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精品)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1
一、教材、學情分析
第一單元均為寫景狀物散文,《故都的秋》憑借精巧獨特的構思和優美雋永的語言,描繪秋聲、秋色、秋味,抒寫了自己清、靜、悲涼的心境,抒發了對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戀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摯動人,蘊涵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高一學生剛剛接觸這類情景交融的長篇散文,他們那點不多的關于情景關系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支撐他們解讀此類文章。因此,如何結合課文,真正理解以情馭景并避免解讀過程中硬貼標簽的現象,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另外,新課標要求知人論世,但由于時代久遠,再加上年輕人的朝氣蓬勃,他們的情感和閱歷與文章都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如何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時代的距離,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同時,新課標強調多元解讀,我們可以嘗試就這篇文章學習如何從文化角度分析課文,而不僅僅是“知人論世”,從而樹立多元解讀的觀念。
二、教學目標
1、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分析并掌握故都秋景的特點。
2、培養朗讀感悟、品味語言的能力,領悟本文“主觀情”和“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3、感悟作者熱愛、眷戀故都之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秋蟬、秋花、秋雨、秋棗等意象中蘊涵的情感;掌握文章運用對比、比喻等多種手法摹寫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靜、悲涼”的原因。
四、教學工具
幻燈片、導學案。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情的季節,秋天是一個傷感的季節,秋天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自古文人,對秋天情有獨鐘。可是再熱愛,能夠愿意拿生命去換取的能有幾個呢?郁達夫,就是其中一個。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筆下的秋天,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樣的秋天值得作者用生命去換取?
(二)導學案課前自學部分展示:(學生課堂展示)
熟讀課文,回答問題。
(1)文章的文眼: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文章結構:課文可以分為3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哪些段落?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第一部分(1~2)總寫:眷戀故都秋味。
第二部分(3~12)分寫:具體描寫故都秋景。
第三部分(13~14)總寫:抒發眷戀之情。
(3)五字概括文中的每幅秋景圖:庭院清秋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日勝果圖。
(三)課中探究:
1、以第一幅秋景圖為例,體會作者是通過什么樣的手法來表現“清,靜,悲涼”?
(1)請個別同學朗誦第一幅秋景圖對應的文字,其他同學勾畫出本段的.景物,形容詞,動詞。
(2)師問:為什么牽牛花的顏色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先探討顏色)
師問:藍、白色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生答:寧靜。
師問: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皆是這樣的色彩,會是什么心情?
生答:凄清、悲涼。
(3)請問:日光能數嗎?為什么作者是“細數”?大家從“數”讀出了什么?(再探討動詞“數”)
生答:清閑。
加入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第三十九回有這么一段對話,和王安石的相關詩句幫助學生理解,學生領會到了“落寞”“悲涼”。
老師點撥并歸納:
秋味之“清”——從動詞:靜坐、泡、細數、靜對。
從色彩:碧空、牽牛花的藍色等。
秋味之“靜”——馴鴿的飛聲。
秋味之“悲涼”——“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
老師歸納表現手法:寓情于景,以動襯靜。
2、為什么郁達夫喜歡的秋是“清、靜、悲涼”的?
請同學們結合導學案的知識鏈接部分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來思考。
明確: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
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
第二,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
第三,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擇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3、文中有一句話,準確而又精彩地對比了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找出并賞析。
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賞析:請同學們分析每一種美食的特點,然后思考作者運用這組對比和比喻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課堂展示)
黃酒:濃烈白干:溫和稀飯:清淡饃饃:厚實。
鱸魚:鮮嫩大蟹:醇美黃犬:機巧駱駝:沉穩。
教師明確:運用四組比喻,以具體事物來說明,生動形象,饒有趣味。在對比中凸顯了故都之秋的濃烈、敦實、深長、厚重,傳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
4、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卻在描繪了五幅秋景圖之后,插入了一段議論。試分析第
12自然段的內容和作用。
明確:內容:議論,論述了中國的文人學士和外國的詩人對秋的偏愛。
作用: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之秋,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暗合,同時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行文思路。
(四)拓展延伸:
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明確:贊秋,但全文的基調的確有些悲涼。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文章首尾多次將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作比,表達了他對北國之秋的無限眷戀。結尾的一段文字,作者愿意用生命作為代價來換得北國之秋的常在,對北國之秋的愛的情感達到了極點,對秋的謳歌與贊美之情揮灑得淋漓盡致,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深沉的愛。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朗讀,積累并整理“寫在前面”中的好詞佳句。
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探尋學習語文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情感目標:
學生在欣賞經典名言美文的基礎上,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陶冶他們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探尋學習語文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工具:七年級語文教材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針對七年級學生剛剛步入中學,內心充滿好奇與期待,既迫切地渴求獲取新知,而又有著即將步入青春期的惶惑狀態,引用精美的.詩詞、名言導入本冊的“寫在前面”的學習。
二、教學步驟:
1、學生在情境導入的基礎上大聲朗讀前言,在學生朗讀前,教師提示學生應拿筆對文中的好詞、佳句進行圈點勾畫,注意語言的積累,并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2、在第一步驟朗讀的基礎上,同桌互相交流所圈點勾畫的好詞,佳句,拿出積累本收集整理在積累本上。學有余力的同學還可試著對其中的詞句進行賞析,品評。
3、教師在學生收集整理的基礎上,進行擴充,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
4、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此文,并讓學生再次回味文中的優美詞句,還讓學生思考探尋學習語文的方法。
5、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如何學習語文的話題。在小學六年的學習中,同學們已積累了部分學習語文的經驗,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切磋,相互借鑒,并整理成方法點。
6、教師趁熱打鐵進行小結,以此明確告訴學生:學習語文并不難,它是有方法可尋的,只要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可輕松學語文。
7、在探尋學習語文的方法的基礎上,教師又引經據典,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中的文化精粹展現出來,讓學生了解語文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以此激發他們學習語文,探索民族文化史的興趣。
8、接著,教師由經典詩文中的語文轉入生活中的語文講述,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只要善于觀察,善于總結,總會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此步驟仍是在告訴學生:學習語文其實很輕松,只要找對了方法,學語文便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
三、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國“文圣”孔子在求學方面曾告訴我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無止境,希望你們在新的學期里,在升入初中后,要善于思考,善于總結要養成探索求知的良好習慣,小華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3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一開始的導語設計上很用心,很巧妙,很動人,但在課堂收束時卻草草收場,大多以重復課堂教學內容為主,以布置作業和自習直接收束。其實,在課堂教學中,總結語也很重要,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起到對課堂教學內容完善、補充、強調的作用,既是對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的凝練收束,也對后續學習起到一定的提示、引導作用,如匠心不施,就顯得整個課堂虎頭蛇尾。其實,語文課堂教學總結語設計貴在提升延伸,即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總結提升,對文本學習內容的延伸解讀,進一步提醒學習的重點難點,明確下一步學習的方向思路,給學生留下回味無窮的空間。
一、總結提升凝要義
根據心理學研究,在課堂教學的最后幾分鐘,往往是學生精神力最為渙散的時候,如果這一時間段放之任之,就會造成時間浪費、課堂松散的結果。針對學生這一特定心理現象,語文教學更應該做好總結語設計,利用最后幾分鐘總結課堂學習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回味思考。這種總結語一般是對課堂教學內容作一個提要式的歸納,突出教學的核心,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的要點,凝練要義、加深印象。
如執教史鐵生《我與地壇》,我將“感悟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對地壇和母親的情感”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這樣總結:
同學們,對于史鐵生而言,是地壇與母親給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后,即使他離開了地壇,久久不曾回到地壇,也始終忘不了地壇給予他的啟示,筆下文中多次寫到地壇。地壇已經成為精神憩息的家園,那里雖然頹敗卻并不荒蕪,充滿了勃勃生機;同樣,多年以后,即使母親也離開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記最初寫作的初衷,為了讓母親驕傲,為了告訴母親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路,母親已經成為其寫作的動力源。此時此刻,地壇即母親,母親即地壇,地壇與母親告訴他,你應該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這就是地壇與母親對史鐵生最好的撫慰,也是史鐵生收獲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學們課后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層次的情感,下節課大家共同分享。
在總結語中,我再次將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內容重申了一次,通過比照說明,將地壇母親對于作者的意義進行了重申,幫助學生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幫助學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樣的總結語,可以說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提煉總結和指導歸納的效果,必將引起學生的注意,自然會明確學習的重點難點。
二、延伸勾連留余味
不少教師往往很注意課堂的開始和主要教學環節,卻忽視了課堂結束語。這就像一個故事,開頭很有懸念,中間情節也非常生動,而結尾卻不了了之一般,讓人感覺不是滋味。其實,課堂教學的結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結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設計,豐滿課堂教學的結尾。在具體設計中,可以將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內容或者文學作品進行介紹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后加以學習,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使得語文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積累。
如在教學《報任安書》這篇文言文時,我感覺這篇文章在風格上很有特色,將太史公的那種怨氣、情緒表達得含蓄且耐人尋味,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總結語: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看似回復任安的要求,其實直白地表達自己著作《史記》、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諸多不解、鄙視的眼光中正道直行,這是一種勇氣,體現在文章中就是文氣縱橫、氣勢昂揚;這樣的文章同樣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還有其外孫楊惲《報孫會宗書》中,同樣的不屈于淫威,不計較世俗,正道直行,為幾千年的中國文人壯了膽氣、樹了榜樣。同學們課后可以將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讀,在領略這種文氣的傳承中,蘊文膽、養文心。
相信在這樣總結語的提示下,會有學生在課后找來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這就實現了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的效果。
三、關注現實見行動
課堂結束語不同于導入語,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生動的言辭,需要的是真正讓學生在內心接納文本傳遞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鳴之余能在行動中有所體現。
如執教《品質》一文時,懷著對老鞋匠的尊敬,設計總結語:
文中的老鞋匠為我們詮釋了什么是職業道德,什么是真正的品質;而這些看似很傻的`卻可貴的品質正蘊藏在街道邊、巷弄里,正如羅蘭所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我們能利用周末等閑暇的時間,走街訪巷,帶上幾瓶礦泉水,帶上自己需要縫補的衣物鞋子,帶上尋找誠信、樸素等可貴品質的真誠內心,尋訪我們周圍被忽視的散發光芒的人們,以此來洗滌我們的內心。希望大家認真記錄下來,既作為一次社會實踐,更作為一次心靈的洗禮,發現自己眼中的美吧!
結果,到了周一語文課,不少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講述自己在尋訪中發現的美,發現的可貴品質,還有對他們的幫忙,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瓶礦泉水,但是從他們真誠的笑臉中我也發現了這些年輕的學生們最為可貴的品質,我想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了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并使之運用于今后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2.難點: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三、教學方法
朗讀體悟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理解。
2.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投影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同學討論,教師強調重點,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三)深入研讀
1.課文內容填充: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老師課前把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越讀文章越短,最后只讀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學和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請看投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可謂()矣!嗚呼!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眾、多、糜、極、速、悲
2.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雄、大、眾、多、糜、極、速、悲”的具體內容,并朗讀這些內容。
杜牧為文,十分重視辭彩的“華赫而莊整”,作者充分利用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采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潑墨如云,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請看課文第1、2段。
3.誦讀
1、2段,感受賦體特點
(1)這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宮貌是如此的富麗堂皇,宮人是如此之眾多,生活是如此之驕奢糜爛,齊讀,CAI教學媒體展示音(配樂《漢宮秋月》)像。
思考:這兩段文字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或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句段并說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學生討論,七嘴八舌地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配樂《漢宮秋月》(二胡)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比較分析,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4.(
1)比較《過秦論》/《阿房宮賦》對秦亡原因的見解。
啟發思考:同樣是借秦諷時,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同樣,杜牧對秦滅亡也作了深層思考,他提出的見解是——? “滅六果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為什么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呢?——“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那么為什么說“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們一起學習第3、4段。
從這里,我們看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歷史的辯證法。杜文以阿房宮作為切入口,在杜牧筆下,阿房宮成了秦皇驕奢的見證,封建獨裁的象征,秦朝滅亡的標志。(板書)
(2)比較閱讀:《阿房宮賦》末段/《六國論》末段(課堂練習,附后)根據同學們反饋的情況再作評析。
(三)鞏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師!”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過60字)
出示投影:(學生討論,老師點撥)啊,黃河!有了你乳汁的澆灌,這貧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綠水,才有了茅屋、雞鳴、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戲繪織而成的田園風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燦爛的文化。
(四)小結作業
嘗試背誦這篇文章。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于歷史人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難點】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圈點勾畫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給學生們播放電影《鴻門宴》的視頻片段),看完影片之后大家覺得過不過癮,老師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時候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看得是相當地認真啊!這部影片叫《鴻門宴》,有沒有同學知道這段影片講述的是什么時候的故事,對,講的就是楚漢爭雄時劉邦與項羽的一個故事,相信大家剛才已經注意到電影中劉邦和項羽的人物形象了,那么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和劉邦又是什么樣的?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課文《鴻門宴》。【板書標題】
(二)學習新課
分析項羽形象
1、生默讀全文,勾畫出描寫項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項羽的性格特征。【板書:項羽】
明確:
(1)政治上幼稚: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板書:政治上無知】
(2)自大輕敵: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板書:自大輕敵】
(3)不善用人。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板書:不善用人】
2、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并適當補充課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評價語。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之后,對項羽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讀
分析寫人手法。
1、《鴻門宴》這篇課文選自司馬遷的《史記》,而《史記》更被魯迅先生評價為“無韻之離騷”,說明它在文學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了解項羽的人物形象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又是如何塑造項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項羽形象時,手法上有何高妙之處?生默讀全文,自主思考,之后進行小組討論。
明確:
(1)抓住典型細節對人物進行刻畫,如曹無傷告密后,項羽的表現是“大怒”,表現了項羽的暴躁易怒。
(2)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尖銳的沖突中,項羽、劉邦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2、聯系自己看過的小說和電影,思考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有何好處?學生獨立思考作答,老師可以給予適當提示。
明確: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人物的個性特征表現得最為鮮明。面對美味佳肴時,大家的表現是一致的,但在面對危險時,則表現迥異。有人驚慌失措,有人沉著冷靜;有人損人利己,有人舍己為人。可見,在矛盾沖突面前,人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四)鞏固提高
學完了本篇課文,相信大家對項羽的人物形象有了更為深刻理解,我們都知道項羽最后敗給了劉邦,那么同學們如果當初在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放走劉邦,情況又會不會有所不同呢?老師想請同學以項羽失敗的原因為主題進行一個辯論,看看項羽究竟是因為放走劉邦導致了自己失敗,還是因為自身性格的原因導致了失敗?
正方觀點:是因為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劉邦是當時唯一可以和項羽匹敵的人,殺掉劉邦,項羽便可一統天下。
反方觀點: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但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難以戰勝其他各路豪強,其內部也會四分五裂。
(五)小結作業
本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鴻門宴》這篇課文,認識了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大家對項羽最后為何敗于劉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咱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課下請同學們繼續分析劉邦、樊噲的性格特征。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6
本課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范讀,領會句法上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為宴游詩的特征。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
1、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2、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五、品讀課文。
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07-30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09-25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范文09-26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精選10篇)10-26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6篇[精]08-21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07-07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3-01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反思05-15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