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15篇(集合)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開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可以對一個行動明確一個大概的方向。那么優秀的方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設計方案1
《春聯》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教材中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說明文,課文用精練的語言,生動地說明了春聯的作用、種類、特點及讀春聯的好處。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我帶領學生通過反復品讀春聯,領略中國語言文字的無窮奧秘,激發學生愛春聯、學春聯、用春聯的思想感情.
一、 知春聯,激興趣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偶爾見過一些春聯,但卻缺少深入系統的了解。因此,在本課教學的初始,我以一曲《新年好》導入新課,充滿節日歡快氣氛的樂曲伴隨著聲聲爆竹,將學生帶入入了新年的氛圍中。最后,多媒體將畫面定格在一個倒帖的福字和一幅大紅春聯上。同學們仔細看著春聯,有的情不自禁地誦讀起來:大地春光好 長天曉日紅。開始,聲音是雜亂的、沒有節奏的,慢慢地就整齊、響亮了起來。有的學生邊讀邊搖頭晃腦,感覺是那么有滋有味。見時機已到,我就趁勢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讀的是什么嗎?你們了解春聯嗎?同學們馬上安靜下來,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我。我知道,他們的興趣已經被調動了起來,這節課的學習將會非常投入的。
二、 讀春聯, 拓視野
春聯的特點是講究對仗,讀起來抑揚頓挫、和諧動聽,能給節日增添許多歡快祥和的氣氛。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了解春聯的這些特點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讀。因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它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能使抽象的文字符號折射出豐富的感情光芒,能讓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能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
1、讀春聯 想意境
本課課文中一共介紹了四大類內容的春聯:展現祖國欣欣向榮景象的,描繪美麗春光的,歌頌勞動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我先請學生自己輕聲朗讀這四副春聯,做到正確流利;然后在自己的頭腦中想象一下,這副春聯在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如第一幅春聯“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學生朗讀之后是這么說的:我仿佛看見了地里的小草又長出了嫩芽,鉆出了地面,經受了一個冬天寒風雨雪考驗的的他們又給大地披上了綠裝。在果園里,在山前村后,杏花也熱熱鬧鬧地趕春來了,在枝頭盡情綻放。這翠綠、這杏紅,讓我們又感覺到春天來了,多么美好的春天啊!這么美的描述,讓其他學生不禁鼓起了掌,也讓我們對這副春聯描繪的景象更加清晰了。
其余的三副春聯,我組織學生組內交流。由于春聯語句短小,語言淺顯,學生朗讀感悟,互相交流,興趣濃,效率高,效果好。從教學過程來看,由導到放,很好地培養了自主學習的精神,極富實效。
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我也發現一個問題,個別學生對春聯的朗讀順序不是很明白,我及時給予了指導:春聯應該先讀右邊的上聯,再讀左邊的下聯,如有橫批的,則最后讀。
2、讀春聯 明對仗
春聯的另一特點是講究對仗。由于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從對對子、找對仗句等練習中了解的對仗的特點及要求。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簡單地講述了一下,讓學生知道在春聯中,對對仗的要求更為嚴格:不僅要字數相等,而且詞類相當,然后著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對仗的特點表現出來。
學生認真地讀,細心地揣摩,從停頓的長短、聲調的高低、語音的輕重上把對仗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3、讀春聯 表情感
春聯是用來來烘托新年的氣氛,表達人們美好祝愿的。因此,在學生了解了春聯的有關知識后,我讓學生讀春聯,結合春聯展現的意境,把人們的美好情感表達出來。文中出示的五副表達不同內容的春聯,被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所演繹。
從“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中,同學們讀出了春光的美好,表達了人們迎接春天到來的喜悅心情;從“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中,同學們讀出了對祖國欣欣向榮景象的贊美與歌頌,美好的.祝愿表露無遺;從“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中,同學們衷心贊美樸實勤勞的人們,一幅幅和和美美的天倫之樂畫面展現于眼前;從“梅開春爛漫,竹報歲平安”中,同學們寄托了對新年的良好祝愿,祝愿所有的人新年幸福安康;而從“綠柳舒眉辭舊歲,紅桃開口賀新年”中,同學們將春來萬物復蘇的美好景象表達了出來。
人們說,詩中有畫,春聯又不何嘗如此呢!一副春聯一副畫,而且是一副充滿美好感情的一副畫,是人們喜看愛讀的一副畫。學生們的朗讀,將畫面讀活了,將情感讀懂了,將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讀到了心靈深處。
三、 找春聯,重積累
蘇教版語文注重積累,厚積累尚能博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和提供積累優秀語言文字的機會。
春聯的內容廣泛,正是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良好素材。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課后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春聯,然后在課上進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我感覺學生在兩方面的積極性非常高。一個是搜集的途徑廣、內容豐富。他們有的從新華書店購買了相關書籍,在閱讀的基礎上找出了認為內容比較優秀的;有的在互聯網上搜索,鼠標輕輕一點,春聯就源源不斷而來;有的請教爺爺奶奶,把他們見過的春聯記錄下來;還有的專門在人家的大門上找去年貼的春聯。
第二是交流的積極性高。在交流過程中,沒有誰膽小怕羞,都是踴躍參加。交流時不但大聲朗讀了自己找的春聯,還都要補充說明幾句,這個春聯講了什么,好在哪里。
內容豐富、各不相同的春聯,讓學生受益匪淺。學生在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聯的同時,也在積累別人搜集的春聯。
四、寫春聯,嘗樂趣
在備本課的時候,我總覽了一下本單元的內容,看到練習7中有個練習:把春聯上漏缺的字補上,看補個什么字好,并說說理由。這個練習給了我啟發:何不讓學生試著寫寫春聯呢?為了減低本環節的難度,使學生順利完成練習,品嘗寫春聯的樂趣,我把本環節分為兩步。
1、補春聯
為了使教學達到最優化的效果,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把練習7中的補春聯一題提了上來,讓學生在學完課文后來討論:風拂千條柳,雨□萬朵花”中的方框內該補個什么字最為恰當?意在讓他們能夠明白春聯中用詞要精當,一字變化,整個春聯的韻味就完全變了。問題一出來,學生就開始小聲討論起來。第一個學生的回答就讓我吃了一驚。“老師,這里該填個‘潤’字。”“為什么呢?”“這個說不上來,我是看到圖上有個三點水,就想到了這個潤字。”“你真聰明。那你再想想,潤是什么意思,用這個字好不好呢?”一陣寂靜,接著一陣小聲議論,有人自告奮勇站了起來。“我覺得這個字用得很好。‘潤’就是‘滋潤’的意思,講春雨滋潤著花兒,花兒都開放了,春天來臨了。而且‘潤’在這里作動詞,和‘拂’相對仗。”
精彩的回答之后,沒有人舉手了。好象大家都覺得“潤”字是最恰當的,都不敢再去想其他的字了。這樣的話,不就缺少了一種“百家爭鳴”的氣氛了嗎?還從三點水入手,我引導學生:剛才那個同學由三點水想到了“潤”字,那么還有其他三點水的可以用在這里嗎?大家再想想。
一句話激起前層浪。“可以用‘滴’,雨點滴落在花兒上。”“和‘潤’相比,哪個好呢?”“‘潤’好。‘滴’只是落下來,感覺沒有給花兒足夠的水分。”
“可以用‘灑’。雨點飄飄灑灑下來。”“和其他的字比較一下呢?” “‘灑’比‘落’好,比較輕柔,春雨就是軟綿綿的。但是沒有‘潤’好。”
“可以用‘洗’。春雨洗去了花兒上的灰塵,讓花兒更漂亮。”“但是沒有‘潤’好,洗去的只是外表的灰塵,滋潤是一直到花兒體內的。”另一個學生給他評價。
“可以用‘沐’,花兒被春雨籠罩,就像在洗澡呢。但是我自己覺得也沒有‘潤’好。”學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了,我的心里真是高興。
“可以用‘落’。”“‘落’字太重了,會把花兒打壞的。”小家伙真細心。
學生的思路越來越寬。
“可以用‘打’。”“‘打’字不好,比‘落’還重。”
“可以用‘撫’,這個字就溫柔了。”“對,‘撫摩’的‘撫’,春雨對花兒多好啊!”
“可以用‘助’。”“可以用‘飄’”
“可以用‘吻’”。真是了不得,一句話出來,全班同學都在叫好。“這個字好,春雨和花兒密不可分。”“他們多親密啊!”……
一個空格,讓學生的思維得以充分的思考,不同的嘗試,不同的比較,讓學生感受到了春聯給他們帶來的無限樂趣。
2、寫春聯
有了補春聯的基礎,學生對寫春聯沒有了擔心。他們從用現成的詞語組成春聯開始練習:“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兩個成語就是一副春聯,看學生臉上的開心樣,我的心里也喜洋洋的。“國泰民安,人壽年豐。”“家庭和睦,事業有成。”“百鳥爭鳴,百花盛開。”
接著,學生開始自編春聯了。“春風細雨入大地,桃紅柳綠迎新春”。雖然還不夠工整對仗,但這是學生邁出的第一步。“龍騰虎躍迎新年,鶯歌燕舞慶佳節。”“春風送暖佳節到,鑼鼓喧天新年至。”
讀著這一副副春聯,我感受到了同學們的熱情與智慧,也體會到了他們心中那份美好的感情。
風拂千條柳 雨潤萬朵花。春聯,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以他獨特的魅力,在同學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
教學設計方案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小兒歌,認識8個漢字,體會形聲字的構字特點。
2、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漢字偏旁與字義之間的聯系,提高歸類識字的能力。
3、辨析兩組同音字,能在具體的語境中正確使用同音字。
4、進一步鞏固用音序法查字法查字典的知識,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
5、正確朗讀并背誦四則歇后語,大致了解其意思,初步體會歇后語這種語言形式的特點。
6、閱讀故事《狐貍和烏鴉》,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學重點:進一步鞏固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練習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教學難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正確使用同音字,初步了解歇后語這種語言形式。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小兒歌,認識8個漢字,進一步體會形聲字的構字特點。
2、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漢字偏旁與字義之間的聯系,提高歸類識字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關聯舊知,激趣導入
1、出示《識字3》的內容,生自主朗讀,說說在這一課中“青”字加上偏旁組成了哪些新字。
2、師激趣:其實在漢字中,像“青”這樣特別愛交朋友的漢字還有很多,我們今天再來認識一位(板書:包,指名生認讀)。
3、師質疑:“包”加上不同的偏旁,又能變成哪些新的漢字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趣味識字”吧!
二、學習“趣味識字”
1、生自主閱讀小兒歌,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生朗讀小兒歌,正音識字。
(1)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相機出示詞語卡片:吃飯、能干、吃飽、茶水、泡茶、輕輕、抱著、鞭炮。
(2)指名生認讀,相機正音強調:“能”既是鼻音,又是后鼻音;“茶”是翹舌音;“輕”是后鼻音。正音后再次抽讀卡片,鞏固學生認讀。
(3)生再次練習朗讀小兒歌,將兒歌讀通讀順,讀出節奏。
3、鞏固識字。
(1)單獨出示兒歌中出現的八個生字,指名生認讀,口頭組詞,加強理解。
(2)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教師識記方法。在此過程中,師適當指導:“飽、泡、炮”這三個字都是“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構成的;“飯、茶”也可以通過借助偏旁來理解字義識記字形;“輕”與“經”比較記憶。
(3)師再次隨機出示卡片,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等方式鞏固學生的識字成果。
4、發現規律。
(1)師引導學生找出兒歌中由“包”字加偏旁組成的六個漢字,交流這六個漢字是由“包”加上什么偏旁組成的。
(2)指名生交流,師出示六個漢字:飽、泡、跑、抱、袍、炮。指名生說說這六個漢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師適當小結:相同點是六個漢字中都有“包”字,而且讀音與“包”相似;不同點是偏旁不同,意思也不一樣。
(3)鼓勵學生結合兒歌內容說說這六個漢字的偏旁與漢字的意思有什么關系。
(4)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適當小結:“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組成了六個漢字,這六個漢字的讀音與“包”相似,而不同的偏旁表示了漢字不同的意思。像“飽、泡、跑、抱、袍、炮”這樣的漢字叫做形近字,與我們在《識字3》中學習的由“青”字組成的一組漢字一樣,聲旁表音,形旁表義。漢字中的大部分字都是形聲字。
三、學習“我的發現”
1、師過渡:同樣的.漢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組成很多新的漢字,同樣,同一個偏旁加上不同的漢字也可以組成新的漢字。中國的漢字就是這么神奇有趣,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吧!
2、生自主認讀“我的發現”中的三行漢字,讀準字音,并與同位輕聲交流自己的發現。
3、指名生分行朗讀漢字,并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第一行漢字都是口字旁,第二行漢字都是提手旁,第三行漢字都是足字旁。
4、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每一行漢字在字義上有什么相同之處,指名生交流,師適當小結:第一行四個口字旁的漢字所表示的意思都與嘴巴的動作有關;第二行提手旁的漢字表示的都是手部的動作;而第三行足字旁的漢字是與腳部動作有關。
5、拓展鞏固。
(1)鼓勵學生想想還有哪些口字旁、提手旁、足字旁的漢字,看看這些漢字的意思是不是與偏旁有這樣的關系。
(2)指名生交流,師適當板書:喊、喂;打、抱;路、躍。師教讀,并適當講解意思。
(3)師出示三點水旁、木字旁,鼓勵學生寫出幾個帶有這樣偏旁的漢字,進一步體會帶有相同偏旁的漢字所表示的意思與這個偏旁有關。
6、師小結:我們在學習漢字的時候,可以通過關注漢字的偏旁來理解這一類漢字的意思,這樣識字更有趣,也更有效果。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很多的漢字朋友,而且發現了漢字的字形和字義之間的有趣聯系,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識字中,也能關注到這一點,進一步提高自己認識漢字、理解漢字的能力。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辨析兩組同音字,能在具體的語境中正確使用同音字。
2、進一步鞏固學習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
3、正確朗讀并背誦四則歇后語,大致了解其意思,初步體會歇后語這種語言形式。
教學過程
一、出示漢字,談話導入
1、師出示幾組同音字:香—鄉;青—清;再—在;夕—西,指名生認讀,說說這幾組漢字有什么特點。
2、生交流,師小結:每一組的兩個漢字讀音相同,意思卻不一樣,這樣的字叫做同音字。
3、師談話:漢字中的同音字有很多,雖然它們的讀音相同,但是在用法上卻不一樣,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區別它們。
二、辨析同音字
1、生自主朗讀“選一選,填一填”中的句子,嘗試將正確的漢字填在括號中,再讀一讀。
2、指名生朗讀句子,并交流自己所填的漢字是什么,為什么填這個漢字。
3、根據生的交流情況師明確:
“青”指的是一種顏色,“清”是三點水旁,一般用來表示水很干凈,所以第一句話應該這樣填;“遠處有(青)山,近處有(清)泉。”
“再”一般表示再見、再一次的意思,“在”表示“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等”,所以第二句話的括號中應該填:“放學了,大家(在)教室門口和老師說(再)見。”
4、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鞏固“青—清;再—在”這兩組同音字的不同用法。
(1)師出示相關練習:
qīng:()色、()水、()蛙、()潔
zài:()會、()哪里、()也不會了、我()早晨讀書。
(2)生根據同音字的不同意思自主進行填空,并說明原因。
5、拓展練習。
(1)師出示另外兩組同音字:香—鄉;夕—西。指名生認讀。
(2)鼓勵學生分別用“香”“鄉”組詞,體會二者意思的區別,師小結:“香”指的是味道;“鄉”指的是家鄉、故鄉。
(3)鼓勵學生分別用“夕”“西”組詞,體會二者意思的區別,師小結:“夕”指的是傍晚、夕陽;“西”指的是一個方向。
6、師小結:辨析同音字,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詞語和句子,根據漢字的意思來正確區分。
三、鞏固音序查字法
1、出示“語文園地三”中學習的《音序查字法口訣》,生齊讀,并指名生說說音序查字法的幾個步驟。
2、在生交流的基礎上師帶領學生復習:第一步:找漢字音節的第一個大寫字母;第二步:在字母欄下找到相關音節,看看它在第幾面;第三步:翻到字典正文的這一面,依次尋找,就能找到這個漢字。
3、根據以上方法,生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里查到“溪、解、準、樓、伯”五個字,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4、指名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查到這幾個字的,在交流中進一步鞏固音序查字法的基本步驟。
四、學習“日積月累”
1、生自主朗讀這四則歇后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短語。
2、指名生分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師適當正音。
3、正音后再次讓學生練習朗讀,師提醒學生每行短語的中間部位要注意停頓。
4、師舉例引導學生體會歇后語的表現形式:
(1)出示第一則歇后語,指名生朗讀,指名生交流這個短語中出現了什么物品(小蔥、豆腐),它們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叫“小蔥拌豆腐”。
(2)師出示“小蔥拌豆腐”的圖片,生結合圖片和生活體驗說說這兩種物品放在一起是什么顏色(有綠色和白色)。
(3)生再次朗讀第一則歇后語,師引導學生體會前后兩部分有什么關系。
5、按照剛才的學習方法,生自主朗讀并比較每則歇后語前后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6、指名生朗讀剩下的三則歇后語,并說說自己的理解,師適當講解并小結:這幾則短語,前半部分講的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或現象,后半部分則是一種比喻的意思,整句聯系起來十分生動有趣。像這樣的語言形式就叫做歇后語。
7、大致理解這四則歇后語的意思。
師描述一種情況,鼓勵生說一說用哪一條歇后語比較適合。(如:一位同學期中考試沒有考好,當他拿著試卷回家的時候,心里十分緊張,擔心爸爸媽媽會批評他,這個時候他的心情就可以用“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來形容。)
8、通過師生對讀、自由朗讀、聯系意思等方法指導學生熟讀并背誦四則歇后語。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的漢語表現形式十分豐富,歇后語就是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種,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我們會經常接觸到歇后語,希望同學們能記住它們,并且能正確、熟練地運用它們。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故事《狐貍和烏鴉》,分角色朗讀對話。
2、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明白狐貍是怎么騙到烏鴉口中的肉的。
3、通過閱讀,讓學生明白愛聽好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
4、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這本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片,激趣導入
1、出示狐貍和烏鴉的圖片,指名生說說這兩種動物的了解。
2、師相機小結:在人們的心目中,狐貍是狡猾的,一肚子的壞主意;而烏鴉呢,渾身長著黑色的羽毛,叫聲也很難聽。這兩種動物遇到一起,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3、師板書故事標題:狐貍和烏鴉。指名生朗讀題目。
二、初讀故事,了解故事大意
1、師播放故事的錄音,引導學生認真傾聽。
2、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讀故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名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師相機正音,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在朗讀中引導學生學生或說說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第1自然段:狐貍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片肉。
第2自然段:狐貍主動向烏鴉打招呼,烏鴉沒有理睬。
第3自然段:狐貍問候烏鴉的孩子,烏鴉還是沒有回答。
第4自然段:狐貍夸烏鴉的羽毛漂亮,嗓音動聽。
第5自然段:烏鴉得意地唱起了歌,結果肉從嘴中掉了下來。
第6自然段:狐貍叼起肉跑掉了。
4、生再次輕聲朗讀課文,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在交流的過程中,師適當引導學生把故事的內容說清楚,說完整。(狐貍想騙烏鴉嘴里的肉,就主動向烏鴉打招呼、問候烏鴉的孩子、夸烏鴉的羽毛和嗓音,結果烏鴉上當受騙,嘴里的肉被狐貍騙去了。)
三、再讀故事,理解被騙原因
1、師過渡:狐貍是怎樣一步一步騙到烏鴉嘴里的肉呢?請同學們再認真讀一讀故事,看看狐貍都用了哪些方法?烏鴉的反應又如何?
2、生自主閱讀故事,邊讀邊與同位輕聲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獲。
3、指名生交流,師在以下地方重點指導:
狐貍的表現:
(1)第2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眼珠一轉”體會狐貍在動腦筋,想辦法與烏鴉套近乎;抓住“親愛的”“您”這兩個稱呼體會狐貍對烏鴉的尊敬。
(2)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賠著笑臉”體會狐貍為了達到騙到肉的目的,不在乎烏鴉的不理睬,通過問候孩子來向烏鴉示好。
(3)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搖搖尾巴”這個動作體會狐貍繼續討好烏鴉的心理。
(4)師質疑:狐貍是真的喜歡烏鴉,才會主動與烏鴉打招呼、問候烏鴉的孩子、夸贊烏鴉的嗎?引導學生在剛才閱讀交流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狐貍是為了騙到烏鴉嘴里的肉,才主動與烏鴉打招呼套近乎、問候烏鴉的孩子、說假話來拍烏鴉馬屁的。
(5)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狐貍的話,結合狐貍的動作和表情讀出狐貍的虛偽和討好的語氣。
烏鴉的表現:
(1)指名生交流烏鴉的變化:沒有回答—看了一眼還是沒有回答—非常得意,唱了起來。
(2)引導學生思考烏鴉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結合狐貍的表現和語言,引導學生體會烏鴉在狐貍一步一步的討好下,逐漸放松了警惕,把狐貍的假話當成了真話,最終上當受騙。
4、鼓勵學生探究烏鴉上當受騙的真正原因,指名生交流,師適當小結:愛聽好話和假話,喜歡別人奉承,就會讓別人抓住你的弱點,從而上當受騙。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閱讀了《狐貍和烏鴉》這個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伊索寓言》這本書(師多媒體出示《伊索寓言》這本書),在這本書里,還有很多很多既有趣又深含哲理的小故事,希望同學們課后可以讀一讀。
教學設計方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認識6個生字。讀寫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學文,理解有關媽媽的愛的句子,體會感受媽媽的愛。教育學生也要像媽媽那樣,去愛我們的媽媽。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有關媽媽的愛的句子。
教學難點:體會感受媽媽的愛,教育學生也要像媽媽那樣,去愛我們的媽媽。
課前準備:課文錄音帶、歌曲碟、
教學過程:
一、抓住字眼 談話揭題。
師板書“愛”字,提問: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媽媽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同學之間的友愛、愛勞動、愛祖國)教師小結:在這么多的愛中,有一種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那就是媽媽的愛。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2課,導入新課。在愛的前面板書:媽媽的 并齊讀課題
二、理解課文 培養情感
(一)初步感知 激發情感 1.播放課文配樂錄音,激發情感,讓學生初步體會書中從哪幾件事描寫了媽媽的愛。 2.學生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認識生字,新詞和長句子要多讀幾遍。 3.劃出課文中的生字,并連著詞讀一讀。
(二)檢查學情 及時反饋 1.開火車認讀生字并組詞帶讀。 2.自由讀全文,分小組討論:課文把媽媽的愛比作什么?5.指名說一說,引出并板書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 遮雨的傘 滴落的淚甜甜的吻
三、細讀課文 體會情感
〈1〉、再讀全文,想一想課文中寫的是什么事把媽媽的愛比作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甜甜的吻?
〈2〉、你們從小長這么大,你覺得那件事使你親身感受到媽媽的愛。指名回答,學生選哪一節,就從哪一節開始學,重點指導讀好一節。 指名讀,學生評讀。再自讀自悟后四人小組討論:讀了這一節還有沒有不懂的詞、句。指名回答后再討論:每一句詩應怎樣讀才能充分表達出感(教師先范讀、然后學生試著體會讀,再指名讀,評一評(讓學生懂得媽媽的愛是無私的)
1.學習第一節。 (1)指名讀第一節。想一想:在這一節里,媽媽的愛指的什么?(媽媽的愛指的是清涼的風) (2)提問:媽媽拿著扇子,汗水怎么會濕透了她的衣裳?(在一個很熱很熱的夜晚,是媽媽坐在床邊為孩子扇扇子,盡管天氣炎熱,她不顧自己,一心想著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濕透了媽媽的衣裳。) 理解“濕透”、“衣衫”的意思。 (3)告訴學生:啊,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這是孩子親身感受到的清涼的風就是媽媽的愛。 讀時讓學生體會出享受媽媽的愛的這種幸福溫馨的感情。 (4)教師范讀、指名讀、齊讀。
2.采取以上學習方式,讀好另外二節。 (1)指名讀。想一想:在這一節里,媽媽的愛指的什么?(媽媽的愛指的是遮雨的傘,媽媽的愛指的是滴落的淚) (3)理解“遮雨”“很燙”“額頭”的意思。 (4)要求學生讀出一定的語氣,感受媽媽的愛是那樣真摯。讀第三節的最后一句要讀得慢些,教師范讀。 男生讀第二節,女生讀第三節。 師:學到這里,我們知道了夏天媽媽給我扇風,雨天媽媽為我遮傘,生病了,媽媽為我著急。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師問:你能再說說生活中媽媽對你的愛嗎?(四人小組討論,相互說說)體會媽媽的愛在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無私,多么的偉大。
3.學習第四節。 (1)指名讀這一節。想一想:讀了這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讀了這一節,我知道書上說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婦女節是媽媽的節日,她為媽媽獻上一束鮮花,表達她對媽媽的愛,并祝媽媽節日快樂。我還知道媽媽的愛指的是媽媽對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親吻”“臉頰”“獻”的意思。 (2)齊讀最后一句并回答:讀了最后一句,你是怎樣想的? (我想:最后一句是書上的`小姐姐,其實也包括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在媽媽的愛里一天天地長大,沒有媽媽的愛就沒有我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3)出示問題:四人小組討論:媽媽為我們付出這么多,我們應該怎樣回報媽媽的愛。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師小結板書:愛媽媽
四、總結全文 激發情感
同學們想的、說的都很好。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愛里成長起來的,夏天,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雨天,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我們生病的時候,媽媽的愛是滴落的淚;當我們懂事了,或者有一點進步的時候,媽媽的愛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媽媽給了我們許多許多的愛,我們也要用愛回報媽媽,我們永遠永遠地愛我們的媽媽。 四、深化朗讀 熏陶情感 要求學生有感情地品讀課文。
五、齊唱歌曲表達情感
(播放歌碟)師生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教學設計方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啟示、劇烈、小心翼翼、操縱、跳躍、掙扎、距離、紐約、抉擇、實踐、獲得”等詞語。
2、朗讀與默讀課文,體會作者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培養學生的語感。
3、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做誠實守紀的人。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教學難點】
聯系上下文內容,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導語:
知道詹姆斯·蘭費蒂斯嗎?他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師,他為我國廣大讀者所了解,不是因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寫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對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對做得好。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選入課文時題目改為《釣魚的啟示》(板書課題)我們一起把課文的題目讀一遍。
2、理解題目意思:
師:“啟示”是什么意思?課文題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課文
學習生字詞:
1、生字讀音:
這篇課文的生字多達20字,而且有的很難讀。所以啊,我們就從檢查生字的讀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會讀了,大家有信心嗎?
老師把課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詞串,請自己讀一讀。
課件顯示:
放好魚餌 拋出釣線 湖面漣漪 耐心等待
魚竿劇抖 大魚掙扎 小心翼翼 操縱釣線
魚躍不已 筋疲力盡 拉魚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無果 不容爭辯 放魚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獲得啟示 遇到誘惑 思父告誡
道德抉擇 簡單問題 道德實踐 勇氣力量
師依次指“劇”“躍”“抉”“掙”“獲”等字,指導學生學習。
2、部分詞語的意思:
詞串中的詞語,有什么不明白的,請提出來。
(重點指導“乞求”“不容爭辯”“誘惑”“告誡”“抉擇”等詞語。)
3、課文內容:
生字詞掌握得這么好,課文內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誰來告訴大家:課文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別急,再看看課文才回答)
板書:
釣魚放魚啟示
三、深入體驗課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從對課文內容的了解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寫事的記敘文。讀這樣的課文,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了解課文內容。但是,我們還必須讀出課文隱藏的情感。請用心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體會到了課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問,隨機指導,擇要板書:
如:得意 依依 不舍 感激
(對獲得啟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體會很難,學生可能說不出來。在學生真正說不出來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發生的事情的意義后,我對父親是什么情感啊?)
四、深入體驗“我”的情感
1、自讀: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變化的,釣到大鱸魚時;把魚放回湖里時,得到啟示是。
請再次默讀課文,找出有關描寫“我”的情感變化的語句,并用()表示。
2、指導與交流:
⑴ 出示語句:
師:課文哪些語句,寫從釣魚到放魚“我”的情感變化?
(學生說完,課件顯示有關語句。)
⑵ 釣到大魚時的心情:
指導:在朗讀種體會,聯系《江上漁者》體會。
(語句: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
⑶ 把魚放回湖里時的心情:
指導:逐句指導,在朗讀種體會,在想象中體會。
(語句:“爸爸!為什么?”我急切地問道。
(當父親再次要我把魚放回湖里時。)
“可是不會再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
我又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時,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五、父親的情感
1、自讀:
我們體驗了兒子從釣到魚到放魚回湖的情感,父親呢?把大鱸魚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課文什么地方?
2、交流與指導:
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里,父親的態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課文的哪些地方?
(課件隨機顯示有關語句。)
3、逐句指導:
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導:從“得”字你體會到什么?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
指導:從父親平靜的語氣從中體會到什么?
盡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導:“不容爭辯”什么意思?
板書:
不容爭辯
請看看課文中的插圖,體會體會。
(課件顯示插圖)這是當時的情景。兒子從父親不容爭辯的聲音中,領會到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里取下來。
請展開想象,當兒子向父親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時候,父親不容爭辯地說些什么?我當兒子,誰來當父親?
(師生合作表演。)
從父親“不容爭辯”你體會到什么?
4、討論:
師:父親要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里,態度為什么那么堅決?父親做得對不對?為什么?先在小組里討論,然后在班上交流。
六、課堂小結,留下懸念
師:在鱸魚捕撈開禁前的2個小時,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卻在父親的堅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這一過程并無人看見。小時候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件事,對我有什么啟示?會怎樣影響我的成長?我為什么對父親滿懷感激之情?這些內容我們下一節課繼續學習。
七、課外作業
1、寫生字詞,要求會寫的生字每個寫3個;帶生字的詞語每個寫2個。
2、朗讀課文。
3、摘錄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的句子。
4、預習課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難問題。
附板書設計
釣魚的啟示
我 父親
釣魚 得意
放魚 依依不舍 不容爭辯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生字詞:
啟示 拋(出去) 劇烈 小心翼翼 操縱 跳躍 掙扎
沮喪 紐約 抉擇 曾經 實踐 獲得
(聽寫完后對照大屏幕,那幾個字寫錯了。一個字連詞寫2遍。)
2、學習“釣魚”部分的體會:
師:從“我”釣到大鱸魚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變化,你體會到什么?
從父親要我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里時態度的堅決,你體會到什么?
答題要點:
⑴ 要把釣到的魚放掉很難很難。
⑵ 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二、學習課文后半部分
1、默讀思考:
作者從釣魚這件事中得到什么啟示?你是從課文什么地方體會出來的?
2、學生讀書思考,并畫出有關語句。
三、交流與指導
1、提問:
作者從釣魚這件事中得到什么啟示?誰讀讀課文中的句子?
學生回答完,課件出示:
轉眼間34年過去了,……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其中,“但是,……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劃上橫線。
2、輕聲齊讀帶橫線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卻不止一次的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這“魚”指的是什么?
(“魚”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誘惑,指各種各樣的個人利益。)
4、“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什么意思?
指導:剛滿11歲那年,“我”在鱸魚捕撈開禁之前2小時釣到一條大鱸魚,是留下來還是放回湖里,是道德問題嗎?
(因為把還沒到捕撈鱸魚時間,把釣到的鱸魚留著,就是錯誤的;而把鱸魚放回湖里,就是正確的。道德認識、道德抉擇就是這么簡單。從作者放魚回湖心情的沮喪,可以看出實踐道德很難,實踐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魚,放棄個人利益。)
5、“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從這句話體會到什么?
指導:“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這句話是說,從小得到嚴格的道德教育,就會有勇氣和力量去實踐道德。)
6、小結:
用自己的話填空:作者從34年前那個夜晚釣魚的經歷中得到的啟示是: 。
7、指導朗讀這段話。
8、課件顯示:
拓展: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會經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誘惑,也就是像這位作者所說的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遇到過誘惑嗎?遇到誘惑時怎么做的?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電視很精采,是完成作業還是看電視?你……
在學校:考試,老師多給了分數,你……
選舉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學找人幫忙,你……
在公共場所:買東西時,售貨員多找了錢給你,你……
回家路上,你揀到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你……
……
四、課外拓展
搜集有關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鳩:“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
附板書設計
釣魚的啟示
嚴格教育
道德實踐
勇氣和力量
【設計說明】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選擇這篇課文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即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優選組合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1、確定淺教的教學目標:
⑴ 學段閱讀教學特點是確定如何淺教的主要依據:
第二學段,這時學生的朗讀能力已基本形成,語言發展也初步規范,內部言語的心理機制也開始成熟。因此,應將教學重點放到以默讀、感悟為主要方式的語段訓練上,同時進行言語表達和語感訓練。其中,言語表達主要是指用規范語言簡要概括信息的表達能力,語感訓練則是通過對典型語例的精致化教學,以課文的思想情感為背景,感悟體驗不同言語表達形式的作用和差異。第二學段仍要加強朗讀教學,但與第一學段不同,主要是通過典型語句的朗讀比較,感悟句段內的語言組合規律,以發展良好的語感心理圖式。
⑵ 文本的重點與難點要根據淺教的原則確定:
文本解讀的重點和難點,不一定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釣魚的啟示》,文章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釣魚過程中的放魚。但根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把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啟示”,只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⑶ 學生的真實起點:
學生的真實起點,一是指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學習內容的難度超越學生心理特征,學生學起來必定是困難重重。二是指學生已經知道什么。美國奧蘇伯爾編著的《教育心理學》指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可見,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非常重要。對第二學段的學生來說,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只有聯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才能化難為易,學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釣魚的啟示》這類課文所蘊含的哲理。
2、優選組合淺教的教學方法:
⑴ 降低起點層層突破:(逐步提高)
剛開始唱歌時調子起高了,就難以唱下去。教學也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⑵ 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對深奧的課文,更要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教學中讀的引導,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里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著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么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么?
⑶ 引導思維,問題解決: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外問題解決。
如,《釣魚的啟示》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么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之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么啟示?引導聯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對“啟示”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5
【創意說明】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文在敘述方式上也獨具匠心。閱讀本文,學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麗、童心的可貴,從中得到美的熏陶,又可認識一種全新的寫景方式,指導自己的寫作。
設計本課時,我將情境創設、知識領悟和方法指導并重,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學會”并“會學”。首先設置情境,引出課題,然后入境賞文。我將賞文的三大境界作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整體感知”,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引領學生進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塊為“研讀質疑”,引領學生進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境界。這一板塊又由三部分組成:讀與品、讀與思、讀與悟,朗讀貫穿整個散文教學的始終。“讀與品”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語美、情美;“讀與思”則讓學生通過朗讀,自主發現,探究質疑;“讀與悟”是讓學生深入理解后感悟,是由“形”到“神”的升華。這“三部曲”是由“學會”走向“會學”的必不可少的環節。第三板塊為“遷移拓展”,引領學生進入“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教師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結合,實現了美的領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學目標】
1、通過聽讀和朗讀整體感知,發現“美”。
2、通過讀與品、讀與思、讀與悟進行研讀質疑,鑒賞“美”。
3、通過聯想與交流和課余練筆進行拓展和遷移,升華“美”、創造“美”。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步驟】
導語:同學們,你看到過晨曦穿越層林,在枝條上跳躍嗎?你欣賞過落葉飄零到水上又在漩渦中起舞嗎?你感受過“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的清新嗎?你靜聽過午夜夢回花開的聲音嗎?如果你沒有,就讓我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讓我們一起去山中訪友吧!(板書課題、作者)
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欣賞畫面,靜聽范讀,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訪問了哪些朋友?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詞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并標出精彩的詞句與段落。
設計意圖:學生們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鋼筋叢林里長大的孩子,森林里的一切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但他們骨子里有著對自然的向往,音樂、畫面與語言的完美結合喚醒了他們的潛意識,營造了一個美好情境,把他們帶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訪之友”,整體感知課文。
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1、讀與品:
⑴ 學生討論: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鑒賞美文?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怎樣學”的問題,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⑵ 討論明確:鑒賞美文可以從以下角度著手:詞語、句式、語段描寫的角度,修辭、意境構思等等。
⑶ 小組交流:
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并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品析:
我認為最妙的詞語:
我認為最妙的修辭:
我認為最美的句子:
我認為最細膩的描寫:
我認為最精彩的段落:
我認為描寫角度最豐富的段落(觸、嗅、視等)
設計意圖:對學生提出的鑒賞文章的角度進行總結歸類,找出最接近他們的中國,引導他們深入探究,并且明確各小組分工,確保討論扎實、有效,不是浮于表面。
⑷ 小組匯報,班級交流。
⑸ 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再對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評評哪一段文字更優美,并說明理由。
走進樹林,青翠的樹枝,隨風搖擺,上面有鳥兒在歌唱,隨風搖擺,露珠在樹葉上閃閃發亮。大樹的根須深深地扎進了泥土和巖層,吸取地下的水分和養料。
設計意圖:“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寫的栩栩如生、靈氣飛揚,文筆的生動活潑,字里行間的詩情畫意。
2、讀與思:
⑴ 請生再次朗讀質疑。
⑵ 學生提問──討論──交流──解決。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本身比回答問題更重要”,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時間,再在班上交流,師生互動,完成知識的深化與學習能力的提升。
3、讀與悟:
作者從山中眾朋友身上領悟到了什么?閱讀本文,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迪?
設計意圖:架設課本與生活的橋梁,在語文學習中得到生活的啟迪。
三、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積累與拓展: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風景的詩詞或散文?
設計意圖:課內與課外知識的整合,知識的歸類與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2、聯想與交流:
美好的時光總是匆匆而過,清晨踏著露水進山,而此刻夕陽已涂抹了小路,該回家了,請閉上眼睛想一想:此時此刻,山中的朋友會對我們說些什么?你又想對山中的朋友們說些什么?
設計意圖:“生活本身就是童話”,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結語:
喧囂塵世,碌碌人生,在工業文明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在水泥與鋼筋日漸密集的層林里,我們已距離大自然越來越遠。可是,飛鳥、游魚、老樹上的一抹新綠、石縫里的一顆嫩芽和我們人類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別忘了用純真的雙眼去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美麗;別忘了我們和大自然有一個約會;別忘了,我們相約爬山去;別忘了,我們相約看海去……(薦讀汪國真的《看海去》畫面、字幕、配樂。)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讓學生將目光由課本轉向浩瀚的書海,將思維由“山中”投向廣袤的大自然,實現知識與情感的延伸與升華,讓語文課堂有情境而無窮境。
4、布置課外作業:
假設自己是家鄉的岳陽樓,寫一段與游人互訴心聲的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讓學生自己動筆用文字描繪“美”,再塑“美”,讀寫結合,實現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
【設計反思】
《山中訪友》通篇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發自心底的愛,感情飽滿。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詩情畫意。散文和詩詞的情形不同,但富于詩情畫意、境界鮮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營造了一個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話般的意境。教學本文時,可著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陶冶其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操。
《山中訪友》里所描繪的景物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萬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潛先生語)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教學中要巧妙地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特點,并探究取得這種效果的藝術手法,例如擬人手法的運用、人稱的變換等。
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輕松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師在教學中重點考慮的問題。我將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審美層次相結合,將學習過程劃分為三種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識深度與廣度的漸進又是給學生搭建幾個認知的平臺,還讓學生在得“魚”的過程中學會“漁”,整個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構建一種新型的充滿民主、張揚個性、激勵創新的“對話式”和“板塊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教學設計方案6
教材內容: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P106頁例1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驗證等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的規律,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2.培養學生通過“化繁為簡”從簡單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和化歸思想。
3.通過合作交流,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的應用,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運用數形結合、一一對應建構植樹問題模型,并靈活地解決植樹問題。
教學難點:“一一對應思想”的運用
教學準備:課件、10根小棒、尺子、白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
1、師:今天張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你們歡迎嗎?怎么歡迎?(學生鼓掌)
師:手不但能表示情感,還藏著數學奧秘呢!伸開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數字幾?
生:5
師:5是什么?
生:5個手指
師:就是手指數,那還能發現哪個數?
生:4個空隙
師:你能指給大家看看嗎?
師:像這樣每兩個手指之間的空隙,在數學上叫做間隔。(板書:間隔)
師: 4根手指幾個間隔?三根呢?
2、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間隔現象?(課件出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與間隔有關的'一類有趣的數學問題:植樹問題。(板書課題)
二、發現規律
1.課件出示:同學們要在全長500米長的小路的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樹。(兩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數?
(1)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問題是什么?“一邊”“每隔5米”、“兩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釋“一邊”、“500米”是全長和“每隔5米”是間距)
(2)那么我們需要種多少棵樹呢?
(3)請同學猜一猜、算一算
預設:100÷5=20? 100÷5+1=21? 100÷5-1=19
(4)引導驗證:現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誰的對呢?怎么辦?我們能不能想一個辦法驗證呢?如果我們畫圖來驗證,你覺得好不好?(太麻煩)
三、建立數學模型
1、化繁為簡
師:我們可以先從簡單數據開始研究。我們可以把這里的總長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請你選一個來擺一擺、畫一畫,數一數、找一找規律驗證下吧。
出示活動要求:
(1) 結合生活情境,獨立用學具擺一擺,也可以用畫一畫、找一找、算一算的辦法研究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有困難的同學也可以同桌合作。
(2) 完成后,在小組內說一說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3、引導總結規律,完成板書:
小結:1棵樹對應1個間隔,最后一棵對應的間隔沒有了,棵數比間隔數多1。你再仔細觀察,還有什么新發現?
板書:兩端都栽:全長÷間隔長=間隔數
間隔數+1=棵樹
棵數-1=間隔樹
師:如果老師下面空格里的全長填上40米,那么你能不畫圖列式得出答案嗎?100米呢?
預設:40÷5=8? 8+1=9(解釋8表示間隔數)
4、回歸應用
(1)師:那回到原來的題目全長改成500米,會算嗎?那么我把數字再放大變成1000米,怎么做?
(2)全長10000米,每隔10米種一棵(兩端都種),要種多少棵?
5、小結:其實今天的學習我們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板書:以小見大或化繁為簡)也就是像這樣遇到數據比較大或比較繁瑣的問題時我們可以用一些小數據、一個簡單的草圖找到規律來解決。
四、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1.出示:為美化校園環境,建安小學準備在一條長10米的小路兩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兩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學生審題后獨立完成。
交流提問:這個問題也是植樹問題嗎?為什么?生活中還有類似的問題嗎?
師:這些樹、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點來表示,植樹問題就是研究這些點和間隔關系的問題。
2、路的一邊從頭到尾擺了6盆花,如果每兩盆花之間在插一面小旗,一邊能插幾面小旗?兩邊呢?
3.同學們排成一隊去參觀,從頭到尾一共12人,每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是2米,那么這列隊伍長是多少米?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學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六、拓展延伸:
出示30米,每隔5米兩端都種,學生讀題。出示房子,師:現在還是兩端都種嗎?
預設:只種了一端
師:現在間隔數和棵數有什么關系呢?
再出示一個房子,師:現在還是只種一端嗎?
預設:兩端都不種
師:那間隔數和棵數又有什么關系呢?同學們下課以后可以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研究一下。
板書設計:
植樹問題
:兩端都栽: 全長÷間隔長=間隔數
間隔數+1=棵樹
棵數-1=間隔樹
教學設計方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較獲取信息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自學、討論、總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父母矛盾與愛的情感。
體諒、諒解。
教學重點:
比較三次調換,從中分析總結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學難點:理解父母出發點,和矛盾的愛子之心。
教學創意:三次調換全方位比較,比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嗎?父母的心你明白嗎?今天川端康成將我們展示這樣一對父母的故事。
二、自學課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讀、朗讀結合,了解大意,掃清字詞障礙。
2、快速默讀課文,請概括敘述本文大意。
3、精讀課文,回答:
本文一共寫了幾次換孩子過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分別在什么時間,財主夫人有什么態度變化?這對夫婦當時各是什么表情?
4、你認為他要孩子、換孩子理由充分嗎?如果是你,會同意嗎?
5、既然要孩子,為什么當初要把孩子給出去?既然給出去,那么為什么結果又把孩子都要回來?
三、自學過程:
1、自己讀書,在書中找出答案。
2、小組交流,合作寫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確答案,理解主題。
四、探究、明確;
本文通過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了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一顆崇高的愛心。
全文主要寫三次調換
時間人物順序表情理由財主夫人態度
當天傍晚夫妻二人長子眼含熱淚難割難舍貧窮付錢
第二天早上父親二子無精打采接班人次序高高興興答應
第二天傍晚妻子女兒不好意思婆婆太大了有些不高興無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夫妻二人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悲傷、落淚(感動)
幾次調換孩子兩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這些理由只要一個出發點,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盡管家境貧窮,但孩子畢竟是父母的心頭肉。因此無論失去哪一個孩子,父母的心都會很痛苦,因此盡管理由不夠充分,甚至前后矛盾,但他們還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借口掩蓋其事實意圖,直到最后才不得不說出實話。父母三番兩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誠實,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現出他們對子女無私的愛。
把孩子給出去,是現實所迫,富人家條件好,對孩子有好處,也會減輕家里負擔,理智告訴他們可以這么做。
但是這種理智無論如何都經不起時間情感折磨,骨肉分離,理性決策經不起感情考驗。愛子之心使他們實在難以割舍任何一個孩子,不得已,她們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們發現,無論是給還是討還孩子,都是因為父母之愛心在支持他們。父母的心就是這么矛盾,他們在愛中掙扎。
總結:人們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廣闊。父母心時時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優越生活條件,又無法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擔心給孩子帶來痛苦、傷害。所以同學們一定體諒這矛盾的父母心,偉大父母心。
五、擴展延伸
1、如果你是這對父母,你會怎么做,并說明理由。
2、結合你的實際生活,并進行比較,談談你對父母心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8
一、謎語導課,激發興趣
四四方方,有聲有色。足不出戶,縱觀世界。
(謎底:電視機)
教師用簡筆畫畫出電視機,請學生說說對電視機的了解。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自由讀課文,圈出生字,多讀幾遍。
2.多種形式(開火車、請小老師)讀準生字字音。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后說說自己讀懂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教師引導學生質疑,梳理問題:
⑴大彩電里有哪三兄弟?這三兄弟分別有何作用?先勾出文中有關句子,自由讀;然后抽多名同學分別讀,說說你讀(聽)明白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的。
⑵接收器有什么功勞?結合前文,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接收器的作用。有條件的學校可進行現場演示,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⑶從老大、老二說的話中你體會到什么?從老三說的話中你又體會到什么?對一就的句式,讓學生多讀多體會。最后,分角色朗讀這個自然段,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在多讀中了解三兄弟各自的功能。
3.在熟讀的基礎上介紹課前收集的文字、圖片等資料。
4.你還知道電視機的哪些知識?(拓展思維,能說多少說多少。)
5.抽三人扮演老大、老二、老三,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自豪地表演三兄弟各自的本領。
四、拓展訓練,培養創新
三兄弟的確了不起,可家家戶戶的電視機還有不完善的地方,請同學們想一想,能否對電視機作改進,讓它更好地為我們服務。
五、指導書寫,識記字形
1.學生自由讀生字,給生字口頭組詞語,比一比誰組得多,組得正確。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字形,然后交流。
3.把你認為難寫的字給大家提個醒,教師注意指導書寫。
4.描描寫寫課后的8個字。
教學設計方案9
【教材簡說】
課文寫的是在圣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課文贊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
課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繼續學習體會課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訓練要點,積累語言。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媽媽感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難點是理解課文的最后一段話。
【學習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給予、試探、心意、祝福、甜蜜、擔心、寬裕、前夕、提醒、興高采烈、暗示、猜測、立即、卡片、盼望、顯然、擁抱、仁愛、同情、體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培養關愛他人的感情。
4、積累語言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媽媽感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
2、難點是理解課文的最后一段話。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了解圣誕節,教師搜集圣誕節的背景音樂和西方過圣誕節的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展示一些圣誕節的圖片,播放圣誕節的音樂。
2、介紹一下你了解的圣誕節。
3、同學們看過或聽說過各種樹,可是你們見過給予樹嗎?(師板書課題),你能想象出給予樹是什么樣的嗎?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給予樹是不是像我們同學講得這么神奇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找開課本輕聲讀讀吧。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聽課文的錄音,邊聽邊畫出本課的生字新詞。
2、自由讀課文,要求:
⑴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⑵邊讀邊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3、檢查讀書情況:
⑴出示生字卡片讀生字。(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鞏固)
⑵出示詞語卡片讀詞語。(開火車讀,齊讀)
⑶提出不理解的詞句,討論交流并介紹自己是怎樣理解的。
⑷根據學生的讀書情況,相機出示有關的句子指導讀。
4、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一讀這個故事(可以獨自讀,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讀),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動,做做記號,再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三、布置作業
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讀下面的詞語:
沉默不語、如愿以償、仁愛、體貼。
2、說一說上面四個詞語的意思。
二、理解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用──畫出這四個詞語所在的句子,再讀一讀,體會體會。
2、指名讀出所畫的句子并出示:
⑴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
⑵這個圣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
3、聯系上下文,思考討論這兩句話:
⑴金吉婭為什么沉默不語?相機指導有感情朗讀有關的句段。
⑵那個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樣如愿以償的?
相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有關句段。
用~~畫出媽媽前后心情變化的句子,聯系上下文想想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
學生匯報交流后,教師相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有關句段。
學生選擇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訓練
1、小練筆:
替那個女孩子寫幾句感謝的話。
2、給父母親或朋友送上自己的祝福。
四、總結全文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教學設計方案10
教學目標:
1、在口語交際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往的素養。
2、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訓練學生,使學生了解掌握購物講價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生活技能。
重點、難點:本課的重點、難點是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創設真實的購物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練習如何購物講價。
課前準備:
教師:各種商品,商店標牌等。
學生:文具、玩具、日用品、食品,果蔬等道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1、改變身份,引生入境。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不光來上課,還要向大家推薦我們學校校辦工廠的一種書包,美觀大方,使用方便,原價50元,今天第一次跟同學見面,優惠價40元,怎么樣,想買的同學請舉手。
(教師可走到學生中間,激發學生購買,引導學生還價!)
(點評:通過教師改變身份,設計情景,讓學生參與進來,師生互動,從而激發學生表達欲望,讓學生明白購物講價的重要性。學生當時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
2、因勢利導,引出課題。師根據學生的表現,買的價格不同,問:為什么同樣的東西,有的同學買的要便宜得多呢?(討價還價)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本領。師板書課題,生打開課本。
二、聯系生活,獲取經驗。
1、聯系生活。師:剛才老師設計了一個情景,就是想讓大家知道還價的重要性。其實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日常生活中買東西還價的機會非常多。同學們,你們跟家里人一起或自己買過東西嗎?想一想怎樣還價的?
(也可讓學生看課本或從剛才的情景中領悟方法,可先同桌互說。)
(點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生活經驗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在實際生活中獲得討價還價經驗,運用于課堂之中。)
2、學生發言,介紹經驗,教師概括提煉。
3、師:老師把大家介紹的'方法總結成了還價寶典,請看大屏幕,指名朗讀。
4、過渡:下面我們就來用這些方法進行實戰演習。
三、自由結合,摸擬訓練。
1、師:在練習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練習的注意事項,指名朗讀。
2、同學們下面我們就把教室當成申泰大市場,把你的課桌當柜臺,請同學們自由組合,分別扮演賣家和買家,看誰最會賣,看誰最會買。等一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到臺上來表演,誰演得最好,老師的書包就做為獎品送給他。
(點評:教師再次創設購物情景,使學生進行購物實踐來訓練剛才學到的還價方法。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賣家叫賣,使出看家本領,買家使出渾身解數討價還價,有買有賣,氣氛熱烈。)
3、學生練習,教師巡回指導。(指導學生注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身份、講價方法。教師也可讓學生把同類商品合到一塊兒,分成幾個小商店)
四、邊演邊評,鍛煉能力。
1、師:有句俗話叫“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下面老師就請同學們到臺上來表演,看看到底是賣家精還是買方精。請其他同學當評委,評一評表演的同學哪兒演得好,用了什么方法還價。
2、學生分組上臺表演,教師相機點拔。(人物、語言、神態、動作、還價方法,交易情況)
3、學生點評優點及不足,教師應提醒其他同學學習和借鑒,對點評的學生及時表揚,提高學生聽說的積極性
(點評:口語交際是聽與說的訓練,是師生互動過程,它包括聽與說兩個環節,在口語交際的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訓練學生聽力,注意傾聽別人發言,還要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注重多元評價,把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評價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五、總結評價,歸納方法。
1、同學們,你們認為剛才哪一位同學演得更好?(生不評師評,若有分歧可讓學生舉手表決。)
2、剛才他們用了哪些方法呢?你還知道其它方法嗎?
3、小結:我們在學習中不光要學到文化知識,還要學會生存的本領,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運用今天所學到的方法,花最少的錢買到自己喜愛的商品。
(點評: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把購物講價和學生學會生存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了“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教育觀。)
教學設計方案11
教材簡解:
杜牧的《山行》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
目標預設: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句的含義,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做到熟能成誦。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以分步解讀,入境悟情等方式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秋天,發現欣賞自然之美,激發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基于本人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本課的重點難點定為:
1、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體會詩的意境;
2、激發學生對秋天的欣賞美的欣賞,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媒體選擇和應用:
1、網上有關圖片的下載;
2、杜牧《長安秋望》,王維《山居秋暝》,李商隱《霜月》古詩下載;
3、古箏曲《漁舟唱晚》。
設計理念: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觀事物和詩人思想感情的有機統一,它是詩的靈魂,可以說,沒有意境就沒有了詩:“詩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誦秋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將一幅絢麗的秋景圖展現于我們面前。教學中我把握情與景的統一,引導學生走入詩境,感受詩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設計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思路:
一、情境導入,初體詩境。
二、分步解讀,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四、整體誦讀,體會詩韻。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初體詩境
1、談談秋天的印象。
2、出示圖畫或課件,配樂朗誦《山行》。
3、理解詩題,簡介作者。
【設計意圖: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講解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感知秋天,進而引入古詩,通過圖片直觀感受,引發學生了解全詩的興趣。】
二、分步解讀,入境悟情。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1)運用不同手段理解“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讓學生聯系實際,展開想象理解;
“斜”教師用“簡筆畫”演示;
“寒山”讓學生查閱工具書或教師講解。(從該詞當中了解古詩所寫的季節)
(2)出示句式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教師引導學生講句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講句意。
【設計意圖:緊扣重點詞,理解“遠上”、“斜”、“寒山”相應詞語,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古詩的凝練與本詩意境。】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或課件,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機突出“生處”這個詞義的難點。
(2)試著讓學生自己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自學三、四句。
(1)根據學法指導,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教師深入學生,了解反饋。
(2)匯報交流,教師對重點處點撥。
4、引導學生領會全詩的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突出“詞義句意理解”的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力求改變“講詞語——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聽著音樂,隨著老師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導學生把景物說具體。
2、面對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聲朗讀這首詩。
(2)畫一幅畫。
【設計意圖:愛動、富于想象、形象性強是兒童的共同特性。教學時對于繪畫基礎較好的學生,可指導學生根據詩意作想象性繪畫(非技術性)。教學中應讓學生盡可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繪出來。詩中之“畫”形象化、直觀化了,不但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創造美的意識。】
(3)當導游介紹此處美景。
……
【設計意圖:能在課堂上完成的想法讓學生當堂即做,如朗誦詩,不能當堂完成的可作為家庭作業布置給學生,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給了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
四、整體誦讀,體會詩韻。
1、學生誦讀,怎樣才能讀得美?
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讀出節奏美)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范讀——個別讀——小組讀——齊讀)
【設計意圖:古詩是古代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瑰寶,它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適宜誦讀。采用不同形式的讀,既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又可使學生情感升華至對美好景物的熱愛。】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1、出示杜牧《長安秋望》,王維《山居秋暝》,李商隱《霜月》。
2、學生自由誦讀。
【設計意圖:這幾首詩都與秋天有關,學生通過自讀,領悟古代詩人筆下秋天的千姿百態之美。】
教學設計方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的特點,進而理解這些特點和翠鳥的捉魚本領有什么關系。初步知道翠鳥的這些特點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而漸漸形成的。
2.學習作者觀察的順序和抓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
4.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3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描寫翠鳥外形和活動特點的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學生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二、教學重點、難點
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三、教學過程
(一)學生按照要求自學生字、詞。
1.引導學生回憶復習用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步驟。
2.引導學生回憶讀課文自學生字、詞的方法步驟。
即一讀:讀課文;二畫:畫出文中生字、詞;三查:認識生字、新詞;四找:從字典中找出重點生字的字義。
3.讓學生按要求自學生字、詞。
4.用音序查字法,自學生字、詞,填表,舉例:
(二)檢查自學。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檢查自學,糾正讀音。
(1)讀準字音。
“翠”、“飼”是平舌音;“赤”、“襯”是翹舌音;“艷”、“襯”是前鼻音;“靈”是后鼻音。]
(2)給帶點字選擇正確讀音。
腹部fu√
疾飛ji√
逮翠鳥dui√
2.指導學生識記字形:
“翠”上下結構,上面的“羽”字應去掉鉤,下面的“卒”一豎不能超過“從”。
“赤”上下結構,下面的“”的筆順是先中間后兩邊。
“希”是上下結構,上面的“”的第二筆為一大點。
“逮”是半包圍結構,里面的“隸”最后一筆是反捺。
“褐”、“襯”都是左右結構,左邊是“”,最后的兩筆是撇、點。
“腹”是左右結構,左邊中間是“日”。
3.區別形近、同音字,作鞏固練習。
褐( ) 襯( ) 疾( ) 待( )
喝( ) 衫( ) 急( ) 持( )
銳( ) 飼( ) 希( ) 泡( )
說( ) 詞( ) 稀() 飽( )
(三)理解詞語:
1.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以“疾”字為例。“疾”在課文中組成的新詞是“疾飛”。教師引導學生從中查找出“疾”字有四種解釋:(1)病,身體不舒適;(2)恨;(3)快,迅速;(4)疼痛。本著根據詞義選取字義的方法,“疾”字在“疾飛”一詞中應選取“快,迅速”的字義。“疾飛”的意思是很快地飛。聯系課文內容,“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學生便可悟出“疾飛”一詞是指翠鳥飛得很快。
3.出示詞語,讓學生作鞏固練習。
銳利——“銳”是尖刻的意思。銳利即尖銳、鋒利。課文中指翠鳥的感覺非常靈敏。
鮮艷——又鮮明又美麗。課文中指翠鳥的羽毛色彩非常美麗、好看。
清脆——“脆”指聲音響亮、清爽。課文中指翠鳥的鳴叫聲清亮好聽。
(四)介紹翠鳥。
1.翠鳥:又稱叼魚郎,也叫魚狗,羽毛青綠色,尾巴短,捕食小魚。在我國東部和南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
2.出示圖片或標本讓學生看。
(五)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熟悉生字、詞。
(六)作業:朗讀課文,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借助理解反映翠鳥外形和活動特點的句子,進一步讀懂課文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描寫翠鳥外形和活動特點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并讓學生說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檢查復習。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主要介紹了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紹了翠鳥的外形特點;第2、3自然段描述了翠鳥的活動特點,并講述了翠鳥捕捉小魚的過程;第4自然段介紹了翠鳥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并表達了“我們”對翠烏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課文,弄清各段大意,從而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抓重點句,讀懂課文內容。
1.指名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這段共有幾句話?其中哪幾句話介紹了翠鳥各部分羽毛的顏色?讓學生邊讀邊想將有關內容在文中畫出來。
2.出示思考題:
翠鳥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顏色?什么樣子的?
3.指名回答:
本段共有六句話,其中第2~5句介紹了翠鳥各部分羽毛的顏色。
4.出示重點句:
“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
(1)指名讀句子。
(2)討論:這四句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
經過討論,要讓學生弄清這四句話按總分段式描述了翠鳥各部分的羽毛的顏色。首先總體描述翠鳥的羽毛顏色非常鮮艷,然后從上到下,有條理地介紹了翠鳥的頭、背、腹各部分羽毛的顏色。層次十分清楚。同時在描寫中,作者特意用“頭巾”、“外衣”、“襯衫”來打比方,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3)指名讀第1自然段第1句話,讓學生想一想這句話介紹了什么?
這句話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講翠鳥愛停在葦稈上;二是突出寫翠鳥有“一雙紅色的小爪子”,而且這雙小爪子能“緊緊地抓住葦稈”。這就為下文翠鳥能停在葦稈上“一動不動”作了鋪墊。
(4)指名讀第6句話,想一想這句話主要介紹了什么?
這句話突出介紹了翠鳥“透亮靈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長的嘴”,同樣為下文翠鳥能在疾飛中叼起小魚作了鋪墊,同時這樣一番描寫,把一只羽毛鮮艷、小巧玲瓏的翠鳥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5)出示圖片,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敘述翠鳥的外形特征。
(6)教師將翠鳥的圖片分解為頭、背、腹、爪子四部分,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將圖片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一邊說一邊依次貼出,使圖片還原,也可采用此種方法練習背誦。
(三)學習第2、3自然段。
1.指名讀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幾句話?主要寫的是什么?第2自然段有兩句話,主要介紹翠鳥的兩個活動特點:
(1)愛貼著水面疾飛;(2)一動不動地注視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
2.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意。
(1)出示重點句:“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
(2)指名讀句子。
(3)課堂討論:什么是“疾飛”?翠鳥在“疾飛”中,又能“輕輕地停在葦稈上”說明了什么?
教師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義。“疾飛”是指飛得很快的意思。翠鳥在“疾飛”中,眨眼間又輕輕地停在細軟的葦稈上,這說明翠鳥飛行時動作十分敏捷。“貼著水面疾飛”說明翠鳥飛得低而快:“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說明停得急而輕。這句話充分表現出翠鳥行動迅速而敏捷的特點。
3.抓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出示重點句:
“它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泛著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
(2)課堂討論:什么是注視?翠鳥為什么能“一動不動地注視”?
教師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聯系上文理解句義。“注視”是指集中注意力地看。聯系上文翠鳥能“一動不動地注視”是因為它那“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表現出翠鳥在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時,既專心又機警。
4.指名讀第3自然段:
(1)課堂討論:翠鳥怎樣捕捉小魚?
(2)指名讀有關句子。
(3)出示填空練習:
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
(4)討論括號中所填的詞語說明了什么?
經過討論,要讓學生弄懂這句話活靈活現地寫出了翠鳥捕捉小魚的經過。“蹬開,飛過去,叼起,飛走”這一系列的動作,可以看出翠鳥動作熟練、連貫、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間進行的。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下文“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進一步體會翠鳥動作的迅捷。葦稈搖晃是因為翠鳥蹬開水面,水波蕩漾是因為魚兒被叼出水面。這“搖晃”和“蕩漾”持續的時間都不可能長,而就在這極短的時間里,翠鳥叼著小魚飛的無影無蹤,可見翠鳥動作迅速敏捷,準確,不落空。
(5)為什么翠鳥能這樣迅速準確地捉到小魚呢?讓學生聯系上文找出有關句子。
(6)出示句子,讓學生選擇帶點詞的意思。“盡管它這樣機靈,還是難以逃脫翠鳥銳利的眼睛。”
(7)出示帶點詞的意思,讓學生采用出示反饋牌的方法選擇正確的解釋。
(8)討論句義。
在這句話中,作者先說小魚“機靈”,再說“難以逃脫”,借以反襯出翠鳥的目光極其尖銳,說明翠鳥在觀察露出水面的小魚時十分機警,再聯系上文,翠鳥長著“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一張又尖又長的嘴”,這樣捕捉水面上的小魚當然是既迅捷而又準確不落空了。
(四)聯系上下文體會句間聯系。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句式訓練的方法,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弄清句間聯系。
例:
1.翠鳥停在葦稈上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水面是因為它有________。
2.翠鳥目光銳利是因為它有________。
3.翠鳥能在疾飛中叼起小魚是因為它有________。
通過這樣的句式練習讓學生認識到翠鳥捕魚本領高超,不只是因為身體某一部分的特點,而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點整體發揮作用的結果。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學習第4自然段,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第4自然段,體會作者喜愛翠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指名讀第4自然段。
(二)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三)指名讀有關句子。
1.“我們真想捉一只翠鳥來飼養。”
2.“在翠鳥飛來的時候,我們遠遠地看著它那美麗的羽毛,希望它在葦稈上多停一會兒。”
3.討論:為什么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第1句中“想捉一只翠鳥來飼養。”是“我們”的想法,前邊加一個“真”字體現出作者的真情實感,說明十分喜愛翠鳥,想好好地把它留在身邊飼養它。
第2句中“遠遠地看”是因為作者知道翠鳥很機警,怕驚擾它。“希望它”“多停一會兒”是因為想多看它幾眼,這正是作者喜愛翠鳥的真情實感的流露。
4.指名讀句子,要讀出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四)讓學生借助板書,分析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依據板書分析作者的觀察順序,先看靜態,主要觀察翠鳥的外形特點,色彩鮮艷小巧玲瓏;再看動態,疾飛注視,蹬開、叼起、飛起……這一系列的動作觀察的仔細深入。
在描寫中,作者抓住翠鳥一動一靜兩方面的特點,既寫出了翠鳥的外表美,也寫出了它動作快捷捕魚本領高。一動一靜,恰到好處。這樣的描寫來源于作者按順序抓住特點的細致觀察,在寫作中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五)讓學生根據板書練習背誦。
板書設計:
外形:顏色鮮艷,小巧玲瓏
活動:等魚
貼、飛、停、注視等
捉魚
蹬、飛、叨、貼、飛喜愛
住處:隱蔽
教學后記:
文章很美,條理清楚,是指導學生寫好動物的范文,在學習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怎樣有順序地生動地將翠鳥的外形、生活習性寫清楚的,為他們寫好動物做好準備。
教學設計方案13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字里行間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學習運用豐富的想象、幻想、夸張來塑造形象的寫法。
3、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進取,即使身處逆境,也終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
2、體味文章帶給我們的深刻的啟示。
【課前準備】
1、學生:
預習課文,了解安徒生。
2、教師:
搜集點童話及安徒生的資料。
【教學內容】
1、介紹童話這種文化及作者情況。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3、引導學生逐步明確課文帶給我們地思想啟示。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1、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成長的道路上,可能是陽光撒滿心田,一路順風,也可能是風雨不期而至,充滿坎坷。那么在你遇到了意想不要的困難時,被別人恥笑輕視時,在你覺得難以面對現狀時,你會怎樣呢?你是不是以為上蒼太不公平了,把所有的懲罰都給了你?其實你只要努力進取就會成為一只白天鵝。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安徒生筆下地丑小鴨是怎樣變成一只美麗的白天鵝的。
2、介紹童話及作者。
3、感知課文內容,速讀課文,并回答問題:
⑴這篇童話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⑵丑小鴨遭到哪些歧視和打擊?在這些打擊面前,丑小鴨抱什么態度?有什么追求?
⑶當丑小鴨
變成白天鵝,大家都來贊美它,它為什么會感到難為情?
⑷這篇童話給我們什么啟示?
二、問題探究
1、丑小鴨為什么拼死也要飛向高貴地天鵝?
2、怎樣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鵝蛋,生在鴨場里也沒有關系?
3、為什么說丑小鴨的一生是作者自己一生生活的寫照?
三、體驗反思
1、我們因從丑小鴨身上學些什么?
2、丑小鴨形象有什么現實意義?
四、拓展延伸
通過對這篇童話的學習,同學們已經了解了丑小鴨,那么就動動筆,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個小片段吧。
題目《我愛丑小鴨》、《丑小鴨與我》、《我也是一只丑小鴨》、《丑小鴨給我的啟示》等等。
也可以發揮想象力,已經成為白天鵝的丑小鴨會有怎樣的生活呢?
五、作業
1、積累詞語,抄寫!
2、完成研討與習題一、二。
教學設計方案14
教材分析:
《荷花》一課是浙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八單元的第二課。本文先從正面(1至3自然 )對荷花的香味、形狀和姿態等作了生動的描寫,隨后用側筆(第4至5)自然段)通過作者自己的感受、想象進一步表現了荷花的動態美和我對荷花的贊美,虛實結合,寫出了白荷花美的極致。
本文的訓練重點是學會概括一段話的主要意思。課文第3、4自然段段意的概括有一定的難度,課后題4以把句子補充完整的方式進行訓練,較適合學生現有的水平,的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現有水平和已有的能力,采取靈活有效的方法。
本文第2自然段中圍繞哪一句話來寫新老教材有一定的出入。我認為新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有一定的說服力。第2自然段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般的按總分結構來寫的,而要從分析4、5、6三句話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進行分析,指導學生理解是圍繞白荷花在這些大圓 盤之間冒出來。來寫的,寫出了三種不同形狀的荷花。再進行荷葉的分析。
教學目標:
1、了解荷花的美麗,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8個新詞的意思。
3、能按要求把句子補充完整,能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4、能按提示概括第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能背誦課文第2、4自然段。
教學重點:
1、初步學會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2、在朗讀中體會荷花的美麗。
教學難點:
第4自然段意的概括。
教學準備:
1、課前請美術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荷花的圖畫。
2、投影儀、小黑板等。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麗。
2、學習生字新詞,練習概括1--3自然段的段意。
3、在課文的學習中結合繪畫,培養學生表現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初步學會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2、在朗讀中體會荷花的美麗。
教學難點 :
在朗讀中體會花荷花的.美麗。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我們學過的古詩很多,誰能背背已學過的古詩。對于已學的古詩中我們能不能背一首描寫荷花的古詩。
1、出示荷花圖。設問:小朋友,你們看了圖上的荷花有什么感受?同學們想不想用自己的畫筆畫出今天我們要學的古詩呢?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板書課題。
二、初知課文內容。
1、聽課文錄音,說說課文哪幾個自然段直接在寫荷花的美麗。
2、聽清課文中生字新詞的讀音。
三、檢查
1、自學課文,讀準課文中的生字和新詞。
挨挨擠擠 蓮蓬 花骨朵 飽脹
破裂 姿勢 翩翩起舞 舞蹈
以最快的速度記住自已認為最難的字詞,說說自己是怎樣記住的。(蓮蓬、舞蹈重點詞語來講解。指導學生在圖中找一找蓮蓬 ,說說字的結構,指導書寫。)
2、說說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
3、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直接寫荷花的美麗?
四、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
我們學習畫畫,首先自己要有一個整體的構思,今天的課文已經告訴我們應該從幾個方面來構思。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至3自然段,說說這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三個方面來描寫荷花的特點。(清香、形狀、姿勢)
1、學習第一自然。
(1)齊讀這一段話。思考:這一段話寫出了荷花的什么特點?這段話中的哪個詞語說明荷花的香氣很誘人?
(2)如何概括這一段話的主要意思。
復習單元學習提示:用什么,怎么樣。來概括。(小黑板出示單元學習提示)
練習:(小黑板出示)
A、清早,我到公園玩。
B、我一到公園,就聞到荷花的香味。
C、我趕緊向荷花池跑去。
(3)如果用圖畫來表示清香,我們該如何體現呢?
先聞到了荷花的清香,接下來,我們向荷花池邊跑去,去看一看如詩中描寫的那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荷花。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教師范讀第2自然段,學生標上句子序號。
思考:哪幾句話直接在寫荷花的形狀?(4、5、6)
(2)寫了哪幾種荷花的形狀?(全開、剛開、末開)
從圖中找出這三種荷花的形狀。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3)課文是用什么詞把這3 種形狀連接起來的?(有的------有的------有的)
(4)指導讀
(5)看起來,荷花已經開了不少,而且形態各異,那么,這三句話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呢?
辨析:
A、荷花已經開了不少、
B、白荷花在這些大圓 盤之間冒出來。
主要是在寫冒出來的形狀,應采用第二句。
(5)理解白荷花在這些大圓 盤之間冒出來。,說說這句話中哪個詞語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冒,寫出了荷葉的茂盛,又寫出了荷花的婷婷玉立。在畫上體現荷花的三種不同的形態。
設問:課文只是寫了荷花嗎?如果我們這樣的圖你認為好看嗎?還應該畫上什么?課文中有沒有寫到,課文是如何來描寫荷葉的呢?
(6)學習第二句話。
小黑板出示: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找出描寫荷葉又多又密的詞語( ),表示荷葉顏色的詞語( ),寫荷葉形狀的詞是( )。(在理解句子中理解挨挨擠擠詞語的意思。)
(7)這段話主要是寫荷花,為什么要寫荷葉?(荷葉茂盛,荷花又美;碧綠的大圓盤襯托著雪白的荷花,使荷花更美。)
教學設計方案15
教學要求: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成語“狐假虎威”的寓意。
2 認讀文中20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新詞,掌握多音字“悶”。
3 指導書寫生字。
教學重點:認讀文中20個生字并朗讀理解韻文是重點。
教學難點: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是難點。
教學方法:故事法,講解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頭飾、布景、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 理解課文內容,正確熟練地朗讀、背誦課文。旁記:
2 學習生字識字形。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識記字形
教學難點:理解成語“狐假虎威”的含義。
教學用具:生字卡片,小動物圖片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我們今天學習<狐假虎威>(板書:<狐假虎威>)這一課的2比較少,通過預習,認識了沒有?好.現在我請小朋友讀讀課文,看看能不能把生字讀正確。(指名讀課文。老師糾正了“呀”讀音,告訴小朋友,在課文中應讀第一聲,并領讀,另外告訴小朋友,“納悶”的“悶”應當兒化。
二、學習課文
1、小朋友讀的不錯,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小朋友一定很喜歡,誰能看著圖,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師出示圖畫)小朋友自己先練習說一下。
2、誰來給大家說說呢?(學生到前臺給大家講故事)
3、(表揚學生講的不錯。)誰能用一句話來把這個故事講出來。別看講的少,課不那么容易啊!大家可以默讀一下課文,想一想。
(學生默讀)仔細讀課文,課文中有一句話就把這個故事的內容概括出來了,也就是說,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說出來了,誰能找到,請劃下來。
4、根據回答出示:“狡猾的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
你能不能將這句話的意思用自己的意思把話說出來。(學生回答)
5、是的。這句話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這樣看來,“假”在這里的意思就是
(學生可能會說:“狐貍的威風是假的,;老虎的威風是真的。”
6、是嗎?你再把最后一節好好的讀一讀,想一想。(生讀“狡猾的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看出來了嗎?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
7、,我們來看看字典中有沒有“借”的意思。(學生迅速)
(生回答)
8、這下我們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貍借用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了。下面我們認真的讀一讀這個故事,要讀得正確、流利、讀出感情。(指名讀第一節)
(1)、生讀: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尋找食物,一只狐貍從老虎的身邊竄過,老虎撲過去,把它逮住了。
(2)、“竄”是什么意思,可以換個詞語嗎?
(3)、學生可能回答“跑”。師問:為什么不用“跑”呢?我們再來請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竄”到底有什么不一樣?(學生)
(4)、學生回答:逃跑、亂跑
(5)、那么在這里是亂跑還是逃跑呢?(是逃跑)理解了,老虎來了,狐貍緊張不緊張(緊張)大家再讀一讀,看誰能大家感到緊張。(自讀后指名讀)
9、請小朋友自己讀一讀3—6小節,看誰讀懂了,怎樣讀狐貍和老虎的對話,(學生讀的時候,師板書:骨碌扯蒙
(1)、“骨碌”是什么意,誰懂了?能做個動作給老師看嗎?(學生可以自己做做動作)(請其中一個做有趣的學生上臺給大家表演一下,師在一旁讀“狡猾的狐貍眼睛骨碌一轉。)
(2)、這就是“骨碌”的意思,從這句話中,你看出了什么?(狐貍在想注意,在想點子)
(3)、是的。“扯著嗓子”的“扯”懂嗎?(老師說,邊用手做出“拉”的動作)
(4)學生可能會被老師的動作覺得是“拉”的'意思。
(5)、不錯,那“扯著嗓子”中的“扯”是拉是什么的呢?(拉嗓子)把嗓子拉長?(邊做動作把喉嚨拉長)這受得了嗎?想想是把什么拉長?讀一讀就知道了?(學生讀句子)讀懂了嗎?是把什么拉長?(把聲音拉長)
(6)、對就是把聲音拉長,狐貍告訴老虎,我不怕你,最后一個“我”字要拉的長一點,而且要讀出問的語氣。注意“我”后面是一個問號。(學生再讀,師范讀,齊讀,)
(7)、第四節狐貍說的一段話很難讀,大家看看,怎樣讀,用什么樣的語氣讀,才能把老虎蒙住。(學生讀)
指名讀:老天爺派我來管理你們百獸,你吃了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的命令。我看你多大膽子。(注意在學生朗讀后進行適當的評價,在聲音讀大的基礎上,鼓勵孩子要將自己的表情放進去)
師范讀,學生練讀。
(8)、一生上臺讀。師:你想,老虎把你逮住了,(動作抓住學生的肩膀)你不能把老師蒙住的話,你就沒命了。(該生朗讀如果不佳的話,就可以再請一位讀一讀)
(9)、你胡說,我是森林之王,我又沒有到退休的年齡,老天爺怎么不讓我當大王了呢?你的話我不信!
(10)、暗示學生接下去說:不信,我帶你到森林深處走一趟,讓你看看我的威風。(說完后老師松手)
小結:下節課我們就跟狐貍到森林去走一走,現在休息一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上節課同學們讀得真好,特別是那位學生學狐貍蒙老虎的話,口氣大,又神氣。連我都被蒙住了。現在,咱們接著往下讀。下面7、8兩節就是寫他們到森林去的情景。這兩節寫的故事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須要先讀好他們。
二、學習課文
1、(學生讀課文,然后指名讀課文,老師板書: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
2、現在請五位小朋友,分別扮演狐貍,、老虎、小兔子、小野豬、小鹿。其他的
小朋友當導演,導演更了不起。各位導演看看狐貍和老虎誰在前,誰在后,為什么?請讀書,根據書上的要求指導。(學生根據書上的內容進行回答)
3、這兩位導演讀書很認真,,那么小兔啦,野豬啦、應在什么地方?(應該在森林深處,要站的遠一點。)
4、看來小朋友讀書很認真,都是出色的導演,下面請意味小朋友讀7、8兩節,由五位扮演動物的小朋友表演。(一生朗讀,“狐貍”在前面大搖大擺的走,“老虎”在其后東張西望。)
5、問;老虎,你在東張西望些什么?(學生回答)
(學生繼續表演,小動物看到了老虎就呀地一聲,撒腿就跑。
6、問:(鹿)你為什么跑,怕誰呀?
7、請學生進行評價。
8、看了表演,我想,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一些詞都明白了。小朋友再讀的時候一定會讀的特別有感情。大家讀。(學生讀課文)
9、小朋友,看到小動物們逃走了,它會怎么想的呢?
【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方案06-13
教學設計方案07-13
教學設計方案經典05-11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精選]07-06
教學設計方案【熱門】06-15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06-14
教學設計方案【薦】06-14
教學設計方案【熱】06-15
【精】教學設計方案06-15
【薦】教學設計方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