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角》教學設計必備[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角》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角》教學設計1
[設計思路]
這節課主要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主動地獲得數學知識的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教學中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設計練習時應具有一定針對性、層次性、實踐性,以此鞏固三角形特征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系實際和利用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學習活動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了解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2、讓學生在由實物到圖形的抽象過程中,在探索圖形特征以及相關結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鍛煉思維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準備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長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鐵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課件出示:如下圖)師:老師每天上班都要從學校先經過加油站,再從加油站到學校,有沒有更近一點的`路呢?(從家直接去學校)
2、師:為什么從家直接去學校這條路最近呢?我們可以把這幾個地點和路線看成什么圖形呢?
3、談話:三角形是我們過去認識的圖形,這里面還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同學要通過動手操作,自己來探索發現。(板書:三角形的認識)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引起懸念,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愿望]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師: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三角形?課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師:同學們在生活中找出了許多三角形,你能想辦法自己做個三角形嗎?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學生做出的各種三角形,并說說做的過程和方法(學生可能是用小棒擺,鐵絲圍,用紙折,用三角板畫……)
指名讓一名學生用小棒擺一個三角形,師故意撥動小棒,使學生明白擺小棒時應首尾相連。
4、師: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們能自己畫一個三角形嗎?在課本第23頁的點子圖上自己畫一個三角形。
5、師在黑板上畫出三角形。
6、師:我們已經做了三角形,又畫了三角形,你們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嗎?自學課本第22頁下面的圖。
學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師相機板書)
7、在自己畫出的三角形上,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8、小結:三角形是有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它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三角形、畫三角形,并在學生擺小棒的過程中故意“搗亂”,讓學生體驗到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也為后面學生的活動打好基礎;通過自學認識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感受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1、談話:剛才我們用小棒擺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給你們三根小棒能把他們圍成三角形嗎?(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讓我們動手實驗一下吧!
小組活動要求:
a、從四根中任意選三根(小棒的長度分別為:10cm、6cm、5cm、4cm)
b、記錄所選三根小棒的長度,看一看能否用選定的三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
c、小組討論有什么發現?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展示和報告實驗結果,說說選的哪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
3、說說能不能圍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關?(長度)課件演示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兩種情況。
4、師:通過剛才的小組活動,老師的演示,你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說出:當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時,就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5、觀察能圍成的三角形的三條邊,看看有什么發現?
師生共同總結出:三角形兩條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條邊。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己在操作過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在交流中升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
三、變式練習、加深理解
1、回到課開始的關于“老師去學校”的生活情境,現在可以說說什么從家直接去學校這條路近呢?
2、判斷下面的線段能不能圍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題)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總結竅門:只要看較短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就能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長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線串成一個三角形,能做多少個?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長,能剪幾個?
[設計意圖:三個練習設計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第一個練習前后呼應,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個練習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并總結出竅門;第三個練習有一定難度,拓展學生的思維,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教學思想。
四、總結延伸
1、 師:這節課你對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認識?你有那些收獲?
2、(課件演示)搖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穩了,艾非爾鐵塔高一千多米,這么多年依然雄偉壯觀……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實這就跟三角形一個重要的特征有關,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去查查資料研究研究。
《認識角》教學設計2
教材內容解讀
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教學目標
1、借助三角尺感知角的度數。
2、認識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單位,對1°角的大小有直觀的認識。
3、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會畫指定度數的角。
4、經歷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
5、通過操作、交流等活動過程,知道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之間的大小關系。
6、體驗角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難點
重點:會用量角器度量角并能畫出特定度數的角,掌握角的分類及各種角之間的關系。難點:畫角的方法。
學法指導 動手操作 合作探究
活動程序與教師提示活動內容
教學過程:
一、直觀感知角的大小
師:仔細觀察課件,你發現了什么?
(課件演示:鏟斗臂上形成的各種角)
師:鏟斗臂在工作的時候,形成的角有多大?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角的度量和畫法)
師:回顧我們以前學的測量知識,根據測量線段的長度,以及計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方法,大家猜測一下計量角的大小的方法應該是怎樣的?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但是有一點,測量出來的角的大小,都不是太準確,為了測量的更準確一些,我給大家介紹一個學習用具——量角器。
一、角的測量
﹙1﹚認識度量單位
學生討論并回答
生1:我用三角尺上的角來測量。發現形成的角有三個∠1那么大。
生2:我用三角板上的∠2來量,比2個∠2大一些。
生3:我用折出的∠3來量,有5個∠3那么大。
生4:我用折出的∠4來量,比2個∠4小一些。
認識1°角:(多媒體) 出示一個圓,分成360份,然后分為二個半圓,把這樣的一個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對的角度就是1度角,
活動程序與教師提示活動內容
下面聽小電腦博士的介紹。
板書: 10 =1度
﹙2﹚認識量角器
談話:剛才我們已經把一個半圓分成180等份,就得到這樣的一個圓形,請同學們想一想,它和那個學習用品比較像———————量角器
(1)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說一說對量角器的認識。
(2)小結(課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
同桌相互操練。
3、角的度量
出示120度角。那么怎樣來量角的大小呢?
(1)自學嘗試。
A、邊自學書上第26頁上半部分的內容,邊自己也學著量一量。
B、量的時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驟是怎樣的?
(2)指名匯報,教師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兩圈刻度,讀刻度時,要根據測量角的方向選擇合適的刻度。
4、畫角
談話:給你一個角的度數,你能畫出來嗎?
(1)嘗試畫一個40度的角
(2)小組內交流畫法。
(3)總結畫角的方法,課件演示。
(4)再練習畫幾個角。
三、角的分類和各種角之間的關系
在不同位置著色閃動。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單位,通常我們用10 表示1度
(1)學生拿出量角器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發現?
﹙2﹚①半圓的圓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內圓的數字稱為內刻度線, 外圓的數字稱為外刻度線。
③以右邊的00 為起點,起點處的00 這條刻度線是內刻度00 的刻度線。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小組溝通,在全班交流。
學生通過度量和討論:
直角是90度
平角是180度 1平角=2直角
周角是360度 1周角=2平角
銳角<90度 90度<鈍角<180度
活動內容
(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數,你有什么發現?
(2)小組討論、交流,最后全班反饋總結。
四、全課總結
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何收獲?
生談發現
全班交流
達標測評:
1、火眼金睛辯對錯
①三個角組成一個平角,這三個角一定都是銳角。 ( )
②把一個10度的角放大5倍打印出來,得到的角是50度。 ( )
③角的兩邊畫出的越長,角就越大 。 ( )
2、填一填
(1) 1周角=( )直角,( )直角=1平角
(2)周角是平角的( )倍
板書設計: 角量與畫角
度“°”
點重合
邊重合
找刻度、定點
再畫射線
畫角:先畫頂點;再畫其中一條邊;最后確定另一條邊。
《認識角》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39頁例1、例2。
【學習目標】
1、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
2、認識常見的各種角,學會畫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角。
【教學難點】建立角的概念。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大三角板、圓形紙、多媒體電腦、多媒體課件、活動角。
2、學生準備三角板、圓形紙、長方形紙、帶孔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點燃激情。
師:國慶節快到了,田老師做了一面國旗,國旗上有什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角的認識。
二、閱讀質疑、自主探索
1、閱讀課本38頁的.主題圖。(多媒體出示主題圖)
(師生一起看錄像“美麗的校園”。突出:門窗上的角、花壇周圍的角、操場中場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時上下肢組成的角……)
同學們,這是什么地方?圖中都有什么人?他們都在干什么?其實這幅圖中還藏著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請同學們找一找這幅圖中那里有角?(邊說邊標出角)
2、找日常生活中的角。
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物體上有角,你能找到嗎?現在在小組內把你看到的角說給別人聽,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角最多。
[評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身邊找角,并且互相說說,一方面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教師給每個學生都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面使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并不神秘,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意識。]
三、多元互動、合作探究
1、哪個組的同學想先把你們組找到的角指給大家看?(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指教)
2、展示生活中物體的角。
3、抽象角,建立角的表象。
(1)如果把這些物體去掉,只剩下角。閉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樣子呢?再用手比劃比劃。
(2)出示抽象的角。
這就是數學上的角,這些角一樣嗎?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同桌說一說)尖尖我們給它起個什么名字呢?直直的線我們給它起個什么名字呢?板書: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4、學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創造角。
學生創造角后,上講臺展示。
5、利用活動角創造角,感知角的大小。
怎樣才使角變大,想一想角的大小和誰有關系?
6、自讀課本角的畫法,自己畫角。
四、學習檢測、自主探究。
1、電腦出示:下面圖形哪個是角?
2、電腦出示:下面圖形中有幾個角?
五、拓展探究。
電腦出示:下圖中有幾個角?
《認識角》教學設計4
《三角形的認識》教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義、特性以及三角形高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一條高,認識三角形的三條高。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的定義,了解三角形特性和畫三角形的一條高。
教學難點:三角形高的畫法。教具準備: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
三個頭,尖尖角,其中奧妙真不少。(打一圖形)
看來同學們很善于動腦,那三角形到底有哪些奧妙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三角形的認識
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畫面:(屏幕出示)
從這些圖片上你看到最多的圖形是什么圖形?(三角形)為什么這些物體的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1、三角形的定義。
(1)分類。
師:現在老師想看看誰的眼睛最亮!下面的圖形哪些是三角形?(多媒體出示6個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些是三角形?)1 2 3 4 5 7
生:只有圖3、5、7是三角形,其他圖形都不是三角形。
(2)概括定義。
師指圖:為什么你們認為這些圖形不是三角形?
生1:因為圖1沒有連起來。
生2:圖3有一條邊彎了,不是線段。
生3:圖4是四邊形,有四條邊。
師:那你們說說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小組同學先互相說一說。
師:誰來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生1: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生1: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師:圍成和組成那個詞更準確?
師:誰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3條邊、3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
師:誰還有不同的說法?
生3:有3條邊、3個角、3個頂點的.圖形是三角形。
師:“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師板書: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3)概括特征(各部分名稱)
師:請仔細觀察,三角形有什么共同點?
生: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3個頂點。(多媒體出示: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3個頂點。)
(4)字母表示。
為了表達方便,我們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這個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2、三角形的高。
(1)找相應的頂點和對邊。
師指圖:請大家仔細觀察,A點的對邊是哪條?(Bc)B點的對邊呢?(Ac)c點的對邊呢?(AB)
師: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對口令游戲”,好嗎?比如老師說頂點A點,你們說出對邊Bc;老師說對邊Bc,你們就說頂點A。
(2)三角形的高。
①理解三角形高的含義。
多媒體出示情境圖:現在有一只小螞蟻想從A點向對邊Bc走,請同學們幫小螞蟻想一想走哪條路最近?為什么?
師:誰來說一說小螞蟻走哪條最近?
生??
師:為什么你認為這條路最短?
生:垂直線段最短。
師: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線段中,垂直線段最短。師:這條垂直線段是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的一條垂直線段,在這里它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師:誰來說一說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生??
師指圖中另外的兩條線段追問:這條是三角形的高嗎?為什么?這條呢?(多媒體演示把其余兩條線段擦除。)
②畫三角形的高。
師:大家還記得怎樣畫“垂線”嗎?那么三角形的高又該怎樣畫?想不想試一試?請同學們試著在練習紙上畫三角形的高。
學生獨立試著畫高。
師:誰來說一說怎樣畫三角形的高?生??
(3)延伸:認識三角形所有的高。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三角形有幾條高?
師:三角形另外兩條高是怎樣畫的。(多媒體動態演示畫三角形3條高的過程,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三角形的3條高。)
3、三角形的特性。
(1)引入:觀察畫面,發現問題。
師:我們了解了這么多有關三角形的知識,那么三角形有什么作用?欣賞一組畫面(多媒體播放電線桿、自行車、籃球架等三角形應用的圖片)
師:為什么這些物體的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生: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師:真的嗎?我們來做實驗驗證一下好嗎?
(2)動手操作發現三角形的特性。
師:兩位同學都輪流用手拉一拉,說一說有什么發現?生:四邊形容易變形,不穩定。三角形不容易變形,穩定。師: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3)回應“特性”的引入。
師:聰明的人類正是運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創造出這些牢固、美觀的物體,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希望同學們長大后,也當一名優秀的設計師,設計出更牢固、更美觀的物體。
(5)解決生活問題。
師:誰能應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故事引入: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猴在圍籬笆,小兔子堅持這樣圍,而小猴子堅持這樣圍。你們同意誰的做法,為什么?
師:我們怎么幫助小兔子使它的籬笆更牢固?
三:全課總結:
師: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師: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思考題:怎樣把容易變形的四邊形固定住?
四、練習題:
填空
1.由( )圍成的圖形叫作三角形,三角形有( )條邊,( )個角,具有( )性。
2.從三角形的( )到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作三角形的( )。
3.任意三角形都有( )條高。
小法官
1、有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
2、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
3、三角形可以作出三條高。( )
4、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都具有穩定性( )
五、板書設計:
認識三角形
三角形的定義:有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三角形的作用:穩定性
六、課后反思:
如何正確地理解并畫出三角形的高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什么學生在畫高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錯誤,經過認真分析與思考后,我發現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在于學生對于“高”的定義沒有理解,他們不能正確地找到頂點及相應的對邊,學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進行的。因此我利用三角形先幫助學生找頂點及相應的對邊,分散三角形“高”定義中的難點。然后讓學生“幫小螞蟻找最短的路線”,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具體的問題,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逐步理解三角形“高”及相應的“底”的定義。接著啟發學生回憶畫“垂線”的方法,放手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畫三角形的“高”,以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教師再板演畫“高”的過程,強化畫“高”的方法,培養學生畫“高”的技能。最后讓學生通過“猜想”“推理”,感知三角形不同的高及相應的底。
《認識角》教學設計5
本課時《認識角》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讓學生在觸摸和體驗中學習新知,就是要求教師依據新課程理念,引導學生進入實質性的、體驗性的學習進程,讓學生自己多實踐、多操作、多交流,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這正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典型體現。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折疊、拼擺、制作學具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折紙、制角、比較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鑒于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借助直觀形象,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幾何知識教學中,信息技術參與數學教學,提供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的圖象能促進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并培養空間想象力。小學中的幾何初步知識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們在獲得空間觀念的過程中,視覺、觸覺、聽覺及其相互結合起著重要作用。空間想象力是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空間想象是高一級的心理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多媒體課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現思維
過程,以促進學生這一能力的提高。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3、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根據信息反饋的理論,在學生接觸新知時通過鞏固練習、辨析練習及時反饋,在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升華。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為本。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此,我將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努力體現因材施教。并通過教法、學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升華"。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獲取的絕大部分數學知識都首先是在對現象感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表象從而形成概念的。所以在課的開始,我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情境:從圖形王國里的圖形元游戲導入,讓學生找到躲在實物中的角娃娃,抽象出角這個圖形,從而揭示課題。
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三關。鼓勵他們,只要課上能積極動手、動腦,用自己的智慧順利地闖過三關,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我為學生打開"學習闖關"這扇窗,為他們展示一個具有吸引力、新奇鮮活的數學世界,進而在挑戰和體驗中學習新知。
第一關: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認識角。我將出示一些學生身邊熟悉的實物圖,如三角板、剪刀、數學書等,讓學生找實物圖中的角,由實物圖過渡到幾何上抽象的直觀圖,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理解,同時滲透了"一切客觀事物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的啟蒙教育。接著,通過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讓學生
親身感受一下角的特點,聯系觸摸時的感覺,從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稱,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然后通過一些判斷練習,進行辨析,可以說學生對角的學習是一種"體驗性"的學習,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觸摸式"、"體驗式"、"建構式"的學習。正如皮亞杰所說:"只有要求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關:做角。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里,我將充分體現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工具,用自己的方法來做一個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數學學習的活動中去經歷一個過程,因為過程肯定和一些具體的知識、技能或方法聯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選擇一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說折角過程,以便全體學生觀看,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第三關:比較角的大小。這部分內容是本堂課的教學難點。在上課前,我反復研究教材,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猜測到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角的大小和兩條邊的長短有關;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怎樣能直觀的將這兩種情況演示給學生看,并能驗證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呢?緊跟著展示角這個環節,我選兩位同學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個是活動角)。即而提出問題:這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呢?學生果然出現兩種答案。這時候,我不急著判斷,我出示一個實物鐘面,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學生很容易發現,時針和分針構成的角在逐漸變大,于是我追問:"可是,時針和分針的長度并沒有變化呀!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自然地,將學生引導到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生將更容易得出正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將學習的角度重點指向了學生,俗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必須在教學中體現這一角度的轉換。在學生順利地闖過了這三關以后,我設計了一個"角樂園"的情境,伴隨著輕松的音樂,學生閉上眼睛,老師準備好一個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長方形、五邊形、圓等各種圖形,老師走到某個學生身后,他將有機會在老師的帽子里摸一個圖形,只要他摸到的圖形上有角,那個圖形就送給他了。我將再一次讓學生體驗觸摸的感覺,而這次是有選擇性的,因為一不留神就會摸到圓這樣沒有角的圖形。這樣設計的目的,第一,我想讓學生與數學知識來一次親密接觸,讓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觸手可及的,在心
理上縮短與數學的距離,激發他們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履行了課一開始自己的諾言,大家闖過三關以后,將有意想不到的結果,老師的諾言,對孩子們來說,是異常重要的,而這些五顏六色的圖形,在孩子們心里已經是個不錯的獎勵了。短短幾分鐘的輕松,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有益又有趣。
本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三種。第一:在初步認識角之后,隨之出現5個圖形,讓學生判斷該5個圖形是否是角。這個練習我把它叫做"跟隨"練習,即剛學會一個新的概念,認識一個新的圖形之后,緊跟著的一個比較容易的以選擇和判斷為主的練習。第二:在完成認識角、做角、比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學之后,設計了一次練習,我把它叫做"鞏固"練習,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做一次運用,難度稍加大,但學生能做出來,并且能找到練習中的規律,能享受到一種成就感。第三:在課的最后,留下課后練習,我把它叫做"開放"練習。題目是這樣的:試著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看看還剩下幾個角。比一比誰的方法多。這個題目不止一個答案,是留給學生課后做的,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完成。
以上就是就《認識角》這節課進行的教學反思。更多的是想將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在實驗的過程中,總結的一些經驗以及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與大家一起探討,希望得到更多的指點和幫助,以此來更好的完善我們的教學。
《認識角》教學設計6
一、教學內容:
信息窗一新授課第二課時總第15課時
二、教學目標:
1、認識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明確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較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初步能力。
2、使學生認識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結構,能按不同向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順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計量單位“度”,認識1度的角的大小。
3、使學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學會用量角器量角以及用量角器畫指定刻度的角。
三、教學重點:
用量角器量角。
四、教學難點:
用量角器量角。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紅色木條做的角
六、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角的畫法
(二)出示學習目標:
認識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明確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較大小的方法
(三)出示自學指導:
1、怎樣畫角?
2、角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
(四)讓學生自學:
七、匯報:
1、上一節課我們認識了角,并且還給角分了類,你能說說角分哪幾類?他們有什么特點嗎?出示兩個差不多的角,這兩個角那個大?引起學生的質疑,我們光用眼看,還不行,我們要用儀器量一量。自己畫一個角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度數。
2、介紹量角器和量角器的使用方法。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驟。
(1)中心與頂點重合
(2)其中的一條邊與0刻度線重合)
(3)看另一條邊所對的度數
3、請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直角是多少度呢?請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訴老師,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書:直角是90)
4、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個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畫的平角是多少度。
5、你能想出一個平角的度數等于幾個直角的度數嗎?
6、請同學們每人拿出準備的一張紙,先對著折一下,再對著折一下,使剛才折出的邊重合。(老師同時示范)
7、用量角器畫角的步驟:
第一步:先畫一條(射線),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線的(端點)重合;0°刻度線和射線重合。
第二步:在量角器上刻度線的`地方找到40度出點一個(點);
第三步:以射線的端點為端點,通過剛畫的點,再畫射線。(重點強調關鍵是使量角器的中心點和角的頂點重合,然后使零刻度線和角的第一條邊重合,0°在哪一個圈上,就在那個圈上找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
八、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認識角》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尺子畫角,初步學會比較角的大小。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觀察比較能力。通過觀察和操作,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會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從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掌握面角的方法,了解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活動角、三角板等。
學具準備:
圖形紙、正方形紙、三角板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出示主題圖,教師:同學們,這就是咱們學校美麗的校園,你們看,我們學校不僅有漂亮的教學樓而且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有做韻律操,有踢足球等等。咱們學校里還有許多角,你能找到嗎?(學生找角。)
教師總結:大家說得很好,像老師手上的三角板、老爺爺修剪樹木用的剪刀、球門、角球線,以及伸開兩臂正在做操的小朋友等等這些物體的表面都有角。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1、聯系生活實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們教室里,就有很多物體表面有角,你們能找到嗎?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找找看吧!(學生找角。)2、新授:
師:角是我們生活中的好朋友,在我們身邊,有許多“角”。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角(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請小朋友看大屏幕,這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嗎?這些角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同座位的同學互相討論一下,屏幕上的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它們都有一個尖尖的地方,都有兩條直直的線。)
角的頂部有一點,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頂點。(演示)
這兩條直直的線又叫什么?(這是角的兩條邊。)
角有兩部分組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3、練習題:(課件顯示)
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角?
(二)折角
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認識了角,大家觀察得都很認真。接下來,老師想請你們拿出一張紙折角,看誰折角的速度最快。
學生動手折角,教師將部分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教師請一名學生上黑板指一指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
教師:大家看一看這幾個角的'大小一樣大嗎?(不一樣大。)
這能夠說明什么?(這說明角是有大有小的。)
(三)演示活動角
通過剛才折角的活動,同學們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
師:像這種角我們就把它叫做活動角。它是有兩根硬紙兩根硬紙條和圖釘做成的活動角,我們來看看這個活動角(屏幕演示)。兩根硬紙條做成的邊張開的比原來大了還是小了(大了),角比原來大了還是小了?
這兩條邊又怎樣了?角又怎樣了?(兩條邊又張大了,角比原來大了。)
這能夠說明什么?(同桌討論)
角的大小跟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兩條邊張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張開得越小,角就越小。(板書)
師把紙條剪短,現在這個角的大小變了嗎?
從這里你們能發現什么?(板書: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四)畫角
1、通過剛才的多種活動,我們進一步認識了角,如果要把角畫下來,該怎樣畫呢?學生動手嘗試。
有不少小朋友已經學會畫角了,誰能教教老師。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示畫一個角。
教師一邊畫一邊講解:先畫一點作為角的頂點,用尺子從這個點向一個方向畫一條線,再向另一個方向畫一條線,就組成了一個角。
2、鞏固:請同學們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畫一個角。(請幾個學生上臺畫角)
三、拓展延伸:
你們的表現都很好,教師獎勵你們做游戲。這個游戲的名字叫做折一折,猜一猜,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張正方形的紙,現在請小朋友猜一猜如果一個正方形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先在小組里說一說,然后再折一折、試一試,看看會有幾種不同的結果。
集體反饋。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認識角》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小學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又具體介紹了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和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它既是上學期所學線段和角的延續,又是后繼學習全等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基礎。在知識體系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三角形的有關概念,掌握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探究和歸納。
教學難點: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應用。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孩子思維活躍,模仿能力強。對新知事物滿懷探求的欲望。同時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并歸納總結。但是受年齡特征的影響,他們知識遷移能力不強,推理能力還需進一步培養。
三、教學方法
以引導發現為主,討論演示相結合。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通過欣賞生活中的三角形圖片,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態進入探究新知的過程。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三角形有關的概念
(1)定義: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元素:三條邊、三個內角、三個頂點。
(3)表示方法: △ABc
2、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在探究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我設置了以下活動:
活動一:(動手擺一擺)
拿出學具盒中的塑料棒,任選三根組成三角形。然后用學過的知識探究所擺三角形每兩邊之和與第三邊的關系。
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
活動二:(量一量 算一算)
在練習本上畫三個三角形,用a 、 b 、 c 表示各邊,用刻度尺量出各邊的長度,并填空:
(1) (2) (3) a=___ a=___ a=____ b=___ b=___ b=____ c=___ c=___ c=____
計算每個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差,并與第三邊比較,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三)精設練習 鞏固新知
(口答)下面每組數分別是三根小棒的長度,用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
(1) 3cm 、 4 cm、5 cm (2) 8 cm、7cm 、15 cm (3) 5。5 cm、7。5cm、2。5 cm(4) 10cm、5cm 、4cm
技巧:比較較短兩條線段之和與最長線段的大小,或比較較長兩條線段之差與最短線段的大小。
2、 有人不遵守交通規則,冒著生命危險斜穿馬路。你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釋這種不文明的行為嗎?
3、有長度分別為4cm、8cm、10cm、12cm的四根彩色木條,任取三根組成一個三角形有( )種不同的組法。
A.2 B.3 c.4 D.5
[設計意圖]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時,巧設坡度,降低難度,弱化學習障礙的影響。以幫助學生從易到難、從會學到會用、從知識到能力的遷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拓展創新 應用新知
例1、有兩根長度分別為5cm和8cm的木棒:
(1)再取一根長度為2cm的木棒,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2)如果取一根長度為13cm的木棒呢?
(3)聰明的你能取一根木棒,與原來的兩根木棒擺成三角形嗎?
(4)要選取的第三根木棒的長度x要滿足什么條件呢?
解:(1)取長度為2cm的木棒時,由于2+5=7
(2)取長度為13cm的木棒時,由于5+8=13,出現了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情況,所以它們也不能擺成三角形。
(3)(略)
(4)3cm
歸納總結:三角形中已知兩邊,確定第三邊的條件:兩邊之差<第三邊<兩邊之和
變式遞進訓練:
1、△ABc中, AB=2, Bc=4, Ac的長為奇數。則Ac=_____。
2、已知一個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4cm、7cm,求這個三角形周長L的取值范圍是多少?
[設計意圖]基礎練習之后,變式訓練的設置,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發揮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發揮教材的擴張作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五)淺談體會 感悟反思
(六)走出課堂 應用數學
1、用若干個三角形組成一個美麗的圖案,并給所組的`圖案加一句形象的解說詞。
2、搜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資料,并在同學中交流。
五、板書設計
認識三角形
三角形有關的概念
A 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1定義: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2元素: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3表示方法:△ABc
六、本節課的設計思路
生活中的三角形
抽象 形成 三角形的有關概念
概括 應用 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驗證 實踐 知識的鞏固應用和拓展訓練
七、教學設計說明
《認識三角形》這節課通過生活中的三角形實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在隨后的練習和例題中,運用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所以設計這節課時我考慮到:
1.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愿意并且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必須創設生活化的現實情境。所以這節課中,設計了多個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究以及與同伴交流,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表達思考的過程,獲得分析問題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充分作好活動的策劃者、引導者的角色。活動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了一個立體信息交流網絡。
3.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應用化。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他們學知識、用知識,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所學的舞臺。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
整個設計以教材和學生實際為基礎,體現老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經歷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探究和應用,滲透了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同時又反作用于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授之以“漁”體現學會學習的新課程的教學要求。
《認識角》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小學數學蘇教版第四冊第64—66頁例題、想想做做1-5題。
教學目標:
1、教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感知角的大小,會畫角。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4、能大膽地與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學會評價。
5、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積極參與探索角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建立角的正確表象,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說出通過直觀感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而和邊的長短無關。
教法:引導、點撥、探究
學法:探究法、操作法、討論法、小組合作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板、釘子板、皮筋、小棒五根、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紙、兩張硬紙條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談話:小朋友喜歡做手工嗎?(課件出示64頁例題圖)看!小明和小紅也在做手工呢!你能說說這幅圖上有哪些我們認識的平面圖形嗎?其實,在這些平面圖形中還藏著一位朋友,它是誰呢?讓我們來看一看(課件演示上面的圖形都是角)。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有關角的知識。(板書:認識角)
(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創設情境,并配有動畫的圖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一開始就能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地去學習)
二、認識角
1、感知角。
摸角:
*請你在三角尺上找到一個角,摸一摸這個角,有什么感覺?
*誰來說一說?(角的這部分尖尖的)
*再摸一摸角的這部分呢?(平平的,直直的)
*誰再來說一說?
2、介紹角并畫角。
*老師就把這個角畫在黑板上。(依據三角尺其中的一個角畫)
*剛才同學們摸著尖尖的地方,這個點叫做角的'頂點。(標:頂點)
*剛才同學們摸著平平的地方,從這個點出發的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這是角的另一條邊。(標:邊)
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小結:對!角是由一個頂點和由頂點出發的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圖形。
3、觀察實踐,引討探究。
談話:生活中有許多地方有角,你能在四周圍找一找這些角嗎?看看它們都藏在什么地方?指出所找的角的頂點和邊?
(1)學生在小組里交流 (2)指名學生舉例。
(本環節通過找角——認角——再找角的活動,讓學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時安排觀察對比與發現,用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境,在找角的過程 中讓學生體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培養了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生活,而幫助角爺爺則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生活中找角。
《認識角》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66、6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了解元、角、分的關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過模似購物等活動,使學生掌握簡單的付錢,找錢的方法。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以及提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掌握識別人民幣的方法。明確元、角、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通過模擬購物等活動,使學生掌握簡單的付錢,找錢的方法。
教具:學具盒:1元紙幣硬幣各一個,1角紙幣硬幣各10個,5角的紙幣硬幣各2個,1個5分,1個2分。
一。、情境導入
情景引入:羊村學校開學,喜羊羊帶著小羊們去買學習用品。
喜羊羊:買東西要用什么?(生:錢)
師:我們中國的錢叫人民幣。(板書:人民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人民幣。
二、教學新課
1、認識:一元、一角、一分。(如書上例1)
師:你認識這些人民幣嗎?向你的同桌小聲的介紹一下。(學生活動。) 學生介紹:
生:這張是1元的紙幣。師板書:紙幣
師:你怎么知道它是一元的?
生:數字1。
生:漢字壹圓。師:1元也可以用這樣的漢字來表示。
師:這些人民幣中還有1元嗎?
生:有,硬幣的1元。師:它和這個1元有什么不同?師板書:硬幣 師:其他的這些是多少面值的?
分別介紹1角、1分。
2、認識人民幣的單位,揭示課題。
師:小朋友們,我們剛才認識的這些人民幣?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面值都和1有關?
師: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單位不同。
師:1元的單位是元,1角的單位是角,1分的單位是分,元角分就是我們的人民幣的單位,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元角分。(板書課題)
3、研究1元=10角,1角=10分
師:認識了人民幣,我們就可以去購物了。
美洋洋:歡迎光臨,今天練習本特價,1元1本。
師:1元錢該怎樣付?同桌合作,從錢袋中拿出1元錢,擺在桌上。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①1元的紙幣
②1元的硬幣
③10張1角的紙幣
④10枚1角的硬幣
師追問:擺10張1角的可以嗎?
師板書:1元=10角,
師:我們知道了1元等于10角,那請你想一想1角等于幾分?
4、認識5角、5分、2分
媒體出示一只小羊,手里拿了2張5角的。
小羊問:買一本練習本,我這樣付錢可以嗎?
媒體出現單獨的一張5角的紙幣
師:小朋友們,你們認識這張人民幣嗎?
除了我們剛才認識的1元、1角、1分,還有這些人民幣,你們認識嗎? 媒體出示例2的那些錢:5角、5分、2分
生:這張是5角,師:從哪里知道它是5角?
生:數字5。(媒體閃5)
生:漢字伍角。師:原來5角也可以用這樣的漢字來表示。(媒體閃) 師:這些人民幣中還有5角嗎?
生:有,硬幣的5角。師:它和這個5角有什么不同?
硬幣出現后,移動到5角紙幣的下面.
師:這個你認識嗎?誰來介紹?
生:5分。師:那先信息告訴我們它的面值是5分?
生:數字5。(媒體閃)
生:漢字伍分。師:伍分也可以用這樣的漢字來表示。(媒體閃)
師:最后這個是誰啊?
生:2分。師:你怎么來辨認的?
生:數字2。(媒體閃)
生:漢字貳分。師:2分也可以用這樣的漢字來表示。(媒體閃)
師:那剛才小羊這樣付可以嗎?為什么?(媒體出示小羊)
生:可以,5角+5角=10角,10角就是1元。
先媒體出示:1張1元可以換( )張5角,填2。
媒體出現:①?張5角的紙幣1張1元的紙幣
再出現2張五角的紙幣,點一下2張五角的下面出現10角,最后點出現一個等號。呈現2張五角的紙幣=1元
②出現1枚1角可以換( )枚5分,填2。?張5分的硬幣1枚1角的硬幣
再出現2枚五分的硬幣,點一下2枚五分的下面出現10分,最后點出現一個等號。呈現2枚5分的`硬幣等于1枚1角的硬幣
老師再來考考大家,( )枚2分可以換1枚1角。
③出現( )枚2分可以換1枚1角。填5。
?張2分的硬幣1枚1角的硬幣
再出現5枚2分的硬幣,點一下5枚二分的下面出現10分,最后點出現一個等號。呈現5枚2分的硬幣等于1枚1角的硬幣
4、小結。
剛才我們認識了人民幣,你知道了什么?同學們學得很棒,我們一起來幫小羊解決一些問題。
媒體出示1只小羊和書上的想想做做1。
師:小羊現在有這樣的3張人民幣,可以買什么商品,請你連一連,書上P67的第1題。
生匯報:5角可以買1只羽毛球,1元可以買1本書,1角可以買1和火柴。
媒體出示:小羊提問:今天我帶了多少錢?想想做做第2題。
5、開始購物。
師小朋友們真棒,幫小羊又解決了問題,下面我們一起用人民幣去購物好嗎? 媒體出示,柜臺。(羊村文具店)(商品有直尺8角、單塊橡皮2角、笑臉橡皮7角、鉛筆3角、數學本1元、鉛筆套1角、票夾1角、透明膠9角、卷筆刀1元2角)
(1)師:每個小朋友準備好一元錢,買一樣商品。(媒體出示)
生1:正好,師:可以買嗎?生:可以。
生2:買一樣東西不足1元。
師:1元錢買1支鉛筆夠不夠?為什么?
生:1元=10角,10角>7角,夠了。
師:既然1元比7角多,就要找錢?誰來做營業員找一下錢?
請一生上來找錢,集體判斷找的對不對。
請3-4位學生。
(2)師:現在請大家買2樣商品,要求合起來正好是1元。(媒體出示) 生來買。
師:這樣買可以嗎?為什么?
生:( )角+( )角=10角,10角就是1元。
(3)師:現在老師不規定買幾樣,你可以任意買,但就是要把1元錢正好用完。(媒體出示)
請2-3位學生。
(4)師疑問:老師發現有一樣商品始終沒人買,為什么呢?
那1元2角可以怎樣付呢?
師:拿出桌洞里的錢袋,倒在盤子里,和同桌一起拿盤子里的錢擺一擺,看誰的方法多?
生匯報:1元+2個1角,2個5角+2個1角,1個5角+7個1角,12個1角
三、全課小結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認識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1元=10角、1角=10分)關于人民幣,小朋友們還知道什么呢?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幣,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認識角》教學設計11
一、設計思路:
以學生為主體,順著學生的思路去思考,盡量讓學生去說,去做,老師在關鍵處啟發誘導,直觀教具的使用,提高學生感官上的效果,激發興趣,提高對數學的認識,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材分析
1、授課內容:
新課標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三章課本第38~39頁。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對于角的認識往往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三角形有初步的表象,對生活中的角有一定的感受,對初步認識角有表象基礎。
四、教法、學法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畫一畫、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五、課前準備
一張長方形的紙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
1、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數學王國圖形家族成員中的幾個成員,大家還認識它們嗎?(學生回答)今天我們來認識圖形家族中的一個新成員:角,引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2、貼圖片。圖片中有紅線勾畫出的角。
(二)、聯系實際,引導探究
1、師:同學們對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請你找找教室里、想想生活中曾注意到那些物體上有角?比一比誰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
(學生一一回答)
2、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找到了這么多角。
3、師:那么,這幾個物體上有角嗎?(出示實物,請學生來指一指。)
4、(預設:學生可能指對,直接進入環節5。亦可能指錯進入本環節)
師:剛才有同學指的是這樣一個圖形(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點),這是什么?(生答)對,這是一個點。想一想怎樣才能將你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來。(學生重新指角)
5、師:這一次,大家指角的時候,不單指出了一個點,還指出了兩條直直的線,也就是這樣的圖形(師示范畫出來)。
6、師:它們就是我們數學王國圖形家族中的角成員。剛才大家指的這個點與兩條直直的線就是角身體的各個部位,它們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想知道嗎?(教師邊說邊板書,一起口述一遍)
7、仔細觀察,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組成?(生答)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我們在表示角的時候,不能就這么點一下。看老師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師動作演示:一個頂點,兩條邊,再用手畫弧)拿起你的小手,我們一起來指一指。(學生書空)現在,誰用這種方法來指一指這把尺上的角?(還有其他的角嗎?)
8、(練習)師:我們這里來了一些小客人,都說自己是角,請同學們打開書(42頁第1題)先仔細觀察一下,哪些是角。
9、折角。
師:剛才大家已經認識了角,下面能否用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紙折個角呢?小組合作。
(交流展示,指出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各在哪里?)
10、師: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自己也動手折了角,現在我們要把角的樣子畫下來,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畫?要注意什么?(學生回答)先畫一個點,從這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就成了一個角。請同學們照這個方法畫一個,試試。把你畫的角的頂點與邊指給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饋時指出頂點和邊即可。)
11、師:再畫一個和剛才大小不一樣的角。請你為自己畫的角打分。
(三)、鞏固拓展,課外延伸
1、師:剛才畫了一個角,老師在這里再添一條線,現在這里有幾個角了?(學生指,教師畫弧。)
2、師:我這里還有一個長方形的圖形,如果剪去一個角,請你猜猜還剩幾個角?
3、師:你能告訴同伴們,今天你有哪些收獲嗎?
七、板書
頂點 邊 邊
《認識角》教學設計12
備課筆記
備課時間:20xx年月日總備課第課時
單元、章、節第九單元課題復習角和認識方向
課時3課型練習課
教學目的和要求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確定位置和認識角等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初步空間觀念。
2、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難點能根據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他七個方向。
教學程序和內容復備
一、知識系統整理
1.我們前面學習了角,角是怎樣的?它是由什么組成的?
2.提問:角分幾類?怎樣的角是直角?請你用兩個手指搭出直角,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你有什么辦法?怎樣的角叫銳角?怎樣的角叫鈍角?
二、查漏補缺訓練
1.出示“期末復習”第14題(1)的圖形,提問:左圖中有幾個角?是直角的在教材上畫上標記。其他的角是什么角?
2.出示“期末復習”第14題(2)的.圖形,提問:你能用三角尺在右圖中找出3個直角嗎?找到后同桌互相交流。
3.接下來我們復習“認識方向”。
提問:我們學過了哪幾個方向?
在地圖上,我們是怎樣確定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4.出示“期末復習”第15題,提問:圖上畫了些什么?
提問:三個小朋友的家分別在學校的哪個方向?你能說說他們上學的路線嗎?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5.完成“期末復習”第16題。
小組選擇幾件物品,先估計高度,再測量高度,注意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
三、綜合運用提升
1.完成“期末復習”第17題。
出示題目,學生讀題。
提問:圖中告訴我們什么?讓我們求什么?
我們可以先求什么?(已做了多少朵花)再求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體訂正。
2.完成“期末復習”第18題。
學生讀題,并獨立解答。
交流訂正,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3.完成“期末復習”第19題。
讓學生小組內了解每個同學家有幾口人,把記錄的結果分類整理,并填表。
提問:你們小組里幾口人的家庭個數最多?
4.完成“期末復習”思考題。
教師帶學生分析題目:十幾個球,是3的倍數,可能是?(12個、15個、18個)取4個球余2個,說明這個數除以4余2,口袋里原來有多少個球?
四、反思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五、課堂作業
《補》
板書設計
教后小記授課時間:20xx年____月日
《認識角》教學設計13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要教學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 2 個特點:
1、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與實際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周圍許多物體上都有角。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和直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起探索數學的興趣。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角和直角。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學生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于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教材根據兒童學習的這一特點,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如折疊、拼擺、測量、制作等,來幫助學生學習幾何知識。
單元教學要求:
1、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2、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和直角。
單元課時安排:約 2 課時
第 15 課時 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內容:
課本 P38、39 、例 1 、例 2 及練習八中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2、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角。
教學重點:
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教學準備:
情景圖,剪刀、吸管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 、出示主題圖:小朋友請你 觀察這幅圖,你了解到哪些?說給同桌聽。
學生觀察圖,交流信息。
2 、教師用線標出球場的角。再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全班交流。
3 、這些都是角,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角。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 設計意圖 ] :通過對主題圖的觀察,讓學生感受到角在我們的生活中,引發學生認識的興趣。
二、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1 、認識角。
( 1 )、出示剪刀、拉罐、水龍頭等物品。請小朋友找找這些物品上的角,說說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學生觀察物品尋找角。
( 2 )、同桌交流。
( 3 )、全班匯報。教師畫出角。問:你能給角的各部分取個名稱嗎?
在學生給角取的名稱中歸納得出角的名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 4 )、你能從我們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這些角的頂點與邊。
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頂點與邊。
2 、制作角。
( 1 )、教師:剛才我們認識了角,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制作一個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制作出一個角?
學生獨立思考制作角。
( 2 )、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組內展示,并說說你是怎樣做的。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小組內展示角,交流制作過程。
( 3 )、全班交流。誰來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頂點和邊。
( 4 )、教師演示將角的兩條邊叉開、收攏。問:你發現了什么?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
3 、畫角。
( 1 )、我們已經認識了角也制作了角,現在我們來畫角。你認為角該怎么畫?
( 2 )、教師示范畫角,并說明:先畫一個頂點,再從這個頂點向不同的 2 畫兩條線,就畫成了一個角。
( 3 )、學生練習畫角。
請小朋友在練習本上畫角,畫好后與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畫的,畫角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總結畫角的方法。
[ 設計意圖 ] :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數學中所要研究的角;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制作角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叉開程度有關系,而與角的邊的長短無關。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 P40 頁的 1、2 、題。
2、創作畫。教師出示用角創作的畫,問:這些圖畫美嗎?美在哪兒?你們能用角創作出這樣美麗的圖案嗎?試試看。
3、學生創作畫。
[ 設計意圖 ] :練習融趣味性、創造性于一體。學生在練習、創作的過程中豐富了對角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大膽的想象,在活動中體會并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美。
四、回顧全課,總結提高
今天的這堂課你知道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以后我們要仔細觀察,生活中有許多的數學知識。
教學反思:
第 16 課時 直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內容:
課本 P40、41 ,例 3 、例 4 及練習八中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教學重點:
學生初步認識并會判斷直角。
教學難點:
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活動角)這是什么圖形?
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教師演示轉動成直角,問:你們見過這樣的角嗎?
這種角就是直角。
[ 設計意圖 ] :通過舊知的復習引發學生認識直角的興趣。
二、合作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 3 。
( 1 )、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角?把你發現的這種角說給小組的同學聽聽。
學生小組交流發現。
匯報發現。
( 2 )、教師板書畫一個直角。學生觀察教師畫的角。
( 3 )、你能制作一個直角嗎?想一想你準備怎樣制作,做好后在小組內交流認識你制作的直角。
學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組內交流認識直角。
( 4 )、教師指名匯報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據學生的匯報決定是否介紹用一張紙折出一個直角:先將這張紙上下對折,再沿著折痕對折就可以得到一個直角。
2、教學例 4
( 1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驗證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小組討論交流驗證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 2 )、學生匯報,并驗證方法:在我們的三角板上有一個是直角。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現在請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學生觀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 3 )、請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學生分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圍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匯報。
3、畫直角
( 1 )、你還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是如何畫角的,然后請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畫一個直角。畫好后給小組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畫的。
學生回憶畫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畫法再畫出直角,交流畫直角的方法。
( 2 )、指名板演畫直角并說說畫法。
畫直角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問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直角的畫法。
[ 設計意圖 ] :通過對學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觀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直角的特點,加深學生對直角的理解。讓學生判斷直角、畫直角等小組活動,學生進一步認識直角,會正確判斷直角。并通過復習角的畫法引發學生思考直角的畫法及得出畫法、正確畫直角。
三、學習效果測評
1、完成第 41 頁的做一做第 1 題。
你能找出我們身邊的直角嗎?找到并驗證后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學生分小組尋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 41 頁的做一做第 2 題。
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完成。
指名匯報并要求說出是怎樣畫的。
學生獨立畫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畫的。并匯報說明畫法。
[ 設計意圖 ] :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畫直角等練習,讓學生體會到直角就在我們的身邊。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知識。
《認識角》教學設計14
長寧中心小學 毛雪緣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對于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個活動的角。
【學具準備】
活動角、球、圓柱、長方體、正方形、三角形、小棒。
【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并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里,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
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鑒于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借助直觀形象,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3、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為本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認識角”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并通過親身實踐、經歷的過程,初步認識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兩棵樹圖片(樹干由一些竹竿支撐著),提出疑問:你知道為什
么這兩棵樹要用竹竿支撐著嗎?有什么作用?
2、課件演示竹竿與樹干、地面之間形成了夾角,引出“角”。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感覺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角的興趣。)
3、出示剪刀、扇子、鐘面圖,引導學生知道身邊的物體就有角,引出課題。
二、聯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認識角
1、摸角:
讓學生分別摸一摸,仔細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圓柱、長方體(正方體)、長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圖形上有角?
2、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觀察到的角是什么樣的。
(設計意圖:從熟悉的圖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學生建立角的表象,從而感受到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
3、出示一個角,讓學生判斷是不是角,再引導學生認識角的組成,小結角的特點。
4、學生用小棒擺角,再展示。
5、找角:學生與同桌討論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發展及形成的動態過程,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二)標畫角
1、質疑,引出標畫角。
2、示范標畫角。
3、學生在兩個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角并標畫出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體驗中反思,準確、科學地掌握標畫角的方法,深化對角的認識。)
(三)比較角的大小
1、引導學生玩一玩活動的角,感受角是怎樣變大、變小的。
2、引導學生小結: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3、讓學生把剛才在兩個三角形中所標畫出的兩個不同的角進行比較,說說哪個角大?是怎么比較出來的?
4、讓學生在數學書上找一個角,再和課桌上的一個角進行比較,說說哪個角大?引導學生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設計意圖: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缺乏感性的經驗,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于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根據兒童學習的這一特點,特設計實際操作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幾何知識。)
三、鞏固知識
1、判斷下面的圖形哪個是角,哪個不是角?
2、比較每組中兩個角的大小。
3、拓展練習:找出下面圖形中有幾個角?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系列練習,讓學生對本節課的認識得到升華,檢測學生的認知效果。)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總結過程中相互啟發、共同發展,自覺地將知識系統化,并在自我評價中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五、欣賞角
給學生欣賞一組圖,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
(設計意圖:用美麗的圖調動學生的感觀,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角為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再一次體會角無處不在,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反思】
縱觀整節課,感覺好的方面有:
一、緊密結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學生對新知的認識有一種親切感,不是突如其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東西。同時因為他們對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學生學習新知的信心。從“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擺角”給了學生實踐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學會展現自己并有機會展現自己,在實踐中探索新知。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愿意嘗試的勇氣和實踐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做數學”中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并不容
易,學生接受起來也較為困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于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因此整個課時我將觀察、操作、演示、驗證、交流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系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難點時,通過操作開展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兩條邊拉開和合攏,角的大小就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關。針對如何來比較角的大小,使學生通過實踐意識到比較角的大小要把兩個活動角的頂點疊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再看另一條邊,誰的張口兒大誰的角就大,從而有效地強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效果不錯。但是教學中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讓學生通過展示匯報來理解感悟,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三、營造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產生興趣的重要條件。”課堂教學中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數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多向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
程之中,并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四、不足之處
教然后才知不足,這節課如果我的教學觀念能更開放,增加豐富對角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能面向全體,結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會更有幫助。另一方面,我覺得設計內容偏少,對角的知識延伸拓展還不夠,對低學段學生認知經驗準備不足,認識不足,以后應加強對重點知識的重復和強調,以及教學時間的把握。
教學這節課后,我深知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其次,在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真真正正的動起來,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后,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一些創造性活動,探索性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
20xx年5月
《認識角》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
《初步認識角》是冀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
教材分析:
角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主要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
學生分析:
對于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會用紙折或畫大小不同的角,能在圖形中找角。
過程與方法:在實際操作活動中,經歷直觀認識角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在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中找到角,激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教學重點:知道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會用紙折或畫大小不同的角。教學難點: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拼圖形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那我們一起玩一個拼圖游戲好不好?課件出示拼圖要求:
(1)用4根小棒拼成一個圖形。(2)用3根小棒拼成一個圖形。(3)用2根小棒拼成一個圖形。
2、交流各自拼出的圖形
教師讓學生說一說用4根小棒拼成一個什么圖形,用3根小棒拼成一個什么圖形。
師:用兩根拼成的是什么圖形?請同學們展示一下。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用2根小棒拼成的圖形,與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進而告訴學生,像這樣用2根小棒拼成的圖形叫做角,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聯系生活,找角
(1)師指導學生指角方法。
師:說起角啊,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看!這是一塊三角板,上面有很多角,老師找到的就是這個角(師演示指角的方法)
(2)先讓學生指給同桌看,再請學生到前面把找到的角指給同學們看。
2、初步感知,認識角(1)抽象出數學中的角。
師:許多同學不但會找角,還能準確地指角,但是,我們數學中的角是什么樣子的,大家想知道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2)師描角師:剛才我們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現在老師就把這部分在黑板上描下來。(3)認識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師: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扇子、剪刀、鐘表抽象出角的過程)師:通過大家的仔細觀察,我們找到了許多的角,下面請大家再仔細觀察課件演示,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課件閃動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同桌互說,進行匯報。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這一點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看看每一個角都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
找學生指出黑板上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學生指,教師板書)
3、練習反饋。
(1)判斷下面的圖形是不是角?為什么?
(2)下面的圖中各有幾個角?(課件出示:問題討論)
4、角的大小比較
(1)師: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知道了數學中的角是怎樣的圖形,接下來老師和大家進行一個活動——做角,用2條硬紙板和一個圖釘,做成一個活動角,根據活動角的變化畫出三個大小不同的角。
師: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畫的這些角,哪個大,哪個小嗎?你是怎樣判斷的?同桌討論一下;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討論后匯報。
我們知道了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就越大,接下來我們來看一段視頻。(播放視頻)這說明什么?(角的大小與角兩邊的長短無關)(2)學生活動。
學生用活動角造角。(任意造一個角、造一個比老師的角大的角,再造一個比老師的角小的角)
同桌一大一小玩造角游戲。
5、自主探索,折角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做了活動角,轉動活動角的一條邊可以得到很多角,那我們能不能用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呢?自己試試看。”
學生自己試折,折完后同桌互相展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教師巡視,如果學生折疊有困難,教師可以適當指導)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說出角的頂點、兩條邊。
誰愿意到前面把你折的角展示給大家?
6、體驗感悟,畫角
(1)學生嘗試畫角。
師:我們知道了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也知道了角有大有小,那你們想不想自己畫一畫角呢?(打開課本58頁找學生讀要求)
師:想一想這句話的意思是讓我們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想好了自己試著畫一個角。
(2)演示正確畫角的方法。學生指揮,老師畫,強調用直尺。 (3)學生再次畫角。
師:如果你對自己剛才畫的角不太滿意,你可以再畫一個角,注意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三、總結收獲
師:現在回憶一下,我們都學了角的哪些知識?(學生匯報)角的知識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只是初步的認識了角。
師:這節課,大家學習的都很好,也很積極,老師想用一個符號評價大家的表現,猜猜是什么?(學生猜測)是一個對勾,這上面有沒有角?角的頂點在哪兒?邊在哪兒?其實角就在我們身邊,而且無處不在。(欣賞圖片)
四、布置作業
【《認識角》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角的認識教學設計11-13
認識角教學設計11-15
認識角的教學設計09-04
《認識角》教學設計11-02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6-24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7-11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6-08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精選】09-06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6-17
【優選】認識角的教學設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