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熱門】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知識與能力:①了解辛棄疾的生平經歷、思想及詞風。②領略辛棄疾的豪放風格,感受他深沉悲憤的愛國之情。
2.過程與方法:①了解詞作借景抒情及用典的藝術手法。②學會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分析作品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辛棄疾深沉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品味詩詞語言。
2.深刻理解詞人無路請纓的悲憤心情。
【教學難點】
⒈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典故的內涵。
⒉用文本細讀的方法體會詞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學設想】
一、 教材分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中第六課的一首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宋詞的鑒賞評價能力,分析比較婉約派和豪放派在詞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區別。這首詞主要以報國無門的悲憤和鄉關之思為主題,上闕重在寫景,借景抒情。下闕用了三個典故,借典抒情。這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之一。必修4第二單元選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詞,文學流派有婉約派和豪放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通過學習這首詞,讓學生對豪放派的詞風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二、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較差,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為高一學生已學過古典詩詞,對古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 教法設計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討論—鑒賞為主線,并向學生講解“文本細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文本細讀主要有以下方法。
1.誦讀法:反復朗讀,把握感情。誦讀法是語文教育的傳統方法之一,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脈絡、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
2.文本細讀法:通過對文字本身的挖掘,體會作者的用意,教會學生在不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的前提下鑒賞詩歌。
四、學法指導
1.誦讀,指導學生在誦讀時應該注意的幾個要點。即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立足文字,文本細讀,深入挖掘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環節】
一、導入——巧用對聯,引出作者
“銅板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大家猜猜對聯所寫之人是誰?自古以來“蘇辛”并稱,蘇軾和辛棄疾分別代表著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風格。我們已經領略了蘇軾“大江東去”曠放情懷,今天,我們一起走近辛棄疾,在他的作品中體味他內心的情感。
二、整體感知——通過“三看”,獲取信息
學習詩詞有“三看”,即看標題、看作者、看注釋。
提問:從詞的標題你獲得了怎樣的信息?
明確:登亭。
師:古人有“登高抒懷”的習慣。孔子曰“登高必賦”他們一旦登山、臨水,憑軒(樓、閣),往往會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有感而發。
提問:回憶一下,以前我們學過哪些“登高抒懷”之作?
師:不同的人登高之后所抒之情不同,今天我們就看一下辛棄疾登上賞心亭后,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三、誦讀詞作——體會情感,把握內容
1.學生朗讀:之前已經布置大家預習了詞作,現在,找同學有感情地朗讀一下,注意讀出豪放的味道來。
2.名家朗讀:注意聽準字音,并做好筆記,同時注意朗讀的節奏和韻律。
3.全體自由讀:體會情感的同時思考作者寫了哪些所見所聞所感,詞中與標題相對應的一個詞是什么?它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登臨意(詞眼)。
過渡:作者登亭臨水,即為登臨,那么,作者看到了什么?
(壯闊的)江天、(秀麗的)遠山,以及樓頭的落日。聽到了什么?
(孤)雁的叫聲。
想到了什么?
張翰——樂于歸隱
許紀——謀取私利
劉備——雄才大略
桓溫——嘆時光流逝
過渡:詞人的這些感觸,使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于是引出了最后一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那么,詞人在痛苦之際,沒有找朋友相訴,而是想要求得女子的安慰,這是為什么呢?
明確:無人會,登臨意(沒有朋友,沒有可傾訴的對象,用文中話說,即為“無人會”,更與何人說?)。
在沒有知己,無人理解的情況下,詞人之淚只能由有母性光輝的女子來擦干。所以,我們講這三句呼應了前面的詞眼,那么,這樣的女子出現了嗎?
明確:沒有。倩,請別人代替自己做,“何人”意為“無人”,連個能幫他去喚取歌女的人都沒有,就更加突出了詞人的極度孤獨落寞之感。
過渡:那么作者為什么會哭呢?只是看眼前景想心中事這么簡單嗎?別人無法領會的“登臨意”又是怎樣的一種心思呢?
四、文本細讀——字里行間,掌握主旨
點撥:我們常說分析詩詞要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即通過作者的經歷及他的思想等方面去分析作品的情感及主旨。然而,在考試中出現我們熟悉的作家的概率不是很高,有時這種方法行不通。現在跟大家介紹一種新的方法,也就是在不了解作者的情況下,通過對文字本身的挖掘,體會作者的用意,這種方法我們稱為“文本細讀”。
過渡:大家對這首詞內容的整體把握都很到位,但如果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仍然無法回答“意”的內涵。現在,大家一起通過文字,來解讀辛棄疾此次登臨的“意”。
點撥:這種方法要求大家對詞作中的每一字都認真去看,進而思考,挖掘其內涵。
提問:請同學們再次自由地讀一遍,用筆畫下來你認為可以反映作者情感態度的詞句來。教師先舉例示范,再由學生自由發言。
例1:獻愁供恨——移情及物
此句的中心詞語應該是“愁”和“恨”,那么“獻”是獻上,奉獻;“供”是供給,給予。
如此秀麗的遠山,把它的“愁”獻上,把它的“恨”給予了我,我們說山有沒有感情?沒有,那此處是一種擬人的寫作手法,再深入地去想:實際上,作者站在江蘇南京的賞心亭,目光的方向是哪里呢?自然是和他相對的北方,北方是作者的故鄉,現在已經被金人占領,作者的心中自然是充滿了愁恨。也就是說,作者把自己的“愁恨”說成是山給予的,這在寫法上叫做移情及物,即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客觀景物上,更能表達作者的情感。
例2,江南游子——根據背景,充分聯想
點撥:“游子”應該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外的人,此處可理解為作者離開山東歷城,宦游江南,故曰“江南游子”。而更深層次來講,此時作者已經在南方呆了十二年之久,何況故國論喪,此地應該為“故鄉”了,又為何稱為“游子”呢?
明確:我們說安身之處不一定是故鄉,而真正的故鄉是心靈的棲居地,辛棄疾身處江南,但卻心系遙遠的戰場。此外,在這里他被排擠,不受重用,感到身心疲憊,以“游子”定位自己。
例3: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以動作傳情
點撥:此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有哪些動作呢?
明確:看、拍、會、登。
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李賀《南園》就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之句。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用武之處,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感慨呢?
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桿。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于采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
“無人會,登臨意”則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飛所寫《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予他慰藉呢?
后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后“無人會”得以盡情抒發,可以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指導朗讀:
過渡:現在詞人已經由以靜態景物抒情到了用動作表達,足以見得內心悲憤的深切、強烈。現在,請同學們先自讀“落日樓頭”句,注意融入作者當時的那種激憤之情。
點撥:“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此句應讀得深沉悲涼,“江南游子”可稍起者,和后面相呼應。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
表現出了悲憤無釋處,激切,高亢昂揚,后面有意停頓一下。
“無人會,登臨意。”
低而沉著,深深吐出。
請一男一女示范讀,全班自由體會。
師:詞人由眼前景觸及到了心頭事,才做出了這樣的動作。但到底“意”為何,我們心中有些理解,但卻沒有一個確切的詞語。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看詞人心中所想之事,又表現了他怎樣的態度?
休說:不要說,是一種否定,用反問句表現了作者的矛盾、焦慮,雖然自己也想念家鄉卻不能像張翰一樣。(反比)羞見:沒臉去見,“怕應”表示一種假設,認為像許汜那樣的人應該無顏面對有雄才大略的劉備,表現了對許汜的不屑。(反比)
可惜:此二字直抒胸臆,寫出了作者內心的恐慌,只可惜時光易逝,自己的處境又如此艱難,歲月帶走了詞人的青春卻帶不走自己報國的心。作者對桓溫的說法感同身受(正比),這正是他所擔心的,怕自己沒有時間去實現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愿望,這是他深深的憂愁。同時,對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處境感到悲痛和憤慨,這不正是作者登臨之意嗎?在此,作者點出了“登臨意”的核心內容。英雄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此時的辛棄疾內心有著復雜的情感,卻無人體會,流下了孤獨寂寞的淚。這是一種超乎自身心系國家的淚,無愧于“英雄”二字。過渡:詞人說“無人會”。那么,現在大家體會到他當時的心情了么?
明確:從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了辛棄疾滿腔愛國熱情與報國無門的沖突所造成的無限憤恨,這正是作者登臨的意之所在。但當時有沒有人理解呢?統治階層有沒有領會呢?答案是否定的,這也正是詞人內心的痛,一心為國效力卻處處受排擠、猜忌,得不到重用,他的主戰思想與當時的主和派格格不入,由此發出感慨:“無人會,登臨意。”
小結:對于詩詞的解析有很多種方法,但都離不開文字本身,正是由于作者內心有著無盡的感慨才會化為筆下的文字,而文字本身也傳達出了作者的內心。因此,通過逐字逐句解讀,闡釋隱含意義的文本細讀法是很實用的。
五、課堂總結——齊讀,聆聽詞人心聲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組合,品味了詩詞的語言,就把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愛國詞人展現在了我們眼前。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09-11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10-24
蘇教版高二年級語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反思范文02-02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08-21
《獨坐敬亭山》教學設計08-02
【優秀】《登泰山記》教學設計08-21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09-19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