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鑒賞課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鑒賞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鑒賞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了解20世紀中國雕塑發展的特點,由于西方雕塑的引入,對傳統雕塑經驗的研究與繼承。
2、從城市大型雕塑的興起,了解大型紀念性雕塑的藝術語言特點。
3、通過對部分架上雕塑作品的分析,了解雕塑對不同材質的運用和表現手法的`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結合具體作品分析大型雕塑與架上雕塑不同的藝術語言特點。
2、結合實際,對當地公共性雕塑作品的主題、表現特點,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組織討論,以加深對大型雕塑特點的了解。
課型:新授,鑒賞。
教法:講解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聽、看、想、講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家鄉有哪些雕塑?你在哪見到有雕塑?他們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新課:
1、初步了解20世紀中國雕塑發展的過程和特點:
原因:傳統雕塑發展的斷裂,西方雕塑觀念和表現技法的引入。
2、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題、創作方式和藝術經驗。
3、鑒賞:大型泥塑《收租院》
播放圖片投影,引導討論,為什么說《收租院》是中西雕塑技法結合的成功試驗?
小結:雕塑家將西洋雕塑技巧與中國民間傳統泥塑的技巧融而為一,生動、深刻地塑造出如此眾多不同身份、年齡和個性的形象,可謂中國現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創舉。群像與收租環境渾然一體,收租情節與人物心理刻畫驚心動魄,集中地再現出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壓迫,迫使他們走向反抗道路的歷史事實。在這組作品中,寫實風格和泥土材料的運用頗為恰當,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達到了和諧統一的效果。
4、架上雕塑
你最喜歡哪個雕塑?它有什么雕塑語言特點及吸引你的地方?
了解王合內(1912年—20xx年)(女),原籍法國。1955年加入中國國籍。1929年入法國尼斯國立學校專攻雕塑,1933年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深造。1937年在巴黎與中國留學生王臨乙結婚后來華定居,抗戰時期,顛沛流離于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抗戰勝利后定居北平,任教于北師大,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擅長動物雕塑,作品有首都機場廣場雕塑《中國人民歡迎您》、《小鹿》、《小馬》、《貓》等。
5、城市雕塑創作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興起、意義、成就與問題。
師引導學生交流,在指名發言。
三、小結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題、創作方式和藝術經驗。
大型泥塑《收租院》對中西雕塑技法結合的試驗。
四、布置課外思考
高中鑒賞課教學設計2
一、說教材
依據人音社課標本普通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的體例,在領略了我國東西南北中多彩民歌的腔調情韻后,就進入了我國豐富的民間器樂單元。在這一版塊中,教材安排了鼓吹樂和絲竹樂兩部分內容,旨在通過學習,引導學生對代表性的民間器樂種類有所了解,并對這些樂種的音樂特點和文化特征有所體驗與感悟。同時,正如課標中指出的,“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是高中階段重要的教學內容”,它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同時也成為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基礎。
在《絲竹相和》這節中,教材以我國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兩個民間器樂樂種: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為切入口,選擇了各自的代表性曲目《中花六板》和《娛樂升平》為主要教學素材,充分體現了“以點帶面,以小見大”的編寫意圖。
二、說學情
對于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高中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都接觸過,對演奏樂器、基本情緒、風格有一定的了解。由于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思維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和提高,因此,本課的教學需要根據高中課標的新要求,充分考慮高中生的具體實際,在教學內容、要求和方式上體現出有別于小學、初中的新發展。
三、說設計思路
我的處理是,考慮到學生正是生活在江南地區,江南絲竹可謂家鄉的音樂,我將其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兼顧廣東音樂,以便于學生在對兩個樂種的欣賞比較中,進一步豐富對絲竹樂的感受和理解,保證必要的信息廣度。
教學要求上緊密圍繞“絲竹相和”這一課題,以學生比較容易產生共鳴、容易參與的絲竹樂器音色的感受、體驗為主要切入點,在此基礎上,突出一個“和”字,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樂器間的`呼應與合作,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領略作品中所蘊含著的和諧、謙讓的人文內涵。
四、說教學目標
具體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1、感受、體驗江南絲竹的藝術魅力(放慢加花和支聲復調),體會其和諧、謙讓的社會文化內涵。
2、了解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體驗其音色特點。
3、能聽辨、區分有代表性的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
五、說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的設計上,我將本課分為四個部分:導入——絲竹樂器聽辨——絲竹樂曲賞析——絲竹風格區分。
具體步驟與意圖如下:
㈠課前音樂《江南好》,配合風情圖片
(意圖:營造氛圍,作好進入音樂課堂的心理準備。)
㈡導入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的演奏形式——重奏、合奏的主要類型——本課主題“絲竹樂”
(意圖:將絲竹樂置身于民間器樂的大背景中,前后聯系,溫故知新)
㈢絲竹樂器聽辨
竹笛、二胡、揚琴、高胡(運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純聽覺辨別相結合)
小結并過渡:不同地區的絲竹樂風格各具特色。把握其中主要樂器的音色是分辨不同地區絲竹樂的基礎。
(意圖:與學生的先前經驗建立聯系,并為后續的聽賞奠定基礎。)
㈣絲竹樂曲賞析
1、江南絲竹《中花六板》(重點)
⑴欣賞《中花六板》片段,問題引領:這段樂曲中主要有哪些樂器?
⑵點出曲名,簡介江南絲竹。
⑶結合作品分析江南絲竹藝術特色。
觀察曲譜,發現每小節第一拍、第三拍的第一個音有什么特點。
對比演唱骨干音旋律和二胡聲部旋律。發現旋律特色。
⑷小結放慢加花、支聲復調特點。再聽片段感受。
⑸從分析基礎上感悟江南絲竹藝術特色的人文內涵。
⑹復聽全曲(樂隊演奏視頻)。問題引領:用自己的語言形容江南絲竹帶給你的感受。
⑺小結江南絲竹:小細輕雅
(意圖:突破以樂器音色為主要教學線索的傳統,引導學生關注技術背后的文化內涵。在兼顧音樂性的同時,增強教學的人文性。)
2、拓展欣賞江南絲竹《歡樂歌》主題(樂隊演奏視頻)
3、廣東音樂《娛樂升平》(略)
⑴簡介廣東音樂
⑵欣賞《娛樂升平》片段。問題引領:這段樂器中主要有哪些樂器?
⑶簡介高胡。突出表現力豐富,是廣東音樂的靈魂樂器。
⑷對比聆聽《娛樂升平》和《平湖秋月》感受高胡豐富的表現力和不同的情緒基調。
㈤絲竹風格區分
聽辨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
三首作品片段:《旱天雷》《絲竹調》《彩云追月》
㈥小結
六、說學法
在本課中學生的學習活動重要為“體驗”和“比較”。“體驗”:身體性參與(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用自己的腦思考)。“比較”:音色、情緒、風格等方面的比較,以利于學生形成對音樂深刻的印象。
七、說教學反思
高中鑒賞課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聆聽《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和《海島冰輪初轉騰》,感受梅蘭芳大師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他精湛的表演藝術風采,體驗、比較、南梆子和四平調兩種唱腔音樂在表現人物情緒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風格及特點。
2、了解京劇發展的歷史,感受中國國粹—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認識和了解京劇大師梅蘭芳,以及他為中國戲劇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3、跟錄音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唱《海島冰輪初轉騰》選段的片斷,實踐體驗京劇唱腔獨特的韻味。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欣賞京劇唱段《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海島冰輪初轉騰》,并在學唱中體驗感受京劇國粹的音樂風格,了解京劇的發展歷史和梅蘭芳大師的藝術成就。
難點:把握京劇唱腔的.韻味,理解京劇這種綜合性表演藝術的特點。
三、教學內容安排
(一)欣賞一段由四大名旦表演的錄像片段進行導入。
(二)簡介京劇的發展歷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紹梅蘭芳的藝術成就。
(四)欣賞由梅蘭芳演唱的京劇選段《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海島冰輪初轉騰》。
1.欣賞作品。
2.簡介作品的劇情。
3.介紹南梆子及四平調的特點。
4.學唱《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海島冰輪初轉騰》這兩首作品。
(五)欣賞李玉剛和梅蘭芳在表演上的不同風格。
說說你對兩個唱段的音樂情緒的感受與理解,分別塑造了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四、教學資源建議
(一)教材資源:教材配套課件中第四單元第八節中的全部資源與第九節中《京劇的行當》部分資源。
(二)錄像資源:四大名旦的表演錄像片段,梅蘭芳表演的《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海島冰輪初轉騰》錄像片段,李玉剛的錄像片段。
(三)教師資源,教師范唱并指導學生學唱。
(四)學生資源,發揮喜愛京劇藝術學生的特長,在課上充分展示其才華。
(五)網絡資源,查找相關資料。
五、教學方法與學習指導策略
(一)以聆聽、學唱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引導學生在親身感受體驗中,學習了解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學生對中國京劇國粹的興趣和情感。
(二)輔助視頻資料的播放,在視覺感官上引導學生理解京劇的綜合表演藝術的特征,使審美情感得到升華。
(三)引導、提示學生課外到劇院欣賞京劇藝術,身臨其境感受其京劇舞臺藝術的獨特的魅力。
高中鑒賞課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作品《婚禮場面》,體會芭蕾舞劇的魅力。
2.通過對婚禮場面的欣賞,并配以討論、分析等活動,提高音樂感知能力。
3.了解單主題變奏的曲式結構,聽辨不同段落展現的不同樂器和情緒。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分段聆聽作品,感受作品不同段落展現的不同樂器和情緒。
【難點】
加深對單主題變奏曲式結構的了解。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播放芭蕾舞圖片,并提問:圖片展示的.舞蹈是哪種形式?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圖片所示是芭蕾舞,隨著芭蕾不斷發展,與詩歌、音樂等結合就形成了芭蕾舞劇,順勢揭示課題《婚禮場面》。
(二)初步感知
1.教師歌曲的旋律,并提問歌曲的情緒和速度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情緒是歡快地,速度是中速、稍快地。
2.教師再次播放歌曲,并提問歌曲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可以分為A、A1、A2三個部分,接著教師介紹這種曲式結構叫做單主題變奏。
(三)分段欣賞
1.教師引導學生聆聽音頻并哼唱作品,提問學生:第一段樂曲有哪些樂器演奏?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一部分以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表現了迎親隊伍行進在路上的熱鬧場面,在此之后,出現一段連續十六分音符密集節奏的旋律,進一步表現了婚禮行進隊伍的熱鬧場面。
2.教師引導學生聆聽音頻并哼唱作品,教師提問學生:第二段樂曲有哪些樂器演奏?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小組討論之后,進行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二部分樂曲主要以銅管樂器為主,表現隆重的婚禮場景,隨后木管樂器和弦樂器交替出現,表現禮成后親友們為新人祝福并與新人逗趣的情景。
3.教師請學生聆聽第三段,并提出問題:第三段音樂有什么特點?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三段樂曲轉到了下屬調上,音樂情緒進一步熱烈起來。
4.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聆聽第二段,說說第二段與第三段有何不同?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在第三部分后,第二部分的樂曲以變化的形式再度出現,并不斷的轉調,整首樂曲沉浸在一種熱烈興奮的情緒之中。
5.完整聆聽并哼唱,教師引導學生再一次感受作品情緒的變化,加深對單主題變奏曲式結構的了解。
(四)鞏固提高
教師以芭蕾舞劇為主題,請學生分享其他的芭蕾舞劇作品。
學生進行展示。
教師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并總結。
(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回顧單主題變奏曲式,教師呼吁學生要感受不同音樂形式的魅力。
布置課后作業:搜集中國的芭蕾舞劇作品。
四、板書設計
高中鑒賞課教學設計5
一、設計思想
基于音樂教學是一種美學的欣賞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學生為對象基礎,通過對百年前的校園歌曲————“學堂樂歌”這一中國20世紀初音樂教育運動的背景、來源、意義、藝術特征的感受、介紹以及風格的剖析,達到對學堂樂歌這一獨特的音樂藝術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賞,特別是對學堂樂歌風格與內涵本質的感受把握,理解學堂樂歌的發展與它的積極內涵。本課程教學設計以學堂樂歌為主題,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多種方法為教學手段,以經典的學堂樂歌代表歌曲作為音樂欣賞范例,側重音樂的時代背景與學堂樂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體會學堂樂歌的魅力,為音樂藝術教學提供一個特別的視野。教學過程以直觀感受原則、啟發性原則為基本指導,同時又以歷史的文化的角度與內涵、風格、本質的挖掘誘導及學堂樂歌的發展與積極意義的把握為主線,讓學生在一個課時內感受學堂樂歌,進而認識、了解我國近代早期專業音樂創作的一些情況、學會一種理解欣賞的路途。
本課遵循以下的設計特色:
1、情境導入,直入主題
學堂樂歌對于現在的高中生來說可能是一節比較枯燥而難以接受的課,從歌詞、曲調、思想內涵等都與現今學生傳唱的歌曲相距甚遠,因此,如何讓學生迅速進入欣賞的情境,產生想聽、愛聽學堂樂歌的愿望,是老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課前,我首先播放一首學生們比較熟悉的校園歌曲《同桌的你》,揭示上課的主題————校園歌曲,然后通過范唱教師自己學生時代的校園歌曲,喚起學生的情感和共鳴,緊接著借助這個情境,揭示課題《百年前的校園歌曲》,讓學生循著百年前的歌聲,把日歷一頁一頁往回翻。
2、對比感知,加深理解
在教學中運用對比欣賞的方法,隨時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識的特點。如《兩只老虎》演唱和欣賞,體會學堂樂歌選曲填詞的特點;兩個版本《祖國歌》【歌詞不同、節拍不同,但曲調都是采用當時在全國流傳的膾炙人口的傳統樂曲《老六板》】的對比欣賞,感受學堂樂歌一曲多填的特點等,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區別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
3、聽唱結合,體會特點
高中音樂欣賞課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如果學生長期處于這種被動聆聽的境地,慢慢會失去他們主動欣賞的愿望,因此,在課堂中我始終注意讓學生動口唱,來提高學生主動欣賞、參與課堂的程度,通過聽與唱相結合,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師生互動交流,感受音樂的內在情感,體驗音樂作品所帶來的強大的震撼力。
4、動靜結合,表現參與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既有安靜的聆聽和思考,又有四、教學目標
本課程設計將融合體現課程在知識傳授、技能培養、情感體驗、價值導向等多個教學目標,它們分別是:
1、了解百年前的校園歌曲形式即學堂音樂的概念、藝術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過其背景及意義熏陶,對中國新文化音樂教育運動歷史的了解,培養一種民族的責任感、愛國主義精神,實現音樂的情感與社會價值導向的統一。
3、通過欣賞特別是對學堂樂歌藝術特征及其創作手法的理解,經過作業設計,通過合唱、伴奏整體協調的課堂表現,進一步實現從歷史、文化、社會、音樂理論等多角度對學堂樂歌的理解欣賞的方法與創作技能、合作技巧。
五、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了解“學堂樂歌”對我國近代音樂所產生的影響及意義。
【教學難點】:“學堂樂歌”的創作及意義。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根據課程標準、本課程的教學目標,針對本課程的特點以及學情分析,采用以互動、情景課堂體驗共鳴、多媒體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學策略與方法,并注重綜合運用:
1、教學設計始終圍繞課程中學生的情感背離與音樂社會價值取向的融合這一困難目標與技巧。從情感喜好的流行校園歌曲導入,以時空切換的技巧,從歷史的背景上習來,從課堂作品的現場體驗共鳴,到對其藝術特征的點撥、歸納,做到立意深遠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視野的方法,讓學習欣賞成為誘導下的一種自在的愉悅行為,一種自發的感受、欣賞、接納、升華路徑。
2、注重課堂的實際體驗,運用多種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師范唱、學生聽唱、哼唱、齊唱、或師生間的合作演唱,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聆聽、體驗、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和認識理解歌曲的內容、風格、及表現手法,進而達到熟悉和了解這一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的目的。
3、發揮老師的平臺搭建作用,綜合運用豐富的歷史、社會、音樂史等人文知識真實生動地勾畫課堂內容背景,為鑒賞創造體驗的基礎空間。
4、摸索一種從源自情感喜歡這一第一學習力量之外的社會責任與意義的路徑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與意義的新的認知教學方法。音樂是愉悅的`,但它不是音樂的全部,改變這一認知是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任務之一。創造靈活地運用對象、時空變換的技巧,采用直觀感受、老師介紹、剖析、揭示相結合等多層次的教學剖析手段,采用對話交流的方法,挖掘學堂樂歌的藝術特征與積極的社會意義,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中培養對音樂的意義的理解和由此激發的熱愛。
5、做好作業設計與課余節目設計、演練的引導,通過對學堂樂歌的藝術特征的挖掘及創造手法、技巧的運用,以學堂樂歌的形式創作校園歌曲的作業設計和來體會實踐掌握拿來主義的音樂創作手法,并通過將其設計成演練節目作進一步的技能與合作、演奏、歌唱的訓練。
6、運用多媒體,采用文字、圖象、聲像等現代教學輔助工具,充分調動聽覺、視覺的能動。
七、課前準備
學生的學習準備:找出自己平時所知道或喜愛的校園歌曲并練唱。
教師的教學準備:教學設計與多媒體課件制作、有關歌曲的練唱與有關資料的準備。
教學環境要求:音響視聽系統、多媒體播放系統。
八、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課前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師唱《童年》。
【點評】:通過學生與老師兩個不同年代的校園歌曲的演唱、欣賞,感受校園歌曲瑯瑯上口的旋律、貼近校園生活的歌詞,并揭題《百年前的校園歌曲》。
3、欣賞《體操————兵操》、《祖國歌》兩首學堂樂歌。
【設問】:你對這兩首歌曲的總體感覺是怎樣的,你了解這兩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嗎?
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
師小結:時間的河流以川流不息之勢奔向未來,轉眼,我們已經身處21世紀了。20世紀曾被稱為是普通人的世紀,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哪個時期能夠象它那樣,對所有的藝術進行如此之多的探索:從文學到音樂、從舞蹈到雕塑、從戲劇到繪畫……可以說這是人類藝術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現在,就讓我們在一曲曲曾經感動過無數人心靈的百年前的校園歌曲聲中,把日歷一頁一頁往回翻。
(二)新授過程
1、學堂樂歌的歷史
(1)學堂樂歌的概念、產生背景。
(2)學生齊唱歐洲兒歌《兩只老虎》,然后一起演唱,體會學堂樂歌選曲填詞的特點。
【點評】:從學生熟悉的歌曲著手,以時空切換的技巧,從歷史的背景上習來,從課堂作品的現場體驗共鳴,到對其藝術特征的點撥、歸納,做到立意深遠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視野的方法,讓學習欣賞成為誘導下的一種自在的愉悅行為,一種自發的感受、欣賞、接納、升華路徑。
2、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
(1)欣賞歌曲《送別》,了解李叔同。
【設問】:你聽過這首歌曲嗎?它的詞曲作者是誰?你對這首歌曲的總體感覺是怎樣的,你了解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嗎?
學生交流討論回答后師小結。
(2)學唱歌曲《送別》
用u哼唱;朗誦歌詞;運用領唱、輪唱等手法演唱。
(3)用王維的詩《山居秋瞑》唱《送別》的曲調。
師提供王維的詩《山居秋瞑》,讓學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為詩配歌;然后一起演繹用王維的詩《山居秋瞑》唱《送別》的曲調。
(4)欣賞《祖國歌》
【設問】:你認為這首歌曲在曲調上有哪些特點?
對比書上的《祖國歌》曲譜,有什么不同?
(5)介紹“學堂樂歌之父”沈心工,欣賞中國第一首學堂樂歌《體操————兵操》。
【設問】:對照歌詞看看這首歌曲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說說這首歌曲在創作手法上有什么特點?(提示:它的主題出現了幾次?)
【點評】:在新授這一環節中始終注重課堂的實際體驗,運用多種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師范唱、學生聽唱、哼唱、齊唱、或師生間的合作演唱,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聆聽、體驗、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和認識理解歌曲的內容、風格、及表現手法,進而達到熟悉和了解這一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的目的。】
3、小結學堂樂歌的主要內容
(三)總結評價
1、探究學堂樂歌的社會價值
【點撥】:師:今天我們一起聆聽了百年前的校園歌曲,請同學們說說你們的感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首歌曲的歌詞以及曲調,想想這些歌在當時起到了哪些作用?同時這些“學堂樂歌”對我國今后的音樂發展特別是聲樂創作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學生討論后交流。
【小結】:
師小結并揭示學堂樂歌對于近現代音樂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及其更深刻的含義:
是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教育的開端。
2、課堂總結
師:在一個人的成長經驗中,童年時代的生活是影響一生的第一層底色,它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我們那個時候玩什么?我們那個時候做什么?我們那個時候唱什么?我們那個時候讀什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圖景。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沒有閱讀,也可能沒有玩具,但不可能沒有歌聲。
就讓我們在這熟悉的《送別》聲中結束今天的音樂課吧。
九、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以多媒體課件為主要展示方法,輔以板書突出以下重要的知識脈絡結構:
1、學堂樂歌的來源與概念。
2、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沈心工、李叔同,代表作《體操——兵操》、《祖國歌》、《送別》。
3、學堂樂歌的藝術特征:內容積極向上、伴奏較簡單、選曲填詞、文白兼用等。
十、作業設計
請學生嘗試為自己的學校創作一首校歌或者校園歌曲,可以是自己作詞作曲、也可以用自己喜愛的曲調填上自己的一段新詞。
請業余興趣愛好者合作將其中的優秀創作進行節目化的設計并排練。
高中鑒賞課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光輝成就。
2、 理解青銅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紋飾和銘文體現其重大的社會flash課件模板下載作用。
教學重點:
青銅器藝術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禮樂制度:春秋戰國禮崩樂壞。
教學難點:
學生對夏商周時代社會歷史環境陌生及古代青銅器名稱生僻字較多,用途不明確。
教學個過程:
一、 導入:
引言: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品。如果說陶器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象征,那么青銅工藝就成為工藝美術的典型代表。
板書:夏商周青銅器
二、 新授
1、 什么是青銅器?
以銅為主加入錫鉛合金,用蠟或泥模鑄造的青銅器具。
2、 青銅器的`工藝三峽 學案答案的產生和歷史背景:
引導學生根據已學歷史知識簡單闡述。
3、 青銅器的功能
結合作品賞析:
禮器:司母戊鼎 樂器:鐘
兵器:越王勾踐 其他生活工具:
4、 青銅工藝在造型和裝飾上發生重大變化的四個時期及各個時期青銅工藝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禮樂制度:春秋戰國禮崩樂壞。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為主,大多薄胎 紋飾簡單主要為饕餮紋。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 紋飾逐漸豐富,構圖完整。欣賞《龍虎尊》《婦好角瓜》。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趨于瓦解,青銅工藝在造型和裝飾也開始擺脫神秘宗教氣息議論文向清新活潑的風格發展,變得奇巧富麗。欣賞《 立鶴方壺》
戰國時期作為封建社會的開端,處于開創新風格的變革時期,新工藝廣泛流行,出現了《曾侯尊盤》2件合一的器物
引導賞析。
三、小結:古代青銅器藝術的產生、發展、變化是與當時的社會情況緊密結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銅工藝在造型和裝飾上發生重大變化的四個時期及各個時期青銅工藝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課后作業。
熟讀書后“小辭典”。
【高中鑒賞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音樂課本音樂鑒賞教學設計范文02-26
詩歌鑒賞方法教學設計11-30
高中優質課《原毀》教學設計01-11
中考語文詩詞鑒賞教學設計10-01
《我和我的祖國》音樂鑒賞教學設計01-27
高中教學設計07-10
微課的教學設計10-26
心理課的教學設計09-16
微課教學設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