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1
教材簡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級上冊第二組(專題:月是故鄉明)的開篇詩,為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從字面上看,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整首詩寫出詩人在瓜洲隨船停留時遙望家鄉而不知何時能回到家鄉的惆悵,心中涌動著濃濃鄉愁,尤其是末句,還帶著仕途多險、前途未測的感慨,古詩通篇立意含蓄悠遠,蘊涵著濃濃的鄉情和仕意,
教學目標:
1.通過以自學為主的方式,能正確朗讀“泊、間、重、還”等多音字,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在朗讀中體會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3.通過反復誦讀,豐富語言積累。 并能背誦并默寫《泊船瓜洲》,
4.聯系詩人背景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意思,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詩人是怎樣表達思鄉情的,嘗試著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資源進行資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逐步擴展知識面和閱讀面,
教學重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感受蘊涵的思想感情,
2.體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
教法學法:
1.變序教學法 在課堂伊始,就提出古詩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在后續的學習中,再去學習它是怎樣表達的,表達效果如何等等, 這種教學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持續集中,
2.讀詩感悟法 “讀”是學習古詩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本課時安排了朗讀, 配樂讀等,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配樂讀,是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自己的感情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
3.自主學習法 課前和課堂中都設計了自學環節,因為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可以促進教學,還能增強自學能力,
課前準備: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資源進行資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
教學流程:談話導入,激發興趣(時間:4分鐘)
問題:①放學后,你們都回哪兒?有沒有人回不了家的`?為什么?
②離家遠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們年少也許沒有離家千里的經歷,但你們肯定有過和父母親分別多日的時候吧?那種感覺是~~
(學生:思念對方)
將來同學們長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鄉了,這種感情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這是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思念故鄉)[板書:思鄉]
家鄉,在游子的心里,永遠是最溫馨、最難以割舍、最令人夢繞魂牽的地方
這一單元,我們將學到不同的人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王安石是怎么來表書這種思鄉之情的,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知(時間:13分鐘)
1.檢查課前預習情況,并揭示課題(時間:5分鐘)
① 王安石是誰?讓學生回答,若回答讓人滿意,就進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簡單介紹
他寫過哪些詩?今天,要學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學習課題:誰來讀讀題目?怎么樣?其他同學評
(預設:學生讀正確了)教師可強調:泊既可以讀作po(第一聲)
[板書課題]學生自己跟著老師書空,寫完,齊讀。
誰來說說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釋瓜洲在什么地方?
(預設:學生說出“瓜洲”現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預設:學生:看注釋 )
2.掃除閱讀障礙,初讀古詩(時間:7分鐘)
泊(bo第二聲)是個多音字,看來那么預習工作做得不錯,除了泊是多音字外,這首詩中還有沒有其他的多音字?請學生回答,
(預設,除了“間”字有爭議,其他都回答正確)
“間”在這首詩中是第一聲還是第四聲,要看什么?(或者:“間”字的讀音,我們怎么來判斷?)
學生小組討論,說說理由,(時間:2分鐘)
詩歌中的字已不是難題了,那現在你能讀讀這首詩嗎?
提示: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讀第一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第二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檢查自由讀的情況,指名讀,小組讀,最后齊讀,若學生讀不好的地方,教師作范讀,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視學生學習情況而定,
讀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鄉的感情了嗎?
(預設:有部分學生說有,有部分說沒有,)
兩方爭辯,說從哪兒你讀出了思鄉情,沒讀出思鄉情的同學,請問你讀出了什么?學生可自由發表意見,教師盡量不加干預,
(三)重讀古詩,加深理解(時間:13分鐘)
1.自由讀詩,聯想詩歌中表現的地理位置
辯論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古詩,現在我們要不要換種方式來學習?你們想怎樣?{設計意圖:從上一環節的學習,“間”的讀法和有沒有表達思鄉情 這兩個問題的呈現,學生對這首詩的學習欲望更加強了,而且這種感情是發自內心,有再讀古詩的欲望,相信學生會說,讓我們自己讀讀古詩,}
再讀古詩,自主讀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或者:按自己的節奏和速度讀詩)邊讀邊想象這首詩描繪出一幅怎樣的畫面,(時間:3分鐘)
腦海里有畫面了嗎?推薦一位擅長畫畫的同學上臺畫,
畫畢,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他認為古詩描繪出的是這樣一幅畫,請同學給這幅畫作簡單介紹,
你們現在知道“間”是讀第幾聲了?
其實這就是古詩的哪兩句?它表現出詩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學習重點詩句,體會思鄉情
①而后兩句還能用畫面來表現嗎?有點難度,那我們又該怎么來學習“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跟老師一樣,你們也來讀讀,學生齊讀,
②你能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兩句詩嗎?指名回答,這樣能說明什么嗎?(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來我們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詩中,聯系詩人的寫詩背景,再推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意思,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④“春風又綠江南岸”是詩人下了工夫的,反復讀,你們體會到這句詩的妙處了嗎?
最后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寫的是什么?(明月)我們還學過哪些古詩是寫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詩中常常表現的就是思鄉情,這是詩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現在你體會到什么了嗎?詩人的思鄉情不言而喻,
(四)美讀全詩,當堂背誦(時間:5分鐘)
1.學了那么多,現在你們想再來讀讀整首詩嗎?指名讀,齊讀,你們的水平都可以當配音員了,現在我們就來當一次配音員。
2.你能不看書本也不看屏幕,把這首詩背出來了嗎?老師先背一次,背的時候,可以聯想古詩描繪的畫面,若能體會到詩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課堂小結:你今天收獲了什么?請學生說說
《泊船瓜洲》寫詩人在瓜洲隨船停留時遙望家鄉不知何時能回到家鄉的惆悵,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繼的筆下,鄉愁又成什么呢?我們下次課繼續學習,
板書設計
21頁 課文注釋:①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蘇鎮江
③鐘山:今
南京市紫今山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基于人文教學思想,本課設計堅持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追求古詩學習的人文性、個性化。打破傳統的串講古詩的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利,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讀感悟。
設計特色:
激發主體情趣,自讀感悟,入境悟情。
設計目標:
1、通過正確流利朗讀詩文,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思鄉之情。
2、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通過想象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
3、感情朗讀背誦,體會詩歌表達的真摯情感。
設計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背誦比賽,激趣導入。
1、我們從課文中,從《詩文賞讀》中已學會了很多古詩,現在我們每組推薦一名代表來次古詩背誦擂臺賽。看誰一下子背得多,背得熟,他就是今天擂臺賽冠軍。
2、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誰預習了,已知道了什么?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調動學生積累,通過創設情境讓平時喜愛詩文的同學有一個展示亮相的機會,喚起他們的成就感,激發他們樂于自覺背誦古詩文的興趣。)
二、自由朗讀,初解詩意。
1、揭題討論: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嗎?“瓜洲”在這里指什么?
⑵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嗎?誰來介紹一下。
⑶師相機介紹王安石。
2、正確、流利朗讀詩歌。
自由讀→指名讀→范讀→齊讀
3、結合插圖、注釋,自解詩意
看看插圖,可以用簡筆畫表示詩意,也可根據注釋說說詩意。同桌可相互交流。
(設計意圖:自讀詩句,觀察畫面,感悟詩意。既可以以畫表示詩意,也可說說詩意,使古詩教學改變了傳統的串講教學模式,而為愉悅的自學自悟活動。以學生自己對詩歌內容的領悟代替教師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三、品詞析句,體會感情。
1、你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話?為什么喜歡這句?
重點品析“春風又綠江南岸”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詩歌講了些什么?再引導學生描述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情境。作者的故鄉這么美,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你覺得這句話中哪個詞用得好?你認為還可以用哪些詞表示?把這些詞放入詩句讀讀、想想,想象一下畫面體會哪個詞用得更好?為什么?
(設計意圖:品味詞句,一改傳統的古詩教學之法,體會作者用詞之妙,揣摩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鄉之情。這一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四、想意悟境,入境悟情。
1、你在傍晚來到了異鄉江邊,望到了對岸,而你的家鄉就在離對岸不遠的地方,此時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又會講些什么呢?把你所想的,所要講的說給同桌聽。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想意悟境,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加深對詩情畫意的理解,入境悟情,體會詩人的真摯情感。)
五、感情朗讀,背誦詩歌。
采用以下步驟:
1、讀:讀出語氣、節奏、重音。
說: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讀的理由。
議:評議讀法,注意把握節奏、語速、重音。
背誦: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通過讀、說、議、背誦,感受詩人用詞的精妙,感受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在這里,朗讀不再是機械錄放,而是學生個人情感的渲泄。)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3
一、說教材
1.教材說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是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2.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他們已積累了很多古詩。通過“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積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書湖陰先生壁》等等,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和古詩五讀法等方法來學習古詩,感知詩詞大意。
(3)通過意境的創設、反復誦讀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想象意境,領會詩情,品味詩句。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5.教學準備
(1)針對課文內容有側重地查閱王安石的資料,對他的基本情況、籍貫故鄉、人生履歷有所了解,并做簡要地記錄。
(2)收集描寫思鄉的詩詞
二、說教學策略
基于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學情,下面,我把教法學法融合在一起談談本課時采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蘇藿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板書再現地理分布,音樂渲染情境,導語創設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于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的情懷,發表獨立的見解,揣摩人物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說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師生對詩
先播放音樂《思鄉曲》,以“這表達的就是思鄉的情感。歌曲能表達思鄉的情感,詩詞也可以”導入師生對詩,再以過渡語“現在,我們繼續這一思鄉之旅,一起來學習北宋王安石創作的《泊船瓜洲》”導入課題,師板書課題,生讀課題,并釋題意,確定泊字的讀音。
這樣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定格古詩教學的情感基調
(二)整體感知,重點品析
1.一讀知詩意。
(1)出示詩題,簡介作者。
①出示課題,揭示“泊”字的意思,明確“泊”的讀音為bo
②讓學生結合預習資料說一說自己對作者王安石的了解
(2)通讀全詩,指名讀詩,糾正字音。如:“間”讀jiàn;“萬重山”的“重”讀сhóng;“還”讀huán;
(3)通過畫地形等方式,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全詩的大意。
《課標》指出閱讀古詩的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能夠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此環節目的在于掃除字詞障礙,大體把握詩意,為后面的細讀詩詞奠定基礎。
(4)小結學習方法,教師板書:一讀知詩意
2.二讀品詩句
(1)讀詩詞前兩句,分析“一水間”“只隔”,說明實際距離和心理距離的巨大反差,體現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2)讀詩詞后兩句,通過講解綠字的妙用,滲透王安石仔細推敲的精神。
(3)捉住詩眼“又”以及“何時還”進一步分析詩人的思鄉之情。
(4)通讀全詩,小結學習方法:品詩句
通過挖掘全詩重點字詞,使學生深刻體會實際距離和心理距離的'巨大反差,捉住詩眼深入剖析,借助詩眼凝練全詩情感的特點,幫助學生體會詩文感情。
3.三讀悟詩情
請學生扮演王安石的角色,想象詩人所處的場景以及他的所見所感。
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教師在旁用語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情境。
在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觀察積累,對詩人當時所處的自然環境展開了大膽的想象,并將想象內容連貫起來創作出了一段段生動優美的文字材料。這里運用了畫面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學生在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實現與文本的對話,使學生完全融入到詩詞的畫面中,變成詩人的角色,將詩人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所要表達的情感和諧統一起來,從而能夠更好地把握詩的意境、情蘊,產生情感的共鳴。
4四讀熟吟誦
(1)帶感情朗誦,注意音調、停頓,讀出節奏韻味。請學生展示朗誦,教師進行評價。
(2)當堂練習背誦,
(3)指名學生背誦
(4)配樂全體背誦
結合想象與意境,欣賞、誦讀古詩,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利于背誦,而且記憶深刻。
(三)總結
回顧古詩四讀法
滲透學習方法,為學生今后的古詩學習提供一種參考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4
一、簡介作者
二、范讀詩歌
三、學習古詩
(一)、學習前兩行詩。
1、學生朗讀古詩,找出哪一個字寫詩人想回家?(還)
2、詩人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們先來看題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車停站,能否說“泊”站?
4、詩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讀一、二行詩。
5、這兩行詩中有兩個地名,誰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師畫圖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學生在圖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間”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說?還有什么說法?(京口瓜洲被一條長江隔開了)還有幾種說法?
剛才同學們說了好多種說法,說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解釋古詩。
7、齊讀第二行詩,鐘山在什么地方?(在圖上畫出)
“數重山”是什么意思?這一行詩連起來怎么說?
8、從“一、只、數”可以看出什么?(離家鄉不遠)
京口是在對岸,可以看得見,那么鐘山與詩人有什么關系?
9、我們剛才抓住了“一、只、數”來理解,那么這兩行詩該怎么朗讀呢?學生練讀。
10、詩人離家很近了,應該怎樣?(靠家近應該還)
11、用“靠家近應該還”的語氣再讀這兩行詩。
(二)、學習后兩行詩
1、讀三、四行詩,這里有一個字較難理解:“綠”是什么意思?整行詩的.意思怎么說?可以用什么表達方式把這句話說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給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綠裝)“又”是什么意思?說明詩人離開家的時間……
這句話寫出詩人怎樣?用三個字概括。(離家久)靠家近,應該還;離家久,怎么樣?用三個字來概括,怎么說?(更該還)
2、朗讀第四句詩,這句詩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學生說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決)
這句詩的意思該怎么說?加上感嘆詞把這句話說得更好些,該怎么說?把“明月”換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圓圓的,代表團圓,“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鄉的感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讓我們懷著想念家鄉的感情朗讀這兩行詩。
3、一、二行詩我們說“靠家近應該還”,第三行詩說“離家近更應還”,最后一句該怎么說?(思家切)從“何時”看出詩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個字該怎么說?(何時還)
4、這時你會產生什么問題?(為什么不能還)教師介紹原因。
5、齊讀這首詩,指名朗讀。
6、師:這首詩最受后人推崇的是這首詩中有個字寫得最好,(“綠”字)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教師介紹故事)
把“到、過、入、滿”代入詩句進行評價。從詩中的“綠”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紅柳綠、鳥語花香、勃勃生機)這個“綠”字還讓我們想到許多詩句(師朗讀寫春天的詩句)
7、練習:
選詞填空
(1)旺、濃、鬧
紅杏枝頭春意()
(2)動、拂、翻、皺、起
風乍起,吹()一池春水。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3、運用所學的方法感受補充作品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運用所學的方法體會《鄉愁》的情感。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王安石簡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導入:在中國璀璨的歷史長河中,杰出的詩人多如繁星,不勝枚舉。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顆。誰來介紹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紹。
教師適當補充,強調王安石與南京的關系。(幻燈片2)
2、導入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王安石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一首詩——《泊船瓜洲》
(出示幻燈片3)
3、剖題
(1)這首詩是作者從江西出發,乘船經長江前往京城為官,途經——?(瓜洲)
簡介瓜洲:瓜洲,在長江的北岸,離南京不遠。(標注)
(2)詩題中的“泊”我們在哪首詩中見過?在本詩題中何意?
(3)理解題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
過渡:此時詩人就在自己故鄉不遠的瓜洲,他寫下這首詩,想說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幻燈4)
1、初讀詩歌,感知內容
a、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并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b、指名讀,正音:間、重、還
c、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2、指導閱讀——抓字眼,明詩意,讀中感悟
a、“間”什么意思?表示“隔開”的意思還可以組什么詞?
隔開了什么?看圖。(點擊,鏈接幻燈5)
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兒呢?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得?(一水)
讀一讀,讀出距離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在哪里呢?
“數重山”表示山多還是少?(“數人”、“數日”何意?“數”何意?)還從哪里知道山很少?(摳住“只”。補充介紹,點擊“京口”。)
讀一讀,讀出路程近。
c、齊讀前兩句,指名說詩意。
過渡:瓜洲和京口只隔著一條長江,離詩人的家鄉鐘山也不過隔著幾座山而已,可以說,詩人身在瓜洲,已設計好回家的.路線。可詩人雖然離家鄉這樣的近,他是否準備回到家鄉呢?從哪里知道?(明月何時照我還)
d、“還”什么意思?說說這一句的意思。
詩人在什么時候想到回家?(春風又綠江南岸)
讀讀看,讀出詩人心中此時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無奈)
再讀。
e、誰能把這首詩完整的意思說一說?
f、誰能把整個作品讀一讀?
g、讀完以后,你們知道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三、指導欣賞——入詩境,悟詩情
過渡:究竟是什么觸發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感呢?讓我們走入詩人的環境,見詩人之所見,聽詩人之所聽,想詩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與詩人產生共鳴。
1、引入情境,引導學生想象: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心中會想些什么?
2、體會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詩情:
(1)而此時正是什么季節?詩人怎么說的?(春風又綠江南岸)
(2)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誰還能送首詩給詩人?
(3)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詩人只用了一個字就表現出來了,那就是——“綠”,可見詩人用字之精妙。其實,詩人曾用過“滿”“到”“過”十幾個字,經過反復推敲,最終定為“綠”。詩人為何獨獨鐘情于一個“綠”字呢?
指名談看法,讀出相應的感受。
教師交流自己的感受:(鏈接江南春圖片)是啊!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蕩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千古名句,讀。
(5)春天來了,春風僅僅吹綠了“江南岸”?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呢?
(從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兩世界;因為詩人平生際遇、此時境況,使得詩人所思盡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導品讀
(1)你們現在悟出了詩人的情感了嗎?誰來讀一讀?
(2)要想讀好詩,我們還要注意節奏,還要讀出關鍵字。再讀。
4、小結: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時——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還;抒發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感。(光標引領說)
5、齊讀
四、歸納學法,拓展學習
1、總結全詩,歸納學法
我們了解了詩人王安石與南京的關系,理解了詩題的意思;
板書:知詩人,解詩題
通過抓住關鍵的字,理解了詩歌的內容;
板書:抓字眼,明詩意
最后通過體會作者的情境,領悟了詩人的感情;
板書:入詩境,悟詩情
這就是欣賞詩歌的方法。
板書:欣賞詩歌
2、拓展閱讀余光中《鄉愁》
過渡:王安石與我們南京有著密切的關系,今天老師還要介紹一位漂泊海外南京關系密切的現代詩人——余光中。
(1)教師簡介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讀于南京五中,高中畢業后選擇了金陵大學。他的很多優秀作品表現出濃濃的思鄉之情,就是因為《鄉愁》一詩引起轟動,又被稱之為“鄉愁詩人”。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這篇作品
(2)教師范讀,幫助學生領悟
聽老師讀一讀,看看自己有沒有體會。
(3)學生自讀
通過自己讀,聽老師讀,有什么感悟?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6
【設計理念】
將所感受的言語對象(古詩)轉化為語感的基本實踐途徑是讀。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把象外之象的言語的敏感通過想象轉變成形象的圖畫,以調動學生的穩性思維。指導學生沿著詩文簡練言語的階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體會詩的意境。
【設計特色】
以讀為主,想象感悟詩境。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明確目標
1、一提起家鄉,我們都感到特別親切。請同學們背一背思鄉的古詩。
2、出示課題,點明目標。
二、初讀全詩,了解詩意
1、要求學生畫出生字,讀懂字音(特別是詩中六個多音字)。
2、提出朗讀要求:
字字讀得響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錯,讀順了再讀幾遍。
3、指名朗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5、指導學生結合文中注釋,初步了解詩意。
三、細讀全詩,理解詩句
1、理解前兩句詩意思:
⑴ 提問,抓住關鍵字眼。
⑵ 要求用文中三處地名畫簡筆畫。
⑶ 根據簡筆畫鞏固詩句意思。
2、理解后兩句詩的`意思:
⑴ 提問,抓住關鍵字眼。
⑵ 簡介作者。
⑶ 點明重點詩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
四、精讀全詩,想象詩境
1、生反復讀:
春風又綠江南岸。
2、想象感悟詩境畫面。
3、出示:
( )又( )江南岸,并要求仿寫交流。
4、抓住“綠”字,啟發學生深入想象家鄉美景,用三、五句話描寫場景。
5、簡介詩人背景。
五、美讀全詩,體味節奏韻律
1、出示掛圖。
2、有感情朗讀全詩,讀出節奏、韻味。
六、熟讀全詩,當堂背誦
1、訓練學生朗讀,指導背誦。
2、當堂背誦并默寫全詩。
七、總結,拓展
1、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試想象,作者可用過哪些字?為什么最后用了“綠”字?
2、課外找些王安石的詩詞閱讀。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7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5課,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濃濃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通篇立意含蓄悠遠。
2、學習者特征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多首古詩,他們大部分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具有一些學習古詩的情感基礎和知識基礎,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本課的生字詞,并能夠達到背誦,默寫的水平。
2、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查資料的方法自學,培養運用資料解決問題,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了解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
5、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好課件;反復朗讀并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2)、學生:字典;搜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搜集王安石的詩句;搜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二、說教學方法
基于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學情,我主要采取雙主教學法組織課堂教學。下面,我把教法學法融合在一起談談本課時采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導語創設情境,簡筆畫圖片再現情境,主題音樂、情景再現、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于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感悟、誦讀、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必須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陶冶情操。所以我著重指導學生讀文、能有感情地背誦,也就是出于這個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師的啟發鼓勵,配合媒體課件音視頻襯托渲染,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抒發學生內心的情懷并發表獨到的見解,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所以在教學中借助圖片、音視頻等媒體幫助學生展開想象。
三、說學習方法;
1、學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1、通過有感情朗讀、背誦、欣賞情景音樂,討論交流體會等活動,能夠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提高學生情商素質修養。
2、抓好小組團隊合作學習,完善運行機制,促進學生的主體性體現,逐步實現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的協調運用,最終養成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依據“讀——理解——感悟—鞏固延伸”這樣的格局設計了以下四大教學板塊:
(一)、展示搜集的資料,導入新課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定格古詩教學的情感基調。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為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сhóng;“還”讀zhong;第二步通過指點學生掌握讀詩規律(古詩中,一聲和二聲的音讀得長些,三聲和四聲的音讀得短些),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初步讀出古詩的韻味;
(三)第三步指導學生結合注釋讀懂詩意。
最后一步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對句詩的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六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三個地名比較模糊,我準備在幻燈片上展現長江簡圖,讓學生來看看三個地名,同時借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看來,詩人離家近還是遠?學生也許有兩種答案,即覺得詩人離家很遠,或是詩人離家很近,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讓學生分別說出近和遠的原因,趁機引導學生抓住“一水”、“只隔”來領悟詩人實際離家的距離和他心中離家的距離,初步感悟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并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古詩的前兩行,從而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四)、走進詩境,體悟詩意
這一部分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我準備采用想象、感悟、讀詩、寫話、資料補充等手段引領學生感悟古詩韻味及詩人對家鄉的留戀和不舍之情,具體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綠”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出示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引導學生理解“綠”的含義,并讓學生依據詩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樣的畫面?并用語言描述出來;接著突出“又”字蘊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么時候能再回來呢?引讀:此時此刻,詩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時照我還。遠望著美麗的故鄉,遙想著難舍的親友,詩人怎能不問——明月何時照我還。此時,學生通過誦讀最后一行詩,對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2、指導誦讀“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本環節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走進詩人的生活中去,想象詩人在家鄉度過了哪些難忘的時光?并寫話,在此基礎上師根據學生匯報組織引言:此時,詩人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團聚,盡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溫馨還能實現嗎?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飲酒品詩還能實現嗎?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帶著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還能嗎?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
經過這樣反復的吟誦,使學生深刻體悟作者的思鄉之情。
3、出示資料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在學生已深刻感悟詩人思鄉、戀鄉的基礎上,出示詩人的相關資料,旨在引導學生明白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詩,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感悟古詩、升華古詩情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并適時引讀“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這句詩是全詩的精華,是詩人情感的高度濃縮。在此基礎上點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詩人無邊的鄉愁,無盡的'思念。
4、誦讀古詩,升華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讀古詩的基礎上,再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這不但是回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情感的再次回歸和升華。
5、背誦古詩。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關表達思鄉的詩句讓學生誦讀。通過上述四個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置語言感悟、品讀的實踐點,引領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并將本課古詩輻射到其余相關詩句,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間
五、教學評價:
本節課我主要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定性和定量評價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及結果,環節的教學中對有思維或者言語閃光的學生及時給予言語、掌聲等鼓勵,沒有達到要求的提示、鼓勵他們再動腦思考;環節學習任務告一段落后,有簡單的說話、做思考題、背誦等進行總結評價,對于發言、背誦、做習題等完成得比較好的,要給予積分登記,便于每個單元教學反思和單元檢測成績統計提供補充和參考的資料。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方案
1、課題的選擇。
本人從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擔任五六年級的語文教學,所以對小學高年級教材比較熟悉。對于古詩詞的教學也教過了不少,但是以前的教學目標設計比較簡單,大概就是讀熟古詩、背誦古詩,理解古詩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至于教學效果,只要學生能背誦默寫古詩,能解釋詩句意思,回答詩句中心思想就ok了,所以這次試以新課程三維目標來設計三維目標。作為一次嘗試而已。
2、采用的教學設計模式。
這節課我采用“學教并重”的模式進行教學組織,1、教師激情導入,剖析課題,與學生一起商定學習步驟和方法。 “讀、說、背、做、寫”的學習方法。2、學生查找資料(學生能找到資料的途徑可能有限,不可能有多大效果),通過讀詩,小組討論,發言交流,跟老師一起歸納總結等系統學習活動,師生共同協作,完成學習任務。
3、選定的教學對象的特征分析。
我班學生認知起點比較低,優等生并不多,所以學習目標還是主要考慮大部分學生,這是起碼的教學公平。其次學生的學習方式習慣以“聽”的方式進行,這是從一年級開始以來逐年形成的方式,為了改革這種傳統方式,所以這節課要注意抓好小組的合作學習,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在小組內發表意見,相信堅持小組合作學習,會讓學生的學習方式從以往被動接收式轉變為自主合作學習方式來。
2、思念家鄉、親人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同學們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8
教材簡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不過是在一條橫著的江的距離之內,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導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古詩。
2、借助注釋、抓住重點詞句、利用插圖、發揮想象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達的方法。
3、感受古詩的韻味,激發閱讀古詩的興趣。培養動手搜集資料的習慣。
導學重難點:
1、理解詩意,積累古詩。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準備:課件
導學過程:
一、預學
1、經典誦讀:背誦關于思鄉的古詩詞:天凈沙秋思
2、導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古往今來遠離故土的游子總會思念魂牽夢繞的家鄉。他們往往把這種濃濃的思鄉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詩中,需要我們細細去品味。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他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的?
3、出示課題,齊讀課題,泊的意思,“瓜洲”現在長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師小結。
二、互學
1、初讀古詩,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讀好停頓。邊讀邊想每一句詩的意思。
2)檢查讀古詩情況:指2名學生讀,教師范讀,自由試讀,2個小組讀,齊讀。
3)你讀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組合作:
1)、用畫一畫的方式學習前兩行詩句,感受京口、瓜州、鐘山的位置。
2)、用想象畫面的方式學習后兩行詩句,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
點播學習第一句:
小組展示畫圖:
詩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學生在圖上標出位置。結合圖和注釋了解地理位置。
作者這兩句詩提到了三個地方之間的距離,其實說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鐘山離得很近)這與作者有什么關系呢?
簡介:王安石的父親曾在江蘇南京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長大的,對鐘山即現在的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可以說那里是他的第二故鄉。
真離得近嗎?(長江、數重山)
從哪些詞中看出王安石認為近?(一水間,只隔數重山)
看到的實際距離很遠,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認為特別近,這是為什么?
練習讀感受詩人對家鄉的無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確是近在咫尺,讀第一句
在他心里數重山也不遠,讀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鄉就在眼前,讀第一句
詩人太思念家鄉了,多想回去呀!再讀
點播學習第二句:
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生交流
師: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風吹醒了柳樹,吹來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閉上眼睛想象春風帶給江南的美景,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江南的美麗景色?
(“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姹紫嫣紅”、“生機盎然”、“綠滿江南”、“桃紅柳綠”、“春風和煦”……)指數名學生說。
師: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一派綠意盎然的春光圖。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吧。學生朗讀第三行。
詩人只用了一個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現出來了,耐人尋味,那就是---“綠”,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后資料袋里的內容,相信你會更進一步的感受出詩人對詞的推敲及用詞的準確傳神。
交流:聽完“綠”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讀“春風又綠江南岸”
詩人離家多長時間了?哪個詞看出?“又”
詩人離家很久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綠了家鄉也綠了,江南這么美,家鄉也一樣美麗,勾起了作者無限的思念。
因此在這樣靜寂的夜晚,他輾轉難眠,獨自一人走出船艙,仰望夜空中的一輪圓月,他發出感慨——明月何時照我還?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還,不由感慨——春風---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滿大地,離家已久,思緒萬千,不由感慨——春風---明月何時照我還?
此時你就是詩人,站立船頭,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詩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情再來讀一下這首詩。
小組小結:通過交流我們知道了作者的家鄉在鐘山,山高水遠,但在作者心中卻很近,他太想回故鄉,還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教師小結:作者泊船瓜洲,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家鄉,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對家鄉無限的思念,再讀,感受。
三、評學
1、把這首詩改編成小故事。
2、從古至今,像王安石這樣身在異鄉,思家心切的詩人還有很多,也寫下了無數感人肺腑的思鄉詩。課前,老師收集了一些有關思鄉的古詩,送給同學們。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張九齡《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隨堂作業
(1)選字音
一水間數重山還鄉
(2)補充詩句并完成練習
京口瓜州(),鐘山只隔()。
春風(),明月何時照我還?
“一水”指的是()
句中“綠”字用在這里的好處是:()
用自己的話說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詩句的意思:
表達了作者()之情。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⑴ 自主探究,感悟詩境。
⑵ 引導學生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情感目標】
了解詩意,感受詩人思念家鄉的真摯感情。體會人文精神。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手段教學。
【教學過程】
一、展示搜集的資料,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讀過宋代王安石的詩嗎?
生:讀過。
師:你對王安石這個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見。
二、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師:齊讀課題。讀了課題,誰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邊。
師:為什么這樣理解呢?
生:因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師:當你再看到這個課題時會產生哪些疑問呢?
生:詩人為什么會把船停在瓜州的岸邊?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邊干什么?
師:這些問題提得非常有價值,原來宋神宗在位期間,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張改革政治,積極新法,力圖抑制豪富特權,緩和了階級矛盾,以期富國強兵,但這一主張也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封建統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舊派的激烈反對,因此這一改革失敗,王安石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回故鄉途中路過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過夜,你們的疑問找到答案了嗎?
生:找到了。
師:其實這首詩,作者就是在這樣的心緒中寫出來的,你們想聽聽這首詩是怎么寫的嗎?
生:想。
三、師范讀古詩
師:師范讀。
四、讀古詩
(讀通)
師: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書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劃出來,問問你身邊的伙伴或老師。
生:略。
師:齊讀這首詩。
生:略。
五、細讀古詩
(感悟)
師:請同學們多讀幾遍這首詩,并借助書下的注釋,看看你能讀懂多少?并把你讀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師:自己讀讀這兩句,這兩句中詩人交待了哪幾個地名?
生:“京口、瓜州、鐘山。”
師:(出示課件)地理位置圖,誰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長江北岸和江蘇的鎮江隔江相對。
師:在這幅圖上標上“瓜洲”,你認為應該標在哪?
生:略。
師: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蘇鎮江,長江南岸。
師:它與“瓜洲”是一個什么樣的地理位置關系?
生:正對面。
師:在這幅圖上標上“京口”,你認為應該標在哪?
生:略。
師: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師:你們贊同嗎?
生:贊同。
師:這就是“京口、瓜洲、鐘山”的地理位置圖,從這三者之間的地理位置中,誰能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生:各抒己見。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同學們趕快把這兩句詩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說說。
生:互相說。
師:聯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從哪看出來的?
生:鐘山;“鐘山只隔數重山”、“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其實王安石的'第一故鄉在江西,鐘山為他的第二故鄉,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王安石的父親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時期,王安石一直在父親身邊,所以他視“鐘山”為他的第二故鄉。從這三者之間的距離中,你覺得王安石的家還遠嗎?
生:不遠。
師:王安石的家近在咫尺,卻不能馬上回家,從這體會出詩人當時的心情怎樣?
生:歸心似箭。
師: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誰能帶著歸心似箭的心情讀讀這兩句?
生:略。
師: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他讀出了歸心似箭的心情。
師:你評價的很到位,齊讀這兩句。
生:略。
師:在這兩句中,詩人寫的都是望中之景,詩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們來看第三句。誰能說說“綠”在這里當什么講?
生:吹綠。
師:那誰能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詩意的?
生:春風又一次吹綠了大江的南岸。
師:(出示課件)
作者把家鄉描繪得如此之美,你會發現詩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這一句的?
生:他是懷著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來寫的。
師:那誰能把詩人對家鄉的這種熱愛之情讀出來?
生:讀。
師:你讀出了這種情感。現在讓我們來推敲這個“綠”字,看還能把它換成什么字呢?
生:學生交流。
師:誰愿意把你們討論的結果告訴老師和同學們。
生:過、到、入、滿……
師:那你知道用這個“綠”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師:誰能說說用這個“綠”好在哪?
生:它仿佛讓我們看到一幅春風吹過,江南一下子變綠的畫面。
師:你的理解能力很強。這樣一個杰出的詩人,它對一個字的用法都能經過反復推敲。我們在今后的潛詞造句中更應該養成仔細斟酌后再下筆的好習慣。同學們能做到嗎?
生:能。
師:這一句從字面上看,是寫詩人南歸途中所看到的江南勝景,聯系當時的背景,我們能看出王安石寫這一句實際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呢?
生:成功的。
師:這一句是詩人借這一勝景來抒發實施新法,帶來的新氣象的高興心情。這種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去學習運用。王安石看著眼前的這一勝景,思鄉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輪皎潔的明月發問,問什么呢?我們來看第四句。
師:誰能讀一下這句?
生:讀。
師: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好,他讀出這種發問的語氣了。
師:誰能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詩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時候照著我回到鐘山的家呢?
師:回家為什么還得明月照著,白天不能回家嗎?
生:能。
師:我認為這樣理解不夠準確,因為古人對不知道的問題習慣于問蒼天、問明月,因此這一句詩怎樣理解會更好?哪位同學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家鐘山的家呢?
師:這一句從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思鄉心切。
師:這一句從字面看,確實流露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實際上是寫了詩人盼望再度回朝執政的迫切心情。在這一句中,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這種借著寫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這種寫法,那這種寫法好不好?
生:好。
師:通過以上的學習,你們理解這首詩的大意了嗎?
生:理解了。
六、熟讀古詩
(賞)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采用你喜歡的方式來練讀這首詩。
生:練讀。
師:誰能有感情地讀一下這首詩。
生:讀。
七、總結全文
(升華情感)
師:你們讀得很有感情,那就讓我們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生:背誦。
師:讓我們再來共同地感受一下詩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時的所見所感吧!(學生看著大屏幕,師在音樂的渲染下誦讀詩意)
師:那同學們感受到詩人的所見所想了嗎?
生:感受到了。
師:回家默寫古詩。
【教學反思】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練、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得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讀、悟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為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自己讀書,使學生的思路明朗化,學生不僅無拘無束,而且積極思考,認真探索。使學生表現了作為學習主人的那種情趣,更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師的精講必不可少
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仍需老師的組織指導,這就決定不可能沒有老師的“講”,所不同的是,這種“講”不是“全盤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機誘導”的點撥。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對“綠”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中學生對詩意思的理解上,老師的講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講得多,而要講在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我們作教師主張的“指學生不懂,但又必須掌握的知識”。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10
【設計理念】
將所感受的言語對象(古詩)轉化為語感的基本實踐途徑是讀。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把象外之象的言語的敏感通過想象轉變成形象的圖畫,以調動學生的穩性思維。指導學生沿著詩文簡練言語的階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體會詩的意境。
【設計特色】
以讀為主,想象感悟詩境。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明確目標
1、一提起家鄉,我們都感到特別親切。請同學們背一背思鄉的古詩。
2、出示課題,點明目標。
二、初讀全詩,了解詩意
1、要求學生畫出生字,讀懂字音(特別是詩中六個多音字)。
2、提出朗讀要求:
字字讀得響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錯,讀順了再讀幾遍。
3、指名朗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5、指導學生結合文中注釋,初步了解詩意。
三、細讀全詩,理解詩句
1、理解前兩句詩意思:
⑴提問,抓住關鍵字眼。
⑵要求用文中三處地名畫簡筆畫。
⑶根據簡筆畫鞏固詩句意思。
2、理解后兩句詩的`意思:
⑴提問,抓住關鍵字眼。
⑵簡介作者。
⑶點明重點詩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
四、精讀全詩,想象詩境
1、生反復讀:
春風又綠江南岸。
2、想象感悟詩境畫面。
3、出示:
()又()江南岸,并要求仿寫交流。
4、抓住“綠”字,啟發學生深入想象家鄉美景,用三、五句話描寫場景。
5、簡介詩人背景。
五、美讀全詩,體味節奏韻律
1、出示掛圖。
2、有感情朗讀全詩,讀出節奏、韻味。
六、熟讀全詩,當堂背誦
1、訓練學生朗讀,指導背誦。
2、當堂背誦并默寫全詩。
七、總結,拓展
1、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試想象,作者可用過哪些字?為什么最后用了“綠”字?
2、課外找些王安石的詩詞閱讀。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詩。本組課文是圍繞“游子思鄉”這一主題編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詩人王安石于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變法失敗后,應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復職,途徑京口泊船瓜洲時所作。詩的前兩句寫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第三句感嘆自己對故鄉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記憶憂新,各種在家的美好溫馨歷歷在目,因此本詩從字面上看,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編排本組課文一是讓學生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二是引導學生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物表達出來的。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其中本詩中的“泊、間、數、重、還”這幾個多音字的辨音,讀通詩句、大體把握詩意,學生能自己解決,再輔以教師適當點撥即可達成目標。而知曉詩人的背景,走進詩人的內心,需要一個體驗的過程,因此這是本課教學要突破的難點,需要在多種方式的誦讀思考中完成。
教學目標:
1、通過結合語境意項辨析“泊、間、數、重、還”等多音字的讀音,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在自由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抽生讀等多種形式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通過結合注釋、教師點拔,生生合作大體把握詩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搜集詩人資料,教師相機補充介紹背景,體會“綠”“又”兩個關鍵詞表情達意的作用,引導學生想象古詩情節,進入古詩意境。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和大體把握詩意。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中的情節,進入古詩詩境,體會詩人思鄉之情。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知識人,奔主題。
1、在中國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顆星,誰知道他的個人資料?(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臨川,發起過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等。)
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書課題)
3、解課題,質疑課題。
1、讀課題,你是怎么知道“泊”讀“bo″?
而不讀“PO”呢?怎樣理解這個課題?
2、對這個課題有什么疑問嗎?(詩人應皇帝急召……)
4、交流學詩方法。
二、初讀古詩,大體把握詩意。
1、本詩的多音字很多,瀏覽古詩,怎樣確定“間、數、重、還”的讀音?
(1)抽生讀,談一談選擇多音字讀音的理由。
(2)抽生分別說其它字的解釋,確定讀音。
2、詩人的家鄉在哪兒呢?默讀古詩前兩行,用“一”劃出來表示地點的名詞,大膽猜一猜?
(1)京口、瓜洲、鐘山,結合注釋這三個地點名詞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樣的?師生合作簡筆畫板書。
(2)王安石出生于江西臨川,小時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親長大,因此在鐘山他度過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時代和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被詩人看作是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
3、弄懂了這個問題,詩意就一目了然,同桌交流。抽生說詩意,
三、知詩情、悟詩境。
1、作者泊船在長江北岸的瓜洲,離家鄉南京遠嗎?
“遠”與“近”展開爭論,找出各自的理由。
在遙遠的古代,沒有公路、沒有汽車,沒有火車,單靠著雙腳和一葉扁舟要跨過滾滾的長江水和翻越幾重山,可謂是千山一水,可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卻是那般得近?
2、引讀悟情:
因為作者心里想的是——故鄉,腦里裝的是xxx故鄉,嘴里念的是xxxx家鄉,因此不覺得家鄉遠了,不由念著,生讀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情不自禁地吟著:京口。情深意切地叨著:京口......
3、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鄉南京,屬于我國的江南地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對這里都懷著深深的贊嘆之情。你知道了哪些描寫江南的詩?在這首《泊船瓜洲》里詩人同樣寫了江南的美,聰明的你,覺得哪一句把江南寫的美呢?“春風又綠江南岸”中哪個字,讓你眼睛一亮,“綠”這個字是詩人千錘百煉的結晶,默讀24頁的資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4、而“綠”字前的“又”我們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鄉的那些景物會循環往復,輪回的`來來去去呢?學生練習說話:燕子飛了,又飛回來的時候,春天去了,又在來的時候,草兒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5、想想詩人曾經有哪些美好的生活吧?
四、知背景,入詩境。
1、古詩學到這里,如果你是詩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問題想問他:學生再次質疑:教師補充介紹資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為天下蒼生,黎民百姓謀福,他“積貧扶弱”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變法,可因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內外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他們千方百計地排斥他、打擊他,而當時的宋神宗也缺乏了殺罰果斷的能力,搖擺不定,最后皇帝對王安石失去了信任,萬般無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辭官隱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出爾反爾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歲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著早已疲憊的身子從鐘山出發去京赴任。
從這一段介紹中,你又知道了一個怎樣的王安石?播放音樂起......
2、詩人深知,這一去,一定兇多吉少,而年邁花甲的他,早已倦了朝廷的爾虞我詐,可只要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張變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政變法,守舊派依然會對他進行打擊報復,他只能憂心忡忡,躊躇滿懷,將這滿腔的千般不愿萬般不情,都化作叩問蒼天,質問明月xxxx讀春風xxx這是發自肺腑的質問呀!
3、積累有關明月的詩。
看到明月,詩人更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思念朋友,明月、似手作為古代詩人思鄉的標志,不管是蘇軾的“明月幾時有。”,還是杜甫的“露”還是兒時念的舉頭,亦或是“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識在他鄉”,都表達了詩人們一個亙古不變共同情懷,那就是思鄉。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樹立熱愛家鄉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2)通過比較閱讀,揣摩不同作者對思鄉的不同表達方式。
3、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一水間、數重山、照我還”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泊船瓜洲》。
教學重難點:
1.比較閱讀,體會不同的表達方式。
2.體會詩人的濃烈的思鄉之情。
教學環境:
老師自制的課件;上課環境為有電腦、投影儀和大屏幕的教室;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過一些思念家鄉的古詩詞了,大家還能背誦李白的所寫的那首名篇——《靜夜思》嗎?(學生齊背后,出示幻燈片2)
2)大家知道是什么景物勾起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嗎?(月亮)
3)師小結:說得很好,自古以來,月亮就象征團圓之意,我國古代文人在寫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詞中往往會提到月亮,比如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泊船瓜洲》。
2.新授《泊船瓜洲》
1) 初讀:大家先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詩文,看看有哪些字詞的讀音你還不確定?尤其是詩文中的多音字,你能結合書下的注釋和你的初步理解,為這些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嗎?
你知道讀七言絕句時,應當如何停頓嗎?(出示幻燈片3進行正音,師畫出停頓節奏)老師范讀后學生再讀詩文。
2) 介紹作者(出示幻燈片4)
你對王安石了解多少?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3)詩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①大家再看看文中的注釋,了解“泊、一水間、數重山”的意思,再思考:“京口、瓜洲、鐘山”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是怎樣的呢?(幻燈片5)
②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眼里看到了什么地方?心中想到了什么地方?(幻燈片6)
(眼中之景——京口、瓜洲 想象之景——老家鐘山)
③既然離家“只隔”“一水間”、“數重山”,但離家真的近了嗎?(對于交通極為不便的古代,即時要回到家,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說“只隔”只是詩人的自我安慰而已)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歸心似箭、高興)
④詩意:從京口到瓜州僅僅只隔著一條長江了,離老家鐘山也不遠了,只隔著幾重山而已。
老師小結: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了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眼能見到,說明離家很近了;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是想象之景,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⑤過渡:離家這么近,詩人回家了嗎?為什么不能回家?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大家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詩句,然后一邊欣賞老師所出示的圖片,一邊思考問題。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幻燈片7)
①這幾張照片描繪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的?(春季)你是根據圖片上的什么特點來認定是春天景色的?(綠色)是什么讓江南兩岸出現了一片綠色呢?{(春風)又綠江南岸,所以說,江南的綠色是春風的功勞}
②為什么說作者選用“綠”字比“過、滿、吹”字好?(幻燈8)
(一個“綠”字,使動用法,使(江南兩岸)變綠,從春風的結果入手,將靜景化為動景,寫出了春天的'色彩繽紛、春天的草長鶯飛、春天的綠意盎然,春天的滿目新綠、春天的生機勃勃以及春后江南景色變化。一個“綠”字,其實也是)
③一個“又”字,你能體會出什么?一個“綠”字,從表面上看是江南春草遍地生長,一片新綠,實則比喻的是什么在無情地生長?(而這一片生機卻隱喻著詩人思鄉的愁緒如同春風之下的小草一樣,無窮無際地蔓延與生長。)
(一個“又”字,點明了詩人當初離家的時間,又暗含“草兒枯了,有再綠的時候,春天去了,也有再回來的時候”的意思,而自己的離開了家鄉,什么時候又才能回來呢?)
④望著一輪明月,詩人會說些什么呢?(幻燈片9)
(明月何時照我還)
(3)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心路歷程(幻燈片10)
此時的詩人,離家已經很近了,只隔著“一水間、數重山”了,詩人也很想回家,卻不能回家,這是為什么?
(背景簡介:本詩寫于熙寧8年,此時正好是王安石變法失敗被迫離京剛好一年,宋神宗再次拜他為宰相,王安石深感變法的不易,因此兩次上書推辭都未被批準,只好勉強上任。在途經家鄉之時,看到可望可見的京口,想到不遠的老家鐘山,一股濃濃的思鄉情懷油然而生,然而皇命在身,卻不能回家,所以只能自我安慰;找看到眼前的一片綠油油的莊稼,不油讓人想起自己的變法給農民所帶來的好處,想到這些,還會不由自主生出一點欣慰和高興;然而,這變法卻得不到上層人物的支持,以后的政治前途和自身命運到底如何:是功成名就呢,還是又一次失敗而歸?這一切都是未知數。一種無奈之情已然可見)
更為苦惱的是,詩人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回家嗎?(不知道。所以才發出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吶喊,此處已經可以看出詩人的真實內心了,不愿上任,卻不得不上任,只能盼望早日離開官場,盡早回到沒有利益紛爭的老家。)
板書:強烈思鄉、欣慰高興、無奈苦惱
4)生齊讀詩文,要讀出詩人的這種心路歷程。。
3、背誦古詩(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式讀詩文,達到背誦的目的)
王安石的這首七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著眼于春天景色的描繪,寫出了詩人對家鄉的無比思念和近家不能回的無奈之情,也寫出對前途命運的擔憂之情。
暖人的春風和勾人的明月可以勾起大家的思鄉之情;而可以使萬葉飄落、百花凋零的秋風,則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從而讓人想起客居他鄉的游子之孤獨、凄涼與寂寞,再燃思鄉之火。張籍的七言樂府詩《秋思》便是如此。這是下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了。
4、擴展了解 同一主題“思鄉”的不同表達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文體形式表現):
回顧舊知:你還記得以下這些描寫思念家鄉的文章嗎?
詩 詞:《游子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白話文學:《故都的秋》
欣 賞: 歌 曲:播放mp3《明月幾時有》
5、作業:
1)你還知道哪些思鄉的古詩詞?抄寫兩首,背誦一首。
2)學會唱一首思鄉的歌曲。
6、板書設計:
只 隔 家在眼前 強烈思鄉
綠江南 變法成效 欣慰高興
何時還 家不能回
遙無歸期 無奈苦惱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⑴自主探究,感悟詩境。
⑵引導學生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情感目標】了解詩意,感受詩人思念家鄉的真摯感情。體會人文精神。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手段教學。
【教學過程】
一、展示搜集的資料,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讀過宋代王安石的詩嗎?生:讀過。師:你對王安石這個人知道多少呢?生:各抒己見。
二、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師:齊讀課題。讀了課題,誰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邊。師:為什么這樣理解呢?生:因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師:當你再看到這個課題時會產生哪些疑問呢?生:詩人為什么會把船停在瓜州的岸邊?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邊干什么?師:這些問題提得非常有價值,原來宋神宗在位期間,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張改革政治,積極新法,力圖抑制豪富特權,緩和了階級矛盾,以期富國強兵,但這一主張也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封建統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舊派的激烈反對,因此這一改革失敗,王安石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回故鄉途中路過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過夜,你們的疑問找到答案了嗎?生:找到了。師:其實這首詩,作者就是在這樣的心緒中寫出來的,你們想聽聽這首詩是怎么寫的嗎?生:想。
三、師范讀古詩
師:師范讀。
四、讀古詩(讀通)
師: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書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劃出來,問問你身邊的伙伴或老師。生:略。師:齊讀這首詩。生:略。
五、細讀古詩(感悟)
師:請同學們多讀幾遍這首詩,并借助書下的注釋,看看你能讀懂多少?并把你讀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生:略。師:自己讀讀這兩句,這兩句中詩人交待了哪幾個地名?生:“京口、瓜州、鐘山。”師:(出示課件)地理位置圖,誰知道“瓜洲”在哪?生:它在長江北岸和江蘇的鎮江隔江相對。師:在這幅圖上標上“瓜洲”,你認為應該標在哪?生:略。師:那“京口”在哪?生:它在江蘇鎮江,長江南岸。師:它與“瓜洲”是一個什么樣的地理位置關系?生:正對面。師:在這幅圖上標上“京口”,你認為應該標在哪?生:略。師:你們同意嗎?生:同意。師:京口在哪?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師:你們贊同嗎?生:贊同。師:這就是“京口、瓜洲、鐘山”的地理位置圖,從這三者之間的地理位置中,誰能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生:各抒己見。師:同意嗎?生:同意。師:同學們趕快把這兩句詩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說說。生:互相說。師:聯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從哪看出來的?生:鐘山;“鐘山只隔數重山”、“明月何時照我還”。師:其實王安石的第一故鄉在江西,鐘山為他的第二故鄉,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王安石的父親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時期,王安石一直在父親身邊,所以他視“鐘山”為他的第二故鄉。從這三者之間的距離中,你覺得王安石的家還遠嗎?生:不遠。師:王安石的家近在咫尺,卻不能馬上回家,從這體會出詩人當時的心情怎樣?生:歸心似箭。師: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誰能帶著歸心似箭的心情讀讀這兩句?生:略。師: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生:他讀出了歸心似箭的心情。師:你評價的很到位,齊讀這兩句。生:略。師:在這兩句中,詩人寫的都是望中之景,詩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們來看第三句。誰能說說“綠”在這里當什么講?生:吹綠。師:那誰能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詩意的?生:春風又一次吹綠了大江的南岸。師:(出示課件)作者把家鄉描繪得如此之美,你會發現詩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這一句的?生:他是懷著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來寫的。師:那誰能把詩人對家鄉的這種熱愛之情讀出來?生:讀。師:你讀出了這種情感。現在讓我們來推敲這個“綠”字,看還能把它換成什么字呢?生:學生交流。師:誰愿意把你們討論的'結果告訴老師和同學們。生:過、到、入、滿……師:那你知道用這個“綠”好在哪生:同桌商量。師:誰能說說用這個“綠”好在哪?生:它仿佛讓我們看到一幅春風吹過,江南一下子變綠的畫面。師:你的理解能力很強。這樣一個杰出的詩人,它對一個字的用法都能經過反復推敲。我們在今后的潛詞造句中更應該養成仔細斟酌后再下筆的好習慣。同學們能做到嗎?生:能。師:這一句從字面上看,是寫詩人南歸途中所看到的江南勝景,聯系當時的背景,我們能看出王安石寫這一句實際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呢?生:成功的。師:這一句是詩人借這一勝景來抒發實施新法,帶來的新氣象的高興心情。這種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去學習運用。王安石看著眼前的這一勝景,思鄉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輪皎潔的明月發問,問什么呢?我們來看第四句。師:誰能讀一下這句?生:讀。師: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生:好,他讀出這種發問的語氣了。師:誰能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詩意的?生:明月啊,什么時候照著我回到鐘山的家呢?師:回家為什么還得明月照著,白天不能回家嗎?生:能。師:我認為這樣理解不夠準確,因為古人對不知道的問題習慣于問蒼天、問明月,因此這一句詩怎樣理解會更好?哪位同學想好了?生:明月呀,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家鐘山的家呢?師:這一句從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生:思鄉心切。師:這一句從字面看,確實流露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實際上是寫了詩人盼望再度回朝執政的迫切心情。在這一句中,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這種借著寫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這種寫法,那這種寫法好不好?生:好。師:通過以上的學習,你們理解這首詩的大意了嗎?生:理解了。
六、熟讀古詩(賞)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采用你喜歡的方式來練讀這首詩。生:練讀。師:誰能有感情地讀一下這首詩。生:讀。
七、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師:你們讀得很有感情,那就讓我們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生:背誦。師:讓我們再來共同地感受一下詩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時的所見所感吧!(學生看著大屏幕,師在音樂的渲染下誦讀詩意)師:那同學們感受到詩人的所見所想了嗎?生:感受到了。師:回家默寫古詩。
【教學反思】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練、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得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讀、悟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為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自己讀書,使學生的思路明朗化,學生不僅無拘無束,而且積極思考,認真探索。使學生表現了作為學習主人的那種情趣,更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師的精講必不可少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仍需老師的組織指導,這就決定不可能沒有老師的“講”,所不同的是,這種“講”不是“全盤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機誘導”的點撥。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對“綠”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中學生對詩意思的理解上,老師的講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講得多,而要講在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我們作教師主張的“指學生不懂,但又必須掌握的知識”。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14
教材簡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級上冊第二組(專題:月是故鄉明)的開篇詩,為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從字面上看,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整首詩寫出詩人在瓜洲隨船停留時遙望家鄉而不知何時能回到家鄉的惆悵,心中涌動著濃濃鄉愁,尤其是末句,還帶著仕途多險、前途未測的感慨,古詩通篇立意含蓄悠遠,蘊涵著濃濃的鄉情和仕意,
教學目標:
1.通過以自學為主的方式,能正確朗讀“泊、間、重、還”等多音字,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在朗讀中體會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3.通過反復誦讀,豐富語言積累。 并能背誦并默寫《泊船瓜洲》,
4.聯系詩人背景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意思,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詩人是怎樣表達思鄉情的,嘗試著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資源進行資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逐步擴展知識面和閱讀面,
教學重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感受蘊涵的思想感情,
2.體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
教法學法:
1.變序教學法 在課堂伊始,就提出古詩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在后續的學習中,再去學習它是怎樣表達的,表達效果如何等等, 這種教學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持續集中,
2.讀詩感悟法 “讀”是學習古詩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本課時安排了朗讀, 配樂讀等,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配樂讀,是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自己的感情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
3.自主學習法 課前和課堂中都設計了自學環節,因為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可以促進教學,還能增強自學能力,
課前準備:
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資源進行資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時間:4分鐘)
問題:
①放學后,你們都回哪兒?有沒有人回不了家的?為什么?
②離家遠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們年少也許沒有離家千里的經歷,但你們肯定有過和父母親分別多日的時候吧?那種感覺是~~
(學生:思念對方)
將來同學們長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鄉了,這種感情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這是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思念故鄉)[板書:思鄉]
家鄉,在游子的心里,永遠是最溫馨、最難以割舍、最令人夢繞魂牽的地方
這一單元,我們將學到不同的人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王安石是怎么來表書這種思鄉之情的,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知(時間:13分鐘)
1.檢查課前預習情況,并揭示課題(時間:5分鐘)
① 王安石是誰?讓學生回答,若回答讓人滿意,就進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簡單介紹
他寫過哪些詩?今天,要學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學習課題:誰來讀讀題目?怎么樣?其他同學評
(預設:學生讀正確了)教師可強調:泊既可以讀作Po(第一聲)
[板書課題]學生自己跟著老師書空,寫完,齊讀。
誰來說說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釋瓜洲在什么地方?
(預設:學生說出“瓜洲”現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預設:學生:看注釋 )
對,看注釋對于我們學習古詩詞很有幫助,
2.掃除閱讀障礙,初讀古詩(時間:7分鐘)
泊(bo第二聲)是個多音字,看來那么預習工作做得不錯,除了泊是多音字外,這首詩中還有沒有其他的多音字?請學生回答,(預設,除了“間”字有爭議,其他都回答正確)
“間”在這首詩中是第一聲還是第四聲,要看什么?(或者:“間”字的讀音,我們怎么來判斷?)
學生小組討論,說說理由,(時間:2分鐘)
詩歌中的字已不是難題了,那現在你能讀讀這首詩嗎?
提示: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讀第一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第二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檢查自由讀的情況,指名讀,小組讀,最后齊讀,若學生讀不好的地方,教師作范讀,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視學生學習情況而定,讀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鄉的感情了嗎?(預設:有部分學生說有,有部分說沒有,)兩方爭辯,說從哪兒你讀出了思鄉情,沒讀出思鄉情的同學,請問你讀出了什么?學生可自由發表意見,教師盡量不加干預,
(三)重讀古詩,加深理解(時間:13分鐘)
1.自由讀詩,聯想詩歌中表現的地理位置
辯論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古詩,現在我們要不要換種方式來學習?你們想怎樣?{設計意圖:從上一環節的學習,“間”的讀法和有沒有表達思鄉情 這兩個問題的呈現,學生對這首詩的學習欲望更加強了,而且這種感情是發自內心,有再讀古詩的欲望,相信學生會說,讓我們自己讀讀古詩,}再讀古詩,自主讀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或者:按自己的節奏和速度讀詩)邊讀邊想象這首詩描繪出一幅怎樣的畫面,(時間:3分鐘)腦海里有畫面了嗎?推薦一位擅長畫畫的同學上臺畫,畫畢,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他認為古詩描繪出的是這樣一幅畫,請同學給這幅畫作簡單介紹,你們現在知道“間”是讀第幾聲了?其實這就是古詩的`哪兩句?它表現出詩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學習重點詩句,體會思鄉情
①而后兩句還能用畫面來表現嗎?有點難度,那我們又該怎么來學習“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跟老師一樣,你們也來讀讀,學生齊讀,
②你能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兩句詩嗎?指名回答,這樣能說明什么嗎?(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來我們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詩中,聯系詩人的寫詩背景,再推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意思,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④“春風又綠江南岸”是詩人下了工夫的,反復讀,你們體會到這句詩的妙處了嗎?
學習課本24頁中的資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寫的是什么?(明月)我們還學過哪些古詩是寫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詩中常常表現的就是思鄉情,這是詩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現在你體會到什么了嗎?詩人的思鄉情不言而喻,
(四)美讀全詩,當堂背誦(時間:5分鐘)
1.學了那么多,現在你們想再來讀讀整首詩嗎?指名讀,齊讀,
你們的水平都可以當配音員了,現在我們就來當一次配音員,[播放視頻]
2.你能不看書本也不看屏幕,把這首詩背出來了嗎?老師先背一次,背的時候,可以聯想古詩描繪的畫面,若能體會到詩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課堂小結:你今天收獲了什么?請學生說說
《泊船瓜洲》寫詩人在瓜洲隨船停留時遙望家鄉不知何時能回到家鄉的惆悵,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繼的筆下,鄉愁又成什么呢?我們下次課繼續學習,
板書設計
21頁 課文注釋:①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蘇鎮江
③鐘山:今南京市紫今山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15
文本解讀
這是王安石的一首名作,詩中的作者身處瓜洲,遙望故鄉,雖然是隔山隔水,但作者卻認為是近在咫尺,“一水間”“只隔”等詞把作者的心早已帶回了“故鄉”鐘山,此為全詩的起勢,營造氛圍。此時作者的情感也似那平靜的江水,緩緩而來。待到“春風又綠江南岸”作者的情感也似這盎然生機、綠意萌動的江南,積蓄著豐富的情感力量。萋萋的青草和作者的思鄉之情一樣滋生、蔓延,茫茫而不可摸狀,幽幽而又纏綿。到一個“又”字,作者的情感慢慢激涌;春風再來,而我卻……,再到“綠”字,那濃濃的傷別情就如勃勃的春草一樣奔涌而出,一發不可收拾,只有遙望問明月:何時能伴著我回家。借著淡淡的月光,作者的心也回到了故鄉,月光如水,情感如水,靜靜地傾瀉在家鄉的大地上。
教材解讀
1、理解“綠”“春風”“明月”等特殊含義,體會作者思鄉之情。2、學習作者對故鄉的一種人文情感。
學習目標
a類
1、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了解鐘山、瓜洲、京口這些地名。
b類
1、說出“數重山”“綠”“春風”“明月”等詞的特殊含義,理解作者思鄉之情。
2、接受作者思鄉情感的熏陶。
c類
1、學習其它有關明月思鄉的詩句,在古典詩句中感“家”的情感。
預習作業
1、熟讀這首詩,達到能誦的程度,注意間、數、重、還等字的讀音,按節奏朗讀。
2、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作者曾在南京為官多年,南京在作者眼中就是故鄉。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始終讓作者牽掛,作者來到長江邊看著那江水、那青山,一切都是那樣的親切、那樣的熟悉。查閱資料,了解鐘山、瓜洲、京口這些地名,理解“一水間”“數重山”的意思,想想真得是“一水間”“數重山”嗎?作者為什么會這樣的感覺。
4、讀“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特殊含義。
5、對照“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理解“明月何時照我還”中“明月”的特殊含義。完成以下句子:
a作者的情感就像這明光一樣………
b作者的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透過月光……
c作者想到故鄉的.明月是不是也………
d作者想到故鄉的親人也許也在明月下…
6、讀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杜甫的《月夜憶舍弟》等詩,想想“明月”在表達作者情感中的作用。
教學板塊
第一板塊 【目標a5分鐘】
1、指名讀這首詩
a提醒間、數、重、還等字的讀音
b劃分節奏
c標出韻腳。
2、試背古詩
3、對照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第二板塊——【目標b10分鐘】
1、京口、瓜洲、鐘山之間真的是“數重山”“一水間”嗎?
a 說說這三者之間的實際距離。
b說說當時的交通條件。
2、作者為什么會覺得是“數重山”“一水間”。
第三板塊——【目標b10分鐘】
理解“綠”的特殊含義。
1、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想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2、出示“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等句子,理解“綠”的特殊含義。
3、談“綠”字的用法。
a出示教材上“資料袋”上的材料。
b說說對描寫景色的作用
c說說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第四板塊——【目標b10分鐘】
理解“明月”的特殊含義
1、作者此時的強烈思鄉情感奔涌而出,面對一輪明月,他禁不住大聲呼喚:
2、出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理解“明月”的特殊含義。
a作者的情感就像這明光一樣………
b作者的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透過月光……
c作者想到故鄉的明月是不是也………
d作者想到故鄉的親人也許也在明月下…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11-26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優秀07-31
古詩泊船瓜洲教學設計02-16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優秀09-05
(熱)《泊船瓜洲》教學設計優秀10-31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通用5篇)01-20
人教版泊船瓜洲教學設計(精選11篇)03-15
泊船瓜洲作文01-09
《泊船瓜洲》說課稿01-17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優秀范例4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