冊)
答:平均每個班可以分到25冊。
(四)反思提升
教師:這節課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結合數據和算式特點,運用乘除法的運算定律和性質可以使計算更簡便,以后在學習其他內容時,大家不妨再試試看。同學們學完這個內容,現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議或想提醒大家的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分享學習的經驗、體會,在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設計策略 篇7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十一冊89-90頁的例1、練一練,練習十七第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早上喜歡和牛奶嗎?和牛奶有益身體健康。
我女兒在家也喜歡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約是小杯牛奶的2倍。
出示1大杯和2小杯,問1大杯可以夠我和幾次?2小杯可以夠我女兒喝幾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給我喝,可以喝幾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給我女兒喝,可以喝幾次?
指名匯報,說說是怎樣想的?
說明:剛才想的過程其實就是替換的策略。
揭示課題: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決嗎?為什么?(使學生聯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較容易解決;或者告訴大杯容量與小杯容量的關系。)
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說說所增加的條件,你是怎樣理解的?
思考,你準備怎樣解決?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點讓學生說明怎樣替換,替換之后是什么杯子,總量是多少?
使學生感悟到無論怎樣替換之后的果汁總量是不變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以課件演示替換的過程)
思考,為什么要把1大杯替換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換成1大杯?(感受替換的依據)
4、學生列式解決。
指名匯報,注重結合替換的思路,理解算式。
師:像這樣的實際問題,我們用替換的策略進行解決,是否正確呢?
學生提出檢驗的方法,并閱讀書上的介紹,然后進行檢驗。
5、小結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加深對解題思路的理解。
6、體現價值。
教師介紹用方程解答的方法,還可以請學生說說不用替換的策略,還可以怎樣解決。然后進行比較,使學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價值。
三、完成練習的第1題。
1、在題中用圖表示替換的過程,然后解決問題,并檢驗。
2、匯報交流,將學生的作品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注意體現學生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有可能出現線段圖)
3、結合圖說出算式。
4、這個題目還有不同的替換嗎?為什么?使學生認識到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四、指導練一練
1、讀題,嘗試解答,教師巡視了解。
2、練一練與例題相比有難度,因此讓學生在指導下完成,可以用優秀生的思路來提示其他學生。
3、重視圖的作用,以圖來幫助理解。
五、思考
1、本課應該以策略的價值體現為主,還是應該以替換的依據為主?感覺難以合理安排。
2、課堂教學時,忽視了學生在替換過程中語言的準確表達。如:用什么替換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換成什么。在數學中語言應該是規范、到位的。
教學設計策略 篇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3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回顧與探索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初步感受轉化策略的價值。
2、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具體的轉化方法,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感受“轉化”策略的價值,會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會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孕伏轉化策略:
教師:同學們,你聽說過曹沖稱象的故事嗎?(聽說過)
教師:好的故事總能給人以啟迪,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啟發呢?學生自由交流感受,教師適時小結:曹沖能將復雜的事情與簡單的事情相轉化,從而巧妙的解決了問題,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了不起,相信同學們也會有不俗的表現。
一、直觀演示,發現轉化策略
課件出示:
師:請你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哪個圖形面積大呢?拿出彩色題紙,可以用筆畫一畫、算一算,想辦法比較出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師:有答案了嗎?哪個圖形的面積大?誰來說說。
生1: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生2: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
師:你是如何比較出來的?
生:(邊演示邊說)我們把這塊切開放到這塊,都變成了長5個格、寬4個格的長方形。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說出方法,如何平移、旋轉的?
師:聽明白了嗎?想的巧妙,講的也非常清楚。誰再來說一說?
師:原來的圖形不規則,不容易比較大小。同學們都是利用了圖形凹凸的特點想到了這個好辦法,非常善于觀察、思考。下面我們再來清晰的演示一下這個變化過程。請看,(課件演示)平移,旋轉,瞧,哪個圖形面積大?(相等)真是一目了然,原來的兩個不規則圖形通過平移、旋轉都變成了規則的的圖形。 (板書:不規則圖形 規則圖形)你們知道嗎,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這種策略就叫轉化(板書課題)
師:這樣轉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生:周長變了,面積沒變。
師:還有什么變了?(形狀變了。)
師:你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的確,這樣轉化,形狀變了,面積卻沒變。(板書:形變積不變)
二、喚醒記憶,回顧轉化策略
1.圖形面積、體積方面的應用。
師:同學們,其實,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就經常用到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比如說一些圖形的面積公式、體積公式的推導,就常常用到轉化的策略,你們能想起來嗎?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跟小組的伙伴交流交流。
師:有的同學迫不及待的想說了,誰來說?
生:在學習圖形的面積時,三角形的面積。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這是把一個三角形的面積轉化成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沒錯,這就是轉化。
師:還有誰想說?
生: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這是把什么轉化成什么?
生: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師:準確的說,這是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這也是轉化。還有嗎?
生:把平行四邊行轉化成長方形。
生:圓也是把圓分成若干個小扇形,然后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生:圓柱是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
師:這也是用轉化解決的新問題。
課件出示: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 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
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 圓的面積公式推導
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 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
師:大家來看,我們曾經用轉化的策略解決了這么多新問題。選一個你最喜歡的、或者感覺有困難的,同位互相說一說。
2.數與計算方面的應用。
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數學就是不斷學會轉化的過程。不僅在圖形的世界里常常應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而且,在看似簡單的計算中也蘊含著轉化,回憶一下,在學習數與計算時,哪些地方用到了轉化的策略呢?
生:小數乘法是轉化為整數乘法,分數除法是轉化為分數乘法來進行計算的……
出示:2.5×0.4 1.25÷0.5
+ ÷
師:請看,這兒有一組題,可以動筆算一算,體會體會轉化的作用,看看從中你又能發現什么,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學生活動是巡視關注:是否會表達。)
生:2.5×0.4是把小數乘法轉化整數乘法。
生:1.25÷0.5是把小數除法轉化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師:說的真好,誰能像他這樣,舉個例子也說說自己的發現。
生:計算 + ,是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
師:說得真完整。
師:很高興你和大家分享你的發現,重復的我們就不說了,誰還有不同的發現?
師:在計算這幾個題的時候,我們都用到了轉化的策略,轉化前和轉化后有什么關系?
生:得數相同。
師:你可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轉化的實質,轉化前和轉化后結果不變。(板書:得數相等)
三、實踐應用,體驗轉化策略
1.巧用轉化寫分數。
2.巧用轉化求周長。
鼓勵學生獨立做在作業紙上,然后,組織匯報、交流。
師:周長各是多少厘米?有答案了就舉手。
師:左邊圖形的周長是多少?(16厘米)
師:右邊圖形的周長可有難度了。
生:也是16厘米。
師:你怎么想的?
學生邊指邊說想法。
師:你是想把這四條邊平移是嗎?
師:大家來看,他是把這個圖形想象成了什么?(長方形)能行嗎?
師:我們來看一下(課件演示)真像大家想的那樣,這是把什么轉化成什么?
生:把不規則圖形轉化成長方形。
師:這樣轉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生:面積變了,周長沒變。
師:還有要補充的嗎?
生:形狀也變了。
師:咱們同學不僅會觀察,還很會想象。我們在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時候觀察很重要,想象也很重要。感受到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樂趣了沒有?我們再來解決一個問題。
3.巧用轉化求面積與周長。(只列式,不計算。)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大膽的想象,仔細的思考。要求這個圖形的面積,如何轉化呢?
師:這么快就會了,誰來說?
生:能轉化成一個半圓。
師:怎么轉化呀?
生:把那塊割下來,補到缺少的那塊。
課件演示
師:是這樣嗎?這樣果真就轉化成了一個半圓。看來咱們同學用轉化解決問題已經得心應手了。不過這個問題要變一下
師:如果要求這個圖形的周長,該怎樣轉化呢?
生1:把左邊的半圓平移到右邊,轉化成一個小圓,用大圓周長的一半加上小圓的周長。
師: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2:整個一個圖形可以轉化成一個大圓。
師:怎么就能轉化成大圓的周長?
引導學生思考大小圓之間的關系。
生:大圓的周長是小圓周長的2倍。
師:你怎么知道大圓的周長就是小圓周長的2倍?
生:大圓半徑是小圓的2倍,大圓周長也是小圓的2倍,小圓的周長是大圓的二分之一,合起來就是一個大圓的周長。
師:咱們同學們真了不起,想到了不同的轉化方法,并且這種轉化的方法使問題變得非常簡單。
4、巧用轉化計算。
出示: + + +
師:繼續我們的探索之旅,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做在作業紙上。
生:通分,都變成分母是16的分數。
師:可以。通分也是一種轉化,再仔細觀察算式,你能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嗎?
生:每個分數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乘2。
師:你能試著再往下寫兩個分數嗎?
生: + + + + +
提問:如果是這個算式,你還想用通分去做嗎?那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呢?
課件出示正方形圖
引導學生分析涂色部分的大小可以用1減去空白部分的大小,1-
師:明明是個加法算式,怎么變成減法算式了?
生:因為這里還空缺一個 。
師:聽明白了嗎?這位同學借助圖形幫助進行算式的轉化,非常善于觀察和思考。
5.關注生活。
如何求1張紙的厚度? 如何求1個燈泡的體積?
四、暢談收獲,提升轉化策略
師:通過今天的研究探索,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交流。
師:看來,大家的收獲真不少,最后,有兩句話想與同學們分享分享。
出示:
解題時,往往不對問題進行正面的攻擊,而是將它不斷變形,直至轉化為已經能夠解決的問題。
——數學家路莎彼得
教學設計策略 篇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8~89頁的例1、例2和“練一練”,練習十六的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倒推”的策略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實際的問題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2、使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逆推”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學會用倒推的解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具體問題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初步建立倒推法的一般解題流程
1、路線倒推
師:前不久,學校組織大家去春游,還記得嗎?
生:記得
師:游玩后一位同學寫了這樣的一篇數學日記。來,聽一聽。
(錄音:我們8點從學校出發,一路經過長江大橋、老山風景區,最后到達雛鷹軍校。下午沿原路返回,你知道我們的返回路線嗎?出示:學校→長江大橋→老山風景區→雛鷹軍校)
師:誰能回答?
生:返回路線是從雛鷹軍校出發,經過老山風景區、長江大橋,最后到學校。
(出示:學校←長江大橋←老山風景區←雛鷹軍校)
師:原來你是倒過來想的。
2、翻牌倒推
師:下面老師玩一個小魔術,想不想看?
生:想
師:看好了。
(出示三張牌:先第一張和第二張交換位置,再將第二張和第三張交換位置)
師:要想知道原來這三張牌是怎樣擺放的,怎么辦?
生:(上臺操作)先交換第二張和第三張位置,再交換第一張和第二張位置。
師:你為什么這樣操作?
生:我是倒過來想的,剛才最后交換的是第二和第三張,那我就先交換這兩張,在交換第一張和第二張。
師:原來你也是倒過來想的。
3、運算倒推
師:我們再來玩一個小游戲,比比誰的反應快!
(出示:)
師:你能立刻報出表示多少嗎?
生:18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6×5=3030-20=1010+8=18
師:你也是倒過來想的`
4、小結
師:剛才這3個問題,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生:倒過來想的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倒過來想的方法稱之為“倒推”(板書:倒推)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怎樣用倒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例題,探究倒推法
1、(出示例題:小明原來有一些郵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張,送給小軍30張后,還剩52張。小明原來有多少張郵票?)
師: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小明原有一些郵票,收集了24張,送給小軍30張,剩52張。求小明原來有多少張郵票?
師:你能將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嗎?
同座位討論,其中一人記錄。
生:(同座位討論整理過程)
師:誰來介紹一下你們是怎么整理的?
生:原有?張→又收集24張→送給小軍30張→還剩52張
師:我們已經整理了信息,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試一試。
生:(嘗試解題)
師:誰來介紹你的計算方法?
生1:52+30-24=58(張)
師:你能具體說說算式的意思嗎?
生:從結果開始想,送出的要收回,而收集的要去掉。
師:你聽懂了嗎?
這個結果正確嗎?你有辦法驗證嗎?
生:58+24—30=52(張)
師:你是用順推的方法,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張。
這一題你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嗎?
生2:52+(30-24)=58(張)
師:你能解釋算式意思嗎?
生:在變化過程中,小明的郵票總共減少了6張,所以要用剩下的52張加上6張。
師:聽懂了嗎?
通過計算我們知道了小明原來有52張郵票。
2、小結:
師:第一種解法,是從結果出發,按順序倒推出原來的情況。第二種解法,先比較小明的郵票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再從結果出發倒推退出原來的情況。
師:這兩種解法列式不同,但在思考過程中有什么相同點?
生:都采用了倒推的方法。
師:為什么你們都選擇倒推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比較簡單,容易理解。
師:原來用倒推解決這種問題,是一種既簡潔又方便的解題策略。(板書:解決問題的策略)
3、試一試
出示圖:
師:你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乙兩杯果汁原來共重400毫升,從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兩杯果汁就同樣多了,求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試一試。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解決的?
生1:400÷2=200(毫升)
甲:200+40=240(毫升)
乙:200-40=160(毫升)
師:你能具體說說這三步的意思嗎?
生1:400÷2=200(毫升)求的是現在甲、乙兩杯有多少毫升,再把到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去,200+40=240(毫升),求出甲原來有多少毫升,200-40=160(毫升),求出乙原來有多少毫升。
師:他是用倒推的方法解決的,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教學設計策略 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復的列舉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教學重點:
能對信息進行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能有條理的一一列舉,并進行分析,作合理的取舍。
教學準備:
小棒、表格。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在四年級我們曾經兩次學到過解決問題的策略,還記得“策略”是什么意思嗎?(指名答:方法)那么你們還記得我們是用哪些策略去解決問題的呢?(畫圖,列表)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舊知引入,激起學生回憶,幫助學生打開原有知識結構,為新知的有效建構作鋪墊。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場景圖,自主讀題。
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提問:題目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我們能幫助王大叔解決這個問題嗎?
師: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的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18米)
師:長、寬的和又是多少呢?為什么要知道長、寬的和?
生1:長、寬的和應該是18÷2=9米。
生2:圍長方形必須知道長和寬是多少。
(2)動手操作:
師:以小組為單位用小棒圍一圍,說出你圍的長方形長和寬分別是多少?一一列舉出來。板書:一一列舉
(小組合作擺小棒,教師巡視)
集體交流:
①匯報交流:
生1:長8,寬1米。
生2:長6,寬3米。
②師:用小棒圍來尋求答案感覺怎樣?如果是100根柵欄用小棒圍會怎樣?
生1:用的時間會很多。
生2:用小棒圍會比較麻煩。
生3:答案可能有重復和遺漏(板書:重復、遺漏)
[設計意圖]以幫助王大叔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線,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
解決問題的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運用填表列舉。
(1)拿出課前準備的表(教材P63上的),動手操作
師:請大家用表格把幾種圍法一一列舉出來。
長方形的長(米)
長方形的寬(米)
長方形的面積(平方米)
(2)師:一共列舉出多少種圍法?
師:比較學生兩種圍法(有順序和無順序)哪種好?板書:有序
師:用表格列舉與擺小棒相比有什么好處?
生:不重復,不遺漏。(板書:不重復,不遺漏)
小結:在列舉的時候我們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列舉,這樣答案才能不重復、不遺漏。
3、反思列舉方法。
(1)觀察這張表格,你有什么新的發現?(小組里交流后回答)
生1:我知道了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不一定相同。
生2:我覺得長方形的長和寬越接近時面積越大。
生3:我發現長方形的長越大,寬越小,面積就越小。
(2)師:如果你是王大叔,你會選擇那種圍法?
生1:第4種(長5寬4)
生2:因為第4種圍法圍成的長方形羊圈最大,王大叔就能養更多的羊了。
4、感悟列舉策略。
小結:同學們都開動了腦筋,而且分析得很有道理。通過一一列舉可以將答案不重復、不遺漏的列舉出來。大家為王大叔解決了難題,為了表示感謝,下面王大叔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游戲。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和比較歸納,凸顯出用列舉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印象深刻,提高對有序列舉方法的深刻領會。
5、游戲活動。
拿出飛鏢和靶盤,讓學生認識一下靶盤及其環數的分布(與P64練一練靶盤一樣),介紹游戲規則。
師:咱們來做個投飛鏢的游戲,看看能投中多少環。(指名一生擲飛鏢)
師:如果再請一位同學上來投的話,也投中兩次,你覺得他可能會得到多少環?把可能出現的結果一一的列舉在課前準備的.表格上。(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小結游戲:指出106與88的得分是相同的,應該算一種,所以這題一共有5種不同的環數。大家在一一列舉時還要根據題目的要求作合理的取舍。(板書:一一列舉時應根據題目的不同要求作合理的取舍)
[設計意圖]在課堂中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知識的形成,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
6、自學例2
師:王大叔又遇到了一個問題,大家愿意再來幫幫他嗎?(出示例2及其場景圖)
師:“最少訂閱1本,最多訂閱3本”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可以訂閱1本,可以訂閱2本,還可以訂閱3本)
師:你們準備用什么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
生1:列表。
生2:有序的一一列舉。
師:列舉時,你打算先考慮訂閱幾本的情況,然后再訂閱幾本的情況?
生:從只訂閱1本的開始考慮會比較簡單。
師:如果只訂閱1本,有幾種不同的訂閱方法?是哪幾種?(3種)
如果訂閱2本的話,有幾種不同的訂閱方法?分別是哪幾種?(指名回答,3種,讓學生明白這個地方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列舉:《科學世界》《七彩文學》,《科學世界》《數學樂園》,《七彩文學》《數學樂園》)
如果訂閱3本的話,有幾種不同的訂閱方法?(1種)
師:那么一共有幾種不同的訂閱方法?(7種)
師:拿出我們課前準備的表(教材P64上的),用打“√”表示訂法,動手做一做,完成這個表格。(教師巡視,對于困難的學生可作適當的指導)
師:怎么從這張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怎么看?(豎著看,一列就是一種訂閱方法)
師:通過一一列舉,不但能看出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訂法,而且還能看出每種訂法分別訂的什么書。要得到全部答案,你覺得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學生思考,引導他們說出:要有序,不重復,不遺漏)
[設計意圖]學生有了解決前兩個問題的經驗,通過自我反思自學例2,既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考查,又使學生再次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鞏固了方法。
三、課堂練習。
課本第66頁1、2、3,當堂校對。
[設計意圖]考慮到時間比較緊,課堂練習既作為鞏固又作為課堂作業,并當堂進行校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彌補學生不足,提高學生的認識和課堂效率。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一一列舉時要注意什么?
教學反思:
“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安排是國標本數學與原來教材相比的一大亮點,在遇到問題時,如何采用“策略”、采用何種“策略”,這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課主要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有序思維”和“枚舉”的特點和價值。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例1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用火柴棒去圍長方形,讓學生在圍的過程中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在擺放之前,我設計了“長、寬的和是多少呢?為什么要知道長、寬的和?”這樣的問題,這讓學生體會到求出長、寬的和是圍長方形的關鍵所在,為學生的分析創設了一定的坡度。在動手圍的過程中,由于有的學生按順序找出了長和寬,有的學生無序找出了長和寬,通過比較,學生感到有序思考才能不重復、不遺漏。為了讓學生從圍一圍過渡到用表格一一列舉,我提出了“如果是100根柵欄用小棒圍又會怎么樣?”進而體現出用表格一一列舉的好處。在設計這節課時我還注重了對教材的二度開發,將“練一練”安排在例1的教學之后,學生在游戲情境中輕松的鞏固了新知,明白了一一列舉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同時應根據題目的不同要求作合理的取舍,進一步優化了策略。接下來的例2是讓學生進行訂閱報刊,對訂閱的要求,學生能很快了解。用表格一一列舉這種策略已經成為他們的首選。總體來說,要學生熟練地一一列舉,還需要通過不斷練習,在練習中感悟,為形成富有理性的數學思考積累經驗。
二、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
學習是需要動力的。現代數學學習方式和傳統學習方式的重要區別在于將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即興趣的激發。本課中教師有意識地提取生活中的,學生可以解決的學習問題,以助人的方式展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成功的樂趣,適當的動手操作和小組活動,保證了學生參與體驗時空。學習素材和學習活動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整堂課激發了學生的內在需要,自主學習能力得以發展。
教學設計策略 篇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有條理的分析數量關系,并獲得問題的答案。
2、溝通"一一列舉"和"列表"兩種策略的聯系,通過列表,幫助學生養成有序列舉的習慣。3、在學生感受這一策略的特點和價值的同時,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同學們,以前我們曾學過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地解決問題,今天這堂課,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策略,這種策略和以前學習的策略還有很大的關系呢!
二、教學例1
1、導語:我們來看看第一個問題。
出示:園藝工人用6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他是怎樣圍的?
(1)師: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畫一畫。寫好后和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匯報板書:長(m)2,寬(m)1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和他想得一樣的同學請舉手。
小結:看來這個花圃只有一種圍法。
2、導語: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花圃:
出示:園藝工人準備用10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大一些的長方形花圃,有幾種不同的`圍法?
(1)師:長和寬都有哪些情況?請你思考之后寫在作業紙上。
(2)學生匯報板書:長(m)43,寬(m)12
師:你有幾種圍法?你呢?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圍法?看來我們已經找全了答案。(板書:全)
小結:第一個花圃,我們找到了1種圍法,第二個花圃,我們找到兩種不同的圍法,像這樣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來,這種方法叫做一一列舉,(板書:一一列舉),"一一列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策略。
3、導語:下面請同學們用這個策略來解決一個問題。
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有幾種不同的圍法?
(1)請你思考之后,把不同的圍法一一列舉到第一張表格上。
(2)學生匯報(投影展示三張作業紙:不全、全而無序、全而有序)
師:這位同學列舉了三種圍法,他找全了嗎?你有幾種圍法?那他缺哪一種?(教師在三種圍法的表格中,填寫第四種圍法)現在全了嗎?這張表格中剩下的空格還要不要填了?
(3)我們來看看,和他列舉的順序不一樣的請舉手,把你的給大家看看,請你介紹一下你是怎樣想的?
教學設計策略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實際需要,對常見的幾種優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較。
能力目標:體會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發展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實際需要,運用數學知識來分析不同情況下各個商店的優惠策略,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教學難點】體會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與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六一兒童節快到了,淘氣準備為慶祝節日,到商店去買飲料。可是淘氣跑了幾個商店也沒買到飲料,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原來各大商店正在搞促銷活動,淘氣傻了眼,不知到底該去哪個商店買?你能幫幫他嗎?
(二)、引入新課,探究購物策略
請看大屏幕,自己讀題,淘氣不明白這些標語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解讀信息)
師:作為顧客,面對不同的優惠策略,可能會思考什么問題呢?(到哪一家商店買東西最優惠呢),怎樣購物最省錢是顧客購物時要考慮的問題,想出省錢的購物方案就是顧客購物時的策略,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購物策略。
你還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大瓶裝1200ml10元
小瓶裝200ml2元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每一家商店優惠的策略了,那么如果你要買東西,你選擇哪個商店?那么讓我們一起去買一些飲料吧?看一看到底到哪個商店買飲料更便宜?分別出示三種情況帶著學生一起來計算。
出示問題:
①要買1小瓶飲料,去哪個商店較為合算?
②要買1瓶飲料1小瓶飲料,去哪個商店較為合算?
③淘氣要買3大瓶飲料和3小瓶飲料,你會建議他去哪家商店?
淘氣想買1小瓶飲料,你認為去哪個商店最便宜?誰來大膽估計一下?請把你的驗證結果寫在本子上。
學生口答(思考一下,誰來說)
甲商店:2。00元
乙商店:2×0。9=1。8(元)
丙商店:2元
師:你是通過什么方法來得到結果的?
(引導學生發現通過計算比較三家商店的價格,選擇便宜的商店買。)
師:你非常細心,分別算出三家的價格進行比較,乙商店最便宜。如果淘氣要買1大瓶和1小瓶,你建議他去哪個商店呢?快幫他算一算,比一比,寫在本子上。
甲商店:10元
乙商店:(10+2)×0。9=10。8(元)
丙商店:10+2=12(元)
師:同學們真能干,很會買東西,這時淘氣想干脆趁商場打折,不如多買一點。于是他決定買3大瓶和3小瓶飲料,去哪個商店最合算?把你的算法寫在練習本上。
甲商店:3×10=30(元)
乙商店:(10+2)×3×0。9=32。4(元)
丙商店:(10+2)×3×0。8=28。8(元)
師:同學們真是聰明的消費者。幫助淘氣解決了問題,買到了最便宜的飲料。通過剛才的購物活動,你有什么發現?同桌交流。
生:30元以下的甲、乙商店30元以上的丙商店
在不同的商店買同一種商品時,通過計算比較,還要看購買數量及商家的折扣進行選擇。
班里舉辦聯歡會,要給每位同學準備約200毫升飲料,如果淘氣班上共有學生35人,你認為去哪個商店購買比較合算?
4、解決問題
師:你們認為該到哪個商店去買合算呢?
生:丙商店,因為超過30元的商品到丙商店會便宜些?
通過以上一些具體購買情況的分析,你現在在買飲料的過程中會給淘氣怎樣的購買建議呢?
不錯!不錯!真不錯!同學們真是精明的.購物小能手!師:在這個例子中,你能總結出怎樣的購物策略?(貨比三家)
(三)研究其他的購物策略
在買物品時不僅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優惠不知如何選擇,有時也會因為物品不同容量的包裝而不知如何選擇。如:牛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而同一種牛奶往往會有不同的包裝。我們在購牛奶時,選擇哪種包裝的牛奶合算呢?下面我們就讓我們和淘氣一起繼續買酸奶去!
1、請看屏幕,從圖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認為哪種包裝的牛奶便宜呢?
了解了這些信息,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1)要買1升酸牛奶,有多少種買法?怎樣買合算?請思考一下,需要計算的請在練習本上算出得數。誰來說一說你的想法
(2)要買1。5升酸牛奶,有多少種買法?怎樣買合算?
請思考一下,需要計算的請在練習本上算出得數。誰來說一說你的想法及答案。
出示(3):要買2。4升酸牛奶,有哪些買法?怎么買最合算?同桌合作完成,
請看合作要求:
(1)同桌交流不同的購買方案
(2)比較出最合算的買法。
(3)然后上臺展示。
學生完成。匯報。
方法一:2(大盒)×9。7元+2(小盒)×2。6元=24。6元
方法二:4(中盒)×5元+2(小盒)×2。6元=25。2元
方法三:12(小盒)×2。6元=31。2元
方法四:2(大盒)×9。7元+1(中盒)×5元=24。4元
(不但省錢,還可以多買100ml)
……
師:同學們說得都有道理,就按你們喜歡的方法來買吧!
師:這是買不同容量的同一商品,你有什么發現?在購買酸奶的過程中你會給出淘氣什么購買建議?生:同一商品,大包裝比小包裝便宜。
教學設計策略 篇13
教學目標:
1.在直觀的情境中想到轉化,并應用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知識進行圖形的等積,等周長的變形.
2.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體會轉化的含義和應用的手段,感受轉化在解決這個問題時的價值。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轉化"意識,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感受“轉化”策略的價值,會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會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電子課件、實物投影
預習作業:
預習課本第71-72頁例1及練習十四的1-4題,在書上完成自己會做的題目。
本節課是運用“轉化”的策略來解決問題的,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曾經就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一些問題,
教學過程:
預習效果檢測分別出示兩組圖片
出示第一組:你是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的?教師提問(1)第一個圖形是怎樣轉化成長方形的?你是怎樣想到把上面的半圓進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圓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幾格?(2)第二個圖形是怎樣轉化成長方形的?你是怎樣想到把左右兩個半圓進行旋轉的?左右兩個半圓分別按什么方向旋轉了多少度?
(3)現在你能看出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學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學生得出:第一個圖形:上面半圓向下平移5格。
第二個圖形:下半部分凸出的兩個半圓分割出來,以直徑的上面端點為中心,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180度。
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將圖形平移、旋轉、拼合,圖形的變化過程迅速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清晰直觀地感受到了,從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礙。
師:你知道你剛才比較時運用了什么策略嗎?
教師板書轉化,將課題補全(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曾經就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一些問題,回憶一下。 同桌交流。學生充分列舉,教師媒體配合演示并板書。
這些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么共同點?(把新問題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問題。)
轉化是一種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下面我們就用轉化的策略來解決一些題目。
空間與圖形的領域
1、檢查課本練習十四第二題。你是怎樣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的?
2、檢查課本練一練,指名學生口答
轉化成什么圖形可以使計算簡便?怎樣轉化?
3、檢查練習十四第三題
4、試一試:1/2+1/4+1/8+1/16
這道題你是怎樣求和的?小組交流。
5、練一練4(課本練習十四1)
每一排的點分別表示每一輪參加比賽的球隊,把兩個點合成一個點的過程表示進行了一場比賽。淘汰制是指每場比賽都要淘汰1支球隊。
如果64個球隊呢?100個呢?有更簡單的計算方法嗎?(師板書:產生冠軍,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隊伍?)為什么16-1就是求的比賽的場數?
三、當堂達標:完成補充習題對應的練習并交流反饋。
四、故事啟迪,領悟轉化的技巧
數學家愛迪生求燈泡的容積的故事(幻燈片)
有一次,愛迪生把一只燈泡交給他的助手阿普頓,讓他計算一下這只燈泡的容積是多少。阿普頓是普林頓大學數學系高材生,又在德國深造了一年,數學素養相當不錯。他拿著這只梨形的燈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來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畫出了各種示意圖,還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個鐘頭過去了。
愛迪生著急了,跑來問他算出來了沒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頓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從他的額角上滾了下來。“才算到一半?”愛迪生十分詫異,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頓的面前,好幾張白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這么復雜呢?”愛迪生微笑著說,“你把這只燈泡裝滿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來的水的體積,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容積。”“哦!”阿普頓恍然大悟。他飛快地跑進實驗室,不到1分鐘,沒有經過任何運算,就把燈泡的容積準確地求出來了。
聽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課堂總結:
多位數學家說過:“什么叫解題?解題就是把題目轉化為已經解過的題。今天我們學習了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我們要善于運用轉化,用好轉化策略,才能正確解題。
教學設計策略 篇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68~69頁例1,“練一練”,第72頁練習十一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假設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假設的思路,理解假設的解題過程,能運用假設的策略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經歷用假設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假設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解決用假設策略時總量不變的實際問題,認識假設的策略。
教學難點:
運用假設策略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活舊知,引入新課。
1.口答列式。
(1)把720ML果法倒入9個相同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滿,每個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用600元買了5把相同的椅子,這種椅子的單價是多少元?
指名口版式,并說說數量關系式。
二、解決問題,認識策略。
1.出示例1,理解題意。
指名學生讀題,說出題里的條件和問題。
提問:和剛才解答的問題比,這個實際問題復雜在哪里?
引導:你是怎樣理解問題中數量之間的關系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交流:怎樣理解題中數量之間的系?
明確:根據“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倒滿”,可以知道6個小杯的容量+1個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小杯的容是一是大杯的'1/3”就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1個大杯容量等于3個小杯的容量。
2.思考交流,探究思路。
引導:現在有兩種大小不同的杯子,這是解決題復雜的地方,根據題里兩種杯子容量間關系的理解,你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說一說,看哪些同學能想到辦法。如果思考有困難,也可以畫圖看一看。
指名交流想法,引導學生理解:
(1)畫示意圖看,1個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9個小杯里;或3個小杯容量等于1個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3個大杯里。
(2)假設把果汁全部倒入小杯,就是9個小杯,可以先求出小杯容量再求大杯容量。
(3)假設把果汁全部倒入在杯,就是3個大杯,可以先求出大杯容量再求小杯容量。
(4)假設每個小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可以列方程解答。
小結:通過交流,雖然大家有借助畫圖的,有直接思考的,但基本上是兩種思路:一種是假設把果汁倒入同一種杯子,或者全看作大杯,或者全看作小杯;另一種是假設每個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
3.解決問題,體會策略。
引導:現在你能解決問題了嗎?請選擇一種方法列式解答,并進行檢驗。
學生列式解答并檢驗,教師巡視,選擇不同解答方法的學生進行板演。
集體評析板演的不同方法,弄清各種算法中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討論板演的不同方法,明確:檢驗時要看求出的結果是否符合題目中的兩個已知條件,就是算出6個杯和1杯總量720毫升,小杯容量是大杯的三分這一。
追問:這些不同的解題方法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用假設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指出:解題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是用了假設的方法,這樣可以使大杯和小杯轉化為同一種杯子,即使用方程解答,也是假設小杯容量為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實際上就是把1個大杯轉化成3個小杯,這樣就使問題變得比較簡單。
三、應用鞏固,內化策略。
1.做“練一練”。
學生獨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這里是怎樣用假設策略的?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
追問:為什么這道題假設全部買椅子而不是假設全部買桌子?
指出:為了計算方便,要根據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合理選擇假設。運用假設策略時,怎樣根據數量間的關系假設也很重要。
2.做練習十五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再同桌互相說說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指出:解決題這題時,要先弄清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再通過假設正確地把兩個數量轉化成一個數量。
3.做練習十一第2題。
讓學生填充并交流填充結果。
提問:根據填充里的想法,這道題可以怎樣假設?還可以怎樣假設?
學生獨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解答的過程。
四、全課總結,布置作業。
1.交流認識。
提問:今天學習的實際問題為什么要用假設的策略解決?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假設的策略有了哪些認識?還有什么體會?
五、作業布置。
補充習題相對應頁。
【教學設計策略】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策略04-21
教學設計策略集錦[15篇]08-13
教學設計策略(共15篇)08-13
教學設計策略15篇(精)08-13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通用22篇)07-24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標志設計》教學設計10-26
教學設計07-13
教學設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