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優選(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的文言基礎知識,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反復誦讀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畫形象的方法,培養學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常見的文言基礎知識。分析刻畫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三、教學方法
朗誦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郭沫若曾寫了一副對聯稱贊一位文學家,對聯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這位文學家是蒲松齡。寫出了赫赫有名的《聊齋志異》,里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狼》,看看一個跟狼有關的故事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1.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停頓、語調等),糾正讀音。
2.多媒體出示本課的文言基礎知識,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積累常見的文言文常識。
(比如:止:通“只”,僅有。顧:回頭看,這里指往旁邊看。乃:副詞,于是,就。)
3.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描寫了一個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兩狼的追趕,投骨不成,只能殺死兩只狼的故事。)
(三)小組合作,深入研讀。
分小組對下列問題進行討論:
1.屠夫,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
明確:(1)屠夫:是一個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人。(2)運用了心理與動作描寫的方法。“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后受其敵”;“悟——刀劈兩狼”。
2.狼,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作者怎么塑造的?
明確:(1)貪婪、兇惡、狡詐陰險、十分愚蠢的形象。(2)運用了神態與動作描寫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將狼饞涎欲滴想吃人的綠眼睛刻畫出來;寫狼的“假寐”,運用“犬坐于前”的生動比喻,并進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繪,把狼的狡猾神態刻畫得活靈活現。
3.“狼”很明顯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覺得比喻的是什么?
明確:根據對《聊齋志異》的了解,狼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
(四)拓展延伸
1.分段朗讀課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沖刺: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
對付野獸必須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必須如此。要敢于斗爭和堅持,取得勝利。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勇敢地面對,勇敢機智地進行斗爭;因為退縮,忍讓是沒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樣的惡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終,自取滅亡。
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無論怎樣狡猾奸詐,最終都會失敗。
2.角色扮演。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了《狼》,進一步了解了蒲松齡作品風格。從中知道了:對豺狼一樣的惡人,我們不能心存幻想,應該善于應對,勇敢斗爭。
作業:寫一篇關于動物的故事,寫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篇幅雖短,知識點卻十分密集,故事性強,思想深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積累常見文言基礎知識。在深入研讀中,解讀刻畫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在角色扮演中,進一步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材依據: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22課(世說新語二則第一則)《期行》
二、教學目標:1、順暢翻譯全文,并能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2、領悟故事情節所包含的積極意義:誠信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3、引導學生學習評價人物。
三、教學重點:1、個別重點詞句的翻譯。2、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
四、教學難點:激勵學生創造性地閱讀和感悟文本。
五、教學方法:活動型閱讀教學法。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1、講故事:《狼來了》。
2、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
3、引入:我們探討一篇關于“誠信”話題的文章——《期行》。
(二)、學法引導:
1、清除障礙,順暢朗讀。
2、理解字句,整體感知。
3、復述故事,推究內涵。
4、審美評價,勇于創新。
(三)、組織探究:
活動1、清除障礙,順暢朗讀。
(1)互動求助,讀準字音。
(2)合理停頓,讀準節奏。
A、教師范讀:(學生劃停頓符號“/”)
B、分組朗讀:(糾正其讀音與停頓的不當之處)
C、全班齊讀,教師點評。
活動2、理解字句,整體感知。
(1)生生互動,理解詞句。
(2)整體理解:逐句理解,積累文言詞語。
(3)梳理情節:
這是一篇文言小說,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各寫了什么?
開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發展:客問元方,怒罵太丘。
高潮:元方反駁,無信無禮。
結局:客慚下車,元方不顧。
活動3、復述故事,推究內涵。
(1)小組復述:組長復述,其余同學補充。
(2)探究: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3)小結:誠信是立世之本,我們都應當講究誠信。
活動4、審美評價,勇于創新。
(1)人物評價:你喜歡或者不喜歡哪一位?為什么?談談你的想法。
(2)情境體驗:假如你是太丘,回來知道故事里的情況,你會怎樣做?假如你是元方,父親回來后,你將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來后你又將怎么做呢?
(3)感悟討論:學習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結束:
同學們,今天我們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們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請以“誠信”為話題寫一首詩歌或短文。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3
20xx年11月我參加了在我校舉辦的語文教研活動教學研討會,感觸很多,收獲頗多。
在這次教學研討會上,我們首先聽了我校語文教師雷幫才的《散步》。我被于雷老師語文課深深吸引了,他知識淵博,熱情洋溢,雷老師語言的運用這堂語文課教給我上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首先考慮對象,其次考慮場合,再次考慮目的,最后考慮表達方式。雷老師通過實戰演練、仿寫句子教給了我們做題的方法、技巧。明確了以后的語言教學一定要和生活緊密結合,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一下,并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要得體。
最后我總結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并提出了下一步計劃。特別是重點強調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量,彌補教師自身不足,完善課堂教學結構。給我們以后的教學提出了合理的意見,今后的教學一定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手段要與傳統手段結合。在今后教學楊主任要求我們一定要注意語言的表達要得體。
總之,通過參加這次研討學習,讓我不僅拓寬了知識視野,還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升華,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更加熱衷于教育事業。今后,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把在這次學習中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施俊峰
觀風海中學
20xx年12月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合作探究學習,抓住關鍵詞句和細節描寫把握母子兩人的形象。
3.體會文中深沉無私的母愛和所蘊含的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關鍵詞句和細節描寫把握母子兩人的形象,領會文章的表達特色。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深沉無私的母愛和所蘊含的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播放圖片);朗誦法(配樂朗誦、自由朗讀);討論法;教師講授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秋季風景圖,提問:“同學們,看到這一幅幅秋季美景大家腦海中浮現出了什么樣的畫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概括總結:是呀,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楓葉似火,碩果累累,秋天的美別具一格,秋天的美實實在在,秋天的許多事物都會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也會讓我們產生某種懷念的情緒,著名作家史鐵生就在美麗的秋天里產生了懷念之情,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課文《秋天的懷念》。(板書:秋天的懷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以預習方式介紹文章寫作背景,指導學生朗讀,突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注意:朗讀過程中借助工具書解決有疑問的生字)。
2.教師播放音頻,學生跟隨音樂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課文題目為秋天的懷念,懷念的是誰?文中都寫了那幾件事情,用原文中的話概括回答。
明確:懷念的是母親,寫了四件事,分別是:我雙腿癱瘓,母親安慰我;母親重病纏身,瞞著我;為看菊花,央求我;臨終囑托,牽掛我。(板書:母親)
(三)合作交流,深入研讀
1.再次朗讀課文并思考:21歲,正是活蹦亂跳的年齡,可以去做許多有意義的事情,沒有了雙腿的史鐵生心里非常痛苦,請同學們找找課文中敘述作者心里痛苦的句子,談談你感受到什么?
明確:①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地墻壁。
②“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活著有什么勁!
(從這兩句話中可以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絕望,因此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作者此刻的內心是非常的痛苦。)(板書:兒子、易怒、輕生)
2.面對如此痛苦的兒子,母親又是怎么勸他的呢?大家找找課文中的句子,從中可以看出一位怎樣母親形象?
明確: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母親“撲過來”,勸慰我“好好兒活”,通過動作、語言等描寫,刻畫了一位堅強而感人的母親形象,母親此時忍住的不僅是兒子輕生的痛苦,同時也是自己身患重病的痛苦。)
3.小組合作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親對兒子無微不至,小心翼翼的照顧與關愛?
明確:(1)當我發脾氣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著我”。
(母親充分體諒兒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兒子發脾氣時,悄悄躲出去,讓兒子徹底發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擔心兒子做出“傻事”,偷偷地聽著兒子的動靜。母親不忍心看下去了,就悄悄地躲出去,但又不放心,所以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來到我身邊,眼圈紅紅地,是因為看到兒子這般模樣,心疼而哭了。依然看著我,目光始終陪伴著我,讓內心孤獨的我并不孤獨。)
(2)那天我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親像一扇門一樣,擋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飄落的樹葉,而是兒子郁悶煩躁的思緒,一個“擋”字將母親唯恐我會因看到窗外落葉而觸景傷情的心理刻畫地真切感人。央求我去看菊花,這是母親第二次提到去看花,第一次被我拒絕,說明母親不放棄任何一次機會,想讓我去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并好好地活下去。從“憔悴”,又看出了,母親已經病入膏肓,但她還是沒有放棄讓我好好活下去念頭。)(板書:照顧、關心)
4.默讀課文并思考,在母親病重時,仍然忍住病痛照顧自己殘疾的兒子,在母親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到的依舊是自己的兒女,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而多年過去了,當作者再次回憶母親時內心又是怎樣的心情呢?整篇文章在創作上有什么特色?指定學生回答。
明確:這是一個無私寬容而又偉大的母親形象,同時隨著作者年紀的'增長,當作者再次回憶起母親時,內心除了懷念就是深深的愧疚。作家用凝重的筆觸通過回憶了母親在自己雙腿癱瘓后的幾件平常小事,由一個個平凡的細節為讀者詮釋了母愛的內涵。課文是作家對母親的追憶與懷念,更是一篇充滿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課文語言平實含蓄,情感真摯細膩。(板書:偉大、無私,懷念、愧疚)
5.朗讀課文并思考:文中多次母親提起要去看菊花,在最后一段也著意寫北海的菊花,用意是什么?
明確:一方面是母親帶我看菊花,這是對生命的熱愛,菊花既寫出了秋天的美,也寫了母愛的美,寫出了母親希望“我”不再自卑,能像菊花那樣堅強!另一方面菊花的淡雅高潔,正是母親品質的寫照;菊花熱烈深沉,也是母愛的寫照;母親愛花,我看菊花又是對母親的緬懷。最后段話中的一連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寫北海菊花的美麗,實際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賦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濃墨重彩地寫菊花,恰恰是對母親生前那句“好好兒活”的覺悟解讀,進一步深化了主題。菊花象征作者對生命的渴望與眷戀。結尾重復母親“好好兒活”的話,揭示了主旨。“我”說“要好好兒活”,體現出了心中的堅強與自信,我明白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諦。
(四)拓展延伸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了嗎?請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講一講“母親和我”的故事。學生自主回答,教師總結:母愛是無私的,在感受到偉大母愛的同時,請多給母親一點愛與關懷,哪怕是酷暑中的一把扇子,寒冬中的一件毛衣,讓母親時刻感受到兒女的關心。愿天下所有的母親健康快樂,愿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滿。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篇文章作者通過抓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對母親動作、語言、心理的刻畫,展現了一位偉大、無私、寬容的母親給作者重燃生命的勇氣與信心,感動了一位又一位讀者。
作業:下課后請同學們學習作者這種寫作方式,選擇一位你生活中對你重要的一位親人來描寫,字數不限,下節課一起交流展示自己的寫作成果。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史鐵生寫的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所以在本課中設計了多次閱讀,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從讀中感悟蘊含在字里行間的那份毫不張揚的母愛,引發學生對生活態度的積極思考,旨在把學生引向作者豐富的精神世界,引向對母愛內涵的深層詮釋,引向對活著意義的深層追尋。憑借語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愛的熏染,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基于此本節課實現了三維目標,重點和難點得以突破。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5
認真回顧《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這門課,列舉自己某一節語文課的教學板書,談一談設計意圖。
板書是一個藝術整體,是教師根據需要把教學的主要內容濃縮為具有邏輯聯系的、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文結構或圖表形式,是教師在備課中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理解、儲存、應用信息的視覺渠道,是提高智力、發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橋梁。
人們接受知識,有85%以上來自眼睛。可見視覺信息獲得中的作用可想而知,而板書是課堂教學中視覺住處獲得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途徑。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板書這個視覺渠道的作用,把它和口頭講述、課堂演示和動用操作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作為語文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板書的設計,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去規劃板書的設計:
1、板書體現示范性的直觀性原則。要重點突出,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2、板書設計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富有藝術性,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
3、板書設計應有利于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富于科學性。
春
朱自清
一、盼春盼、來、近(總領全文,開啟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總的輪廓: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水(漲)太陽(紅)
㈡細致描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春草圖(草報春):偷、鉆、嫩、綠、滿——草
坐、躺、打、踢、賽、捉——人
春花圖(花爭春):態——桃、杏、梨,趕趟兒。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風圖(風唱春):觸:撫摸
味:泥土的氣息、草味、花香
聲:鳥聲清脆宛轉,笛聲嘹亮
春雨圖(雨潤春):形: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狀:密密地斜織、屋頂上籠著層薄煙
景:樹葉綠得發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燈、人、房屋
迎春圖(人迎春):城鄉、老小、舒活、拌擻、一年之計在于春
三、頌春:三個比喻句(春天像……)
一、板書要做到目的明確,可以在板書設計之前就要考慮好突出什么內容,達到什么目的,做到胸有丘壑。
二、板書講究形式多樣。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欣賞、理解的實際情況,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設計出反映自己特色而又千姿百態的板書。
三、板書設計要悅目、醒目。板書是教師一種創造,是一種既能傳遞知識,又能給學生美感體驗的載體,所以在設計板書時只有做到醒目和悅目,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教師可用不同符號、色彩或勾劃、或圈點、或調整字體等。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6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的人才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要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語文教學承擔著極其重要的任務。只有構建開放創新的語文教學環境,才能不斷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構建開放創新的語文教學環境。
“開放”是語文綜合性學習魅力之所在。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必須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觀,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溝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教學渠道,形成立體式、交互式、網絡化的語文教育環境,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綜合多種教育方式,借助課外閱讀、社會調查、觀察體驗、專題交流會等形式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中可開展多彩的活動,如對對聯、開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自編課本劇表演、辦手抄報等,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這樣就將課堂教學跟實踐活動結合了起來,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引入活動課程理念,體現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
活動性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突出特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關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對當前的教學改革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為了真正使語文課堂“活動”起來,我們廣大的教師應敢于打破“唯語傾向”,樹立“大語文”觀念,不僅指導學生抓好文本,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努力拓展知識面,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活動課程是以親身實踐為主的體驗性學習,學生在實踐中要注意學習和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強調理論與實際、知識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實際之間的聯系。活動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統一完美的答案,而在于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行為習慣和積極參與社會、勇于實踐的情感態度。
三、自主設計活動,體現學生地位的主體性。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參與從活動設計到評價的全過程,既是學習者也是活動的組織者。首先要自己確定活動專題,制訂活動計劃,利用課余時間按制定好的計劃具體實施。主要采用查閱資料、觀察、考察、訪談、討論或社會調查的形式,獲得感性認識和體驗;然后分析整理資料,形成最后成果,用自己獨特的形式進行展示,最后參與活動的評價。從學生的這些活動看,學生的主要角色是活動實踐者、活動體驗者、成果展示者和評價者。這樣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們把學生作為活動主角,把學生看成是處在不斷發展中的學習者。在“實踐”中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充分發揮了學生自身的探索和創造精神。
四、對話——生成: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
教師在活動中擔任傾聽者的角色,慎于發言,適度參與。活動課的目標則在于使學生獲得主體意識、行為能力、情感態度的綜合發展。因此,活動課程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的心理水平、學習興趣、社會生活以及跨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為基礎設計學習內容;強調學科間的聯系、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要與課本對話,與學生對話,與老師對話。教師要留給學生時間,創設對話環境,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允許學生質疑。“生成”是一種價值追求,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使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情感取向,在質疑的過程中就會主動生成知識。
五、突破單一評價模式,建立多元和諧的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的學科教學評價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其評價目標和內容主要是學科知識點,評價的標準是統一的,主要方式是教師實施的書面考試或測驗,其性質是靜態和終結性的。與之相比,在活動課中,學生既是評價的客體,也是評價的主體。活動課的評價應體現多元性和和諧性。評價的主要依據是看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和態度。評價采用以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的多元性方式進行。通過這樣多元性的評價機制,使我們的評價機制更完善,對學生激勵性更大,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更好地發揮教育的作用。學生和諧發展的教學評價不僅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對學生的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個性與情趣等方面的評價。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以開放性評價、激勵性評價為主,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在于分出成果的高低,而在于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重視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和目標的達成,重視方法的掌握,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7
1.精設預習,建構知識
復習課開始前教師應認真研究初中階段所學的知識,結合中考考點和新課程標準,精心安排好課時主題,設計好每一課時的預習題。筆者在備《 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前,首先考慮應該讓學生對說明方法的相應知識點有所了解,于是設計了以“常見說明方法”“判斷依據”“作用”為內容的表格,達到讓學生回顧已學知識、初步了解授課內容的目的。同時,通過學生對表格的填寫,教師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為課堂教學奠基。在“預習展示”環節中,學生展示了對這一知識的掌握情況,這為進一步有的放矢地完善和建構學生的說明文閱讀知識體系做了有效的準備。
2.預設學程,精心導航
要了解學生“所缺”“所困”,一般是要通過實際的預習展示來了解,而更多的情況要靠教師平時的細心觀察和總結。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得做個有心人,多關注學情、分析學情,在設計學程時要不斷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預先設想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精心設計導學策略。比如,根據以往的答題情況,我了解到學生對于“下定義”和“作詮釋”這兩種說明方法不太了解,容易混淆,于是我設計了辨析這兩種說明方法的策略。用“激光是一種顏色單純的光”這句話為什么是“作詮釋”而不是“下定義”作為導火線,通過“精講例題—討論方法—習題再練—鞏固方法”,鼓勵學生調動自己的已有知識,去辨析二者的本質區別,最終攻克這一知識堡壘。又如,學生在解答“說明方法的作用”時常常不能正確概括該方法在具體語境中的作用,不能用規范的語言準確表述作用,于是我就將這兩點作為本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進行突破。在“問題再現—方法指導—規律總結—能力提升”的導學過程中,使問題迎刃而解。
3.飲水思源,溫故知新
《 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是說明文閱讀專題的第二課時,在解題時,不可將前后的知識點割裂開來,獨自為戰,這會缺乏系統性,影響復習的效果。因此,我在進行習題演練時,先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整體感知,回顧第一課時所學的知識,找出說明對象及其特征,然后提問“作者是如何進行說明的”。由此串聯起前一課時的`內容,為本課新知識的獲取做好鋪墊,也使學生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4.靈活應變,關注發展
命題者在依據新課程標準、考試大綱,沿承經典題型的基礎上,在不斷地進行著命題的改革和創新。因此,我們在復習時也不能墨守成規,只講基本題型而忽略變式題型。以南通中考語文考試為例,從近年的中考題型及學生答題情況來看,有些學生能掌握基本題型的答題技巧,一看到這些題目他們就能進行相應的思維,并胸有成竹地進行解答,但題目的問法一變,他們就會束手無策,盲目答題。例如,20xx年南通市語文中考卷閱讀材料《 中國結 》一文中有這樣一題:“第②段中引用《 易·系辭 》和梁武帝《 有所思 》中相關文獻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學生因沒有審明題意而盲目解答,導致失分嚴重。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這道題考查的是“引資料”這一說明方法的作用,仍屬于“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點范疇。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8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明確故事梗概。
過程和方法目標
1、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抓住課文關鍵,從評價朗讀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在整體感悟內容基礎上,體會濃濃親情,珍視真誠無私的友情。
2、透過家庭矛盾沖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領會文中蘊涵的待人處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誠的心理與父母溝通。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討論這場家庭矛盾沖突的是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依課文內容分配朗讀角色,以更好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
2、討論法:就羚羊木雕引起的家庭矛盾是非展開充分討論,小中見大,引導學生學會處理類似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話筒。
【本課目標】
1、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2、從不同角度討論這一場家庭矛盾的是非,并思考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檢查預習,展示羚羊木雕圖片,以同學復述課文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并用關鍵詞概括故事梗概。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故事梗概:查問木雕、贈送木雕、逼索木雕。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
品味、揣摩個性化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1、提出朗讀要求:用普通話讀準字音,停頓恰當,吐字清楚,音量適當,速度合宜,讀出語氣。
2、學生自由組合,練習朗讀。
3、選出一組7人分別扮演爸爸、媽媽、“我”、奶奶、萬芳、萬芳的媽媽、旁白,其他同學做評委準備評價。
四、評價朗讀效果并分析人物形象
學生:評價扮演者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動作、神態。
學生:學生自我體驗,相互評價并分析人物形象。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
分析人物形象:
媽媽:嚴厲態度生硬、非常固執;
我: 委屈、無奈、重視友誼;
爸爸:嚴肅、婉轉、穩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卻無能為力;
萬芳:仗義、體諒、明理;
萬芳的媽媽:責怪。
五、研討與探究
全班同學分別從爸爸、媽媽、萬芳的.角度就這一場家庭矛盾沖突的是非展開討論。并思考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自由發言
……小孩子包括大人在內有事要同人商量,盡可能地考慮周全。
……父親送給女兒時也應講清東西如何珍貴,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轉向萬芳媽媽說一說兩個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換禮物的事。
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彼此應多商量,多溝通,學會換位思考。多一份理想,多一份寬容,生活中就會多一份溫馨。
六、課堂小結
一件圍繞羚羊木雕而引發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卻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愛、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對子女疼愛之情,又有因事件的不當處理對孩子人格和友情的傷害。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不同人心中金錢與友誼的分量。作者借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個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會大問題,以小見大,正如布萊克在《天真的預示》中寫的那樣:“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是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里,永恒在一剎那里收獲。”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世界是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同時,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9
教材簡析:
課文借一個寧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后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后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后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引發思考。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借助工具書和課后注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并能結合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將全文譯為白話文。
2、結合圖畫,能講鄭人買履的故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2、剖析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凈化學生思想。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字義,將文言文譯成通順、完整的白話寓言故事;
2、理解兩則寓言故事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學策略與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字、詞、義,理解句子意思,把全文譯成白話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課文朗讀錄音;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同學們都喜歡猜謎語,下面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么?“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漿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出示課件1)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好嗎?
生:鞋
師:你們真聰明!那誰知道鞋在古代叫什么?
生:履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一則與履有關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板書課題)。
二、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履”指導書寫:“第三筆要長一點,這雙鞋才能蓋住腳”“最后一筆是捺,和第三筆的撇相呼應,這樣平衡,這雙鞋穿起來才走得穩”學生寫寫練練,師巡視。板書“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是兩千多年前法學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寫的,韓非子大家了解多少?都可以說說。(出示課件2)鄭人就是古時候鄭國的一個人,那么從題目上你知道這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什么事嗎?(一個鄭國人買鞋的故事)
三、質疑課題,讀通課文。
1.故事如此普通,竟然會千古流傳。看到這個課題你最想探究什么樣的問題呢?(學生質疑)看來,我們得好好讀讀寓言,把這些問題弄個水落石出。我們先一讀寓言,大家認為初讀寓言應該讀幾遍?應該達到什么樣的要求?(學生回答)師肯定要求:不管幾遍,只要把寓言讀正確,流利,也就是讀準字音,記住字形,讀通寓言就可以了。聽明白了嗎?現在我們先一讀寓言,開始。
2.學生讀課文,師巡視。
3.師檢查一讀情況:讀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師提出“度”的讀音問題。大家看文中有幾個“度”,分別讀什么能辨別出來嗎?(學生先交流讀音)師告知讀音規律:這是個多音字,在表示“動作”的時候,它讀“duó”,在表示尺度的時候讀“dù”,誰愿意讀課文幫大家把這個字音區別開來?指名讀書,檢查讀音和節奏,指導學生把書讀正確。
四、理解寓意,讀懂課文。
1. 看來大家一讀寓言做得很好,但是光把寓言讀通是不夠的,我們還得二讀寓言,把書讀懂,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大家現在做個選擇題:你們讓老師當服務員還是講解員?講解員就是一句一句講解,幫助大家理解課文:服務員就是你們自己結合注釋理解,遇到不懂的問題舉手示意,我這個服務員隨叫隨到。(學生回答)看來你們的自主意識很強呀,老師喜歡你們這樣的學生。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注釋理解寓言:
2.學生二讀寓言,師巡視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
3.交流匯報。你理解了哪一句,哪一個詞,或發現了什么問題都可以和大家交流匯報,“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相信連老師在內我們這么多臭皮匠一定會賽過幾個韓非子的。(出示課件3)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在交流匯報的同時指導朗讀)
交流回報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之”的含義,(點擊課件4)并指導學生說說寓言的大致含義。交流完畢再讀寓言,師引導學生抓住寓言中的對話指導朗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師:同學們,這則寓言故事雖然很短,但描寫準確,生動,尤其是文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得生動傳神,并且給我們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幾句人物語言的描寫?對了,總共3句,我們先來看第一句怎么讀?大家讀的時候要結合全文去讀。
(1)第一處:“吾忘持度!”可用遺憾后悔的語氣,也可用突然想起的語氣,還可以用心急如焚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2)第二處:“何不試之以足?”可用好心提示的語氣,也可用旁觀嘲笑的語氣,還可以用氣憤責備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3)第三處:“寧信度,無自信也。”可用執拗可笑的語氣,可用傲慢無禮的語氣,可用懊惱生氣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五、三讀寓言,表演再現。
1.大家都讀懂了寓言,接下來老師希望同學們把這個寓言故事變成自己的故事,你們可以選擇講故事給別人聽,還可以幾個同學組合,把這個故事用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表演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文言文說。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始準備,待會兒我們來匯報,看看哪個同學故事講得生動,哪組同學創作的課本劇最有創意,合作得最愉快!現在開始。
1.學生活動,師巡回指導。
2.指名學生上臺表演,師生共同評價。
六、談思說解,升華感悟。
師采訪表演鄭人的同學:這位鄭人,請你從兩千多年前回到21世紀,此時你最想對所有的人說些什么?(學生發言)那么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最想對這位鄭人說些什么呢?(學生交流感受)同學們,鄭人買履的故事許多人看了這篇寓言,大概都覺得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傻得實在有點可笑。但笑過以后仔細一想,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少見。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學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卻讓父母幫助做。在學習上,應該自己做的數學題,卻不動腦而去抄襲同學的作業。相信習慣、理論、成規而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根據實際得出的體會與結論,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于許多場合、許多人身上。
最后,老師想用歌德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和大家共勉:(出示課件5)
歌德說得好:“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長青。”
這句話是說,具體的現實永遠高于理論的教條。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0
【設計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研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合作探究與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系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第單元的篇課文。本單元主要體現注視,重在引導學生欣賞和表述之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語),這個例子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了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因此是個很好的藍本。
2、文本簡析:
因此,研究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研究的手法,更要讓學生仔細品味語言,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有很強的獵奇心和表現欲望,所以教師要采取鼓勵機制,激發他們的參與認識,培養他們的協作精神和探究熱情。并且,初一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雅觀、代價觀的時期,但他們的觀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上幾點主要是從學生的現有水平、研究慣和能力上去認識歸納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進程與方法:
3、情緒態度與代價觀: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2、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難點是:
【教學方法】
1.教法:
教法
誦讀法
依據
是一種欣賞教學法,優美的散文需要閱讀,不僅可以鍛煉朗誦能力之美,從而獲得語感的訓練。
對話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開導學生思維,培養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研究的主動性、積極性,打造動態情境教學法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開展,盡量給學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
2、學法:
學法
預法
依據
初步了解文本,破除與文本的陌生感,可有效地進入文章的研究化的理解,有助于問題思考意識的養成。評點閱讀法在閱讀過程中,圈圈點點,心有所感,筆墨追錄。在主動的思維研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合作討論探究法訓練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勵學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課時安排】
一課時(45分鐘)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進程】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3分鐘)
(一)課前預
1、掌握本文字詞,熟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對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記號。
2、使用藏書樓、收集等資源,認識并熟悉作者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二)情境導入
二、窺一斑而知全豹(12分鐘)
整體感知全文,挑選樞紐信息,思考以下問題。
三、奇文探究共賞析(22分鐘)
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內容,并且采用“小組擂臺積分榜”進行評價。
(一)研讀入境品語言
展示例句,讓學生運用遐設法主意,交換法,咀嚼品味作者細致而準確的寫作手法。
(二)賞讀入心悟情思
讓學生“讀其所喜,品其所愛”,重視誦讀能力,并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慣,先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這也是我的教法和學法指導。學生邊讀邊評邊議,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并作好評價的引導。
(三)涵詠入理勇質疑
這個環節安排在這里是為了給學生討論交流提供一個緩沖的空間,讓學生質疑,這個疑問可以是預課文時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討論交流中產生的。產生的疑問可由學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師進行補充。四、XXX總是情(8分鐘)
(一)拓展遷徙
欣賞一段視頻,走出語文的范本,走向課改中倡導的“大語文”境界。
(二)課堂總結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師總結,改由學生總結。這不僅是對學生研究成果的檢驗,而且這種生成性的信息反饋更加準確有效,可以使得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和完善。
(三)作業布置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1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是: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
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思想貫穿于初中語文的六冊書,三個階段。《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五四”以
來的散文名篇,是表現父子間相憐相愛的感人之作.2 這篇文章講述了多年前父親在浦口車站送兒子北上讀書的情景 ,卻永遠
的烙印在讀者的心中,永生揮之不去。
學情分析
優勢 :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習積極性高。
弱勢:課堂聽講精力集中不會超過15分鐘,回答問題較少通過大腦思考。
措施:精講多練,講課時間不超過15分鐘,練習以讀為主,穿插口語、書寫訓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抓住通過“背影”這樣感情聚焦點,展現人物心靈的寫法。
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本文表現的父子情深,聯系自身,凈化心靈,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透過文章細致的人物描寫,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難點:品味樸實無華的語言,體會深情無限的意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絕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父親是有相當深厚的感情,天下最親的莫過于父母與子女之間。每個父母對子女都具有真摯的寵愛之心,精心養育子女,殷切盼望他們長大成才,望子成龍是每一個父母的心愿,他們對子女的愛具有無比高尚的情懷。由此,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無比的。那么,作家朱自清先生對自己父親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描寫父親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樣刻畫其父親形象的。
《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間,屬于一篇回憶性散文,他介紹了八年前與父親在浦口火車站分別時的情景,表現了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感情,抒發了自己在生活貧困、精神壓抑的境況下,對父親的倍加懷念之情。
(二)學習正文
1.打開課件,放范讀錄音,然后再讓學生自讀課文
聽讀要求:
(1)放錄音時,學生注重聽課文抑揚頓挫的變化,特別是“父親”說的話。
(2)讓學生自讀課文一遍,要求學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親當時的言語、行動、神態,體會“我”的心情(悲痛、自責、感動、懷念),在朗讀中將此景此情表現出來。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文章結構
學生在朗讀課文后,分組討論文章結構;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明確。
第一部分:寫自己懷念父親,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一部分只有一句話,直抒胸臆,開宗明義。
第二部分:回憶往事,追述與父親在火車站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護兒子的真摯感情。
第三部分:寫自己與父親分別后對父親的懷念之情,與開頭相照應,直抒胸臆,表達情懷。
3.學習第一部分(討論式)
提問:本文開頭為什么說“我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呢?學生思考后作答。
明確:
文章開篇點題,開宗明義。作者對自己的父親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說明父親的背影印記著其一生的勞碌,他一生的奔波都從其背影上展現出來。父親為兒子前前后后地忙活,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護之情,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上引發故事,追述了作者對父親終生難忘的往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
4.學習第二、三部分,這是全文的重點(采用講析式與討論式)
這兩部分是全文的主體部分,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分組討論,然后教師進行點撥總結。
(1)提問:文中所刻畫的那個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行路蹣跚的父親的背影,給人留下深刻的難以磨滅的印象。用語不多,為什么會有這樣強烈的藝術效果呢?這主要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來刻畫形象,抒發感情。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后請同學們畫出文中四次寫到的背影、四次寫到的流淚及兩聲的唉聲嘆氣的句子。
四次背影:
第一部分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見父親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四次流淚:
那年冬天,我從北京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下來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兩次唉聲嘆氣:
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2)提問:講析四次描寫到的背影、四次流淚、兩次唉聲嘆氣的意義。
探討:四次描寫背影的意義
第一次,開宗明義,引起下文,懷念父親的濃重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細致具體描繪背影,著力突出了真摯深厚的愛子疼父之情。第三次,是父子分別時,望著父親的背影而生悲哀不舍之情。第四次,讀父親的信,浮現父親的背影,進一步抒發對父親的真摯情感,照應開頭,結構嚴謹,使文章顯得完美極致。
探討:四次流淚的意義
每次流淚的境況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抒發的感情也不同。層層深入,把感情一步步推深,更進一步增強了其感染力。第一次,徐州見父,祖母去世,父親交卸了差使,家境貧困加劇,禍不單行。流的是悲痛的淚。第二次,目睹父親為自己買橘子,年老體笨,步履蹣跚,衣著寒傖,爬上攀下,情真意切,流的是感動的淚。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時,難舍難分,悲痛難言,難過得流下淚,流的是悲哀不舍的淚。第四次,北平讀信,想念父親,浮現出父親的背影,流的是懷念的淚。四次流淚,四次抒情,輕輕加深,逐步推進。
探討:兩次唉聲嘆氣的意義
第一次,敘述父親反復叮囑我要小心并好好注意自己的處境,“我”認為父親有點迂。并且用了一句反語,其目的是欲揚先抑,更好地展現了父親對自己的關愛之心。第二次,懷念父親之情較急切,不能控制自己。更進一步抒發了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三)總結
從全文來看,父親處境凄涼艱難,內心悲痛難過,苦不堪言。但仍沉著平穩,還勸慰兒子不必難過,卻偏要到車站送兒子,他體笨蹣跚,樣樣事情還要自己干。心甘情愿為兒子做一些瑣屑之事,老境頹唐卻惦念兒孫。作者起初對父親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點迂,后來才轉變到對父親的理解,認識到父親對自己的疼愛,進而抒發了對父親的真摯感情。
【板書設計】
背 影
朱自清
四次寫背影:
一次:懷念父親,總領下文。
二次:車站買橘,表現愛子疼父之情。
三次:車站分別,表現對父親眷戀之情。
四次:北平讀信,表達懷念之情。
四次寫流淚:
一次:悲痛之淚。
二次:悲哀不舍之淚。
三次:感動之淚。
四次:懷念之淚。
兩次唉聲嘆氣:
一次:對父親認識的變化。
二次:對父親倍加懷念。
明線:到徐州見父親──回家奔喪──南京分別──北平讀信。
暗線:思想感情的變化。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2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好的課堂導入語可以為課堂增光添彩,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眼球,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非常關鍵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和教學大綱的要求來設計導入語,在適合學生學習和教學環境的雙重條件下實現豐富、靈活、生動地導入教學。
一、借由講故事,導入教學內容
初中生喜歡聽故事,可以借由故事導入,使學生迅速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些課文就非常適合使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教師要充分閱讀研究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編出或引用適合教學氛圍、適合學生學習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教學《最后一課》,這篇課文以記敘為主,卻給人留下深遠的思考,非常適合采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導入。上課伊始,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人們總是望著蔚藍的天空,好奇天空上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所以他們決定從地上建造一座很長很長的天梯,直通天空,建造的人很多,建造的進度也很快,馬上就能伸手摸到天空了。住在天上的上帝發現這件事之后很著急,他不想讓平凡的人類上天來打擾他,因此,他想了一個辦法,讓所有建造天梯的人都不能互相交流,讓他們說不同地方的語言,這樣一來,他們就不能互相交流,也不能了解對方在說什么,最后這個天梯就不能完工。這個故事就告訴大家,語言有著很強大的力量,每一種語言就擁有一種民族精神,而這個強大的民族精神在課文當中也一再描述。當自己的'民族被打壓,不能使用、學習自己民族的語言時,人們是多么的氣憤。
借由這個故事,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大致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產生強烈的興趣,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二、創設課文情境,導入教學內容
形象的描述為整堂課的教學添加幾分生動,更加突出課堂導入的作用。蘇教版的初中語文課文都是經典之作,教師應把課文知識包含在導入語中,把握課文內容的重點,緊緊扣住每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仿佛置身其中,課堂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就可以充分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導入語的設計。在課堂開始,教師就可以這樣說:“同學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擁有各自獨特的魅力,那么在我們的家鄉,大家最喜歡什么季節呢理由是什么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講濟南的冬天。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呢今天大家就跟我一起,走進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吧!”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3
一、初中語文閱讀課文本解讀能力
1 在理解中建構
文本的合理解讀就是要準確的理解,對文本構建的世界進行感知和探尋,讓自己走入文本中,體會文本世界的意義和情感。對文本的理解要對作者的思維和立意重新揭示和分析,應該尊重作者的本意,避免將自己的理解力超越和凌駕于文本之上。解讀者應該實現與文本的近距離貼近,在建構文本的同時激活與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養和感悟力。
2 在整體中關注局部
初中語文閱讀教材是靜態的文本,語文教師不僅是教材的解讀和傳授者,更應該是課程的開發和創建者。教師要按照語文閱讀教學課程標準規定,結合本文的特點,在一定的高度上對文本進行整體的感知和解讀,從專題和板塊中解讀文本的體例、內涵、人文精神等。語文教師要正確解讀本文蘊含的深意,提高自己的解讀能力,處理好本文詮釋的整體和局部的關系。語文閱讀文本有許多空白點和爭議點,教師要在解讀整體的同時,對這些局部和細節進行關注。教師要對文本中特定的局部展開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想象并加以拓展,實現本文的個性化和創新性解讀。
3 在確定后關注模糊
語文閱讀文本的寫作大意基本能夠確定,閱讀者一般掌握了文章的脈絡、思想、情感就可以明確,不能隨意改變或者曲解,更不能將主觀想法強加在文本之上。但是文學性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們可以大概接近作者的本意,卻很難與作者的想象完全一致。
4 在多元中重視一元
文本豐富的人文內涵孕育了文本解讀的多樣性,文本的終極價值具有多層取向,文本解讀應是多元的。文本解讀的多元化也是文化進步和繁榮的結果與標志。文本的意義是無限的,因為它永遠處于與解讀者對話的意義生成過程之中,解讀者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從多個角度解讀文本。文本解讀也要重視一元,也就是在解讀過程中選準一個角度把文本讀深、讀透,讀出文本的本來面目和文本中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借助“歷史學解讀法”,以作者的生活經歷、世界觀、藝術風格、創作意圖和動機為解讀出發點,以恢復作者的原意為解讀目的。
二、初中語文閱讀課文本解讀的有效教學設計策略
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直接決定閱讀課堂教學效果,因為教學活動和過程要依據教學設計開展,因此必須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將對語文文本的良好解讀融入教學設計中,提升其對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
1 教學設計展示出文本的審美性
語文教學承擔著初中生審美能力培養的使命,因此,閱讀教學設計應該凸顯審美性,預設出美的教學環節和過程,培養學生審美的意識和熱情,通過審美性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審美感知,形成良好的審美認知和表達能力,加強審美修養和態度,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在生活中傳播美和實踐美。
2 充分預設,突出閱讀教學的生成性
語文閱讀教學要體現文化的建構和生成,因為教學過程是個動態的過程,師生都有鮮活的思維和情感,因此教學活動不是僵化固定的,教學設計必須體現這種生成性。初中語文閱讀教師要掌握課堂教學的現場生成性規律,能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為課堂變化與意外問題預留彈性空間,實現設計出多角度、多層次的應變方案。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學情,對文本進行科學整合,使其更好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同時在文本內容上選好切入點,預設寬松的解讀空間,能讓學生進行深入挖掘,實現文本資源的創新和豐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重新構筑文本思想內涵,培養自由、創新、具有個性化的文化主體意識和能力。
3 追求個性化設計,促進初中生人格發展
語文閱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師生雙方在閱讀中體驗本文作者的情感,在師生互動交流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是實現個性化文本解讀的重要紐帶。教學設計的個性化過程,能凸顯教師的獨特教學魅力和風采。語文教師應該把握本文精髓,針對自己學生的特點,揚長避短,能科學進行解讀和指引,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運用教師的本文解讀體會和教學經驗,充分展示個性色彩,尊重學生個性體驗和感受,讓不同性格、愛好、學習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思想上的升華與人格的完善。
4 體現實效性設計,凸顯本文的教育與文學功能
閱讀教學設計要時刻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效果,教師應該將文本資源進行優化重建,能對文本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有效處理,同時要注意教學設計問題的梯度性,能分層設計,使不同學習梯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教師不僅要重視文本解讀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能在對文本的文學解讀過程中,增強學生對文學的向往和思考,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文學的熱愛。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文本解讀和設計是有機統一的,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理論和修養,對文本進行獨到、精細、準確的解讀,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經驗,將智慧和體驗凝聚成有效教學設計,為創建良好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做出貢獻。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了解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場景,體會作者對鳥的天堂的由衷贊美,感受人與自然、動物的和諧之美,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并能從“陸續”“展示”“繼續”“應接不暇”中任選兩個詞語造句。
3、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八、第十二自然段。
教學重點:理解文中描寫的大榕樹的奇特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幸福歡樂的景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課文第8、12自然段,理解并體會作者對鳥的天堂的由衷贊美和留戀之情。
教學準備:大榕樹、眾鳥紛飛的圖片和錄像片;
有關巴金和大榕樹的相關資料等。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了解課文內容,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試提出不懂的問題,自己解決。師生合作,明確下一步學習的內容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示課題:
自古以來,人們對幸福都充滿著無限的憧憬,都渴望擁有天堂般的生活。(板書:天堂)
問:你們知道什么是天堂嗎?
今天,我們要去鳥的天堂觀光游覽,這也就是第七課(板書:7、鳥的),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課下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下面我請同學談談你進行了怎樣的預習。(生可能談及關于生字新詞的解決,讀書等)
2、對于“鳥的天堂”,你已經有了哪些了解?還希望了解一些什么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師生檢查朗讀課文的情況并請同學評議他們讀得怎么樣?
(針對班級的具體情況,機動安排自由選讀沒有把握的段落)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自由讀課文,思考:鳥的天堂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美麗、榕樹大,鳥兒多等;)
四、再讀課文,理清課文內容:
談話: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暢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鳥的天堂的美麗景象。你們愿意再讀讀課文嗎?
1、請默讀課文,看看你從課文中又了解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分別在書上做上標記。(給時間學生自讀自悟)
2、小組內交流: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同學在小組內可以互相幫助交流解決簡單的問題,也可以向別人介紹自己讀書自學的方法)
[此時應讓學生理清:作者兩次來到鳥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樹,第二次看到了許多的鳥。初步理解原因是去的時間不同(注意使學生知道經過深入學習后還會有新的理解)。課文重點部分是寫兩次所見到的景象。鳥的天堂就是那棵大榕樹等。如果學生沒有談及這些重點的內容,教師可以用一定的問題引導:如課后的思考題1、2]
3、以小組匯報形式,全班交流:小組內沒解決的問題,也可以談談學生認為已經解決的但認為很有價值的問題。
課文寫了作者 次經過鳥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 ,沒有看到 ,所以他認為 ;但當他再次經過時卻看到了 ,他感到 。
(1)(出示投影)填空:
(2)交流學生的質疑情況:
(在學生質疑時,教師肯定那些能圍繞重點內容提問的同學,對簡單的問題生生之間交流解決;或者根據學生實際予以提示:課文介紹的是“鳥的天堂”,我們提問應該圍繞重點內容:可以讀一讀書中描寫大榕樹的語句和關于“鳥的天堂”的語句,結合上下文來提出或設計問題)
(師生共同篩選較好的問題,教師將與課文重點部分密切相關的、比較有價值的問題,簡要板書在黑板上。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可能會出現如下問題:
1、朋友說這里是“鳥的天堂”,為什么我卻沒有看見一只鳥?
2、為什么“我”對鳥的天堂有一點留戀?
3、為什么作者說“昨天我的眼睛騙了我”?
4、朋友說這里是“鳥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5、為什么說“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6、為什么說是“鳥的天堂”而不是鳥的樂園(或世界)?
7、“鳥的天堂”(或大榕樹)為什么會成為鳥的天堂?
……
四、全班共議明確學習方向:
師:同學們提出來的這些問題,就是我們進一步學習課文所要解決的,可以把它們作為進一步研讀課文的一個學習目標。
1、談話明確學習的途徑:我們要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鳥的天堂的美麗景象,必須抓住寫大榕樹和寫鳥的這兩部分重點內容,并將這兩部分合在一起考慮。
2、鼓勵學生試針對自己學習的需要自擬學習方案。
3、交流展示學生的自擬學案情況。(教師在巡視時注意把握學生情況,選擇一份或幾份學案,師生共同進行修改和補充(如果生有困難,師給予提示:我們要讀懂課文,不外有這些辦法:可以讀一讀,動筆畫一畫,然后抓住重點詞句反復讀一讀,反復體會, 還可以邊讀邊思考,邊想象,與同學共同討論、利用資料等))
4、(出示學案):
師:老師這里設計了兩份學習方案:(假設:如果學生的學習情況較好則出示將學案2與學案1調換順序的學案,逐步引導學生自擬。)
3、指名讀學案,說明:你可以用自己擬定那份學習方案,繼續研究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也可以選擇老師給的方案,還可以參照老師的方案進行修改和補充。但教師更歡迎同學自擬學案。如果你們需要老師提供幫助,隨時可以向老師提出來。
4、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自學或自擬學案自學(師統計學案的選擇或擬定情況,指導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伴共同學習。)
五、學生自主探究(機動):
六、課后提示:
多搜集一些資料,有助于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練習把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讀出來,也可以展示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問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7課。
談話: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內容并進行了初步的探究。今天這節課,我將和同學們一起繼續深入學習這篇課文,追隨巴金先生去鳥的天堂感受那里美麗和諧的景象。
二、生自主學習。師巡視,提供幫助。(時間依生實際確定)
三、統計學案情況,以大多數同學的選擇組織交流。
㈠假設按學案(A)學習的同學占多數:(要求學生在匯報時先說明自己喜歡的景象,讀找到的語句,并說明自己為什么喜歡,適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或介紹)
A:介紹大榕樹
1 大:許多棵 窄
葉:多、密、綠 (堆、簇、縫隙)
枝干:枝上生根、數不清(投影,指出根、枝、干、葉聯系生長特點)
生命盎然:全部展示、顫動(看錄象)
2 有感情朗讀相關的語句。
①葉多②枝干多③生命力強④作者由衷地贊嘆(評價)怎樣讀好?(當學生談到第8自然段時,可以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試背誦)
3、師生合作敘述所喜歡的景象:
(投影)夕陽西下,燦爛的紅霞染紅了河水。我們的小船在寬寬的河面上靜靜地流動,遠遠地 小船漸漸前行,逼近了大榕樹,這次我 望著這株奇特的大榕樹,我不由得
B:導入介紹“鳥”
朋友告訴我這里是“鳥的天堂”,而我卻沒有看到一只鳥,我感到 ;而當我在第二天再次經過時,卻感到
為什么這樣說呢?請你仿照剛才我們敘述介紹大榕樹的方法,試自己學習一下眾鳥紛飛的情景。
1 、鳥多:到處、到處
大 小 花 黑 應接不暇
快樂:叫、飛、撲
(生談到哪兒就練習讀一讀,可以背誦第12自然段)
提問:你覺得在這里鳥兒生活得怎么樣?
(看錄象)我們一起來看看眾鳥紛飛的場面吧!
提問:你認為這個地方怎么樣?
練習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兩個自然段。
2、師生合作敘述所喜歡的景象:
朝霞落在了樹梢,朝陽照亮了河面,我們的小船又來到了“鳥的天堂”。起初 后來 接著 。我雖然注意地看著,但是 。忽然我看見了 鳥兒生活在這里,真是
若B A
導入:鳥兒幸福地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地方,讓我們感到了它們的幸福和快樂。而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卻是感到 。誰學習的是這部分請先來匯報一下。
處理(一)以后,詢問按學案(二)學習的同學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你還有什么疑問?(處理為什么會成為鳥的天堂等問題)
※然后練習用因果關系的句式回答問題。
C:最后結語下課。
㈡假設按學案(二)學習的同學占多數:(匯報提出的問題,并說明自己是如何讀書解決的。相機進行朗讀的訓練)
1、指名小組匯報
榕樹 (同前)
鳥兒 (同前)
2、用因果句式,結合上面問題練習說話。(質疑)
※3、結合學案(一)的要求試介紹鳥的天堂的美麗景象。
結語:(看板書)
樹與鳥,鳥與水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多么生動活潑的畫卷呀!這里不僅有樹的奇美,有鳥的歡樂之美,更有人與自然、與動物的和諧之美,所以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讓我們共同努力,去創造更多的人間天堂。
作業:1、搜集一些人與自然、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
2、有興趣的同學讀讀巴金先生的原文。
3、有感情地朗讀文中描寫大榕樹和鳥的段落,有興趣的同學練習說一篇解說詞,介紹那里的美麗景象。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5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媒體手段、運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6097(20xx)08-0009-02
作者簡介:王美英(1970―),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十總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在當今信息社會,計算機技術已經融入了人們生產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悄然改變著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步伐。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學手段的升級換代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師要結合語文教學工作實際和初中生思維特點等方面的因素,不斷優化教學模式與方式,將多媒體手段的作用充分體現出來,為提升語文教學成效發揮積極作用。筆者在語文教學中科學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較好地促進了語文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本文將對此作簡要論述。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意義
一直以來,受制于教學投入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學手段長期停滯不前,掛圖、投影等靜態教學演示手段占據了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遠遠無法滿足語文教學的實際需求。近年來,教育投入的增加為這一瓶頸的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持,多媒體手段基本普及到了初中課堂,能夠成為語文教師開展教學的得力助手。多媒體手段相對于傳統語文教學手段,具有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
一是信息量大。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從網絡上搜集下載海量的信息,對教材枯燥的文字進行補充,各種所需的信息都可以儲存在多媒體之中,鼠標一點,隨手拈來,不再受傳統教學手段信息量的制約。二是形象生動。多媒體手段在語文課堂上演示的信息主要分為圖標、文字、影像等類型,尤其是影像資料,打破了以往教學手段靜態演示的限制,將更為生動的教學信息呈現在學生面前,立體感和形象性大大提升,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三是便于操作。多媒體手段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極其方便,鼠標輕輕一點,各種信息就能夠躍然屏幕之上,教師的操作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課前準備充分的前提下,教師的運用能夠得心應手、非常方便。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運用原則
一是堅持合理運用原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一定要堅持科學運用,具體來講就是精練、科學。精練是指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一定要控制次數和總時間,過多過濫運用多媒體手段反而會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混亂、教學活動本末倒置,不利于教學成效的提升。科學就是要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運用,要體現畫龍點睛的效果,要將有限的次數、時間運用在最需要運用的地方,更好地提高教學的生動效果。
二是堅持師生為主原則。堅持師生為主原則是相對于部分教師過于迷信多媒體手段,以設計好的教學全流程課件代替教師的啟發引導而言的。無論多媒體手段具有多么形象生動的效果,師生互動始終是教學的核心與關鍵,教師在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方面,不能出現電腦指揮人腦的現象,要將其促進、輔助的作用與地位明確下來,防止走進“為運用而運用”的誤區。
三是堅持自主設計原則。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多媒體手段,一定要逐步加大自主設計的比例,可以在前期參考借鑒成品課件制作方式、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嘗試自己搜集課件素材,運用設計軟件進行自主設計。自主設計的多媒體課件,最大的優勢在于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思維特點,與教材、教法能夠零距離配合,提高教學成效。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運用案例
一是以多媒體情趣導入,激發興趣。語文課堂最忌諱“枯燥”,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就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整節課的教學目標就無法全面達成。部分教師沒能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新課導入程式化,導致學生漠然待之。針對這樣的狀況,教師可以將多媒體的作用發揮出來,以多媒體的形象導入代替簡單的口頭導入,為整節課的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例如在教學《社戲》時,教學內容反映的是浙江一帶農村的民俗,學生并不熟悉,筆者沒有進行直接的口頭導入,而是從影視作品中截取了反映浙江紹興一帶水鄉社戲的精彩場面片段,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具有濃厚地方文化特色的節目一下子將學生吸引住了,在此基礎上,筆者向學生簡要介紹了流行于紹興地區的這一傳統民間娛樂風俗,讓學生對其起源、時間、方式等進一步了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教材中相關敘述的理解,同時這樣的導入形式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為語文課堂教學創設了濃厚的氛圍。
二是以多媒體補充信息,豐富課堂。編者在編輯初中語文教材的過程中,留下了巨大的信息補充空間,課文簡要的文字描述與學生的形象理解之間有一定的差距。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手段的輔助,將枯燥的文字轉變為生動的畫面、形象的場景,從而讓語文教材“活”起來。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為了讓學生在直觀上對濟南冬景增強感悟,筆者專門從網絡上下載了一段介紹濟南冬天雪后美麗景色的視頻,播放時學生紛紛發出了贊嘆之聲,對于巧奪天工的景色無比向往。有了這樣的感知基礎以及積極情感,學生對接下來的閱讀分析與欣賞就會懷有濃厚的興趣和感情,欣賞與感悟的效果也會明顯提升。
三是以多媒體滲透情感,深化教育。知識、能力與情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重視了前兩個方面,卻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與情感教育。造成這一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口頭說教難以在學生內心激起強烈共鳴。有了多媒體手段的幫助,這一問題就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的手段,創設與教材相關聯的情境氛圍,讓學生的思想與情感和教材同呼吸,感受教材的脈搏,從而實現強化思想教育的目標。例如在教學《海燕》時,筆者播放了海燕在驚濤駭浪、狂風驟雨中勇敢飛行的動人畫面,讓學生對海燕的頑強意志、不畏艱險的品質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筆者此時以海燕為引導,讓學生感受海燕自信、樂觀、勇敢的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并積極反思,受到教育,圓滿完成了本課的情感教育目標。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活動,能夠較好地提升教學吸引力,對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提高教學深入性都具有顯著成效。在具體運用環節,教師一定要注重優化與篩選,在最為合適的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并且逐步提高自主設計程度,讓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綻放精彩魅力。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經典教學設計03-28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6-12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2-16
初中語文雪教學設計03-17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薦)06-28
初中語文特色教學設計04-28
初中語文《故鄉》教學設計09-24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5-09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2-17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8-06