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華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養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春秋時期,有一位老人到東方游歷,看見兩個小孩在一起爭辯。他就走過去問他們爭辯什么。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中午時就距離人遠了。另一個小孩則認為正好相反。第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傘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和飯缽那樣大了,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近的顯得大嗎?”第二個小孩則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熱得像把手伸在熱水中一樣,這不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對這個問題,老人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地說不知道。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
對。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一文化偉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讓我們來領略孔子思想的博大與精深吧!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慍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讀成誦:
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⑴ 各自練讀。
⑵ 檢查背誦情況。
3、從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出其大體意思,并說出喜歡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逐章逐句翻譯,品味探究。每小組派1—2名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講的是為人的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告訴我們對人要懂得寬容和理解。
例2:第四則講的是學習方法,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是基礎是前提,思考能使學習更深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提出翻譯上或內容理解上的難點,教師在黑板上匯總,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溫故”是復習鞏固舊知識,是手段,“知新”則是獲取新知識,是目的。只能記誦一些知識,而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不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新發現的人,是不可以為師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檢查背誦情況。
2、教師讀《論語》中的部分章節,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來。
⑴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忍則亂大謀)
⑵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⑶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質彬彬)
⑷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習相遠)
⑸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文會友)
⑹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道聽途說)
⑺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⑻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舉一反三)
⑼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順)
⑽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憤忘食)
其他,如:當仁不讓;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
六、布置作業
1、能熟練背誦全文,并把有關成語、格言、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2、看注釋,查工具書,書面翻譯全文。
《論語》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二
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課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
二、預習檢測
1、復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朗讀選文。
三、研習文本。
(一)自主學習
請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注重要詞語,并針對選文的內容作批注。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二)合作解疑
1、請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
2、請提交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一在全員解疑環節提交求解。
【參考譯文】
第一章:孔子說:“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第二章: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
第三章: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第四章: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第七章: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第八章: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第十章: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第十一章: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第十二章: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沒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二、文本探究
1、請概括各章所蘊涵的道理。
(1)小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蘊涵的道理。
【明確】
一、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為學要修身養性,安貧樂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做事要勤勉,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議論“什么是好學”,四句話,前兩個方面說不要做什么,后兩個方面說要做什么,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講了仁與禮、樂的關系,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么用?這里即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三、闡述了孔子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四、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于道義,以義為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說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與質的合理互補關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自覺自愿地堅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廢,只會前功盡棄,留下終身遺憾。
九、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缺一不可,它們是君子的基本品質。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
十、孔子闡述了對“仁”的內涵的理解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仁”。“仁”的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
十一、孔子認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十二、孔子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在《論語》中,孔子不僅多次引用《詩經》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還多次強調《詩經》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誨弟子要學《詩》。在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學《詩》的重要意義。學《詩》至少有上面所列舉的六種好處,因而孔子特別強調要好好學習。
2、請結合現實說說學習選文得到的啟示。
【提示】結合文本內容,聯系現實生活,談個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8、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三、整理總結
四、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完成課后檢測。
《論語》教學設計3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塊即:先哲語錄,這一板塊包括《論語四則》、《舍生取義》兩篇課文和一個表達.《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四則》是從《論語》中挑選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孔子的治學態度和精神,含義豐富,對于學生的學習、教育、思想很有啟迪作用。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談的是學習態度,勸誡人們對學習要誠實等。四則語錄,各有側重又互相關聯,語言凝練,千古流傳,值得我們學習。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二是引領學生體會先哲語錄的深刻含義。
二、教學理念:
小學學習文言文體現了小學向初中的一個過渡。所以在人教版、長春版等教材為了體現小學和初中的這種銜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談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古詩文閱讀評價中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就表明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重在,引領學生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讀出理解,同時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無限魅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再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課文自身的特點,我對本篇文言文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會4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資料和多種形式的誦讀,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去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無限魅力。
四、教學重點: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讀成誦,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
五、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選擇: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課前收集資料交流法、各種形式的誦讀法、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法、提問法、體驗法。[
七、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進入高段,通過四年循序漸進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而且上冊剛剛學了三則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圖序》,所以學生對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冊的這兩篇孔孟的先哲語錄中的經典名句和道理對一部分學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觸,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多種方式進行指導,定會使學生學出趣味,學出感悟。
八、教學時間: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內容雖少卻很充實,語句雖短卻很具體,而且對于《論語》、孔子有關的文學常識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二課時的時間:
九、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生本對話,了解論語。
1、課件出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關于孔子和《論語》的簡介。(課件演示)
3、今天的語文課,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預習是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要義。課前的閱讀文本和收集資料就是讓學生與文本首次對話,掃清文字障礙,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同時,愿意把自己對孔子的了解與大家分享。在師生資料的整合中,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學生有強烈的了解《論語》,學習佳句的愿望。
(二)、師生對話,指導誦讀。
1.學生逐句自由讀文,適時糾正字音。
2、指名讀,全班糾正字音。
3.教師范讀,學生認真聽。
4.學生根據老師的朗讀輕聲練習,畫出節奏。
4.指名讀,規范節奏,語調。
5.學生個性讀,師生評價。
6.小組同學比賽讀。
(學習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個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智慧,在讀中質疑思辨是關鍵的過程。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復的吟誦中,品味語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對每一則內容的理解。)
(三)、生生對話,理解文本內容。
1、小組內通過注釋和資料說說你對這四句話的理解和疑惑。
2、小組匯報。重點理解患、誨故自省等詞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四)、生本對話,讀出韻味。
自由選擇你喜歡的句子,讀出你的理解。
五、書寫患、賢兩字,重點指導賢字.
六、作業。朗讀課文。查找論語中有關的成語。
第二課時:
教學設想:
(一)、生本對話,復習引入。
1、(放古箏曲子,課件演示進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載道”。《論語》就是這樣一部經典。
2、教師復習提問“患、誨、汝、故、自省”詞的意思。
(此環節以《論語》這部經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課,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要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其蘊含的道理,再通過復習字詞的意思讓學生再次理解課文的含義。)
(二)、與孔子對話
教師講述孔子《兩小兒辯日》逸事,鼓勵學生談體會。你還聽說過那些有關孔子的故事,說一說你的感受。
(三)、與自己對話,
聯系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經驗,說說你的體會。(課件演示)
(這樣設計以故事的情節促進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升華學生對深刻哲理的認識。)
(四)、生本對話,濃縮成語
學生自由讀文,提煉出成語。“溫故知新”、“見賢思齊”等
(五)背誦
1.在上面的學習中,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師要乘勝追擊,同學們能夠從古文中想到經典,學習古文還非常注重積累,鼓勵學生背誦。
2.背誦也要采用多種形式。
(此環節很好的達成了教學目標中的熟讀成誦,激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去閱讀更多的先哲語錄,去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無限魅力。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業。背誦課文。
《論語》教學設計4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的詞語。
(5)調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么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本節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三、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四、翻譯課文6-10則
1.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五、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六、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七、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八、背誦指導: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九、作業
A.課后練習三、四題。
B.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論語》教學設計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了解《論語》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詞語
2、 理解前五則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由《論語》和孔子直接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二、誦讀感知
1、 學生范讀,讀畢師生評點,明確文言文的朗誦要求
2、 教師范讀
3、 學生齊讀
三、研讀分析
1、“學而時習”章
(1)“學”指的'是孔門弟子要學的功課——詩、書、禮、樂等,學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嗎?
不行,還要“時習之”,“習”是實踐,是練習,《〈論語〉十則》簡案,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論語〉十則》簡案》。拖得太久也不行,還要經常、按時練習。這里的“學”與“習”有什么區別?
好比游泳,先學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學會了,會有什么感覺?(說,高興,同“悅”)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從遠方來,為什么會感到快樂呢?(自由作答,適當引導與學習聯系起來)
孔子有門徒三千,來自全國各地,來的時間也不一樣,有早的有晚的,孔子這句話是對門徒說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認為,什么樣的人才配稱作君子?
(4)這段話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譯時要譯做“不也……嗎”
(5)這一則談的是什么問題?
2、“吾日三省”章
(1)這段話是誰說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說,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講了三件事,同學們能把三句話翻譯一下嗎?(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3)學生翻譯,教師糾正問題
(4)講述“曾子殺彘”的典故,問,這個故事大致能照應哪句話?
《論語》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
3、理解、運用其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情診斷
1、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特別注意加點字的音、形、義。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乎 ..
傳(chuán)不習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教師泛讀課文,然后學生自主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學習了,然后時常復習它,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論語》教學設計7
【設計理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論語·問孝》。
2、了解《論語》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讀《論語》的人生生不息。
3、結合《論語·問孝》的言論,能說出自己對“孝”的理解;結合課堂上的討論,初步正確地把握“孝”,能夠關注生活細節,懂得用自己點滴的行動向長輩表達孝敬。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課堂上的討論,初步形成正確的對“孝”的認識,能夠關注生活細節,懂得用自己點滴的行動向長輩表達孝敬。
【教學準備】熟讀《論語·問孝》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
1、出示圖片,自由交談。
出示孔子圖片,生簡介孔子、《論語》。【板書: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論語》,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2、觀看視頻,切身感受。
①師: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舉行了紀念孔子誕辰活動,這說明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奧運會上,我們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論語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播放視頻】
②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重溫了2008年奧運會盛典的一個片段,從你們專注的眼神中,老師知道,你一定有話說?(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誦的是論語,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等。
一、猜漢字,明字理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師出示幾個漢字,看看誰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個嬰兒,他的腦袋很大,舉著小手,樣子很可愛。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個駝背、伸手、扶杖、頭戴大帽的老人。會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長著頭發的駝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著老人。【板書:孝】
小結:“孝”——會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會意為孩子攙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為先,孝從敬愛老人始。
真是:老字省匕空下邊,年老力衰步履艱;
子孫上前相攙扶,敬愛長輩孝為先。
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孔子一起學習孝道。
二、自由讀,讀流利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匯報讀。請四名學生讀,每人讀一句
3、讀后評價。(正確、流利)
師:讀古文,僅正確、流利還不夠,還要讀得有節奏。
4、師范讀。生再自由讀,師個別指導。
5、生個別讀、帶讀。
6、師譯生齊讀(男、女)
7、師生共讀。(師讀敘述,生讀孔子話)個別、齊讀
8、挑戰讀。全班推薦最好的學生讀(表揚學生,獎勵配樂讀)
9、配樂讀。 “臥虎藏龍”,跟隨古琴曲一起讀
師:你們的誦讀把我帶回了春秋時期,拉回了孔子時代。如果時代倒退兩千多年,你們也一定是“孔門七十二賢”。
三、悟中讀,知大意
【一】出示“背井離鄉”圖,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則論語?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個別讀
2、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悟中讀。
3、齊讀。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兒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喂養圖”,它讓你想起了哪則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1、生讀
2、談談你是怎么理解的?母親噙著淚水,病在兒身,痛在母心。
3、會背這句嗎?齊背。
是呀,孔子告訴我們,不要讓父母為我們的遠行擔憂,不要讓父母為我們的疾病擔憂,我們要關愛父母。 【板書:愛】
【三】出示“不孝圖”,再看這幅圖,你想說什么?它讓你想到了哪則論語?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根據圖,試著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2、齊讀。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養犬馬有區別嗎? 【板書:敬】
【四】出示“中國好人榜吳秀琴圖片”,播放視頻。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1、這個女孩,你們認識嗎?讓我們跟隨一則報道了解她。
(播放視頻)讓你想起了哪則《論語》?個別讀,齊讀。
2、簡介事跡《用稚嫩的肩膀為母親撐起一片天》。
同學們,看完這則報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們明顯感覺到這個小女孩儼然一位“小巨人”。雖然只有11歲,雖然身體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卻為自己的母親撐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3、對比讀:男生捫心自問,你們做到了嗎?男生齊讀;
女生捫心自問,你們做到了嗎?女生齊讀。
四、創境讀,明道理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則論語我們都學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靈活運用呢?
1、播放新聞萬象“不孝”視頻《老人沒接孫女 遭兒子暴打》
請看這則視頻,當你看到不孝子,對父親大打出手的時候,我們就會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當我們看到不孝子不給父母好臉色的時候,你就會想起: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3、當我們見父母憂心如焚的時候,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4、當我們出遠門,牽掛父母的時候,你也會想起: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五、熟讀成誦
同學們,這幾則論語,你們會讀了,會用了,那么,今天就讓我們將它牢牢地記在腦海中,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看誰最先將它背下來。
1、生背誦
2、匯報交流。個別背、齊背
六、拓展延伸
1、典故:望江范永芳《孝思維則》
清乾隆年間,望江縣長嶺鎮文學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滿十歲,在縣學校讀書,他的父親送米供他念書,每次他都留米回家,還經常哭泣呻吟;先生責備他,問他為什么悲痛,他說:“父親在田地里辛勤勞動,我卻坐享其成。”父親生病,想吃棗子,他摸著學校一顆已經干枯的棗樹哭泣,果然,枯樹復活,結出飽滿的棗子,他摘下給父親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親病了,他十幾天不脫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跡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維則》,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門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為孝子典范,當今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孝敬”牢牢地記在了我們心中。
2、哪一則論語觸動了你的心靈,談一談。(我們應該怎樣盡孝?)
生自由談。
師:你們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段視頻,這段視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動你們。【播放公益廣告:媽媽,請您洗腳】
3、小結板書。
同學們,關愛老人,用心開始;孝敬父母,從我做起。
4、配樂朗讀《當你很小的時候》
七、課堂總結
同學們,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希望你們愛上論語,愛上經典。下課。
板書設計:
論 語
敬 愛
孝
《論語》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體會文章所闡述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
教學難點
孔子的教育思想;《論語》的語言風格。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預設
個性化批注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全文
2.研讀并背誦前四章。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七年了,關于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都有很大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作品簡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終不再仕。晚年返魯致力于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圣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發憤忘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與人為善,直道而行。
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舉世聞名的“三孔”——孔廟、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筑色彩和格調、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筑群,總占地面積約3500余畝,擁有近千間建筑。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2.《論語》其書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主要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對話體;敘事體。其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三、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讀準字音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論( )語
思而不學則殆( )不亦說( )乎?不逾矩( )( )
三省( )吾身傳( )不習乎曾( )子
一簞( )食曲肱( )而枕之
2.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四、合作探究,重點學習課文前四章。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齊讀。第一遍讀準字音;第二遍讀出節奏;第三遍抑揚頓挫。
2.小組合作解決字詞意義和語句翻譯,教師適時點撥。
第一章
分析文義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按時(名詞作狀語))習(復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復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課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
第二章
分析文義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為(替)人謀(出主意)而(表轉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表轉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課文探究
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
第三章
分析文義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于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課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觀意識和做人規則融合為一
3.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思想與言行融合,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4.我們從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道德修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循序漸進。
第四章
分析文義
子曰:“溫(復習)故(就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而(表順承)知新(新的領悟),可(可以)以(憑借)為(成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并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做到這樣的程度,可以成為老師了。
課文探究
本章談學習方法
五、課堂小結
這幾章強調了學習態度要謙虛,學習方法上要獨立思考和復習。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前四章。
2.熟讀課文五至十二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背誦前四章;
2.繼續研讀課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讀課文,檢查背誦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譯及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繼續研讀課文五至十二章
第五章
分析文義
子曰:“學而(表轉折)不思則罔(迷惑),思而(表轉折)不學則殆(有害)。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便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課文探究
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
分析文義
子曰:“賢(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于學)。賢哉,回也!”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課文探究
本章贊揚了顏回樂于學習、安于貧困的品質。
第七章
分析文義
子曰:“知之(代詞,指代學問)者(……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為樂趣,名詞意動用法)之者。”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孔子說:“對于學習,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課文探究
本章闡述了學習態度:以學習為快樂
《論語》教學設計9
一、 學目標和教學設計
學這篇課文,能當堂成誦是關鍵,理解不必求深,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就算達到了目的。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鐘之內成誦。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并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課文內容當然要經過討論,但要控制討論的規模,一般只宜用師生交談的形式,個別的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要提倡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系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
二、分章說明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后,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于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于師,“習”則熟之于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于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云:“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于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后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并。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后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于“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譯文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并能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2、積累文中的成語、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
3、認真研讀課文,了解傳統文化,深入思考有關個人修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論述,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
理解文意,并能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難點
了解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課前3分鐘
背誦校本教材《經典誦讀》第三組古詩。
二、新課導入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要攜手一起去拜訪一位人物,這個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這個人就是孔子。
三、走近孔子
還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那么,孔子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走近孔子。
1、學生介紹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識。
2、教師補充。
四、簡介《論語》
孔子是流傳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體現孔子的為人和思想的就是《論語》。北大教授郭家齊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假如只讀一本書,就讀《論語》;假如要讀兩本書,那就加上《道德經》。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頭,每個人都應該從這個源頭中吸取養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部聲名遠揚的《論語》。
教師介紹《論語》
五、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流利有感情誦讀,了解大意。
六細品課文,賞析感悟
挑選你最喜歡的一則或幾則在小組內讀給大家聽聽,并談談為什么喜歡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詩、故事或生活中的經歷)。
1、學生小組交流。
2、學生展示。教師相機指導。
七、拓展延伸
《論語》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經典,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重讀經典,哪些閃耀著智慧的話語依然鮮活如初,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 《論語》,你還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讀過哪些經典名著,給大家介紹一下,不要忘了帶上你的感悟哦。
學生展示交流。
八、總結
中國,是一個有著三千余年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度,《論語》《詩經》《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精神遺產。愿我們每位同學都能夠多閱讀這些經典文化,感受先賢們的智慧與豪情,感受古代文人們的傲骨與詩情。總之,這些古典文學將是你養心益智的好幫手,更是你運筆揮灑自如,日后步入文學殿堂的好階梯。
九 布置作業
背誦《論語》六則。
《論語》教學設計11
目的要求
一、理解六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二、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要點難點
一、誦讀時讀準字音,正確停頓;
二、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
三、理解語錄的含義,受到啟發。
寫作背景
孔子所處的社會,是動蕩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連年不斷。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但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此時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得到發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隸社會走向崩潰。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商后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意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離魯而周游衛、宋、陳、蔡、楚列國,都不為時君所用,歸死于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72人。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圣先師。
段落大意
課文六則分為六段,實為六章,分屬于《論語》中的四篇。
第一則,講學習方法,態度和個人修養。
第二則,講學習方法,指出復習舊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知新、創新。
第三則,講學習方法,講明學習與思考的關系。
第四則,講學習態度,稱贊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態度。
第五則,講治學態度,為人師的條件。
第六則,講學習態度,主張向任何人學習,但不是肓目的學習。
主題思想
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學”,而且謙虛地說自己都沒有做到“學而不厭”。他還特別提倡互相學習的態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種“樂”,是與朋友相互學習,研討之樂,是增長學識之樂。最可貴的是孔子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他肯定了學生孔圉“不恥下問”的精神,其實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于“不善者”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里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傳說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學習,他就是一個虛心求教善于學習的人,所以才成為古今聞名的大教育家。
寫作特點
《論語》主要記言,是語錄體散文。所選六則中,五則直錄孔子的言論,第四則記錄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每則字數不多,僅三言五語,所記述的言論,直起直落,僅提出觀點或提出結論,并沒有論據或論證。
由于語言凝煉,思想內容極其深刻,所以一些語句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成語,至今仍活躍在人民的語言中。如“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等。
另一些名句,在人們不斷引用的過程中又被簡化、緊縮,形成了成語、典故,如“溫故知新”、“擇善而從”。
作業練習
一、朗讀下列各句,指出停頓錯誤的一句。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D.是以/謂之“文”也。
()
二、“溫故而知新”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是:溫習舊知識可以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學習了解新的知識。第二種理解是什么?你試著說說看。
三、下面短語或句了,翻譯時要調整詞序,試著把它們譯成現代漢語。
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2.不恥下問
3.何有于我哉!
四、朗讀以下格言般的警句,自己再搜集一些警句抄在筆記本上。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
智慧是經驗之母
--達芬奇
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遠征。
牛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
業精于勤,荒于嬉。
--韓愈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
答案:一、B
二、多次的溫習可以對舊知識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三、1.孔文子,為什么稱他為“文”呢?
2.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羞恥。
《論語》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文中關于學習、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端正從師態度,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教學重點:
1.結合孔子的經歷,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內涵。
2、重點欣賞文中關于師生學習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欣賞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而該經典主要是談學習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其內涵,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討論評點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容、寫法及現實意義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探究、質疑,調動學習積極性。
一、知識鏈接:
(一)、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許多光輝的文化巨人,他們的思想和著述對我們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甚至對全人類都產生過影響。其中,孔子這是這樣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發表了宣言,其中講道:"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孔子那里尋找智慧。"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
(二)、結合注釋,閱讀本文,掌握如下基礎知識。
1、為下列加線字注音。
喟然()莞爾()饑饉()哂笑()沂()牖()
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為知
道之斯行
夫子矢之曰
毋吾以也
鼓瑟希
莫春者
3、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
叔孫武叔毀仲尼:
多見其不知量也:
顏淵喟然嘆曰:
仰之彌高:
循循然善誘人:
如有所立卓爾:
當仁:
子之武城:
莞爾而笑:
予所否者:
饑饉:
由也為之:
比及三年:
且知方也:
以俟君子:
舍瑟而作:
異乎三子者之撰:
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
是故哂之:
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
是丘也:
不吾知也: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教學過程:
一、經過前面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對于孔子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這位被譽為"萬世師表"的人是怎樣對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對是如何評價他的呢?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將來了解這些問題。通過學習,也可以讓同學們對于孔子能夠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原文】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2、【原文】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3、【原文】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4、【原文】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之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5、【原文】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6、【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7、【原文】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8、【原文】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9、【原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0、【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稀,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11、【原文】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2、【原文】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3、【原文】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三、探究研討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呢?
(同學們可以從文章中找出一些體現這些品質的語句,加以仔細體會)
2、找出第一節中的兩個比喻,說明這兩個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3、從第三節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導弟子的?
4、從第四節中找出能夠體現孔子品質的語句。
5、孔子為什么會比較同意曾點的看法呢?
6、“當仁,不讓于師”,體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這種思想現在還有意義嗎?為什么?
四、詞語積累
循循善誘、莞爾一笑、殺雞焉用牛刀
五、請同學們整理有關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選擇其中一兩條,結合當今實際情況,談一談對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數不少于500字。
參考答案
一、知識鏈接:
2、"知"通"智" "道"通"導""矢"通"誓" "以"通"已""希"通"稀""莫"通"暮"
3、誹謗只,僅僅嘆氣的樣子更加步一步有次序地卓越、突出的樣子,"爾"是形容詞、副詞的詞尾,相當于"然遇到,面對往、去微笑的樣子
我災荒、荒年治理等到儒家倫理道德和學等到起來
陳述用謙讓因此
4、使動用法判斷句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教學過程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譯文】叔孫武叔誹謗孔子。子貢說:"不要這樣吧,孔子是誹謗不了的,其他人的賢良,象丘陵一樣,還可以超越;孔子卻象日月,別人沒法超過。雖然有人要自絕于日月,但對日月又有什么損傷?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譯文】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虛吧,孔子哪里比你強?"子貢說:"君子說一句話就可以表現出是否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階梯爬上去一樣。他如果有機會治理國家,就能做到傳說的'那樣,得到老百姓的全教學過程
3、【譯文】顏淵感嘆地說:"老師的學問越仰望越覺得高聳,越鉆研越覺得深厚;看
著就在前面,忽然卻在后面。老師步步引導,用知識豐富我,用禮法約束我,想不學都不成。我竭盡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覺得無路可走。
4、【譯文】孔子說:"如果說到圣人和仁人,我豈敢當?不過,永不滿足地提高修養,不厭其煩地教育學生。則可以這么說。"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做不到的。"
5、【譯文】孔子說:"面對仁道,在老師面前也不要謙讓。
6、【譯文】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教學有保留嗎?我沒有保留,我沒什么不是同你們一起做的,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7、【譯文】孔子去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雞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對他說:"以前我聽您說過:'君子學道就會愛護別人,小人學道就會服從指揮。'"孔子說:"同學們,子游說得對,剛才我是在開玩笑。
8、【譯文】孔子會見了風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興。夫子發誓說:"若我有歪心,老天討厭我吧!老天討厭我吧!
9、 【譯文】孔子說:"顏回真賢德!一籃飯,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悶,他卻樂在其中。顏回真賢德!
10、【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孔子說:"不要顧及我年長,而不敢講真話。你們經常說,沒人理解你們,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們,你們打算咋辦?"子路急忙說:"較大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外有強敵入侵,內有饑荒肆虐,我來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氣,個個講道義。"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樣?"答:"方圓幾十里的地方,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來教化。"公西赤,你怎樣?"答:"我不敢說能干好,但愿意學習。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著禮服,做個助理。"曾點,你怎樣?"曾皙彈琴正接近尾聲,他鏗地一聲放下琴,站起來說:"我與他們三位不同。"孔子說:"說說有什么關系?只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曾點說:"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夫子感嘆說:"我欣賞曾點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后,曾皙問:"他們三人的話怎樣?"孔子說:"只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您為何笑仲由呢?"治國要講禮讓,他的話一點也不謙虛,所以笑他。"冉求談的是治國嗎?"怎么見得治理方圓幾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國呢?"公西赤談的是治國嗎?"祭祀和外交,不是國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當助理,誰能當總理?"
11、【譯文】伯牛生病。孔子去探問,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快要死了,命該如此嗎?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
12、【譯文】顏淵死,孔子說:"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3、【譯文】顏淵死,孔子痛哭。身邊的人說:"您不要過于悲痛了!"孔子說:"過于悲痛了嗎?不為他悲痛為誰悲痛?"
三、探究研討
1、孔子是一位學識豐富、謙虛有禮、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無自私之心的圣人。
(同學們可以從文章中找出一些體現這些品質的語句,加以仔細體會)
2、他人之賢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
通過比喻說明了孔丘是他人無法超越的。
3、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4、抑為之不厭,誨之不倦。
5、6、略。
四、循循善誘、莞爾一笑、殺雞焉用牛刀
《論語》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
3,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解法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1,正音、字、義
罔,慍,殆
謂,哉,焉
誨,論語
2,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3,熟讀成誦
二,導入
1,作者作品介紹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小官。后罷官,周游列國,晚年致力于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72人。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刪修《春秋》使之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貴族統治,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很大。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必讀書。《論語》共20篇,492章,內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文字簡短,精練質樸,含義很深,不少句子被人們當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導語:
本課有的談求知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語言簡練,含義深刻。學習時要熟讀、深思、牢記。
三、正課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全班齊讀課文,教師糾正
4,請學生翻譯課文
⑴,翻譯方法指導:要弄懂每個字的含義;把古代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雙音節詞;弄清虛詞的用法;補充適當詞語;調整句子的語序;揣摩句子的語氣。
⑵,指名翻譯課文,教師糾正。
四,探究質疑:本文所選十則有的談到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有的談到思想品德的修養,請具體分析。
明確:
1,談學習方法、態度和為人態度,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2,古代治學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談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
4,談學習方法,強調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必要性。
5,談學習態度,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則,談學習態度,要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
7,談思想品德修養,鼓勵門人為實現“仁“而奮斗。
8,談思想品德修養,面對利害關系,遇到事變關頭,方能見君子的操守。
9,談思想品德修養,為人處世之道。
五,聯系自己生活體驗談談你是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小結課文
七,作業布置:
1,背誦并翻譯課文。
2,選做“導學“部分練習。
《論語》教學設計14
第二課時
(課間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導入
好的朋友就像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詞最早出現在……
《周禮地宮大司徒》:“五曰聯朋友”
鄭玄注:“同師曰朋,同志曰友”。
(板書)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視交朋友,《論語》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現在讓我們簡單的復習一下昨天的內容:
孔子擇優的標準,齊背,(板書擇友)
孔子擇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讀《論語》的方法齊讀
讀法建議一
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程頤
歸納為落實文字讀懂文章
讀法建議二
凡看孔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圣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程頤
歸納為聯系自己聯系生活
(二)課堂分析
俗話說“相識易得好,久住難為人”,交到了朋友,我們還必須學會怎樣與朋友相處。(板:處友)
孔子認為應該怎樣和朋友相處,找出有關語句
大致有15.15;14.34;5.17;4.26;12.23
齊讀,按照昨天學過的方法進行探究
探究問題一
1、古漢語中怨/憾/恨的區別
2、如何理解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之、忠的詞義
補充資料:(幻燈片)
錢穆《論語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兩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當因晏子之賢,不當謂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則敬意衰,晏子于人,雖久而敬愛如新。此孔子稱道晏子之德。孔門論人,常重其德之內蘊……今從第二解。
白話試譯:
先生說:“晏平仲善于與人相交,他和人處久了,仍能對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評讀
補充資料:(幻燈片)
南懷瑾《論語別裁》《古文觀止》上有一篇,輯自《史記管晏列傳》,提到晏子的車夫,一天回家時,太太要求離婚。車夫問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載晏子經過門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簡樸無華,自居人下的樣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卻顯得意氣揚揚、自足自滿的樣子。你竟是這樣沒有出息,不長進的人,所以我要離婚。晏子的車夫聽了這番話,就馬上改過,力學謙卑。晏子看見他突然一反常態,樣子變了,覺得奇怪,問明了原因,晏子就培養他,從此立志讀書,后來官拜大夫。從這個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這個人對于交朋友的態度。他不大容易與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個朋友,就全始全終。
朋友之間的交往,多數人喜歡接交新友而輕慢故人,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禮義,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長久。雖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說才會“久而敬之”。
探究問題二
小組討論:選擇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發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問題三
讀了4.26;12.23這兩章,你是否認為
孔子很圓滑?如不是,又該如何理解?
補充資料:
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南懷瑾《論語別裁》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認為禮的運用,可貴之處就在于能和。以禮為美,以和為貴,但這個“和”必須“以禮節之”。按照不同階層間的界限分別用“和”。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這兩個章節的'現實意義?
補充資料:
朋友之道,平等獨立,不宜強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應適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則自討沒趣。這種“處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僅是“處世之道”,因為它顯現了作為本體的某種人際關系的具體的情理刻度。過此刻度則此關系不再維系。孔學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現代的社會公德,即以獨立、自主、平等的個體之間的關系為基礎也。
——李澤厚《論語今讀》
讀法建議三
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程頤
歸納為領悟思想取其精髓
7、孔子提出了處友的各項原則,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什么?
提示:為了輔仁(板:仁)
孔子講擇友也好,處友也罷(周),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養,不是為了結黨營私謀私利(比)。因為這些處友的原則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輔仁之功,取友為大。
結尾:
我們已經開始了《論語》的學習我們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們相信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心靈激蕩
總有一種情懷,讓我們精神坦然
《論語》就是這么一種力量,這么一種情懷,讓《論語》成為我們的朋友
《論語》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四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理解詞句的意思,能把《論語》二則改成兩段白話文。
2、正確默寫課文。
情感目標:
對中國儒學的創始人孔子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產生興趣,由此產生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能把《論語》二則改成兩段白話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3、逐步理解兩則論語的意思。
4、滲透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為品質。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詞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導入。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一則,誰能給大家背背?(復習導入。)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根據對他言行的記載而編寫的。那么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論語》中的'有關知識,看看這兩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什么。
二、新授。
1、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指名讀,檢查讀音。如:為 矣 罔 殆
3、小組互相讀,提出不懂得問題。
4、根據學生提出的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注釋和自己的理解,小組交流這兩則論語的意思。
5、學習匯報。(指導學生理解第一則論語的意思:溫習已經學到的知識,就能得到新的體會、新的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當老師了。)
6、誰想試著說一說。
7、小組間互相說一說。
8、那這則論語中的一個生字我們能想辦法把它記住嗎?(指導學生隨文識字。)
9、小組自學第二則論語。
10、匯報。教師指導學生把語言組織完整、準確。
11、著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時記住這兩個字。(教師相機板書,指導書寫。)
12、誰愿意再試著說一說這則論語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組同學再說一說。
三、指導背誦。
1、自愿背。
2、齊背。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板書:
27、《論語》二則
溫故 知新 為師
學不思 罔 思不學 殆
反思:學生理解論語二則的含義之后,覺得自己應該如此好學,背誦較快。學生能夠基本上了解論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默寫課文。
2、培養學生背誦、默寫、書寫等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正確默寫課文。
教學難點:指導書寫。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誰愿意把論語二則給大家背一背?
二、聽寫本課的幾個字。
(鞏固對新字的認識。)
三、指導書寫。
1、按照正確的書寫姿勢,寫一寫。
2、比一比,爭取一個比一個漂亮。
四、指導默寫。
1、齊背這兩則論語。
2、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不寫錯別字。
3、默寫。
五、擴展延伸。
1、把論語二則改寫成白話文,注意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寫完后和小組同學互相讀一讀。
反思: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借助書下注解能夠解釋古文的含義,學完后也能夠默寫古文,學習效果較好。
【《論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論語》 教學設計07-08
《論語》教學設計06-25
[經典]《論語》教學設計11-24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03-19
【實用】《論語》教學設計09-05
《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06-17
小學論語教學設計(精選15篇)04-04
《論語》 教學設計【優選15篇】07-08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精選15篇)01-30
七上《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